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专门史专业论文)汉吴两晋南朝江西佛教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东汉未安世高入赣是江西有史籍可考感受到佛教气息的开始,三国孙吴时江 西新建一批佛寺。这些寺院的地理分布是“佛教曾由海路输入中国”的又一个启 示。两晋特别是东晋时期,慧远大师以庐山为中心组建佛社,以开放的心态积极 展开与全国的学术交流,以致出现了庐山僧侣“往反三干”的盛况,慧远还妥贴 地处理了佛教与世俗王权的关系,为佛教逐濒走向独立的发展及其中国化作出了 杰出的贡献,而他在“众生皆有佛性”,“大乘中观学说”及“净土信仰”三方面 的贡献更彰显了其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承前启后的地位。慧远及庐山佛社也是 东晋江西成为全国佛教发展的中心之一的主要原因,南朝时江西佛教承庐山佛社 的遗风及受全国形势的影向继续获得发展,但却稍逊于东晋时的盛况,梁时来华 的真谛大师三次在江西的活动,再次显示了江西佛教发展的全国地位,而江西也 成为真谛的法相、唯识之学最早获得弘传的地区之一。这为随后宗派的成立打下 了思想基础,也开启了新一轮江西佛教发展的序幕。 关键词:汉、吴、两晋、南朝;江西;佛教;研究 a b s t r a c t a ns h i g a oc a m ei n t oj i a n g x ii nd o n g h a at e l o p h a s ei st h ef i r s tt i m e t h a tj i a n g x if e e l s b u d d hjs m j i a n g x ib u i l tal o to ft e m p l e si nw u d y n a s t y ,t h el o c a t i o no ft h e s et e m p l e si sa n o t h e rh i n to fb u d d h i s mc a m e i n t oc h i n af r o mt h er o u t eo fs e a h u i y u a nf o u n d e dab u d d h i s ta s s ni nl u s h a n i nd o n g j i nd y n a s t y ,t h eb u d d h i s ta s s nf r e q u e n t i yh a di n t e r c o u r s e dw i t h e v e r yp l a c eo fc h i n a ,a s ar e s u l t 、t h et o a n d f r om o n k se x c e e dt h r e e t h o u s a n d h u i y u a na l s oa p p r o p r i a t e l y h a dd e a l tw i t h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b u d d h i s ma n dc o u r t ,a n dd oag o o dc o n t r i b u t i o nf o rt h eb u d d h i s t i n d e p e n d e n c ea n dc h i n a li z a t i o n ,t h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e v e r y b o d yh a s b u d d h i s tc h a r a c t e r ,t h ed o c t r i n e o fd a c h e n g z h o n g g u a n ,t h eb e l i e fo f j i n g t u ”i n d i c a t e sh i sc o n n e c t i n gl i n k b e t ;v e e nt h ep r e c e d i n ga n dt h e f 0 1 o w i n gs t a t u si nt h ei d e a i s t i c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b u d d h i s m j i a n g x i b e c a m eo n eo ft h ec e n t e r so fc h i n e s eb u d d h i s mi nd o n d j i nd y n a s t yb e c a u s e o fh u i y u a na n dt h el u s h a nb u d d h i s ta s s n j i a n g x ib u d d h i s mo fn a nd y n a s t y m a d eap r o g r e s sa l o n gt h er o a do ft h el u s h a nb u d d h i s ta s s n ,b u tn o ta sg o o d a sd o n g j i nd y n a s t y z h e n d ic a m ei n t oc h i n ai nl i a n gd y n a s t y ,h eh a db e e n t oji a n g x if o rt h r e et i m e s ,d i s p l a y sj i a n g x i 7 ss t a t u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 c h i n e s eb u d d h i s m ,a n dj i a n g x ib e c a m eo n eo ft h ef i r s td i f f u s i o np l a c e so f z h e n d i sd o c t r i n eo ff a x i a n g w e i s h i t h i sw a st h ef o u n d a li o no fs e c t r h e r e a f t e rc o m i n gi n t oe x i s t e n c e ,a n d t u r no nt h en e w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j i a n g x i sb u d d h i s m k e yw o r d s :s a n w u l i a n g j i n - n a nd y n a s t y :j i a n g x i :b u d d h i s m ;s t u d y i i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在论 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锨搠乌芬 2 0 0 6 年7 月8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制版和电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 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 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考签名:量纠各荨 日期:2 0 。6 年7 月1 。曰 导师签名:日期:2 0 0 6 年7 月1 5 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的确定与学术史回顾 江西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几乎与全国佛教发展同步, 汉灵帝中平五年( 1 8 8 年) 前后有史籍可考的第一位来华的外国僧侣安世高避乱 来到江西,拉开了江西佛教发展的序幕,而中国第一位民间奉佛的居士笮融也曾 在江西活动。三国时期江西建有佛寺1 2 所,两晋特别是东晋时期,慧远大师从 道安处得法后来江西庐山弘法,组建庐山佛社,使庐山成为当时中国佛教交流的 中心之一,绝大多数的名僧、名士都与庐山佛社有过交往。而慧远大师在中固佛 教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更增加了江西佛教在全国佛教史上的份量。南朝时期的江 西佛教虽不及东晋时的盛况,但仍有较大的发展,这从当时佛寺的兴建可见一斑。 南朝梁时来华的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真谛三藏大师曾三次到江西译经传法, 为以后江西成为摄大乘论最初弘传的几个地区之一打下了基础。而追随真谛 大师的僧宗、法准、慧旷、道尼等则是摄大乘论在江西得以传播的中坚。随 着佛教的发展,唐兴起的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五宗七派中直接诞生于江西的 就有曹洞、沩仰、临济三宗及由临济分出的杨岐、黄龙二派。而云门与法跟二宗 也与江西渊源深厚,可以这样说“江西是禅宗五宗七派的共同发源地”。1 学界对于江西佛教史的研究,有韩溥先生的江西佛教史2 但此书并非 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另有江西省方志办主修的江西省宗教志3 ,此志分门 别类叙述的体例不但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连贯性,且作为一本总的宗教志对佛教的 研究也略显粗糙,不够严谨的毛病同样存在。红土禅床江西禅宗文化研 究5 5 一书对唐以后佛教在江西的发展主要是禅宗的发展作了较为扎实的研 究。而在江西早期佛教的研究中,除对慧远大师的研究比较丰富外,把江西佛教 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成果则相对缺乏,即便是学界已有的对慧远大师在中国佛 教史上的地位研究,也有进一步挖掘的余地,据此,笔者选定此题。 学界对于汉吴两酱南北朝江西佛教的研究,除韩溥先生的江西佛教史 第短 同 年瓢悖 帆 锄 硼 帽 岫 扎眠旧 : 耋| | 硐删 化年甜警稚 禅虬 研i | 薹瓣 肛躲簖研 匕、7 红肌编 0 史主柬救栋 松佛明刘西何轼住讯晓溥国段韩张 汉吴两晋南北朝扛西佛教研究 外,没有其它专门的著作,但韩先生这部佛教史学术严谨性稍嫌不足,如书中所 列晋和南朝江西新建的佛寺大多没有注明出处,类似书中所引文献没有注明出处 的地方比比皆是。同时该书还把学界早已证伪的与江西佛教无关的东西重新纳 入,明显有为江西佛教发展张目之嫌,如“佛陀耶舍来江西,王羲之为其造归宗 寺”4 等,因此书中的很多结论难以取信于人。而江西省宗教志中关于江西 早期佛教的叙述,亦有类似的情况。 各类中国佛教通史对江西早期佛教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慧远大师及庐山在 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令任何本中国佛教通史都无法遥而不谈5 。但这类 佛教史因要照顾到全国各地各时段佛教发展的概况而对江西早期佛教的关注仅 限于慧远及庐山等少数几个方面,它们所提供的关于江西早期佛教的研究仅是一 个局部的模糊概念。而几部断代中国佛教史在这方面则相对全面和深刻。其中首 推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6 ,此书虽作于近七十年前,但至今 仍被公认为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权威,该书在史料收集、论证深刻和对 佛教中国化的总体把握等方面,后来者均罕有其匹。书中对汉吴两晋南朝江西佛 教的发展多有涉及,但除了对慧远大师的介绍比较集中外,其它的为照顾全国的 情况被穿插到各章,显得比较零散,同时其中也不乏有待进一步推敲之处。但仍 为笔者认识早期江西佛教的引路之作。 荷兰莱顿大学的许里和先生于1 9 5 9 年写成佛教征服中国一书,被学界 推为唯一可与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相媲美的一部有关中国早 期的断代佛教史,该书叙述的是慧远大师以前的中国佛教,在佛教初传中国的社 会背景,由佛教传入带来的政教之辩、夷夏之辩和佛道之辩等方面均有精细深刻 的论述。但对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理在中国发展变化的内在理路的论述则稍嫌欠 4 韩溥扛西佛教史,光明日报出版社】9 9 5 年2 月版,第1 5 贝。掂( 清) 盛元等纂修( 同治) 南康府 志卷七建置寺观( 星子县) 所载:瞻云寺原名归宗寺,在金峰峰下,晋:e 羲之守浔阳尝览胜于庐山 之阳,解职后p 居金轮峰下,时有西域僧佛驮耶舍持佛含利米庐山,茬之雅重其德,因舍宅为寺以居之, 唐智常禅帅重修,采嘉诂阐周伯祥增修后毁于兵。但据是宗慈先生考i l f ,有关羲之岔宅及耶含米庐山之事 纯属杜撰( 民国】是宗慈编撰,胡迎建注释庐山志,江西人民必版礼1 9 9 6 年版。第3 7 l 页) 。而归宗寺中 的舍利塔有始建于赤乌时的字样,则证明归宗寺应娃于赤乌前,至少应建于赤马时a 5 如:黄忏华中国佛教史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三卜六年( 1 9 4 7 ) 年版: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古籍 i 版社2 0 0 4 年4 月版:日1 镰田茂雄著,郑彭年译简i ! j j 中国怫毂史,j 二海详文j | ;版社1 9 8 6 年1 0 月版; 周叔迦中国佛教史,载周报迦佛学论著集中华书局1 9 9 1 年1 月版第1 1 3 2 7 7 页;中国佛教协会 编中国佛教( 第一卷) ,东万 f 版中心,1 9 8 0 年4 月版:邱引_ i j ; j 巾罔雠教史略,心川省社会科学小 版社1 9 8 6 年5 月版:潘桂明中国的佛教,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4 月版;郭朋中国佛教简史,福建人 民出版社1 9 9 0 年4 月版:方立天主编中国佛教简史,宗教文化版 t2 0 0 1 年7 月版等。 6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t9 8 3 年3 月版e 该书由商务印书馆韧版于1 9 3 8 年,见重印 再版小记。 2 第一章绪论 缺,这也是其仅以佛教的传入使“中国从此多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多了一种 全新的社会组织,打破了中古时期中国严格的社会等级壁垒。”7 而立论“佛教征 服中国”遭到大家质疑的原因之一,但该书仍不失为中国早期佛教社会史的杰作。 为笔者了解汉至晋江西佛教发展的社会概况提供了许多启发,不过因本书在许多 方面参考了汤用彤先生的佛教史,有些问题也重复了汤先生的错误,如关于康僧 渊是否曾在江西活动等( 下文详述) 。再加上仅以东晋结尾,借助其来了解整个 汉吴两晋南朝江西佛教的发展仍有诸多局限。 任继愈先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主编的中国佛教史( 第1 3 卷) 8 ,该书 在时间跨度和主要观点上继承了其师汤用彤先生的佛教史,纠正了一些汤著中的 错误,增加了大篇幅的对佛教经典义理的的剖析和探讨,有助于加强对早期汉译 佛经的理解与认识。郭朋先生于1 9 8 3 年写成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一书,他 在序言中写道“汤用彤先生早就写出了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并且在国内 外学界久负盛名,如果再来写同一历史时期、内容又是大体相同的书,多少总得 有一些不同才行。”9 郭著虽然达到了一些不同,但总体来说价值不大,与此类似 的还有蔡日新的汉魏六朝佛教概观1 0 。 严耀中先生的江南佛教史”是一部研究区域佛教史的著作,严先生通过 对江南区域共性的探讨来总体观照佛教与整个江南不同时期政治、经济与文化习 俗方面的互动,揭示了佛教在江南自然及人文背景下中国化的历程,本书无论从 区域的界定,外来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互动,不同地区交流等对区域化佛教发 展的影响等方面都为笔者此文提供了不少的思考和借鉴。 除上面提到的著作外,其它有关江西早期佛教的专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慧远 大师的研究上,主要有曹虹著的慧远评传1 2 该书对慧远的生平活动、佛教 思想、庐山教团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述及,是目前研究慧远比较全面的作 品之一,但对慧远的佛教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研究则相对薄弱。 而方立天先生的慧远及其佛学则刚好弥补了慧远评传的不足,方先生 7 李四龙佛教征服了什么,法音1 9 9 8 年第9 期,第3 5 3 9 页。 3 任继愈主编中田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版社于l9 8 1 年、1 9 8 5 年、1 9 8 8 年先后 l 版一、二、三卷。 9 郭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 序言,齐鲁书社】9 8 6 年6 月版。 ”蔡日新汉魏六朝佛教髓观文津版社2 0 0 1 年8 月版。 ”严耀中江南佛敦史,上海人民h j 版社2 0 0 0 年1 】月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后将此书收入“专题史系列从 书”,于2 0 0 5 年水版,更名中国东南佛教史。 ”曹虹慧远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5 月版。 ”方立天慧远及其佛学。中国人民_ 人学出版社1 9 8 4 年1 1 月版。 3 汉吴两晋南北朝江西佛教研究 的著作不但介绍了慧远的生平及活动,更对其思想的各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深入的 剖析,是研究慧远思想的力作,但笔者认为方先生对慧远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 的地位认识仍有进一步深入的必要。台湾学者卢桂珍的慧远、僧肇圣人学研 究1 4 则更注重对慧远思想进行佛理化阐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潘桂明先生的中国居士佛教史1 5 ,该书重点论述了居 士在佛教中国化中的重要地位,他将居士佛教分为高层次居士的佛教与低层次居 士的佛教,指出两者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所起的不同作用。作者论述了慧远教团 中的居士与僧侣的平等关系和双方的包容性与自信心,这点对于笔者认请江西早 期佛教发展的原因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 对汉吴两晋南朝江西佛教进行研究的专题论文主要有:总论江西古代佛教文 化的有童辰的江西古代佛教文化概说等”;研究居士( 主要是谢灵运、陶渊 明) 及其与庐山佛教的关系的有:王启涛陶渊明与佛教关系新证1 7 ,邓小军 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姜剑云谢灵运与慧远交游考论t 9 ,章沧授 谢灵运与佛教2 0 。马晓坤谢灵运佛教思想论略2 1 等;研究慧远大师的生 平,其所立白莲社及其与江南佛教发展的关系的有:张育英慧远大师籍贯考 2 2 ,曹虹慧远大师早期生平寻踪2 3 ,肖雨东晋名僧释慧远2 49 孙昌武慧 远与“莲社”传说2 5 ,曹虹慧远与庐山“等;研究慧远大师对佛教中国化 的贡献的有:方立天慧远与佛教中国化”,张育才论东晋慧远大师对中国 文化的回应2 8 等;研究慧远的佛教思想方面的有:陈宁慧远( 三报论) 中的 “现报论”解析2 9 ,姚卫群慧远的“神”与印度佛教中的“我”3 0 ,王公伟 ”卢桂珍慧远、僧肇圣人学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中华民国九十一年十月版。 “潘桂明中国居十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9 月版。 ”童辰江两古代佛教文化概说,江西社会科学i9 9 6 年第4 期。 ”王启涛陶渊明与佛教关系新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0 年第1 0 期。 ”邓小军陶渊明与庐山佛教之关系,中国文化2 0 0 1 年z l 期。 o 姜剑云谢灵运与慧远交游考论,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第2 朗。 2 0 章沧授谢灵运与佛教,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1 年第1 期, “马晓坤谢灵运佛教思想论略,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6 期。 2 2 张育英慧远大师籍贯考世界宗教研究2 0 0 0 年第3 期。 玎曹虹慧远大师早期生平寻踪,普门学报2 0 0 2 年第8 期。 h 肖雨东晋名憎释慧远,五台山研究i9 9 9 年第1 期。 孙禺武慧远与“莲社”传说,五奇山研究2 0 0 0 年第3 勰。 、6 营虹慧远与庐山中国典籍与文化2 0 0 0 年第3 期。 2 7 方屯天慧远与佛教中国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1 期。 2 8 张育才论东晋慧远大师对中国文化的同应,五台山研究2 0 0 4 年第4 期。 2 9 陈宁慧远( - - 报论) 中的“现报论”解析,中国哲学史1 9 9 7 年第2 期。 3 0 姚卫群慧远的“神”与印度佛教中的“我”中华文化论坛1 9 9 7 年第4 期。 4 第一章绪论 从弥勒信仰到弥陀信仰道安和慧远不同净土信仰原因初探3 1 ,方立天慧 远的政教即离论3 2 ,高桥弘次慧远与善导之念佛3 3 ,普慧略论慧远对道 安的突破和超越3 4 ,李承贵文化视域中的慧远报应思想”,赖功欧、余悦 慧远佛学的“寂智论”3 6 等。 从学界对早期江西佛教的研究来看,虽然在某些问题上深入透彻,但对整个 汉吴两晋南朝江西佛教进行研究的作品却不尽人意。本文试图作这一尝试。以就 教于方家。 第二节本文的思路、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本文的研究思路为: 在“汉、吴、两晋时期江西佛教”部分,先通过对第一位民间奉佛居士笮融 曾在江西的活动研究引出全篇,再通过考证,结合方志材料,尽可能厘清汉、吴、 两晋时期江西佛寺盼修建数量及地理分布,指出以佛寺为载体的早期江西佛教的 发展所受的政治、文化环境及地理位置的影响及不同时期它们各自对江西佛教发 展影响的程度。由于史料的缺乏,本文不拟逐一介绍汉、吴、两晋时期江西佛教 的概况。而重点以东晋为着眼点,以庐山为中心,详细介绍慧远大师来庐山后带 动整个江西佛教发展的盛况。指出以庐山为中心的江西佛教发展之所以成为当时 全国佛教发展的中心之一,是政治影响、地理位置、个人魅力三者共同作用的结 果。而尤重慧远大师个人在促进江西佛教的发展中所作的杰出贡献和领袖魅力。 他所组建的庐山佛社几乎与当时全国所有的著名僧侣均有交流。指出庐山佛社的 开放性与人员的流动性是其影响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本章还重点介绍了江西当 时流行的佛教思想,重新审视了慧远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道生 “众生皆有佛性、顿悟成佛”的思想及其之所以首先在江西得以阐发,以及“心 无宗”的代表支愍度在江西等,以明江西在早期全国佛教思想史上的地立。 ”三f 公伟从弥勒信仰到弥陀信仰道安和慧远不同净斗:信仰原固初探、世界末敦研究1 9 9 9 年筇4 期。 把方立天慧远的政教即离论,文史哲1 9 9 6 年第5 期。 ”高桥弘次慧远与善导之念佛,佛学研究1 9 9 6 年第0 0 期。 h 普慧略论慧远对道安的突破和超越,旧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3 期: 3 5 李承蚩文化视域中的慧远报心思想) ) j 燕山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3 期: 3 6 赖功欧、余悦慧远佛学的“寂智论”,江西社会科学2 0 0 4 年第1 1 期。 汉吴阿晋南北朝江西佛教研究 在“南朝江西佛教”部分,首先也是利用方志材料统计出南朝江西新建佛寺 的数量及地理分布,将其与两晋对比,揭示出南朝江西新建佛寺之所以少于两晋 的原因。再阐述了南朝江西佛教与全国的交流与互动,对照已有的研究,重点考 证了南朝梁时来华的真谛三藏大师的译经及以前研究的一些纰漏。因真谛大师作 为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的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曾三到江西。与江西早期佛教发 展关系密切。最后对全篇进行总结。以明江西区域佛教研究区别于全国佛教研究 的意义所在。 作为区域佛教研究,本文更多的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出发,尽量摒弃将区域作 为一种固定界线加以凝固化来作为研究单位的思想,尽可能超越区域研究的“全 国一区域”二元对立的话语系统,本着强列的人文主义关怀,以期能对江西佛教 发展的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体认。通过对汉吴两晋南北朝在 江西的僧侣及佛教信众的活动研究,明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并不由他们的地域归属 去界定,他们的活动空间与文化网络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地域界线的限制,而只是 以他们在江西这一舞台的活动为线索,尽可能地建构和复原当时江西乃至全国佛 教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达到一种超越江西地域的价值和透视当时佛教的 传入对江西乃至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和精神意义。全面展现出当时江西佛教发展 的文化面貌, 本文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有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梁书 等正史,出三藏记集、名僧传抄、高僧传、续高僧传、弘明集、广 弘明集、大唐内典录、开元释教录等佛教典籍,舆地纪胜、太平广记、 全梁文等其它史料和所有江西的地方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佛教 征服中国、中国佛教史等近人研究和相关的论文等。 第二章汉、吴、两晋时期江西佛教 第二章汉、吴、两晋时期江西佛教 第一节汉、吴、两晋时期江西佛寺兴造 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笮融是民间信仰佛教的开先河者。笮融于汉献帝初平 四年( 1 9 3 年) “聚众数百,往依于谦,谦使督广陵、下邳、彭城运粮。遂断三 郡委输,大起浮屠寺。( 浮屠,佛也。解见西羌传。) 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 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每浴佛,辄多设饮饭,布席 于路,其有就食及观者且万余人”。笮融在主持广陵、下邳和彭城三郡的粮食 运输时,挪用经费,用来奉佛。前来观看和接受布旋的百姓达万人之多,可见其 影响不小。 三国志吴书四刘繇传载: “孙策东渡,破英、能等。繇奔丹徒,遂溽江南保豫章,驻彭泽。 笮融先至,杀太守朱皓,入居郡中。繇进讨融,为融所破,更复招合属 县,攻破融。融败走入山,为民所杀。” 笮融在徐州的时间不长,汉献帝兴平元年( 1 9 4 年) 初陶谦死后笮融来到了 广陵。不久攻克豫章( 今江西南昌) ,杀太守朱皓取而代之。兴平二年( 1 9 5 年) 被刘繇击败后逃入山中,为民所杀”。虽然笮融在江西的时间不长,但生性喜佛 的他来豫章后可能会继续其在徐州的崇佛行动,从笮融开始,江西可能就已感受 到佛教的气息。 江西地处吴头楚尾,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境,自古即为中原沟通岭南乃至海 外必经的交通要道。秦汉以来商贾云集,名士留驻。所以江西虽位于腹地,但开 化在前,文明早现。4 0 便利的交通及相对稳定的环境成为早期江西佛教发展的条 件,在汉灵帝末年( 约1 8 8 年前后) ,第一位来华的外国僧侣安世高避乱来到江 西,是江西有史籍可考接触佛教的正式开始。 后汉书卷七十三歹b 传第六十三陶谦中华书局1 9 6 5 年5 月版,第2 3 6 8 页。 m 三国志卷四十九吴书四刘繇传,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第1 1 8 4 页。 ( 荷)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3 0 页。 4 0 张国培,何列栋主编江西省宗教志,方志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页。 , 汉吴两晋南北朝江西佛教研究 “世高游化中国,宣经事毕,值灵帝之末,关洛扰乱,乃枚锡江南。 云:哦当过庐山,度昔同学世高即取绢物,辞别而去。舟侣扬帆, 神复出蟒身,登山顶而望。众人举手,然后乃灭。攸忽之顷,便达豫章 ( 笔者按:今江西南昌) ,即以庙物造立东寺”。” 有关安世高在江西的活动,有史家认为“在出三藏记集和高僧传中, 记载了他在中国南方徒步旅行的故事,但只能被归到传奇的范围之内”4 2 ,笔者 认为安世高“以汉桓帝之初,始到中夏”。4 3 而他于汉桓帝建和二年( 1 4 8 年) 开 始在洛阳译经“。从安世高的年龄推算他于灵帝末到江西并非没有可能。东汉末 年由于黄巾大起义,北方一片混乱,而南方相对安定的环境完全有可能成为安世 高选择避乱和继续其传教译经事业的场所,汤用彤先生以“高僧传所载均南 详北略和六朝时南人好撰神怪小说”4 5 为由否定安世高曾到过南方。这未免牵强。 任继愈先生在中国佛教史中就曾提到:“安世高到过庐山、广州、会稽( 今 绍兴) 。其中所说宿缘偿报故事虽然荒唐无稽,但若剔除其神秘内容,似乎也有 可值得参考的东西。”4 6 伴随着安世高的南下应是北方士人三次南迁的序幕。 但有关安世高在江西造东寺一事却不可信。笔者披阅方志史料,找到与“东 寺”有关的材料仅有( 康熙) 南昌郡乘中所载: 大安寺,在城北,初名东寺,有铁香炉高六尺许,识云赤乌元年造。 晋时西域僧安世高本安息王太子,避位来止于此,遂名大安寺。一云晋 隆安二年镇西将军谢尚施宅为之。唐武德问改为宣明寺,大中问改普济 寺,明初重建复今额。” 就是说,东寺建于赤乌元年( 2 3 8 年) ,晋西域僧安世高来此而更名为大安寺。 另说为晋隆安二年( 3 9 8 年) 镇西将军谢尚舍宅所建。但宋人的舆地纪胜 载: 谢尚宅,今城北太安寺也,晋隆安二年镇西将军谢尚施宅为之。”( 豫 “( 粱) 释僧祜出三藏记集卷第十三安世高传第一,中华书局1 9 9 5 年i1 月版,第5 0 9 5 1 0 页。 4 2 ( 荷) 许里和佛教征服中国江苏人民小版社2 0 0 3 年版,笫3 5 页, ( 粱) 释僧祜 b 三藏记集卷十三安世l 箭传第一,第5 0 8 页。 4 4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江西佛教史,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4 4 页。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剜江西佛敦史,中毕书局1 9 8 3 年版,第5 9 页。 4 6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1 年版筇i6 6 页。 4 7 ( 清) 叶舟修【康熙) 南昌t 1 ;乘卷九寺观清康熙二年刻奉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3 0 ) 第1 4 0 页。 4 8 ( 宋)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十六隆必府风俗彤胜古迹,中华书局i9 9 2 年版,第】i6 9 页。 r 薯二章汉、吴、两晋时期江西佛教 章郡) 显然,大安寺是晋隆安二年( 3 9 8 年) 镇西将军谢尚舍宅所建。由此可知安 世高在江西造东寺一事应属杜撰,但这并不影响安世高曾在江西活动过这一结 论。因为早期来华的外国译经家尚未见到有在中国建造寺院的记载。 有关东汉时期江西新建寺院的记载还有以下两条: 双峰寺,在浮粱县大惟都,汉元嘉元年僧如志建,元末毁。” 安禅寺,古名安祥院,在彭泽县东十里新兴乡,汉永平间僧祖印创, 明洪武九年重建。” 笔者认为这两则材料不可靠,不能作为汉时江西已有佛寺兴建的证据。因为, 其一,汉元嘉元年为公元1 5 1 年,汉永平年间为公元5 8 年至7 5 年。而汉地有史 籍可考的第一位沙门严浮( 佛) 调,他在安世高于汉桓帝建和二年( 1 4 8 年) 来 华后作为其译经助手,仅以剪落须发作为出家的标志,朱士行则于嘉平年问( 2 4 9 2 5 3 年) 正式登坛受戒,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正式出家的第一人。汉元嘉元年和 汉永平年闽江西不可能已有正式受戒出家的僧人。其二,查僧史,五代至北宋真 宗时,庐山有祖印禅师,属法眼宗三世。禅师居禅寺,上面提到的祖印,很可能 即是此禅师。因为五代十国中以汉为国号的有刘龚所建的南汉( 9 1 7 9 7 1 年) , 刘知远所建的后汉( 9 4 7 9 5 0 年) 和刘曼所建的北汉( 9 5 l 一9 7 9 年) ,方志误载, 完全有可能。引 三国时期,康僧会入吴带动了江南佛教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江西佛教承这一 大的形势,发展迅速,新建了十二所寺院,分别为: 寺院名 所属郡创建等间备注 称 太和尼 院 临川i 郡孙吴 弘 f 抚州府志卷二十八方外一寺观( 崇仁县) 在庐陵县水府庙之南,有塔,塔顶以赤鸟纪年,砌砖 南塔寺庐陵郡吴赤乌年间 亦有赤乌字。( 光绪江西通志卷一百二十三胜 迹略四寺观三( 庐陵县) 在泰和县四十都,元至正重修。( 光绪吉安府志 崇福寺庐陵郡吴赤乌车间 卷九建置志寺观( 泰和县) ) 4 9 ( 清) 谢昱等修( 雍正) 江西连耋卷一百十三饶州府寺观三,涛乾隆闯列库全书本,文渊阁川 库全书第5 1 6 册,第7 0 7 页。 如( 清) 赵之谦撰( 光绪) 江两迂志卷一百二f 五胜迹略四寺舰五,清光绪七年刊本,台湾华文 书局印行第六册,第2 6 2 2 页。 ”韩溥江西佛教史,光明闩报告皈社1 9 9 5 年版,第3 页。 9 汉吴两晋南北朝江西佛教研究 在永新县西北三十里,瑚季毁,清康熙己未僧妙印募 松林寺庐陵郡吴赤鸟年间复,乾隆间僧宏度重建。( 同治永新县志卷七建 置志寺观) 在永新县东南六十里。( 同治永新县志卷七建 尊胜寺庐陵郡吴赤乌年间 置志寺观) 在安福县武功山,题日小桃源,元至元二年普立修葺, 小桃源 庐陵郡吴赤乌年间更名集云。( 光绪吉安府志卷九建置志寺观 庵 ( 安福县) ) 在庐陵县城西弥陀山,一名天华院,吴赤乌间有啭罗 尊者携西域宝镜来此,故以宝安名寺,内有神运殿, 相传为神人所造,两柱窍凿十字,圆直如管,非斧斤 宝安寺 庐陵郡吴赤乌年间 所能通了,宋景祜间僧智洪修,元德祜间毁,清朝康 熙五年僧竺堂重修。( 光绪吉安府志卷八建置 志寺观( 庐陵县) ) 修金轮峰舍利宝塔记碑( 碑之下截已断) ,上截存文 叙此塔始建于吴赤乌时。( 民国 吴宗慈编撰,胡迎建 归宗寺庐陵郡吴赤乌年间 注释庐山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3 7 3 页。) 今名絮桐哥,在泰丰县石芋汤,唐大成、求省半川曲 紫桐院庐陵郡吴赤乌三年修之。清朝顺治间复兴。( 光绪吉安府志卷九建 置志寺观( 泰和县) ) 东山禅 庐陵郡吴建兴二年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名东山祥符寺。( 光绪江西通志 寺卷一百二十三胜迹略四寺观三( 吉安府) ) 在分宜县西五里,唐武德间名齐隆。洪武二十四年聚 福胜寺庐陵郡吴宝鼎年问 成丛林。( 正德袁州府志卷五寺观( 分宜县) ) 在南康县水南一里,初名万安院。后改名为瑞安院。 万安院庐陵郡吴宝鼎中 ( 同治南安府志卷七寺观( 南康县) ) 说明:上表所依据的资料为:( 弘治) 抚州府志,明弘治十六年刻本;( 光绪) 江西通志,精光绪七年 刊本:( 光绪) 吉安府志,清光绪二年刻本:( 同治) 永新县志,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正德) 袁州府 志,明正德九年刻本:( 同治) 南安府志,清同治七年刻本;( 民国) 吴宗慈编撰,胡迎建注释庐山志, 江西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 有史籍可考三国吴时期江西新建的1 2 所寺院中,有1 l 所建于庐陵郡,1 所 建于l 临川郡。从三国吴时期江西的地图( 见附录一) 可知,庐陵与临川两郡均位 于江西的西南方,特别是庐陵郡位于当时江西的最南方,东汉末安世高已到庐山 ( 东汉时属豫章郡) 一带活动。但三国吴时期江西新建的寺院不是由豫章向周围 扩散,而是集中于江西的西南方。这一方面可以反证安世高未曾在豫章造东寺, 他对当时江西佛教发展的影l 晌相当有限。另方面江西的西南与广东毗邻,三国 吴时期江西新建佛寺的地理分布更能说明当时江西佛教的发展更多的是受到来 自广东的影响。上表还表明,三国吴时期江西出现两所尼院。但我国中原地区到 第二章汉、吴、两晋时期江西佛教 两晋之际才开始有女性出家,这里再次为我们提示了早期南方佛教所受的影响可 能来自海路。( 按:中国历史上女性出家始于两晋之际,到东晋,妇女出家为尼 成风。东晋初,何充在建康兴造建福寺,为建康第一所尼寺。) 当然,上述有关三国时江西创建寺院的史料主要源于清代与民国纂修的方 志,可靠性虽然值得怀疑,但在没有更可靠的材料以资借鉴的情况下,这些方志 资料至少还能提供一个认识早期佛教发展情况的大致趋势。下面两晋与南朝所列 的新建佛寺与此情况相似,兹不一一赘述。 两晋特别是东晋时期是江西早期沸教发展的黄金时期,慧远大师来庐山后带 动了江西佛教获得了一个长足发展,而佛寺的兴建是此时佛教发展的一个表现, 两晋江西新建的佛寺有: 寺院名称 所属郡创建时间各注 在安福县头陀山,晋司马头陀建。明崇祯问僧 头陀寺 豫章郡 晋 宗妙重修。( 光绪吉安府志卷九建置志寺 砚( 安福县) ) 在南昌县,后并入塔下寺。( 雍正江西通志 市林寺豫章郡晋泰始六年 卷一百十一寺观一) 在南昌县蓼洲,清康熙已亥僧明星重修。( 光绪 圆觉寺豫章郡晋泰始七年 南昌县志卷五十八古迹志中寺观) 在南昌县蓼洲,后废,仅存水口祖师台。清顺 观音寺豫章郡晋初 治间僧六度复旧名。( 光绪南昌县志卷五十 八古迹志中寺观) 在南昌县绳金塔之东。( 康熙南昌郡乘卷九 百福寺豫章郡晋 寺观( 南昌县) 在南昌县乾封乡,罗氏建。( 雍正江西通志 毗卢禅院 豫章郡 卷一百十一寺观一) 在南昌县十四都杨梅劂。( 光绪南昌县志卷 仁王寺 豫章郡 晋成宁间 五十八古迹志中寺观) 在南昌县四十都白墅( 一作水) 溪,重修更名 紫荆庵豫章郡晋建 自农阔,今名水云。( 光绪南昌县志卷五十 八古迹志中寺观) 在江西省城顺化门内,因得琉璃佛像诏建寺。 琉璃寺豫章郡晋建武元年 ( 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十一寺观一) 在江两省城:j e 镇西将军谢尚舍宅建。( 宋 王 东寺豫章郡 晋隆安二年象之c m 地纪胜卷二十六隆兴府风俗形 让古迹,中华5 局1 9 9 2 年版,第1 1 6 9 页。) 在江西省城惠民门内,武昌太守熊呜鹄舍宅建。 禅居寺豫章郡晋隆安四年 唐神龙元年改为隆兴院,后又更名普贤。明朝 永乐中重建。( 康熙南吕郡乘卷九寺观( 南 汉吴两晋南北朝江西佛教研究 昌县) ) 在江西省城顺化门外,旧有藏经阁,岁久圯, 菩提寺豫章郡 乾隆戊辰僧彻虚重建。( 光绪南昌县志卷五 十八古迹志中- 寺观) 在江西省城北龙沙冈,后寺圯,明布政使陆长 龙光寺豫章郡 庚、j 一继嗣重修。( 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十 一寺观一) 在南昌府城南靖安门内。( 光绪江西通志卷 楱隐寺豫章郡 一百二十二胜迹略四寺观二( 南昌府) ) 在新建县东槽乡,梁武帝改名龙泉寺。( 雍正江 资福寺豫章郡晋威宁问 西通志卷一百十一寺观一) 在新建县西山,明嘉靖问废,万历末僧法海重 香城寺豫章郡建。( 光绪江两通志卷一百二十一胜迹四寺 观一) 在新建县樵舍镇之左,慧远创立,明朝嘉靖问 报恩院豫章郡 东晋 重建。( 康熙南昌郡乘卷九寺观( 新建县) ) 翠岩祟胜 豫章郡 在新建县两北,刺史胡尚舍宅为寺。( 康熙南 院 昌郡乘卷九寺观( 新建县) ) 在丰城县东,清朝顺治庚子知县何+ 锦重建。 正法寺豫章郡晋太元问 ( 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十一寺观一) 在南康府北二十里,慧远建。( 正德南康府志 延福寺豫章郡东晋 卷七寺观) 在南康府西三十里,僧登云建。明景泰间僧月 登云院豫章郡 明重建。( 正德南康府志卷七寺观) 又名重岩庵,在南康府西北三十五里,僧法智 万华庵 豫章郡 建。( 正德南康府志卷七寺观) 在南康府西四十里,僧正诚建。明成化初僧道 乾寿庵 豫章郡 聪重建。( 正德南康府志卷七寺观) 在南康府北四十五里,晋僧跋蹬建。( 正德南 蟠龙庵 豫章郡 康府志卷七寺观) 即智林寺,在星子县青牛洞前,僧济法建。明 慈云院豫章郡 天顺初僧惠宗重建。( 正德南康府志卷七寺 观( 星子县) 在安义县东二十四里控鹤乡,僧妙善建。元废 资化院豫章郡晋义熙中 址存。( 同治安义县志卷二建置志寺观) 在安义县南三里安义乡,僧林谷建。隋废。( 同 宁国院豫章郡晋义熙间 治安义县志卷二建置志寺观) 在建昌县南一t s 十里,僧林谷建。( 正德南康府 宁国院 豫章郡 晋 志卷七寺观( 建昌县) 在建昌县南七十里,僧妙善建。( 正德南康府 资化院豫章郡 忠卷七寺观( 建昌县) 在九江天池山上,旧名峰顶寺,迭更废兴。( 民 峰顶寺寻刚郡东晋 国庐山续志稿卷二山川胜迹山北) 2 第二章汉、吴、两晋时期江西佛教 在庐山上,刺史桓伊为慧远建。( 粱 释慧皎高 东林寺寻阳郡东晋僧传卷第六晋庐山释慧远,中华睹局1 9 9 2 年版,第2 1 2 页。) 在庐山讲经台下,慧远建。元辰兵毁,明宣德 间僧慧福,景泰间性广,成化间僧性达,正德 上化成寺寻阳郡东晋 间东林僧行淳次第修饰。( 嘉靖九江府志卷 十四外志寺观( 德化县) ) 在九江府城西门外湓浦满港之东,甘棠湖之北, 龙池寺寻阳郡晋太元问慧远建。宋绍兴中僧悦堂重建,元辰兵毁。( 嘉 靖九江府志卷十四0 1 志寺观( 德化县) ) 在九江府北崇德铺,元末毁,后复建。( 雍正江 江矶寺寻阳郡 西通志卷一百十三寺观三( 九江府) ) 在庐山上,慧永曾为庐山陵云寺僧。 陵( 凌) 又慧安,住庐山凌云寺,后入关从罗什受学。 寻阳郡 ( 粱 宝唱撰名僧传抄目次,续藏经卷 z i 守 一百三十四,藏经书院版。又高僧传卷七 宋庐山凌云寺释慧安,第2 7 4 页。) 在庐山脚下,明正德间都纲慈莹与其徒行清重 林隐庵 寻阳郡 修。( 嘉靖九江府志卷十四外志寺观( 德 化县) ) 在庐山,僧翼,初出家于庐山寺,从慧远修学; 又释道慧,二十四岁出家于庐山寺。( 高僧传 卷十三宋山阴法华山释僧翼第4 8 3 页:高 庐l n 寺寻阳郡东晋僧传卷十三宋安乐寺释道慧,第5 0 0 页;) 又“庐山寺在汉阳坡顶,今废。”( f 民国】吴宗慈 编撰,胡迎建注释庐山志,江西人民出版社 1 9 9 6 年版。第3 4 9 页。) 在江州府治,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八月乙酉, 有白鸟集于江州寺庭,群乌翔卫。( 宋书卷 江卅i 寺寻阳郡东晋 二十九志第十九符瑞下,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8 4 2 页。) 在德化县自鹤乡庐山之麓,晋太元二年太府卿 陶范为慧永创建第一寺,初敕赐太平兴国乾明 禅寺。隋开皇间重修,唐宋尤盛,元辰兵毁, 明洪武十四年复建。”( 同治德化县志卷十 西林寺寻阳郡东晋太利二年三寺观) 又舆地纪胜( 卷三十江州风 俗形胜景物上,第1 3 1 2 页。) 载:“西林寺: 晋太和二年建,水石之美亦东林之弧”。据考证 县志所记建寺的年号及陶范官爵有误,西林寄 当建于太和二年。陶范太元初只担任光禄勋。 在庐t i 之颠。元术兵毁,明宣德九年天池寺僧 上大林寺寻| ;l = | 郡晋太元间圆究,成化问僧吲泰相继增修。( 嘉靖九江府 志卷十四外志- 寺观( 德化县) ) 汉吴两晋南北朝江西佛教研究 在庐山锦涧桥北,慧远建。元末兵毁,明洪武 中大林寺寻阳郡晋太元间 十五年憎永建重建。( 嘉靖九江府志卷十四 外志寺观( 德化县) ) 在庐山讲经台下,慧远建。元壬辰兵毁,明宣 德问僧祖昙,天顺问僧慧善,弘治间僧性端次 上崇福寺寻阳郡东晋 第重修。( 嘉靖九江府志卷十四外志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猫一课优翼课件
- 工厂环保工程改造方案(3篇)
- 东莞工程综合布线方案(3篇)
- 电力工程审计方案(3篇)
- 牧场安全培训课件
- 安全教育培训馆标志课件
- 溧阳工厂面试题库及答案
- 客服行业面试题库及答案
- 科技之星面试题库及答案
- 康复面试题库及答案大全
- 数控铣工(四级)职业技能理论知识考试题库附答案(新版)
- 儿童常见疾病的防治 OK课件
- 软件工程导论课件(第六版)(张海潘编著)(1-13章)
- 中建硅墨烯保温板外墙保温施工方案
- 第三讲 神话学
- 山东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文科)
-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 ICU患者的早期活动
- GB/T 8566-2007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 GB/T 13452.2-2008色漆和清漆漆膜厚度的测定
- GB/T 12730-2008一般传动用窄V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