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研究.pdf_第1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研究.pdf_第2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研究.pdf_第3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研究.pdf_第4页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高等教育学专业论文)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v 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研究 摘 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研究 摘 要要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我 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的高等教育将快速增长。由于国家公共财政支持高等教育发展 的能力有限,高等教育的扩容将主要依靠民间投资举办民办高校进 行。现行法律和政策对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界定不清,投资者的权益 得不到保障,不仅严重影响了投资者举办民办教育的积极性,破坏 了教育领域中的经济关系,而且影响到民办高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 展。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产权转移、企业投资办学、民办 高校产权收益与分配三个典型案例的分析,聚焦民办高校产权实践 中影响发展的关键问题,即所有权、收益权、处分权问题进行研究, 其中所有权问题是这些问题的关键和核心。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通过对我国民办高校产权实践运作中产权转移、企业 投资办学中投资者与办学者的产权关系、高校内部产权的收益与分 配问题的描述,指出影响民办高校发展中涉及到的产权关键问题, 并对已有研究作文献综述,指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首先通过对两个子概念“民办高校”和“产权”进行 界定,在此基础上推演出本文涉及到的核心概念“民办高校产权” v 的内涵;接着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即产权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 论。 第三章,首先提炼出建国后我国民办高校产权政策演变的五个 历史阶段,以此为本研究提供一个纵深的历史视角;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三个典型个案的分析展开论述,深入剖析了现阶段影响民办 高校发展的所有权、收益权、处置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紧迫 性。 第四章,分析与比较了北欧、德国、美国、俄罗斯、东欧、中 国等国家和地区民办(私立)高校产权运行的特征,以办学资金来 源为标准归纳出四种不同的产权运作模式,即:以公共税收为主要 特征的北欧、德国产权模式、以捐赠为主要特征的美国产权模式、 以公有转私有为主要特征的俄罗斯及东欧产权模式、以混合投资为 主要特征的中国产权模式。通过分析,得出民办(私立)高校的社 会公有是前三种产权模式的共同特征,中国也具备了民办高校向社 会公有转化的必要条件。 第五章,在案例分析及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本文中三 个问题的政策建议:即创新民办高校产权政策设计理念,设计以社 会所有、投资者得利、社会配置的产权模式顶层设计,创新民办高 校产权运行体制,强化与规范政府监督功能、建立健全民办高校产 权运作的组织体系等,并提出修改和完善民办教育促进法 、及早 建立教育领域中产权运作的组织体系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民办高校;产权;关键问题 vi studies on property ownership of non- 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mainland china abstract since 1980s,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hes) in china have been proliferating and will meet their new rapid progress in response to the advancement of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become an important sector i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because of the limited public finance, the expansion of ihes will depend mainly on private invest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ambiguous regulations on non-governmental ihes property rights under the current framework of laws and policies not only affect the motives of private investors and the stability of non-governmental ihes, but also damage the economic relations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s. through analyzing three typical cases of non-governmental ihes based on investigations, the thesis discusses three key questions of property rights which influence the vii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ihes in china. the thesis includes five chapter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key questions of property rights which embedded in the non-governmental ihes in china, points out that the ambiguous policy on the issue has been and will hamp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then present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on the issue. the second chapter first gives a clear definition foregrounding the relevant terminology around the issue of property ownership of non- governmental ihes in mainland china. then it highlight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property right economics, as well as non-profit orientation. the third chapter examines in detail the five historical evolution stages and property policy changes of non-governmental ihes after the p.r. china was established, which builds a deep history perspective for further discussion, then analyzes three typical cases to reveal the causes and emergency of the key questions affec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se ihes which include property ownership, the right to make profit and the right to deal with relevant assets. the forth chapter analyzes different property rights models of non- governmental (private) ihes in northern europe, germany,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eastern europe and china, and concludes four models viii according to capital resources of these ihes. the four models are: public tax-oriented model (i.e. northern europe, germany); donation-oriented model (i.e. the united states); state-owned convert to private-owned characterized model(i.e. russia, eastern europe ); mixed investment characterized model(i.e. china). in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it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non-government-owned to these ihes i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in three former models and chinas non-governmental ihes have the prerequisite to apply to this characteristic. the final chapter puts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the existing property ownership system to solve the three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case study and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analysis, that is: to innovate the policy design method, design a roof property rights model which includes non-government-owned, distributing earnings to investors according to property contract and market-oriented allocation, innovate the property rights operation system, intensify and standardize the governments supervision function, build and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systems of non-governmental ihes in china. in the end of the chapter raises details of above suggestions. key words: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property rights; property ownership; key question; mainland china ii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李战国 日期: 2006 年 2 月 23 日 iii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李战国 指导教师签名:谢仁业 日期: 2006 年 2 月 23 日 日期: 2006 年 2 月 23 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重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1992 年以来发展迅速。经过 近 20 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重新崛起,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 成部分。截止到 2005 年 5 月 24 日,全国民办普通高校 249 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 数(1794 所)的 14%。教育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和民族创新能力的战略基础。民办 高校利用灵活的机制最大限度地积聚了全社会的教育资源,面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灵活开设专业,培养社会紧缺人才,延长了国民受教育年限,增加了教育选择的多 样性,弥补了公办教育的不足,实现了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 进步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启动及广大青年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持续高涨,我 国的高等教育将快速增长。据预测,到 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 30%- 40%,全国高校在校生数将达到 4000 万左右。由于国家财政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 能力十分有限,依靠国家财政来扩充高等教育资源总量的道路行不通,只能依靠社 会资金来支持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民间投资举办民办高校是一个必然趋 势。据专家预测,到 2020 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占全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比例将很有可 能达到三分之二。 与此同时,民办高校的发展也遇到了很多问题难以解决,其中产权问题成为各 方关注的焦点,也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笔者在对民办高校调研中发现 了民办高校产权实践中影响发展的三方面关键问题,激发起探究的浓厚兴趣。第一, 民办高校所有权的转移问题。有三种转移形式:民办高校之间的所有权转移;民办 高校所有权与公有/国有产权之间的转移;混合所有权之间的转移。由于在现有政策 框架内还没有相应的规范,在所有权转移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第二,投资者(尤其 潘懋元、林莉.2020:中国民办高教前瞻n.文汇报,2005-04-18,第 13 版 潘懋元、林莉.2020:中国民办高教前瞻n.文汇报,2005-04-18,第 14 版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是企业)与办学者之间的产权关系问题。由企业投资举办的民办高校,所有者的权 益缺乏制度性保障;投资者的收益权也不明确,直接影响了民办高校办学的稳定性 和可持续发展。投资者是否应该对所投资的民办高校拥有所有权和收益权,投资者 与办学者应该有何种产权关系?第三,民办高校内部产权收益的分配问题。第一批 民办高校多属于滚动发展型,对原始资本如何认定和分配?如果改变举办者,增值 资产应如何分配?民办高校产权若发生转移,办学者和管理者应该有多少收益,等 等。产权归属不清,产权关系混乱,严重影响了投资者投资举办民办教育的积极性, 破坏了教育领域中的经济关系。可以说,产权问题成为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的一个 深层次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到我国民办高校能否长期健康有序发展的重大问题, 对此开展研究意义重大。 1.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概念界定 1、对产权概念的认识问题、对产权概念的认识问题 归纳起来,研究者对产权概念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同认识: 一是把产权的内涵等同于所有权的内涵,著名学者于光远、高鸿业、吴易风等 均持此种观点。其共同之处是都把产权视为关于财产的权利,并进一步将其归结为 所有权;其基本方法是把所有权内涵拓宽,以广义的所有权概念来解释产权,并把 产权的根本归结为狭义的所有权,即把人对资产的占有隶属关系视为产权关系的基 础和核心。 二是认为产权的内涵比所有权的内涵更宽泛。这种观点认为,财产权可以分为 动态财产权和静态财产权,动态财产指处于社会生产经营全部过程中的财产;静态 财产则是指处在生产经营过程之外或处于过程始点、终点的财产;而动态财产就其 属性而言又可归结为生产性或增值性财产,属于中介性财产权利,它是处于生产过 程的不同层次上的对资产的占有权。静态的财产可以归结为终极性财产权利,也可 称为“所有权”;产权则是包括静态所有权和和动态所有权在内的财产权利。产权与 刘伟、李凤圣.产权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8-22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所有权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指资产的运动形态,后者则是资产的静态存在。 三是认为所有权的内涵比产权的内涵宽泛,产权是所有权运动体系中的特定条 件下的一组权利,包含在广义所有权范畴之中。这种观点将考察背景置于市场经济 条件之下,认为,产权可分为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产权包括所有权和支配权,狭 义产权则是指对财产在市场交易中的支配权,本质上是与生产相联系的对资产的支 配权及相应的责任约束,所有权要害在于明确资产的归属,狭义产权则是所有权在 市场交易中采取的运动方式。所有权强调的是资产的最终归属,产权则强调资产的 市场运动规则。产权是对不属于自己所有的资产的市场支配权,它受制于所有权, 它是所有者委托出去的权利。 2、对民办高校产权概念外延的划分问题、对民办高校产权概念外延的划分问题 已有的文献中,出现了教育产权、学校产权、大学产权、高校产权等概念,分 述如下(见表 1) : 教育产权是一个教育范畴中的经济学概念。教育财产包括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物质资料(硬财产)和该机构办学过程中的学校作风、教育特色以及由此形成的 教学经验和教育思想、学校“名牌”社会效应等“软教育资产”。教育产权有广义和狭 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产权是指围绕教育资本而形成的学校产权,即对特定学校的财 产权利,指参与学校投资、经营、管理的各个活动主体围绕学校的教育财产形成的 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收益权等权利关系和结构。学校财产可分为有 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广义的教育产权还包括劳动力产权,即劳动者对劳动力这一特 殊财产形式的权利组合。 学校产权是在一定国家教育权指导下,学校为履行教育职能而形成的一种财产 权利。它由国家法律所认可,具有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学校产权包括对教育财 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及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在内的整体权利,这 丁建中.产权理论及产权改革目标模式探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2-4;刘伟、李凤圣.产 权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9-20 刘伟、平新乔.所有权、产权、经营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8(6) ,转引自刘伟、李凤圣.产权通论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1-22 张铁明.教育产业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4 杨丽娟.关于教育产权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与经济,2000(1) ,13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些权利可以分割并分别归属于不同的产权主体。 大学产权是指大学的财产所有权,是大学各类财产所有权及其派生出来的一系 列权利的总和。大学产权表现为物的产权、无形资产的产权,如大学的社会声誉、 办学传统、校园文化及科学研究成果等、以及教师的教学劳动产权。产权从本质上 说是责、权、利的统一,所以,任何一项具体产权,都包含权能和利益两部分内容。 产权包括财产归属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四种权能。高校产权是指高校的 财产权利,它是由高校财产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其他 财产权利所构成的一组权利束,其基本内容包括产权主体对财产的权力或职能以及 产权对产权主体的效用或带来的好处,即权能和利益两个部分。 表 1 高校产权外延概念的比较 概念名称概念来源学者产权要素产权内涵 杨丽娟所有权、占有权、 使用权、处分权、 收益权 参与投资、经营、管理中 形成的对有形资产和无形 资产的权利 教育产权经济学 张铁明“硬财产”和“软财产” 学校产权法学 潘懋元所有权、占有权、 支配权、使用权及 收益权 对教育财产的整体权利 胡赤弟财产归属权、占有 权、使用权和支配 权 物的产权、无形资产的产 权、教师教学劳动产权 大学产权 / 高校产权 经济学 史秋衡所有权、使用权、 收益权及有关的其 他权利 权能和利益 资料来源:根据潘懋元、杨丽娟、张铁明、胡赤弟、史秋衡论文观点整理而成,详见脚注 1.2.2 民办高校产权宏观研究的理论观点民办高校产权宏观研究的理论观点 已有研究主要从民办高校的产权主体、产权形成的过程、产权的性质、产权政 策等角度对民办高校产权问题做了探讨。 1、产权主体、产权主体 畔懋元.教育主权与教育产权关系辨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3(6) ,16 胡赤弟.高等院校产权改革与立法问题j.江苏高教,2002(1) ,63-64 史秋衡、宁顺兰.高等学校产权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2(4) ,11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由于民办高校投资来源多元化,形成了复杂的产权主体:已有文献中对民办高 校产权主体的讨论,可以归纳为四种产权主体:国家主体、公共主体、团体主体和 个人主体。 2、产权形成的过程、产权形成的过程 从民办高校产权形成过程的角度,主要有四个方面形成民办高校的产权:因投 资/投入而产生产权;因占有和经营而产生产权;因管理和使用而产生产权;因收益 和分配而产生产权。 3、产权的性质、产权的性质 有学者根据教育管理体制,将民办高校分为国有民办、公有民办、民有民办和 私立高校四类,相应地将民办高校产权的性质分为国家/政府的、公共的、集体的、 私人的四种类型;根据经济管理体制,将民办高校分为营利性组织与非营利性组 织,以此制定不同的产权政策。 4、产权政策问题、产权政策问题 在民办高校的产权政策上,当前的焦点在于民办高校财产的所有权(民办高校 的财产归属)和收益权(民办高校的投资回报)两个方面。对于民办高校产权政策, 主要有以下观点:民办高校产权归属没有在相关法律中予以明确;对民办高校没有 分类管理;对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没有提供平等的法律环境;没有建立民办高校产 权自由流动的机制与平台等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主要思路主要思路 袁振国、周彬.中国民办教育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别敦荣、郭冬生.我国民办高等学校产权问题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sh-hsyu su(2003).property ownership non-government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doctoral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胡卫、丁笑炯主编.聚焦民办教育立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方铭琳.民办高校产权明晰的法律保 护j.高等教育研究j.2005(8)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第一,选取部分民办高校进行调研,掌握事实状态,并从中抽取出三个典型个 案,从民办高校产权运作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提炼民办高校产权中的 关键问题;同时结合相关理论,找出实践与理论中的契合点。 第二,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做好筛选和评析工作,借鉴已有研究的 有益成果。 第三,对国内民办高校进行典型个案分析,以实证分析为主,探讨解决我国现 有产权问题、制定产权政策的设计理念与操作思路。 第四,对不同国家民办(私立)高校办学资金来源、资产的收益与处置等方面 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借鉴其民办(私立)高校产权实践的优点,试图找出民办(私 立)高校有效运作的共性的一面,以为我国制定民办高校产权政策提供参照。 1.3.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第一,调查研究法 选取若干所不同类型、具有典型意义的民办高校实地调研,针对各高校实践中 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案例研究法 对民办高校产权运作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为产权理论与产权政策设计的创 新提供依据。 第三,比较研究法 在分析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以办学资金来源为标准,比较研究各主要 国家发展民办(私立)高校的产权模式,以为我国解决民办高校产权实践中的关键 问题制订政策提供参考。 第四,文献研究法 梳理已有研究文献,明晰研究现状,借鉴已有研究中的有益成果,为本研究所 用。 1.4 本文使用的概念本文使用的概念 “民办高校产权”是本文的核心概念,它由两个子概念“民办高校”和“产权”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推演而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使用过“私立高校”的表述,因受我国所有制形式 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民办高校”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种表述方式。国际上 对于社会举办的高校一般称为“非公立(非国立)高校”或“私立高校” 。由于我 国民办高校与国外私立高校在内涵上有很大差异,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中凡是国 外的论述部分,统一使用“私立高校”的概念,凡是针对我国的论述部分统一使用 “民办高校”的概念。 此外,一个教育机构从社会学角度有公与私、官与民之分;从经济学角度,有 全民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或私人所有之分。本文讨论的民办高校,与“私” 、 “民” 、 “个人或私人所有”有关,在第二章对此做了具体论述,在此不予赘言。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第二章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本章首先界定了本研究涉及到的三个基本概念,即民办高校、产权、民办高校 产权;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研究的两个理论基础,即产权理论和非营利组织理论。 2.1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民办高校产权”的概念是本文的核心概念,它由两个子概念即“民办高校” 的概念和“产权”的概念所构成。本文通过研究,对基本概念界定如下:民办高校 是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财产的所有 权及由其衍生出的其他权利归属于非政府机关或企事业组织的高等教育机构;产权 是财产权利的简称,是包括所有权及由其衍生的收益权、处分权等在内的权利集合; 民办高校产权是指以民办高校财产所有权为基础,包括所有权、收益权、处分权以 及与所有权有关的其他财产权利所构成的权利集合。 2.1.1 民办高校民办高校 在界定“民办高校”概念之前,有必要先明确其上位概念“民办学校” 。 历史上, “民办学校”原是我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它指 在乡、村政权领导下的农民群众集资办学、根据农民群众需要与自愿举办的学校; 在办学类型上,民办学校是同公立学校、私立学校鼎足而立的特殊类型的学校。在 我国 20 世纪 40-70 年代,专指基层群众(尤其是农民)集资办学;80 年代,泛指 一切非政府机构与个人举办的学校;90 年代后期,又把村民自治组织举办的学校排 斥在“民办学校”之外。“民办学校”这一概念在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与 外延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多义而含糊的概念。陈桂生教授 指出, “民办学校”这一名称有三方面的不恰当之处:一是模糊了不同办学主体的 民办学校性质,特别不足以标志“公立学校”与“公立民办学校” 、 “公立民办学校” 与“一般民办学校”的区别;二是模糊了学校产业所有权与学校经营管理权的区别; 陈桂生.中国民办教育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4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三是与国际通用概念不一致,在进行历史比较研究时,容易偷换概念。 “民办高校”是与“民办学校”相对应的下位概念。 “民办学校”概念的多义 性和模糊性也造成“民办高校”概念界定的困难。从民办高校举办主体的角度,主 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私人捐资创办的高校;二是非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或个人 通过收取学费滚动发展的高校;三是私人企业或个人通过以“合作入股”形式创办 的“股份制”高校;四是原有公办、国办学校转制而成的“国有民办” 、 “民办公助” 高校;五是海外教育机构或个人与公办高校合作创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六是公 办高校独立二级学院。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主体、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态势,准确 界定“民办高校”的概念也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的难题。 代表官方意志的法律及行政法规对民办高校(学校)作了相关描述或界定。早 在 1982 年宪法中就规定: “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 力量,依照法律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其中“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事业就包 括了民办高校。1993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民办高 等学校,系指除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组织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 自筹资金,依照本规定设立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教育机构。 ” 这在行政法规上首 次正式出现了“民办高校” 的概念;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组织不能作 为民办高校举办者,这意味着只要举办者是国家机关或国有企事业组织的高校都不 是民办高校。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规定: “国家机构 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 机构的活动,适用本法。 ”此法条在 1993 年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界定标准,增加 了资金来源的界定维度,即:举办者为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经费来 源为非国家财政性经费。这说明,只要经费来源是国家财政性经费的高校也同样都 不是民办高校。以上笔者用排除法从现有法律法规中理出两条民办高校的界定标 准。 陈桂生.中国民办教育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 年版 国家教育委员会: 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 ,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2002,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在我国教育理论界,研究者提出了界定民办学校的不同维度,主要观点有:第 一,以办学主体来界定,认为无论投资主体是谁,凡不是由政府具体经营、自主办 学的所有学校都可以统称为“民办学校”或“民营学校”。第二,以办学主体和 经费来源两个维度来界定,即凡办学主体为非政府的社团组织或个人,办学经费主 要由学校自筹的教育组织机构,通称为“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第三,以 办学主体、经费来源、学校产权制度安排三个维度来界定,认为办学主体为非政府 组织和个人,办学经费为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学校产权安排不同于公办学校的教育 机构统称为民办学校。第四,以财产所有权的归属界定民办学校,认为界定民办 学校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学校的狭义产权(对客体的占有和归属关系) 。公办学 校的产权属于(或基本属于)政府举办者,而民办学校的产权可以归属于某一个个 体或团体,也可以归属于若干个体或团体。笔者认为,以上四种界定都不全面, 都没有恰当地揭示出民办高校的完整内涵(具体辨析见表 2) 。 表 2 几种民办高校内涵界定的判定条件及辨析 学者界定维度判定条件辨析 黄藤办学主体不是由政府具体经营、自 主办学的学校 很多公办高校也符合这一 条件,却不是民办高校 徐冬青办学主体 经费来源 办学主体为非政府的社团 组织或个人,办学经费主 要由学校自筹的教育机构 部分公办高校自筹经费比 例已远远超过政府拨款比 例,却不是民办高校 宁本涛办学主体 经费来源 产 权 制 度 安排 非政府组织或个人利用非 财政性教育经费办学,学 校产权安排不同于公办学 校的教育机构 公办高校由于产权多 元 化,其产权安排也有与民 办高校相似之处,故此种 表述不恰当 胡卫财产所有 权的归属 财产所有权归属于非政府 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个体或 团体 有公办高校社会资金来源 比例占绝对优势,但这些 财产也不属于政府所有 黄藤: 关于我国民办教育基本理论的思考 ,教育研究 2004.04,45-46 徐冬青.民办教育热点难点研究综述c.上海市教科院编,办学体制改革与民办教育发展(三) ;宁本涛.解读民 办学校:产权经济学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4) 宁本涛.解读民办学校:产权经济学的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2(4) 胡卫: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3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资料来源:根据表中学者观点整理而成,详见脚注 本文中,笔者基本认同判定民办高校的三个维度:举办者、经费来源、产权特 征,但每一个维度都是民办高校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综合三个维度的特征,可以 如此界定民办高校的概念,即:民办高校是指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财产的所有权归属于非政府机关或企事业组织的高 等教育机构。 2.1.2 产权产权 产权是财产权利的简称,它是一个与财产相伴生的范畴。产权以现实存在的经 济性质的财产权益关系为基础,表现并保护现实的财产关系;同时,作为权利制度, 产权来自社会法律的肯定,是法定的权利。一般说来,广义的产权即为经济学意义 的产权,是扩大到所有交易中的权利束,其中财产所有权(归属权)是一切其他财 产权利的基础;狭义的产权为法学意义的产权,主要指物权。 比较经典的定义如,德姆塞茨认为,所谓产权,是指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 的权利。 “在鲁宾逊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 性就在于事实上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这些预 期通过社会的法律、习俗和道德得到表达”。阿尔钦认为, “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 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私有产权则是将这种权利分配给一个特定 的人,它可以同附着在其他物品上的类似权利相交换”。菲吕博腾与配杰威齐认 为, “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 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 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因 此,一个社会中通行的产权制度可以被描述为界定每个人在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 h.登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a.r.科斯 a.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97 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a. r.科斯 a.阿尔钦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66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关系。 ” 从产权经济学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产权有以下的规定性:产权是财产主体的 一种行为性权利;产权是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利在内的一组 权利束;产权的各权利可以分解,同时产权是一种契约关系。 法学意义上的产权范畴之中,财产权是外延最大的概念,包括物权和债权。物 权是财产权利的静态规则,它又包括自物权和他物权。其中“自物权”也称为所有 权,是一切财产权利的基础和核心,是最充分最完全的物权,具有绝对性、排他性 (即独占性) 、永续性三个基本法律特征。所有权具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 项权能。债权和物权相对应,是财产权利的动态规则。财产所有权的权属一经转移, 如交易,就进入债权的规则管辖之下。 在市场经济中产权是法权,只有受到法律的肯定才能更好地表现并保护现实的 财产关系,因此本文讨论的产权主要是指法学范畴的,主要涉及狭义的所有权(归 属权) 、收益权、处分权,尤其是不同教育机构与民办高校之间进行资产转移时涉 及到的所有权、处分权问题,民办高校内部不同产权主体的收益权问题以及民办高 校投资者与办学者之间的产权关系。由于所有权问题是其他财产权利的基础和核 心,民办高校收益权与处分权上出现的问题都是由所有权不清衍生出的问题。 2.1.3 民办高校产权民办高校产权 通过以上对民办高校和产权概念的界定,民办高校产权是指以民办高校财产所 有权为基础,包括所有权、处分权、收益权以及与所有权有关的其他财产权利所构 成的权利束。 值得注意的是,民办高校产权在表现形式上,不仅包括物质财产,而且也包括 无形资产以及劳动力产权,而后两类产权形式往往被人忽视。特别在处理 20 世纪 90 年代初滚动发展型民办高校时,劳动力产权成为解决问题的难点,这与人们对劳动 力产权的认识程度有关。通过考察我国民办高校办学的历史,最初创办的民办高校 大多是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开始创业的。由于难以获得捐助和投资资金,当时的民 转引自林红玲.制度经济效率收入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22 纪坡民.产权与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3-20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办高校靠低投入、低收费,勤俭办学,充分挖掘社会潜力,办学者艰苦创业而成。 民办高校的发展凝聚了办学者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智慧,才使得民办高校得以延续 和发展壮大。可以说,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办教育家群体的 成长状况。民办高校的办学者,往往成为决定民办高校发展的关键要素。民办高校 的办学者作为一种异质的人力资本,是一种重要的劳动力产权,因而也是民办高校 的产权形式。 2.2 理论基础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起始于 1937 年,以科斯发表企业 的性质一文为标志,一直到 1960 年科斯发表社会成本问题 ,产权经济学才日 趋形成。产权范畴的出现与产权制度的建立,都是与资源的稀缺性相联系的。排他 性是产权的决定性特征。它不仅意味着不让他人从一项资产受益,而且意味着资产 所有者要排他性地对该资产使用的各项成本负责,包括承担确保排他性的成本。而 与此对应的外部性则是指财产的使用中不对财产所有者产生影响的成本和效益,其 原因要么是监督过于昂贵,要么是根本不可能进行监督。 根据现代产权理论,产权模糊总是与外部效应及不确定性相联系,它一般发生 在两种场合:一是如果产权的归属是不清晰的,则意味着没有人对该项财产的价 值(租金)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权,从而必然使搭便车行为盛行,即行为人力图避免 付费来享受外部正效应;二是如果产权的归属是清晰的,但产权的保护是低效的或 无效的,即法律制度不能充分界定当事人或其他当事人能够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的 行为边界,从而包含一个当时人或其他当事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分配,则当事人会 利用自己的财产去损害他人的利益,使外部负效应普遍存在。在产权模糊的条件下, 市场机制必然是扭曲的或者不能有效地调节资源的配置。 科斯认为,市场运行之所以存在缺陷,其根源在于产权界定不清,以及由此造 成的交易过程的摩擦和障碍。因此,他主张从产权配置角度分析外部性产生的根源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 及其解决途径。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提出了“科斯定理” ,即若交易费 用为零,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也就是说, 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产权界定格局与资源配置无关。所谓交易费用,是指包 括事前发生的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成本和事后发生的监督、贯彻该项合同而发 生的费用。但是没有交易费用的世界如同物理世界没有摩擦力一样不可思议。科 斯定理的实质,与其说明了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效率结果与产权无关的结论, 倒不如说明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条件下,产权制度是如何作用于或影响于经济效率 结果的。其引申结论是,只要交易费用大于零,就可以通过合法权利的明确界定以 及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而无需抛 弃市场机制或引入政府干预。 我国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在没有合理和确定预期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其权益的实 现,必然出现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增加了政府监督的工作量和寻租行为,无法实 现产权的公开合法流转,使经济运行效率低下。 2.2.2 非营利组织理论非营利组织理论 对于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 ,由于强调的角度与重点不同,国际 上有不同的称谓,如“第三部门” (the third sector) 、 “独立部门” (independent sector) 、 “慈善组织” (charitable sector) 、 “志愿者组织” (voluntary sector) 、 “免税 组织” (tax-exempt sector) 、 “非政府组织”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 、 “社会经济” (social economy) 、 “公民社会” (civil society)等。这些不同的概念涵 盖的基本上是介于政府组织和营利性组织之间的一切社会组织,但各有所侧重。 广义的非营利组织包括企业组织以外的全部其他社会组织,包括政府组织;狭义的 非营利组织是指政府部门以外的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这一概念是从组织目 标上加以界定的,强调这些组织的宗旨不是为所有者营利,但并不是说它们就不盈 利。其财务收支只有实现盈利才能生存和发展。 杨瑞龙.现代企业产权制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58 杨瑞龙.现代企业产权制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2 杨瑞龙.现代企业产权制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49 吴东民、董西明主编.非营利组织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由于受分工、职能、经费来源渠道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非营利组织在向社会 提供服务和产品上所采取的收费政策主要有三种类型: (1)自给自足型。这种类 型非营利组织完全是自筹经费,自负盈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