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清代戏曲工尺谱书目考略.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清代戏曲工尺谱书目考略.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清代戏曲工尺谱书目考略.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清代戏曲工尺谱书目考略.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清代戏曲工尺谱书目考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清代戏曲工尺谱书目考略.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曲谱,是记录曲牌格律体式和曲牌唱腔唱法的书谱,是戏曲文献的重要遗产之一。 “宫谱”,俗称“工尺谱”,是记录唱腔唱法的一类曲谱。常与标录曲牌格律的“格律谱” 相对应。此外另有一类曲谱,只点板眼,称“点板谱”,单纯的“点板谱 较少,多或 与格律谱结合,或与宫谱结合。故从实际功用和特点看,今存曲谱大致可分为四类:按 宫调分类、列出曲牌的格律谱;搜集整理南北曲作品乐谱的作品谱;多经过曲师手抄、 手定实际演唱乐谱的演出谱;在标注唱法的同时,亦详细介绍唱姿、表情、音腔等情况 的身段谱。其中后三类连同“点板谱 中的与宫谱结合的部分都可以归入广义的富谱、 工尺谱范畴。 从曲谱的发展史来看:宋元时期可称为是萌生期,明代是形成和发展时期,清代则 是其繁荣时期。清人无论是在创作、修订,还是再编辑、刊刻曲谱上,都用力甚勤。可 以说在曲谱的发展过程中,清代是一个集大成的阶段。 涉及到清代曲谱研究,学术界一直对格律谱的关注相对较多,相关著作和论文也为 数不少;对于工尺谱,研究角度多侧重音乐或文本方面。而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流传数 量颇丰清代戏曲工尺谱书目作全面考略这一很有意义的课题,目前学术界尚未出现。故 本文以清代戏曲工尺谱书目为研究对象,在搜集大量工尺谱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书目进 行考订、归类和综合著录。为昆曲爱好者和研究者搜寻、把握工尺谱文献资料提供方便。 由于戏曲工尺谱这类文献的特殊性:流传广泛且散佚严重,本文创作面临的最大困 难,也是本文的重点之一,就是资料的搜集。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本着无征不信的原 则,在精力所允许的范围内,力图亲见;限于阅读条件或其他客观因素不能亲见的书目, 借助多种书录的著录载入。 本文在搜集到的大量工尺谱书目文献的基础上,大致以作品谱、演出谱、身段谱三 章统全局的框架,将各种书目分类列入,尽可能对其收录、卷数、著者、抄者、版本、 藏处等情况作简要概述。 关键词清代工尺谱书目 a b s t r a c t -,= i il i i ii ii i ! a b s t r a c t o p e r n , i st h eb o o ko rt a b l er e c o r d i n gt h es t y l eo fq u p a ia n de x p l a i n i n gt h em u s i cf o r v o i c ei nac h i n e s eo p e r a a l s oi t sa l li m p o r t a n tl e g a c i eo f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fc h i n e s eo p e r a g o n g o p e r n , o p p o s i n gt ot h em e t e ro p e r a , c o m m o n l yk n o w na st h e ”g o n g c h eo p e r n ”,i sak i n do f o p e mt h a tr e c o r dt h ew a y t os i n gc h i n e s eo p e r a b e s i d e s ,t h e r ei sa n o t h e rt a p e ,w h i c hm a r kt h e o r d e r l i n e s s ,c a l l e d o r d e r l i r m e s so p e r n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i tu s u a l l yl i n k st om e t e ro p e r ao r g o n go p e r n t h e r e f o r e ,i nt h ev i e wo fp r a c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a n d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o p e r n e x i s t e d ,i t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c a t e g o r i e s :m e t e ro p e r n ,w o r k so p e m , s h o wo p e ma n d g e s t u r eo p e r n t h el a s tt h r e et y p e sa n dt h ep a r to fo r d e r l i n n e s so p e mw h i c hc o m b i n a t e st ot h e g o n go p e r a , c a nb ei n c l u d e di nt h er a n g eo fg o n go p e m o rg o n g c h e o p e r m i n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o p e r n ,s o n ga n dy u a nd y n a s t i e sc a nb ed e s c r i b e da st h ei n i t i a l p e r i o d m i n gd y n a s t yi st h ep e r i o dt h a to p e r nh a db e e nf o r m m e da n dg r o w n 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yi st h ep r o s p e m u sp e r i o d i nq i n gd y n a s t y , p e o p l ed i dt h e i r sb e s tn o to n l yt ot h e o p e r a sw r i t i n ga n de d i t i n g ,b u ta l s ot ot h ec o m p i l i n ga n dp r i n t i n g q i n gd y n a s t y , w ec a ns a y , i s 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s t a g ei nt h eh i s t o r yo fo p e r n r e s e a r c hr e l a t e d t o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o p e r n ,t h ea c a d e m i aa l w a y st a k i n gm u c hc a r eo f t h em e t e ro p c r n ,s ot h e r ea r eq u i t ean u m b e ro ft h ew o r k sa n dt h e s i s e s w h e nr e s e a r c h i n g o o n g c h eo p e r a , m o s ta t t e n t i o nw a sg i v e nt ot h ea r e a so fm u s i ca n dt e x t h o w e v e r ,i nt h e a n g l eo fl i t e r a t u r e s ,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s t u d yo ft h eb i b l i o g r a p h yo fq i n g sg o n g c h eo p e mh a d n o tb ed o n e s ot h i sp a p e rt a k ei ta l st h eo b j e c ta n dm a k e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c o r d u n d o u b t e d l y ,t h i st e x tc a l lp r o v i d e ss o m eh e l pf o rt r a d i t i o n a lo p e r af a n sa n dr e s e a r c h e r s b e c a u c et h eg o n g c h eo p e ma r ew i d e l ys p r e a d e da n ds o m eo ft h e ma r ev a n i s h e d t h e m a i ld i f f i c u l t ) ,o ft h i sp a p e ri sc o l l e c t i n gd a t u m i no r d e rt o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 ,id om yb e s tt o f i n dt h em a t e r i a ln e e d e d a n dl i m i t i n gt or e a d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a n do t h e rf a c t o r s ,ic a r ln o ts e et h e o r i g i a n lw o r k s s oir e f e rt oav a r i e t yo fb i b l i o g r a p h y t h eo v e r a l lf r a m e w o r ko ft h i sp a p e ri n c l u d et h r e ep a r t s :w o r k so p e m ;s h o wo p e r aa n d g e s t u r eo p e r a ,a n da f t e rr e f e r r i n gt oal a r g en u m b e ro fg o n g c h eo p e r nb i b l i o g r a p h i e s ,i t i a b s t r a c t i d e n t i f yt h eg o n g c h eo p e r ab i b l i o g r a p h i e sa n da r r a n g et h e mi n t o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s t a t e d a b o v e a n dm a k es o m er e m a r k s k e y w o r d sq i n gd y n a s t yg o n g c h eo p e r a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 盈霍日期:址年l 月卑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为申请河北大学学位所提交的题目为( 病伏戒曲工天鹚耖目老啼 ) 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 斟缘橇拴救指导并与导师合作下取得的研究成果,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在河北大学所提供的研究经费及导师的研究经费资助下完 成的。本人完全了解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护知识产权所制定的各项法律、行 政法规以及河北大学的相关规定。 本人声明如下:本论文的成果归河北大学所有,未经征得指导教师和河北大学的书 面同意和授权,本人保证不以任何形式公开和传播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内容a 如果违反 本声明,本人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声明人: 毯整日期;皿咀月l 日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留壹逮 日期:五l 年_ 立月l 日 日期:逖年墨月立日 绪论 绪论 曲谱是记录曲牌格律体式和曲牌唱腔唱法的书谱,是戏曲文献的重要遗产之一。曲 谱的功用十分广泛,但多靠艺人口耳相传、手定手录,故大部分以抄本形式存在。工尺 谱属于曲谱范畴中记录唱腔唱法的一类,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戏曲原始的音乐风貌, 是词曲研究者、爱好者必不可少的参考书目。从曲谱和工尺谱的发展史看,清代是其大 : 成时期,故本文以清代戏曲工尺谱书目为研究对象,另有标注唱姿的一类“身段谱”, 因受关注程度相对较少,本文也将此类书目列入研究范围。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 相关曲谱书目进行梳理、分类、著录。另本文对已知或疑在清代或其以前就已亡佚的曲 谱,都不予以收录。 关于曲谱的研究,周维培先生的曲谱研究可以说是曲谱研究史上的第一部系统 之作,是书对曲谱的起源、发展、特点等都一一作了论述,但它侧重研究曲谱尤其是格 律谱的发展史,涉及到的清代曲谱只是简要介绍新编南词定律、曲谱大成、钦定 曲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纳书楹曲谱、吟香堂曲谱、遏云阁曲谱等代表 性著作。且其中偶有疏误,像对纳书楹曲谱的著录:“有乾隆五十七年至六十年纳 书楹原刊本,道光的二十八年重刊本两种。原刊本分正集4 卷、续集4 卷、外集2 卷、 补遗4 卷,又有西厢记、临川四梦等剧的工尺全谱。重刊本较之原刊本,缺少补 遗四卷,名称也改称纳书楹曲谱全集。”然而实际上此谱共二十二卷,刊于乾隆五十 七年( 1 7 9 2 ) ,其中正集四卷、续集四卷、外集二卷、补遗四卷、临川四梦八卷。另有 纳书楹北西厢全谱单独刊行,今传有乾隆四十九年( 1 7 8 4 ) 原刻本与乾隆六十年 ( 1 7 9 5 ) 重刻本两卷。再如是书中将清代卢见曾撰的玉尺楼曲谱定为失传曲谱,但 据中国音乐书谱志著录,此书现藏上海图书馆。且笔者曾于上海图书馆联系,确定 此书藏于该馆。 此外,一些关于戏曲发展史的著作、关于曲体知识的著作,也会涉及到曲谱,如周 妙中先生的中国戏曲史、俞为民先生的曲体研究等等,都对主要的曲谱著作作 了介绍。刘崇德师在其燕乐新说中,将曲谱分为格律谱、作品谱、演出谱,也简要 著录了主要作品。 1 9 9 7 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曲学大辞典,这是一部了解曲学知识及研究成果 i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llll,。鼍蔓 的专科工具书。是书在“曲律 部分单设了“曲谱”专章,对宋元明清以来的重要曲谱 都有一定的介绍。涉及到清代的主要有以下著作:南词新谱、南九宫谱大全( 不传, 疑为南词新谱的蓝稿,又名南九宫大全谱) 、博山堂北曲谱、寒山堂曲谱、 九宫谱定( 又名订正九宫谱) 、九富新谱、格正还魂记词调、九宫正始、北 词广正谱、曲谱大成( 今未见) 、 九宫谱( 今未见) 、金元十五调南北曲谱( 今 未见) 、词曲谱( 今未见) 、随园曲谱( 今未见) 、新订十二律昆曲腔、钦定曲谱、 南词定律、太古传宗、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又名九宫大成谱) 、吟风阁谱、 北西厢曲谱、吟香堂曲谱、借云馆小唱、红楼梦曲谱、遏云阁曲谱、霓裳 文艺全谱、异同集、昆曲粹存、春香阁曲谱、六也曲谱等。其中亦有不少失 考之处,像对纳书楹曲谱卷数,对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南曲、北曲、 套曲等的著录都不准确,也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除却这些,大量的书目类作品会涉及到曲谱书目,如1 9 8 4 年3 月人民音乐出版社 在广泛搜集的基础上编写的中国音乐书谱志,收录了演出谱整本者2 5 种,著录的零 折戏曲乐谱达7 2 4 种之多,数量丰富。但仅局限于对演出谱和部分曲集的著录,没有分 类和解题。另缀玉轩藏曲志、北平国剧学会图书馆书目、清代杂剧全目等书录, 也涉及到部分曲谱书目。 另外还有一些著作或论文都涉猎到曲谱领域,但都是作为其著作结构的一部分,并 不是研究曲谱书目情况的专门之作。 综上,除却上述一些著作被指出的问题外,这些作品或侧重分析某种曲谱的特点及 意义,或着眼于某一类曲谱的发展史,或为研究所需简要著录一些曲谱书目,但是以文 献学的角度对清代戏曲工尺谱书目分类、收录、存佚等情况进行全面考订这一研究领域 尚属空白,而其正是本文选定的“清代戏曲工尺谱书目考略 这一课题的创新之处。 2 第1 章曲谱及清代宫谱综论 第1 章曲谱及清代宫谱综论 1 1 曲谱概说 曲谱,是戏曲文献的重要遗产之一。关于曲谱的作用及意义,周维培先生在其力作 曲谱研究首章开篇处有这样的一段话:“在功用上,曲谱作为古代剧作家、曲作者 填词制曲遵循模拟的格律范本,伶工曲师按板习唱、依律度曲的样板,对推动戏曲创作 与演出,普及戏曲文学知识,曾发生过巨大的作用。在理论上,曲谱又是传统曲学的主 要著述形态与批评模式,其中不仅凝聚着填词技法、歌唱技法的精华,而且立体交叉地 反映戏曲韵律论、声乐论的成就,并兼具曲选、曲品、曲目、曲论之作用,在我国古代 戏曲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曾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史价值上,曲谱中辑录的大量曲调、 曲词与音乐谱式,一方面能反映一个时代某类声腔剧种的剧目概况、演出盛景及群众审 美兴趣;另一分面,随着声乐的不传、古剧的亡佚,曲谱成为古曲旧剧辑佚钩沉的宝库, 是我们今天研究戏曲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同时,曲谱还是音乐工作者破译解读宋词、南 戏、元剧、传奇、散曲音乐语汇的主要途径与材料。凭借着古代曲谱,我们能够再现高 则诚、汤显祖、洪异、孔尚任为代表的古代剧作家笔下的音乐形象,按照原始样式或接 近原始样式的声腔曲调,为当代观众搬演当年传唱于歌台舞榭的传统剧目。曲谱在戏衄 校勘学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我们今天整理古剧时校读点断、核文厘律、补阙 析疑的主要参考书。 这种概括可谓既具体而又生动,既详尽而不失精辟,笔者甚是赞 同。 关于“曲谱 的概念,多数定义为“记录曲牌格律体式和曲牌唱腔唱法的书谱”。 其中前者称为“格律谱 ,俗称“平仄谱;后者称为“宫谱”,俗称“工尺谱 。另有一 类曲谱只点板眼的“点板谱 ,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 与格律谱结合;( 二) 与工尺 谱结合;( 三) 单纯的只点板眼。其功效仍是标注唱腔唱法,而限于本文篇幅,故本文 只对“点板谱”中的第二类融入宫谱内加以著录。 格律谱,是按宫调分类,列出曲牌的乐谱。多为作曲者、研究者所用。清代格律谱 以新订南词定律为最早,重要作品有曲谱大成、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北词广正谱、新订十二律昆腔谱、钦定曲谱等。另有兼具格律谱性质的千 3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家合锦、万家合锦、方来馆古今传奇万锦清音、来凤馆选古今传奇、昆 弋雅调等。因周维培先生曲谱研究一书,主要研究格律谱的起源、发展、作品等 情况,对上述各书都有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言。 而将宫谱进一步细化,可以分为: 一为作品谱,搜集整理南北曲作品之乐谱,或整本,或零折,亦有个人谱曲者。此 谱多遵通行唱法,保留了当时音乐的实貌。 二为演出谱,此为实际演唱乐谱,多经过曲师手抄、手定,大致为清升平署抄本和 民间抄本。 三为身段谱,即在标注唱法的同时,亦详细介绍唱姿、表情、音腔等情况的乐谱。 1 2 工尺谱及清代宫谱发展概况 宫谱一般采用工尺记谱。工尺谱是中国传统记谱方式之一,约产生于隋唐时代,由 一种管乐器的指法记号逐渐演变而成。历代各地所用者互有出入,常见者用上、尺、工、 凡、六、五、乙,依次记写七声:高八度各音加“彳一旁,以为标记,如仕、促j 伍等; 低八度各音除六、五、乙分别改用合、四、一外,余均以末一划带撇以示区别。工尺谱 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 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 一般是1 4 的节奏,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 4 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 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 4 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 于4 2 节拍。板眼记号有“、一、“、“一、“o 、“l 一、“等。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发展到极至,出现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 弦索备考,即著名的弦索十三套。随之发展,后世昆曲唱腔多用工尺标注。 常见的工尺记谱有三种形式:一是蓑衣式,将字符斜附于曲字旁,状如蓑衣,也称 斜式;二是玉柱式,将字符垂直标注于曲字旁,状如一炷香,也称竖式;三是一字式, 将字符横向平行标注于曲字旁,也称横式。 清代是宫谱发展的鼎盛时期。首先专门著作数量颇丰,优秀著作纷纷问世;再者清 人抄辑、刊刻宫谱用力甚勤。然而对流传广泛的清代宫谱书目的研究之作还为数尚少, 所以本文以清代宫谱书目这类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清人编辑、创作的曲谱,清人手 抄、手定前人的曲谱。对其进行综合性的著录。 4 第2 章清代宫谱中的作品谱 第2 章清代宫谱中的作品谱 2 1 流传广泛、影响较大的几种作品谱 特意将以下几种曲谱集中做详细介绍,或是因为它们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或是因 为其中一些曲谱较为常见,藏处繁多,在此对其基本情况予以介绍,也就不用一一著录。 2 1 1 太古传宗 太古传宗为清康熙时汤彬和、顾峻德原稿,乾隆时徐兴华、朱廷锡、朱廷璋奉 庄亲王允禄之命重订。乾隆十四年( 1 7 4 9 ) 内府刻本。 全谱共四册分为三部分:一是太古传宗琵琶调西厢记曲谱,上下两卷,收列西 厢记二十个套曲。二是太古传宗琵琶调宫词全谱,上下两卷,收列杂剧、散套四 十六套( 折) 。三是太古传宗弦索调时剧新谱二册,收列二十四曲,除两套散曲与 一套琵琶曲外,其余皆为时剧剧目。此谱记谱形式系从明代方格谱基础上衍变而来,“谱 中凡用板眼,两两相对,俱不差累黍,其头板、腰板,俱用、,底板则用o 、。 o 是书卷首有汤彬和、孙鹏、徐兴华、朱廷谬等多人的序言,对成书情况都做了或多 或少的介绍。另附有“凡例十一则。 2 1 2 吟香堂曲谱 吟香堂曲谱,清乾隆年间吴县吟香堂主人冯起凤编辑订定,乾隆五十四年( 1 7 8 9 ) 吟香堂刊本。此谱共四卷,收昆曲牡丹亭、长生殿两种。各分上、下卷。只点 中眼,不点小眼,竖式记谱。附有眉头,对叶韵、字音、别名、另体等情况及对舞台及 坊间流传的版本中的一些错讹之处作了订正。 此谱长生殿前有“乾隆己酉春三月下瀚,平江石韫玉题序”;牡丹亭前亦 有序言,未署作者,但从笔迹、语风上看,应同出自石韫玉之手。 2 1 3 纳书楹曲谱 纳书楹曲谱为清代曲家叶堂编著,共二十二卷,刊于乾隆五十七年( 1 7 9 2 ) , o 见乾隆十四年( 1 7 4 9 ) 内府刻本 太古传宗凡例, 5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中正集四卷、续集四卷、外集二卷、补遗四卷、临川四梦八卷,道光年间有重刻本。 另又纳书楹北西厢全谱单独刊行,今传有乾隆四十九年( 1 7 8 4 ) 原刻本与乾隆六十 年( 1 7 9 5 ) 重刻本二卷。此谱前有叶堂自序和王文治、许宝善所作序言。另附有凡例若 干则。 纳书楹曲谱是供清唱之用的,故不载宾白,曲文不分正衬,正如“凡例”中所 云:“此谱与宫谱不同,盖宫谱字分正衬,主备格式;此谱欲尽度曲之妙,间有挪借板 眼处,故不分正称,所谓死腔活板也。刀又只点板与中眼,不点小眼,便于演唱者根据 各人的先天条件与对曲文的理解加以发挥。但此种做法曲高和寡,叶氏只得在乾隆六十 年( 1 7 9 5 ) 重刻西厢记全谱时,“于可用小眼处一一增入”,“以谐俗也 。 对于曲文的字声与腔格,叶堂则严加考订,如他自称:“文之舛淆者,订之律之; 未谐者协之,而于四声离合,清浊、阴阳之芒杪、呼吸、关通,自谓颇有所得。 。对 于曲坛上所存在的一些字声与腔格不合的弊病,叶堂在谱中一一作了订正。 2 1 4 遏云阁曲谱 遏云阁曲谱,清王锡纯辑,苏州曲师李秀云正拍,卷首有同治九年( 1 8 7 0 ) 遏 云阁主人序。原计划编辑数集,但仅有初集。收有昆曲琵琶记、长生殿、临 川四梦及幽闺记、水浒记、西厢记,时剧思凡、,下山等,共八 十七出折子戏的曲谱。清同治九年( 1 8 7 0 ) 扫叶山房刻本,后有光绪十九年( 1 8 9 3 ) 上 海著易堂书局排印本。比较通行的为1 9 2 5 年著易堂书局印行的版本,附有天虚我生学 曲例言一卷。 正如编者在自序中云:“余性好传奇,喜其悲欢离合,曲绘人情,胜于阅历,而惜 无善本焉。虽有纳书楹旧曲,要旨九宫正谱。后缀白裘白文俱备,菩歌者群奉 为指南。奈相沿至今,梨园演习之戏又多不合。家有二三伶人,命其于纳书楹、缀 白裘中细加校正,变清宫为戏宫,删繁白为简白,旁注工尺,外加板眼,务合投时, 以公同调。一此谱的特点也就在于舞台性和通俗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遏云阁曲谱 可以说是为明清以来口传“梨园故本 的汇集校正本。 o 见乾隆六十年( 1 7 9 5 ) 重订 西厢记全谱“自序” 。见乾隆五十七年( 1 7 9 2 ) 纳书楹曲谱“自序” 6 第2 章清代宫谱中的作品谱 2 1 5 异同集 异同集为清末昆曲抄本,抄录者为“听涛主人。共五十一册,中国艺术研究 院藏。据抄者叙述曲谱来源时说:“光绪癸巳( 1 8 9 3 ) 年,在补圆主人处见曲谱一宗, 有六百数十出,内有文而无腔者俱多,六( 陆) 续集成三百余出,凑成九百六十七出。 清吴门殷四先生改正,费十余载精神,草草录全,装订百本。 下署“宣统己酉( 1 9 0 9 ) 年仲冬,听涛主人录。 可见这部曲集是一位昆曲爱好者精心收集抄录,为著名曲师殷 淮深传谱而成的昆曲著作。 异同集剧目的排列,不以剧作者时代先后为序,而以每一剧本留存的剧目多寡 为序。收集了许多为其他曲集所无的曲目,资料十分丰富,至今仍不失为搜罗广博的一 部优秀曲集。 2 1 6 霓裳文艺全谱 霓裳文艺全谱,四卷四册,光绪二十二年( 1 8 9 6 ) 新建石印本。卷首题有“光 绪二十二年九月新建石印全昆总谱”。署题:“丙申季秋太原氏书 ,卷一又署“平江 太原氏庆华校 。收录长生殿、满床笏等九种剧的五十折。 中国音乐书谱志著录此书,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图书馆处均有收藏。 2 1 7 天韵社曲谱 天韵社曲谱,清吴增祺传谱。此书有两种版本;版本l 四册,光绪七年( 1 8 8 1 ) 吴氏抄本;版本2 - - 册六卷,杨荫浏1 9 2 1 年校录油印本。共辑一百余出昆曲传唱的折子 戏曲谱。中国艺术研究院藏有此书。 上述几部曲谱各有特点,或因成谱较早,或因订谱严密,或因收罗广泛,或因影响 较大,在现存曲谱中都颇具代表性。 2 2 经清末曲师殷淮深手定过的几部曲谱 殷淮深,约生于清道光五年( 1 8 2 5 ) 前后,苏州人,工音律。原为苏州昆班大雅班 中的旦角,后在苏州、昆山等地曲社中任曲师。殷淮深在曲谱编定上有卓著的成就,除 了上节中提到的异同集,经他订过的曲谱还有六也曲谱、春雪阁曲谱、昆 曲大全、昆曲粹存、昆曲杂存、荆钗记曲谱、拜月亭全记曲谱、琵 琶记曲谱、- 南两厢记曲谱、牡丹亭曲谱、长生殿曲谱等十余种,皆考订 7 7 司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详细,切于实用,对昆曲流传影响较大。在此一并介绍: 2 2 1 六也曲谱 六也曲谱有“小六也”和“大六也”两种。“小六也 即六也曲谱初集, “大六也 即增辑六也曲谱。“小六也 于清光绪三十四年( 1 9 0 8 ) 苏州振新书社 石印出版,巾箱本,共四册,收录十四种传奇中的三十四出。“大六也”是1 9 2 2 年由上 海朝记书庄出版,分元、亨、利、贞四集,每集六册,收录五十五种传奇的一百九十余 出戏,另收赐福、辐凑、上寿、送子等四出开场戏。元集卷首收录南 屏先生关于昆曲四声、五音、呼法、做腔、曲情等情况的论述。全书详注工尺、板眼, 采用蓑衣谱式。 2 2 2 昆曲杂存 昆曲杂存,十二册。据中国音乐书谱志著录,此书现存有两种版本:版本 l 成书于1 9 1 1 年,为1 9 1 9 年上海朝记书庄石印本,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图书馆、中山 大学图书馆等处均藏;版本2 为初集,昆山国乐保存会编校,上海校经山房书局石印本, 浙江图书馆藏。 2 2 3 春雪阁曲谱 春雪阁曲谱,殷淮深订谱,张芬编辑,1 9 2 1 年上海朝记书庄石印本,共三卷二 册,收录玉簪记四出、浣纱记四出、艳云亭四出。蓑衣谱式。 2 2 4 拜月亭曲谱 题名是拜月亭全记曲谱,殷淮深订谱,张芬编辑,常见版本为1 9 2 1 年上海朝记 书庄石印本。全书四册,分上下两卷,上卷署“拜月亭记曲谱 “一作幽闺记”。收录 矫奏、形捕等二十四出。所录唱词、宾白、笛色、锣鼓俱全,蓑衣谱式。版心注“怡庵 主人制 。 2 2 5 牡丹亭曲谱 牡丹亭曲谱,殷淮深订谱,张芬编辑,常见版本为1 9 2 1 年上海朝记书庄石印 本。全书四册,分上下两卷。收录学堂、劝农等十六出。所录唱词、宾白、笛色、锣鼓 俱全,蓑衣谱式。 第2 章清代宫谱中的作品谱 寡曼皇曼曼a m ,一i m 一。一一i 一。一;i 一i 一; 一一i 鼍蔓曼寡曼曼曼皇曼皇寰舅 2 2 6 西厢记曲谱 西厢记曲谱,殷淮深订谱,张芬编辑,常见版本为1 9 2 1 年上海朝记书庄石印 本。全书二册。收录游殿、闹斋等十四出。录记唱词、宾白、笛色、锣鼓俱全,蓑衣谱 式。版心署“怡庵主人制”。 2 2 7 琵琶全记曲谱 琵琶全记曲谱,殷淮深订谱,张芬编辑,常见版本为1 9 2 1 年上海朝记书庄石 印本。全书八册,分四卷。收录开宗、称庆等四十八出。所记唱词、宾白、笛色、锣鼓 俱全,蓑衣谱式。书末署“民国辛酉春仲怡庵主人录于春申浦上 。 2 2 8 昆曲粹存 昆曲粹存,殷淮深订谱,昆山国乐保存会编辑,1 9 2 4 年校经山房成记书局石印 本。此谱订于清光绪二十二年( 1 8 9 6 ) ,时殷淮深任昆山东山曲社曲师。据王庆祉“序 云:“诸君子有志振衰,爰倡国乐保存会,搜罗旧本,重加雠校,倩殷君点定宫商,得 六百余折,凡十二集,名日昆曲粹存 。但仅存初集,共六册,收列五十出,蓑衣 谱式,详注板眼、锣鼓。 2 2 9 荆钗记曲谱 荆钗记曲谱,殷淮深订谱,张芬编辑,常见版本为1 9 2 4 年上海朝记书庄石印 本。全书四卷八册,收录五十三出。记唱词、宾白、笛色、锣鼓俱全,蓑衣谱式。 2 2 10 长生殿曲谱 长生殿曲谱,殷淮深订谱,张芬编辑,常见版本为1 9 2 4 年上海朝记书庄石印本。 收录五十一出。记唱词、宾白、笛色、锣鼓俱全,蓑衣谱式。 2 2 11 昆曲大全 昆曲大全,殷淮深订谱,怡庵主人张芬编辑。1 9 2 5 年上海世界书局石印出版。 共四集,每集六册。收录五十种剧目的二百出戏。如凡例中所言:“本编搜集传奇 五十种,共选剧二百折,分为四集,虽可歌之剧正多,而脍炙人口之曲无不采毕 “本 编力矫斯病采曲则选声文并茂为宗,订剧则以雅俗共赏为的”。此谱曲白皆收,工尺、 板眼严整精确,并注明小眼、笛色、锣鼓。 9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12 梅光簪曲谱 据中国音乐书谱志著录,此书殷淮深订谱,听涛主人抄。此谱系从异同集 中抽出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藏。 2 3 节作品曲集 2 3 1 笔者亲见曲集部分 以下所列的作品曲集大部分都为中国音乐书谱志未作著录,或只是简明标记的, 多为笔者在国家书馆或天津图书馆所见。 曲谱名卷册数及收编订版本情馆藏备注 称录者况 ( 抄 录者) 自怡二册;清许清抄本国家图书名据书衣题;卷首署 轩曲谱收录小宴、宝善线装书馆藏“青浦许宝善手定”: 琴挑等近二 定( 此谱有目录;录唱词、科介, 十出折子戏应为乾记工尺、板眼,朱墨相 隆末时间,蓑衣谱式;首尾无 本)序跋 祭姬六册;不详嘉庆间国家图注唱词、科白,记工尺、 等曲谱收录祭姬、抄本书馆藏板眼,惜不全;蓑衣谱 劝农等二十线装式 仝i - i种 昆曲八册;醉六道光间国家图为改装本,只有一、四 工尺谱收录赐福、山房抄本书馆藏册前有目录,原书应为 折柳等近五主人 线装两卷本;头本有“辛卯 十余出折子辑六月上旬镜海弟宇”序 戏和“道光辛卯季夏下浣 醉六山房主人自识的 序言;编抄者名为靠漪 泉 ;全书只录唱词, 注工尺、板眼,蓑衣谱 式 补天 四册;清周1 清道光此书较前有陈陪平、谭光祜、 石传奇四十二出;文泉庚寅为易见,邱开来等人序言及作 八种收录宴金编( 1 8 3 0 ) 中国艺者自序;此书附图;竖 台、定中原、署题静远堂 术研究式记谱 河梁归、琵“练刊本院、天津 琶语、纫兰情子2 清道光图书馆、 l o 第2 章清代宫谱中的作品谱 佩、碎金牌、填词,十七年上海图 兢如鼓、波吹铁( 1 8 3 7 )书馆等 弋香等八种萧正刊本处均藏 谱 阳春 十二册;清爱清道光 国家图书名据书衣题;全书应 白雪曲 收录活捉、 月居间抄本书馆藏为重新装订本,原书应 谱赐环等四十士辑 ( 1 8 3 1 )为五卷本,各卷前分署 余出折子戏线装礼、乐、御、书、数; 朱格 全书录唱词,墨笔工 尺、朱笔板眼,竖式记 谱;卷首署“道光十一 年丙寅春夹钟月既望” 复道 十册;清姚清抄本天津图详录唱词,注工尺、板 人度曲收录铁冠燮编线装书馆藏眼,采用竖式记谱 图、不( 应抄 伏老四十于道光、 余种剧的询咸丰年 图、刺虎等 间) 一百四十余 出折子戏, 另附散曲、 琴谱若干 玉禅五册;清玉光绪2 6国家图全书录唱词,偶标科 室曲谱收录乔醋、 禅生- - 2 7 年书馆藏 白;部分记工尺,多数 琴挑等三十订( 1 9 0 0只点板眼,蓑衣谱式; 余种折子戏 1 9 0 1 )首尾无序跋;第三册版 间抄本式较其他略小;一册中 绿格除“乔醋”外,各出名 线装 下都有小序,对剧情、 成谱时间、作者感受等 情况加以说明 红楼六册;清荆1 清蟾波国家图前有听涛居士所作的 梦散套十六出;石山阁刊本书馆、中序言;每出前附图;竖 不分卷民填2 民国石国艺术式记诣 词印本研究院、 娄东上海图 黄兆书馆、天 魁订津图书 谱馆、首都 图书馆 等处均 有收藏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昆曲 二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注唱词,标工尺、板眼, 谱收录南浦、 乌丝栏书馆藏 间有朱笔圈点,采用蓑 嘱别等二十线装衣谱式;首尾无序跋 余出折子戏 春草十六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书名据书名页题;注唱 堂曲谱收录言怀、线装书馆藏词,墨笔工尺、朱笔板 延师九十余眼,蓑衣谱式:首尾无 出折子戏,序跋 末附小曲和 吹打谱 选抄十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注唱词、宾白,记工尺, 杂剧曲收录长生线装书馆藏惜不全,多数只点板 谱殿、荆眼;全书除“小逼”采 钗记等十 用竖式记谱外,记工尺 三种戏剧的 处都采用蓑衣谱式;偶 三十余出折有朱笔点板、眉注、旁 子戏注;首尾无序跋 片山 二卷四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上卷标“曲谱选本 , 寸玉曲收录邯郸朱格书馆藏下卷标“曲谱续选”, 谱梦、长线装每卷又各分上,下两 生殿等四册,版心下题“片山寸 十九种剧的玉山房选本”;除头本 九十一出折 封面已佚,其余三册封 子戏,另收面左侧标书名,右侧标 有时剧一种收录;注唱词,记工尺, 多朱笔点板眼,且多在 曲名前标用何调;抄写 工整,字体隽秀;前后 无序跋 曲谱二十四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注口昌词、科白,记工尺、 汇集收录琵琶线装书馆藏板眼,蓑衣谱式;首尾 记、牡无序跋:书写字体不 丹亭四十一,疑为几人合抄完成 二种剧的一 百一十余出 折子戏,另 有时剧七 种、散曲数 首 曲谱二册:不详清抄本 国家图版心署“薰风馆”;首 收录渔家 灰格书馆藏尾无序跋;记唱词、科 乐l 西 线装白,注工尺、板眼,竖 1 2 第2 章清代宫谱中的作品谱 楼记十种式记谱 剧的十余出 折子戏 曲谱一册书中清抄本国家图记唱词、科白,偶注工 收录折前半线装书馆藏尺、板眼,蓑衣谱式; 柳、扫部分颇显杂乱 秦等十余署“李 出折子戏焕章 记: 其他 不详 曲谱十二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书内题名“钞本精华曲 杂抄收录定情、线装书馆藏谱 ;注唱词,偶记科 赐盒、单刀、白,记工尺、板眼,蓑 牧羊等三十衣谱式;每出前都用朱 余出折子戏笔标出名;字体秀美; 前后无序跋 曲谱二册;喜慧清抄本国家图版心署“愈愚斋”;首 收录茶叙、莽主线装书馆藏尾无序跋;全书收唱 谒师等数手定词,除个别出目外,都 种,另附小注工尺、板眼;蓑衣谱 曲子数首式 旧钞二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书名依书根题;只录唱 本曲谱收录三醉、线装书馆藏词,墨笔记工尺、朱笔 小宴十余种金镶玉点板,蓑衣谱式;首尾 折子戏式无序跋;头本前有目录 红楼八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全书用五色字迹分别 梦曲谱收录庭训全线装书馆藏标录唱词、宾白、科介 谱、梦册全等内容,注工尺、板眼, 旧、口腿土蓑衣谱式;首尾无序跋 谱、折梅全 谱、拟题、 园诨、闺试、 葬花等 春雪五册;清王清抄本国家图书名据书签题;有目 馆曲谱收录写本、仁宇线装书馆藏录;标录唱词,偶记宾 扫秦等十余辑白,墨笔工尺,朱笔点 出折子戏板眼,蓑衣谱式;前后 无序跋;字体隽秀 曲谱二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全书记唱词,惜只有部 收录荆钗线装书馆藏分出目标记唱法;多用 记、金墨笔工尺,朱笔点板,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雀记十五竖式记谱;首尾无序 种剧的二十跋;一册前有目录 余出折子戏 曲谱一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书名据封面题;标录唱 收录南浦、线装书馆藏词,记工尺、板眼,竖 庙会等数出式记谱;首尾无序跋 昆曲二十五册:不详清末抄国家图标录唱词、科白,记工 谱收录玉簪本书馆藏尺、板眼,蓑衣谱式: 记、琵线装首尾无序跋:此书版式 琶记等十较小,大部分为一出一 余种剧的三 本,每本在封面上标注 十余出折子所收出目 戏 一某一册;清陈清抄本国家图标录唱词,记工尺、板 先生曲收录窥浴、 光纶线装书馆藏眼;卷首有“少竺氏甫 旧絮阁数出折抄;张已经金( 郑振藁题辞;有目录,标 子戏逢原镶玉改铎1 日藏)所收出目,并在其下注 校装出自何剧 曲谱一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录唱词、科白,记工尺、 收录鸣风绿格书馆藏板眼,蓑衣谱式;首尾 记、连线装( 郑振无序跋 环记等剧 铎旧藏) 的十余出折 子戏 曲谱六册;不详清抄本 国家图全书标录唱词,偶记工 收录牡丹 线装书馆尺,多数只点板眼,竖 亭、孽式记谱;各册前都有目 海记等剧录;首尾无序跋 的劝农、学 堂等七十余 出,还附收 杂折、梆子 腔、小曲若 干 曲谱一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全书录唱词,记工尺、 收录鬼辩、线装书馆藏板眼,蓑衣谱式;首尾 狐思等数出无序跋 折子戏 曲谱 四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标录唱词、宾白,记工 收录赐福、经折装书馆藏尺、板眼,蓑衣谱式; 刀会等三十前三册有目录;首尾无 余出折子戏序跋;此本经人补校, 1 4 第2 章清代宫谱中的作品谱 多有朱笔校语 天风 册; 不详清抄本国家图封面标“天风环佩山房 环佩山收录思凡、线装书馆藏曲谱卷四”;录唱词, 房曲谱和番十余出( 郑振注工尺、板眼,蓑衣谱 折子戏铎旧藏)式;首尾无序跋 曲谱二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此书版式较大,纸质甚 收录折子戏 毛装 书馆藏差;录唱词、科白,注 数出,小曲 ( 郑振 工尺、板眼,蓑衣谱式; 若干 铎1 日藏)首尾无序跋;体系混 乱,不易检索收录 曲谱四册; 不详清抄本国家图全书录唱词,、四两 收录卖书、 线装书馆藏册出目多记工尺、板 藏舟四十余( 郑振眼,蓑衣谱式;每册前 出折子戏铎旧藏)有目录;首尾无序跋 曲谱六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一册前有目录,只记 收录思凡、线装书馆一、二两册收收出目; 扫花四十余( 郑振录唱词,记工尺、板眼, 出折子戏铎旧藏)竖式记谱;首尾无序跋 曲谱六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每册扉页有红色书签, 收录白罗线装书馆藏标所收剧;册首有出名 衫、千 目录;录唱词、宾白、 钟禄等九科介,部分记工尺、板 种剧的七十眼;首尾无序跋, 余出折子戏 缀玉二十册二十不详清抄本国家图 轩曲谱卷;绿丝栏书馆藏 收录琵琶线装 记、牡 丹亭等八 十余种剧 目,还附收 时剧、散曲 若干 三笑四册清人清抄本国家图卷首题“三笑姻缘全 姻缘曲抄线装书馆藏本 ,注“此出乃才子 谱佳人之剧,为唐寅小 传”;全书录唱词、宾 白,注工尺、板眼;首 尾无序跋 枕菊六册;不详清抄本 国家图录唱词,注工尺、板眼, 山房曲收录玉簪线装书馆藏蓑衣谱式;有眉头标 谱记、风注,朱墨相间;每剧前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筝误近二都标“枕菊山房藏本 十种剧的琴 挑、惊魂等 二十出折子 戏 继响 五册:不详清抄本国家图此书前三册署“继响霓 霓裳收录牧羊线装书馆藏裳 ,后两册署“桃做 记、渔班谱”,并附有宫调阐 家乐近二释;录唱词,记工尺、 十种剧的望板眼,惜不全,竖式记 乡、小逼等谱;首尾无序跋 三十余出折 子戏,另附 小曲 昆曲三册;不详清抄本天津图 录唱词,注工尺、板眼, 谱收录双珠线装书馆藏 记谱形式不一,横式、 记等剧中竖式、蓑衣谱式皆有; 的唱曲和其无序跋 他小曲若干 工尺二册;不详清抄本天津图录唱词,注工尺、板眼; 谱收录折桂线装书馆藏竖式记谱;无序跋;此 令、雁儿落谱为民歌时曲谱 等小曲若干 曲谱二册;不详清抄本 国家图 只录小曲,间注工尺、 收录绕地线装 书馆藏板眼,竖式记谱;首尾 游,叨叨令无序跋 等小曲若干 稿本 六册;不详清光绪国家图书名据书根题;无目 曲谱收录四声 至民国书馆藏录,书根处印有所收出 猿、 长间抄本名,应为后加;首尾无 生殿等剧序跋;只录唱词,记工 的若干出目 尺、板眼 曲谱十册;清人晚清抄 国家图录唱词,注工尺、板眼, 杂录收录训子、 辑本书馆藏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