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女子教育.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女子教育.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女子教育.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女子教育.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女子教育.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传统的封建礼教中,中国没有女子教育,到了近代,一系列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使中国 妇女受教育成为可能和历史的必然。在此形势下,一部分接受了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资产阶级改 良派,面对日益加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涉及社会生活多个方面的 改良运动。变法历时百日余即告失败,但它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其中,戊戌变 法的领袖们,如康有为、粱启超、谭嗣同等,基于多方面的因素,从开始进行变法的思想传播, 到变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始终呼吁男女平等,积极倡导女子教育,广泛进行女子教育的思想传 播和积极进行教育实践的探索,对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使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 妇女解放运动史和女子教育史上也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学术界目前关于近代女子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而关于戊戌变法时期的专门研究就 更为缺乏。目前仅有的一些论文也是从。近代”这一宏观的角度去考察女子教育,而缺乏对戊戌 变法这一时期,阶段性的探讨与研究。本文则力图通过对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女子教育进行系统 的研究和探讨,论述戊戌变法前女子教育的背景,维新派的女子教育思想、实践及其意义。 关锾i 词:女子教育戊戌变法维新派思想传播实践探索 a b s t r a c t i nt r a d i t i o n a lf e u d a le t h i c a lc o d e s , t h e r ei sn ow o m e ne d u c a t i o ni i ic h i n a t i l lt h e m o d e mt i m e s ,as e r i e so fs o c i e t yc h a n g e s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sm a k et h ec h i n e s ew o m e n e d u c a t i o nb et h ei n e v i t a b l et r e n d f a c i n gt h ei n c r e a s i n g l yg o v e r n a n c ea n de t h n i cc r i s i s , s o m er e f o r m i s t sw h oh a v ea c c e p t e dt h ec a p i t a l i s md e m o c r a c yt h o u g h t s , a i m e da tl e a r n i n g f r o mt h ew e s t ,p r o m o t i n gs c i e n c ea n dc u h u r e ,r e f o r m i n g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 s y s t e m ,a n dd e v e l o p i n ga g r i c u l t u r e , i n d u s t r ya n dc o n l n l e r c e f 1 1 1 em o v e m e n tl a s t e d1 0 3 d a y sb e f o r em e e t i n gi t sd e f e a t i tp r o f o u n d l yi n f l u e n c e dt h ec h i n e s es o c i e t ya tt h a tt i m e c o n s i d e r i n gv a r i e df a c t s ,t h el e a d e r so ft h i sr e f o r m ,s u c ha s 勋n gy o u w e i ,h a n gq i c h a o , t a ns i t o n g , r u s h e da b o u ti na p p e a lf o rt h et r u ee q u a l i t yb e t w e e nm e na n dw o m e n , i n i t i a t e d t h ew o m e ne d u c a t i o na n de x p l o r e dt h es c h o o l i n gp r a c t i c e w h a tt h e yh a dd o n ep l a y e da l l i m p o r t a n tr o l eo nt h ed e v e l o p i n go ft h ec h i n e s ew o m e ne d u c a t i o n m o s ti m p o r t a n t l y , i t m a d et h er e f o r mb e c 沁m et h eg l o r i o u sd e e d so f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w o m e nl i b e r a t i o n a n de d u c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w o m e ne d u c a t i o n ,t h er e f o r m , t h er e f o r m i s t s ,t op r o p a g a t et h ei d e a s ,t oe x p l o r et h e p r a c t i c e i l l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宁夏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时间: 年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 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宁夏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巧 j 翩繇佟铆沙 哒阃:“年支晁| 妄日 娥两jo6 晕 冉tb 宁夏大学母i 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引言 “女学”本身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历史范畴。在历史上,学者们运用这一概念的内涵不 尽相同。礼记内则中说:“女学事以供衣食”说明社会分工决定女子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由此产生了最原始的女学概念。文明社会产生之后,女性先于男性陷入奴隶状态,对女性的贬低, 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是一个共性问题。当男女的自然差异,在生产、战争等社会活动中逐渐 转换为一种社会差别时,女学的产生就如同男权社会的建立一样不可避免了。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畜牧与农业的生产劳动中,男子胜子女子,形成了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别,同时也就形成了男女 的差别教育,进一步导致独立女学的产生。然而,由于社会分工,形成了女性社会角色家庭化倾 向,女性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逐渐偏离。女性与学校教育也越离越远。继之产生了“女学独立, 女教遂绝”的矛盾现象。女学是在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在封建社会日趋完善之时, 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空琉无用的文风,以及排除女性的科举制度等封建文化,又成为制约女子 受教育的主要因素。传统女学本身就是性别歧视,男权统治的产物。女子的教育状况,因与其社 会地位相关,女子与教育。绝缘”的历史便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三代女学之盛,宁必逊于美 日哉。”三代之后,特别是秦以后中国女子教育走向了低谷,造成了越演越烈的悲剧性的女性人 生命运。 严格说来,中国传统女学的终结,发生在戊戌变法时期。从1 9 世纪末到2 0 世纪初,是中国 社会由传统的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全面转型的开始,整个社会都在发生着急刷的变 化。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正是伴随着这一社会转型而产生,发展的,它既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又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在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们面对日益加重的统治危机和 民族危机,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涉及社会生活多个方面的改良运动。变法历时百日余即告 失败,但它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其中,因为变法的主要倡导者、领导者,如康 有为、粱启超等,从开始进行变法的思想传播,到具体实践过程中,始终呼吁男女平等,积极倡 导女子教育,提出的女学思想及其实践,清晰地反映出中国传统女学终结的社会历史原因,揭示 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社会变革所导致女学思想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必然性,使戊戌变法在近代 中国妇女解放史和女子教育史上也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学术界目前关于近代女子教育这一领域的研究较为薄弱,而关于戊戌变法时期的专门研究就 更为缺乏。1 9 2 8 年出版的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7 ) 是一部通史性 著作,叙述时间从古代至近代,其中第九章为新时代的妇女生活和第十章近代的妇女生活 叙述戊戌变法至五四时期的中国妇女状况,对近代女子教育和妇女参政运动均有涉及,认为中日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妇女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动,教会女学的出现、不缠足运动的开展和女子教育制 度的建立奠定了女性生活变革的基础;直到1 9 1 5 年,女子的评价标准从无才是德进步为贤妻良 母。生话圈也从闺门之内改为到学校读书,但妇女有独立人格的生活则在五四以后,新青年 的倡导起了关键作用。同年,舒新城发表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变迁史( 妇女杂志第1 4 卷第1 3 号,1 9 2 8 ) ,从贤妻良母教育、女国民教育、男女平等教育和女子教育阐述近代女子教育 思想的发展过程。认为梁启超是贤妻良母教育之鼻祖,其教育思想对近代女子教育具有重大影响。 宁夏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引言 但贤妻良母、女国民教育思想均立足于强国保种,并非从妇女自身的权利出发;五四前后兴起的 男女平等教育思想在于使男女立于完全对等的地位,民国初年则重视妇女自身的特性和女子对于 社会应尽的责任,主张对女子实行特殊教育。1 9 2 9 年陈利兰发表中国女子对于婚姻问题的态度 之研究( 社会学界第3 卷,1 9 2 9 ) 一文,认为五四以后女性婚姻自由意识强化。开始注重婚 姻质量和个人体验。三四十年代问世的梁占梅的中国妇女奋斗史话、郭箴一的中国妇女问 题以及杜君慧的妇女问题讲话等,均对女子教育和女性觉醒有所涉及,但政治色彩浓厚, 着眼点在于妇女地位和解放,而非学术讨论。1 9 3 6 年程谪凡出版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 上海: 中华书局,1 9 3 6 ) 一书,着重探讨清末至2 0 世纪3 0 年代的女子教育发展历程。对学制的变化、沿 革,女子教育的发展规模等问题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同年出版的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 南 京:妇女共鸣社,1 9 3 6 ) 则从妇女团体、参政运动、社会改良等方面论述近代妇女运动的发展, 内容详实。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1 9 3 9 年出版的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 上海; 中华书局,1 9 3 9 ) 侧重于留学政策严格,其中论及女子留学政策与规模问题。这一时期有关于女 子教育与女性觉醒的论文还有:褚季能的女学先声甲午战前四位女留学生和第一次自 办女学堂( 东方杂志第3 1 卷第7 号、1 1 号和第3 2 卷第3 号,1 9 3 4 - 1 9 3 5 ) ,生动再现早期女 子发展历程;1 9 3 1 年余庆棠发表的三十五年来之中国女子教育( 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1 ) , 通过大量数字概括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叙述重点在于2 0 世纪2 0 年代,认为该时期的 女子教育主要是贤妻良母教育。总的来看,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女学和女性觉醒的研究取 得了一定成果,但多局限于女子教育的概括式介绍和著名妇女的赞颂。由于史学理论与方法的限 制,研究深度也相当有限。 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的产生、影响、特征等也进行了探讨。有学者以晚明作为中 国男女平等思想的开端,认为近代意义的妇女运动形成与戊戌变法时期,1 8 9 8 年8 月女学报 刊登男女平等论是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起点。大多数学者则认为中国妇女解放思想是在西方 资产阶级学说传入之后产生的。本文力图通过对维新变法前后女子教育思想的比较,系统地论述 了近代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与发展,认为鸦片战争后来华的部分传教士将西方妇女运动的信息传 入中国,客观上对中国妇女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维新派对妇女问题的论述已经具有资产阶 级民主思想的色彩,对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具有先驱作用,并强调中国近代男女平等思想形 成于戊戌变法时期。但是由于笔者才疏学浅,难以从更为新颖的理论高度对维新派的女子教育思 想做出完整的评价,希望学术界同仁多多指教。 2 宁夏大学够十学位论文第二章戊戌变法前中国女子教育的兴起及其思想 第二章戊戌变法前中国女子教育的兴起及其思想 1 8 4 0 年,英、美、法等资本主义侵华集团为了把中国变成其掠夺原材料的基地和倾销商品的 市场,“将对华贸易置于安全的、稳固的、永久的基础之上”1 ,并以中国人民禁烟而使其鸦片贸 易受阻为由发动了鸦片战争,并于1 8 4 2 1 8 4 3 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 及其附件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 约。这样,中国开始由封建独立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1 8 5 6 年英法等国侵略者为了扩 大对华侵略,从中国攫取比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更大的殖民特 权,在沙俄和美国的支持下,利用中国内战之机,再次发动了侵华战争,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 继续和扩大,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于1 8 6 0 年底结束,英法等资本主义侵略国迫使清政 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随后俄美也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类似的不平等条约。这样,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入侵,资本主义侵略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 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特权,其中包括在中国传教和办学。随着香港割让,五口开埠通商,大批西 方传教士乘势涌入,在中国进行军事,政治、特别是文化、教育、出版和慈善事业等各方面的活 动。西方传教士在我国从事文化教育方面的活动最为突出,在近代东西文化交流方面,起过桥梁 作用。为了传教和侵略的需要,他们在中国培养传教人才和洋奴;同时,他们需要以西方科学文 化作为媒介。因而,西方的科学文化和社会政治思想,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输入中国,其中就包 含有男女平等思想。各种各样的传教团体竞相成立,各级各类的教会学校相继创办,教会女学便 随之出现,并对中国传统的女子教育提出了挑战。这为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 用,也为维新变法时期女子教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现将鸦片战争后的女子教育介绍如下: 鸦片战争后的女子教育 ( 一) 第一批教会女学兴办的原因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资本主义侵略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 了大量特权,其中包括在中国传教和办学。如1 8 4 3 年虎门条约规定“允准英人携眷赴广州、 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港居住,不相欺侮,不加拘制。”这样英国传教士获得了在中国五港 口“合法”的传教权。1 8 4 4 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合众国民人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 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同年法国强迫清 政府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规定:“凡佛兰西人按照第二款,至五口地方居住,无论人数多寡, 听其租赁房屋及行栈货或租地自行建屋、建行。佛兰西人亦一体可以建造礼拜堂、医人院、周急 院、学房、坟地各项倘有中国人将佛兰西礼拜堂、坟地触犯损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惩。” 1 英国蓝皮书,见杨家骆主编 中国近代史文献礼编之鸦片战争文献汇编第二册,第6 3 4 页,中华民 国6 2 年1 2 月鼎文书局初版 3 宁夏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戊戌变法前中国女子教育的兴起及其思想 这样,资本主义侵略国先后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设立了教会,为外国资本主义 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建立了“合法”的据点。从此,耶稣教和天主教在中国大肆传播。随着1 8 5 8 年天津条约 及1 8 6 0 年北京条约的签订,教会的权力得到了巩固并进一步扩大天津条 约规定:“天主教原以劝人行善为本,入内地传教之人。地方官备必厚待保护”从此,教 会不仅可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而且可以在内地自由择地而建。这样,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 文化侵略逐渐加深了,而教会学校的兴办便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铁证之一 很值得注意的是,传教士比较重视妇女教育。在欧美,妇女的解放运动起步较早,资产阶级 的新的妇女观开始形成于1 4 至1 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以前,欧洲处在罗马教会的宗 教神权和封建君权的统治之下,野蛮、残暴、愚昧、保守统治着人们的思想,控制着思想界。1 4 、 1 5 世纪,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文化上也开 始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潮,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世界观为前提,反 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要求摆脱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打破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 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产生了关于人的个性解放与个性尊严的观念。人们赞扬人性、自由、 才能和美德。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们积极宣扬妇女解放思想,争取男 女平等。男女平等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权利的“天赋人 权”,民权平等思想引伸出来的,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禁锢的精神武器。如英国 女作家伏尔斯顿拉脱在妇女权利的维护一书中,提出在婚姻生活中男女应该平等,男女教育 亦应平等,并呼吁妇女经济独立、职业自由。1 9 世纪初,文学家乔治撤特明确提出了女权论。 此后,约翰穆勒、斯宾塞等资产阶级哲学家、社会学家也都曾积极鼓吹女权。对我国资产阶级 妇女运动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天赋人权”说和民权平等论。斯宾塞的女权篇于1 9 0 2 年被译 介到中国来,对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妇女运动,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在法国资产阶级 提出人权宣言的同时,要求男女平等的女权宣言也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对欧美各国影响 极大。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便循着要求教育平等、经济独立、政治同权的顺序展开。1 8 5 0 1 8 8 0 年, 在女子教育渐次发达的基础上德、英、法、美诸国女子取得了名义上的女子高等教育平等权。 1 8 6 8 年法国允许妇女从事医师职业,1 8 8 1 年又允许妇女在邮电、铁路等部门工作,女子获得了 一定的职业权,女子参政权也在争取之中。 尽管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实行真正的男女平等。但是,第一,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比 较开放,男女社交比较公开,西方自古以来在婚姻关系上基本实行一夫一妻制。第二,当时,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本主义文化比中国要先进。第三,由于男女平等观念的广泛 传播和女权运动的发展,男女平等在表面上已被西方社会所承认,而且把它当作衡量社会进步的 尺度之一。当时,西方社会男女关系要比中国社会的男女关系平等的多,也民主得多,进步得多。 所以,当西方男女平等的思想逐步输入中国以后,中国人的男女观、妇女观、婚姻家庭观念都逐 渐发生了变化,并开始了以争取男女平等为目标的妇女运动,即近代意义的妇女运动。 从1 8 4 4 年起,他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等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女学堂,冲击 了中国重男轻女的封建教育,突破了中国女界的禁锢,培养了一些妇女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西 方的风俗习惯不可避免地被带到了中国,诸如男女社交公开,自由择配,文明结婚之类逐渐影响 到撮早与外国人接触的中国人。有些传教士还做了些沟通中外妇女思想的有益丁千r 。如林乐知著 4 宁夏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戊戌变法前中国女子教育的兴起及其思想 有: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介绍各国妇女的风俗习惯及生活状况;德国传教士花之安编辑出版 了中国著名女土名录英文版,介绍中国知名妇女情况。 但是,中国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对外了解甚少、随着传教士的东进,妇女解放运动的信息 才逐渐传到中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妇女仍在家庭中完全顺从于父母、丈夫,她们自 我表现的机会以及在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极为有限,学校教育对女子来说几乎不存在,妇女不得 参与科举考试或担任任何公职,蓄妾、缠足及杀害女婴习俗十分盛行因此,男女平等思想在输 入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禁锢和封闭妇女的习惯发生了尖锐冲突,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 同时,由于传教士为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服务,又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人民的抵抗。所以,男女平 等思想的传播十分缓慢。 ( 二) 第一批教会女学的建立 早期传教士,特别是薪教传教土对传播西方文化做出了一定贡献,如他们办报、译书、设学 会等,并对中国社会的许多不良现象如纳妾、缠足、女子不受教育等加以抨击。这些传教士( 大 部分新教教士以及许多天主教传教士本身都是女性) 一方而肩负着对外进行文化侵略的任务,另 一方而特别是一批激进的女权主义( f e m i n i s m ) 者抱着使天下妇女能享有与男子平等权利的热望 开始了向东方“布道”的活动1 。而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又为外 国教士在中国传教开辟了道路。为了更好地传教,扩大文化侵略影响,同时也为了使中国女性争 取“平等权利”,教会女学便在中国出现了,女子学校教育便逐渐在我国发展起来。 n 我国女子受教育的学校最早是由英国的格兰德女士( m i s sg r a n t ) 在1 8 2 5 年创办于新加坡。 1 8 3 7 年英国“东方女学促进会”( 亦译“东方女子教育协进社”( t h es o c i e t y f o rp r o m o t i n g f e m a l e e d u c a t i o ni nt h ee a s t ) ,1 8 3 4 年成立于伦敦) 。会员爱尔德赛( m i s sa l d e r s e y ) 创办了另一所女 学位于爪哇的s o u r a b a y a ,兼收中国女子。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时,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妻以 利沙( e l i z a b r i d g m a n ) 在广东设立女塾,当为教会在中国大陆创办女学之始。1 8 4 4 年爱尔德赛又 在宁波创办了爱尔德赛女塾( m i s sa l d e r s e y s ) 。随后教会女学不断涌现。女学堂在各通商口岸 及其它城市陆续开办,出现了“教会所至,女塾接轨”的局面2 。这些教会女学的兴办为中国近代 女子提供了一个最早接受学校教育的场所。 教会女学创办之初,困难重重,发展极其缓慢。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教会女学同 传教士密不可分,民众对传教士借助宗教或办学名义进行侵略的行径十分痛恨;另一方面,中国 固有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在当时还根深蒂固,一时还难以冲破,父母不愿送女儿读 书;加之当时因中廷接触有限,中国民众对西方人缺乏了解对其办学行为心存疑忌,国人对新 式教育还不太理解等等,不敢贸然送女儿入学。尽管教会女校免费入学,有的还供给学生膳宿等 生活费用,并在社会上开展慈善救济活动,力图改变中国人固有的洋人即蛮夷的观念,教会所办 报刊也大力鼓吹女子教育,但入学人数仍然有限,一般每校仅有学生几名至十几名。1 8 5 0 年,传 教士在广州开办了一所女子寄宿学校,开学当天,几个报名的学生均未到校,后经教徒们反复动 1 郭廷以: 近代中国史纲,台北南天书局,民国6 9 年版,第3 0 3 页。 2 粱启超:倡设女学堂启,见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圭l1 9 6 1 年1 0 月第1 版 第7 9 7 页 5 宁夏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戊戌变法前中国女子教育的兴起及其思想 员,也只有几人入学,但不久又全部退学1 。1 8 8 8 年,美国南部浸信会在广州开办培道女学,只 有学生5 人。1 9 0 7 年发展到教员1 1 人,学生1 0 0 人2 宁波的爱尔德赛女塾是发展较快的女校, 但在1 8 4 5 年也只有学生1 5 人,到1 8 5 2 年才增至4 0 人,这还是当时发展极好的学校之一尽管 教会女校发展缓慢,教会女学的出现对当时中国还是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首先,教会女学为 中国少数女子第一次提供了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对中国长期将女子拒之于学校之外的局面提出了 大胆的挑战,对中国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风俗起了巨大的冲击作用。其次,教会女 学以西方的科学文化作为传教的媒介,有益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再次,教会女学的创办, 给中国传统女子教育提出了挑战,为此后中国人自办女学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从而加速 了中国近代女性的启蒙进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教会在通商口岸的传教、办学活动进一步得到条约保护,并逐渐向内地 扩展,北京、天津等地开始有女子学校出现。1 9 世纪7 0 年代,中国南北均有教会女校。比较重 要的除宁波女塾外,著名的如1 8 5 0 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裨治文夫人于上海设立的裨文女塾;1 8 5 1 年美国圣公会琼司女士在上海设立的文纪女塾( 圣玛利亚女学校的前身,1 8 8 1 年改后名) ;1 8 5 3 年天津设立的淑贞女子小学;1 8 5 9 年福州设立的育英女书院。在1 8 4 7 - 1 8 6 0 年这十三年中,外国 传教士在五口通商口岸就建了1 2 所教会女学3 。1 8 6 4 年,格兰德又在北京创办贝满女学堂。到1 8 9 6 年,全国仅基督教教会已有学生5 7 6 人,天主教女校的学生数也不低于此数。至光绪年间。教会 女子小学已初具规模,1 8 7 7 年,女生已增至2 0 6 4 入。1 9 世纪8 0 年代以后,教会女校招生难问 题已不复存在,部分学校出现因考者过多而拒绝接纳的现象。此后,女学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1 8 8 1 年圣玛利亚女学创立,1 8 8 4 年美以美会在镇江创办镇江女塾,1 8 9 2 年在上海设立中西女塾, 稍后又设立清心女学。据美国人林乐知所著五大洲女俗通考记载,截至光绪二十八年( 1 9 0 2 ) , 除初等蒙学堂外,全国教会学校共有学生1 0 1 5 8 人,其中有女生4 3 7 3 人,占总人数的4 3 ( 详见 表1 ) ,发展速度大幅提升。 表1z1 9 0 2 年全国教会学校女生数一览表 学校类别学校数 学生总数女生数 书院 1 21 8 1 4 9 6 天道院,6 61 3 1 55 4 3 高中等学堂1 6 66 3 9 33 5 0 9 工艺学堂71 9 19 6 医学堂及服事病院 3 0 2 5 13 2 小孩察物学堂 6 1 9 4 男女各半,拟为9 7 初等蒙学堂未详 总计 1 0 1 5 8 4 3 7 3 1 顾长声: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2 2 7 页。 2 李炎玲:东山四十年来之浸会教育事业,朝峨第2 0 卷,第4 、5 期合刊 3w o m a n s e d u c a t i o ni nc h i n a ,p 3 ,见英文中国最近教育状况i u l l e t i a so nc h i n e s ee d u c a t i o n1 9 2 3 , 另参见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之中国女子教育,载庄俞等编;最近三十五年之中国教育,第3 0 3 页,商务印书 馆1 9 3 t 年版。 4 何晓夏、史静寰: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第2 2 4 页。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括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3 7 年版,第3 4 9 页。 6 宁夏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戊戌变法前中国女子教育的兴起及其思想 ( 三) 第一批教会女学的性质及其作用 教会学校是西方列强利用宗教施加文化影响的产物,与西方殖民主义及基督教征服中国的宗 教狂热密切联系,教会学校作为西方传播教义、扩大影响的重要媒介而出现,宣讲福音是其主要 职责。传教士初来中国,不仅风土人情不谙,语言文字隔膜,而且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障碍, 逐渐布道收效甚微。面对中国民众对西方宗教的冷漠,传教士不得不借助教育传播教义。因此。 教会学校始终贯彻为宗教服务的目的,所有教会女子学校的教学都以传播宗教精神、培养基督信 徒为中心,弥漫着浓烈的宗教气氛。1 9 0 8 年,福建华南女子大学校长程吕底亚曾说:“任何时候 我们都这样恪守那主要的想法:训练基督教会的领导者。我们一刻也不能忘记的是:我们不过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的链条里的一环,从最小的日间学校直到大学,我们将一致帮助华南的人们进 入天国。”1 他们试图通过女子教育训练女性基督教领导人,并通过她们影响家人以至社会。为了 达到这一目的,教会女校十分重视宗教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宗教课程占有较大比重 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是教会女校的主体功能。教会学校创办者的初衷在于传播福音,但其 客观效果却超出主办者的预期。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密不可分。在传教士看来,西方文化只不过是 基督教的派生物,西方地理学、历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然科学更为训练信徒 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坚定信仰所必需。因而,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也在教会学校占居一席之地。 传教士既然谋求培养高水平、知识化的宗教人才,就必须按教育规律办学,系统传播西方文化知 识。因此教会学校履行布道功能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发挥教育功能。1 8 7 7 年第一次传教士大 会召开,狄考文提出教会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既受基督教影响,又能在中国社会发挥影响的人 才和领袖。此后,教会学校的教育功能进一步强化,办学层次不断提高。 教会女校的创办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端,其教育内容体现西方新兴文化知识的 进步性,客观上成为传播西方文明的媒体,对冲击传统中国文化,启迪女性认识世界,接受科学 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在中国女子教育阙如的情况下,具有首创、补缺和示范作用,为中国女子教 育的发展提供基础与借鉴。教会女子学校提供的西方资本主义教育迥异于中国传统女子教育,使 饱受歧视的中国女性接受全新的近代科学教育,这本身就是对男尊女卑传统的否定。即使一向被 视为消极的宗教教育,经过改造转换,也有助于学生培养对社会大众的关心之情和奉献精神,产 生积极作用,为女性摆脱“三从四德”的枷锁,成为近代职业女性奠定技术和思想基础, 二早期维新派的女子教育主张 早期维新派是一个庞杂的政治派别,他们有的曾跻身于晚清官僚的行列,参加洋务运动,逐 渐对外界有所了解如薛福成、马建忠、陈炽、汤震、郑观应等;有的则通过译书、办报、出国 游历等了解外界,如王韬、何启、李圭等;有的则居住在外国租界地,对外界了解也多,如胡礼 垣等。他们在中法战争前与洋务派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或间接从事洋务活动,后来不断分化。 到甲午中日战争后,他们大多与洋务派分道扬镳了。他们中有相当一批人十分关注妇女问题,在 1 【美 华惠德:福建华南女子学院建校史略,朱有嘏:中国近代学制史科第4 辑,第5 9 9 页 7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戊戌变法前中国女子教育的兴起及茛居想 女子教育方而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主张。尤以王韬( 1 8 2 8 - - 1 8 7 9 ) 、李圭( 1 8 4 2 - 1 9 0 3 ) 、陈炽( ? 一1 8 9 8 ) 、郑观应( 1 8 4 2 1 9 2 2 ) 、陈虬( 1 8 5 1 1 9 0 3 ) 、宋恕( 1 8 6 2 一1 9 1 0 ) 等为代表其女子教育主张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 一) 提倡女子教育 王韬在游历英法后写成了漫游随录,在书中,他对外国重视女子教育做了大量的介绍。 他在游法时对女修道院重视修女教育曾这样记述道:“导观一院,堂宇洁清,规例严肃,乃童贞 清修习静之所法国处女皈教不嫁者,谓之童贞内有掌教育为之讲贯,膜拜诵经,俱有时 刻”。1 他对英国女子在法设学招女弟子记述颇详:“( 英人) 璧满有妹日媚黎,在法京为女塾师, 教女弟子以英国语言文字。一夕盛设茶会,特延余往塾中。女弟子长者凡二十余人,年皆十六七, 无不明麓秀整,秋菊春兰,各极其妙,各乞余写一诗篇,珍为珙壁。群为余弹琴唱歌,各极其乐。” 在游英国时,见到英国女子读书胜过中国男子,他这样写道;“英人最重文字,童稚之年。人垫 受业,至壮而经营四方:故虽贱工粗役,率多知书识字。女子与男子同,幼而习诵,凡书画、历 算、象纬、舆图、山经、海志、靡不切究穷研,得其精理。中土须眉,有愧此裙钗者多矣。”3 李圭在游历世界后写的环游地球新录,也记述了美国女子教育的状况。他对美女工院记 述颇详,写道:“凡妇女所著各种书籍、绘画、国卷、针凿之物,并各个巧技妙法,悉萃于此, 另一室用陈女塾器具,女师法程。即居院执事之人,亦尽选妇人为之。圭游至院,见天文、地理、 格致、算学并女红、烹任等书,分别排列。其精巧器具物件亦甚多。向其询问,皆乐为人道,娓 娓不倦。举止大方无闺阁态,有须眉气。”“他于是发出美国妇女可敬可爱的感慨。他还对西 欧其他国女子教育做了介绍,指出;“泰西风俗,男女并重,女学亦同于男。故妇女颇能建大议、 行大事。”“近年来,各国女塾,无地无之。英国大书院,男女一律入学考试。德国女生八岁;例 必入塾读书,否则罪其父母。美国女师、女徒多至三四百万人。其所以日益日盛者,亦欲尽用其 才耳。天下男女数目相当,若只教男而不教女,则十人仅作五人之用。妇女灵敏不亚男子,且有 特过男子者,以心静而专也若无以教导之,终归埋没,岂不深负大造生人之意乎。故外国生男 则喜,生女亦喜,无所轻重也。”由此对中国轻视女子,溺杀女婴等进行了抨击,并认为这是“由 女学坠废所致”。于是主张女子应受教育,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进行了批判。他说:“今且有口 边一语日:。女子无才便是德。噫! 惟此语为能误尽女子矣。夫所谓才者,岂惟吟红咏绿而己哉! 以是谓才,宜乎无德。倘得重新女学,使皆读书明理,妇道由是而立,其才由是可用。轻视妇女 之心由是可改,溺女之俗由是而自止。“他还对美国费里地费城的女习正院、哈佛城的聋哑女院、 纽约城的女子学习状况进行了颇为详细的记述。 陈炽为提倡女子教育,在所著庸书中专设妇学 ,他回顾了我国上古女教发达的历史 1 王韬:漫游随笔扶桑游记,走向世界丛书第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1 2 月,第9 2 页。 2 王韬:漫游随笔扶桑游记, 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1 2 月,第9 5 页。 3 王韬:缦游随笔扶桑游记,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j 2 月第l 版,第1 1 1 页。 李圭:环游地球新录,走向世界丛书) 第一辑,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8 月第1 版,第4 l 页 5 李圭:环游地球新录,走向世界丛书) 第一辑,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8 月第1 版,第4 1 4 2 页 6 李圭:环游地球新录,走向世羿丛书1 第一辑,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8 月第1 版,第4 2 页 8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戊戌变法前中国女子教育的兴起及其思想 并分析了后来衰微的原因,进而提倡女子教育。他说:“古人立教,男女并重未尝有所偏倚于其 问”,后来妇学失传,是由于“女子无才便是德”谬论作祟,“逐乃因噎废食,禁不令读书识字” 由于中国不施女教,使中国半数之人成为“弃民”,“游惰之民充塞天下”,他认为女子才力聪明 并非劣于男子,主张女子四至十二岁必须接受教育。1 邦观应则明确提出女子应受正规教育。他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发展妇女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 男女智力平等和“佐子相夫”的妇女教育观点郑观应1 8 9 2 年撰写的女教是中国近代较早 提倡开设女学,反对缠足的论文,要求在智力和身体两方面解放妇女,摆脱封建的束缚。他首先 批评了我国历来朝野上下不重视妇女教育的状况,并认为不讲女教是造成政治和教育日益衰落的 原因之一他对当时。朝野上下间拘女子无才便是德之俗谚,女子独不就学”进行了批评。指出: “女子独不就学,妇功亦无专司”,也就是说,人们称颂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1 只是“有 其名,无其实。”2 为此,他主张仿照西方资产阶级的办法让女子受正规的新教育。他说;“泰西女 学与男丁并重,人生八岁,无分男女,皆须入塾,训以读书、识字、算术等事”,就是年长的妇 女也习“书数、绘画、纺织、烹调之事”。以便辅佐丈夫,成为“贤内助,妇女们可以学习各种 专业,还可以入大学院深造;即使是平民妇女,也要接受普通教育,能够知书明理,会管理家务, “佐子相夫”;他还特别介绍了瑞士妇女可以学医,俄国妇女学习妇产科的情况。这些介绍,对 于历来不重视女教,又不了解外国妇女教育情况的中国人。无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郑观应针对中国当时不讲女学的情况,提出在中国广设女学的要求,仿照西方办法对女子实 行强迫教育,认为“诚能广筹经费,增设女学”,就会培养出能相夫佐子的贤妻良母,教化施行, 社会风气也会变得更加美好。他在盛世危言的学校篇中这样写道:“学校者,造就人才 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1 德国就采用“无论贵贱男女,自五岁以后,皆须入学。不入学者,罪 其父母”。5 主张中国应仿效西方,“通伤各省,广立女塾,使女子皆入塾读书”6 他主张女学堂的 教学内容,应该“参仿西法,译以华文”。一方面要讲授中国古代训诫女子的古籍;同时,还要 讲授女红、纺织、书、数暂科学知识和技能。其培养目标是:“三从四德”,“纺绣精妙,书算通 明;复能相夫佐子,不致虚糜坐食”的“贤女、贤妇、贤母。”郑观应的这些主张,是贤妻良母 主义妇女教育观的最初理论表述。女学堂的办学方法,女塾的章程则“必须参仿泰西,整齐严肃”; 他还提出了民捐民办的办学方针:“富者出资,贫者就学,由地方官吏命妇岁月稽查,奖其勤而 惩其惰。”对于学习好的女学生要给以褒奖。他预言:“各塾女师如能教化贤才,卓有成效,咨请 旌奖以劝将来。一转移间而道一风同,利弊去。成周王之雅化。关雎、麟趾之休风,无难复见于 今日矣! ”并认为,如果“易裹足之功改而就学,罄十年之力率以读书,则天下女子之才力聪明, 岂果出男子下哉? ! ”8 这句话,实质是说男女智力本来是一样的男女间智慧差别是教育不平等造 成的,如果妇女受到与男子同样的教育,事实将证明,女子的才力聪明不会比男子差。这种男女 智力平等的观念,在男女关系演进史上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后来,梁启超在论女学中,充分 1 庸书外编卷下( 妇学,见宋育仁撰:庸书二篇附续富国策四卷,石印本。 2 盛世危言卷3 女教 ,光绪丙申盂夏上海书局石印本。 3 盛世危占卷3 女教 ,光绪丙申盂夏上海书局石印本。 4 盛世危言卷1 学校 ,光绪丙申盂夏上海书局石印本。 5 盛世危言卷1 学校) ,光绪丙申盂夏上海书局石印本。 6 夏东冗:郑观摩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9 月第1 敝,第2 8 9 页 7 夏东元;郑观赴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杜1 9 8 2 年9 月第l 版,第2 8 9 页。 六斋卑议伦始章,见胡珠生:宋恕集 第1 5 0 页,中华书局1 9 9 3 年2 月第1 版。 9 宁夏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戊戌变法前中国女子教育的兴起及其居想 发挥了这种观点。 ( 二) 抨击封建礼教 王韬家门七代单传,他自己只生二女,长女1 8 7 8 年病死,幼女先天性痴呆。他年届5 0 岁, 膝下尤虚,王氏香火至此就要断绝。在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社会中,此为最忌讳之 事。友人劝他纳妾以延后嗣,他慨然应日:“人岂必以儿孙传哉! 余苟得以空文垂世,使五百年 后,姓名犹挂人齿颊,则胜一盂麦饭多多矣l ”1 这充分表露出一个鄙视传统观念,有着更高追求 的新式知识分子的胸怀,也表明在女子与男子上的新观念。他用西方天赋人权思想作武器批判了 中国盛行不衰、统治者荒淫无耻的一夫多妻制,认为“妇女为玩好之物,其于天地生人男女并重 之说,不大相刺谬哉l ”从男女并重出发,他主张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妇制,无论贫富在各方面包 括教育方面应平等对待。此为近代中国男女平等之说的发端,亦是以他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改革 社会思想的一个重要支点。 宋恕在六斋卑议中对理学家们宣扬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严禁妇女再嫁,强制妇 女守节进行了揭露,认为这样的结果常常是“逼死报烈之惨日闻”。于是主张凡婚姻应尊重男女 本人意愿,除父母做主外,应征得男女本人同意,“子文据上亲填愿结”如父母去逝者,应“听 本男女自主”,严禁他人干预,“强擅订配”婚后,如果夫妻不和,男女两方中任何一方均可提 出离异。他还指出,宋明理学“假君权以利私说”,使“夫为妻纲”成为捆绑妇女手脚的绳索。 于是对“夫为妻纲”进行了批判。而何启、胡礼垣在 新政真诠中也对三纲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指出:“君臣不言义而言纲,则君可以无罪而杀之臣,而直言敢谏之风绝矣;父子不言亲而言纲, 则父可以无罪杀其子,而和谐充若之风绝矣,夫妇不言爱而言纲,则夫可以无罪而杀其归,而伉 俪相庄之风绝矣。”他对张之洞认为“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进行了批判,提 倡男女平权。 ( 三) 反对妇女缠足和溺杀女婴 郑观应对当时女子缠足的恶习提出了批判,他在 论裹足章中,首引古训“身体发肤、受 之父母,不敢毁伤”2 做论据,主张“女禁裹足”,他对缠足的害处进行了详尽的说明,他说:“裹 足则残其肢体,束其筋骸,伤赋质之全,失慈幼之道。致今夫憎其妇,姑嫌其媳,母笞其女,嫂 诮其姑。受侮既多,轻生不少。且也,生子女则每形孱弱,操井臼则倍觉勤劳,难期作健之贤, 徒属侮淫之具。其流弊,难磬形容。”3 他指出,世界五大洲只有中国自四、五岁起就在父母的逼 迫下使女子缠足,“稚年罹剥肤之凶,毕世婴刖足之罪”,终使女子体质孱弱。他批判缠足“酷虐 残忍,殆无人理”,主张女子应把缠足的工夫用于学习,这样“天下之女子之才力聪明,岂果出 男子下哉? ! ”4 主张用法律来严禁强迫女子缠足的行为。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9 月第l 版,第1 6 3 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9 月第1 版,第1 6 3 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9 月第l 版,第1 6 4 页。 上海人民出版钍1 9 8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