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序言 歌唱是人类最自然地表现感情的一种手段。它与人类文化一样久远,是最古 老的艺术形式。欧洲文化主要渊源于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在古希腊的日常 生活中,歌唱就占有重要地位,意大利民族是一个热爱歌唱并善于歌唱的民族, 美声唱法便诞生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美声唱法经过四个世纪的追求与发展,得 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认同和喜爱,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成为声乐艺术中的璀 灿瑰宝。 美声唱法作为一种“舶来品”,从上个世纪引进我国,在短短的几十年中, 我国的美声唱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一批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教育家、歌 唱家。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应该客观地承认,目前美声唱法在广大人群中 缺乏认同性、缺少欣赏性、模仿性,形成了感染力不够,“曲高和寡”的状况。 究其重要原因:许多美声唱法的歌唱者没有从源头上和根本上认识“声“与“情” 的关系,没有将“声”与“情”高度统一和完美的结合而达到歌唱的最高艺术境 界“声情并茂”。因此,认真探索研究美声唱法中的声情并茂问题,是使我 国美声唱法做到深入人心,得到更大发展和提高的重要课题。 古今中外,凡是与声音有关的艺术几乎都把声情并茂作为审美标准和所追 求的艺术境界。许多有关歌唱的著作,都谈到了声情并茂的重要性,但是,很难 见到针对美声唱法中的声情并茂问题进行专门的论述,更缺少针对其进行较为系 统地、深入地研究与探索。 笔者试图从歌唱的起源开始探究情感与歌声的关系,进而循着美声唱法形 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探索声情并茂原则在美声唱法中形成确定的过程,并进一步 体会、阐述声情并茂原则的重要意义。随后,认真分析一些美声歌唱者达不到“声 情并茂”客观、主观方面的多种原因,最终力图寻找出达到“声情并茂”的主要 途径与方法。 2 p r e f a c e s i n g s i n gi st h em o s tn a t u r a lw a yt oc o n v e yh u m a n si d e o l o g i c a le m o t i o n a so n eo ft h eo l d e s tf o r m so fa r t ,i t sa sl o n ga sh u m a n sc u r t u r e e u r o p e a n c u l t u r e m a i n l yo r i g i n a t e d f r o mc u l t u r e so fg r e e c ea n d c h r i s t i a n i t y s i n g i n g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i t a l i o n1 i r e sa n dm o s t i t a l i o n sa r ei n t e r e s t e da l s oa d e p ti ni t ,w h i c hm a k e sb e lc a n t oo r i g i n a t e d h e r ei nt h e1 7 t hc e n t u r y a f t e r4 0 0 一y e a rs e e k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b e lc a n t o i sw e l lr e c e i v e da sh u m a nb e i n g sv a l u a b l ec u t u r a lw e a l t ha n dr e s p l e n d e n t t r e a s u r e b e lc a n t o ,a sa n “e x o t i c ”,w a ss p r e a di n t oc h i n ai nt h el a s t c e n t u r y ,a n di nt h em e r es e v e r a ld e c a d e s ,c h i n e s eb e lc a n t oc i r c l em a d e g r e a tp r o g r e s sa n dab a t c ho fp r o f e s s o r sa n ds i n g e r sf a m o u sa th o m ea n d a b r o a d h o w e v e r w h a tw es h o u l dc l e a r l yp e r c e i v ea n do b j e c t i v e l ya d m i ti s t h a t ,i nc h i n a ,b e l c a n t os t i l ll a c k a g r e e m e n t ,a p p r e c i a t i o n a n d i m i t a t i o n ,w h i c hl e a dt ot h es h o r t a g eo fi t sa f f e c t ,as i t u a t i o no ft o o h i g h b r o wt o ob ep o p u l a r t h ei m p o r t a n tc a u s eo fs u c ht h i n gi st h a tm a n y s i n g e r sd i d n tl e a r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v o i c e ”a n d “e m o t i o n ” b a s i c a l l ya n df u n d a m e n t a l l y ,s ot h e ym i s s e dt h es u m m i to fa r t ,b e i n g r e m a r k a b l ef o rb o t hv o i c e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w h i c hw a sf o r m e db yt h eu n i t y a n dp e r f e c tc o o p e r a t i o no f “v o i c e ”a n d “e m o t i o n ”a sar e s u l t t om a k e b e lc a n t o i m p r e s s i v ea n dh a sab r i g h t e rf u t u r e ,c a r e f u ls e e k i n ga n d t h o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f o rt h ep r o b l e mo fb e i n gr e m a r k a b l ef o rb o t hv o i c ea n d e x p r e s s i o ni so fm u c hi m p o r t a n c e a ta l lt i m e sa n di na l lt h ew o r l d ,a l m o s ta l lt h ea r t sr e l a t i n gt o v o i c er e g a r d “b e i n gr e m a r k a b l ei nb o t hv o i c e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a sa s t a n d a r dt oa p p r e c i a t et h eb e a u t ya n da no b j e c ti r et op u r s u e i nm a n ym u s i c w r i t t i n g st h e r ea r em u c he m p h a s i sa b o u tt h ep o s i t i o no fi tb u t f e w s p e c i a l i z e d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a n dt h o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 t h ea u t h o ra t t e m p t st oe x p l o r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v o i c e ”a n d “e m o t i o n ”f r o mt h e a s p e c t o ft h eo r i g i no f s i n g i n g f o l l o w i n gt h e h i s t o r i ct r a i lo f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b e lc a n t o ,t h ea u t h o r e x p l o r e s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b e i n gr e m a r k a b l ei nb o t hv o i c e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i sf o r m e da n dd e v e l o p e d ,a n dt h e na n a l y z i z ea n da p p r e c i a t et h ei m p o r t a n c e o ft h i sp r i n c i p l e ,f u r t h e r m o r ee x p l a i n sc a r e f u l l yv a r i o u sr e a s o n s ,b o t h s u b j e c t i v e l ya n do b j e c t i v e l y ,f o rw h i c ht h es i n g e r so fb e lc a n t oc a n n o t a c h i e v et h i se f f e c t ,a i m i n gt of i n do u tt h ew a y sa n da p p r o a c h e st or e a l i z e t h ee f f e c to fb e i n gr e m a r k a b l ei nb o t hv o i c e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k e y w o r d s :b e l c a n t o ,b e i n gr e m a r k a b l e i n b o t hv o i c ea n d e x p r e s s i o n ,v o i c e ,e m o t i o n 4 第一章关于情感与歌唱起源、美声唱法与声情并茂的思考 一、情感是歌唱产生的源泉 人类社会什么时候有了歌唱? 歌唱是怎样产生的? 怎样起源的? 这些问题 如同生命的起源一样,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记载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生活的痕 迹主要靠传说和文字,传说是朦胧的,文字仅5 0 0 0 余年。歌唱虽然充满激情, 充满朝气,但是它的确太古老了。史前骨笛在西方、东方都被发掘出,河南舞阳 贡湖骨笛一出土就有1 8 支,一测定就达8 0 0 0 余年,用简单指法即可吹奏完美的 曲调,骨笛的音阶结构竟然与现在中国传统音乐最常用的音阶结构基本一致,说 明这些笛是由相当高度的文明产生出来的,当时的音乐活动已具有普遍性。车尔 尼雪夫斯基指出:“器乐是声乐的一种模仿,是声乐的附属和代替物。”因此, 我们可以推断这些笛子与这个地球上最初听到“歌声”的那个时代相比,是晚了 几十万年,很可能更晚以后才诞生的。如此古老的问题,真可谓“古今谁能说明 白”! 可能是要揭示这些问题太有意思了! 也的确是如能揭示这些问题也太有意义 了! 古往今来许多的哲人、伟人、名人都加入了论证的行列:外国的亚里斯多德、 康德、达尔文、恩格斯、普列汉诺夫;中国的吕不韦、闻一多、丰之恺,就连严 谨的鲁迅先生也作为“哼哟哼哟”派的代表人物,热烈地参与了讨论。真可谓众 说纷纭,各执一词。 有人认为歌唱起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电闪雷鸣、火山爆发、洪 水泛滥、地震山摇,它们无处不散发着大自然的威严和神秘,祖先们或许是在虔 诚的祷告中产生了最初的歌唱。有人认为是我们的动物祖先,当初为了引诱异性 而发明了歌唱,理由是:大部分的雄性动物多在繁殖期间利用它们的声音,引诱 雌性的注意。有人认为歌唱起源于模仿,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从 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身上学会了唱歌”。o 罗马哲学家卢克莱茨也说:“人们在 开始能够编出流畅的歌曲而给听觉以享受的很久以前,就学会了用口模拟鸟类嘹 亮的鸣声。” 吕不韦在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这样的传说:“帝尧立,乃命 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外国人马克斯德奈亦认为:“最早的歌 是劳动的歌,它使劳动变得轻松而且便于能量的储藏。”淮南子道应记 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中国学者孙 继南等认为:“直接从劳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音乐,主要是劳动号子,它是有了 集体劳动才会发生,所以它起源稍晚。”在此,虽然争前道后,但的确也有许 多人认为歌唱是起源于劳动的。 当然,关于歌唱的起源,还有歌唱起源于语言旋律、哄孩子、游戏等诸多不 同的认为和看法。对这些歌唱起源的不同学说,我们很难说其中哪一种是绝对正 确或者错误的,或许它们都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层面描述了歌唱的起源,或许 歌唱的起源原本就是多源的? 然而,只要我们仔细地探索,冷静地分析这些众多 的说法,我们能慢慢地、清晰地悟出诱使人类去唱歌的第一个需要、它的原动力、 它的催生剂、它的源泉就是情感! 歌唱,是情感的产物,是“人在悲欢情感 影响下的,非流露不可的情感需求表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语) 。而毛诗序 中的“情动于中而形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其观点 也与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近。 人的情感行为主要根据人的主观意志的如愿和不如愿分为欢乐、痛苦两大 类。所以在抒发人类情感行为时,歌唱就主要分为抒发愉快欢乐的情感行为的欢 歌和抒发哀怨痛苦的情感行为的悲歌两大类。当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心情欢愉、 劳动收获丰盈时,他们就要表达舒心兴奋的情感,他们会欢蹦乱跳,欢呼高叫, 他们也会做着欢乐的游戏,甚至要学着愉快的嘹亮的鸟儿的歌声悠扬长鸣;当大 自然肆虐大难临头时,他们也会带着忧伤的情感来乞求祷告,甚至怨恨、悲伤地 哭泣进而大放悲歌;产下了幼儿他们会涌动着慈爱的情感,唱着流传至今的那种 安谥、温柔的摇篮曲;怀春的人们用歌唱表达和召唤爱情时,从歌唱者的音质、 音律和腔调中,能够让听者产生一种非常动人的美好情感,可是,“此事古难全” 人们对性生活、爱情主观愿意,往往包含着许多缺憾与哀怨,常使人们沉浸于悲 伤的心境之中,唱起忧怨的情歌,甚至会“长歌当哭”。 2 “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判断非常地准确。笔者认为,如 果从今天人们对歌唱艺术的理解角度看,原始歌唱中的情感表现是它的主要特 征,人的一切表现活动都源于情感的力量。 情感作为歌唱的原始动力,它不但产生了原始的歌唱,而且无论是在哪一个 历史时期、无论是在世界上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它都催化或推动着异彩纷 呈的声乐艺术,歌唱方式的承传和发展。源于西方,被全世界都接受,并被认为 是最科学的美声唱法,更是在情感的孕育、催化与推动下不断成长、壮大、发展! 二、。声情并茂”是美声唱法发展的最佳选择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 7 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它的音色优美、富于变 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和谐统一;发声方法自然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 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歌唱风格真挚而富有感情。这种歌唱风格对 全世界的歌唱有着巨大影响。 美声唱法源远流长,它是由传统的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 为主体而发展起来的。它与意大利歌剧一同问世,它的发展兴衰也伴随着欧洲歌 剧的兴衰。美声唱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对声音 与情感有着不同的偏重与取舍,走过了不少坎坷的历程,最后选择了“声情并茂” 这条最佳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也正是这些不同年代的美声学派声乐艺术大师们 对声音与情感的时代风格的追求所造成的审美艺术倾向,为推动美声唱法技术方 法的革新和演唱风格的进步,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从而逐步确立了其在世界声乐 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沿着美声唱法发展的历史轨迹去探寻美声唱法中“声 情并茂”确立的过程,对我们深入理解、学习和研究美声唱法均有着重大的意义。 1 6 世纪末至1 7 世纪初,正值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时期,由于意大利经济的 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促进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提倡个 性解放,要求表现人的感情,提出了“回归自然、回到希腊”、“恢复希腊悲剧” 的口号,促进了歌剧的诞生。1 6 0 0 年贝里尼和卡契尼写了一部尤里狄茜为 意大利现存的最早的歌剧,当时被称为“抒情音乐剧”他们仿效希腊悲剧的朗 诵调而创造了一种与情感变化、语调起伏紧密结合的新的旋律风格宣叙调, 以旋律性较强的咏叹调作重点抒情。意大利歌唱的传统很早就是注重声音的,为 了使声音获得更加丰富的共鸣和致远的穿透力,卡契尼等人继承了前人演唱经 验,创造了“美声唱法”。卡契尼虽然重视声音,但是他反对歌唱的矫揉造作, 反对旋律与歌词内容脱节,要求音乐服从内容情感的表达。他甚至在他的著作新 音乐的序言中援用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话:“歌唱首先是内容,其次是节奏, 然后是声音”。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古希腊哲学中情感论音乐美学观念。可以 说,美声唱法的开端就已注意到了“声情并茂”,并把歌唱的情感表现看得更重 一些。 西方中世纪是一个神权至尊的时代,在万能的上帝面前,人性的价值遭到否 定,教会的神父们禁止在歌唱时加入富有表情性的身体动作,把任何表达情感的 的企图都视为邪恶,当作对上帝的不敬和对灵魂堕落的表现。1 5 8 6 年,罗马圣 保罗教皇在哥林多节中发布指令:“令妇女们在教堂中保持安静”。因此女 性被剥夺了在教堂和公众场合唱歌的权利。以往教堂唱诗班的多声部圣咏合唱原 本是由女性演唱的声部不得不用男童代替,而这些男童是被阉割的男童歌手。那 时将男童阉割,使他们成人后,即保持了比女声还短小的童声声带,又有男子的 体魄和肺活量,唱起高音、装饰音、快速乐句以及花腔技巧复杂的华彩乐段十分 灵便。他们华丽、轻巧、明亮的音色,宽广的音域,能令听众激动不已。作曲家 们也屈服于听众的要求和歌手们的任性,写作了许多缺乏内容和在音乐上缺乏价 值的一些高度装饰的作品。由此,形成了令人眼花缭乱、争奇斗艳的美声技巧和 炫耀浮华的歌唱艺术风格,引导了那个时代的歌唱审美时尚。虽然阉人歌手的出 现,曾为欧洲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并奠定了美声唱法的基础,也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歌剧的产生和发展。他们盛极的时代,甚至被人们认为是美 声唱法的“黄金时代”。但是,这段时期,人们对美声技术效果的极度推崇被不 恰当地置于了高于一切的地位,把由古希腊哲学中诞生出来的歌唱表现情感的传 统几乎割断。可以说,这是美声学派历史上最为典型的重技轻艺、重声轻情的一 段历史轨迹,而且这一时期长达两个世纪。 1 8 世纪末1 9 世纪初,欧洲封建制度开始动摇,人们纷纷要求废除阉人歌手 4 演唱这种不人道的歌唱现象,人们也已厌倦那种非正常人体发出的矫揉造作的歌 声。同时,妇女们也要求冲破封建束缚走向舞台,阉人歌手走向了衰亡。 美声唱法发展史上1 9 世纪前半叶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此时,人们的审 美情操和艺术趣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内容方面,人们并不再喜欢严肃歌剧中 没有生气的古代神话故事,国王或王后的命运等内容;而追求富有生机的英雄性 的史诗、故事等;在演唱方面,人们也不再欣赏过去那种炫耀技巧的浅薄而浮华 的歌唱风格。同时,由于剧场和乐队的不断扩大,加上男高音歌唱技术得到了重 大突破,所以歌唱的声音也就逐渐由灵巧、尖细向大音量、戏剧性方面发展,观 众们也日益喜爱中低声区响亮和高声区辉煌的嗓音。更重要的是又重新追求歌唱 的内在情感和声音的结合,追求富于戏剧性激情的歌唱风格。在这一进程中,罗 西尼作为意大利歌剧的复兴者,对振兴意大利歌剧及美声学派起到了划时代的重 要作用。他和唐尼采蒂、贝里尼( 被称为美声学派三巨头) ,以他们情感丰富、 抒情浪漫的音乐风格,细腻地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创作了 流芳百世的歌剧作品。他们在挽救了意大利歌剧的同时,也使美声唱法由于重新 重视了情感的重要地位,声音具有了更大的美感而获得了新生。 1 9 世纪后半叶美声唱法进入另一个高潮。威尔弟、瓦格纳等人新创作的激 情歌剧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各自为歌剧艺术中激情的表达和声音更加完美方面做 出巨大的贡献。同时又出现了舒伯特、舒曼、斯特劳斯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歌曲的 创作高潮。歌德、海涅、默里克等著名的抒情诗本身就具有细腻的感情和幽静的 诗意,加上轻声和半声的运用,多样化的音色和亲切的吐字使美声唱法的情感和 声音的结合达到了引入入胜的境地。对美声唱法来说,1 9 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 世纪,这个世纪常被今人誉为美声唱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从此,充沛、真 挚的情感与激扬纯美的声音,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并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漫延 开来。 从美声唱法历史发展的过程,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美声唱法正是因为最终选 择了“声情并茂”这条最佳之路,而再次走向更大的辉煌,并跨越欧洲,震撼、 风靡了全世界。 三、“声情并茂”是美声歌唱的重要原则 声音和情感从歌唱的起源到美声唱法产生、发展、成熟的漫长历史来看,都 是密不可分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与灵魂相通,声音与情感 同源”。波兰人沃拉德斯拉维塔塔尔凯维奇进一步说:“声音在灵魂中得到 反映,灵魂与声音是和谐一致的,这就像两个并排而立的竖琴一样,弹拨其中一 个的时候,另一个便会发出共鸣”。古代的西方人早就认识到了“和谐是宇 宙的基本属性”a d 。正是追求这种和谐,追求声音和情感的和谐,美声学派的 前辈们才把“声情并茂”确定为美声唱法的重要原则。 根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观点, 声和情在歌唱中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声为情之本,同时又以情感为内容;情为声之魂,它既以声音为依托,又赋 予声音丰富的内涵,给声音以情感的魅力。不同的声音表现着不同的情感,而不 同的情感又能激发不同的声音,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筑成歌唱艺术 的殿堂。 声音是歌唱的物质基础。从物质的角度来说,无论声音美妙与否,它始终是 歌曲演唱的先决条件,而“情”只有建立在这个先决条件的基础之上,才可能表 达内容。虽然没有情感的声音昕起来缺少了歌唱的主要内容,但我们还能够听到 声音,如果音质、音色纯美,我们还能感受一些人声的艺术美。但是,有情无声 就不成其为歌唱,或者说有丰富的情感但声音很差,我们又凭什么基础来表达情 感呢? 我们不但不能感受到艺术,那些丰富的情感我们也受不到感染,因为歌唱 者的情感与通过歌唱表达情感是有区别的。所以说演唱中的技术因素,歌唱声音 是至关重要的基础。 情为声之魂。我们在美声唱法教学与演唱中又应该始终强调歌唱的发声技术 是为歌唱的内容服务的。尽管按照科学的美声唱法要求训练出来的歌唱声音本身 就已经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包含了我们审美的意识和追求,体现了人生美的艺术 价值。但作为歌唱艺术、歌唱的内容,表现的情感、情景才是歌唱的实质。黑格 尔告诉人们:“艺术的真正职责就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早期的 6 阉人歌手为美声唱法技术的进步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无法听到他们的 演唱,但从有关记载,从他们特殊的身体条件来分析,他们许多人声音技术应该 是很高的,在有些演唱能力上今人可能只能望其项背。阉割内幕的无名译者 曾描述他于1 7 0 5 年一1 7 0 6 年在罗马听到阉人歌手帕契奥的歌唱:“他的嗓音比任 何人都高并且象夜莺般的啭鸣,不同的是,比这些啭鸣更加美妙1 3 ”。但他们演 唱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缺乏灵魂,最终被人们厌倦而退出舞台。 捷克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曼斯坦有句名言:“只有声音和表情同样的完 美时,歌唱才能被称为艺术m ”。显然,只有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寓情于声, 声音与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歌唱艺术。 笔者认为,对美声唱法中声情并茂的原则应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第一个层面的理解:声情并茂的原则要求歌唱者在歌唱时要能熟练运用美声 唱法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将声音美好地展现出来,给听众得到很好的艺术享受, 也就是要达到“声茂”;同时,要求歌唱者在歌唱时,要从内心迸发出歌唱热情 和进行艺术创造的激情,从而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汇合成一种巨大 的感染力去打动听众,引起听众感情的共鸣,也就是要做到“情茂”。 第二个层面理解是:声情并茂的原则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歌唱中声音要好,感 情要好。而是深邃地向我们揭示了“并茂”的关系不光是含有“并行、并列”的 意义,更具有“并同、并相、并进”的深层次地富有哲学深度的意义。 无论从生理解剖学还是神经心理学上看,歌唱不仅是发声器官、肌肉等诸多 方面的运动,更是一个情感统一的运动。歌唱是靠情感运动与生理运动密切结合, 靠情感运动来操作,凭借声音的正确协调共同促进达到共同目的的艺术形式。 “声茂”可以引发、促进“情茂”我们平常练声时,如果声音的感觉好、 状态好,就特别容易引发歌唱的欲望热情。特别是实际演出中歌唱者声音漂亮具 有震撼力,不但能引起听众的欣赏兴趣, 奋、越唱越有激情。 “情茂”可以带动、促进“声茂” 自己的声音也同时可以让自己越唱越兴 歌唱者饱满的歌唱热情,准确的情感体 验,不仅能以一种精神动力转化为物质动力而激起歌声,而且还能对所发出声音 7 的形象与色彩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当你用了强烈的情感演唱一个咏叹 调的高潮时,强烈的情绪会带引你的胸腔、腹腔、肋部自然地配合运动,给你的 高音以足够的、准确的气息支持;当你唱一首忧郁、伤感的歌曲时,你忧伤的情 感会让你的呼吸动作也随之深沉、缓慢。“情茂”还能带动着你的口腔、胸腔和 头腔等歌唱腔体的打开和兴奋,在不自觉中使你的音色也发生了非常美妙的变 化,感染了所有的听众,也感染了你自己。 “声茂”和“情茂”,“两个并排而立的竖琴,弹拨其中一个的时候,另一个 便会发生共鸣”,两个同时奏响,就形成“奇妙和弦”,沁入人们的心扉,成为天 籁之音。 第二章目前一些美声歌唱者做不到“声情并茂”的原因 目前,我国美声唱法中较大程度上存在着“声情不茂”的现象。初学者中, 以及象笔者这样学了七、八年的,也有甚至学了一二十年的资深演唱者中,有许 多人往往只注重声音技巧的训练提高,而不大注重对作品的表现。有的人主观上 亦想做到“声情并茂”,但演唱起来总觉得情绪带动不起来。无法象我国的戏剧 演员、民族、通俗歌手那样容易进入“角色”,进而导致声音也发挥不出来,很 难达到“声情并茂”的要求。仔细、冷静地分析起来,笔者认为有客观上和主观 上两个方面的一些原因。 一、从客观方面来看: l 、存在人文背景上的差异。美声唱法是西方人创造出来的,我国包括全世 界从事这方面的教育者和演唱者所研习的作品,大部分是西方人几百年留下的大 量的为全世界所认同的音乐精品。而西方人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内容都是与其历 史、文化、民族气质、民风、民俗习性息息相关的。这些东西要准确深刻地把握, 内容繁多,困难很大,从而影响了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在歌唱情感表演上自 然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声音的表现。有人拿我国的戏剧演员和民族通俗演唱 者比较,对美声唱法产生怀疑,其实情况是不一样的。戏剧演员及民族、通俗唱 法的演唱者,其演唱的是自己民族的故事,抒发的是同族的感情,比较起来,他 们在演唱中情感自然而然地就能调动起来,而且容易把握到位。 2 、存在语言文字上的障碍。一个唱法的产生形成与其民族的宗教发展、地 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民族习惯等方面有关系,但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因素。美 声唱的形成是以意大利语为基础的,而美声唱法的混声、共呜、呼吸等等都是与 意大利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声唱法追求高位置、深呼吸、腔体打开、发声时 要求贴着后咽壁吸着唱,这些对于意大利母语是件很容易的事,而用我们的汉语 就困难多了。如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你再不要做情郎的第一句“r i o p i u a n d r a i f a rf a l - l o n e a - r o s o ”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现在你不要去做情郎。” 若用中文演唱,十个字中最少有“现、你、情”三个是较难打开来唱的,就更谈 不上贴着后咽壁了,而用意大利语来演唱,那无论打开、位置、和语感都要方便 得多。意大利美声唱法形成后又向德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各国辐射,这些国家 也创造了与本国语言有着密切关联的歌剧和艺术歌曲,有的也成了经典,也成了 我们美声教育和演唱者的必备之课。西方的语言文字几乎都是以拼音表音的,而 我们的文字是表意的方块字,中国人学习任何一种西方文字都具有较大的困难。 而作为一个美声歌唱者,要同时掌握好五六种外国语言文字,其困难程度就更大。 少数歌唱者在演唱中能做到了解每个词或每句话的意思,而多数歌唱者做不到这 一点,他们只知道所演唱曲目大概是什么意思而已。因此,很难做到对原文歌曲 有深刻的理解,也就很难准确细腻地去表现一首歌曲的真实情感,声音也就缺少 了应有的感染力。 3 、存在技巧训练上的难度。美声唱法的训练是极其严格、且具有很高的要 求,演唱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和一些艺术歌曲,难度是非常大的。许多男高音曲 目的音高经常在b 高音c 上,而且美声唱法高音的要求是上下音色统一的混声唱 法,即使唱到高音c 这样的高度,仍然应具有一定的混声,否煲g 就达不到那种震 撼力和穿透力,而其他的一些唱法,到了高音处就可以用完全的假声来唱,那就 容易得多。虽然各国因语言、风格的区别,技术要求上会存在一些区别,但它总 的要求规范是一致的,对歌唱声音的评判标准是趋于一致的。它区别于其它唱法 9 的特点,正如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所说:“美声唱法要求的是混合声区唱法,把 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从而使唱出来的声音具有通畅、宏亮、浑厚 圆润、松驰自如和音色优美的特点”1 5 。要达到以上要求决非易事,这是许多 人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奋斗终生都很难达到的目标。所以,美声唱法与其他唱 法比较,其技巧训练学习时间要长得多,出成绩的时间也晚得多,甚至成才率也 低得多。这样,作为美声歌唱者,平时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时间来训练把 握声音的要求,而且到了台上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位置、共鸣等,等正确与 否,客观上容易导致琢磨、研究作品的内在思想、感情、色彩方面的东西少些。 二、从主观方面来看: 1 、严重的重声轻情倾向。笔者发现,我国声乐理论界在分析我国美声唱法 中存在重声轻情现象的原因时,有一种似乎很权威并形成清一色的提法:“我国 在开始引进这种唱法时,把b e l c a n t o 翻译为。美声唱法,意大利语的真正含 义是美丽的歌唱二者含义是不尽一致的,这种不全面、不准确的理解使 我国的声乐在发展中走了一些弯路,在很大程度上把美声唱法理解为只重视声 音,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的学习”。笔者非常不赞同这种观点。把造成重声轻情这 样一个重要复杂的问题,归究到一个小的翻译失当的问题上是轻率的、甚至是有 副面作用的。第一,对意大利语b e l c a n t o 在西方也有不同的看法和提法。牛津 音乐辞典对b e l - c a n t o 所作的解释就是:“这一名词是1 7 世纪以来意大利歌唱家 所有声乐技巧之统称。”西方人也有这种提法,可西方现今的美声唱法并未出现 象我们这样的明显重声轻情的状况。第二,许多的声乐著作,很多的论文都对 b e l - c a n t o 的含义进行了匡正,都在高呼“重情”,可以说在理论上足以抵销了 当初翻译不当造成的观念上的一些影响,可是实际中重声轻情的状况并未改变多 少。因此,我们应作迸一步的思考、反思,应更深层次地分析我国重声轻情的成 因。笔者在此简列几条: 一般认为声乐艺术即声音艺术; 意大利声乐传统中一直强调声音,推崇声音; 美声唱法产生以来的4 0 0 年中在一半以上的时期内是重声轻情的; 1 0 许多人语言、文字未过关,内容搞不大清楚,只有去搞声音了; 感情上、表演上经常打动不了人,只有拿声音出来“吓唬人”。 2 、对美声唱法在表演形式上认识的偏颇。许多人地认为美声唱法在演唱时 要“端庄、高雅、表情不能太丰富,动作不能太多。”特别是我们学院派出身的 歌唱者更是如此。其实,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因为表演方式是由作品内容决定的, 而不是由哪种声乐流派决定的。其偏颇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以往的视听条件有限、 许多学习美声的人,并没有亲耳昕过,更没有亲眼见过真正的美声歌唱。早期, 我国学习美声唱法的水平较低,对于这种新的“舶来品”还不知道怎样准确地把 握,怎样地表演。笔者想像当初的表演可能是相当简单的,闭关几十年,于是乎, 这样唱、这样教时间一长,就成为了一种“规范”。科学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 以来,我们有条件听到了,看到了美声唱法发源地以及有悠久美声唱法传统的国 家之历史上的,近代的、现代的、原汁原味的录音和录像,世界三大著名男高音 也进入我国表演,人们突然发现,尽管西方人与东方人在唱法上有着差异,但是, 在歌唱中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展现,人的爱、恨、哭、怒、希望、失望、激动、 抑郁、祈祷、歌颂竟是如此的相同与相似。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努奇在塞维 里亚理发师让大忙人让路的咏叹调中的精彩表现,丝毫不比喜剧演员、滑 稽演员,甚至我国戏剧的“三花脸”缺少幽默、有趣和机智。遗撼的是,在我们 自己的热爱的美声唱法演唱者中,能做到这样的人的确少了些许。 第三章达到声情并茂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笔者通过几年来学习和实践,尤其是在我校声乐教育前辈和导师的指导下 对美声唱法中的声情并茂有着较为深刻的感受。我以为演唱中要达到声情并茂, 必须要把握好以下八个方面的方法和途径。 一、要努力提高文化修养 所谓修养是指理论,知识和思想方面所具备的一定水平。作为一名美声歌唱 者,如果想使自己的歌唱达到声情并茂,那么他所要求具备的文化修养应该是很 高的。有人说:“艺术家拼到最后是拼文化”。这句话说得非常到位。因此,我们 首先应该多读点世界史、音乐史,要比较深入、细致地了解西方各国的历史背景、 文化、传统、民俗、民风、宗教信仰、民族气质。因为大量的西方歌剧、艺术歌 曲,反映的是西方各国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表现的是他们的思想方式、价值 取向、爱情观念等。为什么要比较深入、细致地了解呢? 因为要分历史阶段、各 国情况的异同来把握。只有这样,当我们要演唱一个作品时,就能清楚地知道这 个作品是哪国、哪个时代、哪位作家的作品? 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人文历史状 况如何? 音乐上是哪个流派占主导地位? 这个作品的风格有何特点? 这个作品 表现的人物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 他是一个生长在地中海中央的性格粗犷、奔放 的意大利人,还是依傍莱茵河而居感情较为细腻的德国人等等? 因为这些都将形 成他们民族性格特点和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从而我们在演唱时对其内心世界的 揭示,必须要予以区分和甄别。其次,要尽快过好语言关。语言文字是理解作品、 了解人物的最基本的东西。如果总停留在初级阶段的拼读、不甚了解每句话的意 思,那么,只是“鹦鹉学舌”是没有思想的声音,我们是根本揭示不了作为人的 内心深处那极为复杂的情愫的。如果在语言上有暂时的困难,那么,把现时要唱 这首歌的歌词搞懂也是很好的。再不行就可以先唱中文歌词,从中找到应有的情 感,然后再用原文演唱,情况也会好很多。 二、要深化对内涵的理解 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宣教授说:“如果对作品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微,就无 法理解作品,更达不到艺术表现的境界。”这就是说,一个演唱者要高超地用艺 术形式去完整或比较完整地表现一个作品,必须最大限度去把握好这个作品的内 涵,要在歌唱这个作品的文学语言和作曲家的旋律起伏中充分把握住丰富的感情 因素,准确而充实地表现其完整的艺术形象。 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 的基础。一首歌曲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 藏在每个音符之中,歌唱者需要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 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拿到一首歌曲,先不要急于唱谱,而 1 2 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以便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 想感情。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情的表达。只有对生活的 体验感受,才能在演唱中通过歌词与优美的旋律所展示的生动形象来深化主题, 从而强化感情的抒发与表现。 例如: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歌是笔者学的较早,也是唱的较多的一首艺 术歌曲。学唱伊始,虽然歌谱上有赵元任的名字,但基本上没记住,朦朦胧胧的 感受到自己唱的是首爱情歌曲。由于对作品、作者了解不够,唱得懒懒散散,连 自己也感受到唱这首歌提不起精神。后来,经过老师的指点,自己阅读了有关音 乐史料,知道了赵元任先生是个非常有才华的语言学家,在其歌曲作品中,对曲 调与字音、声韵、语调、语气的关系有着一般作曲家难以具有的设想和艺术处理, 是个书卷气息很浓的了不起的人物。他的这首歌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 音乐采用多调性布局,逐渐把情绪推向高潮。这首歌歌词的内涵是很宽广的,一 般地说,它可以被认为是一首爱情歌曲是在深情地“想她”。歌词是刘半农在英 国写的,仔细品嚼,它用的是典型的中国古代文人触景生情以情托物的方法,其 中也蕴涵着深深地思念祖国和念旧之情,而且真切、细微的将春、夏、秋、冬四 季中的思念之情一一表达出来。这首歌的主题是“想她”,其结尾是“渴望”。弄 清楚了这些问题,我就懂得了演唱这首歌不但要有深沉的感情,而且要把韵律唱 的非常讲究,真要有点中国古代婉约派文人呤诵诗词的那种感觉! 谱例: 1 3 教我如何不想他 朝警农谰 【 、t l r l z 天上 飘着 她。绷i 、一。i ! 一p 交、。i 4 竺lj 可 p 一 一_97一 o # l p 一。 一 岛 嚣 | i 二= “;一u 一 j r 口。 b 量一 f 。r i l 4 i t m p o p 一 jj:j ! 门jajl 门尘jn 差毡; 一 d l 一 士一i d j j 蔷 一- i 。 釜磊境咬着些 傲1 童# t ;一一、, ,e 7 i 。i jlj 一+ ,一1 参手。 垂;一# 。存薹。参- # + 警 量。嬖ll 璧b 缮矬 el ;:口e 暮霉i ; ; g e # l 二赫姜土童,l 皇- j 塞- 垒j ,! 一塞| ,! i - 三j “芒脊:二荫凰吱琦汛 o 如_ ,令。i 一。,扫j i ,一一一1 _ 一之,一 嫩塞_ c 垂一。,扫ji 。墨 j i 一 一 。jjj 1 1 4 t j、一 一 发教囊打辑不想他? 鼻# 。# 。l3 。一。il 。,拿pi ,f 芒i 簪一一一,1 jp 7v ,1 一 一 ft 一;f k 一 “ 。二i 二:l #i ;# 。卜二。i 耋: 拿一,鼍 l e ;i el 。ei睡e q 光 恋 奄着海 洋 海 -t dt e m p o 一 一 u 7p -!t n 一 : 一一 d 。j ? 噢l l i j 门l 而 jl 7r。i“l l 。l i - i 。一 一1 。 毒志鬻;目凳。牝一一洋志鬻 着目 光。啊一 爰# 一# 一。e 肆e e i 暑i 群 一,i 。 宇扫 一 一v -嚣t存t- 一 一 k “1 且兰h肌 。 - 生j 竺 。一ii 。il l 。i 。i 。l。一l- 。_ 1 5 m 一一 一一t一一 r 一一 一 一 警o。_ 一 p 哇筏镬移孵教 戎缝筏 扣 坶冀 泡? 墨。一 。一,一霉,一蚤l ,刍i -丘f一 一 二。,蠢l 之:l 童d 叁# 墓b 矿| 萨i 芫l :,尹仃匝i 需霞尸一 i 斋j 争j一一一l 一畦i ,一 严l,i ”,、一一7 散寰鱼 丸馒授礴一 啊 pd- 乒矿h - - 4-存-m 一一 ,k- 。i 足l j 门l j 囊| 册i j 门门 拿,i 一- 一f 。一4 一降 s糜声 i 一一i ,f 。e 镬z 孽 ii 要一i 7 一 子。休说些什么话? 幸t戎如 何不想- 。 “# 、舡一产 一苁”- b。一il 。# i 一口lpl #一f il ji 1r o ,啊ii_ i “; 。j j 一 e 一fi。茸fl#觚i 眙i二7l:一:it j t 绝?枯 。一_ e 璺 。m 恤 uf 一 一i。j n i。,。 “够l u l 暑暑i 车融,i # ”“鼻一l。加叫”i9 “jf1lel 。 l 。i 主i ej e # i 晶ij 一i j ij 一_ l 一一一一 |f j “;树,二在岭风里 在摹色串i 野天在摹邑辛 境 释 是1 耋奎ie 刍i ,一:”霎邕令一。 。一2 _l r 二二, 一一r 一睦。一一一1 lj ,写i 。一2 二垡曼匕! 甾,一。;i = 飘,u 二i _ 一n西天还有些几残 苊, 教裁如 何不堪烛# ,扫jj群 一l 辫笺i 竺;o ,鲁i k 舁i。1 日一 。一,i l 二 :毫bi一,i他7 。缈叠匾 。霹一一_ _ 。_ 一一o- | 。忡 f 挑 r l ;i 7 巾j ,;i 景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省(温州)2026届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新人培训计划
- 2026届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第十三中学英语九上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县九上化学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磁力泵转子培训
- 2026届湖南省耒阳市冠湘中学化学九上期中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英语九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东营市重点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学生德育工作总结
- 2026届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监测试题含解析
- GB/T 18690.3-2017农业灌溉设备微灌用过滤器第3部分:自动冲洗网式过滤器和叠片式过滤器
- 中医养生六大观念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全套课件
- 彩钢大棚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
- 舞蹈鉴赏课件
-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八章体育教学设计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报告》
- 《中外美术史》课件1中外美术史.1(原始社会)
- 刺梨产品之养生有维系列简介共26页课件
- MPA、公务员必修课《公共政策》课件: 政策制定
- 大学物理高斯定理课件-英文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