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pbl学习网站的构建与应用研究.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pbl学习网站的构建与应用研究.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pbl学习网站的构建与应用研究.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pbl学习网站的构建与应用研究.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pbl学习网站的构建与应用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 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强 调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内涵与形式更加丰富,学习不 再仅仅是接受知识,而是要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基于问题的学习 ( p r o b l e m b a s e dl c a m i n g ,p b l ) 越来越受到重视。 教育技术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质 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具备教育技术素养的教师将有 力推动教育改革的开展,加速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而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大学生,如何 对其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同信息时代所 赋予教育技术的神圣使命相比,师范类院校开设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效果离要求还 有相当程度的差距,这是由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一些矛盾造成的,如教学内容泛多 而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矛盾等。为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学习者构建一个课内外共同学习的环境,把课堂教学和 课外协作探究有机结合起来,以便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促进共同发展。而p b l 学习网站可以作为教育技术公共课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弥补课堂教学不足的有效途径。 为此,本课题在分析p b l 的特点、过程以及目前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中存在问题的 基础上,对p b l 学习网站的构建和应用开展研究,主要包括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 设计、网站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等。学习环境的设计以创设问题情境为核心,其内容还 涉及学习目标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工具的设计等;学习活动的设计主要包括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以及问题解决方案的提交和学习评价;网站功能 模块设计与实现方面,依据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的设计,确定并设计了p b l 学习网站 的功能模块,并对网站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实现、试用与评价。本研究将基于网络的 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不足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对 提高师范大学生教育技术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有效解决学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等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学习网站,学习环境,学习活动 a bs t r a c t t h ea d v e n to ft h ee 姐o fk n o w l e d g e - b a s e de c o n o m y , i n f o r m a t i z a t i o na n d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g r e a t l yc h a n g e dt h ew a yp e o p l el i v ea n ds t u d ya n dp u tah i g h e r d e m a n df o rt r a i n i n go fp e r s o n n e l c o n v e n t i o n a ll e a r n i n gi ns c h o o le m p h a s i z et h ea c q u i s i t i o no fk n o w l e d g e a n dt e c h n i q u e ,b u ti n21c e n t u r y , w h i c hi sa no r ao fk n o w l e d g e - b a s e de c o n o m y , l e a r n i n gm e a r l 8t ob ea b l e t of m da n dr e 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 ,s ot h ep r o b l e m - b a s e dl e a r n i n gm e e tw i t hm u c hr e c o g n i t i o n e d u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i st h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p o i n ta n dc o m m a n d i n gh e i g h th a db e c a m et h ec o n s e n s u s o fp e o p l e ,a n di th a s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c o m p e t e n c e - o r i e n t e de d u c a t i o n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i tt o e d u c a t i o n ,t h et r a i n i n go fp e o p l ew i t hc r e a t i n ga b i l i t y , b u i l d i n gt h el i f e l o n gl e a r n i n gs y s t e m t e a c h e r sw i t h l i t e r a c y o fe d u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w i l lc o n t r i b u t et ot h ep r o c e e do f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f o r m a t i o na n d 叩溅g u p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m o d e r n i z e de d u c a t i o n m o r e o v e r , s i n c et h es t u d e n t si nt e a c h e r s s c h o o l s a r c f u t u r et e a c h e r s ,i ti so fs i g n i f i c a n ti m p o r t a n c et h a tw ei m p l e m e n tt r a i n i n g so fe d u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t o d e v e l o pt h el i t e r a c yo fe d u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o ft h ef u t u r et e a c h e r s c o m p a r ew i t ht h es a c r e dm i s s i o n g r a n t e db yi n f o r m a t i o na g e ,t h e r ei sag r e a td i s p a r i t yb e t w e e nt h em i s s i o na n dt e a c h i n ge f f e c t so f c o m m o n c o n r s eo fe d u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i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 w h i c hc a u s e db yt h ei n c o n s i s t e n c y , s u c ha s e x t e n s i v ei n s t r u c t i o n a lp r o g r a m sa n di n s u f f i c i e n tt i m ep e r m i t t e d , p r e s e n t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 sf a i l e di n a c h i e v i n gi n s t r u c t i o n a lo b j e c t i v e sa n d , s oo i l t os o l v et h o s ep r o b l e m s ,w em i g h tt a k e f u l la d v a n t a g e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t oc o n s t r u c tal e a r n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b e y o n dt h ec o n f i n e so f t h ec l a s s r o o ms e t t i n g , b a n d i n gt h ec l a s s r o o mt e a c h i n g a n dc o o p e r a t i v eq u e s to u t s i d eo fc l a s st o g e t h e r , c o n d u c t i n gt h e i n t e r c o m m u n i o na n dc o o p e r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 ,p r o m o t i n gt h ec a ) m m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 w h i l et h ep r o b l e m b a s e dl e a m i n gw e b s i t ec o u l db et h ee x p a n s i o no ft h ec l a s s r o o m i n s t r u c t i o no fc o n n l l o nc u r r i c u l u mo fm o d e r ne d u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 , f i l l i n gu pt h ed e f i c i e n c yo f c l a s s r o o mi n s t r u c t i o n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a b o v e , 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p r o c e s s e so fp b l ,t h ep r o b l e mi np r e s e n tl e a r n i n g w e b s i t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t h ei n s t r u c t i v et h e o r yf o rp r o b l e m b a s e dl e a r n i n gw e b s i t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 p u tf o r w a r dt h em e t h o da n dc o n t e n to fd e s i g nf o rp r o b l e m b a s e dl e a r n i n gw e b s i t e , w h i c hi n c l u d et h e d e s i g no fl e a r n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 l e a r n i n ga c t i v i t ya n dl e a r n i n ge v a l u a t i o n t h ed e s i g n o fl e a r n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i n c l u d e st h ec r e a t i o no fp r o b l e ms i t u a t i o n ,t h ed e s i g no fl e a r n i n go b j e c t i v e ,l e a r n i n gr e s o u r c e s , i i i l e a r n i n gt o o l se t c t h ed e s i g no fl e a r n i n ga c t i v i t yi n c l u d e si n t r o d u c i n gp r o b l e m ,a n a l y 血gp r o b l e m ,s o l v i n g p r o b l e m ,s u b m i t t i n gt h es c h e m ef o rt h es o l v i n go fp r o b l e ma n de v a l u a t i n gi t t h e n ,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 p r o b l e m b a s e dl e a r n i n gw e b s i t ew i l lb ep r e s e n t e d 、) i r i t l lad e t a i l e dd i s c u s s i o no ft h ed e s i g no fi t sf u n c t i o n m o d u l e s ,a c c o r d i n gt h em e t h o da n dc o n t e n to f d e s i g nf o rl e a r n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l e a r n i n ga c t i v i t y i nt h e e n d , t h em a i nf u n c t i o n so ft h ep r o b l e m - b a s e dl e a r n i n gw i l lb ei n t r o d u c e dw i t hp r e s e n t i n gt h et r i a lt e s t s a n de v a l u a t i o n s ,w h i c hw i l ls u p p o r tt h ee f f i c i e n c yo f t h ep r o b l e m b a s e dl e a r n i n gw e b s i t e k e yw o r d s :p r o b l e m b a s e dl e a r n i n g ,l e a r n i n gw e b s i t e ,l e a r n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 l e a r n i n ga c t i v i t y 独创声明和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夏掏日期:三! 亟互:! 墨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南师 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签名:- = 工监导师签名:i 灶日期: p 6 。l 写 6 3 第一章绪论 1 1研究背景 1 1 1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第一章绪论 教育信息化是2 0 世纪9 0 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提出来的。其内涵是将信 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 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 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的认识过程。 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可以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 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 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与协作性。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实 现教育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教育信息化初级阶段,学校非常注重硬件的投入和建 设,如建立多媒体教室、架设校园网等,可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长期忽略了教学资源 方面的建设,人们发现在教学内容上的落后导致学校硬件的使用效率、教学效果与预期 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成为教育信息化当前最主要的困惑所在。专家认为,目前的教育信 息化好比是有了高速公路,有了车,却没有承载的货物,因此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关键 问题是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f l l 。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持续发展,使教育信息资源和环境建设有了支持和保障,同时 也使建设优秀的教育信息资源和环境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从教学资源的建设来 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前沿发展基本与国际同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促进教育教学改 革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的阶段:一是多媒体课件,二是多媒体积件,三是资源库 建设,四是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 尽管课件可以辅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教授知识的重、难点,但课件 设计的思路有两个越来越明显的局限性:一是课件是由教学设计确定的、有固定程序的、 定型情节的、封闭的、整体型的课件设计思路,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现实课堂教学;二 是课件往往是按照以教为中心的思路来设计,主要用作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具,在当 前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型中需要调整设计思路。 p b l 学习网站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专题学习网站是基于网络的( w e b - b a s e d ) 数字化学习模式,整合了课件和资源库, 是对课件和资源库的进一发发展,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和应用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日益 突出。如何设计开发优秀的专题学习网站,充分发挥其作为一种资源学习型网站的优势, 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新课题。 1 1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持续发展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及其发展,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广义上,课程整合是 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狭义 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 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 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地 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的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 把不同的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作一个整体,将不同类的知识进行整合,让学 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类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 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或过分地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 和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 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2 1 。 实际上,是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加工后的课程学习内容放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运行, 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教师的指导或是自身的努力完成知识 意义的主动建构。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 力的人才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专题学习网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新型形式,它既充分发挥了信息网 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超媒体、大容量等优势,也不同于针对某一知识的课件, 或某- i - j 课程的网上教材,更不同于一个学科的专业网站。专题学习网站选择某一有意 义的学习专题,引导学习者对某一专题进行较广泛、深入的研究,收集与专题学习内容 相关的文本、图像、视频资料信息,扩充学习资源库,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本专题相 关知识点,甚至相关学科的内容融会贯通,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形成专题 网站。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向学习者传授知识,让学习者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习者进 行知识重构和创作,培养学习者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习者也不在是被动接受知识, 而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和探究者,学习过程是利用媒体这一认知工具,进行发现、探究 和创造的过程【3 j 。 2 第一章绪论 专题学习网站既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发挥着教学环境的作用。通过创设 数字化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主动学习,使网站逐步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在这 一全新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内容呈现多元化,不惟“纲”、不惟“本 ,不以教师、课堂、 书本为中心,学习者能选择不同的内容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形成个体独特的知识 体系。 专题学习网站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网络能使 教学过程从局限在课堂中的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不同地区的学习者可以围绕同一课题组 成小组进行网上合作学习。网络还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 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超文本特性与网 络特性的结合,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 能有效地培养学习者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习者思维的主动性,实 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式学习。 1 1 3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偏向于把系统的、简化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学生高 级认知能力的培养,并且分科课程偏重于自身的逻辑结构,而忽视学科问的横向联系, 从而使得学习者难以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当学生踏上工作岗位面对现实生活中充满变 量的真实问题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非情境化是学校学习中知识迁移困难的主要原因 ( r e s n i c k ,1 9 8 7 ) ,学生在学校中以去情境的方式所获得的知识通常不具有实践价值, 不能解决真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在2 l 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内涵与形式更加丰富,学习不再仅仅是接受知识,学习 意味着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丹1 ,因此基于问题的学习( p r o b l e mb a s e dl e a r n i n g , p b l ) 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 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4 1 。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课堂集体学习模式,而是项目化、探索 性、研究性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实施,学习者不 仅可以利用传统的教科书等文字资料,而且可以充分地利用校园网、多媒体课堂网络、 i n t e r a c t 等信息化环境中的数字化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获取、处理、加工来重构自己 1 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 l e a r n i n g 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 】电化教育研究,2 0 0 5 ,( 1 0 ) :1 8 2 3 3 p b l 学习网站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的知识结构。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在问题求解中探索信息、获 取知识、创新实践,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 构者,从而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驾御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 1 1 4 问题提出 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与素 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终身教育体制的建立等重大问题紧密相关。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改革最 终的执行者是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因此,教师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是决定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教育分职前和职后教育,教师的职前 教育即是师范生的培养。如何对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素质进行培养是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的一个重要课题。同信息时代所赋予教育技术的神圣历史使命相比,师范类院校开设的 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效果离要求还有相当程度的差距。 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术素养。教育技术素养即是 指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能 力、意识、态度和责任1 。它从知识、能力和意识三个方面描述了教育过程的参与者所 应该具备的素养。同时,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应经历三个阶段,即关注教育技术本身、 教育技术作为工具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教育技术转化为一种能力和责任。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师范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与 研究对象,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在现代教 育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理论,如视听理论,教育传播理论 等,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没有教学实践经历的师范生来说,仅仅通过理论课程的 学习,很难真正做到领悟、掌握如何将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日后走向 工作岗位后,也很难将教育技术恰当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同时,教育技术素养的培养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给师范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来应用教 育教学技术。由此可见,仅仅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不能很好地实现师范生教育技 术素养的提高。 同时,教育技术课程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教育技术基础理论、教学设计、现代教 学媒体使用与操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等,每一方面内容都是相当丰富的,学习 1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国教育技术标准( 讨论稿) 4 第一章绪论 起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设时间是一个学期,每周2 课时, 每次课间隔的时间为一周。这样不但课时偏少,而且每次课的间隔较长,教师只能将每 个内容模块作为一个专题来讲授,师范生只能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由于学习时间较短, 并不能达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知识的目的。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给学习者构建一个课内外共同 学习的环境,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协作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 协作,促进共同发展。而p b l 学习网站可以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堂教学的延续, 弥补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不足。 1 2 研究现状 近几年,与专题学习网站相关的研究课题纷纷立项。如:中央电化教育馆的“中小 学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 、国家“十五 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 - i n 可以看作在一定的情境脉络中的问题解决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意义 建构,而我们的网络则要为这种意义建构提供多种经验和实习场地。 2 3 2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1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 1 ) 知识和学习的情境性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基于社会情境的实践活动,是个体与环境 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系列行为、去适应动态变化发 展的环境的能力。情境学习理论把概念性知识看作是一系列工具,只有通过运用才能被 完全理解。b r o w n 、c o l l i n s 和d u g u i d 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 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知识正是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不断被运用和发展着【1 引。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和知识的获得是相互支持的,不是一先一后的。 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参与社会性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通过与群体 1 6 第二章p b l 学习网站构建的理论研究 之间的合作与互动过程,社会性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知识与活动是不可分离的,活动不 是学习与认知的辅助手段,而是学习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 2 ) 学习是一种文化适应,是实践共同体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情境学习要求学习者参与真正的文化实践,将参与视作学习的关键成分和重要特 征,并要求学习者通过理解和经验的不断相互作用,在不同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协 商,在不同的实践共同体中,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 获得意义和身份的建构【1 9 1 。“合 法的参与者一是指学习者必须是共同体中真正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边缘 性 参与是指学习者不完全地参与所有的共同体活动,而只是作为共同体某些活动的参 与者。他们在参与部分共同体活动的同时,通过对专家工作的观察,与同伴及专家的讨 论,进行学习。“参与 意味着学徒( 或新手) 应该在知识产生的真实情境中,通过与 专家、同伴的互动,学习他们为建构知识应该做的事情【2 0 】。 2 情境学习理论对基于问题学习的启示 ( 1 ) 问题应是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或是对真实生活的模拟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产生于真实的、有意义情境中的学习。真实的 情境接近于学习者的经验世界,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因此,首先, 问题应该是真实的。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习者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问题还应该是劣构的。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不都是劣构的,劣构问题有相当的复 杂性,没有现存的解决方法,需要学习者运用一系列的假设、观察、调查、推理、搜集 与处理信息、批判性思维等解决问题的知识,从而有助于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培养; 再次,“问题不是“提问”,不能把“基于问题的学习 理解为“基于教师提问的学习, 传统课堂中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是为了引出所要传授的内容或是对已讲授的知识进行巩 固,往往缺乏深入探究的空间,那种缺乏情境性的问题并不能激发学习者自主思考和提 高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最好由学习者自己发现,也可由教师提出,教师所创设 的问题情境必须是既符合教学目标,又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且稍高于其解决 问题的能力水平1 2 1 j 。 另外,作为知识组织方式的图式的建立,必须面向具体的、真实的、动态的问题解 决。图式是指组相关事件、知识或信念所构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或网络。这种心理结 构的形成主要依靠于后天习得,它是事件、客体、观念或概念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接近、 重复或语义联系的固定化、概括化。知识往往以图式影响问题表征的形式对问题解决发 1 7 p b l 学习网站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生作用【2 2 1 。缺乏问题的牵引而形成的图式,是一直接受学科逻辑教学的学习者知识惰性 化的原因,并且图式“不是原封不动地再现知识结构,而是“按照具体情境重新组合 这些知识 ,是“从各种知识源中,将适应当前情境中某一理解或问题解决需要的信息 组合起来 ,图式的形成离不开对问题所在的情境脉络的不断适应和调整【2 3 1 。 ( 2 ) 知识作为工具应用于问题解决 情境学习理论将知识看作工具,认为“工具和知识共享着若干重要特征:它们都只 能通过运用才能完全被理解,它们的运用既必须改变使用者对世界的看法,又必须适应 所处文化的信念体系。” 2 4 1 知识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知识的应 用,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知识的应用无法通过抽象规则而 学会,必须通过解决真实的问题来掌握。基于问题的学习就是要把概念性的知识运用于 不同的问题解决活动中,从而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者学习的知识可以分为良构知识和非良构知识。良构知识也可以称为概念性知 识,其内容是结构良好领域的学科知识,由事实、概念、原理或定律组成,具有严密的 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但是,这些知识比较抽象,是对复杂的客观世界中的现象简化的 产物,学习者仅仅掌握这些概念性知识还不能灵活地、综合地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还需要进行高级知识学习。高级知识就是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即有关知识应用的知 识,它不像概念性知识那样意义分明、逻辑严明和组织良好,不同情境中知识的应用具 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复杂性。高级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在不同的情境脉络中对已有知识的 重组。基于问题的学习以高级知识的学习为主,将概念性知识作为工具用于解决问题, 学习者为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反过来又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高级思维能力与自主 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2 5 1 。 ( 3 ) 构建学习共同体支撑知识的社会协作性建构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把研究关注的焦点从个体转向了个体与社会文化 情境的关系以及人们在这种情境中的参与和活动,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不断交 互的过程,这种交互既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也包括人际交互。人的高级思维 能力的获得与发展是社会性交互的结果。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可以对某种 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通过交流、争辩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 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习者也可以与教师或学科专家进行沟通。这种社会性 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 1 e a r n i n gc o m m u n i t y ) ,从而为知 第二章p b l 学习网站构建的理论研究 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2 6 】。所谓学习共同体是指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 ( 包括教师和专家等) 为了共同的学习任务,通过协作、会话、反思和适应等活动建构 的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的动态组织。学习共同体具有共同的信念和目标,学习者分享各自 的见解,通过与同伴的协商和共同探究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习者通过解决真实性的实际问题而学习,问题可能是高度 复杂、混乱和棘手的,学习者需要参与学习共同体,通过合作学习来共同完成对所学知 识的意义建构,通过语言的表达、思想的碰撞等实现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独立学习能 力的提高。 ( 4 ) 学习中要进行元认知反思 反思是对自己的学习方式、思维过程、思维结果的再认识和评价,它是学习中不可 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习者主体意识的充分体现。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 的概念范畴。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认知的知识以及对认知的监控 ( f l a v e l l ,1 9 7 6 ) , 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三个成分。所谓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所 存储的既和认知主体有关又和各种任务、目标、活动及经验有关的知识片断。元认知体 验,是指人们保持和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对认知的调节指一个主动 的学习者在力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调节机制,包括计划、检查、监测、检验等 1 2 7 1 o 在学习中学习者通过与他人交流,了解别人的观点、想法,并对同伴的观点提供反 馈,当学习者对关于他们观点的反馈进行再思考时,学习就会被促进,而不管这种反馈 是来自他们自己,还是老师或者同伴。学习者通过反思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 行分析和思考,从而优化思维过程,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促进 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并进而产生新的发现。 元认知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不止于此,事实上,元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的驱动力, 学习者关于自己认知特征的知识以及对任务的性质、要求和目的的认识,将决定学习者 对问题解决的态度和策略。当面对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难时,有的学习者能够思考不同 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而有的学习者则会放弃对问题的求解。 总之,情境学习理论是一种能指导有意义的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情境转化的重要 学习理论,它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与情境互动的产物,强调学习者在群体互动的过程中建 构知识的意义。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种面向真实生活的问题解决活动,涉及领域知识、 1 9 p b l 学习网站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结构知识、扩充技能、元认知、动机与态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和发展 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情境学习理论可以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提供多方面的指导,而基 于问题的学习可以看作是情境学习理论的一种实践模式。 2 3 3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杜威( j o h nd e w y , 1 8 5 9 1 9 5 2 ) ,是2 0 世纪初期美国实用哲学大师。他针对以“课 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强制性的纪律和教师权威作用 的传 统教育,提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其主要内容有: 1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传递经验的方式 ,批判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 杜威认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教育是不断地改造经验、重新组织经验的过程。根据这 一思想,他主张“教育即生活,不是生活的预备 ,并由此提出“学校即社会 ,要把现 实社会生活的一些东西组织到教育过程中去,使学校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 。杜威提 出这样的教育概念,是针对“传统教育的。他指出“传统教育有三个弊病:第一, “传统教育传授过时的死知识,这种知识以固定的教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教师照本 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第二,“传统教育 按照“过去传下来的道德规范 去训练学生; 第三,“传统教育 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理人一。 2 主张“儿童中心 ,反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杜威说:“在学校里,儿童的 生活成为决定一切的目的,凡促进儿童成长的必要措施都集中在这个方面。一他说,由 教师中心改为儿童中心,“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 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 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而组织起来一【2 8 1 。他批评传统教育忽视儿童、 压制儿童,要求教育工作心理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估计儿童的心理特点,探索适合儿 童身心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手段,从而增强儿童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3 主张“从做中学 ,反对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 。杜威认为,“在做事里面求学 问一,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 。“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 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f 2 9 】学校课程的真正中心应是学习者本身的社会 活动,因而提出让学习者从实践活动中求学问,即“做中学 。为此,他提出要以生活 化和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学习者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传授。他认为教学有 五个阶段: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 ;在这种“情境 里面,要有促使 学习者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学习者必须具有相当的知识,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对 第二章p b l 学习网站构建的理论研究 付这种问题;学习者须具有解决这种问题的种种设想;学习者把设想的办法付诸实 施,检验这种方法的可靠性。杜威主张“从做中学”,强调学习者个人的直接的主观经 验,提倡学生的个人探索,重视知识的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经验 、“学生 和“活动 这三个中心,基本上也是采用“做 中学 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 3 4 活动理论 1 活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古典哲学、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维果斯基、列昂 捷夫、舍利亚等俄国心理学家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历史的传统。活动理论不是方法论,它 是研究作为发展过程的不同形式人类实践的哲学框架,同时包括相互联系的个体层面与 社会层面。人类与环境客体之间的关系由文化内涵、工具和符号中介联系着。 活动理论最根本的假设之一是意识与活动的统一。活动是人类与客观世界互动,是 蕴涵在这些互动中的有意识的活动。思维是活动的内化形式。大多数教育者总是认为必 须学习了某种东西的知识后才能去学习如何使用它,陈述性知识必须优先于程序性知 识。活动理论认为,人类是作为与环境互动的一个特殊的要素而产生和存在的,所以活 动( 感觉的、心理的、身体的) 和有意识的加工( 学习) 不可分割,个体不作用于某种 事物是不能理解它的。有意识的意义形成是由活动促成的,个体的所知是基于有意识的 意义形成和活动的互动【3 0 1 。 活动和意识不仅是共存的,它们还相互依靠。知识和活动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相互 反馈。我们在行动时获得理解,理解又影响我们的行动,行动又改变我们的理解,如此 循环。 活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 l 】 ( 1 ) 活动系统( a c t i v i t ys y s t e m ) 是基本的分析单位 活动系统包含了六个基本要素:主体、工具、客体、规则、共同体和分工,他们之 间的关系如图2 2 所示。 2 l p b l 学习网站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工具 规则共同体分工 图2 - 2 活动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活动系统中,由主体、工具和客体组成的三角形是核心。它表明所有活动都是以 客体为导向( 0 b j e c t - o r i 酬c d ) ,是由人类( 主体) 通过工具中介对客体进行改造而完成 的。每种活动最终都产生一定的结果,这种结果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或符号的。 人类的行为活动是处于社会文化的情境脉络中。正如l e o n t e v ( 1 9 8 1 ) 所说,“人类 个体的活动是一个描述社会关系的系统。缺乏社会关系,个体活动也不存在。1 而在活 动系统中,规则、共同体和分工是对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描述。 共同体是活动中相互依靠的集体,共同参与客体的生产。规则是指对活动进行约束 的明确的规定、法律、政策和惯例,以及潜在的社会规范、标准和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 系。分工是指共同体内合作成员横向的任务分配,也指纵向的权利和地位分配 ( e n g 伪t r o m ,1 9 9 9 ) 。 由此可见,活动系统以清晰的三角结构图描述了两层含义:从个人层面来看,人类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以历史、文化的工具为中介;从社会层面来看,人类活动具有社会属 性人类个体是处于共同体的情境脉络中,共同体以规则和分工为中介。 ( 2 ) 活动具有层次结构( h i e r a r c h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 ) 活动理论认为:活动包括目标导向的用以形成客体的行动层级活动( a c t i v i t y ) 、 行动( a c t i o n ) 和操作( o p e r a t i o n ) 3 2 l 。 活动是受动机或客体导向的支配,它由一系列的行动组成。每个行动都受目标的控 制,行动是有意识的,并且不同的行动可能会达到相同的目标。行动是通过一系列操作 完成的,操作是用于使行为程序化、自动化,它是没有意识的,只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1 戴维h 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上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