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红楼梦》结构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红楼梦》结构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红楼梦》结构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红楼梦》结构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红楼梦》结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有关红楼梦结构的研究,从旧红学到新红学,已经涌现了大量精辟、独 到的观点与论述。最为大家熟悉的就是红楼梦宝黛爱情主线说,和网状结构 论。 红楼梦结构的研究,有助于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结构特点, 展现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的艺术魅力,和作者的出神入化的篇章把握能力。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所提出红楼梦结构论为:以“贵族家庭的挽歌”、 “尘世人生的挽歌”、“生命之美的挽歌”的红楼梦主题为圆心,以“无 有无”为围绕圆心的两个圆环为红楼梦的宏观结构,以贾府的盛衰为 主线、红楼梦前八十回分为四大段落、以及作者运用各种技巧,为红楼梦 微观结构的红楼梦结构论。这个观点提出是以新旧红学家对小说结构的探讨、 中国古代小说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石,进而结合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才学、人格思 想,分析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之前,最有可能为红楼梦设置的结构,以 及成文后的红楼梦文本体现出来的结构。“无有无”的两个圆环所 指;一个是从虚幻世界到现实世界再回到虚幻世界的大圆环;另一个是从大圆环 中独立出来的小圆环, 这个小圆环就是贾家从无到强盛, 再从强盛到衰落的过程。 而这一切都是围绕着曹雪芹之前设定的红楼梦的主题展开。本文重点介绍了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四大段落,即第一回至第五回为第一大段;第六回至第十 八回为第二大段;第十九回至五十四回为第三大段;第五十五回至第七十八回为 第四大段。这四个大段和主线把红楼梦的宏观结构连接起来,使红楼梦 成为一个浑容的整体。由于红楼梦后四十回是由高鹗所续的特殊性,笔者还 在正文中分析了续书对原著结构的延续与破坏。 希望笔者对红楼梦结构研究的浅薄之见,能够为红楼梦这部中国古 典小说史上这部最伟大的作品研究,贡献一点点的力量。 关键词:红楼梦结构;古代小说理论;曹雪芹;“无有无”; 四大段;续书结构 红楼梦结构研究 i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lots of penetrating and original studies have flourished in recent years, among which the most familiar theories are that focusing on love between chia pauyu and lin daiyu and that on the network structure. the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this novel helps us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classic chinese novels,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is masterpiece and the authors superb ability to master the writings.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this paper proposes its own theory. the theory, from macroscopic view, includes two circular rings, one circle center and one mainline. the circle center is the theme of the novel, namely an elegy for a feudal noble family, for mortal life and for tragic beauty of life. nonexistence-existence-nonexistence circle as the outer one and the existence circle as the inner one surround the center. nonexistence-existence-nonexistence circle indicates a process, that is, from unreal world to real world and then back to unreal world. the existence circle means the real life in chia pauyus family, rising from humbleness to prosperity and then falling to decline. the mainline is the prosperity-and -decline of chia pauyus family. all of the process, namely the circles, encircles the theme that cao xueqin had set before. the theory, from microscopic view, contains four-major-paragraphs and all kinds of skills cao xueqin had used in the writtings. four-major-paragraphs means that the former 80 chapters of the novel have been classified into four major paragraphs, chapter 1 to chapter 5 as the first paragraph, chapter 6 to chapter 18 as the second paragraph, chapter 19 to chapter 54 as the third paragraph, and chapter 55 to chapter 78 as the last paragraph. the whole macroscopic structure of the novel is connected by the mainline and four-major-paragraphs, on which the paper emphasizes. since the novel is a contineous book, the paper also analyses the continuation and disruption of the sequels to its original structure.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can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e greatest one in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key words: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ext structure; theory of ancient novels; cao xueqin; sequel structure; four-major-paragraphs; nonexistence-existence-nonexistence circle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 言 一、 红楼梦作者、版本和成书时间 关于这三个问题,由于史料的限制,学术界的争论此起彼伏,一直没有统一 的界定。本文并不参与讨论红楼梦作者、版本和成书时间,把这三个问题提 出来,主要是为了使本文论述的对象和范围更加清晰。红楼梦结构研究,是 对红楼梦文本及创作规律所进行的研究,关于红楼梦作者、版本和成书 时间,本文所采用的观点是:1、红楼梦初名石头记,原来只有八十回以 手抄本的形式得以流传,其书八十回后的稿子来不及整理已经遗失,作者为曹雪 芹。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排印出版,定名 为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为高鹗所续。 2、红楼梦自问世以 来,抄本有刻本,版本繁多复杂。八十回本有以下十几种:甲戌本,己卯本,庚 辰本,杨继振旧藏本,清某王府旧藏本,戚寥生序本,梦觉主人序本,舒元炜序 本,俄罗斯亚洲研究所藏本,郑振铎藏本,靖氏藏本。以上诸本,研究者通称之 为“脂砚斋评本”。一百二十回本有程甲本,程乙本,程丙本,王评本,张评本, 姚评本等。本文研究所采用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年出版的一百二十回 本,该书前八十回以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以程甲本为底本。3、曹雪芹石头 记的写作年代是乾隆八年癸亥(1743)至十七年壬申(1752), 程高本红 楼梦发行于 1791 年。红楼梦成书年代的确定,有利于笔者研究红楼梦 作者对于之前小说结构理论的继承问题时,对之前小说范围的确定。 二、旧红学、新红学与当代红学学者关于红楼梦结构的看法 以及选题背景 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学术界大致将其分为三个时期:从清代乾嘉年间至 1921 年以前, 称为 “旧红学”时期; 从 1921 年 “新红学”的出现到 1954 年为 “新 红学”时期; 从 1954 年批判 红楼梦 研究中的资产阶级思想至今为 “当代红学” 时期。 (一)旧红学学者对红楼梦结构的看法 1752 年后,当红楼梦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手抄本形式流传时,关 于红楼梦结构的探讨便已经开始了,特别是脂评中含有不少关于红楼梦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主编: 中国文学史 (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年,第 302-303 页。 俞平伯著: 俞平伯论红楼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第 600 页至 608 页。 红楼梦结构研究 2 结构的叙述。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 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饯道、暗度陈仓、云 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传傅粉、千皴万染诸奇。” “石 头记用截法、岔法、突然法、伏线法、由近渐远法、将繁改俭简法、重 作轻抹法、 虚稿实应法。 种种诸法, 总在人意料之外, 且不见一丝牵强。 所谓信 手拈来无不是是也。” 戚蓼生为红楼梦所写序言也谈到了其小说结构,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 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 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 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 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诸联的红楼梦评谈到,“书中无一正 笔,无一呆笔,无一复笔,无一闲笔,皆在旁面、反面、前面、后面渲染出来。 中有点缀、有剪裁、有安放,或后回之事先为提挈,或前回之事闲中补笔。” 1791 年,程高本红楼梦面世之后, 红楼梦得以广泛流传,郝懿行晒 书堂随笔说,“余以乾隆、嘉庆间入都,见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 随着接触红楼梦的知识分子的增加,也有了更多涉及红楼梦的结构的论 述。清道光年间“红学家” 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把一百二十回分作二 十大段,段段分析,并说明“各大段中尚有小段落,或夹叙别事,或补叙旧事, 或埋伏后文,或照应前文,祸福伤伏,吉凶互兆,错综变化,如线穿珠,如珠走 盘,不板不乱。”与王同时期的张新之又提出“三大支”的主张,即认为第 六回至三十六回为第一支,第四十回至六十回为第二支,第七十回至百十三回为 第三支。清道光年间的蒙族评论家哈斯宝,这样评到,“眼观彼处,手写此处, 或眼观此处,手写彼处,便见文章异常微妙。”这些论述已经开始从宏观上和微 观上把握红楼梦的结构的妙处。 虽然,我们能够体会到古代评论家对于红楼梦结构的精妙、复杂性的感 叹,但是旧红学时期的评论家对红楼梦结构的分析,是零散和朴素的,并没 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阐述,只是在评点和序跋中谈论到了与小说结构艺术有关的 见解,也没有专门指明这是关于红楼梦结构的看法。当西方文艺理论的思想 传入中国,中国小说批评家开始专门从结构上对小说文本进行研究,对于红楼 梦结构的分析也更加系统详实起来。 (二)新红学与当代红学学者对红楼梦结构的看法 新红学与当代红学学者,在总结红楼梦结构时,一方面受到中国古代小 说结构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借鉴了西方文艺理论思想。笔者对西方小说结构理 朱一玄编: 红楼梦脂评校录 ,齐鲁书社,1984 年,第 6 页。 同上,第 402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论主要有以下看法:1、西方对于小说的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不够明确,要么把 二者等同,要么把二者分裂。2、小说的结构是有规律可寻的,并总结了各种结构 方式,如线性结构、框架结构、立体结构、螺旋式结构、板块式结构、对称结构、 对比式结构等等具体的组成方式。 3、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上去扩展小说的容量, 形成小说的无限结构。4、从整体上把握小说,强调情节、人物形象、语言作为构 成小说的要素存在。 20 世纪前半期,对于红楼梦结构研究的文章还比较少,吴宓是 20 世纪 最早明确谈论红楼梦结构的学者。他在红楼梦新谈(1920 年 3 月 27 日、 4 月 3 日上海民心周报第 1 卷第 17、18 期)中说: “凡小说中,应以一件大事 为主干,为枢轴,其他情节,皆与之附丽关合,如树之有枝叶,不得凭空架放, 一也;此一件大事,应逐渐酝酿蜕化,行而不滞,续不起断,终至结局,如河流 之蜿蜒入海者然,二也;一切事实,应由因生果,按步登程,全在情理之中,不 能无端出没,亦不可以意造作,事之重大者,尤须遥为伏线,三也;首尾前后须 照应,不可有矛盾之处,四也。以上四律, 石头记均有合。 ” 虚白红楼梦 前三回结构的研究(1933 年 1 月上海青鹤第 1 卷第 4 期)认为, 红楼梦 可分为两大系, “一系是宝、黛的姻缘;一系是贾家的盛衰” 。 这一时期对红 楼梦结构的研究除沿袭古代评点家的观点外,普遍所持的观点是“主线说” 。 红楼梦结构“主线说”的研究一直持续到当今,并发展了各种观点:1、 宝黛爱情为主线,最早提出此说的是何其芳先生, 他认为: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 爱情悲剧是红楼梦里面的中心故事, 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线索。”2、四大家 族衰败过程为主线,最早提出此说的是洪广思在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一书中 所言,后又有学者进一步论证。如曾扬华认为:“从红楼梦全书所反映的内 容来看, 足以担当得起这副担子、 成为全书主线的, 就只有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因为只有这个过程才能容纳得了书中已写的一切人物和事件。”3、持两条主线说 学者则是上述观点的合二而一, 力图涵盖面更大一些。 他们认为一条主线是宝黛 的爱情,另一条主线是贾府的盛衰。如上段所提到的虚白就是持此观点。4、持贾 政与宝玉的卫道与叛逆的矛盾和冲突为主线的, 代表学者则有马国权、 张锦池等 先生。5、第五种主线说是何宁在八十年代初提出的, 他说:“我认为以王熙凤 为主人公, 通过王熙凤在管理荣国府过程中和赵姨娘、 邢夫人、 贾琏的三组矛盾, 使王熙凤由威重令行到心劳日拙到积劳以死,从而表现了这个家族的衰败,这才 是红楼梦的主线。” 主线说之外还发展了网状结构论,持这个观点的学者非常多。1956 年,李希 凡、蓝翎先生就在主线、副线说的基础上, 指出了“网状”的特征,李希凡先生 刘孝存、曹国瑞著: 小说结构学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第 2 页。 吕启祥、林东海著: 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 (上)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年,第 30 页。 同上,第 385-388 页。 红楼梦结构研究 4 比喻“红楼梦的结构,像一幅庞大的网延伸开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薛 瑞生指出: “红楼梦中所反映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故事线索千头万绪, 决 不是这一主一副两条线索所能完全总揽的。这就由许多大的网眼再生发出许 多小的网眼, 人物的悲欢离合,四大家族的兴衰际遇, 就在这大大小 小的网眼中透露出了消息。” 并在此文中提出“织锦”式网状艺术结构新说。 最新提出的红楼梦结构研究,就是对称结构论。1989 年周汝昌先生提出 红学的重要一环: “结构学”,其中侧重是讲“对称结构”问题。周先生认为红 楼梦有三大对称。1、整体结构的对称,他认为“红楼梦原书应该是一百零 八回书, 第五十四与五十五之间为一大界断, 前后各为六个九回, 成为两扇, 前扇写盛写聚写欢写荣,后扇写衰写散写悲写 辱。”2、重大关目对称,“一部石头记,一共写了三次过元宵节、三次 过中秋节的正面特写的场面。这六节,构成全书的重大关目,也构成了一个奇特 的大对称法。” 3、数字序列的对称, “十二的作用最明显,金陵十二钗的 书名是最著称的了,书中还处处点十二,例不胜举。比如,大观园中,十二 处馆苑榭, 十二个大丫鬟, 十二个小优伶。 所以无待烦辞, 大家都会承认十 二乃是石头记中的一个基数。” 当西方文艺理论传入中国,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学术界的视野就更开放和广 阔,在红楼梦结构研究这个领域,就涌现出很多优秀、新颖、大胆的观点, 远不止笔者在以上段落所提到的,笔者所陈列的观点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 术界的主流视角。我们可以了解到,前人对于红楼梦结构研究已经相当系统、 深入、全面。其实,要在这个背景下对红楼梦结构提出更准确更独特的观点 是非常困难的。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与红楼 梦研究的前辈相比,无论是才学还是专业素养,笔者都自觉惭愧,也不可能在 红楼梦 结构研究这个课题上, 做出更有深度的研究, 但是, 笔者仍然选择 红 楼梦结构研究作为硕士毕业论文,原因有三点:1、红楼梦是笔者最为熟悉 和喜欢的古典小说,而对小说写作规律的探寻是笔者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红楼 梦结构研究不仅符合了笔者的兴趣所向,而且符合了近年来红学研究所提倡的 “三还”之一,即还红楼梦于文本研究,从文本研究的笼统定性回归于对文 本内在结构的具体析解。 2、前人对于红楼梦结构研究成果为笔者提供了很 多可以借鉴和发展的观点。3、笔者对红楼梦结构的认识的一些想法需要进一 步论证和探明。虽然,笔者不能从高度上和深度上看齐前人,但是,对于红楼 梦结构研究这个领域,笔者也希望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为这个领域的研究 薛瑞生著: 红楼采珠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 年,第 39 页。 周汝昌著: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工人出版社,1989 年,第 185 页。 同上,第 193 页。 梅新林著: 红楼梦哲学精神总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添砖加瓦。 三、研究方法与角度 中国古代小说的批评的理论并无鸿篇巨制,其表现形式主要为评点与序跋。 而对小说艺术特征、艺术技巧的探索分析,则只是以一种比较零散的方式出现在 小说评点里。现今,对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构造方式和形态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 且目前使用的一整套理论概念体系存在着一定的西方小说文体和叙事学色彩,很 难真正揭示古代小说艺术构造方式和形态之固有特征。因此,对于红楼梦结 构研究不应仅仅限定于吸纳西方文艺理论的思想和现当代文论研究成果,而是应 该把古人对于红楼梦结构的理论与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实际上,现当代的 很多文学评论家也是这样做的。 基于以上的论述, 我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是: 1、 以古代评论家对于古代小说艺术技巧的分析研究为核心, 适当借鉴中西方最新 文艺理论中结构主义理论,对红楼梦结构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意还原古人 对小说结构认识及其演化,同时还要更多地依靠综合分析作品,通过归纳概括揭 示红楼梦结构的规律和特点,建立一套切合古代小说文体固有本体特征的理 论框架和分析模式。2、在研究过程中还要融入前人对于红楼梦结构的研究成 果、考证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观念。3、笔者准备从曹雪芹的人生 经历、创作意图、学识构成入手,结合各种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示红 楼梦的结构艺术。4、红楼梦结构研究,正文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对红 楼梦前八十回的原著进行分析,这是红楼梦结构的灵魂;另一部分是对红 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书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续书对原著结构的继承、创新与损坏。 笔者所提出的红楼梦结构论以“贵族家庭的挽歌”、“尘世人生的挽歌”、 “生命之美的挽歌”的红楼梦主题为圆心,以“无有无”为围绕圆 心的两个圆环为红楼梦的宏观结构,以贾府的盛衰为主线、红楼梦前八 十回分为四大段落、以及作者运用各种技巧,为红楼梦微观结构的红楼梦 结构论。论证中的不足与幼稚之处还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与斧正。 红楼梦结构研究 6 第一章 中国古代小说结构理论与红楼梦结构 一、古代小说结构理论的发展历程 在本文,我们所谈论的古代小说结构发展历程指的是红楼梦成书之前的 小说结构理论,这对研究曹雪芹对石头记结构的构思有密切的联系,也可以 分析出石头记在结构上的创新。对于红楼梦成书之后的古代小说结构理 论,笔者在引言中介绍旧红学学者对红楼梦结构的看法时已经谈到。 中国古代小说结构理论是随着小说评点的发展而发展的。刘辰翁既是评点史 上的第一位大家,又是小说评点的开山祖师,其世说新语评点实为小说评点 的滥觞之作。 刘氏之后,小说评点沉寂了三百余年,至明季而勃兴,然后又延 续两个世纪的黄金时代。这个黄金时代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由万历中至明末为一 阶段,小说评点迅速进入繁盛期;清初至乾隆为又一阶段,小说批评的理论倾向 发生根本转变;嘉、道以后为第三阶段,小说评点由盛转衰,总数量未减,但理 论水准明显下降。 小说结构理论是在小说评点繁盛期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结构理论最初是在古代文论中形成的。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 已提出了相当完备的文章结构论, 有 附会 一篇专论结构问题, 其他如 熔裁 、 章句等篇对结构问题也有所阐发。其后历代都有不少文论家论及诗、文结构。 及至元明以后,戏曲和长篇白话小说兴盛,其叙事结构较之诗文远为复杂,结构 问题在创作理论中则更加突出。 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提出了戏曲“结构第一”的经典命题。因为戏曲 与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渔的“结构第一”的戏曲结构理论,必然会对他 同时期或之后的小说评点家产生影响。他认为结构是构成戏曲诸要素之首。提出 了“戒讽刺”、 “立主脑”、 “戒荒唐”、 “脱窠臼”、 “审虚实”、 “密针线”、 “减头绪”七大结构原则。 随着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和金瓶梅问世,明末清初出 现了李卓吾、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等一批高水平的小说评论家。张竹坡曾 用形象的语言把小说家写作比作盖房造屋,关键要使框架柱梁榫眼,接合得无缝 可见,浑然一体;而读人文字,则如拆房屋,使框架柱梁的榫眼接合处,一一散 开,尽在眼前。 明清之际卓有建树的评点家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都是拆 房高手,长于将艺术作品条分缕析,将何处起结、何处关锁、何处照应,一一详 细道明。同时,张竹坡的妙喻亦隐含如此的观念:将艺术作品看成具有空间结构 陈洪著: 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发微 ,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年,绪论第 2 页。 同上,绪论第 3 页。 张竹坡:批评,齐鲁书社,1991 年, 第 40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形式的创造物。虽然他没有明确地使用结构一词,房屋的比喻表示人们可以从空 间结构的角度把握一部作品根本的艺术特征。三家评点都是循着这样的思路剖析 小说文本的。 在金圣叹、毛氏父子、张竹坡的评点中,只有毛氏父子十分明确地使用结构 一词。如“凡若此者,皆天造地设,以成全篇之结构者也。” 金圣叹和张竹坡 虽没有使用“结构”一词,但剖析作品结构的意识却是和毛氏一样强烈,他们使 用诸如 “大起大结”、 “大照应”、“大关锁”、“极大章法”等词来指称作 品的结构。金氏认为“法”能够囊括叙事文艺术的一切,所有文本的艺术精妙都 可以纳入“法”这一范畴概括之。他认为“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 有部法”,大有舍“法”无艺可言的架势。评点家虽用词不同,但都隐含一个共 同的前提: 视文本所具有的空间结构形式为艺术首要的特征。 无论毛氏所论的 “结 构”,张竹坡所论的“起结”、“照应”、“金针”,还是金圣叹所论的“法”、 “极大章法”,其实都是出于共同的美学思想背景,都是循着剖析结构进而把握 文本的。 二、古代小说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 笔者认为,红楼梦问世以前,古代小说评论家所具有的零散朴素但又不 失深刻的小说结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 (一)作品是一个整体 这个观点是古代小说理论的总纲,其他几个主要观点,都是为说明一部小说 如何成为一个整体而论述的。 金圣叹认为, 即使小说、 戏曲规模宏大, 也应该 “有 全书在胸始下笔著书”(水浒第十三回总评)。他赞赏水浒西厢堪称 结构整一的典范,“水浒传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 篇文字”。(读第五才子书法)。而西游记就缺乏这种整体性:“只是 逐段捏捏撮撮,譬如大年夜放烟火,一阵一阵过,中间全没贯串,便使人读之, 处处可住。”(读第五才子书法) 他之所以腰斩水浒和截断西厢,撇 开其政治性动机不谈,也是考虑到水浒的后五十回和西厢的第五本破坏 了全书的整体性,成为多余的蛇足。即像李渔所说的那样:“编戏有如缝衣,其 初则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闲情偶寄词曲部) 小说素 材必须打碎,而成品必须完整。先有全局在胸,才能最终使各个部分组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 毛宗岗:批评,齐鲁书社,1991 年,第 22 页。 红楼梦结构研究 8 (二)作品应该“立主脑” 这个观点是在思想和技巧两个层面阐述了一部戏曲或是小说如何才能有“整 体感”。“立主脑”是由李渔提出来的,李渔首先指出,“主脑”之义对于作文 来说,就是“作者立言之本意”,就是要确定一部作品要体现的主导思想。此外, 使一部作品有整体感,就必须确立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李渔把这个观点放在戏 曲创作中, 是指确定戏曲中的 “一人一事” 。 即核心人物的核心情节, 要求是 “奇 特”;二是明确戏曲是“为一事而作”,“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 并且要据 此“一事”组织安排,以避免成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这两个方面,一指 故事本身的选择要求,一指故事情节的组织要求。金圣叹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立 主脑”,但他也看到了中心人物在全剧结构中的凝聚作用。他还认识到像水浒 那样内容极其复杂的长篇小说,不可能设置一个统领全局的中心人物,但也要有 一条统摄全书的思想主线这一点,他作序二就是企图说明水浒 的思想主线。 (三)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 这个观点也是在技巧上阐明如何使一个作品成为一个整体。古代评论家认 为,一部完整的小说,首尾应该有相互照应的地方。毛氏于三国演义一百十 五回批云:“又有读书至终篇,而复与最先开卷之数行相应者。至于姜维之 欲去黄皓,则明明以十常侍为比,明明以灵帝为鉴。于一百十回之后,忽然如睹 一百十回以前之人, 忽然重见一百十回以前之事。 如此首尾连合, 岂非绝世奇文! ” 又于一百十六回评道: “黄巾以妖邪惑众,此第一卷中之事也而师婆之妄托神言 似之;张让隐匿黄巾之乱以欺灵帝,亦第一卷中之事也,而黄皓隐匿姜维之表又 似之。前有男妖,后有女妖,而女甚于男;前有十常侍,后有一常侍,而一可当 十。文之有章法者,首必应尾,尾必应首。读三国到此篇,是一部大书前后 大关合处。” 金圣叹探究水浒大结构,同样注重起结诗、起首结尾事件单 元的含义相似性和它们对期间故事的暗示、导引、解释作用。水浒传篇头诗 后:“天下太平无事日,莺花无限日高眠。”渲染江山依旧,日子周流的无事气 氛。金圣叹批道: “好诗。一部大书诗起诗结,天下太平起,天下太平结。” 一 个完整的大结构,除了有能够首尾相衔的起始以外,中间还要有若干关锁予以配 合、照应。关锁起的是暗示结局,照应开头的作用。在水浒的第一回说道, 洪太尉游览诸宫山殿而误开黑洞, 走出一百单八个妖魔, 事件中特别提到 “石碣” , 金圣叹认为:“一部大书七十回,以石碣起,以石碣止。奇绝。” 他的评点看似 毛宗岗: 批评 (读三国志法) ,齐鲁书社,1991 年,第 1410 页。 同上,第 1421 页。 金圣叹: 批评 ,齐鲁书社,1991 年, 第 31 页。 同上 ,第 40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无理,其实指出了“石碣”在整个文本“首、身、尾”中起的结构和暗示作用。 水浒中的“石碣”就像三国中的乱政败德事件,起结构上贯串整个故事 和暗示其后有事发生以及解释事件性质的作用。“石碣”在水浒中出现过三 次,此是其一。其二见于十四回, “七星聚义”最初密谋地点就是三阮的老巢“石 碣村”,“石碣村”小聚义之后就是梁山泊“大聚义”。所以,此一石碣不是胡 乱按上去的,它在大结构中的作用十分明显。金圣叹评云:“水浒之始也, 始于石碣水浒之终也,终于石碣。石碣之为言一定之数,固也。然前乎此者 之石碣,盖托始之例也。” 张竹坡认为,金瓶梅的中间照应处有三“段”, 并以“冷热金针”作为气氛的配合。中间照应的三“段”事件单元有如金圣叹在 水浒中拈出的“石碣”三现一样。张氏在读法里评云:“先是吴神仙总 览其盛,后是黄真人少扶其衰,末是普净师一洗其业,是此书大照应处。” 金 瓶梅写到第二十回,人物已经出齐,按结构原则可予一关锁,而作者并未这样 处理。张竹坡认为“若急急忙忙写去,匆匆忽忽收煞,则不如勿作之为愈也。” 必以一些零碎琐事点缀,以示从容不迫,将人物写透。“故必至二十九回,方以 冰鉴总锁住。”第二十九回“吴神仙冰鉴”写的是算命先生吴神仙给书中主 要角色一一算命,含沙射影指出各人的下场一事。五十回以前,各人际遇均处风 生水起“极热”的阶段,“冰鉴”则暗示不祥的结局,显与主导故事游离。只有 从大结构去判断,才能认识作者安排的含义。张竹坡高人一等的地方正在于意识 到这一点,他的回评云: “此回乃一部大关键也。上文二十八回一一写出来之人, 至此回方一一为之遥断结果。盖作者恐后文顺手写去,或致错乱,故一一定其规 模,下文皆照此结果此数人也。此数人之结果完,而书亦完矣。直谓此书至此结 矣可。” (四)小说各部分各章节应该融会贯通 保持小说完整性,除了首尾呼应,设置关锁外,小说情节的发展以及各个部 分的安排应该由细节、线索贯穿期间,甚至用诗文、重复的情节、细节遥相呼应, 展示文章的整体性。如水浒第六十一回总评说:“最先上梁山者,林武师也; 最后上梁山者,卢员外也。林武师,是董超、薛霸之所押解也;卢员外,又是董 超、薛霸之所押解也。其押解之文乃至于不换一字者,非耐庵有江郎才尽之日, 盖特特如此以锁一书之两头也。”事中也要有线索贯串其间,如其评第九回林 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便指出“此文通篇以火字发奇,乃又于大火之前先 写许多火字,于大火之后再写许多火字”。因为写的是一场大火,就用 金圣叹: 批评 ,齐鲁书社,1991 年, 第 272 页。 张竹坡: 评 ,齐鲁书社,1991 年,第 715 页。 同上,第 25 页。 同上,第 298 页。 红楼梦结构研究 10 “火”字来贯串。这种线索要隐而不露,“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 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所以叫做“草蛇灰线法”。 (五)需要更多的灵性方法来使小说的整体生动起来 古代的小说评论家总结了很多法则。如 金圣叹提到 “避犯法”,指不仅过 接文字要起缓急相间的协调作用, 主要情节中色彩、 气氛也要有变化。 所谓 “避” , 就是要避免紧接的两段情节情调雷同以致令人腻烦。他在水浒第二十三回总 评中以这一回文字为范例说明了这一点,“上篇写武二遇虎,真乃山摇地撼,使 人毛发倒卓,忽然接入此篇,写武二遇嫂,真又柳丝花朵,使人心魂荡漾也。” 然而又有大手笔故意在一书中安排两段内容相似的情节, 这就是所谓 “犯” 。 “如 武松打虎后,又写李逛杀虎;潘金莲偷汉后,又写潘巧云偷汉;江州劫法场 后,又写大名府劫法场了”(读第五才子书法)。但这两段内容相似的情 节又必须无一雷同,这就是所谓“犯之而后避之”,“故意把题目犯了,却有本 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借”(同上),由此显出作者的高妙。可见,“避犯法”的 基本原则是“避”,即求得情节的变化。还有为了让小说、戏曲的情节结构不应 仅仅是平面的铺展,而应呈现出层次性,即由表及里逐层向纵深推进。金圣叹称 之为“渐度之法”,又叫作“月度回廊之法”。诸如此类的法则,古代小说批评 家总结了几十条。金圣叹有:倒插法、背面傅粉法、横云断山法等;毛宗岗有: 重作轻抹法、以宾衬主法、横云断雨法等;蔡元放有:犯而不犯、烘云托月、移 花接木、欲擒故纵法等。 三、小结 应当考虑到的是:首先,古代小说结构理论是在作品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古 代小说评点家分析的作品大都是大部头的长篇巨作,因此这些理论更适用于对长 篇小说的分析。其次,反过来说,像三国演义 、 水浒传 、 西游记和金 瓶梅 这些作品的结构, 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他们总结出的结构规律的。 再次, 红楼梦的小说结构肯定是对这些结构规律有所借鉴。这个问题,我们在分 析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才学与红楼梦结构的关系时,会再做具体分析。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非常注重“内”,强调小说结构的整体感是由一个内在的 核心精神所引导的,这是最主要的,而其他构成整体结构的要素,如情节,人物 等就相对次要。“核心精神”这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精髓所在。红楼梦创 作之前曹雪芹关于小说结构的安排,肯定会受到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影响,即便 是在创作过程中,曹雪芹也会去体现这些理论。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借鉴中国古 代小说结构理论来研究红楼梦的结构。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第二章 红楼梦前八十回结构研究 一、曹雪芹的人生经历、才学、人格思想与红楼梦结构的关系 (一)曹雪芹的家世及人生经历 红学研究中有三大分支:考证派,索隐派和评点派,曹学研究是属于考证派 的一个分支,最主要是对红楼梦作者及其家世的研究。 红楼梦考证派以胡 适、俞平伯开其端,尔后周汝昌、冯其庸、吴世昌、刘世德、邓绍基、胡文彬等 人,也在考证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1921 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亚东图书馆 1921 年出版),开创了用科学 方法研究红楼梦的新时代。此文在批评索隐派是附会的“猜笨谜”的基础上, 对作者及其家世作了翔实的考证。为了考证曹雪芹,他先考证了其祖父曹寅,他 的结论是:1.曹寅是八旗世家,几代都在江南做官。他的父亲曹玺做了二十一年 的江宁织造;曹寅自己做了四年的苏州织造,做了二十一年的江宁织造,同时又 兼做了四次的两淮巡盐御史。他死后,他的儿子曹颙接着做了三年的江宁织造, 他的儿子曹頫接下去做了十三年的江宁织造。他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五十 八年的江宁织造。2.当康熙帝南巡时,他家曾办过四次以上的接驾的差。3.曹寅 会写字,会做诗词,有诗词集行世,他在扬州曾管领全唐诗的刻印他家 中藏书极多他的家庭富有文学美术的环境。4.他生于顺治十五年,死于康熙 五十一年(16581712)。 在这个基础上,他根据可靠资料,得出关于“著者”的六条结论,主要是: 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曹頫的儿子, 生于极富贵之家,身经极繁华绮丽的生活,又带有文学与美术的遗传与环境;曹 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大概就生在此时或稍后;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 以上的接驾的阔差,但后来家渐衰败,大概因亏空得罪被抄没; 红楼梦一书是 曹雪芹倾家破产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书未完而曹雪芹逝世; 红楼梦是一 部隐去真事的自叙,里面的甄、贾两宝玉,即是曹雪芹自己的化身,甄贾两府即 是当日曹家的影子。之后的曹学研究基本上胡适的这个大框架下结合有新的史料 进行的。本文所进行的有关曹雪芹家世的探讨主要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前辈学 者的观点做一个综合总结。根据前人所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对曹雪芹的人生经 历有这样一个总体认识。 对于曹雪芹生年的考证,学界流行两种说法:胡适、吴世昌、冯其庸、邓绍 徐军华著: 20 世纪曹雪芹家世研究综述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3 期,第 24 卷,第 22 页。 红楼梦结构研究 12 基等学者认为曹雪芹生于 1715 年(康熙五十四年) ,周汝昌先生则认为曹雪芹出 生与 1724 年(雍正二年) 。如按 1715 年说,曹家抄家时曹雪芹 13 岁,如按 1724 说,曹雪芹就只有 3、4 岁。按照常理来说,13 岁的曹雪芹应该极通人世,对于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贵族生活,以及家族快要衰败时的纷杂矛盾应该身有 体会;如果是 3 岁雪芹,那么他对于家族的兴衰过程,自身的体验是缺乏的,但 是也不妨碍他对自己家族的兴衰历程有所了解,在红楼梦第十六回,贾琏的 奶妈赵嬷嬷描述到 “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 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 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 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史料记载,曹家 历史上也有四次接驾经验。这就可以说明,即便曹雪芹没有体验到,但他也会听 到经历过家族兴衰过程的老一辈描述过过去的故事。 但是笔者更赞同 1715 说, 因 为即便是再聪慧的人, 也不可能通过他人描述从细节上来构造大家族的贵族生活, 而且是那么真实。一定是有过亲身体会的人才能在小说中还原生活。因此我们可 以把曹雪芹的人生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整个康熙年代,这是曹家最为富贵荣华的时期。先是曹雪芹的 曾祖母孙氏选入宫廷当康熙帝玄烨的保姆。康熙即位后,就派其曾祖曹玺为江宁 织造, 这是一个官阶不高却有钱有势的要职, 它除了为宫廷置办各种御用物件外, 还负有了解江南吏治民情的重要使命。曹雪芹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与御前侍 卫,后也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 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颙、嗣子曹頫先后继 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六十年之久。在这期间,与他们的亲 戚苏州的李煦、杭州的孙文成, “连络有亲,至相遮饰扶持” ,以皇帝亲信的 身份成为江南政治、经济、文化的要员。曹雪芹 13 岁之前就是在这“烈火烹油, 鲜花着锦”的贵族生活中长大的。 第二阶段随着康熙皇帝的寿终正寝,雍正皇帝的登位,由于最高封建统 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十三 岁的曹雪芹,从此结束了“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生活,全家于雍正六年离开 金陵, 迁回北京曹家失去了皇恩浩荡的盛世, 失去了秦淮风月的繁华。 。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然而,对于当时的曹雪芹来说,失去的只是物质的依托,得到的却精 神的财富。因为在京中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里认识了敦敏、敦诚兄弟俩,他们称 颂雪芹的“傲骨” : “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他们赞赏雪芹的才 识: “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 。正是这份可贵的友情,便雪芹潦倒的 青年时代还能感受到一种温馨,一种富有。 第三阶段大约在乾隆十九年,右翼宗学改组,雪芹的生活没有着落,只 得从城内迁居到西郊山村。这时的物质生活是“举家食粥酒常赊” 、 “日望西山餐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暮霞” ;这时的精神生活是“寂莫西郊人到罕,有谁曳杖过烟林?”过着物质和精 神的双重缺失的生活。 (二)曹雪芹的才学 有史料可寻的有关曹雪芹的才学的记载,是他的诗学才和画才。曹雪芹好有 敦敏、敦诚兄弟称赞曹雪芹的诗才,说他“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敦敏 小诗代简寄曹雪芹)“爱君诗笔有奇才,直追昌谷披篱樊。”(敦诚寄怀 曹雪芹)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曹雪芹是极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