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研究.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研究.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研究.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研究.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掣1 掣嶝l 掣磐掣掣磐y 1910 3 5 5 m a s t e rd i s s e r t a t i o no fs u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o f 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c h a r i t a b l es p i r i to ft h el a t eq i n gs u z h o u d u s l n e s s m a nk e s e a r c n 1h m a s t e rc a n d i d a t e :z h e nj i e s u p e r v i s o r :w b nb o s u d e r v l s o r :w e nb o m a j o r : e t h i c s s u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o f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0 1 0 9 y s c h o o lo fe d u c a t i o na n dp u b l i c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m a y ,2 0 1 1 苏州科技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剃立日期:2 业年j 乙月垒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苏州科技学院、国家图书馆等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论文的复 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完全了解苏州科技学院关于收集、保 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 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 的前提下,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黝盈日期:地年月卫日 潺欢 日期:彦d ”年二月c k 日 晚清苏州商人在社会上,积极参加中国传统形式慈善活动,设置殡舍,关爱儿童; 支持教育慈善事业,协助革除陋习,整顿市容卫生,促进消防治安事业,乐善好施, 救济灾贫等慈善活动,形成了社会稳定的共同体意识、互帮互助人本精神、开拓进取 的创新精神、勇于承担责任的道德情操等的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它们具有自觉性、 一定的现代性等先进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保守性、依附性等不足。在构建慈善文化 以及商业活动繁荣的今天,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的研究,有利于开拓创新的慈善文 化形成,有利于利他主义价值观的慈善文化形成,为构建当今慈善文化提供了历史资 源;晚清商人慈善精神,为现代商人参加慈善活动提供动力支持,有利于塑造现代商 人慈善活动的道德需要,有利于将慈善动力和慈善需要化为慈善践行。 关键词: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 p r o m o “e dt h ec a u s eo ft h ef i r es e c 耐t y d i s a s t e rr e l i e ft ot h ep o o r ,e t c i nt h ec o u r s eo f t h e s e a c t i v e s ,ac h 撕t a b l es p i r i to fm em e r c h 觚tc h 撕t ys u z h o ud 埘n g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o f c o 舢叭m i t ya w a r 锄e s so fs o c i a ls t a b i l i t y ,t h es p i r i to fm u t u a ih e l pp e o p l e ,p i o n e 耐n gs p i r i t o f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m o r a lc o u r a g et 0t a l (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b e e l lt a k e ns h 印e t h e yh a d a d v a i l c e ds u c h 勰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m ea d v 锄c c dn a t u 】r eo fm o d 锄,锄da t t l l es 姗et i i i l e , m c yh a da l s os o m ed i s a d v 锄t a g e so fc o n s e r v a t i v e a n dl a c ko fd 印d 饥c c 1 1 1 c o n t e m p o 删哕t i m 伪c h 撕t yi nb u i l d i n gc h 耐t y c u l t u l 瑚a n dc o 删m e r c i a la c t i v i t i 鼯 p r o s p 丽t y ,n er e s e 锄ma b o u tc h 撕t a b l es p i r i to fs u z l l o um e r c h a n td 证n gm e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w 叫l dh e l pt l l ef o 肌a l i o no fc u l t l l r ea b o u tp i o n e 嘶n ga j l di 彻o v a t i v ec h 撕t ) ,锄d a l t m i s t i cv a l u e s ,锄dt 0p r o v i d eh i s t 0 一c a lr e s o u r c e sf o rb u i l d i n gac h 撕t yc u l n 鹏i i lt o d a y ac h 撕t a b l es p i r i to ft l l em 朗h 锄tc h 撕t ys u z h o u i 谢n gl a t eq i n gd y i l 嬲t yp r 0 v i d e s p o w 锄甜s u p p o nf o rm o d 锄b u s i n e s s m p a r t i c i p a t i n g m ec h 碰t :a b l ea c t i 、,i t i 髂,c o n d u c i v e t 0s h a p i n g 恤m o d 锄b u s i n 髓se m i c sn e c dt 0p a n i c i p a t ei nc h 撕t a b l e 拟i v i t i 懿,鲫da l s o h e l pt oc h 卸gt h ec h 撕t yp o w e r 锄dc h 撕油l en d i n t oc h 撕t ypr a i c t i c e k e y w o r d :t h ei a t eq i n g ,t h es u z h o ub u s i n e s s m a n ,t h ec h a r i t a b l es p i r i tr e s e a r c h n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5 第一章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的思想来源7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思想7 二、明清以来江南社会慈善实践之风。1 2 三、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思想和传教士的慈善实践1 4 四、吴文化的涵养。1 7 第二章晚清苏州商人慈善活动的类型1 9 一、晚清苏州商人的传统类型的慈善活动1 9 二、晚清苏州商人的现代类型的慈善活动2 1 三、晚清苏州商人慈善活动的特点。2 7 第三章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的主要内容3 0 一、社会稳定的共同体意识3 0 二、互帮互助的人本精神3 2 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3 4 四、勇于承担责任的道德情操。3 6 五、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的特点3 8 第四章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的现代意义4 3 一、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对当今慈善文化构建的意义。4 3 二、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对现代商人慈善活动的意义。4 5 结语4 7 参考文献4 8 j 圜c谢5 2 作者简介5 3 重要作用。文章尝试以晚清苏州商人慈善活动为对象,通过对慈善活动的分析,来探 究晚清苏州商人慈善活动的精神,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张岱年先生在认为“精神即是思维运动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文化的基本 精神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影响,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领会,对于广大 人民起了熏陶作用。二是具有激励进步、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必须具有这两方面的 表现,才可称为文化的基本精神。 圆精神是一种大众所接受的领会的内在动力,又能 带来激励和促进作用。所以精神是人们行动的一种内在发动力量,时时刻刻体现在人 们的日常行动中,时刻指导者人们的行为和生活;又能带来激励进步和促进发展的作 用。慈善精神是在慈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为慈善者所接受的一种激励、促进慈善者 进行慈善活动的内在精微动力,给慈善捐献者带来精神慰藉,指导慈善捐献者进行慈 善活动。它贯穿于慈善活动的始终,引导着慈善活动的进行,引发慈善活动。 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是晚清苏州商人在慈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为晚清苏州商 人所接受的一种激励、促进慈善者进行慈善活动的内在精微动力,指导晚清苏州商人 进行慈善活动。它贯穿于晚清苏州商人慈善活动的始终,引导着晚清苏州商人慈善活 动的进行,引发晚清苏州商人慈善活动。晚清苏州商人慈善活动是晚清苏州商人慈善 精神的表现,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是晚清苏州商人慈善活动的内在动力。 现阶段我国处在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结构,各种 文化争相展现自己;同时存在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晚清时期苏州商人积极参加各种 慈善活动,对社会救助起到良好的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为构建当代慈善文化 提供思想资源,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帮助。 ( 一) 、选题目的 第一、当代中国社会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对人们的基本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能完满解决威胁人们基本生活的社会问题。 如目前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城市绝对贫困人口、下岗失业人员、全国残疾人,仅 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 】北京:人民 j 版社,2 0 0 6 2 3 2 2 3 3 。傅永聚。韩钟文2 0 世纪儒学研究大系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代序) 【m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3 1 2 1 苏州科技学院硕f 学位论文绪论 此就超过了1 5 5 亿。中国现存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社会救 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住房保障制度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及面临着时代的检验, 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救助范围有限、资金短缺、制度不完善等,对现在困难人群的基 本生活问题,不完满解决。商人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 可为国家社会保障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帮助国家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 第二、现在学界关于商人慈善精神的研究不足。现在学界对个体商人或团体商人 实业活动研究较多,但对商人的商人精神研究不足,对商人慈善活动还没有整体研究 的著作,对商人慈善精神的研究更是甚少。现在对于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的研究,也是 不完善的。大都注重晚清苏州商人慈善活动的宏观研究,没有涉及到或者说很少涉及 到商人慈善活动的微观世界。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是晚清苏州商人进行慈善活动的 重要原因,但是现在研究的人是很少的。 ( 二) 、选题意义 第一、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的研究,可以为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亦可 以激励商人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为商人更好的服务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第二、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的研究,可以为构建现代慈善文化提供参考,丰富 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使人们更好的参加社会慈善活动。 第三、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的研究,可以为商人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丰富 商人研究的内容,使人们更深刻的认识商人;也为现代商人参加慈善活动提供精神支 持。 二、研究现状 对于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主要从前人研究的专著现状和论文现状来梳理当前研究 的现状。 第一、对商人研究专著及商人慈善研究专著的梳理。对于近代中国商人研究,国 内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著作较多有。它们在内容上都不同程度的涉及到商人与政治、 商人与经济及社会变迁、商人与商人文化,为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 苏州商人的研究,专著也有。马敏与朱英从社会史角度对苏州商会的创设、组织系统、 社会职能及性质问题进行了研究,注意将苏州商会商人的影响力渗透到每个城市领域 了。回王卫平与黄鸿山在其著作中谈到苏州富商以及富商通过捐纳跻身士绅的绅士积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 9 9 5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2 ;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等 等 。马敏与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滴苏州商会个案研究【m 】成都:巴蜀书社,1 9 9 3 l = = := = 一 对于商人慈善的研究,现阶段还没有专著出现。但是在研究商人的相关专著中已 经有涉及了,对商人慈善活动及慈善作用做了分析。殷俊玲在其著作中有“家族救助 、 “独当一面晋商与公共领域 ,涉及商人到对家族救济、社会教育、社会赈济、 地方公共建设、社会治安等慈善活动,注重家族的救助和自身利益需要的满足; 乐 承耀在其著作中有专章研究宁波商人慈善公益事业,注重宁波商人对近代慈善作用以 及对家乡慈善公益事业的作用。固 第二、对商人慈善进行专题论文研究的文章的梳理。对商人慈善进行专题论文研 究的文章,到现在为止,数量是很多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研究商人慈善思想的。主要集中在张謇、经元善等人身上。他们认为近 代商人从事慈善活动都是不同程度的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西方慈善公益思想、 地方自治理念的影响,且不同程度的重视了女学教育、教养并重以及净化社会风气。 固姜新与郑传龙又提出了企业家的责任思想, 蒋国宏注重商人的正名思想和民族自强 意识, 赵有梅从救济时间上要“久 ,救助范围上要“遍,救助方式上要“次第举 办分析了张謇慈善思想的特点。o 第二类是研究商人慈善活动原因的。从不同角度,都对近代商人慈善活动的原因 进行了分析。其中兰天祥的对商人慈善活动的原因进行了整体分析,具有代表性,认 为原因有三:其一是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需要有个人、团体的帮助,以渡 过困苦时期,以及政府保障或救济不利,且弊端横生,需要新的慈善活动的补充等社 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近代商人的经济实力增强的需要;其三是慈善活动对商人有利 和教会慈善的刺激增强了商人对自身的认识。 可以说,是从内外原因进行论述的。 高鹏程、蒋国宏强调张謇办理慈善事业的动机是绅士职责向“通于政的嬗变: 汪 华强调慈惠和商道的同一,认为最终的原因是慈善能给商人们带来商业利益; 赵有 梅、张照青更强调张謇的爱国情结和多元的性格特征;赵红喜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 化对盛宣怀的影响。地 第三类研究商人慈善活动的。研究商人慈善活动的论文在数量上也是不少的,大 。王卫平与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m 】北京:群言出版社,2 0 0 4 o 殷俊玲晋商与晋中社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6 o 乐承耀近代宁波商人与社会经济【m 】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7 o 朱英经元善与晚清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 0 0 l ( 1 ) :8 8 9 3 o 姜新,郑传龙近代企业与慈善公益的结合荣德生的慈善公益思想及实践活动评析【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 0 0 7 ( 2 ) :7 卜7 6 o 蒋国宏张謇慈善思想探源【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 0 0 5 ( 4 ) z5 9 6 3 o 赵有梅张謇慈普思想探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 0 0 5 ( 3 ) :6 9 7 2 o 兰天祥近代商人从事慈善活动的原冈分析川贵州社会科学。2 0 0 8 ( 4 ) :1 2 4 一1 2 7 o 高鹏程。蒋国宏浅析张謇兴办南通慈善事业的动机【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 0 0 5 ( 3 ) :1 9 2 3 汪华慈惠0 商道:近代上海慈善组织兴起的蟓凶探析【j 】社会科学,2 0 0 7 ( 1 0 ) :1 5 4 1 6 l 赵育梅,张照青论张謇举办慈善事业的缘起【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 0 0 7 ( 3 ) :9 0 一9 3 。2 赵红喜盛宜怀慈善事业述评【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z 0 0 7 ( 3 ) :2 6 2 7 3 苏州科技学院硕1 ,学位论史绪论 致可分为三个角度:第一个角度,从慈善活动的近代化角度研究的。他们都从不同程 度的谈到了慈善活动的近代化。其中兰天祥的论述具有代表性,他认为近代商人除了 从事在灾荒时的贩济,平时的施棺、施衣、施药、义家、施粥饭,创立义塾以及对待 特殊群体照顾的传统型慈善公益活动,还开展了一些具有近代意义的慈善活动,如围 绕农业开展的慈善公益活动、以社会发展为目的展开的慈善公活动、改良社会风俗的 活动。近代意义的慈善活动对近代社会的发展起了更大的促进作用。陶水木认为旅 沪浙商还参加了海外的慈善活动。圆第二个角度,从商人组织的角度研究商人的慈善 活动。会馆慈善事业、同业公会慈善事业与商会慈善事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商 会慈善事业不但对商会所在地进行慈善活动,而且走出所在地对全国进行慈善活动, 救助范围也明显的扩大。 会馆举办以义学、施医、恤贫、助丧等为主的慈善活动, 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同业公会积极兴办同业公益,并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但是更加 注重同业公益活动。 第三,从其他角度来研究商人慈善活动的。从有方志、境界、 公益角度等来研究商人慈善的活动的。师冰洁利用地方志史料,对晋商的宗亲慈善、 民间赈灾活动进行了考察。 卞利具体考察了明清徽商对教育文化、灾荒救济等慈善 公益事业的贡献,体现出其乐善好施的儒商风范。龚汝富把古代商人慈善事业概括 为三个方面,即公益事业、教育事业、慈善救济等三方面。 许冠亭中国商会是互益 型民间组织的公益性功能,发挥此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公益慈善现状。 蔡娟 认为张謇的慈善思想和实践体现了他崇高的政治境界、高尚的道德境界、可贵的思想 境界,对今天的慈善事业有启发作用。o 此外关于慈善精神的研究,现阶段研究的文章是很少的。他们都没有说明慈善精 神是什么,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对慈善精神进行一下描述。胡文涛从外交角度认为代表 慈善精神的冷战结束前私人基金会对美国的外交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传播美国思 想意识文化上;彭晶、于君博把“投资社会”、“扩大人类自我价值实现可能性 和 “推动长期经济增长”作为新慈善精神,并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进行了原因分析,且说 明了新慈善精神的社会意义,及对我国的启示。谨贺平海、丁祥艳认为慈善精神的建 。兰天祥近代商人的慈善公益活动宁夏社会科学,2 0 0 6 ( 6 ) :4 3 4 8 o 陶水木北洋政府时期旅沪浙商的慈善活动【j 】浙江社会科学,2 0 0 5 ( 6 ) :1 7 7 1 8 3 o 任云兰论华北灾荒期间天津商会的贩济活动( 19 03 l9 36 ) 兼论近代慈善救济事业中国家与社会 的关系明史学月刊,2 0 0 6 ( 4 ) :1 0 4 一1 0 9 o 陈丽华,罗彩云会馆慈善事业述论【j 】株洲师专学报2 0 0 3 ( 3 ) :7 3 7 6 o 魏文享近代工商同业公会的慈善救济活动【j 】江苏社会科学,2 0 0 4 ( 5 ) :2 1 0 一2 1 8 o 师冰洁从地方志看明清时期晋商的宗亲慈善活动明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 0 0 7 ( 5 ) t7 8 8 l l 从地方志看明 清时期中小晋商的民间慈善活动【j 】晋中学院学报2 0 0 7 ( 5 ) :4 9 5 3 o 卞利徽商j 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j 】中州学刊,2 0 0 4 ( 4 ) :8 2 8 5 o 龚汝富中国古代商人的善德观与慈善事业【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 0 0 1 ( 4 ) :4 2 4 5 许冠亭论商会的互益性质及其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参与们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 0 0 8 ( 2 ) :1 7 2 l 蔡娟慈善公益事业与张謇的人生境界理论探索。2 0 0 6 ( 1 ) l1 3 2 1 3 4 胡文涛冷战结束前私人基金会与美国文化外交【j 】太平洋学报,2 0 0 8 ( 3 ) :3 9 4 6 亿彭晶,于君博新慈善精神的动凶与社会意义【j 】中州学刊,2 0 0 6 ( 1 ) :1 2 5 一1 2 8 4 苏州科技学院硕卜学位论文 绪论 立,需要加强以社会慈善意识为目标的社会教育,这种教育要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要大家去切实的去行。蔡嘉伟、赵国洪认为香港商人“仁心济世、德厚逢高”的慈 善精神来源于“敬老爱幼、扶贫帮困”的民约道德规范、慷慨的港人精神、港人对社 会责任的深切感知,推动了香港慈善事业的发展,将激励内地慈善事业的发展。 第三、现在研究存在的不足。现在学者们对商人慈善活动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 的成绩,但是我认为还存在一下不足: 其一、在商人研究过程中,注重商人活动或商人实业的研究,但对商人精神的研 究相当薄弱。虽然马敏认为中国近代商人精神主要源于西方资本主义观念和中国传统 文化的结合,其中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科学管理观念、公平观念等中国商人经济观 念中的核心内容来自西方;并且从法律意识、政治意识、经营理念、科学管理等进行 了阐述。 余英时则认为中国具有“入世苦行 的态度,只是中国没有将入世与理性 深入到政治和法律领域之中,从而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侧重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 资本主义。 他们二位先生的著作都是针对性的研究,马敏站在近代化的角度讨论中 国近代商人的观念是如何变化的,余英时是站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的角 度。总之,他们都没有从精神的角度对商人的精神进行阐述。 其二、从研究方法上看,现在对近代商人慈善的研究都是从个体或个案的角度, 对商人慈善进行研究,没有对商人慈善活动进行整体研究。据我所知,现在学界没有 一本书专著对商人慈善活动,从商人整体对商人为什么举办或参加慈善活动、商人的 慈善组织、商人慈善活动、商人慈善经费、商人慈善活动是如何开展的以及实施效果 如何、在社会中的地位如何等等,进行整体论述的。商人研究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就开始研究了,这不能不说是商人研究的一个遗憾。 其三、对于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的研究,也是不完善的。虽然有王卫平对明清以来 苏州地区的慈善活动的研究,以及马敏和朱英在其著作中 对苏州商人的慈善活动进 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研究都是一种宏观的慈善活动研究,没 有涉及到或者说很少涉及到商人慈善活动的微观世界。对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研究 的著作更是甚少。但这也是晚清苏州商人进行慈善活动的重要原因。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 ( 一) 、研究思路 毋贺平海,丁祥艳慈善精神公民社会新坐标 【o l j h t t p :, ,、m w m i n g c n p i n g i u 以0 0 8 10 1 3 c o n c 跏t1 4 6 1 6 8 3 8 h 协l o 蔡嘉伟赵国洪仁心济世,德厚逢高:香港商人的慈善精神 0 l j h t t p :,、v w c h i n a b t n c i ,s t a l l d p o i n t 觞p ? c i d 皇1 0 a i d 盛9 6 6 o 马敏著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l 回余英时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m 】贵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2 0 0 4 o 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 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m 】成都:巴蜀书社,1 9 9 3 5 苏州科技学院硕l j 学化论文绪论 在写作的过程中,文章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对晚清苏州商人慈善活动进行分类, 然后通过对晚清苏州商人慈善活动的分析,探究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及晚清苏州 商人慈善精神的来源,最后讨论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 二) 、研究方法 第一是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结合的方法。就本书而言,用逻辑的方法对苏州商人慈 善活动进行分类,然后再利用历史的方法再现商人具体的慈善活动。 第二是文献学的方法。苏州商人慈善活动的历史记载存在与文献之中,对它们的 研究要依托于这些文献资料。同时即使是一手文献资料也要对他们用文献学的基本方 法对其进行校勘、甄别和分析,然后才能引用这些材料。切实做到真实可靠。 第三是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既要对苏州商人活动进行分析,同时也要用综 合的方法将苏州商人精神概括出来。 ( 三) 、创新与不足 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下面来两个方面:首先,对慈善精神以及晚清苏州商人 慈善精神给以具体的定义。其次,我把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主要内容归结为:社会 稳定的共同体意识、互帮互助人本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勇于承担责任的道德 情操等几个方面。但由于主观能力不够,我对于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主要内容的归 纳比较笼统,理论深入不够。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使其更加丰富深入。 6 苏州科技院硕 :学位论文第一审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的来源 第一章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的思想来源 晚清以来的近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政府保障或救济不利,且弊端横 生;苏州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积极举办和参加慈善活动,形成具有苏州商人特点的 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 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是以 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 “人们 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 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 可见,一种思想体系的形成, 需要建立在历史资源和社会现实条件的基础之上。因此,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的产 生,是受到中国传统的历史资源和社会现实状况的影响。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慈善 思想、明清江南慈善活动之风、当时西方外来文化、吴文化,为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 神的形成提供了基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中国传统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它们蕴涵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之中,植根于中华 儿女的道德理念和价值信仰之内,体现在社会大众自觉自愿的扶贫济困的朴素行为之 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慈善文化,形成了中国人民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尊老爱 幼、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吾国立国最早,文化最先,五千年来养成良善风俗者, 莫不由于儒、释、道之学说所熏陶。 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的形成也受到了儒、释、 道慈善思想的影响。 ( 一) 、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苏州商人在致富之后热衷与慈善活动,“另一类是经商治生、发财致富的商 人,往往通过捐纳的途径买取功名,从而跻身士绅阶层。 吴风录中说:“至 今吴中缙绅大夫多亿货殖为急,若京师官店,六郭开行债典,兴贩盐酤,其术倍勉与 齐民。”囝可见,晚清苏州商人受到很深的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 想仁爱思想、民本思想、大同思想,都为晚清商人慈善精神的形成提供思想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伞集【m 】: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6 0 5 “ 蕾马克思思格斯选集【m 】:第3 卷北京:人民 l j 版社,1 9 9 5 4 3 4 。周秋光熊希龄集【m 】:下册长沙:湖南f j j 版社,1 9 9 6 2 0 0 2 。王卫平,黄鸿山著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m 】北京:群言出版社2 0 0 4 2 7 3 2 7 4 o 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m 】北京s 人民出版社,1 9 8 0 9 3 7 苏州科技学院硕 j 学位论文第一帝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的来源 l 宣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宣宣i i i i i i i 置i 置i i i i i 萱i i i i i i i 暑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萱 第一,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慈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其社会思想和政 治思想也由此而出。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他将仁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围绕爱 人,构建仁学的思想体系。以此发展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核心范畴,成为中华民族以 仁爱为核心的慈善救济的思想渊源。爱人是仁的基本出发点。孟子离娄下说“仁 者爱人是孔子对仁的诠释,其仁爱思想主要包括:仁是人先天固有且是人所普遍具 有的;仁者爱人;爱有等差性。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应从孝悌、忠恕开始实现道德 践履。孝悌是为仁之本,从孝顺父母的人伦道德中引申出爱民守礼的良好品质。忠恕 之道,是个人达仁成圣的方法,从内心反省来处理人际关系,协调社会,做到与人为 善,利益人他,实现一种推己及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孟子在以忠孝作为 爱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仁爱的思想,在孟子告子上提出了“恻隐之心,人皆有 之 的思想,据此提出仁政学说。要对他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真实的同情;并且向他 人提供帮助的互助行为。在孟子梁惠王上,他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 幼以及人之幼,认为人不仅亲人之间应当提供赡养扶助,而且没有亲缘关系的人 之间也应当提供相互帮助,并以此发展孔子的仁爱思想。 其次,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慈善思想。民本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及春秋谷梁传“民者君之本也”的思想。开始,民本思想就与治国 方略相连。西周时周公提出了敬德保民思想,要求受命于天的天子应以民为本,顾念 体恤万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孔盂对此有所发展。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认 为仁的最根本在于爱人以及推己及人,主张为政以德,反对严刑酷法,主张养民以惠, 使民以时,轻徭薄赋,取民有度。孟子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仁心和仁政的思想,主张对 人民施仁政,推恩保民,并孟子尽心下明确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 的思想。苟子主张应该实行爱民养民的仁政,在荀子王制提出使百姓“有 余食 、“有余用 、“有余财”,更是提出“君者,舟也,庶民,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 等思想。在此上儒家提出了仁民爱物、与民同乐的亲民、爱民、顺民、为民、 养民、保民、安民、利民、贵民等民本思想。它们为统治者提供了治理国家的理念, 也为人们实施慈善活动提供了思想来源。 再次,儒家文化中的大同慈善思想。大同是中国人两千年来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 代名词。论语季氏篇里说:“邱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不均。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反映了孔子主张财富均分,反对贫富悬殊。礼 记礼运篇中更是详细的描写了大同社会样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从政治、经济、道德、 社会秩序等角度,对大同社会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历 代人物追求的向往与标准。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也提出了一个“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社会图景。大同社会中所含有的财物公有、人人 苏州 : 技学院硕f 。学化论文第一章晚济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的求源 平等、互帮互助、仁爱、和谐等思想,成为历代先贤解决社会问题的模式。其中含有 的扶贫弱、助危困等的慈善思想对后来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儒学思想自先秦创立至今,深刻地影响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成为自 汉代以来治国者治理国家的基本思想,深刻影响着统治阶级的治国方略,也深刻的影 响着晚清的苏州商人,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慈善思想,以爱人为出发点,为晚清苏州商 人救助社会成员、关心他人和救助他人的生命财产,提供了情感基础:儒家文化中的 民本和大同慈善思想,为晚清苏州商人兴办实业学堂、支持新式学堂等等,提供了动 力思想来源和根据,督促晚清苏州商人承担社会救助的责任,影响着晚清苏州商人慈 善精神的形成。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为晚清苏州商人慈善活动得到政府的认同提 供思想基础,为他们进行利他的慈善活动提供了基础。 ( 二) 、佛教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佛教最为一外来宗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并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我国 人民的思想认识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在梁武帝时已经传入苏州,并在苏州产生了重 要影响。“自梁武帝好佛,大兴塔寺,至今虎丘、开元每有方僧习禅设会讲,二、 三月郡中士女聚至支观音殿供香不绝。”“二日十九日为观音诞,僧尼为佛会,妇女 烧香甚众。游春人携酒食,载箫鼓,往来于天平、灵岩诸山。”圆“四月八日为佛 诞,僧尼为浴佛会。丛林传戒多在次日,作糕黑色,名阿弥。 “中元盂兰盆会,八 月虎丘看桂倾城皆出,重阳多聚虎丘。 “岁首即会于佛寺,谓岁忏。” 可见,佛教 对苏州人们影响之深刻呀。其文化中的慈悲观、修善功德观、因缘业报说也对晚清苏 州人慈善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佛教文化中的慈悲思想。慈悲是佛教教义的核心。慈悲可作怜爱、怜悯、 同情等解。大智度论卷2 7 说“大慈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 乐姻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姻缘与众生”。慈悲是拯救正在饱受困苦折磨的生灵,并 使其生命充满永恒的快乐,即是救苦与乐。由此佛教的慈悲是一种利他的思想,是促 使人们从事慈善活动的思想。慈悲的具体要求是布施。在大乘义章卷1 2 里说。言 布施者,以己财事分布于他,名为布;辍己惠人,目之为施 。菩萨修行包括四摄、 六度。两者都把布施放在了第一位,说明在修行中重要性。布施要求人们用财、法、 无畏等施与众生,使其离苦得乐。可见布施是出于怜悯、同情和慈悲之心,不带有任 何功利目的,具有利他的性质,这正与慈善要求的自愿和利他的特征不谋而合。 徐复,季文通编江苏旧方志提要【g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g 】:华东卷上j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g 】:华东卷上j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g 】:华东卷上j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g 】:华东卷上j 9 1 9 9 3 2 8 5 京:书目文 京:书目文 京:书目文 京;书目文 田加m 3 3 3 3 5 5 5 5 够盼宫5 社社杜社版版版版献献献献 苏州科技学院硕卜学化论文第一审晚清= j j :l 商人慈善精神的水源 其次,佛教文化中的修善功德思想。善恶是中国佛教文化中关于心性论的一对范 畴。在印度佛教中,原指心性的净染。最初的善恶观是以能否契合佛理为标准,凭染 净来作为善恶的尺度。具体说来,顺应佛法佛理为善,心地清净无染是善;违理背法 是恶,烦恼痴迷是恶。大乘义章卷1 2 说:“顺理为善,违理为恶。”成唯识论 卷5 说“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反之,违损此世他世,则恶。于是,佛教 制订了一系列戒律约束众徒,以断恶修善。间断改过,恢复心地清净,才能修成正果。 对修行实践的教徒在修善方面,要求更高,要修三福、持五戒。修三福是:一要 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是受持众戒,不犯众议;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 果,独咏大乘,劝行善事。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等。它 们直接构成了慈善思想的外在表现,从而成为信仰者从事慈善救济的行为依据。种福 田被认为是行善的基本方法。在佛教中福田被看做想农夫种地一样,行善布施撒下利 人救济的种子,亦能受诸福报于后。大致分为敬田和悲田,就是要求护持佛教,尊重 人伦师道,对三宝父母师长的供养,以及对病者、贫穷、孤老以及动物的爱护与布施 收养,以及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业等。能将慈爱之心给予他人,给他人带来幸福, 为众生造福。劝导世人多行善举,多积功德,成为佛教行善好施的重要慈善思想来源 之一。 再次,佛教文化中的因缘业报思想。因果报应说是佛教伦理的基础。其根据是佛 教伦理的因果律。即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受因果法则的支配,是由业人们自 身行为和支配行为的意志决定其性质,善因产生善果,恶因产生恶果。其行为表现就 是在六道中轮回。慧远认为“业有三报,一日现报,二日生报,三日后报。现报者, 善恶始于此身。生报者,来生便报。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 受。 将人的的生命放在流动之中,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使人们的行为和人生的 苦乐悲哀结合起来,致使人们行善去恶,救济他人。它深刻地影响着相信命运的中国 人,为了自己来生的美好生活,就要付出自己行动,要求在生使多做善事,救济他人, 客观上推动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也促使了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神的形成。 佛教文化中的慈善思想修善功德、因缘业报、慈悲,为晚清苏州商人慈善精 神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动力的支持,为晚清苏州商人慈善活动提供了一种利益自己的行 为动力。特别是因缘业报、修善功德慈善思想,给晚清苏州商人进行慈善活动,带来 一种心理的慰藉,使自己今后能在极乐世界中达到永恒的不灭。再次,也为自己获得 高官厚禄提供了力量保障,更为自己道德品格的提升提供了动力。最后,在佛教慈善 思想作用下,晚清苏州商人慈善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利他而利己的伦理行为。 ( 三) 、道教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慧远三宝论弘明集【m 】:卷5 四部丛刊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2 2 2 6 1 0 苏州 ? 技学院硕i j 学f 口论文第一帝晚清苏州商人慈眷精神的水源 道教自东汉末年创立,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慈善思想,为我国慈善 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持,并成为我国慈善思想的一个重要源头。道教在苏州兴起 之后改变了苏州人的风土习俗。在隋朝时“其人并习战,号为天下精兵。人们热衷 于斗力之争。道教兴起后,“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商也。 改变了 热衷于斗力之争,开始重视尚礼。日常节日中,“五月十三日,关圣诞,会馆多优戏 以敬神。优以是日散班,至秋再聚。暇则多游元庙观。 可见,道教在苏州人文生活 中的地位之重。其自有的慈善观、慈善标准以及承负思想学说等等,都对晚清苏州商 人慈善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中承负思想学说影响最大,承负思想是太平经中阐述的重要思想,对民众 行善止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太平经中指出,今人受到的福祸归结为祖先 的行为善恶,今人的善恶行为也会使后代得到相应的福祸结果:先人有过失遗弃恶果 于后代,为负;后人承受先人过失的恶果,为承;代代既相负更相承。反之,前人为 善,后人也有福荫。在承负思想的影响下,任何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对后代子孙产生影 响,而今人的福祸也都是先人行为的结果。其作用的范围,太平经认为承负前五 代,流及后五代。它把人的生命先天的置于天道承负的循环中,但作为生命的人,并 不是完全被动的来承受,而是可以通过奉天地、顺五行、习道术、积善功,脱负止恶。 它告诉人们如果能行善积德,就可以避免祖先的余殃,并为后代子孙造福:如果行恶 不改,神灵将依据其行为的善恶进行惩罚,不会出错。它给现实的人们指定了现实生 活行动的指南。“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算尽 则死 。对于行善者“加福曾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 照临 ; 对于作恶之人,“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 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心实之 ,“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回 道教文化中的慈善思想承负思想学说,促使晚清苏州商人积极参加慈善活 动,为晚清苏州商人提供了一个利益子孙的动力支柱。因为晚清是一个宗族性的社会。 “古代的父权制宗法关系的残余,至宋明以后得到加强,逐渐形成以族长权力为核心, 以家谱、族谱、族规、祠堂、族田为手段的严密的宗族制度。在清代,这种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的宗族组织遍布全国城乡,成为封建的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社 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以多子多孙的社会,子孙是家族繁荣昌盛的一个标志。为 了自己的子孙,晚清苏州商人们积极参见慈善活动,推动了人们行善事义举的发展, 母范成大撰,陆振岳点校吴郡志【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9 8 页 9 范成大撰,陆振岳点校吴郡志【m 】南京:江苏古籍f i 版社,1 9 9 9 8 页 。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g 】:华东卷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9 5 3 6 9 o 袁啸波编民间劝善书【g 】上海:上海古籍i i j 版社,1 9 9 5 3 雪袁啸波编民间劝善书【g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