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望夫型传说古今流传研究 摘要 本论文以望夫型传说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论述中国历代古典文献中望夫 型传说与遗迹的分布,搜集现代中国大陆各地区所流传的望夫遗迹与传说;其次, 以望夫传说的发展演变为论述重点,探讨望夫传说从古典文献到现代流传、从简 单的故事情节到后来相对完整的故事体系,其间的发展脉络,以及古代与现代望 夫型传说的分布、流传特点及规律,兼述这一传说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衍 生情况;然后,研究望夫型传说对部分少数民族以及亚洲邻国的神话传说的影响; 最后以本论文中的望夫型传说为基础,探究望夫型传说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 关键词:望夫石望夫型传说流传母题 a b s t r a c t : t h is p a p e rt a k e s t h ew a n g f u t y p e l e g e n d s a st h e o b j e c to fr e v i e w f i r s to fa l l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n g o ft h i st y p eo f1 e g e n di nt h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o fc h i n a , a n da l s oc o v e r st h ec 0 1 l e c t i o no ft h el e g e n d si nm o d e r nc h i n a s e c o n d l y , i tf o c u s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v a r i a t i o no ft h e 1 e g e n dt y p ea n dt r i e st or e v e a ls o m er e l e v a n tr e g u l a t i o n s i n a d d i t i o n ,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s e s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i s1 e g e n d t y p eo no t h e rm i n o r i t i e sa n dc o u n t r i e si na s i aa sw e l l f i n a l l y ,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v i t a l i t yo ft h i s1 e g e n dt y p e k e yw o r d s : t h es t o n eo fw a n g f u , 1 e g e n dt y p eo fw a n g f u ,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m o t i f 望夫型传说古今流传研究 摘要 本论文以望夫型传说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梳理论述中国历代古典文献中望夫 型传说与遗迹的分布,搜集现代中国大陆各地区所流传的望夫遗迹与传说;其次, 以望夫传说的发展演变为论述重点,探讨望夫传说从古典文献到现代流传、从简 单的故事情节到后来相对完整的故事体系,其间的发展脉络,以及古代与现代望 夫型传说的分布、流传特点及规律,兼述这一传说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衍 生情况;然后,研究望夫型传说对部分少数民族以及亚洲邻国的神话传说的影响; 最后以本论文中的望夫型传说为基础,探究望夫型传说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 关键词:望夫石望夫型传说流传母题 a b s t r a c t : t h is p a p e rt a k e s t h ew a n g f u t y p e l e g e n d s a st h e o b j e c to fr e v i e w f i r s to fa l l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n g o ft h i st y p eo f1 e g e n di nt h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o fc h i n a , a n da l s oc o v e r st h ec 0 1 l e c t i o no ft h el e g e n d si nm o d e r nc h i n a s e c o n d l y , i tf o c u s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v a r i a t i o no ft h e 1 e g e n dt y p ea n dt r i e st or e v e a ls o m er e l e v a n tr e g u l a t i o n s i n a d d i t i o n , t h i sp a p e ra n a l y s e s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i s1 e g e n d t y p eo no t h e rm i n o r i t i e sa n dc o u n t r i e si na s i aa sw e l l f i n a l l y ,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v i t a l i t yo ft h i s1 e g e n dt y p e k e yw o r d s : t h es t o n eo fw a n g f u , 1 e g e n dt y p eo fw a n g f u ,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m o t i f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足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未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丧一季司i 疑字只期:7 腻( 年舌月7 同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 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 众提供信息服务。(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新繇喜够 签字同期:铂刁年工月7 同 易 肌 羽, 伽p 、伊月名年 签唧一卟 文期论r位字学签 1 绪论 1 1 引言 终日望夫夫不归, 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 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石”刘禹锡集卷2 4 这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吟咏望夫石的一首诗。为这块眺望千年的望夫石留下 笔墨的又何止刘禹锡一家? 李白也写过,白行简也写过,王建也写过,许多的诗 人词人为它驻足心动过。这就是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望夫石。 1 1 1 题解 何为望夫型传说? 望夫石几乎是一个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的景物,而伴随而 来的关于这些形状独特的石头的传说故事在中华大地上更是层出不穷,丰富多 彩,且具有绵长的流传历史,望夫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和文学意象之一。 作为传说和实物相联的文化现象,望夫石的遗迹遍布大江南北。作为一种故事母 题和文化意象,它出现在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如民间故事、小说、戏剧以及 诗、赋等。与此类似的还有望夫山、望夫云、望夫台等传说。 在本文,这些传说统称为望夫型传说,以一个整体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名唤望夫石的景点很多,但是来历却是不尽相同,有的是女子望夫,足迹 留于巨石,后人念其心遂称此石为望夫石,如孟姜女庙前的望夫石;有的是女 子妇德杰出,夫走不嫁,后人为其立石像纪念,此石像也被称为望夫石,如自 居易蜀路石妇中的石妇;还有的是妻子望夫化石故事的变体,如宋王象之 舆地纪胜卷三十所云:“望夫山,在德安县西北一十五里,高一百丈。按 方舆记云,夫行役未回,其妻登山而望,每登山辄以藤箱盛土,积石累功, 渐益高峻,故以名焉。”等等,数不胜数。 若将这些并非女主人公祈望夫君而死化石的特殊“望夫石”传说故事一并 统计的话,工程量庞大,却意义甚微。考虑到可行性问题和研究价值,本次考 掣人型f 与说占今流传研究 察的对象主要是基于“望夫化石( 或石山) ”类型基础上的传说故事。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望夫型神话传说内容最凄婉动人,在民间流传最 为广泛,几乎家喻户晓。民间流传的望夫石类传说,内容大体相同,讲述的都是 痴情女子盼夫归,望久而化为石,仍苦苦等待的故事。 1 1 2 望夫传说的意义 中国汉族的望夫山、望夫石、望夫冈传说,是地方风物传说之一。民间无 名作者一般是以某地形状酷肖站立着而有所期待的女子的石头为依据,虚构一个 未婚或已婚少女的爱情悲剧故事以歌颂女主人公( 有时也兼及其丈夫) 坚贞而崇 高的爱情观念为主的。这类传说,大同小异的作品很多,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浓 厚,可简称为“望夫型传说”。它中是国汉族“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两大 典型传说之外又一个典型传说。它从某种角度上记下了中国古代妇女痛苦生活的 经历,曲折地透露了中国朴实的劳动人民对幸福婚姻的追求,塑造了别具风格的 悲剧性女性典型人物,因而闪烁出中国民间文学特有的艺术光辉。在中国古代, 由于战乱和交通不便造成的夫妻离散,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也是文学中长咏 不衰的题材之一。传说中的女子就是因为上述原因而与丈夫分离,致使忧思郁结, 登高盼归,痴情化作石头。她们对感情是如此专一,对婚姻是如此忠贞,任岁月 流逝,沧海桑田,唯有此情不改,此志不移。 1 1 3 研究现状 总体上说,虽然望夫型传说是我国汉族“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两大 典型传说之外又一个典型传说,在民间具有广泛的受众和传播者,但是,我国历 来对望夫型传说的研究不多,且多集中于女性何以化石这一点上。 已故的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就曾把“望夫型传说”列入“中国地方传说 的十个类型之一。1 民间文学专家张紫晨也把“望夫型传说”归为中国古代传说 中常见的情节类型之一2 。 本课题的先行研究中,有一部分学者致力于探究望夫型传说的最初原型,例 如认为其源于嵩山女娇化石传说。但是,女娇化石仅仅和望夫型传说在“女性化 石 这一点上有雷同,至于为何化石却天差地别:阿娇是被大禹变熊的模样吓得 1 “中困的地方传说”钟敬文民问文学论集( 下) 上海文艺 l 版社,1 9 8 5 。 2 中国古代传说,吉林文史 j 版社,1 9 8 6 。 2 望人型传说古今流传研究 往回跑化成了一块石头,而望夫的妻子却是怅望久己,精诚所至,化而为石。只 因“女娇化石”的传说作为女性化石传说记录早于可考的望夫型传说而认为这就 是望夫型传说的原型,似乎还能够令人信服。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巫山神女瑶姬传 说是望夫型传说原型,也只是看到了瑶姬作为女性可化石的一点,和“女娇化石” 一样,偶然的某个母题类似。这两者用来证古人心目中女子化石的可能性尚足道, 证望夫石之源似乎不足采信。 台湾的彭衍纶先生曾以“中国望夫石传说研究”为题作文,考察了从古到今 各地望夫石传说的内容及衍变,并探讨了该传说的形成原因,尤其对女子化石的 结局更以专节讨论。彭先生之作可谓是望夫石传说领域的集大成者。但是,望夫 型传说在古代与现代的流传分布究竟有什么规律性? 为何能够走过千年沧桑依 然被世人广为传颂? 为何能够遍布大江南北,甚至走出国门? 这两个问题彭先生 却未详考。 除此之外,个别中国国内学者如刘旭平,王立等也就望夫石传说的化石原因, 故事深层结构等展开了一定研究。朱恒夫在望夫石传说考论中,将望夫石传 说的一般框架做了突破,他以今丹徒的“石婆婆”化石传说为例,认为化石者可 以不是望夫的少妇,只要其思想内涵接近,也可以归为一类;除此之外,他还将 望夫石传说的形成与长期传播的原因作了归纳:礼教对妇女的压迫;男性为树立 女性榜样的需要;人们欲以此来表达对战争的反对态度: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 杨旦云在其论文民间“望夫化石 型传说故事研究中,将望夫石传说作为一 个类型进行研究,分析其基本的情节模式为:某地有女,每同登山,望其远去之 夫,同久化而为石。值得注意的是,他分析了传说中丈夫久而不归的各种原因。 同时,他还从这类故事的由来中,探析出老百姓在创造民间故事时的一些心里内 驱力:不堪严苛的劳役、兵役,想求助于一些美好的想象驱散心中的愁苦。李道 和在其论文试论作为望夫石传说原型的望山氏传说中,认为望夫石的原型隐 含在有关望山氏和大禹的传说中。他分析了女嬉、鎏山氏与瑶姬的传承关系,把 鎏山氏传说作为望夫石传说的基本原型。刘旭平在其论文望夫何以成石里, 运用母题结构分析的方法,认为“涂山氏化石生启”既表现了先民“万物有灵”、 “石生殖崇拜”等神秘文化观念,同时亦在其意蕴层面拟构了“化石一守约 的 民俗象征体系,这是石文化故事形态的模塑。张维娜在中国古代石头神话传说 3 望人型传说占今流传研究 中蕴涵的人格精神里论证了望夫石传说所昭示的是一种坚贞执著的人格精神。 1 1 - 4 研究方法 本论文以望夫型传说作为探讨对象,同时梳理论述中国历代古典文献中望夫 型传说与遗迹的分布,搜集现代中国大陆各地区所流传的望夫遗迹与传说;其 次,以望夫传说的发展演变为论述重点,探讨望夫传说从古典文献到现代流传、 从简单的故事情节到后来相对完整的故事体系,其间的发展脉络,以及古代与现 代望夫型传说的分布、流传特点及规律,兼述这一传说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变 异衍生情况;然后,研究望夫型传说在海外的流传情况;最后以本论文中的望夫 型传说为基础,探究望夫型传说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总之,本论文对于望夫 型传说的研究范畴既涵盖古代的文献,也包括现代的资料。 对古代望夫型传说的研究,首先是在大量阅读古代典籍的基础之上。自2 0 0 8 年4 月确定了研究方向以来,笔者阅读了以水经注为代表的相关文献、去青 岛市图书馆借阅了大量地方志,以及中国地方风物传说选、中国民间风俗传 说等工具书,从中找出对望夫型传说的记载,并逐条整理,认真比较分析,以 期发现有研究价值的规律。 针对现代望夫型传说,本文主要利用网络搜索和文献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以网络搜索引擎收集有望夫石传说故事存在的地区以及相关传说故事内容,然后 再查阅该地区的“风物传说集“民间故事集”等,来进行确认。以“望夫石” 作为关键词,g 0 0 9 1 e 共搜得6 3 0 0 0 项,省略类似项目后显示的有6 0 6 项;b a i d u 共搜得1 5 0 0 0 0 项,省略类似项目后显示的有7 6 0 项。晚辈在仔细浏览了网上的 1 3 6 6 项后,发现大部分搜索引擎提供的资料都可以找到文献证明( 注释中望夫 石传说故事出处将网络和文献内容一致的合为一项,且以文献为据) ,但也还有 一小部分传说故事没能找到对应的书面记录,所以在表明出处时,暂时将其所出 的网址附上,留待今后继续调查有关文本。 文献查阅手段包括:青岛市档案馆文献检索系统;青岛市图书馆馆藏;山东 大学图书馆借阅;校图书馆借阅;校数字图书馆电子期刊等( 中国学术期刊网、 清华同方优秀博硕士论文库等) 。同时利用其他学术资源。在此基础上,再配合 田野调查和采集口述资料等方法。 2 古代文献中的望夫型传说 4 望人型传说古今流传研究 2 1 远古至唐代的“望夫”型传说 在古代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望夫石、望夫山、望夫台等的传说。我国 古代文化中的“望夫”情结,从文献上看,最突出的首先表现在魏晋以来“望夫” 山、石之记载。涉及地域,主要在今安徽、江西、浙江、河南、山西、湖北、湖 南、四川、贵州等省。 本课题的先行研究中,有一部分学者致力于探究望夫石传说的最初原型,例 如认为其源于嵩山女娇化石传说。但是,女娇化石仅仅和望夫石传说在“女性化 石”这一点上有雷同,至于为何化石却天差地别:阿娇是被大禹变熊的模样吓得 往回跑化成了一块石头,而望夫的妻子却是怅望久已,精诚所至,化而为石。只 因“女娇化石 的传说作为女性化石传说记录早于可考的望夫石传说而认为这就 是望夫石传说的原型,似乎还能够令人信服。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巫山神女瑶姬传 说是望夫石传说原型,也只是看到了瑶姬作为女性可化石的一点,和“女娇化石” 一样,偶然的某个母题类似。这两者用来证古人心目中女子化石的可能性尚足道, 证望夫石之源似乎不足采信。 所以,笔者认为完整的望夫型传说应当由基本母题a “夫妻分离 和基本母 题b “妻望夫化石 两部分构成,而这种结构的望夫型传说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 的列异传的记载中,原文云:“武昌阳新县( 今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 3 北 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幼子 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4 。 列异传原书佚于宋,散见于水经注,齐民要术, 三国志裴 松之注,文选李善注,后汉书李贤注,北堂书钞, 艺文类聚, 初学记,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唐宋诸类书的征引。征引者或有称 其为列异记的。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五十条,比较完备。目前对列异传 最大争议在于它的撰者究竟是魏文帝曹丕还是博物志作者张华。 列异传 始录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三卷,魏文帝撰。杂传类小序云:“魏文 帝又作列异,以序鬼物奇怪之事。”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鬼神目卷帙 同,惟撰人作张华,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撰人同旧志亦张华,卷数则为 3 本文中对古代传说故事地点的现在所在考证均根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复日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中困地名委员会,i :海辞书版,2 0 0 0 年,下列。 4 该故事收录十北宋李叻太,f 御览卷8 8 8 。文中的l ;几新县,原引作“新县”,按晋书地理志( 下) : 武昌郡有阳新县,太平御览卷4 4 0 引南朝刘义庆幽明录正作“阳新县”,町知脱阳字,据正。 5 望人型f 说古今流传研究 一卷。隋志则明指撰者为魏文帝,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李贤注, 虞世南北堂书钞卷一五八,徐峰初学记卷二六和卷二八力i 称魏文帝。初 唐盛唐人也都不曾提及张华,但是原文中“公孙达”“王臣”等九条却又在魏文 帝之后张华之前。清代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乃云:“意张华续文帝书而 后人合之。”这个观点可以解释上述著录内容的矛盾之处,有一定道理。 无论撰者为谁,肯定的是:本书实际存在且“为魏晋人作无疑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完整结构的“望夫石传说”最早于魏晋 时期即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此外,较早的望夫石记载还有西晋王浮神异记j 云:“武昌北山上有望 夫石,状若人,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 化为石,因以名焉。 又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6 云:“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望夫 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弱子,饯送此山, 立望而死,形化为石。”南朝顾野王的舆地志7 云:“望夫山上有望夫石,石 上层生芜菁,山上有石高三丈,形如女人,谓之望夫石。传云:昔有贞妇,其夫 赴国难,妇送于此,遂化为石。 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典籍中所记录的地 点为同一地:古“武昌”的“望夫石”及其相关传说内容。除了有个别字词的脱 落或误记外,各处记录内容大体类似。可见,“武昌望夫石传说”在早期望夫型 传说中占绝对主体地位。 自魏晋的“武昌阳新县”有了望夫石传说记录之后,约在南北朝时期,其他 地区也出现了对望夫石的记载。孙诜的临海记8 中提到了浙江“黄岩县( 今 浙江台州温岭县) “消夫人”亦称“石夫人 :“五龙山脊有石耸立,大可百围, 上有丛木,如妇人危坐,俗号消夫人。父老云昔人渔于海滨不返,其妻携七子登 此山望焉,感而成石,下有石人七躯,盖其子也。 顾野王的舆地志9 中可见 对“南陵县”( 今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 女观山m 的记录:“南陵县有女观山,昔 5 收录于明代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1 9 ,宋代阴时夫撰龈府群玉卷1 9 ,宋代谢维新撰古今合壁事 类备要前集卷6 。 6 收录于唐徐孥编纂初学记卷5 ,宋李防编纂太平御览卷4 4 0 ,清朝御定分类锦卷7 卷 1 2 ,清御定佩文龋府卷1 0 l 。 7 收录十太平御览卷4 8 和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1 1 4 。 8 收录于宋陈耆卿撰赤城忐卷2 0 。 9 收录于宋李叻太甲御览卷5 2 ,明陈耀文撰天中记卷8 。 1 0 同为女规山,朝代前后文献记载有异,后期文献多偏十纪实。如方舆胜览卷5 7 云:“县北有女观山, 厥处高硅,【口l 眺极日,古老传言,昔自思妇,夫官十蜀,屡愆秋期,臀此山绝望忧感而死。山术枯悴鞠为 童枯,乡人哀之,闪名此山为女观焉,葬之山顶,今孤坟尚存矣。”故本论文取年代较早的且内容属传说故 6 单人型传说古今流传研究 有妇人夫官于蜀,屡愆秋期,忧思感伤,登此盼望,因化为石,如人之形,所牵 狗亦为石,今狗形独存。纪义宣城记中,有“安徽当涂馒夫山”( 今安徽 省马鞍山市当涂县) 之望夫石传说:“望夫山,在太平府当涂县两北,昔人适楚 不返,妻登此山望之,乃化为石。 北魏著名作家郦道元( 公元4 5 6 一公元5 2 7 ) 时代,望夫石传说流传的就更为 广泛了。他在水经注一书中几次记下了望夫山的地名及故事线索,这对后人 研究这一类型故事的风貌及流传情况,起了很大的作用。如:在浊漳水注中 叙述山西黎城县西北石立宁山时说: “漳水又东北,历望夫石,山之南,有石人, 伫立于山上,状有怀于云表,因以名焉。 这段文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那伫立着 的妻子的神态,是正在远望云中深处,如在怀想丈夫一般,这个女石人被叙述得 颇为形象具体。在叙及江西德安县时说:“江水又东径望夫山南。“望夫”地 名的产生和故事流传有关,故虽未记下故事,也可推知德安是流传过望夫型传说 的。在谈及广东连县桂阳县( 故城在今连县) 时说:“溪水下流,历峡南出,是 峡谓之贞女峡。峡西岸高岩,名贞女山,山下哟石如人形,高七尺,状如女子, 古来相传有数女子取螺于此,遇风雨昼晦,忽化为石。”1 2 这里说的,是指今连 县之南的贞女峡,也称楞伽峡的地方,有几个女子在山下采螺,后来遇到风雨袭 来,白天变成昏暗,她们忽化为石,高七尺,形状有如女子,成为贞女群了。又 有“滓水又东北历望夫山,山之南有石人伫于山上,状有怀于云表,因以名焉。 这是今山西黎城浊漳河附近的“望夫山 。 可以看出,这很可能是当时有别于一般望夫故事的异式。从郦道元笔下的上 述记录,便可看出望夫型传说在华北的山西,以及南方的江西、广东均流传过。 至少从其中两条资料可以推断,在那个时代已经有着不同类型的传说故事在流 传,同时也可能是多姿多彩的。 稍后,东晋干宝( 公元3 1 7 年前后) 在搜神记卷十一也作了记录:“( 江 西) 鄱阳西有望夫冈。昔县人陈明,与梅氏为婚,未成而妖魅诈迎妇去。明诣卜 者,决云:行西北五十里求之。明如言,见一大穴,深邃无底。以绳悬入, 遂得其妇。乃令妇先出,而明所将邻人秦文,遂不取明。其妇乃自誓执志,登此 事部分记载而用。 1 1 汉唐方忠辑佚刘纬毅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 9 9 7 。 n 唐韩愈( 7 6 8 8 2 4 ) 来广东做官时,写过贞女峡一诗,描写此峡。 7 望人型传说古今流传研究 冈而望其夫,因以名焉。”大意是说,鄱阳县的未婚夫陈明,依照占卜者的话, 把绳子抛进前面西北方的深穴中,救出受妖怪诈迎的未婚妻梅氏,可是,由他带 去的邻人秦文却不肯依前法救出他,未婚妻便发誓守节不嫁,登山望夫。所以这 座山被称为“望夫冈”。望夫冈,可以看做是望夫山的别称。这个故事比起| j 面 引用的各段故事,也多出了一些不同说,故事中的夫妻及坏人,也分别有了各自 的名字,整个事件完整了不少,情节也曲折具体多了。这篇故事,大约就是一千 六百多年钱最具体的望夫型传说。 此外,较早的望夫石记载还有西晋王浮神异记1 3 云:“武昌北山上有望 夫石,状若人,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 化为石,因以名焉。又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云:“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望夫 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弱子,饯送此山, 立望而死,形化为石。南朝顾野王的舆地志惦云:“望夫山上有望夫石,石 上层生芜菁,山上有石高三丈,形如女人,谓之望夫石。传云:昔有贞妇,其夫 赴国难,妇送于此,遂化为石。 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典籍中所记录的地 点为同一地:古“武昌”的“望夫石 及其相关传说内容。除了有个别字词的脱 落或误记外,各处记录内容大体类似。可见,“武昌望夫石传说”在早期望夫石 传说中占绝对主体地位。 约在南北朝时期,其他地区也出现了对望夫石的记载。孙诜的临海记m 中 提到了浙江“黄岩县”( 今浙江台州温岭县) “消夫人 亦称“石夫人”:“五龙山 脊有石耸立,大可百围,上有丛木,如妇人危坐,俗号消夫人。父老云昔人渔于 海滨不返,其妻携七子登此山望焉,感而成石,下有石人七躯,盖其子也。 顾 野王的舆地志1 7 中可见对“南陵县”( 今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 女观山旧的记 录:“南陵县有女观山,昔有妇人夫官于蜀,屡愆秋期,忧思感伤,登此盼望, 1 3 收录于明代彭大翼撰山堂肆考卷1 9 ,宋代阴时犬撰瓿府群玉卷1 9 ,宋代谢维新撰古今合壁 事类备要前集卷6 。 1 4 收录十唐徐唪编纂初学记卷5 ,宋李叻编纂太平御览卷4 4 0 ,清朝御定分类锦卷7 卷 1 2 ,清御定佩文颟府卷1 0 l 。 1 5 收录于太、卜御览卷4 8 和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1 1 4 。 1 6 收录于宋陈耆卿撰赤城忠卷2 0 。 17 收录十采李叻太r 御览卷5 2 ,明陈耀丈撰天中记卷8 。 1 8 i 叫为女观山,朝代前后义献记载有异,后期义献多偏十纪实。如方舆胜览卷5 7 云:“县北有女观山, 厥处高硅,i 口i 眺极日,古老传言,旨有思妇,人官于蜀,屡愆秋期,脊此山绝颦忧感而死。山术枯t 卒鞠为 童枯,乡人哀之,闪名此山为女观焉,葬之山顶,今孤坟尚存矣。”故奉论文取年代较早的且内容属传说故 事部分记载而用。 8 望大型传说古今流传研究 因化为石,如人之形,所牵狗亦为石,今狗形独存”。纪义宣城记1 9 中,有“安 徽、与涂望夫山”( 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 之望夫石传说:“望夫山,在太平府 当涂县西北,昔人适楚不返,妻登此山望之,乃化为石。” 晋人有诗句描写望夫石说:“望夫千古堰,化石一真身。”据此,可知晋代的 望夫型传说,很为民间所熟知,而且还有望夫石建筑在坝上。 隋代,望夫型传说少见著录,但隋书的地理志上说:“桂阳县有贞 女山。这句话,大约是水经注记录的复述,不过,从中可以想见,望夫型 传说之一的贞女山传说,还在桂阳县流传。 稍后,在唐代文献中,只能看到几条故事的记录。李吉甫( 7 5 8 8 1 4 ) 撰元 和郡县图志。其中卷三十三提及四川剑州普安县有:“石新妇神,在县东北四十 九罩,大剑( 镇名) 东北三十里。夫远征,妇极望忘归,因化为石。 可见,在 唐代四川今剑阁县一带,也流行望夫型传说,叙说当地大剑镇有妇女远望丈夫不 归而化石,以后,还被民间尊奉为“石新妇神”。这应该是一种在爱情上忠于丈 夫的女神。因送夫守节,被神圣化,而上升为神,形象高于常人,也就与一般传 说中的望夫妇,又有更大的区别了。卷三十四中记载了四川另一处望夫石传说, 即剑阁县的“石新妇 ,云:“石新妇在剑阁上。蜀记云,昔有人远征,妻送至此, 大泣不忍归,因化为石,至今郡人祠之。”关于“石新妇 的相同记述还可见于 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8 3 和北宋综合性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卷7 中。 而在同书卷二十七也记载:“( 连州桂阳县) 贞女峡在县东南一十里。 这说明唐 代广东北部连州桂阳县仍在流传望夫型传说。根据以上的资料,可见在唐代,西 起四川,南至广东,都有望夫型传说,流传地区可以说是相当广阔的。 在唐代,望夫型传说的大致风貌如何,文献中已经找不到更多的史实记录。 唐代是我们古代诗歌全盛时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伟大的文学作品。而吟 咏望夫型传说的和描写望夫山、望夫石的诗歌也不在少数,诗人们以此来歌颂忠 贞的古代女性和纯洁的爱情。因此,根据李白、王建、刘禹锡、自居易四位大诗 人的诗歌提供的线索来推测,也许可以做些补充。如李白( 7 0 卜7 6 2 ) 的“望夫 山 说:“颐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云山万重隔, 音信千里绝,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这说的是,一个妻子站在山顶上目送 1 9 汉庸方志辑佚刘纬毅辑,北京图书馆h 版社,1 9 9 7 。 9 望大型传说古今i j i l 传研究 丈夫离去后,仰望蓝天,因离别而满腹怨情。竞长的江草,争歼的岩花,又哪会 明白她的忧思呢? 丈夫和她,隔着万重l l j ,全无音讯,春去秋又来,她那深层的 思夫之情,又怎会休止呢? 李白刻画的站在望夫山上的贞妇,在凝神远望云天, 以没有感情的江草、岩花,衬托她的多情,使她的形象得到鲜明生动的呈现。而 他的望夫石,“仿佛石仪容,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有恨同 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开篇两旬,写其容貌,突出“含 愁”二字。三、四两句,将望夫石上的露珠与青苔分别喻为“望妇”之泪与衣, 取喻精当,绘形又传神。五、六两句,既是用典,又是设喻。“湘女”,指湘夫人。 晋代张华博物志卷八:“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日湘夫人。舜崩,二妃啼, 以涕挥竹,竹尽斑。 楚妃”,指息妨,春秋时息侯的夫人。楚文王灭息,“以息 妨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息妨以国亡夫死之痛,与楚文王不通言语。这里,李 白以湘妃思舜与息夫人思亡夫之传说故事,写“望妇”之心情。最后两句,写望 夫石之形貌仍像“望妇”孤寂地独自盼望着丈夫归来。全诗想象丰富,取喻精当, 望夫石的形象跃然纸上。 王建( 约7 6 6 8 3 0 ) 的“望夫山”说:“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此诗从另一个角度下笔,述说着:送走了 丈夫的妻子站在江边高耸的石头上,遥望奔流不息滔滔东去的江水,久久伫立着, 最后变为石头,但丈夫却没有回头。这望夫石,每天承受风吹雨打,等到丈夫终 于归来时,她定会感到惊喜,向丈夫倾诉自己的离愁吧! 此诗采用了明快的民歌 格调,自然的韵律,和带有夸张色彩的拟人手法来抒发思妇爱夫的真挚情感,构 思新颖,语言朴素,别具风格。 刘禹锡( 7 7 2 8 4 2 ) 的“望夫石”说:“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此诗别开生面,述说送走了丈夫的妻子就 在山头上终日盼望丈夫回来,但总是杳无音信,她很失望,即使变成了孤苦无依 的石头,仍然苦苦思念着丈夫,一直站立了几千年,还如初次盼望丈夫回来时那 样峰定执着,从不动摇。在这朴素的语言里,把古代民间妇女对丈夫坚定的爱情, 刻画得尤其深刻,风格上朴实古拙,很有韵味。 自居易显然听说过两个不同的四川望夫型传说,写下了蜀路新妇:“道旁 一石妇,无记复无铭。传是此方乡,为妇考且贞。十五嫁邑人,十六夫征行。夫 1 0 望人型传说古今流f 研究 行二十载,妇独守孤茕。夫行竟不归,妇德转光明。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 行。又写下续古诗说:“戚戚复戚戚,送君远行役,行役非中原,海外黄沙 碛。妾身有存殁,妾心无改易。生作闺f 1 妇,死作山头石。 前诗具体地记 述了一个十五岁嫁给邑人,次年丈夫出征的少妇,送夫行役后,独自苦等了二十 年,仍不见丈夫归来,最后化为山上的石头。后人敬佩她的忠贞,将她的形象刻 成石像。后一首诗指出丈夫出征是到海外黄沙碛地方去。这两首诗,应是根据两 个不同于常态的传说所作。 以上述四位大诗人为代表的很多唐代诗人都喜欢写“望夫”型传说的诗歌, 虽然诗歌经过了润色,但依然能从他们所写的望夫传说找出近似之处。我们可以 据此推知唐代这种传说一定数量众多且流传很广,内容也一定多彩感人。也正是 从以上四位开始,写作此题材的诗歌层出不穷。望夫型传说对后代诗歌创作影响 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 2 2 宋、元的“望夫型”传说 到了宋代,望夫型传说与唐代相比,流传更为广泛。这一方面是作品自然传 播的结果,另一方面和上述唐代名诗人诗歌的流行,也不无关系。各典籍中除了 保留对各地原有望夫石传说的记载之外,也增加了个别新的记录。 先看北宋时代,望夫型传说在安徽、四川、浙江的流传,有据可查。如乐史 在大约成书于公元9 7 7 9 8 4 年间的太平寰宇记卷一百零五,记下了当时安徽 当涂县的传说:“望夫山,在县西北四十七里,昔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 山望夫,乃化为石。周回五十里,高一百丈,临江。 这座望夫山耸立江边,方 圆五十里,高一百丈;一个妻子因丈夫往楚,多年不返,登山而望,心怀忠贞, 终化为石。她的形象,在民间看来是坚强可敬的。丈夫去楚,也可设想为去今湖 北武昌一带经商。这一传说,可能是前面引用过的六朝时湖北武昌传说的异体。 太平寰宇记卷八十三还述及四川巴西县的传说:“石新妇在剑阁上。蜀 记云,昔有人远征,妻送至此,大泣不忍归,因化为石,至今郡人祠之。 这记 述了妻送夫至巴西县( 今阆中县) ,大哭不忍回家,终化为石,那石头就在该县 西北的剑门关上。和别的传说不同的是,这旱提到了“大哭”情节。同书卷九十 八,也记下了浙江临海县传说:“石新妇山,在县东一百一里,山旁多有奇石, 如妇人之状,石悉绀色。这叙述了望夫山旁,全是黑色透红的奇石,这种说法 掣人型传说古今i j f e 传研究 在先前和之后的文献记载里都没有过,别具一格。 这一时期,广东英德也有“望夫冈”。明黄佐( 1 4 9 0 一1 5 6 6 ) 在广东通志 中提及北宋书画家米芾( 1 0 5 卜1 1 0 7 ) ,在任洽洗( 今英德县) 尉两年间,“山水 佳处,游题殆遍”,曾写过“掣夫冈”一首:“望夫冈上望,滩浅石粼粼。相思不 相见,空作望中人。”这说明当时英德县就流传过“望夫冈传说。后人修订的 英德县志则补述说:“望夫冈在县东二十里,临大江,冈有石,亦日望夫石。 昔有妇,夫游粤西,久不归,妇登冈望之切,遂化焉。”2 0 这里记的是妻子目送丈 夫往广西去,因他不归,自己久久守望,化为石头,说法又与前面的传说不同。 由上所述,可见早在北宋时代,文献中有线索可查的,至少有四种不同的望夫型 传说流传过。北宋大诗人陈师道( 1 0 5 3 1 1 0 2 ) 后山诗话说:“望夫石在处有 之。江南有望夫石,每过其下,不风即雨。”他明确说出,北宋时望夫石很 常见,而江南的则有神异之处。 在北宋时代,望夫型传说对不少诗人产生了影响,常被再创作。较早的有王 安石( 1 0 2 卜1 0 8 6 ) 望夫石:“云哭烟冀与谁期,一去天边更不归。还似九疑山 下女,千秋长望舜裘衣。”这首诗写出送夫的妇女云鬟烟鬓,仿佛是九嶷山下的 仙女。她盼望丈夫早日从天边归来。“千秋长望”,写她的咯贞,言简意赅,也表 达了作者高度的赞美。稍后,苏辙( 1 0 3 9 1 1 1 2 ) 望夫台说:“江上孤峰石为 骨,望夫不来空独立江移岸改安可知,独与高山化为石。”此诗歌咏的是当 时四j i i 忠州( 今忠县) 的化石贞妇,可以推想,那里也有望夫石传说。词人贺铸 ( 1 0 5 2 1 1 2 5 ) 望夫石说:“亭亭思妇石,下阅几代人。荡子长不归,山椒( 山 顶) 久相待。宛然姑射子,矫首尘冥外。”这里写仙女般的妇女,在山顶经年 累月地遥望云天,久久等待丈夫归来。作品极力赞美他说坚贞的爱情,写得也颇 动人。稍后,陈造( 1 1 3 3 1 2 0 3 ) 望夫山说:“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何 年荡子妇,登此望行役。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坚诚不磨灭,化作山头石。 妾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哪可得? ”这就是说,在高耸的青山顶上,青葱之色 凝成一片,一个远出服役者的妻子,登山望夫,却得不到音信,含恨绵绵,爱夫 之心从未改变,化为山头之石。末尾转而责问其夫是否有同样的心意? 其气势和 格调,比起前面引述诗歌,又另成一体。可见,在北宋时代,望夫型传说也对诗 见黄雨选注历代名人入粤诗选第1 7 4 页,1 9 8 0 年广东人民版社版。 1 2 望人型传说古今流传研究 人的创作有很深的影响。从他们的诗歌中,大致可以推断,极有可能有些和他们 诗歌相近的传说在民问流传。 现在看看望夫型传说在南宋时期的流传情况。它在江西的德安县和分宜县和 浙江的临海县三处的流传情景,文献记录很详细。南宋王象之( 11 9 6 前后) 的 舆地纪胜叙述在江西德安县流传时说:“昔有人行役未回,其妻登山而望, 每登,辄以箱乘土而上,积同渐高,故名。 这里,和一般的传统说法又稍有不 同。说妻子因丈夫远出未回,她每次登山,为了便于远望,就带一箱子土,倒在 地上。由于不断地倒土,终于积成了一个土山望夫山。它与前面所说的石头 山由妻子化成不同。王氏在同书中,述及浙江临海县也流传过下列传说:“五龙 山脊,有石耸立,大可百围。上有丛木,如妇人危坐。俗号消夫人。父老云,昔 人渔于海滨不返,其妻携七子登此望焉。感而成石,下有石人七躯,盖其子也。” 这里说,浙江临海县有个消夫人,因丈夫去海滨捕鱼,日久不返,携七个子女登 上五龙山顶而凝望远方盼夫早归,最后母子八人都化为石头。这里望夫的渔妇有 了名字。这是海滨渔妇和七子化石的传说,人物比常见的传说多了。 对于江西,王氏在同书卷二十八“袁州景物( 下) 记述说:“望夫石在分宜 县( 今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 西十里,地名望夫堰。旧传有妇于此望夫不至,化 为石。晋人有诗:望夫子古堰,化石一真身。 分宜县在宋代属江南西路袁州, 是从宜春县分出来的。这资料说明在宜春望夫堰上有望夫石存在。 以上三种望夫型传说,和前面提及的种种传说,不大相同,可以看做是望夫 型传说的一些异式。 在同书中,王氏还记下了当时不少地方以“望夫 为地名。如房陵( 今湖北 房县) 东南渡口有望夫山,广东高要县西北有望夫冈,广西宁浦( 今南宁一带) 县西三里,有望夫岗,德安县( 今湖北境内) 也有望夫山。这些线索,说明上述 地区,也正是望夫型传说的流传地。 南宋诗人陆游( 1 1 2 5 1 2 l o ) 也有著名的七律望夫石:“送君远戍交河北, 男儿自以身许国。不能弯弓骑恶马,欲随君去何由得。登山矫首西北云,形容虽 变心犹存。月明夜夜照泪痕,铁石心肠输与君。此诗也许是从古代到南宋为止 关于望夫石的最详细的诗篇了。它叙述妻子送别以身报国、满腔热情的丈夫,到 前方交河抗敌去。她深愧不懂弯弓骑马的武艺,无法随行。她登上山峰,目送丈 1 3 单人型传说古今流f 训f 究 夫远去,纹丝不动的站着,即使容貌变得苍老了,依然痴心如故。她变成了石头 人后,每晚的月亮映衬出她脸上的泪痕,可是她的心坚强如铁,对丈夫的爱意和 思念永远不变。可见,贞妇已经被塑造成爱夫爱国的女性形象,有着强烈的爱国 抗金气概。显然,这哏有着陆游自己的影子。不少民间传说常随着时代演变而被 赋予新生命新内容。也可能在南宋时代,长江以北半壁江山沦亡于金人之手,因 而民间相应地产生了以爱国抗金为题旨的望夫型传说,这是可以理解的。1 i 管如 何,陆游创造的这个望夫的贞妇,使人耳目一新。 南宋常棠编纂海盐澉水志卷五( 今浙江嘉兴市海盐县) 云:“望夫石在 永安湖仰天坞之右,山巅有石磐,磐侧有立石。昔日有海商失期不返,其妻登磐 望夫,泣殒化而为石。”这是说,曾经有个在海上做生意的男子,日久没有回家, 他的妻子爬上山顶的大石头上眺望丈夫,哭泣不止,死后化为石头。祝穆编撰方 舆胜览卷五十七云:“女观山在巫山县( 今重庆市巫山县) 东北四里,有石如 人形,相传,昔妇人,夫官于蜀,登山望夫,因化为石。 有个妇女,丈夫去了 蜀国做官,于是她登山望夫,化成石头。这两个传说,与前面相比,对于丈夫为 何外出,贞妇为何望夫,给出了不同的说法。 到了元代,著名诗人杨维桢( 1 2 9 6 一1 3 7 0 ) 在铁崖先生古乐府的诗集中, 以望夫石传说创作了两首大同小异的石妇操,并各加上小引说:“石妇即望夫 石也,在处有之。 散曲家马九皋( 生卒年不详) 的散曲塞鸿秋也有“望夫 山下乌江渡”的诗句。萨都刺( 约1 3 0 0 一? ) 有石夫人:“危危独立向江滨,四伴 无人水作邻。绿鬓懒梳千载髻,朱颜不改万年春。雪为腻粉凭风傅,露作胭脂仗日 匀。莫道脸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咏的是浙江萧山凤凰山的望夫石。这首 诗别拘一格,工笔细描石夫人的美丽形象,歌颂其对爱情的坚贞。首联写石夫人屹 立江边,只有清澈的江水陪伴,清幽的自然环境衬托了她冰清玉洁的气质。颔联和 颈联写石夫人的容貌。乌云似的头发,红润的面部施以雪白滑腻的香粉和洁白晶 莹的脂水,点染出她的倾国艳容,绝世芳姿。白雪、清风、晨露、朝阳,将人物化 了,人与物合,情与景谐。“千载”、“万年形容女子向江边望夫的长久,思念的 深切。尾联,诗人驰骋想象,把明月比作宝镜,来映照石夫人光艳夺目的神采。作 者笔下的望夫石真正成了美女的化身,和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石雕像 一样端庄而妩媚。由上可以看出,望夫型传说,在元代是处处流传。但元代传说, 1 4 掣人型传说古今流传研究 未见文献著录,所以无法窥知原貌。 2 3 明清的望夫型传说 在明代文献中,关于望夫型传说或名称的资料,明显多于前代。我想,应该 有以下原因:一、这类传说流传得更广泛更深入了,稍稍留意,就会发现它。二、 治方志的学者思想较过去进步,更关心民俗及其有关资料的采录。如据明天顺五 年( 1 4 6 1 ) 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有关“府志的“山川 项下有六处,“名 胜 项下有三处,合共九处,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及望夫型传说,即: l 、江苏苏州府 “思夫山在府城西南八十里,旧说秦人采药于此山,不返,其妻念之而死, 故名。高启诗:江上曾看望夫石,湖中望见忆夫山。夫君好采山中药,独得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农村土地流转及农业项目承包合同范本
- 广州《展览展示设计图定作服务合同》参考文本(2025年7月修订版)
- 2025年度网格员笔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课程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 c类安全员考试及答案模拟
- 无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主题班会说课稿
- 手工平毯工设备调试考核试卷及答案
- 声带水肿护理查房
- 溴化丁基橡胶装置操作工三级安全教育(公司级)考核试卷及答案
- 化妆品制造工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室外消防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PE管施工及方案
- 带秋字的古诗飞花令
- 体育原理完整版
- 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
- 【上课用】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错位相减法课件
- 医院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章程
-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件
- 《放飞烦恼-拥抱快乐-》-心理健康p课件
- 隧道施工安全教育培训
- GB 20052-2020 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道路运输企业风险辨识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