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黄宗羲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黄宗羲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黄宗羲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黄宗羲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黄宗羲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2 0 0 7 届硕士学位论文 黄宗羲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捅望 黄宗羲是我国1 7 世纪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 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清代前期与孙奇逢、李颓齐名。并称“国初三大儒”:自 清末以至当代,则又与顾炎武、王夫之齐名,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可 见他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地位之重要。近现代,无论是学者还是政治家,有不少 人都对他的思想发生浓厚的兴趣,并进行研究和评论。但过去发表的有关黄宗羲 的研究论文,多半限于对明夷待访录及其启蒙思想的探讨,或者限于对其著 作或生平事迹的介绍与考辨,而对他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重要成就和精辟思想则 几乎没有触及。黄宗羲从事讲学活动6 0 余年,在如此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 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此外,他还留下了一系列专著,这些著作中也蕴减着丰富 的教育心理思想,对这些思想地爬罗剔抉、分析整理,将为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研 究以及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材料。 本文绪论部分介绍了黄宗羲的生活史、读书讲学史、学术研究史及其主要著 作。接下来从四个方面对他的教育心理思想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阐述了教育 心理思想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之气本善”的性善论。二是格物致知论与学 以致知论。其次,对其著作中渗透的学习心理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主要内容 涉及学习的意义、学习的过程、学习中的心理状态、学习的原则和方法。再次, 本文从德智关系、德育过程的阶段、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四个角度探讨了黄宗羲的 德育心理思想。最后,对黄宗羲的差异心理思想和教师心理思想进行了挖掘和整 理:人性与物性的差异、论心理的个别差异、形成个别差异的原因、因材施教、 各取所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品质。 关键词:黄宗羲教育心理思想学习心理思想德育心理思想差异心理思想 教师心理思想 v 上海师范大学2 0 0 7 届硕士学位论文黄宗藿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a b s t r a c t h o a n gz o n g x ii sag r e a tt o r c h b e a r e r , e x i m i o u sh i s t o r i a na n df a m o u se d u c a t i o n i s ti n 1 7 ” c e n t u r y i nt h ep r o p h a s eo fq i n gd y n a s t y , s u nq i f e n g , l iy o n ga n dh u a n gz o n g x iw e r ec a l l e d “t h ee a r l i e s tt h r e ec o n f u c i a n so f c o u n t r y ”f r o mt h et e l o p h a s eo f q i n gd y n t yt ot h ep r e s e n ta g e , p e o p l ec a l l e dg uy a n w u , w a n gf u z b ia n dh u a n gz o n g x i6 1 h et h r e eg r e a tt h i n k e ro fm i n gq i n g d ”a s t y ”i ti so b v i o u st h a th u a n gz o n g x ii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s c h o l a ri nt h ea c a d e m i ch i s t o r yo f q i n gd y n a s t y i nm o d e mt i m e s ,m a n ys c h o l a r sa n dp o l i t i c i a n sa r ei n t e r e s t e di nh u a n gz o n g x i s t h o u g h ta n dr e s e a r c hi t b u tm o s to ft h ep u b l i s h e dp a p e r sa b o u th u a n gz o n g x ia r ep r o b e di n t o m i n gmd a if a n gl ua n di t sd i d a c t i c i s mo rl i m i t e dt oi n t r o d u c i n ga n dc h e c k i n gh i sb o o k m a k i n g a n dl i f es t o r y i t sv e r ye x i g u o u sa b o u th i si m p o r t a n ta c c o m d i i s h m e n ta n di n c i s i v et h o t l g h ti n e d u c a t i o n a lp s y c h o l o g y h u a n gz o n a le n g a g e di nt e a c h i n ga b o u ts i x t yy e a r sa n dh ea c c u m u l a t e d a b m l d a n te d u c a t i o n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i ns u c hal o n gt i m e f u r t h e r m o r e ,h el e f tb e h i n das e r i e s o fm o n o g r a p h sw h i c hc o n t a i nr i c he d u c a t i o n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 i fw ec a ra n a l y z ea n d s n m m a r i z et h e s em a t e r i a l s j tw i l lp r o v i d et h e o r e t i ci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p r a c t i c a lm a t e r i a jf o rc h i n e s e e d u c a t i o n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a n dp r a c t i c e t h i sp a p e rf i r s ti n t r o d u c e sh u a n gz o n g x i sl i f eh i s t o r y , s t u d ya n dt e a c h i n gh i s t o r y , r e s e a r c h h i s t o r ya n dh i si m p o r t a n tb o o k m a k i n g t h e n ,i ta n a l y z e sh u a n gz o n g x i se d u c a t i o n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t h o u g h t i nf o u ra s p e c t s f i r s t l y , t h i s p a p e re x p a t i a t e s t w ob a s i cv i e w p o i n t so fe d u c a t i o n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 :o n ei s “h u m a n sn a t u r a l n e s si s k i n d a n dt h eo t h e r i s “a c q u i r i n g k n o w l e d g ef r o mh e a r ta n df r o ms t u d y ”s e c o n d l y , i ts u m m a r i z e ss t u d y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o f h u a n gz o n g x i t h i sp a r ti n c l u d e s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s t u d y , t h ec o u r s eo fs t u d y , t h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s t a t e si ns t u d y , t h ep r i n c i p l e sa n dm e t h o d so fs t u d y t h i r d l y , i tp r o b e si n t oh u a n gz o n g x i s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i nf o u ra s p e c t s t h i sp a r ti n c l u d e st h ec o n n e c t i o no f m o r a l sa n dw i s d o m t h ec o u r s eo f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t h ep r i n c i p l e sa n dm e t h o d so f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f i n a l l y , i td i g sf o rh u a n g z o n g x i sd i f f e r e n c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a n dt e a c h e r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 。i n c l u d i n g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h u m a nn a t u r ea n do b j e c tn a t u r e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o fm e n t a l i t y , t h e c a u s e so f i n d i v i d u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 ,t e a c h i n gs t u d e n t s i na c c o r d a n c e o f t h e i ra p t i t u d e ,t e a c h e r ss t a t u s a n dt e a c h e r sc h a r a c t e r k e yw o r d :h u a n gz o n g x i ,e d u c a t i o n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 , s t u d y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 , 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 , d i f f e r e n c e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 , t e a c h e r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t h o u g h t v i 上海师范大学2 0 0 7 届硕士学位论文黄宗羲的敦育心埋思想研究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_ 逐同期: 砷j 韬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砂j 、逛导师签名: 1 1 日期:岬 铝 上海师范丈学2 0 0 7 届硕士学位论文 黄宗羲的教育心理心想研究 第一章绪论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 今 浙江余姚市明伟乡) 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 1 6 1 0 年) 八月初八同,卒于清 康熙三十四年( 1 6 9 5 年) 七月初三日,享年8 6 岁。其父黄尊素,是同明朝封建 统治阶级作斗争,代表下级官吏和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东林党名士,天启年间, 官己升至御史一职,后因为得罪宦官魏忠贤,被陷害冤死狱中。黄宗羲自幼受东 林党“冷风热血、洗涤乾坤”斗争精神的薰陶,1 9 岁时入京为父诉冤,在刑章 上以铁锥毙伤仇人。自此,他的名字尽人皆知。南归后,师事刘宗周,后成为我 国1 7 世纪一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在清代前期与孙奇逢、李颐齐名,并称“国初三大儒”,自清未以至当代,则 又与顾炎武、王夫之齐名,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可见他在清代学术思 想史上地位之重要。 黄宗羲从小随父读书求学,但对举业“弗甚留意”,而“好窥群籍”。2 0 岁, 他遵照父亲遗命,正式拜刘宗周为师,发愤攻读二十一史。顺治二年( 1 6 4 5 年) , 他在家乡组织义军进行抗清武装斗争,前后历时8 年。其间屡遭危难,但仍峰持 斗争,矢志不渝,充分反映了他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即使在这种 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他仍坚持讲学,教授经学、哲学、历算、乐律等知识。他一 生讲学不止,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次:一是康熙七年( 1 6 6 8 年) 三月,在宁波白 云庄创办并主讲甬上证人书院,前后长达8 年,培养学生有姓名可考者6 0 多人, 其中高足1 8 人,奠定了清代浙东学派的基础,培育了经世致用和擅长史学的学 术风格。二是康熙十五年( 1 6 7 6 年) - - f l ,应邀到海宁主持讲席,历时5 年, 培养学生2 0 余人,对清初浙西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康熙二十八年, 他已8 0 岁高龄,但仍会讲于余姚姚江书院。黄宗羲讲学时日j 之长,培养学生之 多,足以表明他是当时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在主持讲学的同时,黄宗羲还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 瞩目的成就。其中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明夷待访录的撰写和明儒学案的 编著。明夷待访录是其启蒙思想的光辉代表作,振聋发聩、石破天惊,猛烈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弊端,集中阐发了民主启蒙思想,提 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论断,被称为“一部划时代的民主主义思想专 上海师范人学2 0 0 7 届硕上学位论文 黄宗蕴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著”。顾炎武称读此书足以知“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黄宗 羲亦颇自负,在该书前言中写道:“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岂因 夷之初旦,明而未融,遂秘其言也! ”( 黄宗羲全集明夷待访录) 据全祖 望跋语所称,“原本不止于此,以多嫌讳,弗尽出”,所以今刻本并非足本,其因 避讳而湮没的部分也许包含着更有价值的社会和教育思想。明儒学案编成于 康熙十五年( 公元1 6 7 6 年) ,共6 2 卷,是黄宗羲又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术 巨著。它对明朝2 7 0 多年的儒学,尤其是王学的发展演变状况,作了全面系统的 总结,成为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专著。全书不仅收罗齐全,取材宏富, 而且在编著体例上也颇有创新。他认为,学术真理是在“殊途百虑”的多元化形 态中孕育的,就如“明月之珠,尚沉于大泽”,( 孟子师说题词) 值得珍视和 挖掘。此书一出,立即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受到学者的推崇。全祖望在神 道碑文中亦赞扬明儒学案是“有明三百年儒林之蔹也。”梁启超在中国 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则更进一步肯定了明儒学案对于丌展学术思想研究史 的积极意义。他写道:“明儒学案这部书我认为是极有价值的创作,将来做哲 学史、文学史的人,对于他的组织虽有许多应改良之处,对于他的方法和精神是 永远应采用的。” 黄宗羲博学多识,著作浩瀚,共有1 1 2 余种,约有1 3 0 0 卷,2 0 0 0 万字。然 留存下来的仅有5 5 种,1 0 7 7 卷,其他都亡佚难寻了( 据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吴光 教授统计)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哲学、史学、数学、地理、历法等众 多领域,代表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门人续作) 、南雷文定,以 及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破邪沦、明文海等。可见,他对于“上下 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 清史稿卷四 百八十) 但从教育心理思想的研究来看,他最重要的著作有:明夷待访录、孟 子师说、明儒学案、留别海昌同学序、广师说、续师说等。黄宗羲颇 为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即散见其中。 2 上海师范人学2 0 0 7 届硕士学位论文贯宗莪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第二章教育心理思想的基本观点 我国古代的教育心理思想大多来自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但也有其一定 的理论支柱。黄宗羲的教育心理思想亦不例外。众所周知,人是教育的对象和主 体,对人之本性的了解将直接决定教育家的教育观和心理观,所以说,人性观是 教育心理思想的基石。人性观解决的问题是:人是否能接受教育? 是否有必要接 受教育? 中国古代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性论,为教育心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扎实 的基础。人性论可以凝练为另一条富有积极意义的理论即学习论。学习论解决的 问题是:人的知识、智力、品德等是先天禀赋所得还是后天学习、习染的结果? 亦或是二者的“合金”? 正是这些理论支柱支撑着整个教育心理思想的大厦,使 其巍然屹立。黄宗羲的教育心理思想就是在这些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但有其独特之处。现将他的基本观点归纳为如下两点: 2 1“人之气本善”的性善论 黄宗羲继承孟子以来的“性善论”观点,在人性问题上是一位彻底的性善论 者。当然,他的性善论完全是在气质之性上立论的,而与程朱理学以天命之性为 纯善之理根本相对立。黄宗羲的性善论集中体现于他对王廷相、杨东明以及程朱 理学人性论的批评中。王廷相和杨东明坚持气质之性的一元说,但是他们同时又 都认为气质之性是有善有恶的,而非纯善的。如王廷相说:“善固性也,恶办人 心所出,非有二本。”( 性辩) 又说:“但主于气质,则性必有恶。而孟子性善 之说不通矣。”“气有清浊粹驳,则性安得无善恶之杂? ”( 答薛君采论性书) 王廷相承认圣人之性是纯善而无恶的。而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其气之所禀清明 淳粹,与众人异,故其性之所成,纯善而无恶耳。”( 答薛君采论性书) 杨东明 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恶亦是性也,皆从气边言也。盖气分阴阳,中含五行, 不得不杂糅,不得不偏胜,此人性所以不皆善也。”( 明儒学案北方王门学案) 黄宗羲不同意这种看法。他针对王廷相的说法辩驳道: 盖天地之气,有过有不及,而有愆r i 伏阴。岂可遂疑大地之气有不善乎? 丈其一时 虽有过不及,而万古之中气自如也,此理之不易者。人之气禀,虽有消浊强弱之不齐 而满腔恻隐之心,触之发露者,则人人所同也。此所谓性,即在清浊强弱之中,岂可谓 3 上海师范大学2 0 0 7 届硕上学位论文 黄宗最的教育心理忠想研究 不善乎? 若执清浊强弱,遂谓性有善有不善是但见一时之愆日i 伏阴,不识万占常存之 中气也。( 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中四) 黄宗羲认为一时之过与不及、愆阳伏阴,不能归为不善,而应看到“万古常 存之中气”。同样,人之气禀,虽然有清浊强弱之不齐,但每个人都有恻隐、羞 恶、辞让、是非之心,触之即发,这是人人共有的善性,是真j 下的本然之性。 对于杨东明的意见,黄宗羲除了有同样的批评外,还进一步分析说: 夫不皆善者是气之杂糅,而非气之本然。其本然者可指之为性,其杂糅者不可以 言性也。( 明儒学案北方王门学案) 人生之杂糅偏胜即愆阳伏阴也。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谓厥有恒性,岂可以杂 糅偏胜当之? 杂糅偏胜,不恒者也。是故气质之外无性气质即性也。气质之本然是性, 失其本然者非性。此毫厘之辨,而孟子之言性善为不可易也。( 明儒学案北方千fj 学 案) 黄宗羲坚持气质之性的性一元说,认为气质之性为善,气之杂糅偏胜不是恒 常之性,故不属气质之本然,他非常赞成孟子的性善论。但性既是善的,恶又从 何而起呢? 依他的意思,恶起于坏习惯的养成。他写道:“予谓水,心也;而清 者,其性也。有时而浊,未离乎清也,相近者也。其终锢于浊,则习之罪也。” ( 孟子师说“道性善”章) 换言之,性原本是善的,其变为恶,是由于受坏 习惯的锢蔽所至。因此,后天的学习就是要防止坏习惯的养成。他不仅认识到人 坠地后的习染对人之善恶的影响,而且还认识到胎教也是后天“习”之一部分, 他说:“人乃父母之分身,当其在胎之时,已有习矣。”( 孟子师说“富岁子弟 多赖”章) 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气质之性纯善论并不是从生理禀赋上立论的, 而是要求重视后天习染以保持“人之气本善”。 从上述黄宗羲对于王廷相、杨东明的批评看,他孥持了这样一条最基本的理 论,即“人之气本善”。他还对朱熹的“浩然之气乃是养得”进行了批判。朱子 说:“人生时无浩然之气,只是有那气质昏浊颓塌之气。这浩然之气,乃是养得 4 上海师范人学2 0 0 7 届硕t 学位论文黄宗羲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恁地。”( 孟子师说“浩然”章) 黄宗羲对此批评说:“浩然之气非固有,如何 养得? 就其实,昏浊颓塌之气,总是一气。养之则点铁成舍,不是将好气来换却 此气去也。”( 孟子师说“浩然”章) 由此可知,“浩然之气”是入生柬就有的, 并不是后天“养得”的结果。 黄宗羲的气质之性纯善论,就其主旨来说,也与程朱理学的天命之性纯善、 气质之性具善恶说划清了界限。对于程朱理学的人性论,他也予以尖锐地批驳: “气质之性既是天赋,如何可反? 若反之,反似为伪。”( 孟子师说“富岁子 弟多赖”章) 他还征引唐一庵的“性无本然、气质之别,天地之性,即在形而后 有之中”来批评程朱理学的性二元论。黄宗羲对人性问题的解释扭转了当时理学 贬斥气质之性、崇尚空谈性命之理的学风,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2 2格物致知论与学以致知论 入的知识、智力、品德源何而来,是先天就有,还是后天习得? 这一问题在 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争论了数千年。学知还是生知是一个关乎教育存在合理性 和必要性的根本问题:如果坚持知识、品德生即有之,“不学而能”,“不虑而知”, 那学习、教育就会成为无稽之谈,空中楼阁;只有在承认学知论的前提下,学习 和教育的存在才是必要的和合理的。黄宗羲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 法,其一为格物致知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其二为学以致知的唯物主义学知论, 这两种认识论体现了其内心深处主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矛盾斗争。他接受师 说,并以“申其师说”为己任。一方面,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深受其师刘宗周 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一代宗师,育人数百,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学习 在认识发展和品德塑造中的重要作用。现在我们拟对其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学以 致知的学知论予以简要叙述。 2 2 1 格物致知论 由于受“王学”的影响,在黄宗羲的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知识是人心所固有 的一面。他在与友人论学书中说:“大学言知,是明有己知在人,不因触 不触为有无也,则所以致之者,亦不因触不触为功夫也”。( 黄梨洲文集,第 4 3 7 页) 认为人的知识是固有的,与是不是接触客观事物没有关系,因此要获得 上海师范大学2 0 0 7 届硕l - 学位论文 黄宗藏的敦育心理思想研究 知识,也就无需接触客观事物,而只要“穷心”。他在明儒学案序中说:“故 穷理者,穷此心之万殊,非穷万物之万殊也。穷心则物莫能遁,穷物则心滞于一 隅。”( 黄梨洲文集,第3 7 9 页) 在明儒学案改本序中又称:“故穷天地万 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 ( 黄梨洲文集,第3 8 0 页) 可见,他认为知识是人 心所固有的,要“穷理”、获得知识,只要“穷心”,而不假于外求,这无疑是他 思想中残存“王学枝叶”的表现。以下两点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他的这一思想: 首先,黄宗羲批评了告子的认识论,并以孟子的理论和它作鲜明的对照。他 写道:“告子以心之所有不过知觉,而天高地下万物散殊,不以吾之存亡为有无, 故必求之于外。孟子以为有我而后有天地万物,以我之心区别天地万物而为理, 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更不必沿门乞火也。”( 孟子师说食色性也”章) 在这段话中,他把唯物主义者和主观唯心主义者在认识论上的见解区别得异常清 楚。告子认为,天地万物是独立于我的客观实在,它们并不依赖我的存在而存在。 因此,我们必须“求之于外”,即借助外物或从外界去认识它们,这种说法是诈 确的。但黄宗羲予以驳斥,认为孟子的说法更符合认识的本质。孟子以为,有了 我才有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的存在依赖于我的存在,而用我的心去区别天地万物, 便是理,理为我心所固有心存则理明。陆象山和王阳明继承孟子的学说,黄宗 羲则进一步予以发挥。 其次,黄宗羲还批评了朱熹的认识论,认为它和告子的学说并无差别。他写 道:“义袭者,高下散殊,一物有一义,模仿迹象以求之,f 朱子所谓欲事 事皆合于义也。告子外义之病如此。故象山云:读书讲求义理,正 是告子外义工夫。”( 孟子师说“浩然”章) 依他的看法,朱子从读书中讲求 义理和告子从天地万物中袭取义理是同样错误的。他又写道:“纲常伦物之则, 世人以此为天地万物公共之理,用之范围世教,故日命也。所以后之儒者穷理之 学,必从公共处穷之。而吾之所有者唯知觉耳,孟子言此理是人所固有,指出真 性,不向天地万物上求,故不谓之命也。”( 孟子师说“口之于味”章) 这里 所谓的“后之儒者穷理之学”,即朱熹的格物穷理之学。朱熹认为公共的义理存 在于天地万物之中,所以我们要从客观事物中去认识,但孟子、陆象山、王阳明、 黄宗羲等则认为义理是从人心中流露出来的,所以只须反求诸心去认识之。理 。 邱椿著:古代教育思想论丛书 中册北京师范大学版 = 1 9 8 5 年版第7 4 贝 6 上海师范大学2 0 0 7 届硕士学位论文 黄宗旌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的认识有赖于反观内省或直觉的思维,而不必借助于对外物的接触或感觉的经 验。黄宗羲对“格物致知”的新解释体现在以下一段话中: 先师不欲言意为心之所发,离却意根一步便是末末未有能透本者也,静远苟 明夫意,则格物之工夫即在其中,更不必起炉作灶也。丈心以意为体意以知为体知 以物为体。意之为心体,知之为意体,易知也,至丁物之为知体,则难知矣。人白 行生神发之后,方有此知。此知寄于喜怒哀乐之流行,是即所谓物也。t :义理智后起之 名,故不日理而日物。格有通之义证得此体分明则四气之流行诚通诚复,不火其序, 依然造化谓之格物。未格之物四气错行,溢而为七情之喜怒哀乐,此知之所以贸乱 也。故致知之在格物,确乎不易。( 南雷学案答万充宗论格物j s ) 依黄宗羲的看法,“知”体现在喜怒哀乐的流行上便是“物”:“格”即是“通”, “格物”意为格吾心中固有之物,不是格客观事物:“致知”是致吾心中固有的 良知。他的“格物致知”说是对孟子“良知良能说”的继承,也是对王夫之“致 良知”说的进一步发挥。这些学说从表面来看是生知论者的观点,但从他们的教 育实践来看,归根结底是持学知论的。 2 2 2 学以致知论 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让黄宗羲看到了力学致知的重要性。他虽然认为“天地 万物之理,即在吾心之中”,( 黄梨洲文集明儒学案改本序) “穷理”即“穷 心”,但其思想的基本方面则是主张发愤图强、躬行实践以求知。他曾批评王门 后学没有真正懂得王守仁“致良知”的“立言之本意”,而对“致良知”作了新 的解释。其言云: “致良知”一语,发自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后来r j - f 各以意见搀和说幺 说妙。几同射履,非复立言之本意。先生致之于事物。致字即是行字以救空空穷 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之非,乃后之学者测度想象。( ( 明儒学案- 姚江学案) 黄宗羲把王守仁的“致良知”的“致”字解释为“行”字,说明其确实重视 上海师范大学2 0 0 7 届硕士= 学位论文黄宗旌的救育心理思慧| 研究 躬行,主张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知识,而反对“空空穷理”,“只在知上讨个分晓” 的思想。他还在孟子师说“曹交”章中明确肯定了躬行实践是人才成长的 最佳途经。 “人皆可以为尧舜”一语,此孟子继往圣开后学一大节目。徐行尧服人人能之, 即人人可以为尧舜也,只在著察之间耳。后之儒者,将圣人看得烦难,或求之静坐澄心, 或求之格物穷理,或求之人生以上,或求之察见端倪,遂使千年之远,亿兆人之众,圣 人绝响。后来近溪只就人所行所习当下指点出并察一路,直觉人人去圣不远。( 孟 子师说“曹交”章) 即无论是“静坐澄心”,“格物穷理”,还是“察见端倪”,都不能使人成为圣 人,而惟有明察人的“所行所习”,才能和圣人相差不远。可见,圣人并不是生 来就具备异于常人的知识、才能,而是由于他们同夜精勤地学习、践履d 进步飞 跃,最终成为一代圣贤。 黄宗羲所言之“致知”,既指通过学习获得各种知识,也包括在实践中学得 各种本领。因此,他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广泛地阅读书籍,以求知识之广博, 并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达到成才之目的;同时他还主张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磨 练,这样才能成为“经世致用”的国家栋梁。在他看来,许多人并非不具备与生 俱来的良好素质,其之所以与“栋梁之才”无缘,是因为缺乏自觉的知识积累, 他曾说:“生之非不贵重矣,乃不能积之以至亿人之人、兆人之人,而终成其为 一人之人。”( 黄宗羲文集,第3 2 2 页)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在实际教学中, 总是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学生要勤奋刻苦、发愤求学,而“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工夫, 绝不提倡”。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一生精勤好学,他的弟子李杲章在奉答梨 洲先生书中就曾说:“先生年逾六十,尚嗜学不止,每寒夜身拥温被,以双足 置土炉上,余膏荧荧,执一卷危坐,暑月则以麻帷蔽体,置小灯帷外,翻书隔光, 每至丙夜。”直至年逾八旬,仍终同手不释卷。他晚年自述道:“自北兵南下, 悬书购余者二,名捕者一,守围城者一,以谋反告奸者三,绝气沙埠者一昼夜, 其他连染逻哨所及,无岁无之,可谓濒于十死者矣。”( 南雷全集怪晚) 在这 种“濒于十死”的恶劣处境下,他并没有荒废其读书著书的工作,而是更加奋发 上海师范大学2 0 0 7 届硕士学位论文黄宗载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图强,著书立说。他的这种学而不厌、精勤于学的人生经历也有力地证明了学以 致知的重要性。 9 上海师范大学2 0 0 7 届硕l 学位论文故宗羲的教育心埋心想研究 第三章学习心理思想 “现代教育心理学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问题,一是学习的 问题。”。可知,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习从心理的角度 来说,指能引起学习者有关心理品质的变化,并且能使这种变化保持相当时日j 的 过程。对学习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和探索学习中的特殊心理规律,从而为教学 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学习过程,改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 法。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不少思想家、教育家都特别重视对学习问题的研究, 这些颇有价值的见解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扎实 的基础。黄宗羲作为一位育人过百的教育家,十分重视学习问题,他关于学习的 心理思想亦相当丰富,其中涉及学习的意义、学习的过程、学习中的心理状态、 学习的原则与方法等,这些富有创见的学习心理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3 1 学习的意义 黄宗羲非常重视学习问题,把学习当成是安身立命之本,治国安邦之方,同 时他也竭力反对通过学习来攫取功名利禄的做法,因为利欲熏心之下,人们只是 为了作文而作文,为了读书而读书,完全没有去思考和体会学习对自身以及对国 家的裨益,这样的学习空洞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他提出学习应务实、求实,这 样才会使人为“圣人”、为“豪杰”。他指出学习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3 1 1 求故明理 黄宗羲认为,学习不仅可以使人“知其然”,还可以“知其所以然”,对任何 事情,只有“深求其故,取证于心”,才能作出理性的是非判断。他还指出:“读 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 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 碑文) 意即,读书是求故明理的前提,如若读书不多,则不能对事物变化发展 的规律加以证实;多而不“取证于心”,则只能了解事物表面的特性,对事物的 本质属性则无从把握。可知,读书可以使人“深求其故”、“借数以明理”、并进 。 燕国材、朱永新著:现代视野内的中国教育心理观 ,上海教育 l ;版社。1 9 9 1 年版 0 上海师范人学2 0 0 7 届硕t 学位论文黄宗莸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而了解科学发展的“作法根本”。学习要求故明理,就是要弄清事物发展变化的 原因,把握自然界的规律性。他相信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绝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 有秩序、有脉络、有规律的。他说:“大化流行,有一定之运。如黄河之水,自 昆仑而积石,而底柱,而九河,而入海,盈科而进,脉络井然。”( 画川i 先生易 俟序) 基于这一信念,他始终认为,读书学习、“深求其故”爿。能把握事物发展 的规律,并进而在了解表面的基础上思考其内在机理。对大自然奥妙和规律的探 索,不是坐着想出来的,而是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取证于心”的过程。 3 1 2 明心致知 黄宗羲酷爱藏书,他之所以钟情于藏书不是为了向其他人炫耀自己的藏书之 丰,而是为了方便自己的读书学习和学术研究。全祖望说得好:“太冲先生之书, 非又以夸博物,示多藏也”,“先生之藏书,先生之学术所寄也”。( 全祖望鲒琦 亭集外编卷一) 黄宗羲自己也说:“当以书明心,不可玩物丧志”。( 全祖望鲒 墒亭集外编卷一) 如若把读书当成是攫耿功名、向他人炫耀的捷径。这只会使 一个人变得利欲熏心、“玩物丧志”,唯有视读书为净化心灵、通乎神明的阶梯, 才能达到“明心”的境界,而心明才不至于受邪僻虚伪之说的蒙蔽与欺骗。 黄宗羲还指出,人的知识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勤奋学习,一点 一滴积累起来的。即使有所谓的“神童”,也不是生下来就是饱学之士,如不勤 奋学习,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他曾举例说: 有所谓神童者,写字作书,周旋应对r 达官之前。原其教法,唯令学1 5 人字 诗以通套零句排韵而授之,东移西换,不出此数十句而已。问以四l5 ,则茫然不识 为何物也。今以教胡禽虫之法,教其童子,使之作伪,将奚事而不伪? ( 南雷文 约卷四) 不少人生来是具有良好的素质,但他们后来之所以没能成为博学之人,就是 因为不积累、不读书的缘故。没有日夜精勤的学习思考,就不可能有渊博的知识 和滔滔的才学。他还以诗人为例,指出“读书”是诗人获取“y j 。学”的源泉, 。金林样著:教育家黄宗羲新论 ,青海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9 41 i f 。 l l 上海师范人学2 0 0 7 届硕士学位论文黄宗霰的教育心理心想研究 他说:“经、史,才之薮泽也。”( 蒋万为墓志铭) 即书读得愈多,诗人胸中之 “积蓄”也愈多,笔下也愈易写出动人的诗章。他引用别人的话晚:“作诗者固 当出之性情,尤当扩之以才识,涵濡蕴蓄,更当俟之以火候,三者不至,不可言 诗。”( 钱退山诗文序) 这里所谓的“性情”,当指诗人内在的灵感冲动,而“火 候”应是外在的环境氛围,惟有“才学”非一时之物,须凭诗人的长期修养以及 不断地精勤积累。他又说:“欧阳公作文之法:读书多,讲究多,著作多,文始 能工。”( 赵渔玉诗钞序) “读书”是“作文之法”中最首要的一条,“三多”内, 无“读书”则无以“讲究”,无“讲究”则难以“著作”,其文不能工,自然也谈 不上诗人的“才学”了。可见,“读书”是一个人认识与创作活动在更高层次上 获得成功的能动因素。只有勤于学习,又得益于实践,其认识才可以得到升华, 从而使他们“所见者与人同,所得者固与人异也”。 3 2 学习的过程 任何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慢慢积累,才能融会贯通地加以理解和运 用。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对此问题多有论述,提出了学习过程的二阶段论、三阶段 论、四阶段论、五阶段论、六阶段论论、七阶段论等,其中以中庸提出的血 阶段论最为典型,影响也最大,黄宗羲继承了中庸的五阶段论,即博学、审 问、慎思、明辨、笃行,再结合他关于立志的论述,可以说他是学习过程的六阶 段论者。现将其有关的两段话引述如下: 学莫先于立志,立志则为豪杰,不立志则为凡民。凡比之后兴者,草上之风必偃耳。 吾因而有慨。如洛闽大儒之门下碌碌无所表见仅以问答传注,依样葫芦依人儒以 成名者,是皆凡民之类也。( 孟子师说“待文王”章) 学问思辨行,炼石以补天也( 孟子师说“居下位”章) 在黄宗羲看来,学习首先要立志,大凡能成就大业者,必定心中都是胸怀大 志的,人若不立志,人的自觉的主体意识就会丧失,就不会在世上有所表现、有 所作为,最终也就难逃沦为凡夫俗子的命运,庸庸碌碌,了此一生。此处的“志” 上海师范大学2 0 0 7 届硕:l 学位论文 】簧c 宗毳的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含有志向、目的、动机的意思。它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推动、引导和调控的作用, 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朝着既定目标前进。有了学习目标和动机之后,还要经过“学 问思辨行”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过程,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炼 石以补天”的境界。黄宗羲提倡广泛读书、“通诸经以通一经”,极力主 张“取近代理明义精之学,用汉儒博物考古之功,加以湛思”。( 文集陆文虎 先生墓志铭) 只有广泛读书,详细占有资料,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思考,明辨 真假,才能获得广泛的知识。所以他一直引导其学生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丌设的 课程除了文史哲外,还有历算、乐律、测望、占侯、火器、水利等自然科学和技 术科学方面的内容。此外,对学得的知识不能一味顺从,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深求其故,取证于心”,并将所学不断运用于实践中才能获得真知灼见。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学习过程的六个阶段是交互影响、依次推进的。人 要学习,首先必须广博地猎取各种知识:然后以此为基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有了问题之后就要经过缜密地思考、细致地辨别去获得真知:最后还要将学得的 知识付之行动,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学习过程。 3 3 学习中的心理状态 心理学中的心理状态是指介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之l 日j 的一大堆特殊 心理现象的总称。它们虽然包含在心理过程与个性特征之中,但却并不就是心理 过程或个性特征本身。它们渗透在心理过程中,并对心理过程的发展产生潜移 默化的影响。其实,心理状态一词由来己久,早在先秦时代苟子提出的“心容” 一语,便是指心理状态而言。在西方心理学史上,也有一些心理学家提到心理状 态。黄宗羲对此也多有论述,但主要集中于学习时的心理状念方面。 3 3 1 学习前的心理准备状态:静, b s n 虚心 黄宗羲指出,静心和虚心是人们在进行某一具体学习之前的两种必要的心理 准备状态。所谓静心,就是不为外界纷繁复杂的事物所烦扰,专心致志于学习的 心态。 。 参见燕围材:新编普通心理学概论 东方小版中心。1 9 9 8 年版,第2 5 3 负 上海师范大学2 0 0 7 届硕士学位论文 黄宗羲的敦育心删思想研究 今垂四十年矣,勤厉如一日,饬理之暇,则退处于山房焚香燕坐,外物一不以累 其心。舍繁华盛丽之美,而安于寂寞荒僻之陋,以息其神,以怡其真,以全其身 盖其道然也,若毛君者几其人矣。( 四明山志卷六i l 田山房诗) 黄宗羲四十几岁,还如往常一样精勤于学,“退处于山房,焚香燕坐”,不受 外物的干扰和影响。他舍繁华盛丽而“安于寂寞荒僻之陋”,只是因为他觉得学 习应该保持心静,心静才能“息其神”、“怡其真”、“全其身”,并进而更好地学 习研究。 黄宗羲继承其师刘宗周的思想,还认为“虚”心是学习前的另一种心理准备 状态,但这罩的“虚”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虚心。它包含两层涵义: 一是学习前需持有一种谦而不满的态度,这样才能进识藏神,“非虚,则无以行 气;非虚,则无以藏神:非虚,则无以通精。即一草一木皆然,而人心为甚。人 心,浑然一天体也。”( 子刘子学言卷- - ) d 显然,他以物作比认为“虚”心是人 学习前的心理准备状态,不虚则不能行气、藏神、通精,草木皆然,人心更是如 此,所以他主张人在学习之前,一定要保持谦逊不满的状态,这样j 。能“通精气 以藏神”。“虚”的另一层涵义是,不使心中所藏之物防碍所要接收的知识,“化 念还虚,化识还虚,化气还虚。虚中受命,德合无疆”。( 子刘子学言卷二) 可 见,人在学习前,要将自己已有的意念、学识化为“虚”,“虚中受命”才能“德 合无疆”。 3 3 2 学习进程中的心理状态:怀疑 在学习进程中,人们应当持有什么样的心理状念? 古今中外,很少有思想家 和心理学家专门论述此问题,黄宗羲认为学习过程中应当持有怀疑之心,没有怀 疑则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没有思考就不会有所得。“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 不疑则不悟。老兄之疑,固将以求其深信也。彼泛然而轻信之者,非能信也,乃 是不能疑也。”( 黄梨洲文集,第4 3 4 页) 他把怀疑视为是“觉悟之机”,认为 只有大疑,才有大彻大悟,才会深信不疑。反之,不疑而轻信者,并非是真f 的 相信,而只是因为不善于提出质疑而已。其实,人类的学习、研究活动,从一定 上海师范大学2 0 0 7 届硕上学位论文 黄宗霰的教育心耻思想研究 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怀疑释疑再怀疑再释疑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 过程,只有如此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和真谛。黄宗羲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非常强 调怀疑在学习、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怀疑才会引发深思,深思后才会 有所创见,这是符合学习规律的。如果人们在求学时没有这种质疑问难的心态 而只是一味地吸纳别人的观点,那获得的知识也只是“糊心之具”而已,即所谓 “寻行数墨以附会一先生之言,则圣经贤传皆是糊心之具。”( 黄炳厘黄梨洲 先生年谱卷下)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