文言文语段阅读理解.doc_第1页
文言文语段阅读理解.doc_第2页
文言文语段阅读理解.doc_第3页
文言文语段阅读理解.doc_第4页
文言文语段阅读理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语段阅读理解(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通风换气 B.政通人和 C.通宵达旦 D.博古通今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分)缘:俨然: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分)渔人甚异之:林尽水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第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分)答:(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三)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 (1)亦不详其姓字 详:_ (2)既醉而退 既:_ (3)亲旧知其如此 旧:_ (4)以乐其志 乐: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亦不详其姓字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 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 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 既醉而退3请把“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和“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两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译文:(1) (2) _ _4本文写了五柳先生哪几方面的爱好?请摘录原文回答。(4分)答:_(四)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穷回溪 B 日与其徒上高山 复前行,欲穷其林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C 醉则更相枕以卧 D 施施而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人不知而不愠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任选一句)(3分) 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3文中画线的句子“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一哲理的理解。(3分) (五)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迹。公将弛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选文节选自课文 ,它记述了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2分)(2)找出选文第一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2分) 改改 (3)在选文中的空白处写出原句。(2分)(4)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鼓靡(5)把句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6)概括选文第二段的大意。(2分)(六)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缦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0分)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读音。(1分) (1)嗜学( ) (2)叱咄(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录毕,走送之( ) (2)俟其欣悦( ) (3)寓逆旅主人 ( ) (4)皆被绮绣(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战于长勺 B当余之从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足肤皲裂而不知 气可以养而致 D以衾拥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选段写了作者幼时求学的艰难和成年后求师的艰难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求师的艰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3分)(七)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见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1、解释文中加点字。(2分)(1)称其气之小大 称:_(2)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为:_2、写出两个含“至”的成语,成语中的“至”要与“思之至深”的“至”意思相同。(2分) 成语:_3、林语堂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请把选文中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例子抄在下边。 (八)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5分)二者不可得兼 兼 :_ 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_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辟:_ 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 :_贤者能勿丧耳 丧:_2、翻译下列句子。(6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翻译: _。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翻译:_。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4分) 本文的观点是“_。”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答:_。(九)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2翻译文言语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_3理解填空。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_,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_。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十)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土出乎其性者哉!然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知其必有合也 其真无马邪 B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死亦我所恶 C连不得志于有司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 四时之景不同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2)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3、“怀抱利器”中的“利器”比喻。选文中表明作者并不赞成董邵南游河北的句子是(2分)4、写出两个你所知道的“燕赵感慨悲歌之士”的名字、。(2分)(十一)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辞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强: 今为州学舍舍: 于楹间以揭之揭: 以勉其学者邪 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B. 以勉其学者邪C. 以精力自致辞者 D. 而因以及乎其迹邪3、与“而又尝自休于此”一句中“于”意义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其一犬坐于前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苛政猛于虎也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4、翻译下面句子。(4分)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译: 夫人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译: 5、简要概括曾巩写作此记的目的。(2分)答: (十二)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课文3、4两段,回答问题。1。解释加点的词。(1)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 )(2)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3)然幸得赐归待选( )(4)使得优游数年之间( )2。“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第4段的内容。 (十三)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一)鱼我所欲也1、2段。1。解释加点的词。(1)义亦我所欲也。( )(2)故不为苟得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语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一句中,“甚于生者”“甚于死者”分别指什么?4。语段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十四)(二)上枢密韩太尉书第2段1。语段节选自 (朝)著名文学家 的 2。区别各组加点的词。(1)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 而辙也未之见焉( )(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 )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3)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过秦汉之故都( )3。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2)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3)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4)求天下奇闻壮观( )4。“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步是什么?5。作者决然舍去“百氏之书”的原因是什么?6。语段中写过故都、访名山、顾黄河、至京师、见欧阳等内容,其用意是什么?7。“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慨然想见古之豪杰(3)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十五)上枢密韩太尉书2、3段。1。文段选自课文 ,作者 ,与 、 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苏”2。解释加点的词。(1)优游数年之间(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3。翻译文言句子。(1)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4。作者说“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其用意是什么?5。最后一段说明了作者怎样的想法?(十六)鱼我所欲也1、2段1。文段选自课文 ,课文选自 2。解释加点的词。(1)二者不可得兼: (2)故不为苟得也:(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贤者能勿丧耳3。翻译文言句子。(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文段所论述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5。结合课文背景和现实,谈谈你对“义”有理解。 (十七)鱼我所欲也3、4段回答问题。1这段文字出自课文 ,课文出自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 一箪食,一豆羹:(2) 乞人不屑也:(3) 万钟则不辨礼义:(4) 乡为身死而不受:3翻译下列句子。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 选文第2段用了一组排比句,感情强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十八)上枢密韩太尉书一、二段回答问题。1选文出自课文 ,作者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 故其文荡,颇有奇气:(2)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3) 溢向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4) 太尉执事:3翻译下面的句子。见翰林区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4你如何理解“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这句话的意思?2 概括选文第2段的内容。3 区别词义。得:不可得兼( )穷乏者得我欤( )故不为苟得也( )游 :优游数千年( )与之交游( )溯游从之( )4 翻译句子。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文者气之所形。夫人之学,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十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论证首句? 翻译首句,并指明作者连用两个“不如”有什么强调作用?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环:域:道:池:险:顺: 写出下列“而”字的用法。环而()攻之而()不胜然而()不胜者委而()去之 翻译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文首段列举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业需要经过哪些磨砺?用原文回答。 写出从反面论述论点的句子,并翻译。 翻译结尾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解释加点的词。劳:恒:所以:入:(二一)始得西山宴游记、节 分别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首段末句有什么作用? 解释加点词语。始指异之()悠悠乎与颢气俱()攒蹙累积()到则披草而坐()始指异之()莫得遁隐()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莫得其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翻译句子: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