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竞争程度和欺骗发动者身份对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竞争程度和欺骗发动者身份对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竞争程度和欺骗发动者身份对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竞争程度和欺骗发动者身份对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竞争程度和欺骗发动者身份对团队内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in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education the influences from competition degree and cheaters posi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n unethical behavior within teams candidate : chen long major :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upervisor : tan yali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p. r. china oct., 2010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本论文属于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论论 文文 i 摘摘 要要 随着社会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使得技术不断创新,科技不断进步,同 时,竞争也使得人们为了利益竞相追逐,导致非伦理行为的增加。竞争对于非伦理 行为的产生至关重要,以社会网络视角,探讨竞争程度和欺骗发动者身份对非伦理 行为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我们预防和阻断非伦理行为的发生。 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以华中科技大学 37 个团队,244 个被试为对象,考察 了竞争程度、欺骗发动者身份、组内情感和信息关系网络、个人情感和信息关系网 络、个人道德认知水平对欺骗的影响。结果发现:(1)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对 欺骗行为的发生并没有显著影响。 (2)团队内有竞争比无竞争能诱发更多的欺骗行为, 随着竞争程度的增加,所诱发的欺骗行为也会变多。当有机会欺骗时,竞争程度对 欺骗影响显著。(3)团队内有成员发动欺骗比没有成员发动欺骗所诱发的欺骗行为更 多,同时相对欺骗发动者为非领导者,当欺骗发动者为领导者时诱发的欺骗行为会 更多。当有机会欺骗时,欺骗发动者身份对欺骗行为的发生影响显著。(4)同一竞争 情境中,有领导者发动的欺骗比非领导者发动的欺骗所诱发的欺骗要更多一些;当 欺骗发动者身份不变时,竞争程度越高,所诱发的欺骗行为越多,竞争程度与欺骗 发动者身份在诱发欺骗上存在着交互效应。(5)团队内情感关系密度越高,所诱发的 欺骗行为越少,即团队内情感交流越顺畅,则当有机会发生欺骗时,欺骗发生的可 能性越小。团队情感关系密度与欺骗发生反相关。(6)团队内信息关系密度越高,所 诱发的欺骗行为越多,即团队内信息沟通越频繁,则当有机会发生欺骗时,欺骗发 生的可能性越大。团队信息关系密度与欺骗发生正相关。(7)个人道德认知水平越高, 发生欺骗的可能性越小,个人道德认知水平越低,发生欺骗的可能性越大,个人道 德认知水平与是否追随欺骗成反比。 关键词:关键词:团队 内部竞争程度 欺骗发动者身份 社会网络 欺骗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论论 文文 i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competition is increasing. competition not only leads to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but also makes people pursue the interests which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unethical behavior. competition is critical for the unethical behavior.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s, we want 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the degree of competition and the identity of cheater on unethical behavior, and establish a model of cheat which can help us to prevent and block unethical behavior. this thesis examine the impact of the level of competition, the identity of cheater, the network of emotional and information within the group, the network of personal emotional and information, the degree of personal moral recognition on cheating. the subjects (n=244) , students from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divided into 37 teams. the results showed: (1)first,gender, grade, professional, local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in the occurrence of cheat .(2)contrast to no competition, competition within the team can induce more deception. with the level of competition increases, more deceptive will be induced. when having the opportunity to deceive, the level of competition will influence the occurrence of cheat significantly. and levels of competition influence the occurrence of cheat significantly when the team member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deceive. (3)a team conducts more deceits when a member of it deceives. in the meantime, it leads to more deceits when this member is a leader in the team. the identity of the deceiver has an appreciable impact on the deceit when it is possible. (4)in the same competitive situation, there are more deceits when the deceiver is a leader. when the identity of the deceiver is the same, the higher competition level, the more deceits-the level of competition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deceiver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5)the higher emotional relationship density within the team, i.e., the more smooth th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team, the less deceits. team emotional relationship cheating occurs anti-correlation with the density. (6)the higher information relation density within a team, i.e., the more frequent team members communicate, the more deceits. the information relation density and deceits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7)the higher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moral awareness, the less deceits; the lower the level of individual moral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论论 文文 iii awareness, the more deceits-the level of individual moral awareness is in contrast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deceits. key words: team level of competition within the team the identity of cheater social network cheat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论论 文文 iv 目目 录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引 言 . 1 1 文献综述 . 3 1.1 内部竞争的研究现状 . 3 1.2 非伦理行为的研究现状 . 5 1.3 竞争与非伦理行为的关系研究 . 9 1.4 社会网络和个人道德水平与非伦理行为的关系研究 . 12 2 问题提出 . 19 2.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9 2.2 研究整体思路 . 19 2.3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20 2.4 研究意义 . 21 3 先导实验 . 22 3.1 实验目的 . 22 3.2 实验材料 . 22 3.3 实验对象 . 22 3.4 实验步骤 . 23 3.5 数据分析 . 23 4 正式实验 . 25 4.1 实验目的 . 25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论论 文文 v 4.2 被试选择 . 25 4.3 实验设计 . 25 4.4 实验材料及准备. 26 4.5 实验步骤 . 27 4.6 数据分析 . 30 5 综合讨论 . 41 5.1 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对追随欺骗的影响 . 41 5.2 组内竞争程度和欺骗发动者身份对追随欺骗的影响 . 42 5.3 社会网络和个人道德水平对个体追随欺骗的影响 . 43 5.4 研究结论 . 44 5.5 研究启示 . 45 5.6 创新之处 . 46 5.7 不足与展望 . 46 参考文献 . 48 附 录 . 53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论论 文文 1 引引 言言 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竞争迫使一切企业 组织及至事业组织不断地改进其生产和管理水平。竞争也激发起人们更多的创造性 和革新精神,通过竞争,企业技术不断进步,产品花样翻新、质量提高、价格下降, 消费者从中得到实惠,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1。然而,当竞争日益成为市场经济生 活中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时,不少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开始盲目地迷信竞 争的作用。他们往往将竞争视为一种万能的手段,以为只要运用竞争的手段,就必 定能为组织或个人带来积极的或良好的后果2。 shleifer3研究表明企业的非伦理行为 或者被谴责为贪婪的行为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他研究了五种典型的行为作为代表: 雇佣童工、过度行政支出、腐败、操纵公司收入和大学卷入商业行为,并解释竞争 压力是如何导致了受谴责行为的扩散的,意在说明竞争在贪婪行为扩散中所起到的 作用。同时,关于企业非伦理行为产生的原因,虽然企业的非伦理行为有其内生性 因素,即管理者的道德水准、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但国内外理论界 较为普遍的解释是源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压力,认为竞争的压力驱使企业通过放弃道 德原则或降低道德标准来追求最大利润。以上研究都表明,竞争导致了企业为了追 求最大利益而发动非伦理行为, 并且 shleifer 的研究中指出竞争还导致了这种非伦理 行为的扩散。 一方面,企业之间的竞争能够使企业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另一 方面,竞争也能导致企业的非伦理行为,竞争对企业非伦理行为的产生及扩散是一 个重要的因素。那对企业或者组织中的个体而言,企业内部竞争会产生什么样的作 用?我国学者金美兰指出,大企业集团内部一些企业在产品生产、服务供给等方面 呈现同质化或相似,使得同一集团内的企业受各自经济利益和追逐市场份额的驱动 而出现了内部竞争。集团内企业竞争的结果导致两败俱伤,使竞争各方都付出惨重 的代价,集团的整体利益受到损害,从而陷入“囚徒困境” ,即竞争的结果是 90%以 上虽然对各独立企业是最优选择,但对由这些独立企业组成的集团来说,组合后的 整体结果却是最坏的,导致集团利益严重受损4。内部竞争运用得当,可以对成员起 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如果运用不当,可能引起成员间矛盾激化,互相对抗。但是当 前不少组织的领导者或管理者都在竭力倡导或鼓吹要在组织内部大力引进竞争机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论论 文文 2 制,并企图通过利用甚至制造组织成员之间的竞争来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获取市 场竞争的优势,这些人对于竞争、特别是组织内部竞争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研究。而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各项活动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团队是一个小的工作组, 一般由 420 个人组成,是一群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共同组成的正 式群体5。同时,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每个人都处于多种关系当中,团队也是一个 小的关系网络,在任务的背后,团队中的成员以各种关系密切联系着。当前研究都 聚焦在团队外部竞争上,而对团队内部竞争探讨较少,更缺乏实证研究。竞争使得 技术创新,科技进步,同样竞争也导致非伦理行为的增加,集团内部竞争导致了“囚 徒困境” , 而团队内部竞争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很少有研究者提及。 中国有句俗话 “一 个老鼠坏一锅汤” ,在竞争情境下,当团队中出现一个“坏苹果”时,会对其他成员 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会导致其他成员非伦理行为的增加,而当“坏苹果”的身 份发生变动,由团队领导者变为非领导者或由团队非领导者转为领导者时,这种变 化又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以社会网络的全新视角通过考察团队内部竞争程 度和欺骗发动者身份对团队内欺骗行为的影响,来回答以上管理中面对的问题。通 过探讨内部竞争程度和欺骗发动者身份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可以为预防和阻断团 队内非伦理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同时为任务团队的团队建设和团队效能的提升提 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策略建议。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论论 文文 3 1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1.1 内部竞争的研究现状内部竞争的研究现状 1.1.1 内部竞争的概念内部竞争的概念 竞争一直是传统经济学和生物学中的核心概念。在传统经济学中,蒂格勒总结 以往经济学的研究,认为 “竞争系个人(或集团或国家)间的角逐;凡两方或多方力 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些东西时,就会有竞争。 ”在生物学中,竞争是指不同 生物体为生存、发展而对稀缺或有限的生存资源的争夺。竞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 种群之间的竞争,即在同一生态群落中,当生活在一起的两个以上的同种或异种种 群必须利用某些共同的资源,且资源又相对不足时,竞争就会发生。另一个是同一 种群内不同个体间为争夺稀缺资源的竞争。 在蒂格勒的概念中,竞争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参与,主体要有一定的 实力,或者拥有特殊专用性的资产,要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自身的生存,同时竞 争是对既定“蛋糕”的争夺,也括生产要素、信息、技术、资源等一切可以给主体 带来利益的东西,而且在竞争中争夺的蛋糕是既定的、是稀缺的,从而在争夺过程 中会不可避免地侵害到对方。主体为了争夺到蛋糕中的更大份额,会采取各种各样 的手段,即竞争方式,不同的竞争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与打压、破环相关的竞 争方式会带来恶意竞争,而和效率相关的竞争方式可能是各方都得益6。 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竞争几乎存在于每一类生物之中,竞争是生物的本性之一, 因而,面对稀缺的生存资源,人类种群之间和个体之间的竞争同样不可避免。生物 学对竞争的定义中包含了外部竞争和内部竞争,相对个体而言,外部竞争就是种群 与种群之间的竞争,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竞争;内部竞争就是种群内或组织内个体与 个体之间的竞争。 而在心理学的研究中, kelley 和 stahelski7曾经提出,合作与竞争可以被看作 一项稳定的人格倾向,潜在的影响着个体的合作与竞争行为,同时认为存在两种稳 定的个体类型:合作者和竞争者。这两种类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世界观,对于别人 的合作竞争倾向也有着不同的看法。竞争者认为他人是同质性的,与他们自己一样, 也是竞争性的;而合作者则认为他人是异质性的,有些人偏向合作,有些人则偏向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论论 文文 4 竞争8。 ryckman9等人(1996)提出了过度竞争态度(hyper competitiveness)和个人发展竞 争态度(personal development competitiveness)两个概念,并开发编制了相应的测量工 具。所谓过度竞争是指个体为了保持或提高自我价值感,而不惜以任何代价进行竞 争和争取胜利(以及避免失败)的一种普遍需要, 同时个体有意识地在各种情境下操纵 和压制他人。个人发展竞争指不是以赢得胜利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竞争性经验来 提高个人的成长水平。持有这种竞争态度的个体关心自我发现与自我提高,而不是 与他人比较。在对量表进行效度分析之后,他发现两份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很低, 说明这两份量表测量的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体的竞争性存在两个 相互独立的维度,即过度性竞争和个人发展性竞争。 由以上对竞争的论述可以看出,经济学中认为竞争是对“蛋糕”的争夺,心理 学倾向于竞争是一种人格特质,而生物学则认为竞争一方面是本性,另一方面也由 于资源的稀缺。在本研究中,我们认为竞争就是个体之间为了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的 争夺,而内部竞争就是组织内的个体之间为了有限的资源而进行的争夺,对于竞争 是一种本性,我们将在后面的问题讨论中具体的分析。 1.1.2 内部竞争的相关研究内部竞争的相关研究 当竞争成为市场经济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建立内部竞争机制,希望 内部竞争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张平在论述了竞争激励理论、竞争发展理论、竞争 激发论和竞争信息完整论的解释之后,提出如果规则、标准和程序是好的,企业内 部的竞争将有利于发现人才,并使能力强、勤奋努力的优秀员工获得更多利益,从 而对其他员工产生公平性激励效应,并对员工行为产生正向的导向作用,大力提倡 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阐述了内部竞争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建立有效竞 争的必要条件,以及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0。 张平所论述的有效的内部竞争机制有太多的限制条件,未免过于理想化,而对 内部竞争的劣势研究国内外学者多集中在知识转移方面, tsai11在探讨部门间知识转 移时指出,部门间的竞争存在内在资源竞争和外在市场竞争两种形式。资源竞争会 抑制知识转移,而具有外在市场竞争的部门往往具有相似的产品或服务,这些部门 往往会具有强烈的相互理解和发觉竞争者想法的动机,从而基准化自身,并更好地 战胜竞争者;另外,为了达成某种不为总部所知的合谋,也会使这些部门有着强烈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论论 文文 5 的相互交往的动机。因此,当竞争加剧时,竞争者相互交往,学习变得越发重要。 同样周密12等以团队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关系网络角度考察了在正式的工作关 系背景下,当团队成员间存在工作竞争时,团队内社会网络对知识转移(团队成员 的个人知识在团队内部成员间转移的容易性和团队成员对所接受的其它团队成员知 识有效性的评价)的影响。研究认为,反映社会网络质量的网络信任会促进团队内 知识转移,而网络认知信任和网络情感信任对团队内知识转移具有不同的作用,其 中网络情感信任的影响要强于网络认知信任。工作竞争具有调节这种影响的作用, 并且对网络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的调节程度会有所不同。 团队内部竞争导致了知识转移的困难,shleifer3研究表明市场竞争导致了企业 的非伦理行为或者被谴责为贪婪的行为,可以推断在企业内部的工作团队中,竞争 可能也会导致个体不伦理行为的增加。此外,在雇佣关系中有一个欺骗的经济学模 型“理性欺骗者模型”13,它建立在一个非常简单的动机假设之上,即雇佣者 是 “理性欺骗者” , 他们会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 当欺骗的边缘利益超过边缘成本时, 他们就会逃避责任。 “理性欺骗者模型”假设雇佣者都是利已主义者,他们会通过各 种方式去探查周围的环境以增加自己的福利,无论他们什么时候欺骗,逃避的边缘 利益都大于边缘成本。企业大多会通过贯彻监督和罚款政策来使预防逃避行为,而 有成效的管理者为了减少雇佣的逃避会策略性的操纵欺骗成本和机会主义利益。 根据“理性欺骗者模型” ,在既定的刺激环境中,如果员工是理性欺骗,那监督 的减少将会导致逃避责任的增加,并且由于监管的减少而导致的逃避责任的增加在 员工之间应该是最大的,因为对他们来说彼此的雇佣关系是最小的。nagin13等通过 试验发现当监督明显放松时,有很大一部分职工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符合“理性 欺骗者”模型。然而,也有很大比例的职工并没有对监督的放松做出任何反应14。 1.2 非伦理非伦理行为的研究现状行为的研究现状 1.2.1 非伦理非伦理行为的界定行为的界定 伦理(ethic)和道德(morality)是有区别的,伦字从人,德字从心,英文中 ethic 源 于希腊文 ethos,意义是区别正确和错误或善和恶的行为,而 morality 源于希腊文 morals,指一般性或规范的行为。伦理具有充分的社会性,是指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之 间的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非伦理行为包括欺骗、消极怠工、行贿受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论论 文文 6 贿、背后说别人坏话等。而道德是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人们的价值指向相 一致的东西,不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经过意志抉择所发生的 有损于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行为,如损坏公物、随地吐痰、公车不让座等。对非伦理 行为和不道德行为的界定上,国外是 unethical,国内对此并不是很严格。本研究中 只对非伦理行为中的欺骗行为进行研究,欺骗行为属于非伦理行为的一种,特指团 队内欺骗行为。 1.2.2 非伦理行为的相关研究非伦理行为的相关研究 1.影响非伦理行为前置因素 除了竞争,研究表明组织和团队的伦理氛围、伦理文化对非伦理行为的产生也 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企业伦理气氛影响非伦理行为的发生,并且遵循道德规范伦 理气氛和遵循法律制度伦理气氛与非伦理行为呈负相关关系,利已主义的伦理气氛 与非伦理行为呈正相关关系。作为企业道德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伦理气氛(ethical clmiate)的概念首先由 victor 和 cullen 于 1987 年提出。victor 和 cullen15 (1987)把 伦理气氛定义为组织内关于什么是道德行为和对道德问题如何处理的共同认识,并提 出由道德标准(ethical criteria)和道德关注点(locus of analy-sis)两个维度构成的伦理气 氛理论模型。所谓道德标准是指用来评判事情道德特性的方法或思想,道德关注点是 指在处理道德问题时关注的是哪类群体。企业伦理气氛划分为三种,即:利己主义 的企业伦理气氛、遵循法律制度的企业伦理气氛和遵循道德规范的企业伦理气氛。 其中利己主义的企业伦理气氛主要根据这种行为结果是否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而不 管这种行为是否侵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或者是违反了相关的法律制度;遵循 法律制度的企业伦理气氛是根据法律制度标准来判断道德行为,即行为遵循了法律制 度就是道德行为,如果行为违反了法律制度就是非伦理行为;遵循道德规范的企业伦 理气氛是根据道德规范和规则的标准来判断道德行为,即某种行为如果遵循了某一道 德规范和规则,这种行为就称为道德行为;如果某种行为违反了道德规范和规则,则称 为非伦理行为16。 伦理决策将直接决定个体的伦理行为,ferrell 和 fraedrieh17认为有四种压力可 能导致商业中的伦理决策: 个人价值观 、组织、竞争、机会。个体的价值是通过 家庭、宗教、学校和商业经历这些社会化途径而习得的,是相对稳定的。carr18提 出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两种伦理维度:有关家庭价值体系的和有关商业的,个人价值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论论 文文 7 只是组织总体价值结构中的一部分。更进一步,组织价值结构和公司文化对个体伦 理行为也有强烈的影响,伦理反映了个体的特征,也同样反映了个体所组成的商业 企业的特征,即组织文化。关于竞争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过, 而机会主要是指实施非伦理行为的机会,研究发现从事非伦理行为的机会比个人信 仰能更为有效地预测非伦理行为19。而我国学者杜林致研究表明金钱心理类型也会 导致非伦理行为的发生,其中金钱崇拜者和金钱不满者与金钱排斥者、金钱冷漠者 相比,更可能在工作压力的情境下从事非伦理行为;金钱冷漠者和金钱排斥者比金 钱崇拜者更可能受到非伦理组织氛围的影响;大学生比管理人员在工作压力、从众、 组织氛围等情境中更容易发生非伦理工作行为20。此外,榜样的作用(如班杜拉的 暴力实验) 、个体的道德水平等都会影响非伦理行为的产生。 2.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结果 非伦理行为在我们周围时有发生,当这些非伦理行为发生时会对周围的人产生 什么样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表明他人的非伦理行为至少以三种可能的方式影响周围 人的行为。一是利弊权衡模式21,当看到有人作弊时,个体会改变他们对被抓可能 性的评估,然后对作弊进行利弊权衡,最终会导致周围人非伦理行为的增加;二是 显著性假设22,当看到有人在进行非伦理行为,而且这种行为的非伦理特征很显著, 那么人们就会反过来更加关注于道德行为和自己的道德标准,这种假设的结果就是 周围人非伦理行为的倾向减少了;三是社会规范模式23,当看到他人的非伦理行为 时,个体会改变对社会规范的理解,从而导致更多的非伦理行为,例如班杜拉著名 的暴力实验中,看到榜样进行暴力行为的孩子比没看到的孩子在实验后表现出更多 的暴力行为,但是更重要的是,如果成人没有对榜样的暴力行为进行任何评价,那 孩子会表现出比有成人对榜样的暴力行为进行负面评论时更多的暴力行为,这可能 是因为,如果成人没有对榜样的暴力行为进行评价,通过社会规范,孩子会认为这 是一种默许。在社会规范的描述中暗含着一个导致个体非伦理行为的重要因素:社 会认同,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研究者认为,当看到非伦理行为时,社会规范如何起 作用依赖于非伦理行为的发动者是组内还是组外人员,当组内成员在进行非伦理行 为时,其他组内成员会把它当作一种社会规范,从而导致组内其他成员的非伦理行 为增加;当组外成员在进行非伦理行为时,组内成员为了保持不同和正性的社会认 同,就会选择远离这些人,从而减少非伦理行为。 gino24用实验的方法,测量以上三种机制是如何影响人们的非伦理行为的。他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论论 文文 8 通过数字矩阵,设计了四种实验情景,实验的参与者被要求去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 问题,在一些情景中会有实验者的同伙进行欺骗,欺骗的结果是可以获得更多的报 酬,一共有四种实验情景,一个是控制情景,在这种情景中实验参与者是没有任何 机会进行欺骗,这是其他三种情景的基线;另一个是碎纸机情景,没有人作弊,但 是参与者有作弊而不会被抓的机会,是作为一定量的欺骗作为的基线;最后两个是 是组内认同情景和组外认同情景,两个情景中都雇佣了一个同伙在实验中最大程度 地作弊,所不同的是,同伙所属的身份不同,在组内认同情景中,同伙是作为组内 成员的,在组外认同情景中,同伙是作为组外成员。最后的结果表明非伦理行为对 周围人的影响并不依赖简单的利弊权衡,而依赖暗含非伦理的社会规范和非伦理行 为的显著程度。 随后,gino25又对非伦理行为的传递进行了研究。当在团队中有一个坏苹果时, “坏苹果”的非伦理行为是如何影响团队内其他成员的,团队内成员是更倾向于跟 随他们的坏行为,还是为他们的错误买单做出补偿呢?他用三个实验表明团队成员 对非伦理行为是受到传染还是做出补偿,取决于团队外部观察者是否存在。在第一 个实验中,参与者在有外部观察者在场的情境下,更倾向于对内部成员的侵害行为 做出补偿,而不倾向于对外部成员的侵害行为做出补偿。第二个实验中,对内部成 员的补偿行为将因是否有外部观察者在场而发生变化,在有外部观察者在场时更容 易发生补偿行为。我们认为外部观察者在场引发了团队成员对内部成员非伦理行为 产生内疚感。实际上,在这项研究中,最后一个实验表明,关联的内疚感对团队内 成员的非伦理行为和参与者补偿行为关系产生了调节作用。这些结果说明,其他人 的行为和组的分类是影响道德行为的重要变量。 gino 等的研究表明,非伦理行为在组内是可以传递的,当组内有成员进行非伦 理行为时,其他人会对它产生认同,然后自己也表现出非伦理行为。但是组外成员 进行非伦理行为时,并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gino 解释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受所 暗含的非伦理的社会规范,另一部分可能是受非伦理行为的发动者和追随者的关系 所定的。相比组外的成员,人们更倾向于认为由组内成员或者熟悉的人所发动的问 题行为更加的合理一些,因此,在一个孤立的带有很强的统一意志的军事基地里, 发生由少数人发动,大多数士兵尾随的虐囚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他的研究也表明非伦理行为传递方面更为乐观的一面。一些研究显示,当一 个组织的成员做过一些历史性的非伦理行为时,那么以后与这些组织相关的个体会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论论 文文 9 感到罪恶感,在这种罪恶感的驱使下他们会做出一些补偿的行为,例如记得大屠杀 的德国人一直在为他们祖先所犯下的恶行在赎罪26。更多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因为其 他人的非伦理行为而感到内疚,哪怕和这些人只是微弱的联系27。与跟随坏苹果的 例子恰恰相反的是,这些研究都表明组内成员的非伦理行为会驱使与这些成员相关 的其他人做出补偿行为。 自我分类和社会认同理论表明坏苹果对周围人的影响可能仅仅只是取于外部观 察者是否存在,当个体身边都是一群与自己相似的组内成员时,他们极有可能去模 仿同辈的行为,因为这样的行为是合乎组织的规范的,从而导致了非伦理行为的传 递。 gino 指出未来一定会出现大量的关于组织内和组织外对个体非伦理行为的影 响,后续研究可以探讨是否做出非伦理行为的个体的身份会影响其他人的行为。在 现有的研究中,非伦理行为发动者的身份是模糊不清的,但是理论上讲非伦理行为 发动者的身份在非伦理行为的传播中一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关注于此的研究会对个 体的非伦理行为提供更多的佐证。 1.3 竞争与竞争与非伦理行为非伦理行为的关系研究的关系研究 经济学理论通常认为竞争是有利的,因为竞争促进了市场繁荣,提高了创新, 促使公司以最低的成本运行从而保证的效率,鼓励职员更高效的工作并且降低雇佣 者歧视行为的可能性。最近,经济学家们开始不再单纯对竞争的经济学效益感兴趣 了, 例如, shleifer3认为竞争可能滋生更多的非伦理行为, 比如贪污和欺骗; brandts, riedl 和 winden28认为竞争对个体情绪性的表达、熟练的做事以及待人接物方面有 很强的负面影响。gneezy,niederle29和 rustichini30发现妇女相对比较弱的劳动力 市场地位部分是缘于竞争,因为在竞争机制下,妇女不会像男人一样系统的增加她 们的努力。 christiane schwieren 和 doris weichselbaume31对竞争导致的欺骗比较感兴趣, 他们认为任何形式的打破规则一般都被理解为欺骗,欺骗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违法行 为逃避惩罚,偷偷的做以希望不被捉住。根据经济学中源于 becker32的犯罪观 点,犯罪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理性行为,个体依据利益和成本相关的东西来做出选择。 schwieren 和 weichselbaumer14通过实验考察为了可观的报酬而展开的竞争不仅影响 华华 中中 科科 技技 大大 学学 硕硕 士士 论论 文文 10 个体的行为,同时也影响了他们欺骗的倾向。实验中,被试有可能通过违规的工具 来完成任务从而使他们的结果更好一些,同时,被试也有可能在众多的欺骗机会面 前去歪曲事实,但被试必须在两种不同的情境下完成任务:一种没有竞争,一种有 竞争,竞争的水平由回报机制来诱发出来,报酬依据绝对或相对的行为。通过在被 试不知道的情况下观察到被试的行为,来能够考察在竞争情境下欺骗是否真的发生 了。他们通过实验发现确实竞争的压力导致了个体的欺骗,然而,这仅仅对那些就 完成任务而言有相对比较低的能力的那些个体而言。这和经济学中关于犯罪的研究 结果是一样的,需要得到更多的人更有可能去实施非伦理的欺骗行为。同时,他们 指出当在欺骗方面性别并没有整体差异时,女性对竞争的压力反映更强烈一些,表 现在她们欺骗行为的增加。然而一般来讲,竞争对于女性欺骗行为的影响全部是由 于女性在指定任务的完成方面表现更差一些。他们发现完成一项特殊的任务是个体 的能力,而性别并不会特别的影响对竞争的反应。在竞争压力下,表现欠佳者会显 著增加他们的欺骗行为,这可能是为了挽回面子或者想要一个赢的机会。 早期的经济学研究33曾经特别的调查了在教室中的期骗,发现 gpa 低的学生会 比 gpa 高的学生有更多的欺骗。更重要的是,研究表明通过增加被捉的可能性可以 减少欺骗行为。nagin,rebitzer,sanders 和 taylor34也研究了公司中的欺骗行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