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山西大同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设计的研究.pdf_第1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山西大同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设计的研究.pdf_第2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山西大同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设计的研究.pdf_第3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山西大同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设计的研究.pdf_第4页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论文)山西大同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设计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1 一1 。 d i s s e n a t i o no fm a s t e r ,2 01 1 二q 煳嬲 u n i v i d :1 0 2 6 9 。v s t u d e n ti d :5 1 0 8 1 0 0 0 0 4 6 e a s tc h i n an 0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d a t o n gm i d d l e s c h o o l 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s t u d yd e s i g n d e p a r t m e n t :里h y 墨i 堡垒! 星鱼坠堡垒! i q 坠篷h 曼垒l ! hg q ! l 曼g 曼 m a j o r :h y 墨i 曼垒! 亘鱼坠鱼堑i q 坠i 塑亟 鱼i 塾i 堕g r e s e a r c hd i r e c t i o n : s p 曼坌i 垦! ! 曼q h 坠i q 垒! ! 曼垒曼h i n gi h 曼q y a d v i s o r : m a s t e rc a n d i d a t e : a n dp r a c t i c e p r o f e s s o ry a nz h i l i m a y 2 0 1 1 是在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 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函,年j 月冲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山西大同中学地区体育课程设计的研究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 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 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 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 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 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 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 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木,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名本人签名 0 旧,年,月c 7 驴日 韭羞 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周新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主席 倪刚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熊文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论文摘要 2 0 世纪9 0 年代后期,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2 0 0 1 年7 月教育部颁布了体育( 卜6 年级) 体育与健康( 7 一1 2 年级) 课程标准( 实 验稿) ,2 0 0 3 年4 月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我国 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全面进入实验阶段。今天,课程改革走过了近十 个年头,现阶段中小学体育课程是否已经成熟或者实施状况,教师对新课程的态 度感受,学生对新课程的态度,究竟该怎样设计中学体育课程,才能让教师和学 生都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体育课堂,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 本文在收集大量有关体育课程设计的文献和书籍的基础上,对体育课程有关 理论进行了综述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山西大同地区中学1 5 名体育教 师和1 6 0 名中学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目前大同地区中学体育课程实施现状,了 解体育课程的设计状况,这对于中学体育课程的开展、教师进行体育课程设计, 也为地方政府制定学校体育相关政策,了解中学体育开展状况提供依据。 通过以上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 、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学时增多; 2 、健康教育课程授受内容丰富,女生较男生的态度积极; 3 、男生和女生在体育课程内容上有着共同性,也存在差异性; 4 、男生和女生在体育课程目标上有着差异性; 5 、目前开展的体育课程项目基本符合了中学生对体育的需求; 6 、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现状,体育教师还是比较认可的; 7 、体育教师在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上存在着一致性。 关键词:大同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a b s t r a c t 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l a t e9 0 s ,t h ec u 埘c u l 啪r e f o n i li i lm ew o r l dh a sb e 肌 u 叩r e c e d e l l t e da t t e i l t i o n j u l y2 0 0 ln l em i n i s t 叮o fe d u c a t i o np r o i n u l g a t e dt h e 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 1 6 黟a d e s ) 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a 1 1 dh e a l m ( 铲a d e s7 12 ) c u 玎i c u l 啪s t a i l d a r d s ( t r i a lv e r s i o n ) ”,a p m2 0 0 3i s s u e dah i 曲s d h o o l ”s p o r t sa n d h e a l t h r r i c u l 啪s t a n d a r d ( e x p 嘶m e i l t a ld r a r ) ”,c h i n a - sp r i m a r ya i l ds e c o n d a 巧 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c u r i i c u l 啪r e f o mo fb a s i ce d u c a t i o ne n t e r e d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 s t a g c s i n c em e i l ,m ec u i n c u l 啪r e f o 肌l r o u 曲n e 砌yt 饥y e a r s ,a t “ss t a g e w h e t h e rt h ep e 训c u l 啪o r l es t a t u so f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h 嬲m a t u r e d ,t h ea n i t u d eo f t e a c h e r sf e l tm en e wc l 】盯i c u l 啪,s t u d 铷峪a t t i t u d et o w a r d st h en e w 饥i n i c u l 啪,h o wt 0 d e s i 伊w h a tn l es c h 0 0 lc u r r i 砌啪,t o t e a c h e r sa 1 1 ds t u d e n t sa r ea b l et ob 甜e ri m e 黟a t e i n t om ec l a s s r o o mt ot h es p o r t st 0a c m c v et h ep u 印o s eo fs c h o o ls p o r t s ? 1 1 l i sw e a l mo f 洫f o m a t i o na b o u t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i nt 1 1 ed e s i 印c o l l e c t i o no f n l e1 i t e r a _ t 1 1 r ca n db 0 0 k s ,b a s c d0 nt 1 1 em e o 巧o f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w e r er e v i e w e d r 鼯e a r c h ;u s i n g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sa n do m e fm e t l l o d st 0d a t o n g15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t e a c h e r si nm i d d l es c h o o l sa n d16 0s e c o n d a r y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弱m e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 d a t o n ga r e au n d e rt h ec u l l r e n t s t a t u so f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m i d d l es c h 0 0 1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c u r r i c u l u md e s i 印e dt 0u n d e r s t a n dm es i t u a t i o n ,w h i c h c 锄yo u t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c u r r i c u l 啪f o rs e c o n d a r ys c h o o l s ,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t e a c h e r st od e s i 弘,b u ta l s of o fl o c a lg o v e 玎= 1 i i l e n t st od e v e l o ps p o r t s r e l a t e ds c h o o l p o l i c i e s ,u n d e r s t a l l dm e b a s i sf o rh i 班s c h o o ls p o r t smo f f 酹 h l v e s t i g a t i o no fm ea b o v e ,m ef o l l o w i n gc o n c l u s i o i l s : 1 ,t l l eh e a l t he d u c a t i o nc 1 删c u l 吼o f h o u r si n c r e a s e d ; 2 ,西v m go rr e c e i v i n gh e a l 也e d u c a t i o nc u 盯i c u l u mr i c hi nc o n t e i l ta l l d t 1 1 ep o s i t i v e a 谯i t u d eo f 西r l st h a i lb o y s ; 3 ,b o y sa n d 西d si i ls p o r t sh a v eac o m m o n a l i t ) ,o fc o u r s ec o n t e l l t ,t l l e r e a r ca l s o d i 倦溯l c e s ; 4 ,b o y sa 1 1 d 百d si i ls p o r t sh a v eag o a ld i f 衔e n c eo f c o u r s e ; 5 ,l ec u r r e n t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p r o g r a m sc 硎e d o u tb a s i c a l l yi i ll i n ew i t ht h en e e d s o fs t u d e n t si ns p o r t s ; 6 ,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a i l dh e a l mc o w s ef o rt h es t a t u sq u o ,i ti sq u i t ear e c d 缈i z e d p h y s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t e a c h e r s ; 7 ,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t e a c h e r si nt h e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m ep h y s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c u 币c u i u mo b je c t i v e st h a tt h e r ea r ec o n s i s t e n t 1 ( e yw o r d s :d a t o n gm i d d l e s c h o o lp h y s i c a ie d u c a t i o nc u m c u l u md e s i g n 目录 第一章前言1 第一节选题依据1 第二节研究意义2 第三节文献综述3 一、课程的概述3 二、课程设计概述1 0 三、体育课程概述1 2 四、课程目标的概述1 5 五、课程内容概述:1 8 第二章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 2 第一节研究对象2 2 第二节研究方法2 2 一、文献法2 2 二、问卷调查法2 2 三、数理统计法2 2 四、访谈法2 2 第三章研究结果与分析2 3 第一节山西大同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设计实施现状调查2 3 第二节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2 4 一、中学生对健康教育学习内容的态度2 4 二、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的的比较2 5 三、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感受2 6 四、中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体育课项目2 7 第三节教师对体育课程的认识2 8 一、中学体育教师对本校体育课程内容实施现状的态度2 8 二、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2 9 第四章结论与建议3 1 第一节结论3 1 一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学时增多3 1 二健康教育课程授受内容丰富,女生较男生的态度积极3 1 三男生和女生在体育课程内容上有着共同性,也存在差异性3 1 四男生和女生在体育课程目标上有着差异性3 2 五目前开展的体育课程项目基本符合了中学生对体育的需求3 2 六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现状,体育教师还是比较认可的3 2 七体育教师在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上存在着一致性3 3 第二节建议3 3 一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与社会、学科以及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3 3 二制定学校课程目标时,充分考虑地区经济政治因素3 3 三课程内容设计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3 4 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的设计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3 4 五多渠道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做好体育课程选项工作3 4 六提高创新能力,开发利用多方资源3 5 附录3 6 附录1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3 6 附录2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3 7 附录3 山西大同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设计调查问卷( 学生问卷) 3 8 附录4 山西大同地区中学体育课程设计调查问卷( 教师问卷) 4 0 参考文献4 2 后记4 5 第二节选题依据 第一章前言 2 0 世纪9 0 年代后期,一些发达国家,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的 重要手段,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且,作为培养和造 就未来人才,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重要的战略措施。为此,各国纷纷加大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发达国家在课程领域中涌现的许多的新思想、新理论, 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面向新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在借鉴国际教育和改革的经验 中,并且以这股教育改革浪潮为背景,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 发展,形成了一些有效地经验。1 9 9 9 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的要求,2 0 0 1 年下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 2 0 0 1 2 l 号) ,明确提出要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 的高度出发,认识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要高度负责任地参与并做 好基础教育课程工作者的改革科研成果,并且于2 0 0 0 年1 2 月正式颁布了九年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 制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 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并决定2 0 0 1 年9 月1 同起正式实施, 明确了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 0 0 1 年7 月教育 部颁布了体育( 卜6 年级) 体育与健康( 7 一1 2 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 0 0 3 年4 月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固,自此,我国 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全面进入实验阶段,这也进一步成为全国教育课 程改革的背景,为山西大同中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政策向导和经验支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稳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 教育全面推进,山西省学校体育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山西中小学体育工作 越来越得到多方面的重视,体育( 与健康) 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也进行了广泛全面的实施, 士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 蛔北京:高等教育f f i 版社,2 0 0 4 ( 6 ) 中华人民共和困教育部制定体育( 卜6 年级) 体育j 健康( 7 一1 2 年级) 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 0 0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3 i 促进了学生更加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活动;新的体育场地器材配备目录有利 地配合了新一轮教学的改革,满足了学生锻炼的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近年来颁 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学生体质健 康标准、大中小学体育场场地、设施配备目录,学生体质监测网络与学生体 质公告系统、初中生毕业升学考试的相关规定、开展大课| 日j 活动等的法规性指导 性的文件,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学校体育课程经历了多次的课程教育方面的改革,试图从中寻找和挖掘它的 更大的潜在的功能,但是并没有达到人们所预期的目标。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 体育课程设计问题则是重要原因。在新课程实施了十余年之后,各地区中学落实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标准的情况如何? 新体育课程是否适合各地区的教学实际情 况? 各地学校教师是如何进行体育课程设计的? 地方学校是如何依据教育目的, 设计课程目标以及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的?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取得了哪 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作为一线体育教师以及体育 教学理论的工作者必须清楚地了解的。 第二节研究意义 青少年是未来祖国发展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于国家以及社会具有重要 意义。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谐方面,学校体育担负着重要的任务。从我国学校 教育系统的层次以及培养目标来看,普通中学阶段是连接小学阶段和大学阶段的 桥梁;并且也有一部分学生将要通过普通职业教育迈向社会,成为有一定的知识 和技能的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从身心特点方面来看,中学阶段又是人的生理 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快,并且他们的可塑 性也很强,是心智和身体发育的紧要时期,也是身心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他们进入成年期和老年期拥有健康的身心打下良好的基础。清朝木年废科举、 兴学校,普通中学阶段在学制,还是课程,可以说是变化最大最多了,与此同时, 中学阶段也是各级各类教育中,产生问题最多、也最难处理的一个阶段。对中学 体育课程设计相关问题进行调查,探讨包括体育课程目标( 包括体育课程目标价 值取向、制约因素、设置原则等) 、体育课程内容( 包括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 开发、组织、选择原则等) 等方面内容,形成一个对体育课程设计的比较清晰的、 全方位的理解,对于学校体育的开展、中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教师进行体育课程 设计,同时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地方政府 2 制定学校体育相关政策,了解中学体育开展状况提供依据。 第三节文献综述 课程的概述 ( 一) 课程的来源 课程一词,为我国所固有。课,指课业,就是现在说的教育内容;程,有程 度、程序、程限、进程的意思,课程就是指课业的进程。宋代朱熹对课程一词的 使用比较多的,不过与今天我们所指的课程意思还是比较一致的,例如:“宽着 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做工夫。”在这里“课程 的涵义有礼、乐、 射、御、书、数六艺,另外也包含孝、悌、忠、信等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还指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正心、诚意及修己治人之道,这与我们所理解的广义上 的课程意义较为接近。“课程”最早出现在唐宋年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 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 法制。 在这里课程的意思所指与今天我们的课程的意思差别比较大。今天课程 的意思,主要是来源于美国学者博比特( f b o b b i t t ) 在1 9 1 8 年出版的课程 ( c u r r i c u l m ) ,它的问世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教育史上 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为课程理论奠定了基础圆。 ( 二) 课程的定义 关于课程的确切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据美国学者鲁尔统计,课 程至今有1 1 9 种定义固。比较有代表性的课程的定义有下面几种:( 1 ) 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技术用语词汇中把课程定义为“指在某一特定学科或层 次的学习的组织。 ( 2 ) 世界经合组织对它的定义是:囊括儿童在校期间应具备 的全部经验,并包含教育目标、教育目的、课程、教学活动、师生关系、人力资 源以及所有影响学校师生关系的调查。( 3 ) 国外学者史密斯等( s m i t he ta 1 ) 他们认为课程是指在学校建立的一系列具有潜力的经验,主要的目的是为训练儿 陈侠课程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9 ( 3 ) 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6 2 乔治a 比彻姆课程理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9 3 童和青年以群体方式进行思考以及行动。福谢伊( f o s h a y ) 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 学校的指导下所学得的全部经验。古德( g o o d ) 认为课程应该是学校传授给学生 的、旨在使他们取得毕业、获得证书或者进入专业的职业领域的资格的教学内容 以及具体教材的总计划。 我国著名课程论学者施良方认为:“把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作为课程基础 或基础学科,是大家比较公认的 ;廖哲勋认为,课程主要是受“社会、学生、 知识三大课程因素制约的 。吕达认为,制约学校课程的主要因素是知识、儿 童、社会,其他因素主要是通过这三个因素起作用的。综合国内学者定义的课程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 课程是指教学科目,或指某一门学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狭 义的课程,亦或是全部的学科,也就是通常说的广义的课程;( 2 ) 课程是一种有 计划的教学活动。把有关教学方面的内容,包括教学的范围、序列以及进程、教 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等都可以看成是课程;( 3 ) 课程是一种学习经验:更加强调学 生实际学到了什么,并不是教师已经教了什么,这就是说,只有学习经验,才是 学生认识到的或者领会到的课程;( 4 ) 课程是一种预期的学习效果:这种定义是 把课程的重点放在了预期的所能取得的学习结果或目的。综合上述这些课程的定 义,学者吕达对课程的定义作出了总结性解释,他认为广义的课程指学校为实现 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狭义的课程主要是关于 某一门课程,也就是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或科目固。 有鉴于此,通常所说的广义的课程一种是总体的课程计划,或者说课程的设 计或者课程的设置;另外分学科的课程标准,或者说是课程教学大纲;再者是课 程内容,也就是通常说的各学科的教材。前两点主要是课程内容,也即为狭义的 课程。因此课程包括学科、各种活动等;不仅只是教学内容本身,还包括教学内 容的安排和实现课程进程等相关规定,课程不等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或者教材, 课程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另外更重要的是课程是动态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 的,往往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条件的产物,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某种意义 上,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指的是课程的变革方面的问题。 洪光磊现代课程的演进及其变式 j 比较教育研究,1 9 9 5 ( 4 ) 施良方课程理论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9 6 廖哲勋课程新论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3 张正琴,彭恩嘉等论体育课程的演变及存在价值 j 盱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0 7 ( 3 ) :1 1 4 4 ( 三) 课程的分类 根据课程所呈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隐形课程和显性课程:隐形课程 主要是指在学校中课程中是以一种较为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展现出的课程;显性 课程是指在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明显的方式所展现出来的课程;根据课程的逻辑 体系不同,可以把课程分为活动课程和分科课程。分科课程( s u b j e c t c u r r i c u l u m ) 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 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这种课程 是预先安排的。活动课程( a c t i v i t yc u r r i c u l u m ) 与分科课程相对,它打破学 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主要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 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常被称之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 圆。 ( 四) 课程的基础 所谓课程的基础,是指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一 些基本领域。把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作为课程的基础或基础学科,是大家比较 公认的。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把心理学引入对教育的讨论的,他设想按照儿童年龄特征 来划分教育的阶段,并设置与之相应的课程。运用心理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在确定 目标时采用何种形式来表述,或者说在确定目标时,能够达到何种程度。也只有 当课程目标与学生内部条件一致时才具实际意义。心理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 织方面通常被认为是是最有用的,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编制课程的人员专家 不仅要根据教材所含知识的难易程度,也要根据这些知能够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提 出挑战。在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课程所涉及的每个层面都会或多或少的与心 理学方面产生一定的关系。事实上,课程设计者在设计课程以及安排课程教学内 容时,都要针对具体的学习内容,组织教学以方便教学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通 过对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有助于课程教学工作者能够意识到自己依赖的心理学原 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是怎样的,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解决课程方面的问题。 社会学对学校课程的作用以及影响也是比较深刻的。学校课程与社会经济有 陈侠课程论 m 北京:人民教育 i j 版社,1 9 8 9 ( 3 ) 于策三教学论稿 m 北京:人民教育版社,1 9 8 5 施良方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9 5 着比较紧密的关系,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编制的具体过程。课程离不开社会 文化在传递和复制文化的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等意识形念方面的制约和影响。 而纯粹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知识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课程的思想总是与一定时 期的社会背景影响和作用的。社会学主要是提供一些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变革、 意识形态以及权利变更等方面的思想。 马克思曾说:真j 下的哲学都是自己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作为课程的基础, 那么首先哲学必须是作为课程所依赖的根本基础。哲学主要是提供观念性的东 西,如知识来源、知识类别、认识过程、价值取向等;哲学对课程理论、实践, 课程设计模式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直接的指导作用。相较心理学社会学而言,作 为课程的基础,哲学显然是最重要的。 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均可以在其所处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溯其根源; 每个时期的课程理论的发展都与该时代的流行的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哲学紧密的 结合在一起。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者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哲学也好,社 会学或心理学也好,它们本身都不能用来论证这一课程的正确与否,或者说,都 不能用来作为课程设计的唯一基础”。 ( 五) 国外课程研究现状分析 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 w h s c h u b e r t ) 的见解,将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 归结为以下四种: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 标取向。蔡斯( z a i s ) 等人将课程目标概括为包含三个方面的学习:有事实、技能、 态度。所谓事实,是指包含了许多讯息,如资料、意见、概念等:所谓技能,是指能 够表现或实行的,如阅读、写作、表演、运动、语言沟通、批判地思考等:所谓态 度,主要是指对于各种刺激来源的倾向或感受,如喜好、趣味、需要等。 龙渠( r o w n t r e e ) 将课程目标分为三大类:求生技巧目标、方法目标、内容目 标。求生技巧目标主要是基于对社会未来需求的一种期望,包括认知的、情感的、 动作的;方法目标主要是各个学科形成的专门的探究模式与求知方式;内容目标 主要是指学生在其学科领域内应该能够认识和解释构成学科实质内容的概念、通 贝0 和原贝0 。 施良方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m 北京:教育科学f l 版社,2 0 0 9 史峰,胡小妹中美体育课程目标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 0 0 5 ( 4 ) 施良方。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阿题 m 北京:教育科学j i j 版社,2 0 0 9 6 顾渊彦的同本保健体育课程目标评析中论述了日本保健体育课程改革的 相关背景以及保健体育课程在不同阶段对应的目标;阎智力,顾渊彦近代日本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中论述了日本近代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在 1 9 4 5 年以前,主要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为实用主义专项军国主义时期: 1 9 4 5 一1 9 5 7 年,是由军国主义逐渐转向民主主义时期;1 9 5 8 年一1 9 6 7 年是学科主 义时期;1 9 6 8 年一1 9 7 7 年时是体力主义时期;1 9 8 9 年一1 9 9 8 年时自我教育能力的 培育;1 9 9 8 年至今则是创新生命活力的培养;阎智力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 标的比较分别论述了中同中小学课程目标以及价值取向,并进行了对比。高桥 健夫等编著的育科教育学的探究中,高桥健夫提出的体育教学的目标体系中, 认为体育教学目标主要包括技能目标、社会行动目标、认知目标与情意目标。 在阎智力,金玉光的中美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中比较详细地论 述了中美两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中国与美国中小学体育课 程目标都突出了两条主线,我国主要是突出以运动和健康为主线,而美国主要是 以运动与发展为主线 ;张湛宁的跨文化的中美体育课程目标对比研究论述 了美国体育课程更多的是强调多元文化的教育,强调要重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理 解,强调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并且美国体育课程目标所指相当宽泛,主 要包括运动技术,运动知识,个人发展,社会发展,自我表象,发展领域,认 知领域,情感领域等 。盛晓明,周兴伟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和课程 目标的比较研究介绍了英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体育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体育课程目标直接反映了英国政府对于国家课程发展的基本要求。英 国体育课程标准( 2 0 0 0 ) 强调,体育课程要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技能等方 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 关于课程内容资源问题的研究,主要是2 0 世纪7 0 年代发起于美国。目前 普遍认为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先生是对课程内容资源的认识是最早的,他认为课程 计划应该主要是来源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 家的建议基于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唐纳夫妇和塞勒从社会、 阎智力。顾渊彦论述日本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j 体育文化导刊。2 0 0 4 ( 2 ) 阎智力中日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 j 体育学刊,2 0 0 5 ( 1 ) 阎智力,金玉光中美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 0 0 5 ( 5 ) 史峰,胡小妹中荚体育课程目标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 0 0 5 ( 4 ) 盛晓明,周兴伟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 j 体育文化导刊,2 0 0 9 ( 9 ) 7 知识和学习的本质角度提出了课程内容来源于“社会、学生和知识”。之后,英 国课程专家理查司等认为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学科内容、学生、教师、环境以及 此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黄炳煌认为,课程内容来源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学 科知识结构。以上这些观点和认识是比较早期的了,大致呈现出了课程内容资源 的模型。夸美纽斯( 1 6 9 2 1 6 7 0 ) 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那就是在母 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大学设置不同的课程。洛克、斯宾塞等也都论 述过相关于儿童教育的一些课程结构,但是这些都仅仅是停留在感性层面。直到 上世纪6 0 年代以后,以布鲁纳为代表的饿学科结构运动开始,之后人们的研究 才逐步接触到课程结构理论本身。 以上研究发现,通过我国国内学者对国外体育课程的研究论述。体育课程设 计的各方面研究都有涉及,但是对于系统的对于整个体育课程设计的研究几乎是 空白,对于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方面面,包括体育课程目标的确立,价值取向,个 性化目标设置、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而对于地方性课程设计等方面研究也较为鲜见。 ( 六) 国内课程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学者王健根据初中体育课程特点以及课程目标相关理论,他将体育课程 目标分为三个领域,包括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发展领域,而且各领域的目标 内容又是呈现各自的层级化结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带头人季浏对体育课程 目标分类扩展到了4 个领域:身体发展领域、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 领域。张细谦将课程的目标的分类是比较详细的,分为健康的目标、教育的目标, 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运动技能的目标,体育文化素养的目标,体质的目标,竞 技的目标,休闲娱乐的目标,终身体育的目标。朱伟强从目标的表达形式、垂直 分类、水平分类3 个维度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归类,并详细阐述了具体的分支 目标。何爱红在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导向及方案设计中,对高等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也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且进行了个案的比较分析研 究。孙德瑞等在对航海类专业体育课程目标定位的认识和思考中,队航海类 专业的体育课程目标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分析。 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这方面研究我国起步算是比较晚的,对课程内容资源的 研究和探讨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而逐步展开的。目前对体育课程的研究 朱伟强体育课程目标分类框架研究 j 北京体育人学学报,2 0 0 7 ( 8 ) 8 已成为课程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的领域,但是国内理论界对其做出的定义 还不多。我国学者顾明远在教育大词典中提出教育资源,这也是比较接近于 课程内容资源的一个概念。吴刚平和徐继承等对课程资源的概念做了研究和探 讨,这主要是参照国际百科全书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所进行的研究,并且徐继承 等对于什么是课程资源也作出了界定,但对课程内容资源相关定义的界定比较 少。张勤的论体育课程内容纵向组织过程中的基本设计向度从课程视角分析 了在纵向组织过程中体育课程内容的3 个基本设计向度,包括顺序性、连续性、 纵向关联,不同学段体育课程内容之间的区别应该以符合课程目标为前提,并且 力求做到与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不同学段学生的体育发展的 内在逻辑性相适应。作为直接经验的体育课程内容不应该是零散的活动或技巧体 验,需要设计出一套具有较高精神价值的结构化、体系化的东西。马维平等在 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逻辑探寻中,充分运用直线式和螺旋式相结合的方式对 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将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兴 趣、需要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逻辑依据,根据学生不同阶段对相同内容进行 改造,使之突出一定阶段培养学生的侧重点,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的回归。在 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其平衡性圆。 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在课程改革实践的强力推动下,我国的课程理论专家 开始从理论上研究课程结构方面的问题。1 9 8 9 年,在谈到西方的课程结构思想 时,钟启泉教授将西方的课程结构论区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结构论、中观结构论、 以及宏观结构论。1 9 9 1 年,在课程学一书中,廖哲勋教授对课程结构进行 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提出“表层一深层说”,他认为课程结构是各要素、各成分、 各部分之间是以一种符合规律性的组织形式和组合出现固。张廷凯在新课程设 计的变革论述了新课程设计的有段问题,如课程的基本原理、东西方国家课程 设计的结构比较等问题。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在我国体育教育领域,由于体育理论基础研究薄 弱,导致了体育课程设计的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对地方性的体育课程目标研究 更是少见,更多的是高校体育课程以及对体育课程内容方面的研究。而对专门性 的中学体育课程设计研究几乎空白。因此本文拟对山西大同中学体育课程设计进 张勤论体育课程内容纵向组织过程中的基本设计向度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 0 0 6 ( 4 ) 马维5 严,晏冬丽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逻辑探寻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 0 0 5 ( 7 ) 廖哲勋课程新论 m 北京:教育科学f f i 版社,2 0 0 3 9 行研究,对课程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分析,并把国家、地方与学校之间的 体育课程进行比较,分析不足并提出发展建议。 二、课程设计概述 ( 一) 课程设计的概念 “设计”:就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 图样等。国外学者认为,“设计就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 的探究。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规划以 及学习方式的安排和建议,是对课程还未进入实施阶段之前存在形态的预先设 计。课程设计是从各门科学专家、教育科学专家或课程研究人员的角度来研究课 程的类型( 如采用学科课程还是活动课程,综合课程还是核心课程) ,研究编订 有关课程文件的具体内容,包括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材选择的范围( 深 度和广度) 及其排列的顺序、各部分教材的分量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实验仪器和 各项教具的使用等。课程设计者的观念和立场有着较大的不同,并且将直接通过 课程价值取向反映在不同的目标、内容、结构以及不同的学习方式等具体的设计 结果中。 在谈到课程设计的时候,有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我们必须明确地加以区分, “课程编制 、“课程设置、“课程规划 。首先,课程编制英文表达为“c u r r i c u l u m m a k i n g ”,它包括对人生活动、对教育目标的分析,对教学科目的安排和各科教 学时数的分配,以及对儿童身心发育状况的相关研究,对教材教具的选择和评价 等等;课程设置,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科的教学时数;课程规 划,是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角度来考虑某一级学校或某一类学校课程的范围,参加 编订课程的人员及其组织领导,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以及需要提供的条件( 如 试用新教材的实验学校等) ,和产生的文件等。 我国学者施良方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主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m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8 3 戈登罗伦德著,高文编译设计与教学设计 m 外国教育资料,1 9 9 7 陈侠课程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9 ( 3 ) 陈侠课程论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9 ( 3 ) 1 0 广 包括课程的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如下图) 。而课程设计主要是指课程 计划的制定,只有在计划完成后才能实施和评价。本文主要采用施良方教授的 课程设计定义以及内涵,因此,本文关于体育课程设计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体育课 程目标和体育课程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课巍目标 冀霎昱暑雾 课程晶实施课程茹价 课程设计 ( 二) 课程设计取向的研究 在课程设计的定义以及内涵相关概念比较清晰了以后,如何安排课程的组织 形式或结构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一般情况下要从两个层面来考虑:一是基本价值 选择,二是方法技术。前者包括学科、学生、社会,即课程设计的基础。后者主 要是对课程各要素如何安排的问题,主要是课程的组织结构问题。根据课程的基 本价值选择所涵盖的三方面的内容,课程设计对应的基本取向相为:学科中心取 向,学习者中心取向,问题中心取向。 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