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 在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口 论文作者签名:欤讵撂日 导师签弋 硎期: 财富分配正义研究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财富分配正义与否直接影响财富生产的积极性和财富交换、消费的热情,影 响社会健康有序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财富泛指能够满足主体某种需要或对 主体具有某种意义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财富分配不仅是对社会一定时期新创造 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分配,也包括对与财富分配相关的权利、义务的分配。财富 分配的三大层次凸显了财富分配的正义性价值。作为社会正义的重要内容的财富 分配正义,是一种基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人平等享有社会财富及获取财富的机会 平等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要求。程序正义和社会整体原则是财富分配正义需要坚持 的两大原则。 财富分配正义作为一个受制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历史范畴,有着丰富的思 想资源。论文通过分析先秦孔子、墨子到西汉董仲舒、北宋范仲淹、明朝海瑞、 鸦片战争后龚自珍等为代表的财富分配观念,概述了中国传统社会各个时代的财 富分配正义思想;通过分析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空想社会主义学派、功利主义学 派等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财富分配正义思想,概述了西方思想史上的财富分配正义 理论。西方财富分配正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财富分配正义思想的形成做了有益的 铺垫,构成马克思主义财富分配正义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主义财富分配正义 思想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化财富分配正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下的中国财富分配总体上是正义的,但当前财富分配不 正义的表现也相当突出,诱发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重构当代中国财富分配正 义的应对之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 价值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财富财富分配财富分配正义 作者:张振超 指导教师:陈进华教授 a b s t r a c t j u s t i c eo f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w e a l t h j u s t i c eo f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w e a l t h a b s t r a c t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w e a l t hi sj u s to rn o td i r e c t l yi m p a c t st h ee n t h u s i a s mo fw e a l t h a n df o r t u n ee x c h a n g e ,c o n s u m e r s e n t h u s i a s m ,t h eh e a l t h ya n do r d e r l y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s o c i e t ya n dp e o p l e sa l l r o u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w e a l t hr e f e r st oa l lt h ev a l u a b l et h i n g s w h i c hs a t i s f yap a r t i c u l a rn e e do rg i v es o m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t h es u b j e c t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w e a l t hn o to n l ya s s i g nt h ec e r t a i np e r i o do ft h ec o m m u n i t y sn e w l yc r e a t e dm a t e r i a l a n ds p i r i t u a lw e a l t h ,b u ta l s oa s s i g nt h er i g h t sa n do b l i g a t i o n sw h i c hm i m e dt ow e a l t h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w e a l t hc o n t a i n st h r e el e v e l sw h i c hd i s p l a yt h ej u s t i c e a st h e e s s e n t i a lp a r to ft h es o c i a lj u s t i c e ,t h ej u s t i c eo f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w e a l t hi sb a s e do ne t h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a n dm o r a lr e q u i r e m e n ti nt h es o c i e t yo ft h ep e o p l ew h oh a st h ee q u a l o p p o r t u n i t yt os h a r et h ew e a l t h t h ej u s t i c eo f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w e a l t hs h o u l ds u s t a i nt w o m a i np r i n c i p l e s ,o n eo fw h i c hi st h ep r o c e d u r a lj u s t i c ea n dt h eo t h e ri s i n t e g r a t e d p r i n c i p l e a sah i s t o r i c a lc o n c e p t i o n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w e a l t h sj u s t i c ei sa f f e c t e db ys o c i a l e c o n o m i c ,i th a saf r u i t f u l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o u r c e s t h i sa r t i c l eo u t l i n e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i d e a s o f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w e a l t h sj u s t i c et h r o u g h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a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 c o n c e p t i o no fc o n f u c i u sa n dm o z if r o mp r e q i np e r i o da n dd o n gz h o n g s h uf r o mt h e 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 a n df a nz h o n g y a nf r o ms o n gd y n a s t y , a n dh a ir u if r o mm i n g d y n a s t y , a n dg o n gz i z h e na sa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s c h o l a rf r o mt h ep e r i o da f t e rt h eo p i u m w a r a n di ta l s oo u t l i n e dt h ew e s t e mt h e o r yo fj u s t i c e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c l a s s i c a l p o l i t i c a le c o n o m y , t h eu t o p i a ns o c i a l i s m ,t h eu t i l i t a r i a na n do t h e r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t h e o r i e s t h e s et h e o r i e sc o n s t i t u t e da ni m p o r t a n ts o u r c eo fm a r x i s tt h e o r ya b o u t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w e a l t h sj u s t i c e m a r x i s tt h e o r yh a sas t r o n gv i t a l i t yw h i c ht u r n si n t o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 f o u n d a t i o no f c h i n e s et h e o r ya b o u t j u s t i c eo f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w e a l t h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w e a l t hi nc h i n aw h i c hi sc o n s t r u c t i n ga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i sj u s t i c e h o w e v e r , t h eo p p o s i t ec o n d i t i o n sa l ea l s oq u i t es e r i o u s , i l j u s t ! c c 坚坐呈! ! 坐虫竺垡2 望2 1 1 1 1 1 尘 垒堕型 - - _ _ _ _ - l _ _ _ _ _ _ - - _ _ - _ - i _ _ _ _ _ - _ - - - - - i - _ - _ _ _ - - - _ _ - _ _ _ _ - _ _ _ _ _ _ _ _ _ _ - _ _ _ _ - _ - _ 一一 w h i c hb e c a m et h ef u s eo fs o c i a l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a n dc o n f l i c t s r e c o n s t r u c tt h es t r a t e g y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h i n a st h ej u s t i c eo ft h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w e a l t h ,h a sag r e a tt h e o r e t i c a l v a l u ea n d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b o t ho f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a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a n d h u m a n sc o m p r e h e n s i o n k e yw o r d s :w e a l t h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w e a l t ht h ej u s t i c eo f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 w e a l t h i i i w r i t t e n b y :z h a n gz h e n c h a o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c h e nj i n h u a 目录 导言l 一、研究意义l 二、研究述评l 1 、既有研究成果1 2 、分析评价4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4 1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4 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5 第一章财富、财富分配与财富分配正义6 一、财富6 1 、财富的认识历程“6 2 、财富含义一1 1 二、财富分配”1 2 1 、财富分配含义”1 2 2 、财富分配的三大层次1 3 3 、财富分配的价值追求一正义1 6 三、财富分配正义1 8 1 、财富分配正义含义1 8 2 、财富分配正义原则“18 第二章财富分配正义的思想资源2 1 一、中国传统财富分配正义思想2 1 二、西方财富分配正义思想2 3 1 、古典政治经济学派财富分配正义思想2 3 2 、空想社会主义学派财富分配正义思想。2 5 3 、功利主义学派财富分配正义思想2 6 4 、新自由主义学派财富分配正义思想。2 7 三、马克思主义财富分配正义思想及其中国化2 9 1 、马克思主义财富分配正义思想的形成背景2 9 2 、马克思主义财富分配正义思想3 2 3 、马克思主义财富分配正义思想中国化”3 4 第三章当代中国财富分配正义的批判与重构4 l 一、当前财富分配不正义的主要表现4 l 1 、宏观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一4 1 2 、财富分配体系不够健全4 2 二、重构当代中国财富分配正义的应对之策4 2 1 、构筑财富需求表达机制4 2 2 、调节社会分配格局,完善社会分配机制”4 3 3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4 6 结语4 7 参考文献4 9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5 3 后记5 4 财富分配正义研究 导言 已吉 寸i 一、研究意义 克拉克认为,“对于实事求是的人和从事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在各个要求获得 应得权利的人中间分配财富的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问题。 。人类社会创 造了日益丰富的财富,但关于如何对财富进行公平的分配始终是伦理学、经济学 等学科的研究难题。“由于人们在知识、能力、社会地位和机遇等方面的重大差异, 平等的政治权利和机会并不能使人获得平等的财富”。国如何缩小社会在财富占有 方面的差异,在财富分配方面的不平等,日益成为当代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目前,我国的财富分配总体是合理的、正义的。但财富分配不正义的现象也 相当突出。财富与需求主体之间满足与否的矛盾;财富需求主体的各种具体财富 之间的矛盾,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眼前的财富、长远的财富、内在财富、外在 财富等;个体、群体、国家之间关于财富分配的矛盾;以及个体之间、群体之间 财富分配的矛盾等都集中爆发。这些财富分配方面的矛盾会影响到劳动者之间关 系是否和谐,劳动者能否实现全面发展,以及幸福生活能否实现;也会进一步影 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所以,社会主义 社会的发展需要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巨大的财富,也离不开正义精神等价值理 念、文化资源、伦理基础。 财富分配正义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 障。实现财富分配正义就是要使“分配尺度与人的发展尺度相统一 ;通过制度 安排,遵循机会平等原则,为全体经济主体提供普遍的发展机会;同时保证弱势 群体最基本的尊严和自由,缩小贫富差距;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财富分配正义研究述评 1 、既有研究成果 东西方伦理思想史上蕴藏着丰富的财富分配正义思想,如孔子、老子、墨子、 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圣西门等思想家都对如何分配财富、财富与德性、财 【美】克拉克:财富的分配,邵大海译,南海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l 页。 何建华:分配正义论,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2 页 何建华: 分配正义论,人民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6 页。 l 导言财富分配正义研究 富与幸福等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然而,严格意义上对财富分配进行伦理学的 学科思考在西方肇始于2 0 世纪初,在我国也才是近年来的事。 当前西方包括日本等国家对财富分配正义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 一、主要是从财富活动的过程中看待财富分配正义。t h o m a sf r a n c i sm o r a n ,主要 研究了财富生产、消费、分配的伦理,认为财富生产仅仅是人存在的一种手段, 人生存的目标不是生产财富,长期以来人们丢失了财富的真正价值目标,只有把 财富生产、分配、消费赋予伦理的品质,财富才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鼍第二、 致力于研究财富分配的意义。b o bk e n n y 致力于解决这样的财富伦理困境,当我们 的财富超过了我们的需要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分配? 强调我们在惊诧于财富与金钱 的魔力之余,应该更多地关注财富和金钱能够为身边的其他人做些什么,要多从 类的角度思考财富分配的意义,而不是局限于个体层面对财富分配的关注。 j a m e s s ,主要研究财富继承和分配方面的伦理问题,侧重从以下视角分析,首 先是在全球化视野中反思财富继承、分配问题,其次,分析关于财富继承分配的 代际剥夺问题。圆第三、从西方社会现实出发来研究马克思财富分配正义思想的重 要性。齐雅德胡萨米在马克思论分配正义一文中,针对艾伦伍德提出的 马克思没有认为资本主义是非正义的观点,胡萨米提出了反证。为了彰显马克思 的正义的批判性,文章还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分配正义标准按劳分配与按需分 配,并以之演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田上孝一通过对马克思的分配正义 论的论述,指出在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社会的基础上是不能正确分配财富的,明 确马克思的价值判断,提出这种对社会整体的价值判断应该是构想社会主义可能 性的前提。 国内学者对财富分配正义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 1 ) 对古今中外一些著名思想家的分配正义思想的梳理: 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德沃金、诺齐克、阿马蒂亚森、马克思、罗尔斯等人 的分配正义思想;以及中国先秦儒家、后来的道家、佛教的一些与财富分配相关的思 想。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孙君恒教授通过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论、阿马蒂 亚森的分配正义观概述了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思想在他关于城邦政制的问题中 t h o m a sf r a n c i sm o r a n t h ee t h i c so f w e a l t h t h e a m e r i c a nj o u r n a lo f s o c i o l o g y ,1 9 0 1 ,6 ( 6 ) :8 2 3 8 3 8 j a m e ss t h ee t h i c so f i n h e r i t e dw e a l t h d a y s p r i n g ,1 9 9 2 ,1 1 ( 3 ) :1 3 一1 4 2 财富分配正义研究 导言 发挥着核心的作用;介绍了阿马蒂亚森的财富分配过程中的权利平等。复旦大学 哲学系的刘宏斌在德沃金的分配正义理论中介绍了德沃金关于通过保险方式 来调整,从而保证人们在资源上保持平等,形成社会分配正义。华南农业大学的 杨正喜在诺齐克分配正义论一一兼论其与罗尔斯之分歧一文中论述了诺齐克 的持有正义是进行分配和行使国家职能的前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葛四 友副教授在柯亨的分配正义观的转变兼谈马克思主义与平等中试图通过 柯亨在不同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与平等的态度的转变,来展示一个真诚的马克思 主义者在现实变化的情况下是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苏磊、张志忠在 马克思与罗尔斯分配正义理论的比较及其启示中谈到对马克思和罗尔斯两种 分配正义理论进行比较,抓住其本质上的不同点,并且将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这对于解决我国目前分配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蒋国保教授的试论先秦儒家的分配正义观主要讲述了以孔子、孟子和苟 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分配正义观是建立在仁礼正义论基础之上的,它主要以礼 义、差等作为正义的分配原则。中国青年报社记者张坤在 的三种“财 富观 管窥中介绍了反对两极分化的道家“均富共利 财富分配思想;山西省 临汾市市委党校崔正龙在佛教的财富观及其现实意义中阐释了佛经主张如理 如法取得、使用财富。 ( 2 ) 从社会现实角度谈分配正义对于和谐社会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市场经济 发展等具有的价值、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毛勒堂副教授在分配正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守护, 华中师范大学龙静云教授在分配正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元素,刘道荣在分配 正义与和谐社会,杨瑞勇在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分配正义中都认为“分配问 题大得很。分配正义乃是从人之自由存在本质的原则高度对经济分配活动的合理 性前提和合目的性根据所进行的哲学反思和价值追问。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根 本,而财富分配正义是实现利益和谐的重要前提。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分 配正义的价值支撑和伦理关切 。 毛勒堂在分配正义:建设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伦理之维中谈到了社会利 益分配不公及其导致的利益失衡和贫富悬殊乃是生态危机的重要根由。顾速通过 论市场经济下的分配正义原则一文论及了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下的分配尚存在 一定的差距,因而有必要确立市场经济新秩序。刘志云的全球化背景下“国际 导言 财富分配正义研究 分配正义”在国家间的适用,介绍了在当前主权国家的体系下,“国际分配正 义 必须考虑在国家间的适用,否则不具备现实操作性,也不能使国际社会走上 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杨正喜在现代化变迁中的社会分层、贫富分化与分配 正义一文中主要是论证了在市场竞争之上维护共同生活的更高的原则,要通过 再分配和转移支付来帮助和扶持弱势群体。 ( 3 ) 分配正义本身理论阐释,包括与效率、权利、平等的关系的论述: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何建华教授通过分配正义的历史内涵及其与经济效率的 关系考察一文,分析了不同含义的分配正义及其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沈晓阳教授在论分配的正义中主要是将历史上关于分配正义主要观点中 的合理成分纳入到一个系统之中,形成分配正义的新观点。贾中海的论分配正 义与权利分析了分配结果的正义性、分配的程序正义原则。孙一平在平等的 空间:当代分配正义下平等理论之争一文中,认为只有将分配正义与关系正义 结合起来,通过民主平等保证分配领域的平等才能真正地实现平等待人。 2 、分析评价 应该说我们对财富分配正义思想的研究有了一定成果,水平也较高,对社会 也有较大的影响力。但仍在以下几个研究方面存在不足。 第一,没有对分配的主要对象财富,包括对其认知的过程、含义作深入系统 的分析,使研究的针对性受到一定削弱; 第二,研究内容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财富分配正义问题,需要从以下 几个方面做出论证,什么是财富分配、财富分配的过程、财富分配正义历史梳理、 财富分配正义阐释、财富分配正义意蕴等,目前的研究只能抓住其中一个或两个 方面进行阐释,不能或还不能很好的将几个方面融为一体。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财富分配正义研究是伦理学的难题,更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门 学科,通过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利用各学科有机综合的学术视野和辩证方法进行 系统研究。 1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逻辑的方法是科学的抽象方法,摆脱了历史偶然性干扰的抽象形式,而历史 则是逻辑的基础。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的反 4 财富分配正义研究 导言 映。”。从财富分配正义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 去阐释、揭示财富分配正义的意义和价值。 2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对财富分配正义的理论分析可以深入挖掘财富的伦理价值和精神。从实践层面看, 财富的分配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深入 分析,才能真正在和谐社会下,透过种种由财富生发的关系而把握其内在的正义 本性。 马列著作选读 ,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版,第1 9 6 页。 5 第一章财富、财富分配与财富分配正义 财富分配正义研究 第一章财富、财富分配与财富分配正义 一、财富 1 、财富的认识历程 ( 1 ) 中国传统财富观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上的中国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 其对精神文化的开拓、发扬同样光辉灿烂。由此,中国传统财富观主要分为两种: 物质财富观和精神财富观。其中物质财富观又可包含两类:实物财富观和货币财 富观。 传统中国一直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小农经济非常发达。所以,人们往往 把土地及其附着的一些劳动产品:粮食、桑麻、牲畜等看做最重要的财富。农业 时代,土地对人的关系来说,“这种存在形式应当在它的自然特殊性中并且由于他 的这种自然特殊性而起作用。”,国那个时代的财富“与其说来源于劳动本身,不如 说来源于自然界的财富 。 西周召虎云:“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 是乎生 ,也就是认为土地上有山有水,财富、器物才从这里产生出来;大地上 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才从这里产生。芮伯也说,“物之所生, 天地之所载也。,把财富看做是从自然,特别是土地中产生的。 墨子有言:“今也农夫之所以以蚤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 怠倦者,何也? 日: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今也妇人之 所以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红,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给,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日: 彼以为强则富、不强则贫,强则暖、不强则寒。 ,“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 之所以为养也” 。墨子把粮食、衣布看做是当时的彼可取缺的财富之物。 “相地而征税”“地可以正政 ,“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正( 政)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7 5 页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7 5 - 7 6 页。 国语周语上。 国语周语上。 墨子非命下 墨子七患 国语齐语 6 财富分配正义研究 第一章财富、财富分配与财富分配正义 不正则官不理,官不理则事不治,事不治则货不多”,充分表明管子对土地的重 视,把土地看做主要财富,土地分配的公正与否就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馀财蓄积之富也; 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荀子,把吃的美食、穿的锦衣,乘的 骏马看做是人所向往的拥有财富的富裕生活。 李觏说过:“土地,本也;耕获,末也” 明确指出,社会分配不公的主要的 要素就是土地,“吾民之饥,不耕乎? 日:天下无废田。吾民之寒,不蚕乎? 日: 柔桑满野,女手尽之。然则如之何其饥且寒也? 日:耕不免饥,蚕不得衣;不耕 不蚕,其利自至。耕不免饥,土非其有也。蚕不得衣,口腹夺之也。组棱未乾, 喉不甘矣;新丝出盎,肤不缝矣。巨产宿财之家,谷陈而帛腐。佣饥之男,婢寒 之女,所售弗过升斗尺寸。呜呼,吾乃今知井地之法,生民之权衡乎! 井地立则 田均;田均则耕者得食,食足则蚕者得衣。不耕不蚕,不饥寒者希矣。”回。拥有 土地,也就拥有了财富。 除了土地及相关产品被古人视为财富。从夏朝开始直至1 j 1 9 5 0 年,奴隶被称为 “会说话的工具 ,被当做财富象征,他们是奴隶主的私人财富,不受法律保护, 包括其子女也属于奴隶主,奴隶被当做物品可以和其他物品相交换,奴隶主死后, 奴隶作人祭或人殉,被任意杀死。周礼秋官朝士记载:“凡得获货贿、人民、 家畜者,委于朝,告于士,旬而举之,大者公之,小者庶民私之 。也就是说,凡 是得到丢失的财务、逃亡的奴隶,跑失的牲畜都应向政府报告,由政府招领,十 日内如无人前来认领,奴隶、牲畜归公,小额财物则归捡拾者。 另一种物质财富观就是货币财富观。黄金等贵金属能够满足直接需要的效用 和能够用于交换的效用的相分离并且固定下来,并且能够和几乎所有外在的物品 相交换,所以,人们也把由这些贵金属铸造的货币和劳动产品一样看作是物质财 富。人们之间因货币拥有量的不同,出现贫富差异。 在原始社会直到后世某些时期,古人将贝用作货币,看做财富的象征,如“贝 壳 和“龟壳”。“段玉裁引证了古代的多种典籍,对此作了精当的分析:小雅 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笺云:古者货贝,五贝为朋。周易亦言十朋之龟,故许以 贝与龟类言之。食货志王莽贝货五品:大贝、壮贝、幺贝、小贝皆二枚为一朋, 管子乘马 苟子荣辱篇。 平土书,李觏集,中华书局1 9 8 1 年版,第1 8 3 页 潜书十五篇并序,李觏集,第2 1 4 页。 7 第一章财富、财富分配与财富分配正义 财富分配正义研究 不成贝不得为朋。龟货四品:元龟当大贝十朋,公龟当壮贝十朋,侯龟当幺贝十 朋,子龟当小贝十朋。此自莽法。郑笺诗云:古者五贝为朋。注易以尔雅之 十龟,未尝用歆、莽之说也。由此折算诗经中锡我百朋就应该是给了我 两百枚贝了。 直到今天,大部分与财富有关的字还与贝相关,如贝、贪、财、 账、贬、赚、贵、贱、贫、贩、购、贮、贸、货、贷、贿、赂、贯、费、贾、赁、 赃、资、赊等。 以后又经历了从金属货币到金银货币到纸币的不同阶段,当然这几个阶段并 没有清晰地界限,有些朝代是几种货币并用的。早期金属货币分为两种:铜铸币 和黄金饼( 主要在楚国流行) ,铜铸币分为四类:布币、刀币、环币和蚁鼻钱。直 到唐宋,货币一直是以铜钱为主的。 宋代铜铁并用,同时开始发行纸币,交子、会子和钱引,还有金朝发行的纸 币交钞,元朝发行的中统钞。作为政府掠夺百姓的工具,“是故讲称提之策者,今 三四十年矣。卒无能为朝廷毫发之助。但见称提之令每下,而百姓每受其害,而 贯陌益落矣。嘉定以一易二,是负民一半之货也。端平以一易五,是负民四倍之 货也。无益为甚。 “夫以数钱纸墨之资,得以易天下之货,印造既易,生生无穷, 源源不竭,世人所谓神仙指瓦砾为黄金之术,亦何以过此。 回。明中叶后,白银 逐渐盛行,有银锭、银钱、银豆、银叶,铜钱为辅。清代实行的是银钱平行本位, 大数目用银,小数目用钱。 与物质财富观并行不悖的是精神财富观。中国古代思想以儒释道三教为首, 而且从北周武帝始至唐宋明朝,三教归一之旨,“久已普遍朝野 。所以,我们主 要考察三教对“财富是什么 的认知。 国语晋语一中讲:“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 语晋语二中说:“夫义者,利之足也,贪者,怨之本也,废义则利不立。;左 传昭公十年中载有晏子日:“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 利之本也,蕴利生孽。”;左传昭公三十年载:“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 不为利回,不为利疚。 把义看做是利产生的源泉和存在的根本意义。 然儒家论述更为详尽,“义作为人的内在道德需要,在与其他需要( 如利的需要) 相比较中,被孔子视为一种根本性的需要或第一性需要,具有被优先考量的地位, 这就是义以为上、义以为质。与义相比,利的需要则是第二性的。对利的追 邓志强:贝部例字考释与古代货币演变轨迹,江西社会科学2 0 0 6 年第6 期,第9 1 页。 许文正公遗书卷七币札子 8 财富分配正义研究 第章财富、财富分配与财富分配正义 求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见利思义,即不取不义之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论语述而篇) 。论语宪问曾云: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日:信 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日: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 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日:其然,岂其然乎? 义然后取指的就是把义作为最高的价值选择目标,肯定道德理想高于物质利 益。孔子称赞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又如,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就是说合乎道义 的生活,即使是贫贱困苦,也使人感到精神充实快乐。而士志于道,而耻恶衣 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是故君子先慎于德,有德才有人,有人才有土,有土才 有财,有财才有用。”。可见,儒家特别是在其创始人孔子眼中,“义”这一道 德原则始终是要放在首位的,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乃为“义 ,而非“利。人对精 神道德的追求也比物质追求更有价值和意义。作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儒家对财富的认知也是中国古代对财富的主流看法。 东汉后期问世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其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是无灾异、无病疫、 无战争、君明臣贤、家富人足、各得其乐的太平世道。该学说将贫富理论与基本 的生活需要( “备足) 相联系,而不是与奇物珍宝相联。财富的定义就常与备足 相关,贫穷则与缺乏奇物珍宝相关( “财分少 ) 。故太平经认为,真正的财 富不是一般的财物,真正的富裕也不是拥有奇珍异宝,而是积“德 得“道”,进而 获中和之“善财 ,以顺“天之道 ,这才是太平世道之最大财富。 太平经中还蕴含着财富如水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顺性而为,以柔克 刚,点滴积累,爱之于微,成之于著,谦居其下,不恃强凌弱、倚财骄横,才可 享无为之富;财富属于民众,无为而能生财、有财、守财,休养生息,还利于民, 上要无为下要有为;要顺应财富之性,自然而为,而不可强取豪夺。天道助弱:“天 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馀。孰能以有馀奉天下? 唯 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回 在佛教的根本教义“八正道 之中,就有“正命 一道。所谓正命,就是从 事正当的经济活动,使色身生命得以延续保养。尽管众生最重要的是延续“法身 慧命 ,但是其前提是延续色身,必须依赖饮食长养,这就必然要涉及经济生活。 佛教之中,将“如法 求取衣服、饮食、汤药、床榻等生活资具,称为“正命”。 魏悦:孔子和柏拉图财富思想之比较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 0 0 9 年第2 期,第4 卜4 2 页。 张坤:太平经的三种“财富观”管窥, 学术论坛2 0 0 5 年第3 期,第1 1 6 页。 9 第一章财富、财富分配与财富分配正义 财富分配正义研究 杂阿含经说:“营生之业者,田种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意思 是说,只要合理合法,勤劳努力,无论是农牧收成、经商贸易所得,还是企业经 营、投资生息所得,都是正当的。 经济生活从实质上来说,也是不离实相的。华严经说:“一切治生产实业, 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佛经对于如理如法取得、使用的财富,称为“净财”,也就 是“清净的财富 。净财不但是维持生计的必要条件,同时还能利于社会、造福人 类。而且与实际的物质财富相比较,更为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真正清净的功 德,这才是佛教认为更为重要的财富。佛法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由因缘因 果决定,财富的获得也同样有他的前因后果,那就是福田的培植,包括恩田( 对 己有恩的人怀着报恩之心进行报答) 、敬田( 恭敬宗教师及圣贤) 、悲田( 救助贫 病交加的人) 。 ( 2 ) 西方财富观 西方对财富的认知,也大抵如此,但更加注重其物质形态。经过了“实物形态”、 “要素价值形态”财富观为主导的两种类型。其中,“实物形态 财富包括“日常 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 两类。 “实物形态”财富观是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直到后来的古典经济学时期。古希 腊色诺芬在经济学中提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认 为“真正的财富就是生活上的必须品 ,即对“家庭和城邦( 国家) 有用的东西 。 “为日后需要而保存起来的东西,而且只是由于这种需要,财富才有价值”。古希 腊时期的思想家更多的把能够满足需要的对个人、家庭、城邦有用的具有外在形 态的物品看做财富。 重农学派先驱皮埃尔布阿吉尔贝尔指出“只有衣食等物品,才应当成为财 富。 费郎斯瓦魁奈认为只有农业部门生产出的剩余产品“纯产品 ,才是 一国新增加的财富。把财富看作是对人类必要的,有用的和适意的东西。直接将 财富限定在土地出产的相关物质产品身上。 萨伊则觉得“创造具有任何效用的物品,就等于创造财富,是因为物品的效 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而物品的价值就是财富所由构成的,因为“物品的效 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而物品的价值就来自人的需求和欲望 。他把物品、其 崔正龙: ,中国宗教2 0 0 9 0 7 ,第5 6 5 7 页。 【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雅典的收入,商务印书馆1 9 6 1 年版,第3 页。 【法】布阿吉尔贝尔:布阿吉尔贝尔选集,商务印书馆】9 8 4 年版,第1 3 6 - 1 3 7 页。 【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版,第5 9 页 1 0 财富分配正义研究 第一章财富、财富分配与财富分配正义 创造要素、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均看做财富表征和内在要素。 从欧洲1 5 世纪开始随着重商主义的盛行,货币金钱作为财富代表的观念占据 主导地位,货币可以看做财富物质形态的变异。“金子? 闪亮的黄金! 不,神明啊, 我不是无聊的拜金客。要草根,青天! 这么些玩意儿也会使黑成白,丑成美,错 成对,贱成贵,老变年轻,怯变勇。嘿,神明啊,为什么给这个,神明? 货币 之所以能够成为财富,就在于它可以通过交换,变成“日常实物形态 的必需品。 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拜金主义盛行一时,人们的努力都是为了获取财富的代表一 金钱,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自己的一切。 从配第开始“要素价值形态 的财富观念开始占据西方财富观的主导地位。 古典经济学家由“财富是什么”转向关注“哪些要素可以创造财富 ,更加注重财 富的创造源泉问题。配第把土地和劳动看做是有价值的,因为这两种要素可以生 产财富。在赋税论中阐释到,“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 要素 。圆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的“生产三要素论 ,认为资本、土地 和劳动共同创造了产品,也就共同创造了价值,创造了财富。约翰斯图亚特穆 勒认为任何社会生产都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劳动、资本,以及自然提供的原 料和动力”。2 0 世纪后,知识就是财富的看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人类迅速步入 知识经济时代( t h ek n o w l e d g ee c o n o m y ) ,电子贸易、网络经济、在线经济大规模 兴起,数字、网络、信息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就成为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要素。 其主要标志是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为代表人物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微 软公司的产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 源泉就是5 0 0 0 家软件公司。由此,人们把知识当做创作财富的最关键要素,把知 识作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直接纳入生产函数中,各国财富的生产将直接依赖知 识的积累和运用。管理学权威彼得德鲁克就断言: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 要的财富。而且这种新的财富观在2 1 世纪的今天正成为主流意识,受到各国的关注。 2 、财富含义 辞海对财富的解释是:财富是金钱财物的总称。现代汉语词典对财富 的解释是:财富是指具有价值的东西,是有使用价值的一切劳动创造的产品与服 务的综合以及一切能使用于生产或生活的资源。经济学大辞典指出“财富在经 济学中既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又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至今在经济学中也没有个 【英】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第四幕第三场,卞之琳译。 【英】威廉配第:配第经济著作选集,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6 6 页。 l l 第一章财富、财富分配与财富分配正义 财富分配正义研究 公认的定义。总的来说,对于财富的概念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财富就是有形财 产,另一种认为财富是快乐或效用,这种效用来自于有形商品,但并不是有形商 品本身。 马克思认为财富就是“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圆 “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同时又明确 说明“以物的形式存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既包括肉,又包括书籍 。 可见,财富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和结果。首先是指与人类衣、食、住、行、 用等有关的生产生活资料,即物质财富,它是社会所拥有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包 括一切积累的劳动产品( 如生产工具、原材料和消费品等) 和用于生产的自然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相关专业试题及答案大全
- 小学语文四年级《天窗》教育教学课件
- 针灸推拿专业试题及答案
- 考研的专业试题及答案
- 财务专业笔试题及答案
-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广东省东莞市2025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物理试卷(含答案)
- 闵行区庭院施工方案公示
- 铺警示砖施工方案
- 第三单元 珍爱我们的生命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2025四川省水电投资经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电力公司员工招聘6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学校(上沙)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5年适老化家居市场分析报告
- 社区宣传工作知识培训课件
- 瑜伽相关知识培训课件
- 导乐师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移动式皮带输送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ETL开发规范流程与案例分析文档
- 高校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 贷款熔断管理办法
- 2025年公安部交管局三力测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