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pdf_第1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pdf_第2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pdf_第3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pdf_第4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旅游业已经跃居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文化旅游更是依托其特有的资源,成为 新世纪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河北省不但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 烂。拥有燕赵文化、西柏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承德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北戴河黄金 海岸等一系列自然与人文的旅游地,兼具武强木版年画、蔚县民间剪纸、衡水内画以及 各地传统歌舞戏曲等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宝库。 但河北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很多仅限 于一般性的观光,整体开发水平不高,旅游整体形象不鲜明,多重旅游功能的群体效应 没有被发挥出来。本文借鉴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资源整合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运 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密度依赖理论等,结合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 的特点,在 swot(态势)分析的基础上,对本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研究。 本文在分析了文化旅游资源及其产品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及文 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的相关理论做了介绍。进而对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文化旅 游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通过对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 swot 分析,提出了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河北省的文化旅游资 源整合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基本原 则,保护文化旅游资源, 防止建设性破坏。 在日益受到重视的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 从 “做 大、做强、做优”河北省旅游业的总体要求出发,以政府主导、自愿互利为基本原则, 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体现市场化取向的优越性,积极引导,依法办事。并进一步 提出了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对策:首先从旅游业相关政府部门的宏观方面来探 讨、研究整合实施措施,对于加快河北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资源;资源整合;河北省 iv abstract tourism industry has leaped to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industries, cultural tourism is relying on its unique resources to become the new century, the main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ebei province is not only rich in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but also a long history and brilliant culture. has yanzhao culture, xibaipo revolutionary traditional education, mulan paddock and summer resort in chengde, beidaihe, the gold coast and a series of natural and cultural tourist destination, both wuqiang woodcut paintings, yuxian folk paper-cut, hengshui painted inside, as well as traditional singing and dancing around the chinese opera and other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reasures. however, many of hebei provinc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is limited to general tourism,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is not high, the overall image of tourism is not clear-cut, multi-functional group effects of tourism have not been realized. this reference tourism geography, tourism resources, science,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other disciplines related knowledge, the use of tourism area life cycle theo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density-dependent theory,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hebei province, in the swot (trend) analysis based on the region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ed resear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duct-relat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ion study of relevant theory is introduced. tur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hebei province, culture and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status of in-depth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hebei province to conduct swot analysis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hebei province put forward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principles of integration: hebeis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tegration must adhere to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s guidance, to follow the objective law of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 market economy, protec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to prevent 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from the bigger, stronger, doing excellent,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hebei province starting to government-led, v voluntary and mutually beneficial as the basic principles, who all, who invests, benefits, reflect the superiority of market-oriented, positive guidance, according to law. and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hebei province responses: firstly from the tourism-relate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explore the macro level, research integration to implement measures for speeding up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 hebei province has extraordinary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ultural tourism;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resources integration; hebei province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1 引 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1.1.1 选题依据选题依据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的旅游观念发生 了重要转变,旅游消费需求层次比以往提高了很多。文化旅游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 生,并且演变为这种旅游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 “具备文化性的经济性产业是旅游业的 产业性质” 1 。将文化旅游与其它旅游形式作比较,可以发现文化旅游不仅最小程度 地对已有旅游资源造成破坏,而且更利于当前已有文化资源的交流、传播和保存。在旅 游过程中,旅游资源丰富的文化内涵被旅游者吸收,然后经过深入理解、润色转化为更 加丰润的方式向后人传播,所以能够使世世代代的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并实现开发与利 用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形式丰富、内涵深刻,并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与强大的吸引 力,旅游者在进行各种文化旅游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文化修养,受到了艺术熏陶,而且从 中得到了感悟与升华;文化旅游作为新的旅游形式,已经发展为当今世界旅游业追求的 新时尚。但由于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不集中、利用不充分,在开发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众多 的问题,例如重复的建设、恶化的环境、呆板的景观、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等2。 一些学者对某些专题文化旅游(比如宗教旅游、古建筑旅游、饮食文化旅游等)的 开发进行了实证和理论研究。但基于目前国内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也有很多学者尤其 是文化学者担心文化的商品化将会引发许多负面影响,他们认为“掠夺”文化的不良现 象以及无视底线的“人造文化”会贯穿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会导致旅游者对文化的扭 曲性开发和对文化价值的曲解, 从而淡化原有文化旅游吸引物的特点与韵味或弱化文化 的创造性和丰富性,逐渐被外界同化;甚至更有学者将文化旅游开发称之为自毁灭亡式 的文化开发。很多地区虽有一定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大多缺乏旅游吸引力,或是仅在 当地有较高的知名度,难以影响到其他地区和国外的旅游者,这些地区必须要寻求新的 模式展开文化旅游的开发,加强区域合作,重新整合之前吸引力较小的旅游资源,相得 益彰、优势互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要想提升旅游业整体行业素质,发展壮大旅游业, 就必须进行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 2 1.1.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河北省地处东经 11327至 11950,北纬 3603至 4240之间。总面积达到 了 18.8 万平方公里,内环首都北京、天津,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地貌类型非常齐全, 是中国唯一兼有山地、丘陵、湖泊、海滨、高原、平原的省份。设有 11 个地级市, 54 个民族,6700 多万人口,省会是石家庄。是一个美丽神奇、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旅游 胜地。 河北省是中国的旅游资源大省,动植物、矿产资源丰富;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现有 3 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清代皇家陵寝清东陵和清西陵、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革命圣地西柏坡被誉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为中共中 央在农村的最后一个指挥中心。此外,河北省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 200 万年 前,我们人类的先祖就开始在泥河湾河畔原阳原县创造文明,繁衍生息。在漫漫长远的 历史长河中,河北人民创造了地方特色浓郁、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享誉海内外的民间 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著名的有吴桥杂技、沧州武术、唐山皮影戏、河北梆子剧等。3 河北省虽然文化资源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地域文化浓厚。但是可视性、空间离散 度差;而且,文化旅游起步较晚,旅游产品没有吸引力,旅游整体形象不鲜明,未形成 共同体。因此,要想使公众感知、了解并对这些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感兴趣,这就要求各 级政府及相关开发部门依靠本地富饶的旅游资源,首先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现 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成为本区域别具 一格的旅游景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 文化旅游在国外的研究较为透彻, 经统计上世纪 50-80 年代加拿大、美国共有旅游 博士论文 157 篇,其中文化旅游学博士论文总数为 23 篇,名列第三位。文化与旅游紧 密联系, 这样的关系尽管早些时候就被人们了解,但在近阶段文化旅游才被当作一个专业 名词现身。1977 年在美国出版发行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最早提出 文化旅游这一专用概念。在书中将旅游文化列为一整章的大标题,书中还发表了“事实 上文化涵盖了旅游的所有方面,人们互相之间的想法和需求可以借助它来了解。4” 3 注重社区参与、 对游客和居民的问卷调查及访谈是近年来国外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 研究的突出问题。herbert(1996)5拿法国三个小镇为例说明了对有辨别能力的游客具 有较强吸引力的是名人遗址遗迹旅游地,这些游客不仅包括普通大众旅游者,还包括专 项旅游者,游客对此类旅游目的地的期望和感知是旅游地发展的重要因素。besculides (2002)6采用利益引导法对美国卡罗拉多州居民文化旅游感知进行了调查,这一地区 居住着西班牙人和非西班牙人, 结果表明西班牙居民对有关社区文化旅游氛围管理和保 护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原因在于文化旅游能给其带来重要利益。 1.2.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关于文化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更少。 在盛新娣发表的论中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文中提出中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 发包括四种类型:一是原生依赖型。指对本地之前自然的或人文的景观的依赖,并对其 进行辅助性的或浅层次的加工,使这些文化旅游“产品”从不能获得或较少获得经济效益 变为能够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针对实际形势,在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这些资源 形成的比重很大;二是创意开发型。指人力资源的转化及储备尤其重要,人力和物质资 本的资源较丰裕,两者结合能够尽善尽美地开发出独特、有新意的文化旅游资源;三是 转换价值型。指三大产业中的产品除了存在本行业、本部门的常规价值之外,潜在的文 化旅游价值也存在能够被开发或已被开发的资源当中。 所以文化旅游资源也就演变成为 教育、工业、农业、副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成果;四是整合功能型。在现实情况中,我 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文化旅游都不再仅仅开发某一类型的资源, 而是侧重于一种再加上 其它类型, 也就是将上述多种类型的资源相结合的方式, 进而实现取长补短, 资源整合, 一起促进整体区域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集中体现这一类型的是城市。我国城市特别是 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的大中型城市已经将此种开发形式作为了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7 4 2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理论综述 2.1 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概念 2.1.1 文化旅游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的定义非常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目前认同最多的观点,主要从文化旅游产品这一自身角度来分析,把 文化旅游看作是一种具体的旅游产品。于岚认为,将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提出较 好,不宜泛化,而且应局限于民俗文化层8; “文化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对所游览国家或地 区文化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学习,由旅游产品的供给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 者所提供的旅游产品,比如文学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9”这一观点是 蒙吉军和崔凤军在文章北京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中发表的见解;王国荣认为,文化 旅游通过“感官游乐”的方法探究蕴含在节目与旅游景观中的文化内涵,是依靠节目安 排与旅游景点而营造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 10;1991 年,白槐在其发表的旅游文化论 文集中认为旅游经营者供应的某种可供选择的商品就是文化旅游 11。此外还有其它 很多相似的看法,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另外一种观点是从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角度来分析, 认为文化旅游旅游者按照文化 赏析、文化审美的心理开展旅游活动的一种方式和经历,反映的是旅游者的思维观念, 是旅游经营者在设计旅游产品时的一种思维创意。丁丽英于 2002 年提出“文化旅游是 一种方法、一种思维、一种意识, 是一种彰显旅游资源文化底蕴的创意;而不是一次经 历,必须成为一种意识,与各种旅游产品相结合,深入到休闲、观光等产品的接待中去, 以便旅游者在休闲、观光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旅游景区多姿多彩的文化蕴味” ;这种旅 游的方法主要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分析得出的12; 1999 年, 郭丽华指出“文化旅游”不能与 休闲、观光等其它形式的产品混为一谈,不能将其看作是一种旅游产品13;李志飞、李 江敏认为文化旅游是以实现陶冶情操与增长知识为目的,通过旅游者了解、熟悉特定文 化区域或群体的文化特性, 把参与、 游览、 观光等旅游行为当作媒介的一种旅游活动14; 北京大学侯海江在他的硕士论文区域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中将文化旅游的概念进行了 界定,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达到感知、熟悉、体会、观察人类文化这一目的的行为过 程;张国洪将文化旅游看作是人们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对异地文化的好奇、向往 和求知而产生的,是一种满足互动需求或文化介入,了解、观察、体验异地文化的冲动 5 过程15。 2.1.2 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 对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不同源于对文化旅游的理解角度不同。 1984 年, 末武直义最 早把文化旅游资源分离出来, 在人文、 自然二分法之下, 人文旅游资源划分为与产业 经 济相关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 3 大类。但事实上未被旅游者欣赏、 认可之前,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旅游资源仍保持其原来的自然或文化形态,均不能 被看作是文化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具备特定的内涵是按照旅游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得出 的。文化旅游资源被看作是文化旅游产生和发展的载体并被人们所了解,旅游吸引物或 旅游的对象物是旅游资源形成和存在的方式。 “人类社会或自然界中能够吸引旅游者且 体现人类文化底蕴的各种因素的总称” ,这是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谢吉红给出的文 化旅游资源的定义。此定义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能否成为一种旅游资源的关键就是看其 是否具有旅游吸引力,所以务必具备一定的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吸引力。二是具有旅 游吸引力的各种因素包括潜在的和已有的文化资源; 三是各种旅游吸引因素必须能体现 出人类文化的内涵,无论它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都可将其称之为文化旅游资 源。16 笔者比较赞同谢吉红的观点,只要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乡村 客栈就餐、参与民间节日庆典、观赏民俗表演、参观手工作坊、购买手工艺品、乘坐牛 车或马车等等) 过程中能够真实感受, 比如在欣赏一些富有地方色彩的、 独特的景观时, 能够感受到其中独有的地域文化。包括即将消逝的古老的生活方式及其历史遗迹、自己 所不熟悉的现代生活方式等资源都是文化旅游资源。 概括起来主要指的是物质文化旅游 资源和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两大类。 2.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 2.2.1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不仅要满足人们对审美、社会和经济的要求,还要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 文化的完好无损,它不但可以满足当代的主人和客人的生存、生活需求,而且能为后代 人提供相同的机遇,又能增加和保护其利益17。 ”这是在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的旅游业 可持续性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6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文化旅游开发保护的理论支撑。传统的旅游开发,追求利 益最大化是投资者的首要目标,势必导致旅游资源无节制的开发,造成了众多资源的不 合理开发与利用;旅游者大量的涌入将本土的文化带进来,使旅游目的地的传统文化受 到很大冲击,对人文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所以,对于文化旅游的开发必须引 起各级政府及旅游开发相关部门的广泛重视,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并重,才能实现旅游 的可持续发展。 2.2.2 “大旅游”发展理论“大旅游”发展理论 “大旅游”观是对过去的旅游概念的一种突破和超越,是在传统旅游、生态旅游和 可持续旅游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18。传统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往往在偏重于一 个方面的同时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总不能完美地做到整体效益统筹兼顾,这些都是源 于价值取向的不同。 “大旅游”观是一种新颖的开发理念,它具有全新的旅游价值取向, 从整体社会系统健康、稳定、迅速发展的角度出发,它在大的社会系统中对整个旅游业 乃至与旅游业相关的各个行业进行整体调察与研究,重新对旅游系统进行分析和定位。 因此“大旅游”发展理论是一个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等多重 效益的、多方参与的、开放性的整体系统;追求的是整体综合效益,是一种全新的价值 取向;涉及到的有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旅游交通等多个系统。 2.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最早在 1963 年,w.christaller 在研究欧洲的旅游发展时,旅游地生命周期这一理论 就被提出。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较为系统的是 30 年代学者 gilbert 对英国海滨胜地成长过 程进行的研究19。加拿大学者 r.m.bulter(1980 年)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得到 了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 20。 r.m.bulter 主要分为六个阶段对此理论进行了研究。第一个阶段为无设施,仅有零 星旅游者的早期探险阶段;第二个阶段旅游者逐渐增多,开始有组织旅游且当地社会为 其提供某些简单设施的参与阶段; 第三个阶段为设施现代化, 广泛宣传, 市场日趋成熟, 旅游者进一步增加的发展阶段;第四个阶段为旅游者增长速度放缓,旅游者总量不断继 续增加, 当地社区及居民可能产生不满等情况的巩固阶段; 第五个阶段为接待设施过剩、 旅游人数达到饱和或超载的停滞阶段;最后一个复苏或衰落阶段也许会发生五种情况: 7 第一,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成效显著,可推动旅游市场发展或旅游者人数增多;第二,进 行较小范围的调整和改造,持续保护资源吸引力,旅游者的数量可能会产生较小涨幅; 第三,再次对各种游客量水平调整和满足,可使游客数量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抑 制其下滑的趋势;第四,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导致其市场竞争能力下降,会导 致游客数量明显减少;第五,导致游客数量减少的原因还有战争、地震或其它灾难性、 毁灭性事件的发生21。 此理论被提出以后倍受旅游专家、学者的论证和应用。同样,文化旅游也适合应用 此理论,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随着社会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生变化,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 求毫不例外,也在不断变化,不同的文化旅游产品也同样会经历一个从产生到衰亡的生 命周期。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不同阶段,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间商还有三者 之间的关系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必须要充分考虑文化旅游开发各个时期的特点,做 出详细规划,针对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开发措施和管理办法。 2.3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3.1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2.3.1.1 整合 整合(integration)一词很早以前就已出现。但作为专业称谓,最早被用在物理学 (匹配)和数学(积分、积分法) ,且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已涉及到。按照时间排序,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最早提出了社会整合的概念, 他的社会进化理论通过对社会的 “生长过程” 、 “相互依赖” 、 “结构进化”和“功能分化”的分析,是在达尔文的自然进 化论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在此理论中,社会的不同组成部分构成了整合的对象,这 些不同的部分不仅仅包括虚化的、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包括了可以触摸到的、可以看得 到的实体。 “整体” 、 “组合” 、 “结合” 、 “同化”和“集成”等等都是对“整合”的理解, 但“整合”一词是最贴切准确的。 “整合”既强调了事物之间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独特 性质又准确表述了事物之间的动态作用 22。 2.3.1.2 资源整合 就是在遵循旅游企业的市场需要和发展方针的基础上,重新配置相关文化旅游资 源,将其结构合理化,使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联系,实现资源配置与旅游者需 求的最佳结合点,以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强,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实现综合效益 8 最大化。 2.3.1.3 旅游产品整合 旅游产品整合是指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历史、地域、环境、文化为主线,从时空 相结合的角度跨区域的、系统的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这种整合不仅防止了各地区旅游产 品的雷同或相似,又能够使旅游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既使自然旅游资源与周围自 然及人文旅游环境相统一、相协调,淡化了人文痕迹,保护了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又 使凝固浓缩了的人文旅游资源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呈现出一种声、像、图完美结合的 历史再现23。 2.3.1.4 多元整合 发展文化旅游的最好途径就是进行资源整合, 高度协作是旅游业这一经济性产业的 显著特点。在这个大产业内,要想开发出令人满意的旅游产品,公共服务部门、住宿餐 饮、交通运输以及旅游景点等必须要相互合作、相互依存。未来资源整合的发展方向就 是多元整合。 文化旅游资源的多元整合根据整合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 次。 狭义的多元整合是指为了使各个产业部门都能从中获利, 维持旅游产品在整条产业 链上相对统一的形象,并且把与旅游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相关联产 业都作为旅游资源整合的对象,这一整合是从旅游营销的层面出发。旅游吸引物的供给 者是旅游目的地,而旅游产品的购买者是旅游消费者,凭借旅游交通运输部门、旅游组 织和旅游中间商的整合来保持它们之间的供求平衡关系。换句话讲,单纯指旅游景点已 不是现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整合所研究的对象了,已经扩大到与旅游业相关的所有产 业。 详细来讲, 旅游交通运输部门、 旅游组织和旅游中间商之间都存在相互整合的条件。 如旅游组织常常与旅游中介、旅游交通之间关系紧密,源自于中介机构、交通部门的典 型被旅游组织的决策者整合在里面, 使得本区域的旅游发展方向更加贴近这两个部门的 发展思路。旅游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直接开展交流活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消费者之间 没有直接联系。与其它产品的销售渠道相比,旅游产品更加依靠于中介服务机构。很多 时候,通过中介服务旅游目的地才能够吸引旅游者。因此可以证明,旅游中介服务应作 为在对餐饮、住宿、购物、交通等不同产业整合时的轴心。24 广义的多元整合包括了商品开发层面、市场营销层面、旅游管理层面、资源开发层 面等多个方面,可以解决目前很多地区的文化旅游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贯穿旅游开 发管理各个阶段的始终。为了实现广义的整合,均衡分配地区之间的利益,在多个旅游 9 区域之上构建一个联合管理机构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法25 。 2.3.2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相关理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相关理论 2.3.2.1 竞争优势理论 1990 年,在资源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 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26 。此理论将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作为一个整体,立足 于产业层次,考察其竞争能力。依据竞争优势理论,在旅游资源等方面占有的优势,导 致某地区的旅游产品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讲更有特色,而且成本更低,所以在旅游市场上 更具备竞争能力。区域旅游合作不仅遵循了旅游者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规律,而且以“区 域整合”和“大旅游”为发展理念,建立跨地区旅游产业链,逐渐形成完善的相关产品 配套协作网络, 避免同构竞争, 雷同开发, 进而在旅游空间竞争上产生 “正的近邻效应” , 最终形成良性互动的双赢格局。 2.3.2.2 密度依赖理论27 密度依赖理论(density dependence)是组织生态学的分支之一,组织生态学当前 在组织学和管理学方面应用得最为广泛, 是通过研究生命个体的生存竞争活动并用其与 所处社会环境的相应关系来解释一系列社会经济领域问题的一支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环 境中未耗竭资源的数量会制约一个组织中的种群大小, 组织内竞争者程度和竞争者数量 受到了环境内资源的相应供给及丰富程度的极大影响。 当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数量下降,资金投入总量减少,或者说是波及到环境内 资源的丰富程度,限制了未耗竭资源的数量,因此,当这种未耗竭资源数量到达临界, 对于文化旅游资源来讲,其面临的就是竞争环境的加剧,竞争关系吃紧到一定程度时, 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或者经营活动就会被该文化旅游地最终放弃。 通过两个途径可以解决此类问题,提高该组织内尚未耗尽资源的数量是关键。一是 引进大量的外部资源,二是改善组织内种群的资源环境,将组织内的不可利用的资源转 变为可利用的资源,进而起到缓解竞争关系的作用。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进行资源整 合的最根本目的是提升该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整体形象,吸引更多旅游资金和客源。 2.3.3 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 2.3.3.1 整合与保护相协调原则 10 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必须要坚持整合与保护兼顾,要把保护工作放在第一位,切实 加强并采取多种保护措施,通过整合有力地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保护的成果反过 来又会提高文化旅游资源的质量、增大旅游吸引力,使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取得良好效 益,促进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3.3.2 系统性原则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有机 整体。在文化资源整合中必须综合平衡整个旅游区域的资源,其中包括调度有序、供需 均衡,各种资源具备良好的配合关系。系统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互协调 和统一旅游交通、旅游吸引物及相关服务接待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使凝固浓缩历 史文化的人文旅游资源与它的历史达到完美结合的境界,这一点是从跨区域、系统、全 面的角度分析实现的。 2.3.3.3 地域性原则 各不相同的文明蕴含在各不相同的地理环境中, 通过发展变化成为差异巨大的旅游 资源。 它不能脱离具体的地理环境的限制, 也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 长时间以来, 不同地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社会政治、经济、自然、文化背景下,必然会形成地域特 色醇厚的文化景观,并且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各种习俗也会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 形成,比如社会交往习俗、节庆习俗、婚丧嫁娶习俗、居住习俗、服装饰物等等。地方 文化的特色和背景要依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展示出来,从文化学这一视角来分析,旅游者 的旅游动机有两种:一是追求文化的差异,二是追求文化的认同。所以必须要结合地域 特色开发文化旅游产品,这样才会吸引旅游者28。 2.3.3.4 适用性原则 整合资源必须本着“可靠适用就好,满足需求就行”的思想进行,这样才能避免不 符合实际的扩张,避免盲目追求全而大。文化旅游作为一项旅游活动,它的品味很高, 但同时具备参与性、丰富性的特征,因此在整合时首先要认真分析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 性格特点,之后再对旅游景点等加以研究,以便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并实现其价值, 且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的旅游偏好。 2.3.3.5 创新性原则 旅游产品最终表现了旅游的整体竞争能力,想要不断提高旅游景区的市场竞争力, 就必须使其保持可塑性,即不断的变化、永无止境的创新,以创新引导消费时尚,带动 需求。文化旅游产品是可以变化的、可以细分的,是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塑造的, 11 产品创新是市场制胜的关键策略。根据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目标,依等级、分时段、按空 间稳定有序进行整合,每隔一段时间就推出一项新的旅游产品,制造一个旅游热点,通 过动态产品创新理念实现旅游景区的持久魅力和强大竞争力的永久保持。29 2.3.3.6 环境保护原则 “温室效应”问题逐渐加剧,生态环境超负荷带来很多不良的消极影响,已经给人 类发出了警报,低碳生活已逐渐成为人类追求健康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环境保护变成 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是人类正在努力实现的一个跨越,新 型旅游方式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始成型,因此在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整合时,极高的社会 适应性和自然倾向性是必须要表现出来的。 12 3 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3.1 河北省概况 3.1.1 历史沿革历史沿革 秦始皇在公元前 221 年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后又增 至四十郡,在河北境内陆续设置了渔阳、右北平、上谷、广阳、代、恒山、邯郸、巨鹿、 等八郡。 汉朝,分全国为十三州(又称十三刺史部) ,河北北部为幽州,中南部为冀州,张 家口地区北部为乌桓、匈奴频繁活动的主要地区。汉代以后,将冀州、幽州作为地方最 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在河北省境内,历经魏、晋、南北朝而不变。 唐朝初年,依山河大势把全国划分为十道。今河北辖域主要为河北道,仅有小部分 属于关内道和河东道。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 “河北”一词就出现了,但从唐太宗贞 观元年(公元 627 年)并省分道后才作为大行政区的名称。 “五代十国”是在唐朝灭亡 以后形成的。当时河北境内的北部主要为契丹辽政权,中南部先后为梁、唐、晋、汉、 周的属地。 宋朝初年, 还曾把全国划分为十五路, 今河北主要属于河北路, 后又分为河北东路、 河北西路两个行政区域。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河北大部归中央中书省直辖,为元朝大都(今北京)的“腹里” 地区。 明朝初年,建都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 ,于明永乐十九年(公元 1421 年)迁都 至顺天府(今北京) ,改北京为京师,今河北大部为北直隶省,且大部分地区归京师管 辖。 清朝,河北为直隶省,继续实行自元朝开始的行省制度。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今河北境域主要属于直隶省,后来因直隶省 名不符实,在 1928 年将其改为河北省。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然称为河 北省。于 1952 年撤销平原省,把涉县、武安、临漳三县划归河北省,同年把原察北、 察南两个专区划归河北省,撤销察哈尔省;1956 年撤销热河省,把其原大部分辖区划归 为河北省。1958 年,把河北省的通县、房山、顺义、延庆、大兴、平谷、密云、怀柔等 县划归北京市;1973 年,把河北省的宝坻、武清、蓟县、宁河、静海等五县划归天津市。 13 由此,形成现在河北省的辖区规模。30 3.1.2 地理位置与范围地理位置与范围 河北省兼跨内蒙古高原,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全省环绕首都北京和北方重要商埠 天津市,南与河南、山东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辽宁为邻,东临渤海,西靠山西。 全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 西北部为高原、 山区和丘陵, 其间分布有谷地和盆地。海岸线长达 487 公里。 全省现设石家庄、秦皇岛、唐山、承德、邯郸、张家口、沧州、衡水、邢台、保定、 廊坊 11 个地级市。下辖 172 个县(市、区) ,其中 34 个市辖区、23 个县级市、115 个 县。全省共有 50201 个村民委员会,1970 个乡镇,一个县辖区。31 图 3-1 河北省市县分布图32 3.1.3 气候和水文气候和水文 河北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春 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全省一月-14-2 摄氏度,七月 20 14 27 摄氏度,年平均气温在 413 摄氏度之间。东南高西北低,全年无霜期 110220 天, 各地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较大。全省年变化率很大,平均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一 般的年平均降水量在 400800 毫米之间。两个多雨区在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侧迎风坡 形成, 张北高原偏处内陆, 夏季降水常以暴雨形式出现, 日降水一般不足 400 毫米。 1966 年 7 月 29 日遵化创下本省最大日降水量,降雨 327.9 毫米。春季降水较少,春旱、夏涝 对农业生产构成很大威胁。33 3.1.4 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经济状况34 2008 年以来, 河北省整体经济运行态势保持比较平稳。 从特点看, 呈现出五大亮点: 3.1.5.1 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农业上,果品、畜牧、蔬菜为三大主导产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同比提高了 3.3 个百分点。工业上,一些重点产业如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等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 了 3.7 个百分点,重点行业支撑性加强。部分高新技术行业增速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出 现可喜变化。 3.1.5.2 对外开放显著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招商引资向开发区、 “两环”地区和高新技术聚集。利用外资 增势强劲。 3.1.5.3 居民生活改观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 2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4.3 个百分点。农民 人均现金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增长较快。 3.1.5.4 财政收入提高 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工业效益逐渐回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全部财政收入分别增 长 30.0%和 31.1%,增速同比分别加快 7.8 和 11.8 个百分点。 3.1.5.5 再就业协调性加强 城镇下岗失业、新增加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 61.6%和 62.7%, 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达到了全年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年 4.5%的调控目标。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全省覆盖, 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和城乡低保补助标 准提高,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逐渐扩大。 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强,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15 3.1.5 民族与人口民族与人口 河北省少数民族众多,是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回族、蒙族、满族、壮 族、土家族、朝鲜族、苗族等 53 个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数的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河北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目前有 6 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截至 2004 年,全省男性 3479.61 万人,女性 3329.14 万人,总人口达到 6808.75 万 人。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全年死亡人口 42.02 万人,死亡率 6.19;出生人口 81.33 万人,出生率 11.98;净增人口 39.31 万人。 3.2 河北省文化旅游资源 笔者在此将河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分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大类。 3.2.1 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物质文化旅游资源 河北省享誉古今中外的众多名胜古迹,都闪烁着璀璨的文化艺术之光,如邯郸武安 磁山文化遗址、阳原泥河湾旧石器时代遗址、承德避暑山庄、 “外八庙”皇家古典园林、 涿鹿中华三祖(黄帝、炎帝、蚩尤)遗址、易县燕下都、遵化清东陵和易县清西陵皇家 陵寝、易县燕下都、秦皇岛金山嘴秦行宫遗址、邺城六朝古都、邯郸赵国故都、元中都 遗址、磁县北朝帝王墓群以及其他繁多的出土文物、赵县赵州桥、赵县柏林禅寺、陀罗 尼经幢,正定隆兴寺、保定直隶总督署、古莲池,定州开元寺塔,曲阳北岳庙,沧州铁 狮子,涉县娲皇宫;还有满城中山靖王汉墓、平山战国中山王国、定窑、磁州窑、邢窑 和近年新发现的井陉窑、邯郸黄粱梦(吕祖祠) 、丛台、学步桥等等,都充分展现出中 国古代文明的精髓35。 河北是我国长城保存最完好、途经距离最长、建筑风格最有代表性的省份,保存了 战国 (秦、赵、燕、中山) 、秦、汉、北魏、北齐、金、明等多个时期构筑的长城。由 于河北位于明王朝心脏之地北京的周围,仅仅一个明代长城就有 2000 余公里,大小要 塞 300 多处,精华地段达 20 多处。且用材讲究,建筑艺术水平最高,堪称为明代长城 的精华。具体的有三道关长城、角山长城、山海关长城、老龙头长城、迁安白羊峪大理 石长城、迁西青山关长城、九门口长城、抚宁董家口长城、潘家口水下长城系列、马兰 关长城、张家口大境门长城、乌龙沟长城、紫荆关长城、独石口长城、宣府镇长城、金 山岭长城、白石山长城、飞狐口长城等多处遗址。 16 河北省的革命历史遗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众多, 具体的有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 旧址和将军岭(陵) 、李大钊故居、清苑冉庄地道战遗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革命圣 地西柏坡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中可以领略、体会到河北在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 要地位和作用。 3.2.2 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多姿多彩,类型多样,在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中记载了河北省九个门类的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共计三十余项。 表 3-1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6 序号 非物质文化旅游 资源类别 非物质文化旅游 资源名称 所属地区 耿村民间故事 藁城市 1 民间文学 河间诗歌 河间市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