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东南亚华侨汇款与近代福建地区侨乡建设研究.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东南亚华侨汇款与近代福建地区侨乡建设研究.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东南亚华侨汇款与近代福建地区侨乡建设研究.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东南亚华侨汇款与近代福建地区侨乡建设研究.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东南亚华侨汇款与近代福建地区侨乡建设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福建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侨乡,共有东南亚华侨、华人近4 0 0 万。福建 华侨在开发南洋的同时,并未割舍与祖国家乡的密切联系,他们一方面将积攒的 血汗钱寄回家乡用于照顾亲人的生活外,另一方面又积极参与侨乡的各项建设, 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正是由于近代东南亚 华侨汇款源源不断的输入,使得福建地区侨乡社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社会风貌, 其近代化程度、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与同时期内地各省地区相比,都处于 领先水平。由此可见东南亚华侨汇款在福建侨乡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此, 本文试从以下三方面来论述东南亚华侨汇款与近代福建地区侨乡建设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着重论述近代福建地区侨乡社会的形成与变迁。通过对近代福建 侨乡社会海外移民概况和海外移民主要成因的探讨,来迸一步理解东南亚华侨与 福建侨乡间的联系,从而了解福建侨乡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东南亚华侨汇款的基本状况,重点论述近代福建地区东 南亚华侨汇款的数量、种类和方式。近代以来,福建籍东南亚华侨汇款数量巨大, 大多采用水客、信局、银行、邮局等汇款方式,并且根据汇款用途的不同将其划 分为赡家性、投资性和捐献性三类侨汇,不论哪种性质的汇款都对福建侨乡社会 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华侨汇款与侨乡建设的发展。详细论述由于近代东南亚华侨汇款 的输入,使得福建地区侨乡社会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建设、社会观念建设方面 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侨乡人民的生活,文化、思想观念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 结论,在充分肯定由于东南亚华侨汇款的输入使得福建侨乡社会建设取得成 绩的同时,进一步深入探讨繁荣背后所隐藏的危机。华侨家庭经济结构不合理, 对侨汇依赖性过强,抗风险能力低下;大量汇款流入福建侨乡虽然改善了侨眷的 日常生活,但并未在侨乡达到预期的经济高度繁荣的目的,反而助长了侨乡社会 的不良风气等。 关键词:华侨汇款;福建侨乡;侨乡建设 a b s t r a c t f u j i = i sf a m o u s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 d i s t r i c ti no u rm o d e mt i m e sh i s t o r y , a l t o g e t h e rh a sn e a r l y4m i l l i o np e o p l ei n c l u d i n gt h es o u t h e a s ta s i a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 a n dt h ec h i n e s ep e o p l e w h i l et h ef u j i a n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d e v e l o p st h es o u t h e r n c o a s t a lp r o v i n c e s ,t h e ys t i l lk e e pt h ec l o s e l y 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h o m e t o w nb yu om e a n s , o nt h eo n eh a n dt h e ym a i lb a c kt h eh o m e t o w nw i t ht h e i rs a v i n gh a r d - e a r n e dm o n e y f o rc o n s i d e r i n go u t s i d ef a m i l ym e m b e r sl i f e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t h e yp a r t i c i p a t ei nt h e 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d i s t r i c te a c hc o n s t r u c t i o np o s i t i v e l y ,t h e ya t t e m p tt o c h a n g et h e s o c i a la n de c o n o m i cc o n d i t i o nt h r o u g ht h e i ro w nd i l i g e n tw o r k i ti sd u et ot h e c o n t i n u o u si n p u to ft h em o d e ms o u t h e a s ta s i a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r e m i t t a n c e ,t h e 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d i s t r i c ts o c i e t yi nf u j i a na r e ap r e s e n tt h eo u to ft h eo r d i n a r ys o c i a l s t y l e ,c o m p a r i n gw i t ht h eo t h e rp r o v i n c e s ,i ti si nt h el e a d i n gl e v e l ,w ec a ne a s i l yt e l l t h er e s u l tf r o mi t sm o d e mt i m e sd e g r e e ,t h ee d u c a t i o n1 e v e l ,a n dt h ee c o n o m 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n d i t i o n , e t c t h u st h ev i m lr o l eo f t h es o u t h e a s ta s i a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 r e m i t t a n c ew h i c hp l a y si nt h ef u j i a n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d i s t r i c tc o n s t r u c t i o nc a nb e s e e no b v i o u s l y t h e r e f o r e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t r i e st oe l a b o r a t et h es o u t h e a s ta s i a 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r e m i t t a n c ea n dt h em o d e mf u j i = a r e ao v e r t s e a sc h i n e s ed i s t r i c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r e l a t i o n sf r o m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e l a b o r a t e s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v i c i s s i t u d eo f 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 d i s t r i c ts o c i e t yi nm o d e r nf u j i a na r e ae m p h a t i c a l l y i ts t a t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t h es o u t h e a s ta s i a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a n dt h ef u j i a n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t h r o u g h o v e r s e a so f i m m i g r a n ts u r v e ya n dt h em a i no r i g i no f o v e r s e a si m m i g r a n to f o v e r s e a s c h i n e s ed i s n - i c ts o c i e t yi nm o d e m f u j i a n , w h a t sm o r e ,i th e l pn s 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i nf u j i a n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d i s t r i c ts o c i e t y t h ep r i m a r y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s o u t h e a s ta s i a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r e m i t t a n c ei s d i s c u s s e di np a r tt w o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r e m i t t a n c eq u a n t i t y ,t y p ea n dr e m i t t a n c ew a yo f s o u t h e a s ta s i ao v e rs e a sc h i n e s ei nm o d e mf u j i a na r e a s i n c et h em o d e r nt i m e s ,t h e r e m i t t a n c eq u a n t i t yo fs o u t h e a s ta s i a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w i t hf u j i a nn a t i o n a l i t yh a s 【i b e e nh u g e ,t h ep o s to f f i c e ,a n dt h eb a n ka r ct h eu s u a lc o n s t i t u t e sf o rr e m i t t a n c e ,a n d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l l s e o fr e m i t s m o n e y ,t h er e m i t t a n c e s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 d i f f e r e n tk i n d sf o rs u p p o r t st h ef a m i l y , t h ei n v e s t m e n ta n d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 , n om a t t e r w h i c hk i n do fn a t u r er e m i t t a n c e ,a l lt od e v e l o p m e n tc e r t a i np r o m o t e rf o rf u j i a n 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d i s t r i c ts o c i e t y t h i r dp a r ti sa b o u t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r e m i t t a l i c ea n do v e r s e a s c h i n e s ed i s t r i c t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i sp a r ti n t r o d u c e dt h eg i a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i nf u j i a n a r e a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d i s t r i c ts o c i e t yi nd e t a i l si n c l u d i n gt h es o c i a ll i f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s o c i a lc o n e p t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a sar e s u l to ft h er e m i t t a n c ei n p u to fm o d e m s o u t h e a s ta s i ao v c 4 - s e a sc h i n e s e ,t h el i f e ,c u l t u r e ,t h o u g h ta n di d e ao ft h eo v e r s e a s c h i n e s ed i s t r i c th a dt h em o r ec o n s i d e r a b l ec h a n g e s u b t o t a l l y ,w eg i v ef u l la l t t m m t i o nf o rt h er e m i t t a n c ei n p u ts u p p o r t e db y s o u t h e a s ta s i ao v c l $ c a sc h i n e s e ,b yt h e n , af l i r t e rd i s c u s s i o na b o u th i d d e nc r i s i s b e h i n dt h ep r o s p e r si sn e c e s s a r y t h eu n r e a s o n a b l ee c o n o m i e ss t r u c t u r eo fo v e r s e a s c h i n e s eh o m e ,t h es t r o n gd e p e n d e n c et or e m i t t a n c ef r o mt h o s er i v i n ga b r o a d , a n dt h e l o wa n t i r i s ka b i a t ya r et h es h o r t c o m i n g , d e s p i t et h em a s s i v er e m i t t a n c e sw h i c h f l o w si nt h ef u j h n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d i s t r i c ti m p r o v e df a m i l yl e v e lo ft h ef o r e i g n n a t i o n a l s l i f e ,b yn om e a n s ,i td i dn o tg e tt h ea n t i c i p a t e dg o a lo f t h ee c o n o m i c p r o s p e r si nt h e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d i s t r i c t , 0 1 1t h ec o l l t r a r y , t h eb a ds o c i a ls t y l ew a s e n c o u r a g e di nt h e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 d i s t r i c t k e yw o r d :r e m i t t a n c eo f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 ;f u j i a no v o r a sc h i n e s ed i s t r i c t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o v e r s e a sc h i n e s ed i s t r i c 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主丝日期:墨翌! :2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l 士i 盏垫 日 期:地】! :2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曲! 夏x 厶 日 期:乏业z , 电话: 邮编: 引言 华侨、华人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已经 越来越成为历史学、人口学、民族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们普遍关注 的研究热点,特别是进入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对华侨华人问题的研究更近一步 深化,研究视野不再仅仅是华侨群体本身,更将目光扩展到与华侨相关的各领域, 其中,“侨乡”问题就是华侨华人学的新研究领域。 福建、广东、浙江、广西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侨乡,本文选择福建侨乡 建设与东南亚华侨汇款这一问题作为研究主题,主要基于该问题以往研究相对较 少,而福建侨乡的历史发展又很有特色。鉴于此,我查阅了大量福建地区的方志, 并参考了前人关于东南亚华侨史、华侨汇款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历史人口学、 金融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方法,分层次阐释,希望借此可以系统了解东南亚华 侨汇款与福建地区侨乡建设间的关系。 一、近代福建地区侨乡社会的形成与变迁 福建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著名侨乡,共有海外华侨、华人近4 0 0 万,其中绝 大多数居住在东南亚地区,他们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福建华侨在建 设南洋的同时,并未割舍与祖国家乡的密切联系,他们一方面将千辛万苦积攒的 血汗钱寄回家乡用于照顾亲人的生活外,另一方面又积极参与侨乡的各项建设, 希望可以改变家乡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正是由于近代东南亚华侨汇款源源不 断的输入,使得福建地区侨乡社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社会风貌,其近代化程度、 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等与同时期内地各省地区相比,都处于领先水平。在这 点上,福建籍东南亚华侨的贡献功不可末。 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环境”应当作为一个长 时段的因素加以考虑。本文所研究的对象福建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濒海靠 山,航运便利、耕地稀缺、与东南亚各国隔海相望,如此特殊的自然环境赋予了 该地居民以特有的生存方式,而他们的这种生存方式同时又成为一种经济因素反 作用于外部环境,为福建人民去往南洋谋生提供了便利的客观条件。随着福建海 外华侨群体的不断扩大,在福建地区就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域的特殊的 “侨乡社会”。 ( 一) 近代福建侨乡社会向东南亚地区移民概况 福建人民与东南亚各国交往历史悠久,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早在两 干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福建沿海地区就已经有人取道海路到过苏门答腊、缅甸等 地。唐代以前,由于福建沿海土地尚未被大量开发,人口又不多,因此很少有人 出国定居。唐朝时期,随着海上交通、中外政治文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己 开始有少数福建人移居南洋诸岛的港口,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活动。南宋时期,北 方战乱频仍,人民大量南迁,地少人多的局面促使不少福建人移居国外,此时福 建已成为中国古代出国时间最早、出国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唐宋时期,从福建 移居东南亚的华人大多居住在交通、贸易比较发达的苏门答腊旧港、马来西亚的 柔佛和马六甲口岸,以后逐渐扩大到菲律宾群岛和北婆罗洲。元朝至明朝中期, 在政府的鼓励下,福建出现了成批人出国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到南洋谋 生的福建人已达数万人。从明朝中期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这段时间,去往东南亚 的福建人更是明显增加,到t 8 4 0 年,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华侨人数已达1 0 0 万以 上,除暹罗、真腊、安南外,祖籍福建的华侨占绝大多数。回 福建人口大规模向东南亚迁移,是在1 8 4 0 年以后。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 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清政府屈服于西方列强的压力,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明令废除海禁,福建沿海失业的手工业者和破产农民大量出洋,成为开发东南亚 的主要劳动力。1 8 4 0 - - - 1 9 4 9 年的1 0 0 多年间,出现了两次移民高潮。第一次从 1 8 4 1 年至1 8 9 0 年,福建出国华侨人数达4 0 万。1 9 世纪4 0 年代,每年到暹罗的 移民就达1 5 ,0 0 0 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 9 世纪末。回第二次移民高潮从1 9 世纪末到2 0 世纪三十年代,大约2 7 0 万福建人出洋,仅迁居新加坡一地的福建 人就以平均每年超过5 ,0 0 0 人的速度增长。1 9 1 1 年新加坡的华侨达2 1 9 ,5 7 7 人,此后十年的增长速度更快,1 9 2 1 年增至3 1 7 ,4 9 1 人。福建沿海人民以空前 的规模大量移居东南亚,致使亚洲华侨人数突破1 0 0 0 万。o 据福建省华侨问题 研究会1 9 5 5 年编印的亚洲地区华侨情况介绍统计:福建省华侨有3 6 7 万多 人,目前全省有9 9 6 的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各国,以印尼最多,计1 3 5 万余人, 占全省华侨3 6 7 ;马来西亚次之,计1 2 4 万,占3 3 8 3 ;再次为泰国、越南、 缅甸、菲律宾等国。详见下表: 全国华侨总数福建省华侨总数占全省华侨总数占全国华侨总数 印尼2 ,7 0 0 ,0 0 01 ,3 5 0 ,0 0 03 6 7 25 0 马来亚3 ,1 0 9 。1 0 91 ,2 4 3 0 0 03 3 8 34 0 泰国3 ,5 0 0 ,0 0 03 5 0 ,0 0 09 5 21 0 缅甸3 5 0 ,0 0 01 7 5 。0 0 04 7 55 0 越南l ,5 0 0 ,0 0 03 0 0 0 0 08 1 62 0 菲律宾2 0 0 ,0 0 01 6 4 。0 0 04 4 68 2 沙捞越 1 7 0 。3 5 45 1 ,1 0 61 3 93 0 北婆罗洲 8 2 ,5 9 12 4 ,7 7 7 7 o 6 73 0 印度4 3 ,0 3 0 4 ,3 0 30 1 21 0 水罔业共他 地区 8 7 6 4 97 ,0 1 10 1 98 o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华侨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3 页。 。巴素;东南亚之华侨,台湾中正书局1 9 7 4 年版,第2 0 1 页。 。叶杨:福建华侨华人( 菲律宾分册)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9 年皈。第1 3 页。 3 到东南亚定居的福建移民,多为沿海各县破产的农民或城镇贫民。其中有不 少人是被当作“契约华工”拐骗出国的。到达目的地后,大多数在殖民主义者经 营的大种植园、矿山、建筑工地充当苦力,有的在同乡的小商店当帮工、店员、 杂役,或者经营零售业、搬运业等服务性劳动,有的则以家族为主联合起来经商。 当时一些早年定居东南亚有所积蓄的侨商。开始从经营土特产转变为替殖民者收 购原料并销售工业用品的“中介商”,有的则经营经济种植园、采矿、碾米、锯 木、岛际及内河航运、城市服务等行业。英国学者维克多布赛尔在东南亚的 中国人中指出:印尼和马来亚的华侨,特别是爪哇岛最早的中国移民,主要来 自闽南,他们多居住在港口、城镇和市郊,除“契约华工”外,大多数从事零售 商、手工业或开荒地种植经济作物,而定居马来半岛的华侨多集中于马六甲、槟 榔屿和新加坡,是马来亚的拓荒者和流通商业网的主要构成者。d 福建华侨在国外寄人篱下,为求生存,不得不与籍贯相同的乡亲聚居在一起。 对内保持团结,对外力求一致,以适应复杂的环境。因此,在近代的东南亚地区, 同籍贯的人居住在同一地点,从事同一职业的情况是十分普遍的。菲律宾华侨店 员居多:马来亚则多半是胶工;印尼的漳州、泉州华侨多经营土产;长汀华侨则 经营药材。下表为福建部分县市华侨在东南亚各国的分布情况。: 新马占 印尼菲律宾越南占缅甸占泰国占其他占 地名华侨人口 占 占 厦门市 7 0 ,0 0 03 1 91 9 13 5 4 5 17 2 0 8 o 5 泉州市 2 0 0 0 01 6 o3 0 o4 4 o 3 o4 20 42 4 漳州市 3 ,0 7 32 7 46 0 o3 4 3 55 4 0 3 晋江县 2 2 0 ,0 0 0l o 01 2 07 5 o 3 o 南安县 1 4 1 ,0 3 44 3 8 2 2 52 0 45 55 7o 71 3 永春县 2 0 1 ,1 5 07 6 31 4 9 2 03 o1 o0 2 52 5 5 福清县 1 1 0 ,0 0 02 3 2 7 3 2o 60 12 9 安溪县 8 0 ,0 0 06 0 0 2 5 01 5 0 惠安县 5 0 ,0 0 08 0 0 5 ,o1 5 0 莆田县 1 0 0 ,0 0 05 0 04 0 0 1 0 o 仙游县 3 0 ,0 0 0 6 0 o 4 0 0 o 维克多布赛尔;东南亚的中国人,转引自南洋问题资料译丛2 m 3 期合刊,厦门大学南洋研究 所1 9 5 8 年皈,第7 8 页。 o 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 福建卷) 福建人民出版杜1 9 8 5 年版,第3 1 页 4 同安县 7 0 ,0 0 05 0 o1 0 03 0 01 0 0 德化县7 ,0 8 98 0 01 5 05 0 平潭县2 ,0 5 04 5 05 0 05 0 龙溪县 2 0 。0 0 0 1 5 9 4 9 72 8 63 12 7 漳浦县5 ,0 7 61 8 9 6 8 1 1 11 95 43 21 4 海澄县 3 1 ,0 0 03 0 23 6 22 96 31 9 41 63 4 东山县1 7 ,7 9 2 9 3 15 80 1o 8 0 0 60 1 4 屏南县2 0 ,0 0 0 5 1 6 4 8 4 福建人口大规模赴南洋谋生,进而在福建各地区形成了大量的侨乡。“侨乡” 顾名思义即“华侨的家乡”,按照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侨乡卷的定义,“侨 乡”所标识的是这样一些特殊地区:第一,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人数众多; 第二,与海外亲友在经济、文化、思想诸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尽管 本地人多地少,资源缺乏,但由于侨汇、侨资多,因而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第四, 华侨素有捐资办学的传统,那里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侨乡作为中国一个别具 特色的社会现象,在地域上并无明确规定,大到涵盖某一个省区,小到仅仅包含 一村一镇。 福建省志华侨志依据福建全省各地华侨、归侨、侨眷与本地人口比例 的大小,在全省作出“重点侨乡”和“一般侨乡”的界定。重点侨乡:华侨华人 总人口在1 0 万以上,或相当于该县( 市、区) 总人口的2 0 以上,侨汇较多, 与海外关系比较密切;一般侨乡:华侨华人在1 0 万以下,一万人以上,或是相 当于该县( 市、区) 总人口的2 0 以下,5 以上。照此规定,福建划分的“重 点侨乡”包括:泉州市的鲤城区、晋江县、南安县、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 石狮市、德化县;厦门市,漳州市的芗城区、龙海县、诏安县;福州市的福清县、 闽清县,宁德地区的古田县、平南县,以及莆田县、永定县,还有金门县等2 0 个市、县、区。“一般侨乡”则包括龙岩、南靖、漳浦、云霄、东山、华安、闽 侯、长乐、平潭、仙游等十个县、区。 ( 二) 近代福建侨乡海外移民的历史成因 中国人受传统儒家思想及小农经济的影响,素有安土重迁的观念,不到万不 得已是不会离开家园的。而且,中国人讲究“孝道”,作为孝子,应该是“父母 在,不远游”。事实上,自古以来,福建侨乡的东南亚移民,大多不是逼于天灾 人祸,就是迫于政治纷乱、社会动荡、经济压迫等无可奈何的选择。在当代,对 国际移民原因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可的是著名的“推一拉理论( p u s ha n dp u l l t h e o r y ) ”,。即人口迁移的发生都是原居地推力和移居地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且要形成两地的移民,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 1 ) 、移出地的移民需求( 推力) ; ( 2 ) 、移入地的移入容纳需求( 拉力) ;( 3 ) 、达成移民所需的媒介( 交通条件) 。 除此之外,福建地区侨乡社会的东南亚移民原因,除了中国本土的推力和东南亚 各国的拉力外,暴力移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l - 本土推力 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不得衣食相驱遣,此身谁愿长奔波? ” 1 9 世纪以来,成千上万的福建人抛妻别子,背井离乡,就是为“衣食驱遣”的 结果,邱新民先生说,那些移民南洋的人中就有一部分是“为求温饱渡黑水过七 洲星洋来南洋”的。根据社会学家陈达先生2 0 世纪3 0 年代在闽粤一带所作的调 查和黄连枝先生2 0 世纪7 0 年代在东南亚作的调查结果表明:“经济压迫”、“经 济困难”是福建人出国的第一因素,见下表。 华人移民因素调查表。 调查一 调查二 项次类别户数百分比项次类别户数百分比 1经济压迫6 3 36 9 51经济困难9 84 9 4 9 2南洋关系1 7 61 9 52亲戚关系2 91 4 6 5 3 天灾 3 13 4 33地方不安2 3n 6 2 4 发展事业 2 62 8 74寻求发展2 11 0 6 0 5 行为不检 1 71 8 85 逃壮丁 42 0 2 6 地方不靖 7o 7 76 家庭不和 21 j0 1 出“推拉理论”( p u s ha n dp u l lt h e o r y ) 是研究人口迁移行为发生原因的重要理论,认为迁移是迁出地的推 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推拉理论的思想较早见于雷文思坦( 邑g r a v e n s t e i n 。1 8 8 5 ) 。人 口迁移法则”之中。他使用英格兰和威尔士1 8 8 1 年人口普查的资料分折迁移原因,认为受压迫,受歧视, 沉重的赋税、气候不佳等因素都是人们迁移的原因,但引起迁移的最重要原因还是经济因素。追求生产 和生活条件的改菩是迁移者最主要的动机。赫伯拉( h e r b e d a ) 在1 9 3 8 年、米切尔( m i t c h e ) 在1 9 4 6 年分别正式提出了推拉理论。他们指出,原住地的失业、就业不足、耕地不足、学校医院等基本生活设 施的缺乏、关系的疏远及紧张,自然灾害等构成了原住地的推力,这些因素促使人们向其他地区迁移: 同时,迁移目的地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更好的教育和卫生设施等构成了目的地的拉力,这些 拉力吸引人们前往此地。迁移就是原住地之推力与目的地之拉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搏格( d o n a l d b o g u e , 1 9 5 9 :1 9 ) 在继承前述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推力和拉力对迁移选择性的影响。他指出,从原 住地看,强烈推力所刺激的迁移会比强烈拉力所刺檄的迁移具有较小的选择性:当只有强烈推力而无强 烈拉力时,迁移选择性( m i g r a t i o ns e l e c t i v i t y ) 最小。可见迁移是推力与拉利共同作用的结果 掣调查一来自陈达:南洋华侨与阁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 9 3 8 年皈第4 3 页;调查二来自黄枝连:星马的 开发与囤粤移民,南洋文摘第1 l 卷,第l l 期( 1 9 7 0 年1 0 月) ,第7 3 2 页 6 7 家庭不睦 70 7 77 行为不好21 0 1 8 其他80 8 88其他1 99 6 合计9 0 51 0 0合计1 9 81 0 0 中国近代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人们的吃穿用度都受土地数量的限制,因 此,土地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生活资料来源,土地与人口的比例关系也就成 为衡量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是否相适应的主要指标。行龙先生把这一比例 大致确定为4 :1 ,即在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下,平均每人4 亩土地方可维持生计。 o 这一比例在清初基本上还能维持,但随着清中叶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越来越 少,土地与人口的比例也就越来越低,人多地少的矛盾便日益凸显。清初人均约 有耕地6 亩,到乾隆三十一年则只有2 亩( 见下表) ,加上土地兼并严重,以至 “无耕地者十之三四”。 清代土地与人口比例变化表。 年代土地( 顷) 人口 人均土地( 亩) 颐治十八年( 1 6 6 1 ) 5 4 9 3 5 7 69 5 6 8 8 2 6 05 7 惠电一+ 叫年( 1 6 r 5 ) 6 0 7 8 4 3 05 9 雍正二年( 1 7 2 4 )7 2 3 6 3 2 75 6 乾隆十八年( 1 7 5 3 ) 7 3 5 2 2 1 81 8 3 6 7 8 2 5 94 0 乾隆四十九年( 1 7 8 4 ) 7 6 0 5 6 9 42 8 6 3 2 1 3 0 72 6 嘉庆十七年( 1 8 1 2 ) 7 8 8 9 2 5 63 3 3 7 0 0 5 6 02 3 道光二年( 1 8 2 2 ) 7 5 6 2 0 1 2 3 7 2 4 5 7 5 3 92 0 成丰元年( 1 8 5 1 ) 7 5 6 2 8 5 74 3 2 1 6 4 0 4 71 7 光绪十三年( 1 8 8 7 )9 2 4 8 8 1 24 0 1 5 2 0 3 9 22 3 光绪二十七年( 1 9 0 1 ) 9 2 4 8 8 1 24 2 6 4 4 7 3 2 52 1 全国的情况如此,福建地区的状况更糟。众所周知,福建历来以山多地少著 称,境内的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 0 以上,“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 境使福建的可耕地极少。乾隆十八年以后,福建省耕地增长几乎呈停滞状态,再 加上人口迅速膨胀,耕地与人口的比例极低,即便“富豪之田不过五顷,多极至 十顷”。这与当时江浙一带富豪拥有千万顷土地的情况相比,简直天壤之别。福 建地区不仅耕地不足,而且土地贫瘠,地块零散,耕作条件差。漳州府志载: o 行龙;( a n 同题与近代社会 ,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版,第4 7 页。 o 行龙:人口甸愿与近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皈,第4 8 页。 7 “闽土素称天下”,作为省内不多平原地带的漳州地区,“溪涧流潦、决塞靡常, 称平野可田者,十之二三而已”。其他山地、丘陵地区更是可想而知。 除人多地狭外,福建地区土地制度中的封建剥削势力更是不容小觑。名目繁 多的苛捐杂税致使“多数人民不能以农业为生”,。成为破产农民。大批的破产 农民无家可归,无田可耕,无业可从,不得不想方设法另谋生路。由于便利的地 理条件,许多农民选择了渡海谋生一途。“福建的漳泉两府相率出洋谋者近 四百万人之多,皆散于南洋各埠,几乎无处不有华人足迹,极一时盛己。”圆 就本土推力而言,除经济困难因素外,地方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及接二连三 的自然灾害和一些特殊的政治及社会因素也成为海外移民的“推力”。在生态环 境方面:以福建省重点侨乡晋江县为例,据志书、资料记载,从晋太康八年 ( 公元2 8 7 年) 到民国3 8 年间,晋江地区共发生旱灾6 2 次、洪涝6 9 次、风灾 3 9 次,此外,还有海潮、雷震、冰雹和霜降等自然灾害。 晋江陈埭一带,由 于海岸枯竭失修,致使堤岸崩溃,海水入侵,农田“十季三收”,当时那一带农 民有许多因此而出国谋生。清朝末年,晋江青阳霞美村有众多盐民,因盐埕毁坏, 无以谋生,只得纷纷出洋。在社会因素方面,由于福建地区宗族势力强盛,不同 宗族常为争夺山林、水利、地域、“风水”等引发争端,甚至导致多次大规模械 斗。特别是清末、民国时期,宗族械斗十分厉害,有的械斗甚至延续数年、数十 年之久。光绪年间,东石发生的“都蔡冤”械斗,以十一都杂姓与大姓恶斗,伤 者不计其数。 再如马坪、茂亭一带的械斗,断断续续长达5 0 年之久,无辜群 众纷纷出洋避难,前仓村2 4 户村民就有1 6 户1 8 人远走印尼等地。 此外,近 代中国动荡的政治形式对海外移民行为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近代,军阀混 战,四处抓丁拉夫,福建也不能幸免。民国1 2 年,金井坑西村居民因不堪忍受 地方军阀陈国辉和匪徒的骚扰,全村村民8 0 以上被迫出走他乡,不少人逃往南 洋谋生。 彭松涛在新加坡晋江会馆纪念特刊中称,晋江人到新加坡数量最 多的时候正是“走土匪”和“逃壮丁”的二三十年代。除此之外,科场失意和科 举制度的废除,也是出国的另一原因。安溪蓬莱刘氏族谱说:有人“因科举 0 陈达: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商务印书馆1 9 3 8 年版,第5 6 页。 o 大公报1 9 0 2 年6 月2 5 日。 0 此处结果根据( 清) 朱升元;晋江县志和陈苗主编:晋江市志,上海三联书店1 9 9 4 年皈,统计所 得。 囝陈苗主编;晋江市志,上海三联书店1 9 9 4 年版,第1 1 8 5 页 同上 面吴泰主编:晋江华侨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敝,第3 1 页 g 业废,奋志出洋经商,以图远大规模”。侨居越南南部的著名侨商黄仲训的父亲 黄文华也是“弃觚就市”的失意读书人:吴星搓也因家贫“弃儒就商,远渡星洲”。 2 东南亚地区吸引外来人口移居的拉动力 数以千万计的福建人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纷纷流向东南亚各国,仅有 推力是不够的,这其中必然还有着强大的拉力。近代福建华侨大规模出洋与东南 亚各国的普遍开发有着密切关系。正当中国“生齿日繁,地不加广”,人民无以 为生的时候,“欧人方肆志南洋拓殖,需之额甚钜。”于是,福建居民“赴海外谋 生者,如水赴壑”。d 正是东南亚国家普遍开发,为广大福建破产农民提供了谋生 和实现发财梦想的机会,吸引一代又一代福建人不畏艰险,相率出洋。 随着资本主义革命的完成,以荷兰、英国为代表的殖民主义国家开始向东方 开辟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继1 5 1 1 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以后,荷兰、英国、 西班牙、法国等先后把除暹罗之外的整个东南亚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到1 9 世纪 初,随着东南亚经济作物被迸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种植园经济对劳动力 需求日益加大,而当地土著居民稀少,又对欧洲殖民者抱着敌视态度,很少有人 愿意脱离土地村庄而受雇于外国人,此时福建人的大量出洋,正弥补了劳动力不 足的需求,吃苦耐劳的华工遂成为开发东南亚的首选目标。早在1 9 世纪初就有 殖民者如此评价中国移民:“中国人是这里居民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他们从 事各种职业,木匠、泥水匠,铁匠、商人、店员及种植者。他们是东方人民中唯 一使政府不必增加开支或多做工作即可收得税款的人民,他们对我们颇有价值。” 。随着1 9 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把大量资本输出到东南亚各 国,更加紧对殖民地的原料掠夺和商品倾销,也开始了东南亚殖民开发的“黄金 时期”。在这一阶段,东南亚锡矿的开采,橡胶园的开辟,烟草的种植,香料的 栽培,还有城市、码头、港口、道路的大量建设,都对中国劳动力的需求成倍的 增加,因此东南亚福建华侨人数剧增。以马来亚为例,1 9 世纪后半期,涌入的 华人移民己成为当地的重要民族,从下表圆可以看出华侨人口的迅速增加情况: 槟榔屿马六甲新加坡 年代总人口华侨总人口华侨总人口华侨 1 8 1 2 2 6 1 0 7 7 5 5 89 6 3 52 1 6 14 7 2 71 1 5 9 w 罗香林:马来半岛吉隆坡开辟者叶亚来载南洋研究第五卷第四期 v 维克多布赛尔:东南亚的中国人 转引自南洋问题资料译丛2 - - 3 期合刊,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 1 9 5 8 年版,第3 9 页。 哪林金技主编: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3 页。 9 1 8 3 38 6 2 7 51 1 0 1 03 3 1 6 25 0 0 62 9 9 8 41 3 7 4 9 1 8 6 11 0 7 9 1 42 4 1 8 86 2 5 1 41 0 6 0 85 2 8 9 12 7 9 8 8 1 8 8 11 8 8 2 4 5 6 7 3 5 49 3 5 7 9 1 9 4 0 81 3 9 2 0 88 6 7 6 6 1 9 0 l2 4 4 0 9 49 7 4 7 19 5 4 8 71 9 7 0 12 2 8 8 0 41 6 4 6 8 1 3 被迫的非自愿性移民 1 8 世纪末到2 0 世纪初前往东南亚的福建移民并不完全是自由移民,还有不 少是被掠夺来的,他们的命运和非洲的黑人没什么区别。根据一些中外专著提出 的零星数字,估计从1 8 0 0 1 9 2 5 年,到达东南亚的猪仔人数为1 9 7 万。1 8 5 l 一 1 9 0 0 年的5 0 年是猪仔贸易最盛行的时期。 1 8 4 0 年以后,清政府屈服于西方列强的压力,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特 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英法签定了招工章程条约,明文规定允许英法两国 在中国任意招募华工,使他们拐卖华工的行经合法化。这段期间,虽然也有一些 独立劳动者出国谋生,但还有相当数量是直接或变相的被掳掠、贩卖甚至被绑架 的“契约华工”。厦门、福州成为通商口岸后,英法殖民主义者通过驻厦门、福 州的领事和外商在那里开设的商行从事贩卖华工的苦力贸易。可以说“契约华工 制”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而兴盛起来的。清道光二十五年( 1 8 4 5 ) 英国商人伙 同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三国驻厦门领事德滴,首先在厦门开设德记洋行,俗称 “大德记卖人行”,使厦门一度成为各国贩卖契约华工最频繁、最猖獗的口岸; 福州天主教势力盘踞的福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