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汀:。p t , + ,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卫竖# :岛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 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甾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旌坦:笸:z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盥 怛p 出厶 电话: 邮编: 、 1 1 撕 摘要 本文从故事性的理论角度出发,以余华的四部长篇小说( 包括在细雨中呼 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 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故事性处理的 得与失,进而揭示故事性与小说成败、文学影响力的密切关系。 引言部分简介了故事性的相关理论,明确指出人是离不开故事的,故事对小 说的重要性,由此引出对余华四部长篇小说的探讨。 本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在细雨中呼喊作为先锋性质的长篇小说是怎样处理故事的, 它没有抛弃故事性中的元素,而是巧妙地把先锋与故事融为一炉,由此重新思考 先锋与故事的关系。 第二部分探讨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长篇小说采取了贴着人 物写故事的方法,完全依赖故事性,将故事性元素作为小说的主体,并取得了很 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探讨兄弟在故事性的处理上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小说中的故事 承载不了作者想整合两个时代的宏大构想,使作家的构想不能深入传达。具体分 析了故事中人物的缺憾、内容的陈旧、使读者丧失信任以及魅力的消解。 结语部分得出结论,故事性在今天并没有消亡,它依然决定着长篇小说的成 败。当余华的长篇小说故事性处理妥帖时,便赢得了广大好评;当他的长篇小说 故事性出现问题的时候,便受到了负面评价。 关键词:余华;故事性;先锋;人物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f r o mn a r r a t i v et h e o r ya n g l ee m b a r k i n g ,t a k ey uh u a sf o u rn o v e l s ( i n c l u d i n g ”s h o u t si nd r i z z l e ”,”i sl i v i n g ”,p e r m i t st h r e ev i e w st os e l lb l o o dt o r e c o r d ”a n d ”b r o t h e r s ”1 勰o b j e c to fs t u d y , i n q u i r e di n t ot h a ti t sn a r r a t i v ep r o c e s s i n g a n dl o s e s ,t h e nr e v e l a t i o nn a r r a t i v et on o v e ls u c c e s so rf a i l u r ea n dl i t e r a t u r ei n f l u e n c e 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h a si n t r o d u c e dt h en a r r a t i v ec o r r e l a t i o nt h e o r i e s ,p o i n t e d o u tt h eh u m a nc a n n o tl e a v et h es t o r y , t h ei m p o r t a n c eo ft h es t o r yt ot h en o v e l ,d r a w s o u tf r o mt h i st ot h ey uh u a sf o u rn o v e ld i s c u s s i o n s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i nb o d yd i v i d e s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h o wd o e st h ef i r s tp a r td i s c u s s ”s h o u t si nd r i z z l e ”i sp r o c e s s e st h es t o r ya st h e c u t t i n ge d g en a t u r en o v e l ,i th a sn o ta b a n d o n e di nn a r r a t i v et h ee l e m e n t ,b u ti sm e l t s t h ec u a i n ge d g ea n dt h es t o r yi sas t o v ei n g e n i o u s l y , f r o mt h i sr e t u r n st ol o o k sa tt h e r e l a t i o n so fc u t t i n ge d g ea n dt h es t o r y t h es e c o n dp a r td i s c u s s e s ”i sl i v i n g ”a n d ”p e r m i t st h r e ev i e w st os e l lb l o o dt o r e c o r d ”,t h e s et w on o v e l sa d o p t e dt h em e t h o do fh a v ep a s t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t ow r i t et h e s t o r y , r e l i e so nn a r r a t i v ec o m p l e t e l y , t o o kt h en a r r a t i v ee l e m e n t 硒t h em a i nb o d yo f t h en o v e l ,a n dh a sm a d et h ev e r yg o o dp r o g r e s s t h et h i r dp a r td i s c u s s e d ”b r o t h e r s ”h a sw h a tk i n do fp r o b l e mi nn a r r a t i v e p r o c e s s i n g ,t h es t o r yi nt h en o v e ll o a db e a r i n gt h eg r e a tc o n c e p t i o no fc o n f o r m i t y i n g t h et w ot i m e st h a tt h ea u t h o rt h o u g h t ,c a u s e dt h et r a n s m i s s i o nw h i c ht h ew r i t e r d e v i s e dt ob en o tv e r yt h o r o u g h i nt h ec o n c r e t es t u d yc h a r a c t e r sd i s a p p o i n t m e n t ,t h e o b s o l e t eo fc o n y e n t h a v ec a u s e dt h er e a d e rt ol o s et h et r u s ta sw e l la st h er e s o l u t i o n o ft h ec h a r mi nt h es t o r y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d r a w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n a r r a t i v eh a sn o tw i t h e r e da w a yi n t o d a y , i ts t i l ld e c i d e st h es u c c e s s f u la n dt h ed e f e a to fn o v e l w h e ny uh u a sn o v e l n a r r a t i v ep r o c e s s e si sa p p r o p r i a t e ,t h e nh a sw o nt h eg e n e r a lh i g hp r a i s e s ;w h e nh i s n o v e ln a r r a t i v eh a st h ep r o b l e mt i m e ,t h e nh a sr e c e i v e dt h en e g a t i v ea p p r a i s a l k e y w o r d s :y u h u a ;n a r r a t i v e ;c u t t i n ge d g e ;c h a r a c t e r i i r r 屯 目录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 i 目蜀之”i 弓i言”一l 一、 在细雨中呼喊童年的故事4 ( 一) 碎片与故事4 ( 二) 回忆与故事7 ( 二) 先锋与故事8 二、 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一一人物的故事1 1 ( 一) 人的命运与故事1 1 ( 二) 重复与故事12 ( 三) 节奏与故事14 ( 四) 语言与故事。18 三、:兄弟一一时代的故事2 0 ( 一) 故事中人物的缺憾20 ( 二) 故事中内容的似曾相识2 2 ( 三) 读者阅读信任的丧失23 ( 四) 故事魅力在平庸中的消解25 结论6 a ooo “o oo obq to o “2 8 参考文献2 9 后记e omiioqo oo o 3 0 1 1 1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引言 余华被认为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家之一。他从1 9 8 4 年开始发表小 说,成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至今其创作已有二十余年,作品数量不多却影 响很大,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是其先锋性质的力作。九十年代以来创作转 型,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部长篇小说倍受评论界的好评,之后十年 余华未拿出新的长篇却丝毫不影响评论界对他的强烈关注,这也是我们选择对其 研究的一个基础。2 0 0 5 年兄弟的出现无疑掀起了另一番争论热潮,面对众 说纷纭的文坛,本文将从故事性的角度出发去探讨余华四部长篇小说的得失。 故事起源很早,并且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正如福斯特所指出的那样 “故事出现得很久远,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也许还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从当时尼安德人的头盖骨的形状来鉴定他们就是喜欢听故事的。曹文轩也指 出“故事先于文字而产生。创作故事是一种先天的欲望,而听故事也是一种先天 性的欲望一种强烈的欲望”。乜3 可见从远古时代开始人就是讲故事和听故事 的动物,对故事的依赖是人与生俱来的习性,千百年来故事一直伴随着人类,个 体借故事来参照自身存在的状态与可能,群体“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来构建出一 种文化传统和人格精神, 口1 可见人是离不开故事的。 艺人与生俱来的表述天赋和大众的好奇心理使得讲故事的技能一代代传承 并且愈加改进,随着印刷技术的逐渐发展,故事开始向小说嬗变。今天的小说虽 然与故事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却无法否认:故事是小说的前身,“讲故事是小说 的基本方面,如果没有这个方面,小说就不可能存在了,这是所有一切小说共同 的最高因素。口1 小说永远无法与故事划地为界,小说家更是不能对故事不屑一 顾,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序言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一个作家:他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魔 法师是一个极有价值的标准,一个小说家必须通过他讲的故事,使他的作品对读 者产生一种魔力。而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的时候,为了充分领略其中 的艺术魅力,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用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 现代派以来故事的地位受到了冲击,二十世纪2 0 年代意识流小说出现,故 事的叙述不再遵循着时间的顺序,人的意识活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小说往 往通过跳跃的、没有什么秩序的人物联想来结构故事。5 0 年代“新小说派”出 现,他们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曾经一度辉煌的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创作方法在他们看来不值一提,他们对情节、主题、人物、时间顺序以及语言进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行全面改革,时间观念被打破了,叙事的连续性也被打断了,完整连贯的故事 去不复返,而场景、细节却变得备受瞩目,总之他们把语言实验推向了极端。以 罗伯格里耶的嫉妒为例,不足四万字,强调许多繁复的细节,使这些细节 在作品中承担了巨大的情感重量,堪称处理故事强度的经典之作,然而却没有什 么情节,更谈不上故事高潮了。对于短篇小说,这可以说是一种创新与尝试,但 是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是不能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文学史也证明当现代 派越走越远,直到想完全摆脱时间观念,想要废除故事时,其作品就不能称其为 小说了,也不可能再有什么读者了,但是小说是需要读者的,没有读者的小说是 失败的小说,所以小说家绝对不能抛弃故事。“故事其实是小说家为拉住读者而 扔出的一根性命攸关的救生绳索,因为听故事的欲望在人类身上就像对财富的欲 望一样根深蒂固,小说家要讲故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假如山鲁佐德只知道刻划 人物性格而不讲那些奇妙的故事的话,她的脑袋早就被砍掉了。瞄3 梁实秋在现 代的小说一文中也指出故事对小说的重要性:“一般民众之所以要读小说,是 因为要读故事故事是需要的,尤其是在小说里,故事是唯一的骨干,没有故 事便没有小说。 可见,故事总要包含在小说中,故事在小说中占据着不可替代 的地位,与小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文学史上有众多的经典小说早已为我们作出了榜样,融故事与小说叙事于一 炉,将世故人情炼达后浇铸在一个好故事的基础上。以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红 楼梦为例,内容上包罗万象,技巧上隐藏颇深,但这一切都建筑在一个大家族 兴衰交替的历史上,建筑在儿女情长的凄婉故事上。外国文学史也不例外,一部 悲惨世界以内容的丰富、深广与复杂走在十九世纪文学的前列,其厚实的艺 术容积经常被评论家借助于巨大的森林、辽阔的海洋这一类的比喻来提供一个总 体的轮廓,其故事基础完美到如史诗一般,一个人的史诗,却又不局限于个人意 义,主人公人生坎坷,同时又具有着浪漫主义传奇色彩。复活将一个非常深 刻的命题“人性的复活,真正高尚的心灵的复活”建构在聂赫留朵夫为马斯洛娃 四处奔波洗脱罪名的故事上,同时涵盖了不同阶级林林总总的生活面貌,宏观处 深刻,细小处动人。可见小说必须依赖故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抛弃故事性元 素,故事性元素处理是否得当与小说成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至今余华推出了四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和兄弟。其九十年代的作品为其奠定了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赢得了世晃声 誉,其新作兄弟却使评论界与普通读者众说纷纭,叫争论不休。纵观讨论, 大多是感性的分析与慨叹,少数论述是理性的、系统的探究,那么本文将从故事 性的角度出发,探究故事性处理对小说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文学影响力唇齿相依 肯定者如陈思和认为兄弟是近年中国文坛难得的作品,在我对( 兄弟) 的解读一文中用巴赫金 的理论进行分析:郜元宝有为( 兄弟) 辩护到底一文。质疑者如张弘、李敬泽对兄弟的点评;苍 狼给余华“拔牙”一文。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的关系。下文将具体探究余华这四部长篇小说故事性的得失,一窥兄弟问题 之所在。 东j l i j i l i 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一、在细雨中呼喊童年的故事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长篇处女作,同时也是他先锋小说的巅峰之作, 为其早年的先锋创作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这部长篇以其完整浑厚的艺术境界 赢得了评论界的众多好评和广大读者的喜爱,以至许多人将它视为余华作品中的 经典。在细雨中呼喊作为先锋小说其实验性的突出特点是故事情节不完整, 呈现给读者的是碎片一样的结构,让读者在接连不断的时空转换中如临迷宫,充 分体验到了一种阅读的新鲜感。但余华并没有让大家为难到底,随着阅读的继续, 在读者的脑海中,“故事、情节、时空在一种新的秩序的维持下重组后便油然产 生一种新的审美效果”。叩1 可见在碎片的背后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能打动我 们心灵的故事。由此我们回望8 0 年代的先锋实验、回望先锋小说,可以发现其 并没有完全抛弃故事性元素,只是在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外衣下将故事处理得 若隐若现,等待着读者去还原、整合。 ( 一) 碎片与故事 在细雨中呼喊是一部不同寻常的小说,它没有采用长篇小说惯常的按时 间叙述的方法,而是运用了时间错置的方式,打乱故事原有的时空顺序。但在其 碎片一样的结构背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打动我们心灵的故 事,这也体现了余华变化中的创作观念对于人物个性的尊重。 在阅读这部小说之初,我们可能会有走迷宫一样的感觉,这正是作者大量时 间错置的运用。翻开小说,随处可见时间的流动。小说共分为四章,在每一章里, 余华采用了小标题,这在其后来的长篇小说中是不再有过的。第一章有四个小标 题分别是:南门、婚礼、死去、出生。在第一节南门中,“我出场的时候是在 自己的家乡,很快就被“一个高大的男人 拉着手离开了故乡南门,奔往另一个 背景地点孙荡。小说没有描写在孙荡的任何情节,只一句话“五年以后,当 我独自回到南门时,又和祖父相逢在这条路上”口1 时空便又转回到了南门。接着, 叙写了在南门的一些生活片断,仿佛许多发黄的照片堆积在一起。但细看可知, 书中的主要人物都依次悄然登场。第二节婚礼中,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人物冯玉青 的故事,这一节虽开始了描述,但只是有关冯玉青的一个生活片断。三、四节依 小标题内容揭示了弟弟孙光明、父亲孙广才和母亲的死,还有“我”的出生。第 二章叙述了“我”年少时与苏杭、苏宇的友谊,并在介绍了苏宇之死后引出了“年 幼的朋友”鲁鲁,至此追溯了第一章中冯玉青的故事,进行补充介绍。第三章开 始对第一章“南门”一节中出现的祖父进行回忆,时空又回到了好几年前。第四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章的展开也要追溯到“南门 一节中,叙述了“我”被高大男人王立强领到孙荡 之后的生活,对那空白的五年全力描写。最后仿佛画了一个圈又“回到南门”, 以南门的一个场景终结全篇。 “联系到第一章第一节的概述性叙述,我们发觉,那里面其实是有意味的记 忆汇集。它真的已经成为这部小说的一个草图。博1 作者将故事拆解成碎片,而 “南门”仿佛一个事先的概述,介绍了全书的主要人物和线索,其他章节都围绕 着它扩展。这样结构小说使读者从一开始便进入了寻找状态,在后文中搜寻“南 门一节中给出的端倪,想象力也充分被调动起来,这就是在细雨中呼喊给 读者的阅读新鲜感。 然而随着阅读的继续,余华并没有给读者设置更多的障碍,他在叙述过程中 保留了传统上接受故事的心理习惯,使读者在读完后能在头脑中还原这部小说的 故事:主人公孙光林绝望而苍凉的童年。在他的故事主干上,又串联了兄弟三人 的故事,祖父与父亲的对峙,好友苏宇及其弟弟苏杭的少年故事,冯玉青的人生 命运,以及养父王立强与养母李秀英的婚姻生活。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故事 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丰满,有血有肉,某一个心理经验是如此似曾相识,某 一个行为仿佛就是你身边的人所作所为,读后更是不禁为他们的人生际遇感叹。 在拆解的背后还你重组故事的奇妙,展示给读者一个完整而打动人心的故事,是 余华奉献给9 0 年代文学的一部力作。 这部小说虽然将故事拆解,以零碎的故事代替完整的故事,以散乱的情节代 替连贯的情节,却同时非常注重故事的艺术真实与深刻,将笔触深深探进了人物 不为人知的内心,哪怕只给一个镜头也会三言两语、淋漓尽致地剖析人物在事件 发生时的细微心理,在零散的结构中建构起一个隐秘而深刻的心灵世界,令人惊 叹。 孙光林小时候一直被家庭成员排斥,饱尝父亲和哥哥的暴打,他小小年纪就 立下长大后报仇的誓愿写在笔记本上,然而,“时隔多年以后,我依然保存着这 本作业簿,可陈旧的作业簿所散发出来的霉味,让我难以清晰地去感受当初立誓 偿还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微微的惊讶。 口1 与其说是孙光林的回忆,不如说是 许多人年少时的回忆。暴躁的父亲与兄长、无依无靠的儿童心理,这一切都让人 觉得似曾相识,仔细想想,都与我们的童年有着点点滴滴的交叉。余华以坦荡、 真诚的笔触,写出了人们留在心底的印记。孙光林第一次友谊的建立也令人动容, 苏杭在女生面前逞能羞辱了他,从此改变了孙光林的生活取向“我不再装模作样 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盯。随 后,他注意到了以同样孤单姿态出现的苏宇。那时的苏宇还沉浸在父亲和寡妇不 光彩往事的心理阴影中,可见大人们可耻的事情不论他们自己是否在意,都在孩 子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阴影。这两个同样姿态的男孩子彼此注意了,却经过了漫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长的几个月才开始了第一次对话他们真挚友谊的初始。余华将家庭的阴霾对 孩子的影响投射在少年的交友障碍上,写法深刻。更揭示了虚浮的友谊建立得快 消散得也快,真正的友谊开始得小心翼翼也更真挚长久。对“年幼的朋友 鲁鲁刻画生动、深刻,展现出小孩子对友谊的在乎,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写“我” 每天在下午放学的这个时间都去鲁鲁念书的小学门1 3 接他,这个小孩子虽小却能 控制自己的感情,“他从不向我表达过度的兴奋和激动,总是微笑着镇定自若地 走向我。直到有一次我没有站在往常的地方,鲁鲁才向我流露了真实的情感。我 记得那一次他走出校门时,因为没有立刻看到我显得惊慌失措。他犹如遭受突然 一击似的呆立在那里,失望和不安在他脸上交替出现,然后他往别处张望起来, 唯独没有朝我这里看。孩子沮丧地向我这个方向走来时,仍然不时地回头去张望, 接下去他才看到微笑的我。我看到鲁鲁突然不顾一切地向我奔跑过来,他紧紧捏 住我的手,他手掌里满是汗水。 h 1 这一段没有直接描述鲁鲁的心理活动,而是 从“我”的视角来观察,展示鲁鲁的神态和行为,把小孩子在突发事件中一改平 日掩饰的“镇定自若,本能地流露出的焦急、惊讶、失望、不安,沮丧和企盼 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像余华自己曾经谈过的那样:“当一个人的内心非常平静的 时候,你才可以写他的心理,当他的内心非常动荡的时候,他的心理活动是根本 把握不了的,心电图都测不出,只能用一种外围的物质去表达,可能会更加准确。 旧3 写祖父孙有元在家中的尴尬同样采用刻画外围动作的方法,尽显一个老人失去 劳动力以后在家庭中的谦卑地位和落寞遭遇,“他长久地坐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 而当吃饭时,他却像闪电一样迅速出现,往往把我们弟兄三人吓一跳”。口1 在 细雨中呼喊细部刻画炉火纯青,即使是出场不多的人物也会让他们自然而然地 显露内心的隐秘,为小说中的很多细节叙述留下了极为精彩的篇章,如写到王跃 进的婚礼时,“来自邻村的新娘是个长得很圆的姑娘,羞羞答答地走进村里。她 似乎认为村罩没有人知道她曾在黑夜里来过多次,所以在表现羞怯时理直气壮。 口1 两句话就把人物拉近了,让我们看到她的做作和表里不一,形成强有力的反讽 效果。 在细雨中呼喊刻画了一个又一个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隐 秘而深刻的心灵世界,并显示了余华对人物个性与命运的高度尊重,相比余华之 前的小说,这是一个突破。早期的小说中,人物形象比较抽象化,符号化,连名 字有时也用数字代替,或者用表示身份的泛称,缺乏人物应有的丰满与鲜活。后 来余华经过反思:“我开始意识到人物有自己的声音,我应该尊重他们的声音, 而且他们的声音远比叙述者的声音丰富。川1 0 3 “这种由叙述者的绝对统治到尊重 人物的声音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余华在叙事方式上的一种转变,而是意味着余 华在艺术观念上的一次自我超越。它表明余华笔下的每一个人物从此拥有了自己 真正的生命表达权。”u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在细雨中呼喊结构零碎,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新鲜感;同 时又能满足读者传统的接受故事的心理习惯,让人在阅读之后能够在脑海中还原 完整的故事情节,领略一个坦诚的,动人的关于“人的故事。心理展示颇见功 力,在零散的片断中开启心灵世界的大门,展现出一部丰厚的心灵史,使人物成 为血肉之躯、鲜活饱满,使故事真实可信、给予读者经验性和震撼力,最终使小 说充满魅力,在文学走廊中影响深远。 ( 二) 回忆与故事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的意大利文版自序中说:“我想,这应该是一本关 于记忆的书。它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也 就是记忆中的时间。记忆的逻辑,我当时这样认为自己的结构,时间成 了碎片,并且以光的速度来回闪现,因为在全部的叙述里,始终贯穿着今天的 立场,也就是重新排列记忆的统治者。 盯1 这段话说明在细雨中呼喊有着外 表像碎片一样的结构,零碎散乱,这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儿童回忆视角的运用。 通观这部小说,主要是通过孙光林也就是“我”的视角展开的,大体先回忆 了自己在南门的岁月,接着回忆了在孙荡的生活,然后写对祖父的追忆,然后继 续补充对第二章事件的回忆并以第一章的场景作结。其间的回忆并非呈线性,而 是有着极大的跳跃性。可以说,正是由于回忆视角的运用,才有了这样零散的结 构,因为“记忆本身在时间的意义上并非是绵延的,它带有明确的意识流倾向, 这便使余华有效地挣脱了时间的一维性,使叙事在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上变得更加 自由和从容。于是小说中所有的叙事话语始终呈现出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 此地与彼地的频繁穿梭和交叠。故事的流向和发展、人物命运的延伸与拓展、情 节的连贯与承接、事件的分布和聚散,都围绕着叙述者的回忆思维缓缓地打开或 闭合。 1 叙述者的回忆打开或闭合,便由一个场景切换到了另一个场景,由一个故事 转换到了另一个故事,时空由此流动。那么什么与叙述者孙光林的记忆开合有密 切的关系呢? 答案是孙光林年少时的创伤性心理体验。正是因为他有过伤痛、绝 望、恐惧、困顿的心理经历,所以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才会不流畅,而是以一些断 裂性的、碎片化的状态从他的脑海中蹦出来。那些年少时痛的记忆如同不定时炸 弹,会在他回想其他事物时循着找来,而再、再而三地断断续续地跳出来。 这种方式恰恰对故事的处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充分显示了人在彼时彼刻的 所想与创伤性的心理体验有着多么紧密的相关,当人物面临坎坷、哀伤时,过去 的创伤就会霎时浮出地表。往事不定期地浮现,使故事在跳来跳去的时空变换中 越发地接近心理真实。 比如当哥哥带领着弟弟去看从城里搬来的苏家孩子在吃什么菜时,“我”孤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独地站在后面,不禁心里升起一股悲凉,回忆起了那场大火,那次与祖父的相遇, 以及父亲在此后“总是满腹狐疑地看着我和祖父,仿佛这场灾难是我们带来的 h 1 ,以及他看到“我 和祖父恰好站在一起时的哇哇乱叫。“我在家中受排斥、 受冷落,但也不免有想和他人接触、沟通的愿望,就把目光聚焦到和自己同命相 怜的祖父身上,于是那年秋天看到祖父一个人蹲在墙角时,“我走到了他的身旁, 默默地站了很长时间,希望他能和我说上一些什么,可他脸上与世无争的神情, 使我们之间的沉默没能打破。 1 然后笔锋一转,田野里传来父亲吆喝的收工声, 祖父便立刻远离了我。紧接着,再次提到了和祖父的那场相遇以及那次大火,由 这个细节可见“我”的失落和敏感,也可见“我 在现实面前受挫时就不由得想 起给自己带来这些不快的过去。随后,就回忆“我”被王立强带走时稚气的话语, 然后再次叙述与祖父的相遇和大火:“我们和那场大火同时抵达家中 。n 3 这两段 在小说中属前后两页,如此频繁地重提当年不幸的尴尬,表明受到的心理伤害很 大,不仅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反而在难过、失望时还反复浮出心灵的水面, 可见是一些难以磨灭的、在心灵上留下深刻痛感烙印的生存细节,是来自心底的 一次又一次“呼喊”。小说的最后一章以在孙荡生活的情节为主,虽然孙荡给过 “我 屈辱和伤害,但在养父养母家中毕竟还是有一丝温情的,可是小说却没有 以此结尾,而是伤心事重提,再次用大段笔墨描写了与祖父的相遇与大火,以此 做结。将“我的创伤性心理体验推到顶峰,使读者心头笼罩着挥之不去的萧瑟 和悲情。余华在虚伪的真实中曾强调有关内心真实的理念,一部在细雨中 呼喊是对其理念的验证。 不管是碎片一样的结构还是儿童回忆视角的运用,最终都为故事的构建起到 了很好的作用。作家准确地抓住儿童曾经的创伤体验,运用回忆视角,从而在结 构上使零碎代替连贯,使整部小说结构与内容互相统一,充分展现心理真实,成 为形式与内在完整、浑厚的心灵史,使读者最终领略到一个有着完整的来龙去脉、 因果联系的故事,一个深入人的隐秘内心世界、令人与之共鸣为之动容的故事。 ( 三) 先锋与故事 “先锋”曾经作为一个军事术语出现,指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后来转成文 化术语,延续了现代性的概念。象征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意识流派、未 来主义、荒诞派等等都属于先锋派的范畴。我国的“先锋小说”起源于8 0 年代 中期,新一代作家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提出挑战,大量引进西方现代主义( 包 括后现代主义) 的观念和技巧来进行创作,反映当代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代表 作家如马原、格非、余华、苏童、孙甘露等人。这些作家在寻根文学趋于衰退的 时候适应历史潮流登上文学历史舞台,以尖锐独特的姿态把8 0 年代的文学实验 搞得轰轰烈烈。然而在这之后,却受到了广泛的指责,大家纷纷批判这些先锋作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家抛弃了故事、抛弃了读者。但我们今天反观却未尝见得,先锋作家有自己的历 史功勋,他们“历史地终结了意识形态小说模式的霸主地位,使这种权威模式及 其之上的小说观念和信条统统退出了历史舞台”。n 2 3 在对故事的处理上,先锋作 家更是进行了全新的尝试,他们打破单一的故事模式,探讨故事讲法的多种可能 性,如马原在自己的小说中试验了故事中套着故事的写作手法,这些都对当代文 学讲好故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先锋小说在其时空碎片的背后隐约着作家的世界 观,体现着先锋性的追求,但又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耐心地阅读就可以找回故事 的原型,这些小说既流淌着传统的血脉又独具先锋的品质。 先锋与故事并不是势不两立的关系,先锋小说并没有完全抛弃故事,故事性 元素依旧在其中存在,先锋中的故事其实是一种变了形的故事,是一种变异的故 事,在文字中若隐若现,等待着读者去还原、整合。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就向 我们展示了零散背后的完整故事,以及这个故事所传达的对生活的艰辛感受,对 人的心理体验的关注。我们再往前追溯,来看一下2 0 世纪初的一位文学巨匠一 一卡夫卡。卡夫卡经常使用象征手法,揭示了一种荒诞的、非理性色彩的景象, 其作品虽然不多,但二十世纪众多流派纷纷追认其为鼻祖,如“荒诞派戏剧”、 “新小说都以其为先驱。那么在作为先锋“先驱 的卡夫卡那里,故事又是怎 样被处理的呢? 我们举其著名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来说明一下。变形记给 人的初始感觉很荒诞,因为小说中有一只怪异的大甲虫。那变形记中是否有 故事? 答案是有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故事就是:小职员格力高尔由人变成虫 的故事。虽然人变成甲虫很怪异,但是变形记的处理却没有背弃读者的心理 接受习惯,人们在读完这篇荒诞、变形的小说以后,并没有认为它是荒谬的,相 反会为之感慨、与之共鸣,说明变形记在读者的体验和联想中是真实可信的。 其真实可信来源于对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重视,卡夫卡依据甲虫的习性去写甲 虫的行动,依据人的言行逻辑去写保留社会人意识的甲虫的思想感情,依据当时 社会上的淡漠人际关系与压力带给人的变异去写父母和妹妹对格力高尔的态度 变化。艺术构思是荒诞、变形的,叙述方法却是写实的,两者合为一体,使小说 充满了强大的象征意味,令读者在震惊的同时又深深信服。可见,在先锋的“先 驱”卡夫卡那里,故事性元素还是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只是后来的人们在变异 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把故事抹杀了。 其实人是不能离开故事的,从远古起人们就有听故事的心理习惯。故事l l :d , 说产生得早,故事是小说的前身。有了小说以后,故事与小说是一种相依为命的 关系。在中外文学史上,小说的主流是包含故事的,许多文学名著都是建构在一 个好故事的基础之上的,如红楼梦、悲惨世界、复活等等。对于爱尔兰 文学家乔伊斯,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有着大手笔的文学巨匠。但其著作尤利西 斯却千百年来使评论界无法统一意见,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奇书,有人却将它贬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得很低,可以说尤利西斯是一部最具实验性也最具争议的作品。它写法独特, 全书浩浩荡荡一百万字只写了在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它出版以来既受到过许多 抵触,也受到过许多文学大家的褒奖,我国学者徐志摩就曾以诗意的言辞赞美过 它。但不得不承认,这部巨著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难度甚高,很少有人能耐心把它 读完。它的情节太过零碎,而且长度决定了它难以被整合,不太符合读者的阅读 接受心理。所以这部巨著是文学史上实验性的奇葩,但不能引领小说,尤其是长 篇小说的主流,否则小说将拒读者于千里之外。 l o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二、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人物的故事 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和九十年代的作品风格很不同,这个问题在文学研究界 广受目注,至于变化的原因,在余华自己看来,“是对待人物的态度的转变。八 十年代作为先锋派作家,我认为人物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到了九十年代第一部长 篇在细雨中呼喊,我发现人物老是想开口说话了,虽然我不习惯但我也没当 回事。当写活着时我发现我控制不住了,而写许三观卖血记时我完全让 人物去发出自己的声音了。”呻1 就像故事不能完全从小说中脱离出去一样,人物 也不能与小说分离,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确是贴着人物写故事的典范。 我们说余华的长篇处女作在细雨中呼喊是在语言实验中思考怎样巧妙地 处理故事,既让读者体会到语言实验的新鲜感,同时又不违背读者阅读接受的心 理传统。到了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便是充分重视故事在小说中的作用, 将故事性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这一次,余华一反早期的尖新与凌厉,完全依 赖故事性元素,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将自己新的文学理念、人生感悟建构在一个 好故事上。这两部小说在对故事的处理上非常易于广大读者接受,让读者在认可 了这个故事的基础上领略小说的精神内质。 ( 一) 人的命运与故事 讲故事这种方式在人类的历史中千百年来流传不息,这与人们喜欢听故事的 传统心理密切相关。当人们在听故事的时候,同时也满足了他们了解他人生活的 愿望,他们开始知道与他们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下的其他人是怎样生活的。长篇 小说以其漫长的结构、广阔的容积承载了短篇所不具备的时间和空间,足以去描 述一个人的一生甚至一个时代的变迁。在长篇小说中故事是手段,长篇小说最终 要完成的使命就是通过故事展现人生、指向人的命运的起伏,对故事的把握也是 对人的命运的把握。 在活着中,余华紧扣命运的琴弦,借一个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向我们展 开了有关命运的叙述。福贵的故事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福贵为了活着而活着。 在其努力生存的背后,是一波三折的命运之河。福贵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打 击。他年轻的时候吃喝嫖赌,输光了家里所有的财产,气死了自己的老父亲;随 后他过起了贫困的生活,却在某一天不幸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了,与家人分离两 年,战场上死里逃生:当他侥幸回归故里时,命运准备的噩耗就在前方静静地等 待娘死了,可爱的女儿哑巴了;一家人重逢后就开始接受饥荒年岁的折磨, 在苦难的日子里妻子家珍病重;却没想唯一的幼小儿子却走在了妻子的前面,老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天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留给了福贵;后来,女儿风霞又难产而死,这灾难无 可挽回地带走了妻子家珍;福贵与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相依为命,结果二喜出工 伤死亡;最后老天连福贵的小外孙也没放过,带走了他幼小的生命不过,这 并不是福贵所有的生活,在福贵的一生里有着绵延的温情。他的娘一直爱护着他; 他的妻子家珍在他由少爷沦落到贫农的境遇里舍弃了重回富贵人家的生活,对他 不离不弃,同甘共苦、温柔地陪伴了他一生;他的女儿凤霞善良又温顺,从小就 勤劳、体谅父母,他的儿子有庆也非常懂事;后来他又遇上了善良、勤劳、孝顺 的女婿,连外孙也越长越懂事,小小年纪就知道为姥爷抱白菜减轻负担。可以说 上天给了福贵生活的艰辛和坎坷,也给了他浓浓的亲情,让出现在他生命里的人 都是好人。他的家庭是和睦的,不管生活怎样,世间最伟大的亲情一直在默默地 支持着他。 当福贵遭受生活的打击时,当他的亲人出现意外事故时,他无能为力、甚至 无法反抗,因为在命运面前他一个中国底层社会的农民,挣扎是徒劳的,悲 哀是软弱的。慢慢地,福贵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宽容,他开始以接纳的姿态重新 对待他的“命运朋友。他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疼爱自己的妻子家珍、不再把 女儿风霞送走0 0000 在亲人逝去以后,与一头老牛共享晚年,展现出顽强的、坚韧 的生命力。所以余华在韩文版自序中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 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 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 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川1 3 1 余华写出了活着,写出了福贵这一 生的坚忍,相信读者在读完之后也会心生感激,感激他写下了这样高尚的作品, 将一个中国底层社会的农民的际遇和生命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余华借着这个故 事,洋洋洒洒写成一部长篇小说,让我们读到了命运中的苦难和生离死别、更读 到了命运中的温情与人的内在韧性,读到了一个农民是怎样宽容地接纳他的命 运。 ( 二) 重复与故事 重复,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我们的一日三餐到四季轮回,重复无处 不在。修辞学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重复某一词或词组能达到特定效果,这 种方式就叫做重复修辞手法。在小说中重复是一种叙事学方式,对于表现人物命 运和塑造人物形象有着有力的效果,许多著作都使用过这种方法。我国四大名著 之一的西游记,唐僧师徒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到达西天取回真经,这九九 八十一难就是师徒四人斩妖除魔故事的重复,通过反复讲述除魔故事,使得故事 中的人物形象愈加饱满,展现了他们历经考验后的坚定执着品格。卡夫卡的城 堡重复描写k 为了争取进入城堡的一系列努力,然而却始终没成功,作品通过 1 2 东北9 币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反复叙述k 的努力和探求,把k 的艰辛和渺小撕裂给读者看,直逼人的孤独和绝 望意识。余华在其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也充分使用了重复手 法,形成一种独特的“重复之美。 余华对于重复的喜爱来自于他对音乐的着迷,他曾坦言说重复是音乐带给他 的灵感。他在谈到许三观卖血记时曾经说过:“我非常强调它的音乐感。我 当初在写这本书时有一个很大的愿望,就是要用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的叙述方 式来写。马太受难曲是一部清唱剧,有两个多小时的长度,可是里面的 旋律只有一首歌的旋律,而它的叙述是如此丰富和宽广。所以我现在越来越喜欢 古老的艺术,因为它们有着一种非常伟大的单纯的力量。 n 们 这两部长篇中的重复主要体现在情节的重复上,比如说活着中给福贵的 亲人安排了七次死亡,许三观卖血记中描述了许三观十次卖血的经历。在叙 述学上,“我们把情节保留在故事事件这一层次u 钔,也就是说情节是故事的一 个基本要素,那么余华这两部长篇体现了其九十年代小说故事性处理上重复美学 的运用。 这里的重复并非指简单的反复,而是指富有变化的重复、充满丰富的重复。 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就是在这种反复的、类似音乐的旋律中使小说走向 叙事的高潮的。许三观卖血记讲述了许三观这一生中的十次卖血,通过这十 多次重复事件,一步一步塑造出许三观朴实、光辉的人物形象。许三观第一次卖 血是在爷爷、四叔等人观念标准的影响下为了证明自己的身子骨结实才去的,后 来他经过思考,决定拿卖血的钱娶个女人,这个故事展示了许三观懵懵懂懂地开 始进入成年人的社会,扮演属于他的社会角色。许三观与许玉兰结婚以后,慢慢 地他知道了老大一乐不是他的亲生骨肉,而是许玉兰与何小勇的儿子,后来一乐 闯了祸砸伤方铁匠的儿子,方铁匠带着人来抄家,眼看着夫妻俩辛辛苦苦在漫长 的十年问积累起来的家要毁于一旦,许三观第二次想到了去出卖人身上最宝贵的 命根子血,也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这个家。许三观为别人的骨肉还了债,这次 卖血体现了他在危难时刻对家庭尽职尽责,是个有担当的好父亲。也许余华并不 想给我们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物脸谱,许三观的第三次卖血体现了他人性中的弱 点,他卖血买了好多东西送给与他有婚外恋的林芬芳,这是许三观卖血生涯中的 瑕疵,让我们触及了他心理的阴暗面,不过也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不平衡 心理。第四次卖血重现人性光辉,许三观于灾荒年间改善了家人的伙食,并升华 了与儿子一乐的感情,他背着一乐去吃面条那一刻的温柔相信会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北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招聘急需专业技术人才60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江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招聘专职辅导员4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温州永嘉县金溪镇中心卫生院招聘季节工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北邢台威县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3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河北沧州孟村饶安高级中学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全优)
- 转账用途协议书
- 2025安徽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办幼儿园招聘2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卸货工协议书
- 协商什么协议书
- 2025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第十五幼儿园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年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报告:文旅融合下的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规划与实施研究
- 2025-2030中国在线总有机碳(TOC)分析仪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英语教学课件Unit 2 Different families课件9
- 医学综述研究进展汇报
- 2025春 新人教版美术小学一年级下册致敬平凡
- 危险废物分析制度
- 换药室工作制度
- 水资源开发与保护联合协议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课件
- 2025年保洁员(高级)理论考试题(附答案)
- 中心幼儿园第三季度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