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教师关注度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社会学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教师关注度对学生学 习成绩影响的社会学分析,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 士/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 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 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 教师关注度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社会学分析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 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 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 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 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 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3 摘摘 要要 学校教学中,教师工作所面临的对象是一群拥有无限潜能、充满活力却有着敏感心灵 的青少年,故而,教师工作是一项与人的精神和灵魂密切相关的事业。这决定了教师不仅 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生个性与人格形成的生命导师。课堂教学内外,教师通过言语与 非言语表达来传递对学生的关注。而教师给予学生的关注度会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的影 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状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转变。 教师关注度是教师给予每个学生言语(文中主要指口头言语)关注和非言语(文中主 要指体态语)关注的程度。本研究并不将教师关注的“度”界定为一个量化规定,而是一 个抽象概念。同时,不同于“关心”与“关照”所蕴含的价值偏向, “关注”一词更为体 现它自身的中立性。按其性质分类,它有正向关注和负向关注之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 因教师关注的大小、性质取向以及自身个性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转化倾向。教师关注学生 的焦点是在立足于人本身且关注人的尊严、价值、品格和生命意义的基础上来影响学生的 学习成绩的。对教师关注度的研究与探讨在改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协调师生关系、促进 学生学习和身心和谐发展等方面均有着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对核心概念 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介绍了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通过一个典 型案例来分析论述了教师关注度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转变的现象一:自下而上之突破。第三 部分以两个案例来研究探讨了教师关注度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转变的现象二:自上而下之转 变。第四部分以一个典型案例分析研究了教师关注度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转变的现象三:优 而更优之飞跃。 第五部分则分别就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教学艺术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和提升这三方面提出培养和运用教师关注度的相关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教师关注度; 言语关注; 非言语关注; 学习成绩 1 abstract the object teachers have to face in school teaching are a group of teenagers with unlimited potential, vitality and a sensitive soul. therefore, the teachers work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irit and soul of a human, which makes teachers are not only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but also the life men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a students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in or outside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through their verbal and nonverbal expression. furthermore, the attention degre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which teachers give to students will more or less influence their learning emotions and state. to a certain extent, that would bring an impac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teachers attention is the degree of concern that the teachers give to each student through their verbal expressing, mainly referring to the oral speech, and the non-verbal expressing, mainly including the body language. in the study, the degree of teachers attention wont be defined in a quantitative requirement, but an abstract concept. at the same time, unlike the words concern and care containing a value deviation, the word attention is more capable of bringing its own neutrality, and by its nature,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positive and negative ones. of course, due to the size of teachers attention, the nature orientation, as well as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students achievement will show a different tendency of transformation. the focus of teachers concerning about students is based on the people themselves, human dignity, value, moral character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which will affect students academic performance.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on the degree of teachers attention to students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improving the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omoting the study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ody and mind.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has provided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the meaning and purpose about the research. of course, it has also defined those core concepts, combed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introduced the methods the research has adopted. from the second to the fourth part, three phenomena originating in the transitions of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which are caused by the attention degree the teachers give to students, have been studied and explored. and the first phenomenon is the bottom-up breakthrough, the second is the 2 top-down change and the last is excellent and better leap about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fifth part has provided som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ul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teachers attention degree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the change of teachers teaching ideas, the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ers teaching art and their personality charm. key words: the degree of teachers attention; verbal attention; nonverbal attention; learning achievement 1 目目 录录 一、导言一、导言 . 1 (一)问题的提出 . 1 (二)研究的意义、目的和方法 . 1 1. 研究意义 . 1 2. 研究目的 . 2 3. 研究方法 . 2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2 1. 教师关注度 . 2 2. 言语关注 . 3 3. 非言语关注 . 4 (四)相关文献综述 . 5 1. 言语关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研究 . 5 2. 非言语关注的相关研究 . 7 二、现象一:学习成绩自下而上之突破二、现象一:学习成绩自下而上之突破 . 9 案例记忆中的感动之语 . 9 反思与感悟 . 12 三、现象二:学习成绩自上而下之转变三、现象二:学习成绩自上而下之转变 . 14 案例 1不堪承受的关注 . 14 反思与感悟 . 16 案例 2老师,你怎么啦 . 18 反思与感悟 . 22 四、现象三:学习成绩优而更优之飞跃四、现象三:学习成绩优而更优之飞跃 . 24 案例点化生命的教育 . 25 反思与感悟 . 27 五、培养和运用教师关注度的相关策略与建议五、培养和运用教师关注度的相关策略与建议. 29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 29 1. 树立新的学生观 . 30 2. 重新定位“分数观”,正确对待考试分数 . 30 3. 客观合理的关注学生学习成绩. 31 2 4. 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 . 32 (二)教师教学艺术的培养与提高 . 32 1. 教学语言艺术的培养和提高 . 33 2. 教学非言语表达艺术的培养和提高 . 34 (三)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和提升 . 36 1. 播爱于心,平等关注 . 36 2. 博学多识,扩展兴趣爱好 . 37 3. 锻炼意志,不畏坎坷 . 37 4. 美化仪表,讲究风度 . 37 5. 以身作则,不教而教 . 38 结语结语 . 38 附录附录 . 40 附录附录 . 4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42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44 致谢致谢 . 45 1 教师关注度对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社会学分析 一、导言一、导言 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 “教育,这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 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心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 ” 也就是说,学生单纯的思 维和脆弱的心灵需要教师细心、合理、适度的关注才能更好地助其启迪智慧,书写他们的 教育人生。 (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时常存在如下现象:在某一任课教师的 教学指导下,有些学习成绩原本很好的学生,其成绩呈下降趋势,甚至转变为问题生;有 些学习成绩原本较差的学生,其成绩呈上升倾向,甚至转变为品学兼优的优秀生;还有一 种现象,即原本成绩便很好的学生,其成绩继续保持优秀或转变为更优。笔者相信,这并 不是偶然的教学现象,而是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智慧、教学态度与技巧等有着密切的 关联。其中,教师关注度便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中有一种关注叫爱的关注。这种关注表现在教师对事业的无私奉献 与高度负责上,更体现在对学生的细心呵护与尊重理解上,并透露在教师对学生的言语与 非言语表达之中。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因为具备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故而能够恰 当的运用教师关注度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协调发展,改进其教学成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而有些教师可能并不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能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恰当适度的、有意 识的或无意识的应用教师关注度来促进其教学的调整与改善。另外还有一部分教师,他们 既不具备充足的教师关注度方面的理论知识,也没有丰富的与之相关的教学经验,但仍然 能够妥善而有效的应用教师关注度来处理好师生关系和应对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事件,那也 许是与他们拥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教学素养有关系。本文将用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来解 释以上教学现象。 (二)研究的意义、目的和方法(二)研究的意义、目的和方法 1. 1.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的关注度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关注可分为言语关注和非 言语关注。言语关注又包括口头言语关注和书面言语关注。教师的口头言语关注有课堂提 问、表扬和批评以及口头评价等,书面言语则有作业评语等形式。而教师的非言语关注主 范国睿. 诗意的追求: 教师实践智慧案例导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64. 2 要包括目光、面部表情、姿态、手势等无声语言。非言语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是一种特殊的 教师关注,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其恰当的使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 时,教师关注也有正向关注和负向关注之分。恰当合理的正向关注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 协调发展、学生学习成绩的稳定与提高,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负向关注(关注过 多或过少)则会给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教师关注度的合理 运用和把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调整改善、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学生成绩的提高和身心健 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理论意义:研究教师关注度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一方面可以补充教师关注度方面的相 关理论,另一方面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实践意义:本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为在实践教学领域工作的教师所借鉴和运 用,既有利于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言语与非言语表达的艺术,又可进一步促进教师在课堂 中更好的进行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和情感 的发展。 2. 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 本文将以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为支撑点来解释教师言语关注度(主要是口头言语关注) 和非言语关注度(包括目光、表情、手势和空间距离等)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通过典 型个案分析来研究和探索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度与学生学习成绩转变的关联性,并 提出如何培养和运用教师关注度的相关策略与建议。 3. 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文献法:借助图书馆、资料室、中国知网等方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有效和权 威资料,系统整理,总结分析。 访谈法:对相关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关注度对学生成绩所造成的影响和程 度,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 1. 教师关注度教师关注度 查阅已有的文献和资料,笔者发现没有关于“教师关注度”的理论和定义。在这里, 笔者将参考并借鉴我国学者和学新教授所提出的“教师关照度”的概念,对“教师关注度” 下一个略微粗浅的定义。和学新教授提出的“教师关照度” 是指在以班级为授课单位的 前提下,教师对每个学生关心与照顾的程度。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将“教师关注度”定义 为:在以班级为授课单位的条件下,教师给予每个学生言语关注和非言语关注的程度。有 别于“教师关照度”中的“关心”与“照顾”所蕴含的价值偏向,如教师关照度的指数越 大,即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照顾越多,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时间与机会便更多,学生的发展 和学新. 班级规模与学校规模对学校教育成效的影响关于我国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的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 2001 (1). 教育关照度=(周上课时数上课单位时间)/班级规模/60 3 可能会更好, “教师关注度”更为强调的是“关注”二词的中立取向。教师关注度并不是 一个量化规定,而是有着自身的动态属性,有正向关注和负向关注之分。教师关注过多并 不代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照顾增多,学生的发展也不一定会更好。同理,教师将对某一 学生或群体的关注度减少或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也并不代表其为负向关注。 2. 2. 言语关注言语关注 (1)语言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由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所组成的符号系 统。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态,人类主要依靠语言来互相沟通、彼此联系 和表达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语言的声音符号是语音,但仅有语音的符号并不是语 言,语言符号还要表达固定的意义,即语义。因此,语言还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声音符号与 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 (2)言语 言语是与语言相联系却有着不同含义的一个语言学概念,它主要指人们的语言实践, 即个人运用语言的过程或产物。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人类语言机能的社会部分,是心理社 会现象,而言语却是语言机能的个人部分,是心理物理现象。 言语中包含社会公认的语言体系,同时也体现人们运用语言的具体特征,如发音的特 点、过程和表达风格与技巧,以及一些偶然出现的非语言因素等。 (3)言语关注 教师言语关注主要是指教师采用口头言语或书面言语给予学生一定的关注和信息传 递。其中,口头言语的交流是师生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渠道。 教师在教学中也多采用口头 言语关注的形式,其表达关注的内容、形式、方法等常常因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而变化, 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并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的言语关注 可分为教育言语关注和教学言语关注两大类。 教育言语关注 教育言语关注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性言语关注,主要有课外教育言语关注和 课堂教育言语关注两种。它在教育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在组织教学和管理课堂纪 律,以及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教育 言语关注依据其内容可分为如下几种:(1)赞扬语关注,用来称赞、表扬和肯定学生的良 好学习状态和表现;(2)批评语关注,用以批评和警戒学生在课堂内外所出现的不良行为 和消极状态;(3)评论语关注,主要用来分析评论学生所表现出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思想 观点和行为倾向;(4)指示语关注,乃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希望和要求, 彭玲. 教师有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0. 乐国安. 论现代认知心理学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18. 沈贵鹏. 师生课堂口头言语互动研究j. 教育科学, 1997(1). 4 并做出一定内容与方式的指示,使学生明确干什么和怎么办。 教学言语关注 教学言语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言语,是教师职业言语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言 语关注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各种能力 的话语关注。它主要包括:讲课语关注,乃教师讲课时对学生的言语关注。教师用自己 理解了的浅显亦懂的语言,把教学中的新知识、重点与难点向学生叙述、分析和解释,以 此来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学科知识;提问语关注,一般用来向学生发问和发问后 总结归纳答案的正确与否;谈话语关注,乃教师采用谈话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时 所使用的话语关注。 3. 3. 非言语关注非言语关注 (1)非言语 非言语是指抛开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以人自身所呈现的静态及动态的信息符号与副 言语来进行信息传递的表述系统。研究专家表明,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 有 35%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 本文中所论及的非言语主要包括体 态语和副言语这两种。 (2)非言语关注 教师的非言语关注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外,运用目光、面部表情、姿势、手势 等无声语言(亦称体态语)或语音、语速、语调等副言语对学生进行信息表达与关注。 众 多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之外,都非常重视非言语关注在教学实践中的 恰当运用。 副言语 副言语表达由辅助言语和类语言两部分组成。辅助言语是指言语的非词语方面,即声 音的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它属于言语表达的一部分,但不是言语本身,常常被用 来辅助言语表达,以便准确表达意义和情感。类语言指的是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叹息、 咳嗽、笑以及各种叫声等。特别是各种各样的笑声,都是很有感染力的:善意之笑是协调 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幽默之笑是教学中充满趣意的调料;会心的笑则是震撼人心的美妙旋 律。 面部表情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面部所呈现的一种动态的无声语言。正如雨果 所说的“脸上的神气是心灵的反映” ,它以最灵敏的速度将人内心世界的各种复杂变化最 迅速、敏捷、充分地反映出来。教师的面部表情富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至于教师的面 宋其蕤, 冯显灿. 教学言语学m. 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5-28. 李睦. 体态语: 意图的显映与语境效果的推理d. 西南交通大学, 2008. 李如密. 教学艺术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275. 李如密. 教学艺术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279-280. 5 部笑容,更是具有神奇的教育功能:教师的微笑是阳光,可以排除脸上的冬色;是春风, 可以催开心灵的蓓蕾;是天使,可以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 因此,教师若能将丰富多变 的表情语言与形象准确的有声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拉近师生距离,并创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目光 目光就是眼神所表达的态势语。目光接触是承载和传递情感、态度、意向的重要媒介, 它不仅有传递信息的功用,而且有让人借以把握信息的价值。 不同的目光通常能够传递 不同的信息,有时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恰当地运用各 种目光,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处在老师的关注圈里,人人都是老师的注意焦点。学生遇 到困难时,教师一个真诚的眼神能够给学生以温暖;取得成功时,教师一个微笑的眼神能 够给学生以鼓励;做错事情时,教师一个严厉的眼神能够给学生以警醒。 姿态语和手势语 姿势语是通过人体不同姿势的变化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体态语。教师的教学体态表 达是教师们素质修养和精神内涵的外在展示。在课堂上,教师端正合理的体姿会增加讲课 的吸引度,提高知识的可信度,并保持住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则不然。所以,教师应注 意使自己的行态流转而和谐,站姿稳重而有力,以达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的 效果。 手势语是指通过手及手臂动作变化表达出信息意义的体态语,在课堂中常与有声语言 配合使用,以增强师生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手势语的合理利用能传达一定的意 义和情感,在教学中以手势语助讲课,可以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但是,手势语的 使用要讲究自然、文雅和优美,使用也要适度。 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乃课堂教学内外教师与学生保持的距离,该距离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实 际需要而变化的。教师与学生保持适中的交往距离时,双方交流更显自然随意,若距离过 大,则可能让师生关系显得生疏僵硬。课堂上,教师合理距离的靠近学生,学生会觉得自 己被老师所喜爱、赞同和尊重,会更多地注视老师,更多地做笔记,更踊跃地发言。 (四)相关文献综述(四)相关文献综述 1. 1. 言语关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研究言语关注中教师言语行为的研究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研究的理论,该理论后经塞尔(searle) 李如密. 教学艺术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283-284. 张东波. 目光语探析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5). 宋其蕤, 冯显灿. 教学言语学m. 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296. 李如密. 教学艺术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289. 刘祥云. 言语行为理论综述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2). 6 完善和发展,成为哲学和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对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最初研究 可从克瑞兹(kratz)1896 年的研究中看到。从他开始,研究者根据各类人员关于优秀教师 言语品质的意见调查,制定出有关教师言语特征的量表,作为培育师资的参考和改进教师 教学行为的依据。这标志着教师课堂教学言语行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专门化的时期。 与 此同时,教师言语评价行为是教师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美国学者杰克逊 (philip w.jackson)在课堂生活一书中,把评价作为课堂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 他 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分为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课堂行为的评价和道德品质的评价。国外 也将评价作为课堂管理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其中在表扬方面的研究表明, 表扬既可能具 有破坏性,也可能产生积极作用,这取决于怎样用它。研究者认为,表扬的目的如果只在 于控制学生而不是表达对学生努力或成绩的欣赏和羡慕,只会造成学生对表扬的依赖,或 者削弱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使学生产生防卫心理,引发学生的焦虑。 另外,就课堂生 活中的评价对师生关系及学生行为的影响所进行的研究表明, 没有获得教师好评的儿童 可能会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与教师产生对抗和冲突。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体验失败 的学生难免采取一些消极行为和反应进行自我防卫,这种行为方式必将影响其以后的生活 经验。 国内一些学者在研究教学言语时,着重分析言语交往主体的构成,在预先准备好的表 格中把言语交往的主体分成“师个” 、 “师班” 、 “个班”等几种类型。研究者通过关注教师 提问的对象类别、 对学生回答后的信息反馈、 与不同水平学生言语互动时的言语节奏快慢、 言语风格类型以及等候不同学生回答时的时间差异等因素,对它们在教学语言中的时间及 频数进行统计,由此来发现课堂教学语言中的问题。这些研究表明,学生学业的差异对课 堂上实存的教学语言分配具有重要影响,而这种不平等分配将进一步增大学生学业成绩的 差异,二者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另外,国内对教师言语评价行为的相关研究体现在以 下两方面:第一,研究教师的言语评价行为。研究者把评价作为教师言语行为的五大类之 一,把教师的言语评价分为肯定、两可和否定三个亚类,并以此把教师所呈现的课堂角色 分为“鼓励者” 、 “鼓励观望者”和“矫正者”三类。第二,研究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 的理答行为。 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扬、 认同和赞许等属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积极评价, 而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反对和否认等则属于教师理答行为中的消极评价。 吴曼蕾. 论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创新与贡献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6). 高巍. 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互动分析基于弗兰德斯教学言语行为互动分析系统的实证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philip w. jackson(1990), life in classrooms,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and london, p.22. c. h. edwards(1993), classroom discipline and management, new york: macmillan, p. 151-153. 杨艳. 初中语文课堂评语改革实验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 2009. thomas w. jackson(1990), life in classrooms,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and london, p. 19-37. 欧阳林丹. 教学语言研究的四种取向j. 教学新论. 上海教育科研, 2005(6). 7 2. 2. 非言语关注的相关研究非言语关注的相关研究 (1 1)非言语交际的研究)非言语交际的研究 西方学者认为课堂上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教学本身的 作用还大。研究表明,教师需要学会利用非语言交际行为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库拍说: “非语言交际行为对教师至关重要。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教师如 果学会了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运用非语言关注,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 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 国内学者陈原先生认为:“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 交际工具是语言,但交际工具绝不只是语言,例如,还依靠许多非语言符号实际上, 社会交际常常混合了语言和非语言这两种工具。 ” 杨全良先生认为非语言交际是运用非言 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包括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 音暗示、穿着打扮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的有效途 径。 众多研究也表明,教师得体的非语言关注,不仅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也会为学 生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教师生动的眼神、亲切的微笑、充满尊重与鼓励的手势、优雅不 俗的气质、饱满的精神状态都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高尚的审 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良好契机。 (2 2)非言语关注中体态语的研究)非言语关注中体态语的研究 在国外,真正正式开展教师体态语的研究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首先是在美国, 受体态语研究专家伯德惠斯特尔(r.birdwhistell)等人的影响,教师体态语的研究逐步 得到重视。20 世纪 50 年代,人们对教师体态语进行了零散的研究。60 年代,人们对教师 体态语的地位和作用等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如语言学家瑞弗斯(w.rivers)从外语教学的 角度阐述了外语教师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其中包括对教师关于所教国家人们的举止、手势 和面部表情等的了解。这引起了教育界对外语教学中体态语研究的高度重视,使体态语成 为外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爱伦和瑞安(allen 251-252. 8 美 欧文戈夫曼著, 冯钢译. 日常生活中得自我呈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伙开汽修店协议合同
- 卖服装入股合同协议书
- 劳务派遣公司合同范本
- 农村老宅出租合同范本
- 公司花园维修协议合同
- 台架装置技术合同范本
- 双方合作协议变更合同
- 电商平台品牌推广方案
- 智慧城市建设对产业的影响研究
- 关于确定墓地的协议书
- 生产线平衡法应用培训
- T/CHES 63-2022活塞式调流调压阀技术导则
- 2025-2030中国果胶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
- 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 公司机房6s管理制度
- DB51-T 2028-2025 大熊猫国家公园 栖息地修复
- 《2025年CSCO非小细胞癌诊疗指南》解读
- 夸美纽斯学前教育内容
- 2025年官方版租赁音乐厅协议
- 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考试(中级)《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讲义
- 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平安乡村建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