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诗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诗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诗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诗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诗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 i i, p j i l j - 摘要 摘要 杜诗不仅折射着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之光,同时也包蕴着无论是深度还是广 度都十分可观的民俗文化。而杜诗学界对此层面却有所忽略,本文从三个部分 对此试做研讨。 第一部分勾勒了民俗文化在杜诗中存在的状态。本部分认为民俗文化在杜 诗中以意象、典故、专题三种形式呈现;而就其涉及的文化模式则又可大致分为 中原地区的农耕区民俗文化,西北甘陇区的游牧、山居文化及西南夔州等地区的 、- , 。 原始渔猎文化等。认定杜诗中包涵的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系统的特征。 一 一一 r 第二部分分析了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杜甫对待民俗文化的几种态度。本文 认为杜甫是依据“仁”的尺度对民俗文化观照,主要是批判与顺应两种态度,此外 还有一种“借用”的态度。 第三部分探视了民俗文化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两个对杜诗的影响。 在结论部分笔者简单讨论了塾壶适墼刨作的民俗视角的意义,认为杜甫对 这个视角的自觉选择,在意义上正是盛唐之音转变的标志。在文学史上有其特 一 k 殊地位。) 关键词:杜诗民俗文化形态态度影响 a b s t r a c t d u f u sp o e mr e f l e c t e dn o to n l yt h el l g h tf r o mt h eq u a i n te s g e l l c e ,b u t i tf r o mt h ef o l k l o r ec u l t u r e ,w i d e l ya n dd e e p l y y e t ,t h es t u d y i n gf i e l do f d u s p o e ms h o w e ds o m e w h a tt h en e g l e c tt ot h ef o l k l o r ec u l t u r el a y e r t h e p a p e rt r i e di tt h r o u h gt h r e ew a y s f i r s tt h ep a p e ro u t l i n e dt h ea p p e a r a n c et h ef o l k l o r ec u l t u r ee x i s t h ei n d u f u sp o e m t h ep a p e ra c c e r t a i n e dt h a tf o l k l o r ec u l t u r ee x i s t e di nd u f u sp o e mi nt h r e et y p e s :i d e a l 、c a n n o n 、t o p i c r e f e r r i n gt ot h ec u l t u r e m o d e l ,i tc o w l d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k i n d s :t h ea g r i c u l t u r ef o l k l o r ei nt h e m i d - - r e g i o n ;t h ew a n d e r p a s t u r i n ga n dh i l l - l l v i n gf o l k t o t ec u l t u r ei n t h en o r t h w e s to fg a n l o n g r e g i o n ;t h ep r i m i t i v ef i s h i n ga n dh u n t i n g f o l k l o r ec u l t u r ei nt h es o u t hw e s to rk u i z h o ur e s i o n i nt h e s es t e p s ,t h ep a p e r c o n c l u d e dt h a tt h ef o l k l o r ec u l t u r ee x i s t i i l gi nd u f u s p o e m h o l dt h ew i d e l ya n ds y s t e m a t i cc h a r a c t e r s e c o n dt h ep a p e r a n a l y z e dt h es e v e r a la t t i t u d e so fd u f u ,t h ec r e a t i n g s u b j e c t ,t o w a r d st h ef o l l d o v ec u l t u r e t h e p a p e ra c c l a i m e dt h a t d u f u sa t - t i t u d e st o e a r d st h ef o l k l o r ew e r em a i n l ya c c o r d i n gt oh i si n n e rc r i t e r i o n a n ds h o u dt h r e ek i n d s :c r i t i c i s i n g 、a c c e p t i n g 、h a r r o w i n g 1 1 l i i dt h ep a p e rv i e w e dt h ei n f l u e n c ef r o mt h ef o l k l o r ec u l e t u r et od u f u sw e m mt w oa s l a e g t s :t h ec o n t e n ta n dt h e 蛐 h l 她c o n c l u s i o nt h e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ds i m p l y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d u f u s c r e a t i n ga n g l et ot h ef o l k l o r e c u l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d l l f u sp o e m f o l k l o r ec u l t u r e a p p e a r a n c e a t t i t u d ei n f l u e n c e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从人类学角度看,文学活动的上位概念是文化活动。而文化研究的一个 基本原则是整体性研究。这一原则对于获得关于文学活动的整体性认识同样 具有有效性。 文化就其传承的路径与载体看,一般可分为经典文化与民俗文化两层。 前者主要以典籍形态流布,后者主要以口耳相授的形式传播。从反映论角度 看,如果说经典文化主要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形态层;民俗文化则相应地集中于 对社会心理的反映。然而,就获得整体性文化认知来说,两个视角是不可偏废 的。 杜诗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之中的经典。闻一多先生称之为:“四千年 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对杜诗进行全面的阐释与认 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杜诗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然总其归途,不过如下几类:关于杜诗 的考订与整理;关于杜甫家世乡情与葬地的研究;对杜诗思想性格的研 究;对杜诗的分期研究和分地域研究;对杜诗的分题材研究;对杜甫诗 论、诗体、艺术技巧及审美特征的研究;对杜诗学史的研究;关于杜诗与当 代创作批评的研究。 这些角度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但从文化学的视点出发,便可发现这种 研究格局中民俗文化视角的明显缺失。普列汉诺夫曾说:“要了解某一国家的 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 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唯物主义 解释根本就不可能。没有一件历史事实的起源不能用社会经济说明;不过说 没有一件历史事实不为一定的意识状况所引导、所伴同、所追随,也是同样正 确的。因此,社会心理学异常重要,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的历史中, 如果没有它,就一步也动不得。”。而社会心理的主体则蕴含于民俗文化之中。 可见,民俗文化研究视角的缺失无疑会影响对杜诗的全面认识。 鉴于此,本文试图对杜诗中的民俗文化因素进行初步的研究。全文分三 部分。第一部分考察民俗文化在杜诗中存在的形态;第二部分考察民俗文化 对杜诗的影响;第三部分考察杜甫对待民俗文化的几种态度。 一 民俗文化在杜诗中存在的状态 ( 一) 民俗文化因素在杜诗中分布的形态 民俗文化是杜诗创作的重要文学对象。从语料学角度看,其在杜诗中存 在的形态大致可归纳为三类。 1 审美意象形态。所谓审美意象,是“一种由主体感知的语义形象”。这 种语义形象“借助于主体的心理与文学语言的具象化功能,而在主体的头脑中 呈现”。它“不指涉实在,它是文学语言的指归,又是文学语言创造文学世界 的实体和手段”。四 审美意象是民俗文化在杜诗中存在的基本形态。它以写物图貌为其显现 的基本途径。 如龙的意象。龙是中国原始社会形成的一个综合图腾意象。在其传承的 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饱含民族心理的能指意义。杜甫在其1 4 5 7 首诗中,有 8 0 多首诗中以龙为意象塑造文学对象。这个意象出现近1 0 0 次。o 可见,杜甫 十分喜欢以“龙”的意象构建其文学客体。 诗人以“龙”写音乐之动人是“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 ( 刘九法曹郑瑕 丘石门宴集 ) ,“此时骊龙亦吐珠,冯夷击鼓群龙趋”( ) 。着一 “龙”字,乐之仙韵,宛如耳畔。 诗人以“龙”写水势是“歧龙不自谋”( ( 江涨) ) ;“蛟螭乘九皋”( ( 临邑舍弟 书至,苦雨 ) ;状树木的造形是“偃盖反走龙蛇形”( ) ,“白摧朽骨龙虎死”( ( 戏为韦偃双松图歌 ) ,“虎倒龙颠委檫棘”( 楠本为 秋风所拔吧) ) 。着一“龙”字,整句诗可谓灵气飞动,意蕴盎然。 此外,同类的如凤凰、麒麟等图腾意象,其他如神话、仙话、传说等民俗文 化因素,也广泛地以审美意象的形态存在于杜诗之中。 杜甫选用民俗意象为其诗歌载体,使其传达的体验能准确地在创作主体 与接受主体双方找到契台点,从而引发较大的联想空间,产生较好的艺术效 果。 2 典故形态。典故即“故事” 。它在传承过程中其意义指向较意象直接 而稳固。杜甫赋诗,不仅喜尚经典之典,民俗之典也是其重要的语言材料。其 使用方法可粗分二类。 以民俗典故写志。最典型的当推“稷契”两个传说人物。稷,五谷之神o ( 礼记祭法 :“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日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 继之,故祀以为稷。”o 契是传说中的商之远祖,亦知农事。杜甫一生志在“致 2 ! ! 竺! ! ! ! 竺! ! ! ! ! ! ! 童坚鳖圭兰垡鎏苎 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又二十二韵 ) ,将白已的理想便依托于 “稷契”二人之上。所谓“窃比稷与契”( ) ,“稷契易为力”( ) 。 魏书 载:“李预居长安,每羡古人餐玉之法,乃采访蓝田,躬往攻掘,得玉 石大小百余,磨为玉屑,每日服食。”古人传说,吃玉屑可以成仙,故前人效仿此 说,以成典故 。杜甫以之写一己牢骚,颇为传神。 又如,箕颖客指尧时隐士许由、巢父。箕山、颖水是其隐居之地。晋人皇 甫谧( 高士传) 载: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于是遁耕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 终身无经天下色。” 乾元二年( 7 5 9 ) 秋,杜甫从华州弃官入秦州,对政治前途十分失望,怅然叹 日:“足明箕颖客,荣贵如粪土”( ( 贻阮隐居) ) 。此前此后,杜甫曾多次以之抒 写落寞心情。 又如,“葛洪,晋朝人。曾人罗浮山修炼丹药。相传他死后,颜色如生,举 尸入棺,轻如空衣,人们认为他是尸解成仙的” 。大历五年( 7 7 0 ) 冬,杜甫卧 病湘江,在其绝笔诗中以此典写一生失志之遗憾,生命之将终,一句“葛洪尸定 解”,流露出无限的感伤。 范例颇多,兹不赘述。 民俗典故在其形成过程中,往往携带大量的集体无意识、社会心理内容。 杜诗将个体情绪依托到这类典故之上,往往能使其意义更具穿透力。 3 文学对象形态。杜甫以民俗文化作为文学对象,是诗歌国度中比较独 特的一帜。杜甫以民俗文化作为文学对象,又主要是对其进行价值评判。 例如,杜甫曾几次专题咏凤凰。 + “亭亭风凰台,北对西康州。西伯今寂寞,风声亦悠悠。山峻路绝踪,石林 气高浮。安得万丈梯,啄饮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 岂徒比清流? 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 坐看彩融长,纵意八极周。自天衔瑞 图,飞下十二楼。图以奉至尊,风以垂鸿猷。再光中光业,一洗苍生忧。深衷 正为此,群盗何淹留。” 石 犀行) 对成都土俗迷信的批评等,兹不赘举。 以民俗文化为观照对象,往往要求认识主体具有强有力的判断力。杜甫 自幼精熟内典,以此优势,吸收民俗文化专题人诗,在客观上形成了观点鲜明, 情感丰厚,意义蕴籍的特征。 i 二) 民俗文化在杜诗中存在的深度模式 文化学认为,文化的诸形象、要素、部分、趋势并非是毫无联系的事物之堆 积,而是呈现为模式的形态。所谓文化模式,“简言之,是一个社会的技术、习 俗、思想等在各方面互相适合形成的一致的体系。”o 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在 讨论文化模式时,将之区分为主要模式和次要模式,“所谓主要模式,是与人们 的生存、生计等实际生活有关的文化结构,所谓次要模式,是与人们在满足了 基本生理需求之后的审美活动等有关的文化结构。”o 前者比较稳定,面对现 实层面,又叫“现实模式”;后者相对易变,面对价值层面。又叫“价值模式”。这 就为我们勾勒杜诗中的民俗文化存在秩序提供了视角。 依据杜甫一生足迹所至,他接触的文化模式大致可归为四类。以长安洛 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农耕区文化模式,以秦州为中心的甘陇地区的游牧区 文化模式,以成都为中心的巴蜀文化区封建都市文化模式和夔州为中心的原 始渔猎文化模式。至于晚年流寓江湘,因其诗少民俗视角,兼之当地之俗亦可 杂人前四类,故不论。 1 对杜诗中民俗文化的现实模式考察。安史之乱前,杜甫主要活动于中 原地区。这个阶段,他所感触民俗文化模式鲜明地打着农耕文明的印迹。请 看下表: 4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域层面内容出处地点句子 赌博彭衙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 a 博塞为古时赌博的游戏。 一诗则是围绕当地人 的井盐产业,勾勒了当地人群建于其上的生产关系:“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 烟。宫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揖措,出车日连连。白公斗三百,转致 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诗以盐井为描写中心,以盐井旁的草木、烟火起兴,叙写盐民制盐,官家盘 剥,群氓争利,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浓缩了当地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 状态,可谓人木三分,力透纸背。 5 此外,( 捣衣) 、( 寄彭州高虢州岑三十韵 、 、( t k 会渡) 、 遣兴) 、 、秦州杂诗) 二十首等诗中都或多或少地记录了当地人诸如取暖、食 蜜、捣衣、用药之俗。将这些细节连缀起来,可以窥出,杜诗中反映甘陇地区的 民俗文化的现实模式是以游牧为基础、杂揉周围各地的些许特点为特征的。 巴蜀地区所指范围颇大。这个区域地形地貌也较复杂。故其民俗文化的 现实模式不仅异于中原、西北,于其内部也各有不同。按杜甫在巴蜀活动地区 可大致分为成都、川北、东川三个部分。宝应二年( 7 6 2 ) 六月至广德二年( 7 6 4 ) 二月的时间里,杜甫因徐知道叛乱,流浪川北,传诗1 7 0 首o 。但这些诗主要 是诗人或抒怀抱或与人赠答或凭吊古迹。除 、 二诗 直接关涉当地民俗,反映他们以捕鱼为生的生活方式之外,并无明显留意于 此,故不论。 成都及周围地区自战国以降,其城市文明较发达。唐玄宗时又曾立之为 “南京”,正所谓“喧然名都会”( 成都府) ) 。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使这里民 俗又迥异于中原地区。这一点杜甫在诗中做了清晰反映。比如,成都百姓惯 养鸬鹚,杜诗中的“鸬鹚西日照”( ( 田舍) ) ,“鸬鹚鹘鹅莫漫喜? ( ) 记成都人使用天然气之 俗;“远烟盐井上”( 出郭) ) 记成都人食井盐之俗,更是具有补史之功。连缀这 些独特的生存方式,我们可以勾勒出成都民俗文化区别于中原地区的现实模 式。 自永泰元年( 7 6 5 ) 五月至大历三年( 7 6 8 ) 正月,杜甫离开成都,先在岷江、 云安一带漂流,后定居夔州。由于地理环境及民众开化程度的相似性,我们把 以夔州为中心包括云安、忠州等地称为东川。 这个地区,多山少土涧流交错;又汉僚杂处,民风原始。杜甫在这个地区 居近三载,日与黎庶相杂。对当地民俗的观照,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表 现出较前期的自觉。下表的内容便可为证。 6 llij1 i 簧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地域层面内容地点 出处形态 句子 引水) 溪上) 饮 夔 示獠奴阿 专题 山 段) 与语略 泉 州 ( 信行远修 素并a 水筒) 存 圊人送瓜) 云安 十二月一日 语素 负盐出井此溪女 吃 三首) 之二 井 东 现 盐 之 式 语素雕胡炊屡新 川 层 以 夔 行官张望 米 为 朴稻畦水专题略 主 州 归) 食 语素尝稻雪翻匙 赠李十五 巢居同上语素峡人鸟普居 丈别) 有自 b a 夔地多山无井,以竹筒引山泉而用,以上诸诗皆可为证。 b 僚人自有节日,与汉人不同。他们不庆重九,而十月一日为他们的土著节。参见 ( 杜甫诗全译) p t 0 3 4 及 草堂 8 4 2 p a o 表中呈现的内容,虽不能尽囊东川民俗现实层面的全部,我们巳可见出杜 诗对这里生民生活环节的反映是全面、自觉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杜甫发 现了东川人原始朴野的生活模式。 2 对杜诗中民俗文化的价值模式考察。民俗文化的价值内核在实质上 1 _ 器一 7 杜诗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 是一种人文态度。进一步说,即民俗视角的对人自身生命价值的认定。与其 它人文价值形态一样,民俗文化的价值形态也是包含两个基本层面,即对当下 生存状态的认定和对终极生存状态的追求。只是相对于经典价值形态,它表 现为不自觉和弥散的隐形状态。 杜甫在观照民俗文化的现实模式的同时,对其价值模式也用心辨析。从 其诗中反映的价值层面看,大致可归为两个视角。 1 ) 情感渲泄的姿态。民俗文化本来就重情感渲泄,这是民俗文化系统的 动力机制。杜甫在接触四种民俗文化的动力机制时,以其敏锐的诗心对其做 出了辨析。他记载的中原民俗情感泻泄的倾向是粗豪之中渗透儒雅。杜甫不 少诗句写自己与友人共度的“检书烧烛短,看剑饮杯长”( 夜宴左氏庄) ) 的时 光片断。在其游宦时,杜甫甚至亲自豪赌释闷:“相与博塞为欢娱”( 今夕 行) ) 。这种豪雅交汇的人生风姿,显然是与中原地区发达的经典文化有分不 开的影响。 在杜诗中,甘陇民俗情感的渲泄方式相对中原地区,显露了粗犷、膘悍的 特征,“马骄朱汗落,胡舞白题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秦州杂诗二十 首) 之三) ,“陇俗轻鹦鹉”( ) ;家居亦唱( ( 秋野五首 、 之五,则是对时人重丧习俗的刻划,“朝 逢富家葬,前后皆辉光。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送者各有死,不须羡其强。 君看束缚去,亦得归山岗。” 不论作者对此俗持何种态度,也不论从客观上讲此俗是否值得提倡,单就 其心理动向看,该诗画出了人们对于死的庄重态度。 相比之下,杜诗所反映的东川与川北等近乎原始状态的地区,其对待生死 的态度则是粗野横暴的。 先看 ) 。稍后,三人又同登单父琴台,眺望原野大 泽:“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柘落如雨,飞藿 共徘徊。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 ,大儿结束随商旅。欹帆侧舵人波涛,撇漩捎溃无险阻。朝发白帝暮江 陵,顷来目击信有征”( ) 。诗人几乎是以赋的手法,对异地庶民生活 的情节进行了叙述,读来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风景迥异的国度,这无疑扩太了 杜诗的审美感染力。这类诗作在杜甫晚年留下了不少。峡中览物) 、 等诗,都属于这类作品。 还有某些生活的细节,它们中间包含着丰富风俗人情的因子。在大家共 度时光的时候,它们不仅是人们产生情感沟通和共鸣的媒介,而且也成为诗人 们传达诗情的较为优秀的材料。如:“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 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 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 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 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之二) 。这首诗作于大历四年三月,时杜甫飘泊潭州。时近清明, 他即清明景事,发而为怀古伤贫、思国向阚的深沉歌唱。诗歌关涉到唐人过清 明的一些民俗事项如荡秋千、蹴鞠等。但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诗人之用意并 未勾勒细节、知识。诗人仅以之为契机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以之作为发兴的契 机,创作的触媒。 杜诗中的节俗诗数量可观。笔者依今人韩成武先生著 统 计,有关涉元旦除夕的6 首,关涉清明寒食的8 首,关涉端午的有2 首。关涉七 夕节的有2 首,关涉上巳节的有3 首,关涉中秋节的有1 首,关涉重阳节的有 1 5 首,关涉晦日的有4 首,其他大时令节气的如二至二分类有1 0 首。数量是 十分可观的,然综观这些作品,便可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即仅为诗人 创作的契机,这也算是杜诗节俗诗的一个特点吧。 节俗本来是有全民性,虽然它们的外化特征可能因空间的不同而小有差 异,但是它们身上所沉积的情感却几乎是全民族共认的。当它们作为契机进 入诗篇时,本身便携带着大量的潜在语言情感,形成了一个与读者问无隔离感 的对话背景。杜甫的节俗诗是很成功的。原因除了他自己精炼的艺术手法和 独特的生活体验之外,与他对节俗这个层面审美肌质的开发也有着分不开的 关系。 除了节俗作为契机大量存在于杜诗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民俗文化产品,它 们在流布的过程中,形成半文学成品,诗人也常常借以发兴,这类作品也颇不 少见,如 一诗:“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风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琴台,在浣花溪北,相传为汉代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其妻卓文君居住处。 诗中对这个故事的着眼点很独特,他没有着眼于司马相如年少风流之时,而是 注意其“多病后”,并由此发出对其纯美爱情的称美和叹惋。 又如 石镜) 一诗:“蜀王将此镜,送死置空山。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 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 “据 载,蜀都有一丈夫,化成美丽的女子,其实是个山精。蜀王 纳她为妃,不久她死去。蜀王派五丁去武都,担土作家,在其墓门前立一石镜, 这个坟冢就是武担山,在成都西北,现已夷平。又据 寰宇记) 载,冢上有一石, 厚五寸,径五尺,莹彻,日石镜”。唧 诗人借这个文学半成品传达了见镜感怀的咏叹之情。诗人并非要传达一 些知识,介绍这些民俗故事,而是这些民俗故事使诗人兴起了诗情,从创作论 - 1 3 ! ! ! ! ! ! ! ! 竺! 竺竺! ! 二坠堑耋墼星兰兰垡里耋里耋 的角度看,它们亦是诗歌创作的契机。此类例子还有不少,兹不一一列举。 从以上三点可以大致看出,民俗文化因素在杜诗思想内容中是不可忽视 的客观存在,而且是比较有特点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充实、提高 了杜诗的思想价值,并且在客观上扩大了作品的情感辐射面和可读性。所谓 “杜诗不是精神贵族的产物”,o 也只有注意到这个层面,才能得到全面的解 释。 同时,从民俗枧角透视杜甫诗思想内涵,对于了解杜诗无穷的魅力之所 源,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它是应该引起研杜者注意的。 i 四) 民俗文化对杜诗形式的影响 杜甫作诗号称“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o 这与他谦虚地向时 人先贤学习有密切关系,同时与他注意吸收民间文学尤其是民歌的有益成份 也是分不开的。 早年,杜甫主要在中原地区活动。这一时期,他接触的主要是正统文化, 所以早期的诗体表现为知识阶层通行的古体诗和近体诗。但他对异地的民歌 已表现出兴趣,他在夜宴左氏庄) 中说:“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就已透露 了这个消息。晚年寓居夔州,生活宁静,加之夔州之地民歌盛行,为诗人提供 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诗人也因此取得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沈德潜叹之 日:“得江山之助”。o 这方面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借鉴“吴体”,革新七律。太历二年春作的( 愁) ,杜甫自注:“强戏为吴 体。”关于“吴体”的认识曾经有争议。方回认为:“拗字诗,在老杜集七言律诗 中谓之吴体。老杜律一百五十九首,而此体凡十九出,不止句中拗一字,往往 神出鬼没,虽拗字甚多,而骨格愈峻峭。”o 梁章钜驳之云:“七言律有全首不入 律者,谓之吴体,与拗体诗不同,方虚谷 昼梦 等亦为取 法“吴体”之作。杜甫把民间歌谣不讲格律的特点,纳人律诗,“超越了七律固 有的形式、格律以及传统的技巧、手段等因素的限制和束缚。”是对律诗的一 种解放和创新。 2 模仿“竹枝”改造七绝。夔州一带,古来盛行一种民歌体,称为竹枝 1 4 羽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j 词。以竹枝词 为题的诗作最早出现于中唐的刘禹锡之手。而杜甫在流鬟此 地时,已感受到竹枝词的艺术感染力。他说:“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o “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他还多次提到“南翁巴曲”、“谷口樵唱”和少数民 族的“夷歌”。其夔州歌十绝句) 就是在竹枝词的强烈影响下的产物、黄庭坚 曾以刘禹锡的 九章和杜甫的 相比,谓为“异曲同工”,o 翁方 纲还指出:“杜公虽无竹枝) ,而夔州歌) 之类即其开端。”o 另外,( 绝句漫兴九首 和 诸绝 句,有古同上专题 粗莽 峡中览物)同上形胜有余风土恶 不化 同上 专题e 1 9 8 4 ,2 ,p 3 3 c :乌鬼为杀鬓髯乌黑浓密的奴隶战俘作祭的陋俗。参草堂) 1 9 8 4 ,2 , p 3 6 0 d :瓦h 为问卜之法,夔僚迷信鬼神,天灾人事皆问卜。参 草堂) 1 9 8 4 ,2 , p 3 2 e :二诗批评当地大肆戮杀鱼的不仁行径,参见 , 当然杜诗中所涉及的民俗内容还有很多,但通过以上三部分的简析,可以 看出诗人杜甫对待民俗事项的态度基本可分为两种即顺应和批评。其判断依 据即是否合乎诗人所执着的“仁”。 ( 四) 借用 杜诗中还存在着一类民俗因素,它们不关道德价值判断。诗人对待它们 的态度也就不能依据“仁”的标准进行衡量。我们把这种态度称为“借用”。所 谓借用,即“作家投人的程度较差,由此构成的相互联系,也就比较疏远淡离。 大俸说,这种民俗事象已不是创作时注意的中心,而只是促成刨作的一种契 机。- 0 其实,从广议上讲,只要是点逗起诗人创作激情的因素,都可称为契机,如 岁时节日、民俗传说,以及那些附带着传统的土俗器物等。本部分从狭义的角 度出发,取那些不含价值判断的民俗诗料为研究对象。在杜诗中也的确存在 着不少这类生动活泼的“契机”。 如“青精饭”。杜甫在 中说:“野人对腥膻,蔬食常不饱。岂无青 精饭,使我颜色好。”青精饭本是人山修道者按道家秘方制成,材料来源不易, 工序也很复杂。o 杜甫自是不易吃到它。而诗人也根本就不是想吃到它。在 此处诗人仅仅是借写想吃这种神秘的食品传达自己不自由的感觉。这种使用 2 1 杜诗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 又如菰米饭,又称云子白。是唐时的一种乡村粗饭,城中少见。杜甫在诗 中提及这种食品数次。当然,作者绝不是为了评述这种无道德内含的审美客 体。作者本是借之传达对乡野淳朴生活的珍惜与留恋,从态度上也属借用。 在这类借用的态度中,笔者以为最值得讨论的要推槐叶玲淘一诗。槐 叶冷淘是唐时很风行的一种面食。“当时的习俗是以槐芽槐叶挤汁和面。然 后切成粉条状,以费汤煮之,捞出拌入佐料食之,是夏令季节的应时美食 宫中要为百官添此一味食品。” 大历二年,杜甫流寓夔州。偶然吃到到久违的冷淘,感慨不已,便留下了这 首诗。诗前五句可划为第一部分,细说冷淘的作法并说明用它请客,其怡人之 情态可愈珍珠相赠。第二部分共三旬。写由见冷淘的制作而起的感叹,“路远 恩恐泥,兴深兴终不渝”而这深兴又是什么呢? 是“献芹则小小,存藻明区区。” 最后两旬可为第三部分。“君王纳凉晚,此昧亦时须。” 自宋人苏轼据此诗提出杜甫“一饭未曾忘君之说”o 后,关于杜甫忠君说 的问题,千载以来,几成公案。其实,只要辨明作者对待冷淘的本意,就会克服 这种“接受谬误”。诗人仅是见冷淘而兴起故国之思,而并非投之能解帝王之 饥的眼光。否则就不会有所谓的“献芹”之意和“深兴”了。至于结句之所谓 “此味亦时须”之“味”,是冷淘之味呢? 还是诗人于兹生起的故国之感的百味, 我们只要略加推敲,便可明白。这首诗中,作者对这一民俗事物的处理,亦属 于借用态度。宋人不免有以己度人之嫌。 值得说明一下的是,杜甫对不少民俗材料以及一些其他类型的语料的处 理态度都属这种“借用”。杜甫的这种“借用”手法实质是借物以写意,但不同 于前代人的纯咏物诗也不是全同于传统中的起兴之法,它是诗人以兴的手法 改造了咏物诗,实质上是咏物诗的一种新发展。注意到这一点,对于正确解读 杜甫的这类作品无疑是有益的。 关于杜甫向民歌学习,吸收土语入诗以增强其文学性的做法时人已颇有 论述。兹不谈。 结语 中国古典诗歌,自魏晋进人自觉期,其主要特征即个人写作取代群体写作 而成为文苑的主流。但是,在知识为贵族阶层垄断的时代,文人创作者往往因 其阶级局限与时代影响,视贵族情感为人类情感的全部,视精英文化为人类文 化的全部。而文学面对的对象世界是人类的整体情感世界,创作者的情感世 i一。一 _ _ l _ _ - _ _ - l _ -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 _ _ - _ - - _ - i - - - _ - 。- 。_ - - - 。一一一一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界完整结构的缺失,无疑会影响其作品的文学性与人类性的功能发挥。魏晋 以降,写作个人化在当时特定背景下所成的两个直接流弊即玄言诗派和宫体 诗派的生成。这两个诗派正是因其辐射的情感世界涵盖的文化视界的不完 整,在接受史上表现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失败。 从杜甫创作对民俗文化选择的视角看,他是具有一定自觉性的。这种自 觉有其时代背景,如唐人的游历之习,文人开始普遍地对民俗文化表现出兴 趣。但更主要的原因应从诗人的遭际去寻根,正是由于诗人因战乱与庶民杂 处才得以对民俗情感进行深入的体认,从而完成了历代文人创作对民俗文化 从玩赏层面的优越感向体认层面的批判态度的转换。 从文学史上看,杜甫创作的民俗文化视界是对魏晋以降主流创作贵族化 倾向的一种反拔。他以一种复古的姿态完成了精英文化心态与民俗文化心态 在文学对象世界中的结合。但这种复古又完全不是一种简单的对两汉、先秦 主流诗歌创作的回归,因为它毕竟是以诗人的经典文化内蕴为指导的。 杜甫诗歌创作的民俗文化视角,修正了盛唐以前中国诗歌的一些偏颇走 向。对后人创作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以说,杜甫创作对民俗文化视角的 建构,从某些方面看正是变盛唐之音者。从整个诗史看,这一建构无疑又具有 提升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品质的意义。 杜诗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研究 注释 引言: 闻一多杜甫( 杜甫研究论文集一辑) ,转自莫砺锋杜甫评传p 。 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 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 卷,p 扔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 版。 第一部分: 文学理论新编,p 舢、p 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依韩成武先生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统计这个数字 除去了诗人以“龙”字指涉,皇族器物的情况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p 。,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 9 8 3 年 版 辞海语词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7 年版稷契条 杜甫诗全译,p l 廿、p 、p 1 。,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 郭齐勇文化学概论,p 。、耽。,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