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继承与创新——浅析谭小麟后期音乐作品的多声技法.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谭小麟先生是我国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来创作的第一人。本文 重点以谭先生的后期作品为研究对象,以继承与创新为思路,从多声 技法的角度来分析其是如何运用欣德米特理论体系而创作出具有中 国民族特征的音乐作品,又是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地介绍了谭小麟生平及其创作 经历和主要作品,分析他对中国音乐事业的主要贡献和在中国音乐史 上的地位和意义。第二部分是着重分析其如何在继承民族音乐文化的 基础上而创新的。第三、四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其中第三部分探究其 对中国早期专业作曲家创作理念的继承与拓展,第四部分主要是对谭 小麟后期即他随欣德米特学习以后运用新的作曲技法而创作出来的 作品进行全方位分析,从和弦结构、和弦序进等方面来总结他后期作 品的和声特点,看他是如何富有创造性地迁一二十世纪新的作曲技法 而创作出有中国民族风格特点的作品;这两部分主要阐述谭小麟后期 音乐作品创作理论和观念上的渊源,进而是如何把握继承与创新之间 的关系。本文第五部分是论述谭小麟先生在创作有中国风格特色的音 乐作品的地位与意义,尤其在具有民族风格特点的多声音乐作品上, 在中国音乐创作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及其 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谭小麟后期音乐作品的多声技法来了 解他是如何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欣德米特理论体系,而后又是如何形成 自己的风格特征,继而对他的这一探索有中国民族风格多声技法思路 进行总结。以期从理论上获得可供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并在实践上获 得可操作的手法,进而诠释在音乐创作上继承与创新的辨证关系。 总之,谭小麟先生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通过分析他的作品,总结他的作品的多声技法,对我们在学习西方多 声音乐的理论和技法的同时如何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的多声 音乐内涵,发展本民族的多声音乐,从理论上和现实上都具有很高的 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继承创新谭小麟后期作品多声技法 a b 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1 sm a i n l yf u c u s e do nt h ec a r e e ro ft a nx i a ol i n ,t h ef i r s t c h i n e s ec o m p o s e rw h oa p p l i e dt h ew e s t e r nm o d e mc o m p o s i n gs k i l l st , o c h i n e s em u s i c ,a n dh i sc o m p o s i n ge x p e r i e n c e ,l e a d i n gw o r k se t c b y s u m m a r i z i n gt h em u l t i v o i c ep a r t ss k i l l so f h i sl a t e rw o r k s ,w ec a nh a v ea f u r t h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h o wh et r a n s f o r m e dh i m s e l ff r o ma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u s i c i a ni n t oaa ni n n o v a t o rw i mm o d e mc o m p o s i n gs k i l l sa n d h o wh ea p p l yt h eh i n d e m i t ht h e o r e t i c a ls y s t e mt oc r e a t em u c hm o r eg r e a t m u s i cw i t h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d e v e l o p e dh i so w ns t y l e t h ew h o l e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sa n 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a n sc a r e e r , c o m p o s i n gs k i l l sa n dh i sl e a d i n gw o r k s ,m a d t h e na na n a l y ) i so fh i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c h i n e s em u s i c a lf i e l d ,h i ss t a t u si n t h ec h i n e s em u s i c a lh i s t o r y ;i n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t a n si n n o v a t i o nf r o m t h eb a s eo f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 a lc u l t u r ei sa n a l y z e di nd e t a i l ; t h et h i r da n df o r t h c h a p t e r a r et h e k e yp a r t s o ft h i st h e s i s ,t a n s 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t ot h ec o m p o s i n gm a n n e ro fe a r l yc h i n e s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c o m p o s e ri ss t u d i e di n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t h ef o m lc h a p t e ri s t h ef u l l ya n a l y s i so fh i sw o r k sw h i c hc r e a t e db yt h en e wc o m p o s i n gs k i l l s h el e a r n e df r o mh i n d e m i t hi n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t h es y m p h o n i cf e a t u r eo f h i sl a t e rw o r k si nt h et e r mo f c h o r d a ls t r u c t u r ea n ds e q u e n c e ,a n dh o wh e u s e dt h e2 0 “c e n t u r y sn e wc o m p o s i n gs k i l l sc r e a t i v e l yt op r o d u c el o t so f m u s i cw i t hc h i n e s ef o l k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o r i g i no ft h ec o m p o s i n g t h e o r ya n dm a n n e ro fh i sl a t e rw o r k sa n dh o wh eh a n d l e dt h ed i a l e c t i c r e l a t i o no f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i n n o v a t i o na r ee x p a t i a t e di nt h o s et w o 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f t hc h a p t e rm a i n l yf o c u s e do nh i ss t a t u si nt h em u s i cw i t h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f i e l do fm u l t i v o i c ep a r t sm u s i c w i t hc h i n e s ef o l k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h ep l a y sar o l eo ft h ec o n n e c t i o no ft h e p r e c e d i n ga n df o l l o w i n g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m u s i c a lc o m p o s i n g t h ea u t h o rt r yt ou n d e r s t a n dh o wt a nu s et h eh i n d e m i t ht h e o r e t i c a l i i s y u s t e mc r e a t i v e l ya n dd e v e l o ph i so w ns t y l e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m u l t i v o i c e p a r t ss k i l l so fh i sl a t e rw o r l ( s a n dt h e ns u m m a r i z et h em u l t i v o i c ep a r t s c o m p o s i n g s k i l l s ,w i t hc h i n e s ef o l k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r o u g h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o fh i st h e o r y , w eh o p et h a tw ec a nd r a wu ps o m eg u i d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sw h i c hc a nb ef o l l o w e da n da c h i e v es o m ee x e r c i s a b l ew a y si n t h i sa r e a a n y h o w , t h e o u t s t a n d i n gs t a t u st h a tm r t a nh o l d si nt h ec h i n e s e m o d e mm u s i ch i s t o r yi su n d o u b t e d t h ea n a l y s i so fh i sw o r k sa n dt h e s u m m a r i z i n go ft h em u l t i v o i c ep a r t ss k i l l so fh i sw o f k sa r ew i t hg r e a t v a l u e sb o t ht h e o r e t i c a l l ya n dp r a c t i c a l l y , w h i c hw i l lh e l pu st ou n d e r s t a n t l 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m u l t i v o i c ep a r t ss k i l l st h e o r y c o r r e c t l y a n dd e v e l o po u ro w nf o l km u l t i - v o i c ep a r t sm u s i cw h i l e s t u d y i n gt h ew e s t e r nt h e o r yo fm u l t i - v o i c ep a r t ss k i l l s k e yw o r d s :i n h e r i t a n c e i n n o v a t i o nt a nx i a ol i nl a t e rw o r k s u i m u l t i v o i c ep a r t ss k i l l s 继承与创新浅析谭小麟后期音乐作品的多声技法 绪言 纵观音乐史,如同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在不断发展,各种新 生事物,层迭而出。著名的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曾说过:传统是 一条河流。这一论断简要、高度地概括了音乐这门学科的发展规 律。因此在音乐创作上,如何辩证的理解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尤为关键。如何继承优良的传统而又使音乐作品富有时代特征, 换而言之在音乐作品中既要有很深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底蕴,又有 时代特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如 何使作品富有内涵和生命力且具有时代特征而又不失中国民族音 乐文化的风格和特点,是数代中国作曲家的梦想和追逐的目标。 和声学作为音乐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亦不例外,从欧洲早 期的和声形态形成到拉莫创建了和声学,从古典学院派、民族派, 到欣德米特、勋伯格、梅西安等现代和声理论,这门学科一直都 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尽管各个流派的理论是多样的,但有一点是 共同的,以上任何理论体系都是在传统和声理论体系不断发展或 建立在传统和声理论体系基础上批判吸收或提出新的概念及观点 而形成,并且都是通过作品来体现该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因此 通过作品分析都能总结或诠释该理论体系的继承之处进而从中可 把握该理论体系的精髓及创新特点。 谭小麟先生是被称为“二十世纪巴哈”的德国现代音乐大师 保罗欣德米特( p a u lh i n d e m i t h1 8 9 5 - - 1 9 6 3 ) 的得意门生,是 一位早于四十年代已将西方二十世纪现代派音乐技巧引入中国的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欣德米特在为他作品写序时候是这样评价 他的:“就我看来,由于谭小麟之死,中国音乐界已失去了一位 极有才华和智慧的音乐家。”谭小麟留下的作品不多,但由于质 量的要求甚高,不论何种体裁均一丝不苟而力求尽善,在民族风 格的探求上,尤煞费苦心而显现出不同凡响的功力。然而,由于 种种原因,他的名字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很难找得到。原因很 硕士学位论文 多,其一是他英年早逝;其二他作品少且风格含蓄、隐约、典雅、 手法严谨而有机地运用现代音乐技巧、曲高和寡;其三是与他所 处在的时代有关。尽管如此,但岁月依然消除不了他的作品及其 存在的价值。而且谭小麟先生是我国早期运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法 的先行者,从理论上来讲,他是运用了西方现代作曲理论创造具 有中国民族风格音乐作品最早的专业音乐工作者之一。他的创作 和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既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又要有适合表达音j 乐的新技巧,以达到根据内容的要求自由运用音乐的各种手法, 使音乐的各因素都能按作者所要求的逻辑结构和表现手法,形成 一个极其严密、精练的艺术整体。 他最大的努力是倾注于运用2 0 世纪现代音乐创作的新材料、 新技术,力图写出具有民族神韵和风貌的、内涵丰富又神骨清秀 的新型的音乐作品,在创作中,他既继承又创新,极力探索具有 民族特点的多声音乐风格。本文试图通过对谭小麟后期作品多声 技法的研究总结出他多声技法的特点和他是如何运用现代作曲技 法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音乐作品,又是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 在一起的。 从实际意义上来讲,第一,他运用2 0 世纪现代音乐创作的新 材料、新技术,成功创作出新型的室内器乐和声乐作品。第二, 他教授了很多诸如桑桐、秦西炫、瞿希贤、罗忠镕、扬与石等使 用现代作曲方法的学生且他们都已成为了我国非常成功和创作出 了许多广为流传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第三,他创作性的运 用了欣得米特这一现代作曲理论体系,在他的音乐作品中形成了 自己的多声技法的特点。 国内外有关于谭小麟研究能够收集到的文献大概可分为三类: 1 、专题研究:主要是对谭小麟生平事迹、创作特征等在某一 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2 、相关研究:是在某一个更宽泛的论题中涉及了谭小麟,它 可以显示、考量出谭小麟在相关论题中所处的地位与价值。 3 、辞书与史书的相关论述:则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考量谭 小麟在中国音乐历史上的地位。 丝墨兰型堑二= 垡堑望! :鳖亘塑童墨堡曼塑墨皇垫鳖 ? 继承与创新是永恒的话题,但是在继承的过程中如何去创新 是很重要的。创新是不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或在继承的基础上要不 要创新,这些都是决定着这门学科是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 的进步而与时俱进的关键因素。谭小麟的后期音乐作品都较好的 解决了这些问题。他的后期音乐作品是在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第一、二代专业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以及欣德米特理论体系的继承 而不断创新而成。这是由于谭小麟先生学习生涯与创作经历而决 定的。所以他这一创作思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较科学的、 辩证的论证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但很少有专门从技术理论角度 研究谭小麟的文献,尤其是对他作品多声技法的研究,我认为从 作曲技术理论角度来讲,谭小麟后期音乐作品的多声技法的理论 来源于欣德米特的和声理论,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否则这一纯西 方的和声理论体系不可能与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能够那么 的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正因为国内外较少有关于此研 究的文献,所以从他的作品研究出他的多声技法特点:不仅具有 理论上的意义,而且现实可行,还可填补谭小麟研究的一些弱项 与空白,研究他如何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 特点的音乐作品,如何把两者较完美的有机结合在一起,从作曲 理论上,会产生一些新的理念和观点,还可运用之去创作新的具 有民族风格多声技法音乐作品,故我认为研究此课题理论上和现 实上都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以谭小麟开始向欣德米特学 习为界线,把他的作品分为前期与后期。本文拟对谭小麟先生后 期音乐作品的多声技法的分析、梳理、总结,力图辨证了解继承 与创新之问的关系。因为不继承优良传统的音乐作品是没有生命 力的,没有任何创新的音乐作品是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 硕士学位论文 一、谭小鳞生平及创作经历简介和主要作品 1 、谭小麟生平简介 。谭小麟,原名肇光,字小麟,原籍广东开平。谭小麟于1 9 1 1 年4 月2 5 日生于一封建大家庭。谭小麟短暂的一生大致可分四个 时期: ( ) 1 9 1 1 一一1 9 3 2 年2 1 岁末入国立上海音专之前; ( 二) 1 9 3 2 一一1 9 3 9 年,在上海音专攻读的7 年; ( 三) 1 9 3 9 一一1 9 4 6 年赴美国求学的7 年; ( 四) 1 9 4 6 一一1 9 4 8 年返国入国立上海音专任教的2 年; 谭小麟自幼受到较好的传统文化的薰陶和正规的学校教育。 他从小聪颖过人,极具有音乐天分,3 岁左右,便跟家中帐房先生 学拉二胡,7 岁已能够演奏琵琶等中国民族乐器,1 1 岁开始作曲。: 1 9 3 2 年谭小麟考入国立上海音专高中科国乐组,主科师从朱英学 习琵琶,成绩优秀。他先师从黄自学习音乐理论共同课,次年师 从黄自兼学作曲。在校学习他以勤奋、聪明见称,音专实行学分 制,谭小麟用了三年左右时间修完高中学分,用四年时间修完本 科学分。在此期间除主科外,他修完音乐史、音乐欣赏、和声学、 曲式等课程,为日后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谭小麟在音专学习了七年。1 9 3 8 年,他的作曲教授黄自先生 不幸逝世。1 9 3 9 年他远涉重洋,赴美深造。有意思的是在美国谭 小麟先生走过了一条和黄自先生一模一样的学习道路。他先到欧 伯林大学音乐学院随诺曼洛克伍德( n o r m a nl o c k w o o d ) 教授学 习。1 9 4 0 年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师从理查德杜那文( r i c h a r d d o n a v a n ) 教授学习了1 8 个月。从1 9 4 2 年起他转随本世纪西方音 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保罗欣德米特( p a u lh i n d m i t h ,1 8 9 5 - - 1 9 6 3 ) 学习现代作曲法。在这长达四年的学习期间,他每周上2 6 小时课, 几年所修课程共3 7 门之多,除3 门音乐史和一门英文是旁听外, 其余均为理论作曲和演出课。包括作曲、作品分析、配器、视唱、 继承与创新浅析谭小麟后期音乐作品的多声技法 音乐史、双簧管、大提琴、声乐、合唱、管弦乐等,学习十分用 功,品学兼优,尤以作曲成绩突出。 1 9 4 6 年6 月,谭小麟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业,回到祖国的黄埔 江畔,一到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作曲教授兼作曲系主任。他要 将西方的音乐成就介绍到祖国的教育界,他要把自己所学到的全 部教给祖国的音乐新秀,他要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祖国音乐事业 的发展作出努力。在音专,他主要是为作曲高年级开课。开设了 欣德米特作曲技法的写作课程班,并任指挥课教师。其教学 非常细微认真,作曲课上常为一个音的改动而反复推敲,因此在 教学上花费了他极多的精力和时间。由于他学识渊博,在教学中 能细心体察每个学生在创作中的独特气质、风格和艺术倾向,能 循循善诱,不辞劳苦地给以悉心的指导。由于他年轻有为,既有 学者的风度,又有青年人那种坦率、热诚的性格,很快受到学生 们的爱戴,被同学们认为是该校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他给学生 介绍了欣德米特的作曲理论体系,强调清新的民族风格与新的调 性体系和声手法的结合。他的作品意味隽永,色彩淡雅,富于古 典的民族神韵,创作手法富有新意而不落俗套。 谭小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很有研究,他介绍、运用欣德米 特的现代作曲技法,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为了发展中国自己的民 族音乐,而绝不是要学生去学习欣德米特的作品风格。他抓紧时 间为即将毕业的学生讲授现代作曲技法( 主要在和声方面) ,帮助 学生打开了和声音响的新天地。他对作品要求是:既要有自己的 民族特色,又要有最适合表达内容的音乐创作的新的技巧,这是 他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自己进行创作时的指导思想。 1 9 4 7 年1 2 月,音专理论作曲系举行了“民歌及创作歌曲演唱 会”它是中国歌曲创作民族风格问题的一次探讨,是一块小小的 里程碑,他在创作路线和民族风格的运用上做出了一次有益的尝 试。由于这些艺术歌曲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中国传统音乐的语 汇相融合,既有对传统音乐文化精髓的继承,又有新的发展和突 破,因此大多受到了热烈欢迎,两次要求返场重唱,这对于当时 在中国几乎还很陌生的现代乐派音乐来说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 硕士学位论文 从美国回来的谭小麟装着满腹的音乐知识,他要为振兴祖国 的音乐事业大干一番。在音专执教两年后,他由于组织、主持作 曲理论系学生的毕业作品演奏会的辛苦积劳成疾,并由于医疗条 件的限制,于1 9 4 8 年8 月1 日病逝于上海医院,当时年仅3 7 岁。 作为上世纪中国第一个跟随世界级音乐巨擘学习作曲的中国作曲 家,以及第一个将西方现代派作曲技法引入中国的音乐教育家, 谭小麟先生的逝世对中国音乐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当时 有人甚至将谭小麟先生的英年早逝和莫扎特的早逝相提并论。欣 德米特在获悉谭先生去世的消息之后,悲痛不己,应傅雷之约请, 他为当时准备出版的谭小麟曲选一书作序,在序言中他赞许 了谭先生的才华和品德,并对他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悲痛和惋惜 之情,并说:“由于谭先生之死,中国音乐界己失去了一位极有才 华和智慧的音乐家。” 谭小麟在有生之年没有完满地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有完成自 己未竟的事业。他可以欣慰的是,他紧张地利用了回到音专的两 年时间,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学生,培养出不少如瞿希 贤、秦西炫、罗忠镕、桑桐、扬与石等知名的音乐家。他遗憾的 是没有达到自己办学的愿望:在音专他虽然教学极认真,极受学 生爱戴,但因多次为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而与校方发生冲突,加 之国内时局动乱,而香港有与境外交流的方便,所以他曾计划要 到香港自己办音乐学院。但他没有能够实现愿望,办学计划也付 之东流了。 谭小麟短短的一生,象一颗流星在天际划过。但中国音乐界 没有忘记这位引入西方现代音乐文化的先驱。1 9 8 2 年,人民音乐 出版社出版了谭小麟歌曲选集( 由杨与石、罗忠镕、秦西炫校 订) ,1 9 9 0 年出版了谭小麟室内乐作品选。i 9 8 8 年北京、上海 都举行了谭小麟教授逝世4 0 周年纪念音乐会,音乐界越来越重视 谭先生的成就及其作品,谭小麟的在天之灵也可以得到一点慰藉了。 继承与创新浅析谭小麟后期音乐作品的多声技法 2 、谭小麟的创作经历简介和主要作品 一个伟大的作曲家的创作经历总是与他自身的生活、学习及 人生成长经历休戚相关。恰如舒伯特的一部作品仿佛就是他的自 传体一样。谭小麟的创作经历亦是一样。 1 9 3 2 年,谭小麟考入国立音专高中科国乐组师从朱英学习琵 琶,他创作的作品有民乐合奏子夜吟( 百代公司制有唱片) 、湖 上春光等,改编过琵琶古曲飞花点翠、蜻蜒点水等。此 段时间主要创作以民族乐器为主,这与他当时的学习经历相关。 另外,1 9 3 7 年后,他创作了安全土、夺回平津两首歌曲, 发表在战歌周刊上,这于当时日军侵华有关。还有在黄自逝 世后,为纪念恩师创作了悼黄自先生。在美国留学初期,1 9 3 9 年创作了江夜( 无伴奏合唱曲) 、云想衣裳花想容 清平调 ( 无伴奏女声合唱曲) 、春雨春风( 男声独唱及钢琴伴奏) 。1 9 4 0 年创作了清平调( 无伴奏女声三重口昌) 、金陵城 相见欢 ( 男 声二重唱) 。1 9 4 1 年创作了木管三重奏( 室内乐) ( 由长笛、单 簧管及大管演奏) 。在他随欣德米特学习期间创作的作品最为重 要。1 9 4 3 1 9 4 4 年创作了室内乐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获得耶 鲁大学奖学金,被收为“2 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入选曲目,在芝 加哥演出时由欣德米特演奏中提琴并灌制了唱片。1 9 4 4 1 9 4 5 年他 为中提琴和竖琴所写的浪漫曲由欣德米特亲自演奏。1 9 4 5 年 创作弦乐三重奏获著名的杰克森( j d j a c k s o n ) 奖,被誉为 “一部杰出的室内乐作品”。1 9 4 5 年欣德米特还两度指挥演出过他 的合唱作品。1 9 4 4 1 9 4 5 年间,他还创作了自君之出矣( 女声 独唱与钢琴) 、彭浪矶 采桑子 ( 男声独唱与钢琴) ,其中自 君出矣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思念之情,这与他思念妻儿和母亲 有关。1 9 4 6 年创作了别离( 男声独唱) 、白昼太庄严了( t o o s o l e m nf o rd a y ) ( 独唱与钢琴) 、鼓手霍吉( d r u m m e rh o d g e ) ( 无伴奏男声四部合唱) 、挂挂红灯哦( 轮唱曲) 、托姆的鬼魂 ( t h eg h o s t o f t o m ) ( 轮唱曲) 、诺尔伏克的山林女神们 ( n y m p h s o fn o r f o l k 5 ( 轮唱曲) 。回国之后,他在1 9 4 7 年应学 硕士学位论文 生秦西炫之要求,在课堂当场作示范改编创作内蒙民歌小路( 女 声独唱及钢琴) 、正气歌( 男声独唱及钢琴) ,其中正气歌 后来改编成为无伴奏混声合唱被定为“2 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推 荐曲目。同年还改编了民歌送情郎( 女声独唱与双重二胡) 。 另外还创作了两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湖上以及歌和 一首钢琴小曲,这些曲目的年份都待考证。其中病中吟是为 其妻去世而创作、在妻张氏灵前演奏的二胡独奏曲。 谭小麟的创作体现了其探索民族风格特色的历程。他的作品 基本上是多声作品,就连独唱歌曲或改编的民歌都一并创作了钢 琴伴奏。也就是说他从未离开和声而创作作品,因此他的创作经 历就是一部运用现代音乐技巧创作有民族风格多声音乐作品的过 程,他是探索创作具有民族风格多声技法特点音乐的开拓者。尽 管从谭小麟的作品可以看出前后两个时期创作技法上的不同特 点,但即便在早期的作品中,他就已开始力求探索具有民族特点 的多声音乐风格,力图在保持作品清淡、古朴风格的前提下,更 大胆地以调式和声的思维来突破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的影响。他 后期的作品大多是在随欣德米特学习并融会贯通现代作曲理论体 系后创作的。这些作品无论是器乐曲、艺术歌曲,还是合唱曲, 都带有明显的力图突破浪漫派与印象派过分强调感情和色彩的风 格影响以及欧洲传统音乐以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为主的调式格局 的束缚,以达到根据内容的要求自由运用乐音( 全音或半音) 、节 拍、节奏以及各种层次不同的线条的结合( 包括传统和现代意义 的各种和弦、复调) 使音乐的各因素都能按作者所要求的逻辑结 构和表现,形成一个极其严密、精练的艺术整体。 他的创作经历反映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就 是在学习西方多声音乐的理论与技法的同时,如何正确理解和把 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多声内涵,发展民族的多声音乐。这是数代中 国音乐家所面临着的共同任务,直到现在,也仍是一个有待于我 们继续探讨研究的重要课题。 谭先生尚存于世的作品不多,现将谭先生作品以他向欣德米 特学习为前后界限,分为早期和后期,并以后期作品为重点来进 7 继承与创新浅析谭小麟后期音乐作品的多声技法 行分析、总结、梳理,从作曲技术理论角度来研究,看是否能产 生新的观念和理念。现将他从音乐史方面能考察到的作品列在本 ! 文后的附录( 见附录一) 。 硕士学位论文 二、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创新 1 、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 谭小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特殊的感情,且在此方面有 很深的造诣。在上海音专学习的七年,主要学习中国民族音乐, 他除了直接从事民族器乐的创作外,在他所创作的声乐作品中也 大多以古代诗词为题材,并力求探索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多声音乐。 因此他的作品具有很深的民族音乐底蕴。他的作品对民族、民间 音乐继承之处大致可体现在旋律和选材上。 作品的旋律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 ! 例l 湖上春光 ,2 i 9 三5 弓l 主;i :圣蔓兰玺挈l 高i 琴型掣1 5 一譬量睦上掣罄l 一! 兰! 堡兰至至i 兰二j 旦星三至鍪l ! 二:! l 墅型型竖二矍堡巨:圭竺兰1 0 1 甚至丑至州垂睦崮兰丝矗二刊皇! 堕丛: i ! 生兰竺望l 三d 。 湖上春光是谭先生最早的作品之一,这首民族管弦乐合 奏曲中笙演奏的旋律是质朴的、典型的中国传统五声调式风格, 其中使用的五个音是五声调式的“正音”( d 宫调式五声) 继承与创新浅析谭小麟后期音乐作品的多声技法 例2 春雨春风 春雨春风 ,毽喵) 例2 春风春雨是谭小麟随黄自学习了很久,又到美国学 习了三年时间创作的作品。此时他的作品肯定受到了西方音乐理 论及其技法的影响,作品的表现手法也有所变化,可是尽管作品 的表现手法有些拓展和变化,旋律产生迥异,但通过作品的材料 硕士学位论文 及调式中心吾却依然把旋律锁定于民族调式上;因此旋律不无民 族风格,而又产生新意。 例3 清平调 清平调 ( 竞伴赛女声音咽) a 矗l a n t 茹t o 漕;窄自涛 _ 篙= = = := = = = = = := = u 、兰z i 趄 - 袁| 导 。 花 一垂鼻一 。= 盘= = t = = := = u t 、。- 一 , - 羞想 表。pf 蒜 颦 。,f 。 j 匕:0 := := 云 惩 农煮 一j 豸r 彝 修 7 1 等i 。毒,耋7| l 缈l 缈卜l 赤风i 风 南赫邑j = t := := 。:= a = = :b = = = = = = 0 盘= = = = t = = = = 、 接也 _;:=:=一llj # h 埘 岢 一 , 一 咕 薛 盛 藏。 - 蕊一 1h 。 卷:风。一拂。 矿槛1,露一 华礤 一,i j一,。睾一一,。洛罢;兰i v 、h 。 百 簿 表 冀磐 鼍 ! , ” - 趔 衰 嶷 曹l 瞥 例3 清平调开头采用了移宫换调的手法,第一声部第一乐 旬( 卜8 小节) 旋律为g 宫,第二乐句( 8 1 6 小节) 转为c 宫, 继承与创新浅析谭小麟后期音乐作品的多声技法 第二声部第一乐句( 3 - 9 小节) 旋律为g 宫,第二乐句( 1 3 一1 7 小 节) 转为c 宫。又如例4 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第二乐章 例4 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 例4 是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第二乐章的开始部分,第 二声部中提琴旋律主题由d 宫转入f 宫,然后又转入g 宫,最后 到c 宫系统d 商调式结束。 例5 、独唱曲正气歌 m 。蛔b ( j :) 独唱正气歌 季幸鼋雾垂三量荨垂瘫枣暮碧 天她有正气,杂靛赋堍形 珂 ; 季蓦摹习零蘸圣囊室荤垂碧 下河矗上 削为 日 出臻 於日 浩 然沛乎塞巷 兵菇徽 例5 是选自独唱歌曲正气歌,旋律由g 宫调转入c 宫调, 然后回到g 宫调,接着转入f 宫调。旋律中的移宫使音乐富有动 力地往前发展,着重突出了旋律的高潮。谭小麟的作品在移宫换 调方面还有另一个特点便是用共同音来构成旋律的移宫,即旋律 在移宫时某一个( 或某几个) 音在前后两个不同的宫系统中都具 有无声“正音”的意义,共同音前调担任某音,但又可作为前调 硕士学位论文 某个音。如例4 中第4 小结的“d ”音既可以作为前调( f 宫) 的 羽音,第十小节第一拍的“g ”音即作为前调的( f 宫) 的商音, 又可作为后调( c 宫) 的徽音。在如例5 中第2 小节“g ”音既可 作为前调( g 宫) 的宫音,又可作为后调( c 宫) 的徽音,第1 0 小节第二拍的“a ”音即可作为后调( g 宫) 的商音,又可作为后 调( f 宫) 的角音。这种运用五声共同音移调换调的手法不仅使旋 律换调自然流畅,而且还使旋律音与音之间保持着五声性音程( 即 五声音节所含有的大小二七度、大小三六度纯四、五度音程关系) ; 这样使旋律不会因其在不断移宫换调而失去五声风格。 移宫换调的手法在我国民族音乐中大量存在,这是谭先生对 民族音乐表现手法的继承,增加作品的表现色彩,但作品又始终 保持着民族风格特点。例1 、2 、3 、4 、5 几首作品以时间顺序体 现谭小麟先生创作及对民族、民间音乐继承之思路,因此这些对 他的后期作品创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谭小麟的后期作品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主要也体现在作 品的旋律上,如下例: 例6 弦乐三重奏第一乐章 弦乐三重奏 s t r i n gt r ;o 继承与创新浅析谭小麟后期音乐作品的多声技法 例6 小提琴声部是弦乐三重奏第一乐章的主题,旋律进行 保持在传统的民族调式音例之内,音调与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之 间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其旋律音调类似于湖南民歌。 例7 弦乐三重奏第三乐章: _ 例7 其旋律是典型的民族风格,六声调式。 例8 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第四乐章: a g l o t r o p p - 例8 小提琴声部是小提琴与中提琴二重奏第四章的主题, 旋律音调类似于湖南高腔音调。 谭小麟后期音乐作品的旋律除了音调上对民族、民间音乐的 继承,还表现在作品旋律的节奏节拍上,如旋律中大量使用切分 硕士学位论文 节奏就表现出了受了昆曲音乐的影响( 如例4 5 器乐作品中提琴、 竖琴浪漫曲) 。另外作品频繁的节拍变换( 如例4 5 器乐作品中 提琴、竖琴浪漫曲、例4 6 声乐作品s o n g ) 。任意的延长音和 自由多变的节奏已使之成为实际的“散板”( 如例8 器乐作品小 提琴、中提琴二重奏第四乐章) ,这与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有着密 切、深层次的联系。 作品的选材上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 谭小麟的后期音乐作品的旋律大致可分为五声性和非五声性 两类,非五声性旋律作品主要有白昼太庄严了( t o os o l e m nf o r d a y ) 、鼓手霍吉( d r u m m e rh o d g e ) 、托姆的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游景区空地租赁及旅游产品开发合同
- 2025年草书符号训练题库及答案
- 动物疫病防控科技创新的策略及实施路径
- 2025年5G网络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与挑战报告
- 伸缩门的施工方案
- 钳工专业知识试题及答案
- 第四节 生态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说课稿-2025-2026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北师大版2019
- 专题25.2随机事件的概率(原卷版)
- 合规专业面试题及答案
- 专业知识和实务试题及答案
- 林下经济的开发与利用
- 水库清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工程项目计价结算付款情况统计表
- DL∕T 797-2012 风力发电场检修规程
- JGJ181-2009T 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检测
- 文言文基础知识测验(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技术 课件 模块九 设备与管线部品
- 柴油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全一册 Unit 13 《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教学设计
- 质量管理五大工具之一SPC
- (正式版)JBT 14587-2024 胶体铅酸蓄电池 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