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鲁迅与民间文艺试论鲁迅的民间文艺学思想.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鲁迅与民间文艺试论鲁迅的民间文艺学思想.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鲁迅与民间文艺试论鲁迅的民间文艺学思想.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鲁迅与民间文艺试论鲁迅的民间文艺学思想.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鲁迅与民间文艺试论鲁迅的民间文艺学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理论家,他通过对历史和民间文艺学作品的 考证写出了大量的经典性著作;他以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历史观去对民自j 文艺学上出现的 热点和疑难点进行了科学的阐释。笔者紧紧围绕鲁迅先生的唯物主义民间文艺这一思想, 论述了其对广大人民文艺创作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全文从四个方面对鲁迅的民间文艺思想进行论述:、鲁迅的民间文艺立场:论述了 他关于“劳动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一切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民问文艺是生产者 的艺术”等观点的革命立场:二、民间文艺孕育了作家文学:论述了他关于“从民间文 艺旱可以产生伟大的作家和画手 、“各种文学体裁均发端于民间创作”的文学发展规律; 三、吸取民自j 文艺精华鲁迅的创作实践:论述了鲁迅的小说与民间文学、鲁迅的散文 与民间文学、鲁迅的杂文与民间文学的关系,揭示了鲁迅创作与民间文学的血缘深情; 四、鲁迅对民问文学的捍卫与贡献:论述了他倡导的到戏台下去速记目连戏、积极推广 民间文学、精心研究民间文学的主张与精神;五、结语部分,通过对全文的综述肯定了 鲁迅先生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实践都与民间文艺发生着密切而深厚的联系,并借此以彰 显鲁迅先生的文艺立场、观点、方法和他的创作精神与辉煌成果。 关键词:鲁迅民间文艺思想立场 a 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h i s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o fh i s t o r i c a la n df o l kw o r k s ,l ux u n ,ag r e a tt h i n k e r a n dt h e o r i s to f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r yh i s t o r y ,w r o t eaw e a l t ho fw o r k sc o n c e r n i n g t h eh o ti s s u e sa n dq u e s t i o n si nt h ef o l k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f r o mt h eh i s t o r i c a i 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d i a l e c t i cm a t e r i a l i s m t h i st h e s i se x p l o r e sl ux u n sm a t e r i a l i s t i c t h o u g h t sa b o u tt h ef o l k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f r o mf o u ra s p e c t s f i r s t i te x a m i n e sl ux u n sr e v o l u t i o n a r yp o s i t i o na b o u tt h ef o l k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a r tm a tl a b o r sa r et h ec r e a t o r so fc u l t u r e t h a ta n ya r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o r i g i n a t e sf r o mt h e p r o d u c t i v el a b o r , a n dt h a tt h ef o l k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i st h ea r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o f p r o d u c e r s n l e n i tf o c u s e so nl ux u n si d e at h a tt h ef o l k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c r e a t e w r i t e r sa n d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l ux u na s s e r t st h a tg r e a tw r i t e r sa n dp a i n t e r sa r ec r e a t e di n t h ec o n t e x to ft h ef o l ka r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h a tv a r i o u st y p e so fl i t e r a r yf o r m s o r i g i n a t ef r o m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f o l k l o r e i ta l s og i v e sa na n a l y s i so fl ux t m s w r i t i n g ,w h i c hc o v e r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l ux u n sn o v e l sa n dt h ef o l kl i t e r a t u r e ,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l ux u n ss k e t c h e sa n dt h ef o l k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l ux u n se s s a y sa n dt h ef o l k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l a s t i te x p l o r e sl u x u n sd e f e n c eo fa n d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ot h ef o l kl i t e r a t u r e :h ea d v o c a t e st a k i n gd o w n m u l i a n x fi ns h o r t h a n d p r o m o t i n gt h ef o l k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m a k i n gs t u d i e so ft h ef o l k 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st h e s es t a t e si ni t s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l ux u n sw r i t i n g sa r ed e e p l ya n d 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t h ef o l k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r t 。w h i c hh i g h l i g h t sl ux u n sp o s i t i o n s , v i e w p o i n t s ,a n ds p i r i t s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w r i t i n g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 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己明确注明出处。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 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二司降 日期:盘坐! :!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 , j 4 ,l 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 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 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粹导师签名:蕊型l 日 期:立丝堕, 一、鲁迅的民间文艺立场 鲁迅的民间文艺立场,是我们解读鲁迅民间文艺思想的总纲,是我们认识鲁 迅与民间文艺的基本出发点,是打丌鲁迅文艺殿堂的一把钥匙。鲁迅的民问文艺 学思想,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成 为我们认识一切民间文化的指导思想。 ( 一) 、劳动人民是文化的创造者 谁是文化的创造者,谁是文化的主人? 历来就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 斗争。唯心主义宣称“文化是天赋神授的”。唯物主义认为“唯有劳动人民是文化 的创造者,他们是文化的真正主人 。 鲁迅站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以敏锐而深邃的洞察力批 判了切统治阶级轻视、诬蔑、排斥劳动人民的腐朽思想,揭示了劳动人民创造 历史、创造文化的伟大真理和不可否认的事实。 首先,鲁迅先生认为“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造成”。他在经验一 文中说: “我们一向喜欢恭维古圣人,以为药物是由一个神农皇帝独自 尝出来的,他曾经一天遇到过七十二毒,但都有解法,没有毒死。这种 传说,现在不能主宰人心了。人们大抵已经知道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 无名氏所逐渐的造成建筑,烹饪,渔猎,耕种,无不如此;医药也如 此”1 鲁迅在这里说的“切文物 是指文化物,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与无形的精 神文化两部分。他所说的“无名氏 是指名不见经传的劳动人民。鲁迅的“一切 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创造 ,这论断不仅体现了他的民间文艺学立场,而且 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生与发展史。因此,他的这一思想并非单纯地来自于对劳动 人民的深厚情感,同时也表现了他尊重历史的唯物主义思想观点和方法。 其次,鲁迅先生认为“文字在人民间萌芽 。他在门外文谈中提出一个引 人注目的问题:文字是什么人造的? 然后他讲述了- - n 为妇孺皆知的“仓颉造字” 传说。然而,鲁迅先生绝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他否定了仓颉一个人造字 的说法: “但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有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 2 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 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丈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例子的h e re 鲁迅先生的结论是“文字在人民间萌芽,后来却一定为特权者所收揽 1 有 了文字便有了书契,在鲁迅看来,书契亦非圣人所为。 “书契者,相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 作八卦嚣【易下系辞)“神农氏复重之为六十四爻一( 司 马贞补史记) 颇似为文字所由始其文今具存于【易,积画成象, 短长错综,变易有穷,与后之文字不相系属故许慎复以为“黄帝之 史仓颉,见鸟兽蹄遮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 说 文解字序) 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 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可以看出,他否定了伏羲八卦与神农六十四爻为文字初始的说法,认为八卦 与六十四爻与后来文字分马牛不相及。反而他明确地肯定了书契是千百年来广大 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共同认知的结果,所谓“归功一圣 只不过是一种臆说而己。 文字与书契的创造只是鲁迅“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造成”的一个侧 面,其他文化的创造也是如此。这一切都是他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论是饮食、服饰、居住,或者渔猎、农耕,基本上是发端于原始社会的。原始 社会是人类社会中的第一个公有制社会,集体性为那个时代的主要特征,群体参 与意识十分强烈。他们的一切创造不属个人所有,每个创造物之上渗透着大家的 思想智慧和经验知识。“在原始公社时期,人类社会的经济情况和文化发展都处在 最低级的阶段,任何个人都必须融入群体才能获得生存。这时的个人特性必然地 是从属于群体性的。州在先民社会中,一切创造物都是在群体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并且为集体所共有。 第三,鲁迅先生认为“许多名言出自f 开夫野老之口。他在名人和名言一 文中说: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 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我想,自此以后,我们是应 该将“名人的话”和“名言”分开来的,名人的话并不都是名言;许 3 多名言,倒出自田夫野老之口“1 这段文字中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意味,“名人的话”和“名言”是不同的,名 人的话并不等于名言,名言当然也并非都出自名人。这是无需质疑的道理。然而, “许多名言,倒出自罔夫野老之口 常常被一些文人轻视与疏忽了。鲁迅在大 雪纷飞一文中更加直截了当地指出,“下等人有许多赛过文言文或白话文的好 话,他说: “一个人从学校跳到社会的上层,思想和言语,都一步一步的 和大众离开,那当然是“势所不免”的事。不过他倘不是从小就是公 子哥儿,曾经多少和“下等人”有些相关,那么,回心一想,一定可 以记得他们有许多赛过文言文或白话丈的好话如果自造一点丑 恶,不能使大众羞,只能使大众笑大众虽然智识没有读书人 的高,但他们对于胡说的人们,却有一个谥法:绣花枕头。这意义, 也许只有乡下人能懂的了,因为穷人塞在枕头里面的,不是鸭绒:是 稻草。” 这是一段既具有辛辣讽刺的事实,而又具有真理般的概括。 在这段概括中,鲁迅以形象的思维告诉人们“好话”是来自活生生的社会生 活,特别是来自下层的民间社会生活的。一个文人一但离丌人民大众,他的思想 和语言就会枯竭了,长此以往他就成了“绣花枕头”表面漂亮,里面都是“稻 草”。什么是“好话 ? 应该说其内涵极其广阔,如具有教育功能的、娱乐功能的; 具有哲理性的、审美性的但无论其属于哪一类,儿好话总具有指导生活的属 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好话是天簌之音。“言为心声。”心声是对生活的 真实感受与理解,是对生活的深刻概括与体验,绝不是凭空想象,更小是无病呻 吟。诚然文言或白话文也有不少惊世和警世之语,但其多数也是认识生活、理解 生活的结晶,特别是对民徊】语的提炼与升华。 第四,鲁迅先生认为,劳动人民是“不识字的作家。他在门外文谈一 文中说: “文学的存在条件首先要会写字,那么,不识字的文盲群里, 当然不会有文学家的了。然而作家却有的我想,人类是在未有 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 4 到现在到处还有民谣,山歌,渔歌等,这就是不识字的诗人的作品; 也传述着童话和故事,这就是不识字的小说家的作品;他们,就都是 不识字的作家“ 这绝不是鲁迅无根据的、随意的为那些泥腿子歌手和文盲故事讲述人戴上的 “桂冠 。民间文学浩如烟海,毫无疑问,它们具有文学属性和审美特征反映了 广大民众的艺术情趣及精神世界。原始古歌,创世史诗,英雄史诗,民间歌谣等 韵文形态与文人的诗歌一样富于激情美、哲理美、理想美:而神话、民间传说、 民间故事等散文形态与文人的小说一样注重人物形象塑造、情节结构、主题思想、 语言应用。因此,从文学属性上讲,歌谣的创作者就是不识字的诗人,故事的创 作者就是不识字的小说家。 当然,我们还必须看到,民问文学作为义学现象,它的创作与流传方式与作 家文学并不完全一致。民间文学是一独特的文学形态,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审 美风格。可以说,“作家文学等于文学作品,而民间文学不是文学作品 。1 所谓民 间文学作品只不过是阡l 野作业者的记录而最真实的存在于生活当中,是很难用文 字描述出来的, j 下如德里达对“文本”界定的那样:“文本有广狭之分。狭义的 文本是指用文字写成的有一个主题,有一定长度的符号形式,是形成于文字的文 学作品;广义的文本是指某个创造一定意义的微型的符号形式,如一个仪式、一 种表情、一段音乐、一个范畴、一个词语等等,它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非文 字的。 1 民间文学的原始文本肯定是i = i 头的,之后虽有写定的文本,但它们始 终处于一个不断繁衍变化的过程。它在流传过程中因时因地不断串联、组合、增 值,每一个文本便有一组或多组异文,它永远是一个文本再生产的过程。民间文 学的这一特点不仅说明了民间文学是自然的天籁之音,而且说明了民问文学的创 作者是具有天赋才能的诗人和小说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劳动人民及其文艺创作在鲁迅心目中地位。 他关于民间文艺的基本思想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创造文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正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他才能坚定地捍卫劳动人民的尊严及其创造成果,才能 从本质上认识民间文艺的永恒价值与意义,才能针锋相对地批判资产阶级反动文 人对劳动人民的诋毁。 5 ( 二) 、一切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一切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 鲁迅先生民间文艺立场的又一集中表现。 鲁迅在f 1 ; 1 - 文谈中指出,人类最早的“文学家 是“杭育杭育 派。这 一观点之重要性在于为我们揭示了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 思想。即,生产劳动先于艺术活动的思想。对此,鲁迅在( 艺术论 译本序中 有一个全面的阐述,他说: “生产技术和生活方法,最密接地反映于艺术现象上者,是 在原始民族的时候。蒲力汗诺夫就想由解明这样的原始民族的艺术,来 担当马克斯主义艺术论中的难题第三篇( ( 再论原始民族的艺术 则批判主张游戏本能,先于劳动的人们之误,且用丰富的实证和严正的 论理,以究明有用对象的生产( 劳动) ,先于艺术生产这一个唯物史观 的根本底命题详言之,即蒲力汗诺夫之所究明,是社会人之看事物和 现象,最初是从功利底观点的,到后来才移到审美底观点去。 在一切 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在于他有用一一于为了生存而和自然以及别的 社会人生的斗争上有着意义的东西。功用由理性而被认识,但美则凭直 感底能力而被认识。享乐着美的时候,虽然几乎并不想到功用,但可由 科学底分析而被发见所以美底享乐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然而美 底愉乐的根柢里,倘不伏着功用,那事物也就不见得美了。“1 2 1 这篇“序文 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以下两个要点: 第一点:生产劳动先于艺术活动是唯物史观的根本命题。生产劳动的基本方 式是集体的合作,这是文学艺术发生的基本前提。民怄j 创作是生活中的文学活动, 它的发尘是不会离开生产生活这一基础的。先民们的生产生活足上古的神话、原 始古歌、创世诗史和英雄史诗产生的土壤。淮南予道应训日:“今夫举 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说明生产劳动与艺术活动 两者之间的前后关系。考古发现的原始岩画,大量的作品反映的都是他们的生产 内容和生活场景。这一切无不证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文学艺术发生的唯一 源泉。 第二点,从功利到审美是文学艺术发生的基本规律。鲁迅是赞同普列汉诺夫 6 关于功利与美的看法的,即人类所以为美的东西,就在于有用,反之,有用的东 西就是美的,一句话,美是为人而存在的。普列汉诺夫说:“原始人在劳动时总是 伴着歌唱。音调和歌词完全是次要的。主要的是节奏。歌的节奏恰恰再现工作的 节奏,音乐起源于劳动。“ 这种声音、节奏、音乐,既可以统一劳动步伐,又可以调节情绪,同时还可 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所以,鲁迅在( 蜕龛印存) 序( 代) 一文中 说: “艺术由来,在于致用,草味之世,大朴不雕,以给事为足;已 而渐见藻饰,然犹神情浑穆,函无尽之意,后世日有迁流,仍不能出 其封城。“1 关于艺术的起源,鲁迅先生重点研究了涛歌和小说的起源;歌舞和绘画的起 源。 关于诗歌和小说的起源,鲁迅先生说: “我想,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 后的诗歌起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 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 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 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 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 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 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一一 所以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 的。” 鲁迅说的诗歌指的是原始歌谣。其起源于劳动和宗教的结论,至今看来它依 然是具有科学性的。歌谣发生于劳动,它是由劳动的呼声发展而成。歌谣发生于 宗教,主要是原始宗教古歌,如咒语。它是巫师祭祀神灵时的祝祷词或用于控制 自然,驾驭自然力的仪式歌。这种情况已被人类学家在现存的原始部落调查中证 实了的( 此处不再赘述) 。 至于小说( 实际上是指神话、传说和故事之类) 是否是从休息时发生的,虽 很难说,但不无道理。神话是关于神的故事,多数与原始宗教相关,但其中一些 神话很可能是先民们在生产劳动之余叙述或再现劳动场景而幻想或想象出来的。 传说以历史人物或历史文献为依据,多带有传奇色彩,故事既有幻想性的浪漫, 也有现实性的真实。劳动人民在休息时就所见所闻,不断夸张、虚构,演绎为故 事。总之,无论是神话、还是传说、故事,老百姓在休息之时为消遣娱乐需要创 作的。当然,我们必须指出,散文类的民间文学创作不仅仅是为满足休息需要的 创作,很多神话、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是在其他语境中产生的,如战争、迁徙 等。尽管如此,其消遣的成分、娱乐的成分肯定有之。 关于歌舞的起源,鲁迅先生认为它与初民颂神、娱神、抒情颇有关系,他说: “在昔原始之民,在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 声音繁变,寝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时属草昧,庶民朴淳,心 志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祗畏以颂祝,踊跃吟叹,时 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复有巫觋,职在 通神,盛为歌舞,以祈灵贶,而赞颂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广大试 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狂獠,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 降 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吕不韦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 足以歌八阕”( ( (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 郑玄则谓“诗之兴也, 谅不于上皇之世一( 诗谱序) 虽荒古无丈,并难征信,而证以今e l 之野人,揆之人j - i 之心理,固当以吕氏所言,为较近于事理者矣引m 1 大概是说,人与世界的对话主要靠姿念声音,当心情抑郁时,凭任性情歌呼, 借以宣泄;而当自然界发生奇异变化时,便以祝颂方式消除对神灵的畏惧。特别 是当巫觋出现后。常以歌舞通神、入神,以抒发对神的敬奉情感。 颂神抒情歌舞是巫歌巫舞,为宗教性歌舞。其叙事方式是歌舞,目的是祈神、 娱神,求神灵的保护,主要内容反映的是原始宗教仪式。作为仪式,其基本结构 是由符号与隐喻组成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能指和所指两部分。任何符号是能 指的,而隐喻是所指的。在颂神歌舞中,歌舞是能指的象征符号,与神的沟通则 是所指的隐喻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符号与隐喻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只有在表现 仪式的时空中才能被显现出来,而且成为互为因果的关系。回到论题上说,有了 颂神抒情,必然会导致歌舞,而有了歌舞则必须产生歌舞的前兆颂神抒情。 8 由此可见,鲁迅有关歌舞发生之论,实为高超与远见。 关于绘画的起源,鲁迅先生认为,它不是“为艺术的艺术”,而是有种种“缘 故的 。他在f 3 # i - 文谈中说: q 画在西班牙的亚勒泰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 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的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 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十九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 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 咒野牛的事“” 原始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发生的初始都是为生活计,具 有广泛的实用性,无论是表现精神的,还是表现物质的,都离不丌功能的需要。 因此,它绝不是唯美主义的,不是为艺术的艺术。当先民们的生活需要得到一定 满足后,美的需求,审美意识出现了,这时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方可发生。即使如 此,它并没有丧失它应有的生活的属性,如表现记忆叙事的、宗教信仰的、仪式 表演的、控制驾驭自然的,等等。 鲁迅关于“一切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论断,不但表现了他高度的马克思主 义文艺思想,而且反映了他精湛的研究能和深邃的洞察力,特别反映了他关于民间 文艺的精辟见解。我们之所以认为鲁迅的文艺思想高于其他文艺家的认识,就在于 他为我国文艺理论奠定了颦实的马克主义思想基石。 ( 三) 、民间文艺是生产者的艺术 鲁迅的民问文艺立场,集中体现在他对民间文艺的性质审视和阶级分析。 他在论“ie i 形式和采用”一文中划分了两种对立的艺术,即消费者的艺术 和生产者的艺术。他蜕: “只是上文所举的,亦即我们现在所能看见的,都是消费的艺 术。它一向独得有力者的宠爱,所以还有许多存留。但既有消费者,必 有生产者,所以一面有消费者的艺术,一面也有生产者的艺术古代的 东西,因为无人保护,除小说的插画以外,我们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了 至于现在,却还有市上新年的花纸,和猛克先生所指出的连环图画。这 些虽未必是真正的生产者的艺术,但和高等有闲者的艺术对立,是无疑 的”【1 。1 9 消费者的艺术是有闲者的艺术,是上流社会的艺术;生产者的艺术是民间艺 术,是下层社会的艺术。这种划分从根本上指明了艺术的政治属性阶级性。 这是鲁迅民间文艺立场和思想之纲。 鲁迅还在不同的文章中以不同的证据阐释了消费者与生产者的两种艺术的对 立。 在古人并不纯厚中以“先秦谣谚为例,指出古代老百姓对统治者并不 纯厚,他说: “老辈往往说:古人比今人纯厚,心好,寿长。我先前也有些 相信,现在这信仰可是动摇了古今的心的好坏,较为难以比较, 只好求教于诗文古之诗人,是有名的“温柔敦厚”的,而有的竞说: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你看够多么恶毒? 更奇怪的是孔子“校阅” 之后,竞没有删,还说什么“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哩, 好像圣人也并不以为可恶。“”1 出于阶级的根源,古代老百姓对统治者不可能纯厚,这是阶级对立的必然现 实。 在f f j 军作( 八月的乡村 序中以南宋民谣为例,指出老百姓提取了腐朽朝 政的精华,他 兑: “爱伦堡论法国的上流社会文学家之后,他说,此外也还有一 些不同的人们:“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 这末两句,真也好像说着现在的中国。然而中国是还有更其甚的呢手 头没有书,说不清见于那里的了,也许是已经汉译了的日本箭内亘氏的 著作罢,他曾经一一记述了宋代的人民怎样为蒙古人所淫杀,俘获,践 踏和奴使然而南宋的小朝廷却仍旧向残山剩水间的黎民施威,在残山 剩水间行乐;逃到那里,气焰和奢华就跟到那里,颓靡和贪婪也跟到那 里“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行在卖酒醋。”这是当时 的百姓提取了朝政的精华的结语“圳 在谚语中,鲁迅先生提出了“阶级”问题:“某一种人,一定只有这某 一种人的思想和眼光,不能越出他本阶级之外。既起柬,好像又在提倡什么犯讳 的阶级了,然而事实是如此的。”而在“人话 中又说到笑话的阶级性,他说: l o “人话之中,又有各种的人话:有英人话,有华人话 华人话中又有各种:有高等华人话,有下等华人话浙西有一个 讥笑乡下女人之无知的笑话一一是大热天的正午,一个农妇做事做得 正苦,忽而叹道:皇后娘娘真不知道多么快活。这时还不是在床上睡 午觉,醒过来的时候,就叫遭:太监,拿个柿饼来! 然而这并不是下 等华人话,倒是高等华人意中的下等华人话,所以其实是高等华 人话在下等华人自己,那时也许未必这么说,即使这么说,也并不 以为笑话的。” 2 1 总之,鲁迅从文艺的社会属性深入地剖析了生产者艺术的本质特点阶级 性,阶级的对立必然产生对立的文艺。消费者的艺术与生产者的艺术的区分,就 本质而言就是阶级的区分。 二、民间文艺孕育了作家文学 鲁迅先生在对民间文艺与作家文学关系的讨论中认为与他的民间文艺立场一 脉相承,认为民间文艺哺育了作家文学。 ( 一) 、从民问文艺晕可以产生伟大的作家和画家 鲁迅在论“第三种人文中说: “左翼作家诚然是不高超的,连环图画,唱本,然而也不到苏 汶先生所断定那样的没出息左翼也要托尔斯泰,弗罗培尔尤其 是托尔斯泰,他写些小故事给农民看,也不自命为“第三种人”,当时 资产阶级的多少攻击,终于不能使他“搁笔”。左翼虽然诚如苏汶先生 所说,不至于蠢到不知道“连环图画是产生不出托尔斯泰,产生不出弗 罗培尔来”,但却以为可以产出密开朗该罗,达丈希那样伟大的画手。 而且我相信,从唱本说书里是可以产生托尔斯泰,弗罗培尔的现在提 起密开朗该罗们的画来,谁也没有非议了,但实际上,那不是宗教的宣 传画,旧约的连环图画么? 而且是为了那时的“现在”的。”n 2 1 鲁迅的这一论断绝不是他对民间文艺立场的政治宣传,这是他多年来精心研 究的结论。 在楚辞研究中,他认为“九歌 有所本,他说: “楚辞中有九歌,谓“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 鬼而好祀,屈原放逐,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 之乐,其词鄙俚,因为作九歌之曲”而绮靡杳渺,与原他文颇不 同,虽日“为作”,固当有本。俗歌俚句,非不可沾溉词人,句不拘于 四言,圣不限于尧舜,盖荆楚之常 - 7 ,其所由来者远矣”乜” 九歌是依据楚地民间祭神乐歌改编而成的。屈原采录后,经精心整理加工, 赋予新的蕴意,借以表达他爱国忧民的感情,这一事实已经被文学界公认了。 鲁迅考证了唐宋传奇,认为其大多数作品均与民问传说有关。在补江总白 猿传中,鲁迅从其流变中,指出唐人或妒询名重,遂牵合以成此传。其日“补 江总 者,谓总为欧阳纥之友,又尝留养询,具知其本来,而未为作传,因补之 也n 舢。在对搜神记“梦寐中忽历一世 之考中,指出其为枕中记所本“现 行本搜神记乃后人钞合,失收此条。盖即枕中记所本。 旺5 1 在对炀帝 丌河记的讨论中,进行了精细的考辨,他说: “炀帝开河记从原本说郛。宋史艺丈志史部地理 类著录一卷,注云不知作者。清( ( 四库目以为“词尤鄙俚,皆近于委 巷之传奇,同出依托,不足道。”按唐李匡文( 资暇集( 下) 云:“俗 怖婴儿日麻胡来! 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而验刺者,非也。隋 将军麻祜,性酷虐。炀帝令开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风而畏,互相 恐j i i 日麻祜来! 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末有自注云: “麻祜庙 在睢阳郧方节度使李丕即其后。丕为重建碑。”然则叔谋虐焰,且有 其实,此篇所记,固亦得之口耳之传,非尽臆造矣。”m 唐宋传奇的演绎与流变是复杂的,然而其源头皆出于民间传说,后经文人不 断加工转抄,蔚为大观,在鲁迅看米,没有民间传说,就没有唐宋传奇。句话, 是民间传说为唐宋传奇提供了编写题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生动的语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鲁迅先生花费了了大量心血,研究了水浒传、西游记、 聊斋志异等古代名著的成书以及诸如上洞八仙传、三宝太监西洋记、龙 图公案等作品与民间传说。 关于水浒传的故事,鲁迅认为其“为南宁以来流行之传说”。对水浒传 成二传的原因及过程,鲁迅指出: “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宋江亦实有其人。_ 1 2 然宋江等啸聚梁山泺时,其势实甚盛,宋史( 三百五十三) 亦云“转 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于是自有奇闻异说,生于民间,辗转繁变, 以成故事,复经好事者掇拾粉饰,而文籍以出宋遗民龚圣与作宋江 三十六人赞,自序已云“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 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上) 今高李所 作虽散失,然足见宋末已有传写之书宣和遗事由钞撮旧籍而成, 故前集中之梁山泺聚义始末,或亦为当时所传写者之一种,” 可以看出,它经历了先有其事,后有传说,再史书记载。至此,鲁迅又通过 比较,发现了宣和遗事与龚圣宋江三十六人赞、元杂剧与水浒故事之 异同: “惟宣和遗事所载,与龚圣与赞已颇不同:赞之三十六人 中有宋江,而( ( 遗事在外;遗事之吴加亮,李进义,李海,阮进, 关必胜,王雄,张青,张岑,赞则作吴学究,卢进义,李俊,阮小二, 关胜,杨雄,张清,张横;诨名亦偶异又元人杂剧亦屡取水浒故事为 资材,宋江,燕青,李逵尤数见,性格每与在今本水浒传中者差违, 但于宋江之仁义长厚无异词,而陈泰( 茶陵人,元延祜乙卯进士) 记所 闻于篙师者,则云“宋之为人勇悍狂侠”( 所安遗集补遗( ( - 2 r - 南曲序) , 与他书又正反”f 2 ” 由此他得出结论,认为,当时在民间有关口传“水浒 的版本很多,水浒传 正是民间口传“水浒”的重新整理和精致化的结果: “意者此种故事, - 5 时载在人口者必甚多,虽或已有种种书本, 而失之简略,或多舛迕,于是又复有人起而荟萃取舍之,缀为巨袂,使 较有条理,可观览,是为后来之大部水浒传其缀集者,或日罗贯 中( 王圻,田汝成,郎瑛说) ,或日施耐庵( 胡应麟说) ,或曰施作罗编 ( 李贽说) ,或日施作罗续( 金人瑞说) ”幢1 今考宋洪迈的夷咯甲志有农夫杀四虎救妻之事,其情与李逵杀四虎救母 如出一辙;宋庄季裕鸡肋编有武大郎与潘会莲、西门庆之瓜葛,距离宋有八 百年许;元陈泰所安遗集载水泊梁山以宋江为首的三十六位好汉之事,足以 佐证鲁迅有关水浒传的故事来自民问之论。 1 3 关于西游记的成书,鲁迅认为它是明代人吴承恩对唐宋以来的传说汇集 而已: “西游记所见的,是一百回,先叙孙悟空成道,次叙唐僧 取经的由来,后经八十一难,终于回到东土这部小说,也不是吴承 恩所创作,因为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一在前边已经提及过一已 说过猴行者,深河神,及诸异境元朝的杂剧也有用唐三藏西天取经 做材料的著作此外明时也别有一种简短的西游记传一由此可知 玄奘西天取经一事,自唐末以至宋元已渐渐演成神异故事,且多作成 简单的小说,而至明吴承恩,便将它们汇集起来,以成大部的西游 记”m 1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又一次考证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及许多故事 在西游记传、朝野佥载、佛臧、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史籍中早有记载, 并多为俗传。后再考李公佐著的李汤,认为“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的”。无支 祁之故事在唐宋有所闻,至元代广为传播,其状与本领与孙悟空颇为相似,可见 鲁迅先生对西游记成二砖之考经过了认真的比对和分析。 有关聊斋志异的故事,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其志异或析为十六卷,凡四百三十一篇,年五十始写定, 自有题辞,言“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同黄州,喜人谈鬼,闲则命笔, 因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是其储蓄收罗者久矣。然书中事迹,亦颇有从唐人传奇转化而出者( 如 ( ( 凤阳士人( ( 续黄粱等) ,此不自白,殆抚古而又讳之也。至谓作者 搜采异闻,乃设烟茗于门前,邀田夫野老,强之谈说以为粉本,则不过 委巷之谈而已”d 鲁迅先生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来自蒲松龄搜集整理的民阊故事;二是来自 对唐人传奇的转化。唐传实际上也是民问的产物,这样看聊斋志异实为民间 “志异”而己。 此外,鲁迅还考证了三宝太监西洋记、龙图公案等小说的成因,认为 三宝太监西洋记“集俚俗传闻以成此作”,而龙图公案为“民间所传”或 为“仅识文字者所为”。再度成为三侠血义之蓝本。 1 4 从民间文艺里可以产生伟大的作家和画家,深刻地表达了鲁迅对人民的爱戴 以及对民间口头创作的价值认定。伟大的作家缘于人民,真正的传世作品来自民 间。因为,真正的、典型的文学艺术是属于生活的,它始终与人民保持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情趣。所以伟大的文学家都非常重 视民间口头创作,以一种文化自觉,从民白j 广泛地吸收其营养精华丰富自己的创 作,成为文学巨匠。 ( 二) 、民间文艺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各种艺术形式 民间文艺不仅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典型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 情节,而且为作家文学提供了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这是鲁迅论民洲文学与作家 文学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的有机组成。 鲁迅在f - j 夕l - 文谈中指出: “但是,因为没有记录作品的东西,又很容易消灭,流布的范 围也不能很广大,知道的人们也就很少了偶有一点为文人所见,往往 例吃惊,吸入自己的作品中,作为新的养料。旧文学衰颓时,因为摄取 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起一个新的转变,这例子是常见于文学史上 的”m 作为新的养料应包括内容与形式两部分。这是为中外文学史所证明了的,特 别是形式问题更是如此。鲁迅“以旧瓶装新酒”作比喻,强调作家文学可以采用 民间创作的旧7 侈式。他在重三感旧中说: “近来有一句常谈,是“旧瓶不能装新酒”。这其实是不正确的 旧瓶可以装新酒,新瓶也可以装旧酒,倘若不信,将一瓶五加皮和一瓶 白兰地互换起来试试看,五加皮装在白兰地瓶子里,也还是五加皮。这 一种简单的试验,不但明示着“五更调”“攒十字”的格调,也可以放 进新的内容去,且又证实了新式青年的躯壳里, 大可以埋伏下“桐城 谬种”或“选学妖孽”的娄罗”d 3 1 鲁迅充分说明i 刚侈式中可以放进新的内容。 鲁迅为什么要强调作家文学可以采用民间创作的旧形式呢? 在他看来这不仅仅 是简单说明l 订瓶能装新酒,更重要的是他站在理性认识的高度,思考了旧形式的采 用和新形式的出现的这种双方互为补充的关系。 “旧形式为什么只是“采用”就是为了新形式的探求采 取若干,和“整个”捧来是不同的,前进的艺术家不能有这思想( 内容) 然而他会想到采取旧艺术,因为他明白了作品和大众不能机械的地分 开以为艺术是艺术家的“灵感 的爆发,象鼻子发痒的人,只要打出 喷嚏来就浑身舒服,一了百了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想到,而且关心 了大众这是一个新思想( 内容) ,由此而在探求新形式,首先提出的 是旧形式的采取,这采取的主张,正是新形式的发端,也就是旧形式的 蜕变,现在社会上的流行连环图画,即因为它有流行的可能,且有 流行的必要,着眼于此,因而加以导引,正是前进的艺术家的正确的任 务;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也正是前进的艺术家正确的努力”阱1 鲁迅在这里为我们揭示了两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奥秘,一是优秀的作家作品是 不能与人民大众分割的。古人云:文以载道。这个“道 是自然,是尘活,归根 到底是“民 、民众。因此,可以说文以载民,就是要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理想 追求。二是旧形式与新形式的辩证关系。 “不破不立 是道理,先采用后变革同样是道理,而且事物的发展就是在原有 的基础上进行的。过去一现在一将来,是一条永远斩不断的河。 在旧形式的采用中,鲁迅主张不能把采用和模仿混为一淡。他说: “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 前的遗产,有几位青年以为采用便是投降,那是他们将“采用”与“模 仿”并为一谈了中国及日本画人欧洲,被人采取,便发生了“印象派”, 有谁说印象派是中国画的俘虏呢? 既是采用当然要有条件,例如为 流行计,特别取了低级趣味之点,那不消说是不对的,这就是采取了坏 处。必须令人能懂,而又有益,也还是艺术,才对”n 钉 因为采用的目的是出新求变,而模仿只能是死搬硬套,不求创新。在这一原 则下,鲁迅批判了旧文人在形式采用中出现的极端。他说: “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 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叉来慢慢的绞死它譬如 楚辞罢,离骚虽有方言,倒不难懂,到了扬雄,就特地古奥, 令人莫名其妙,这就离断气不远矣。词,曲之始,也都文从字顺,并不 1 6 艰难,到后来,可就实在难读了e o 1 6 d n 在我国悠久文学历史中,有一条永恒不变的定律那就是:每每遇到社会历史 的重大变革,新社会就会要求文学的创作发生改变,而此时的文学作品也会随着 历史的改变而改变,作家丌始争先竞取民间文艺营养,最终使那些濒于困境,甚 至行将灭亡的民间文学创作得到启死回生,从低谷发展到登峰造极。鲁迅关于“采 用旧形式”的见解,也正是对文学发展规律进行的科学揭示和诠释。 三、吸取民间文艺精华鲁迅的创作实践 鲁迅不但是优秀的民间文艺理论研究家,而且是卓越的吸收民间文艺精华的 实践家。 ( 一) 、小说采用民间文艺的手法和题材 鲁迅在小说创作中常常采用旧戏和版画的方法。 “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的艺术”, 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的别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 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d 铂 鲁迅之所以采用旧戏和版画手法,目的是“治病救人 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 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m 1 所以,鲁迅 小说创作中既不描写风月,也不对话连篇。鲁迅小说创作的手法不讲陪衬拖带, 简洁而明快,正符合了旧戏单线结构式和版画笔简意饶式的特点。 鲁迅小说创作的题材常有古代神话传说的内容。他的第一篇小说补天( 原 题作不周山) 创作于1 9 2 2 年,便取了“女娲炼石补天 的神话。他在( 故事 新编) 序言中说: “第一篇补天一一原先题作不周山一一还是一九二二 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 篇小说,( 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 一篇”d 1 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演义,是对神话传说的“改写 。鲁迅不像 千宝“雅受搜神 ,而是别出新意,有的用以歌颂劳动人民:有的用以批判统治阶 级;有的是讽刺御用文人,等等。 1 7 ( - - ) 、散文记叙民间文艺 鲁迅散文中有大量的民间文艺叙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记录了“何首 乌根的传说和美女蛇的故事”;东方朔认识“怪哉”虫的传说:在狗、猫、鼠 中记录了“墨猴的故事 ,猫师傅故事和老鼠成亲的年画;在父亲的病中记 录了“名医的故事 ,在病后杂识之余中记录了“太平天国的传说 ;在阿 长与山海经中记录了山海经图说;在二十四教图中记录了“二十四孝 的故事;在无常中记录了“赛会和目连戏中的活无常;在女吊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