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叙事规约中的时间意识.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叙事规约中的时间意识.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叙事规约中的时间意识.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叙事规约中的时间意识.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叙事规约中的时间意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ab s t r a c t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c o mp o n e n t o f t h e o r y o f n a r r a t i o n , t h e p r o b l e m o f n a r r a t i v e t i me h a s l o n g a t t r a c t e d m u c h a tt e n t i o n i n a c a d e mi a . k e a r n s , t h e p o s t - c l a s s i c a l n a r r a t o l o g y t h e o r i s t , g a v e a v e ry s h a r p c r i t i c i s m t o c l as s i c a l n a r r a t o l o g y t h e o r i s t g e r a r d g e n e tt e i n n a r r a t i v e d i s c o u r s e o f n a r r a t i v e t i m e t h e o r y i n h i s b o o k r h e t o r i c a l n a r r a t o l o g y p u b l i s h e d i n 1 9 9 9 a n d p o i n t s t o g e n e tt e o f n a r r a t i v e t i m e o f t h e s t u d y w a s i r r e l e v a n t . k e a r n s r a i s e d t h e i r r e l e v a n t v i e w b e c a u s e g e n e t t e s e p a r a t e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na r r a t i o n t i m e s t o o l n a t u r e a n d l i t e r a r i n e s s . 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g a r d e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p h y s i c a l t i me a n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t i me as t h e t u r n i n g p o i n t a n d a n a ly s is o n th e ti m e c o n s c io u sn e s s w h i c h w as t h e h ig h -le v e l o f n a r r a t iv e t im e a t a ma c r o s c o p i c a n g l e . t h e n i t b u i l d b r i d g e o f n a r r a t i v e t i me s t o o l n a t u r e a n d lite r a r in e s s . t h i s a r tic l e t o o k th e s y s t e m o f g e n e tt e s n a r ra ti v e t im e th e o ry as t h e k e y l i n k a n d f o u n d t h e ti m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w h i c h w a s b e h i n d t h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n a r r a t i v e tim e th e o ry . f in a lly , i t g a v e r e sp o n s e o f k e a r n s q u e s ti o n s a n d d e c o n s tr u c t e d g e n e tt e s t h e o ry o f n a r r a ti v e t i m e fr o m a n e w a n g l e . k e y wo r d s : g e r a r d g e n e tt e n a r r a t i v e t i me l i t e r a r i ne s s t i me c ons ci ous nes s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使用学 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 用影印、缩印、 扫描、 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提供目 录检索以 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 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 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在不以 赢利为目 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 适当 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 戚和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o 再 a 弓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 宾 、 、 、 钩 协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秘 解密时间: 年月日 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部5 年 ( 最长5 年,可少于 5 年) ) 秘密1 0 年 ( 最长1 0 年,可少于1 0 年) 机密*2 0 年 ( 最长2 0 年,可少于2 0 年) l -_ _ _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 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内 容外, 本学位论文 的 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 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 均已 在文中以 明确 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 法律责任 由 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 第一章引言: “ 无关紧要”的叙事时间? 第一章引言: “ 无关紧要”的叙事时间? 第一节叙事学产生和发展概述 叙事学 ( n a r r a t o l o g y )自2 0 世纪5 0 年代至6 0 年 代于法国兴起以 来,便迅 速地不断发展,引起了 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时至今日,已成为文学理论界研 究的经久不衰的热点课题。 正如华莱士 马丁 ( w a ll a c e m a rt in )在其著作 当 代叙事学的导论部分开篇所说: “ 在过去 巧 年间, 叙事理论己 经取代小说理 论而成为文学研究所主要关心的一个论题。 ” 。 我国 学者申 丹也在 英美小说叙 事理论研究一书中 指出的: “ 当代是西方有史以来 叙事最受重视的时期, 也是叙事理论最为发 达的时期。 ” 特别是近2 0 年来, 在西方出 现了 一种将各种 文化活动均视为叙事的“ 泛叙事观” ,将叙事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逐渐延伸到文 学之外, “ 叙事学”已 经结构主 义经典叙事学单数形式的n a r r a t o l o g y , 裂变成了 更为多 元的复数 形式n a n a t o l o g i e s e 从词源方面考证, 法文的“ 叙事学”一词由 拉丁文词根 n a r r a t o ( 叙述、叙 事) 加上希腊文词尾l o g i e ( 科学) 构成, 英文词n a r ra t o l o g y 则由法文衍生而来。 通常意义上被学界广泛认可的 “ 叙事学”概念,主要包括 “ 经典叙事学” 、 “ 后 结构主义叙事学” 和 “ 后经典叙事学,o 经典叙事学的产生使“ 叙事学”正式脱离了 先前的小说理论研究,确立了 其作为一门全新理论存在的独立地位。经典叙事学以当时盛行的结构主义和符 号学作为主要理论背景,其实质是一种注重叙事话语语法研究的 “ 叙事诗学, 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著 作是法国文论家热拉尔 热奈特 ( g e r a r d g e n e t t e ) 和 他的 叙事话语和 新叙事话语 。 后结构主义叙事理论的 产生则与结构主义遭到后结构主义冲击的背景的转 换有着密切的关联。 马克 柯里 ( m a r k c u r r i e ) 在 后现代叙事理论( 1 9 9 8 ) 一 书中 将雅克 德里 达( j a c q u e s d e r r i d a ) 、 保罗 德 曼( p a u l d e m a n ) 、 希利斯 米勒 u. h i l li s mi ll e r ) 等学者的相关理论列为“ 后结构主义叙事学” 的范畴之内。 顾名 。l 美 哗莱士 马 丁: 当 代 叙 事 学 , , 第t 页. 。申 丹、 韩加明、王丽亚: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 ,第2 0 7 页。 第一章引言: “ 无关紧要”的叙事时间? 思义, 后结构主义叙事学以 解构和颠覆经典 叙事学关于叙事诗学的 共同 结构和 规约为主要的研究立场。 后结构主义叙事学与经典叙事学之间构成了一种几乎 完全对立的关系, 而这种建构叙事规约与解构叙事规约之间的对立关系在却又 在方法论价值上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互补, 其中,以 希利斯 米勒在 解读叙 事一书中提出的“ 反叙事学”为后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特征的典型代表。 真正使叙事学在经典叙事学在 2 0世纪5 0 年代兴盛一时之后,从后结构主 义和历史主义的夹击之下重新站回理论研究最前沿的是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迅 速发展起来的后经典叙事学。和以颠覆经典叙事学的强硬姿态出现的后结构主 义叙事学有所不同的是,后经典叙事学则是对经典叙事学的一种互动性的补充, 叙事诗学的传统在后经典叙事学那里得到了真正意义的延伸。学者申丹根据研 究目的不同将后经典叙事学分为两大类:一类以阐释具体作品的意义为主要研 究目 的,另一类则延续了 经典叙事学注重研究叙事作品的共同内 在结构以及运 作规律的叙事诗学传统,在 “ 从作品本身转到了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 、 “ 从符 合规约的文学现象转向偏离规约的文学现象,或从文学叙事转向文学之外的叙 事” 、“ 从单一的叙事学转向跨学科的叙事学研究” 、 “ 从共时叙事结构转向历时 叙事结构” 、 “ 从关注形式结构转为关注形式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关联”等五个方 面, 逐渐完成了 叙事学从“ 经典”到 “ 后经典” 的 转移 。 在后经典 研究的理论 风潮影响之下,又先后出现了以美国学者苏珊 兰瑟 ( s u s a n s . l a n s e r )为代 表的女性主义叙事学, 以 詹姆斯嘴伦( j a m e s p h e l a n ) 和迈克尔咔恩斯( m i c h a e l k e a r n s ) 为 代 表的 修辞 性 叙事理 论 以 及与 认 知 科学 相结 合、 具 有 交叉学 科性质 的认知叙事学, 这些全新叙事理论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 叙事学的内涵, 使叙事 学从单一的叙事诗学研究转化成更为多元化、多层次、立体性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叙事话语中的叙事时间 毫无疑问,正如热奈特在 叙事话语一书中不惜用超过二分之一的篇幅 详细进行分析论述的这一不争的事实一样, 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叙事 时间问题,确是叙事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最初的经典叙事 。参见申 丹、 韩加明、王丽亚合著 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一书中“ 第九章 经典叙事学是否己 经过时气 第2 0 9 - 2 1 0 页. m修辞性叙事理论的学术源头可以 追溯到布思于1 9 6 1 年出 版的 小说修辞学一书,在1 9 8 3 年再版的后 记中布思的理论出现了后经典立场的转向。 第一章引言: “ 无关紧要”的叙事时间? 学、还是以颠覆姿态出现的后结构主义叙事学, 乃至在当前学术研究领域风头 正劲的后经典叙事学,叙事时间问 题始终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随手翻开任 何一部与叙事学相关联的学术著作,几乎都可以 从中发现关于叙事时间方面内 容。如果突破了叙事学研究的限制,那么, 作家以及文论家们对叙事性虚构作 品中的 叙事时 间问 题 的自 觉则 可追溯到叙 事 性虚 构作品 在西方开 始成熟的 1 8 世纪。热奈特在 叙事话语一书的 时距一章中明确指出,作为英国小说 发展史中重要标志性人物的亨利 菲尔丁 ( h e n r y f i e l d i n g ) 就在其代表作 汤 姆 琼斯的叙事时间处理方面有意识地运用了“ 省略”的手段,热奈特提到: “ 再补充一句,否定修饰也是一种修饰,菲尔丁带点夸张地自 诩第一个变换了 叙事的节奏,省略了情节的停顿,跳过托姆 琼斯一生的十二个年头, 推说这 段时期 没有任何 ( 他)认为值得写进故事里的东西 ;大家知道斯丹达尔多么 欣赏并 效仿 这 种洒 脱的 方式。 ” 。 不论是 “ 自 诩修饰” 还是 “ 否定修饰” ( 这种“ 主观性错时”和 “ 客观性错 时”之间的区别我们在后文中我们将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毫无疑问,叙事时 间作为一种客观实在,成为叙事性虚构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热奈特将叙 事时间解释为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之间的兑换关系,并且明确指出 叙事时间是 存在于故事与叙事之间的关系之中的: “ 时间和语式在故事和叙事的关系中起作 用,语态同时指叙述和叙事、叙述和故事之间的关系。不过必须避免使这些字 眼实体化, 避免把一种关系变成实体。 ” 。 由 此可见, 热奈特是将叙事时间视为 “ 一种关系” 而并非 “ 一种实体”来进行分析和批评,这就为研究对象的范围 和属性进行了非常重要的限定。热奈特所做的这样的一种限定,恰恰是被若干 其他学者在叙事时间问题研究过程中所忽略的,并且因而产生诸多与之相关的 含混和分歧现象。 例如,施洛米丝 里蒙一 凯南 ( s r i mmo n - k e n a n ) 在其著作 叙事虚构作品一书中将时间的重新安排归为在 “ 文本”( 叙述话语) 这一层 次中所要进行探讨的问题,而米克 巴尔 ( m i e k e b a l )则与之观点相左,她在 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一书中认为,时间问 题应纳入 “ 叙述技巧”的研究 范围之内。然而, 叙事时间问题作为叙述话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属性,又 。叙事时间问 题同 样存在于叙事性非虚构作品之中( 如新闻 报道等) 。 此类问题不在本文的 研究范围之内. . 法 1 热 拉 尔 热 奈 特: 叙 事 话 语新 叙 事 话 语 , 王 文 融 译 , 北 京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 1 9 9 0 年 第1 版, 第 6 9页。 .【 法 1 热 拉 尔 热 奈 特: 叙 事话 语新 叙 事 话 语, , 王 文 融 译 , 北 京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出 版 社, 1 9 9 1 年 第1 版, 第 11 页。 第一章引言: “ 无关紧要”的叙事时间? 使得米克 巴 尔不得不在实为 “ 叙述本文”的 “ 素材”一章中再一次提到了叙 事性虚构作品中的时间问题,并且在研究论述的过程中并未将二者明晰地区分 开来,这就难以避免地造成了前后观点的重复、研究对象界定不清等等混乱局 面的产生。 我国学者申 丹将里蒙一 凯南以 及米克 巴尔等人在研究叙事时间问题 时所遭遇困 境的原因归结为研究者试图 将西方叙事理论中 传统的“ 故事/ 话语” 两分法转化为热奈特 1 9 7 2 年在 辞格之三提出修正的 “ 故事/ 叙述话语/ 叙述 行为” 三分法, 然而在实际的研究批评过程中却无法真正将“ 文本” ( 叙述话语) 与 “ 叙述行为”或 “ 叙述技巧”分离开来,摆到两个不同的层次上,实际上, 后者却只是前者构成部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提出 “ 三分法”的热奈特本人却在研究叙事时间问题方面 避免了这样一种困境的发生。热奈特同样关注到了时间问题在叙事话语和叙述 行为同时存在的这一复杂现象。 针对这一问 题,他在 叙事话语的 语态 一章中 这样指出: “ 然而,总之十分奇怪的是, 这部叙事作品的 虚构叙述,与世 界上除 项狄传以外的几乎所有小说一样,被认为没有任何时距,更确切地 说,时距问 题仿佛是完全不恰当的问 题:文学叙述的虚构之一 ( 由于可以 说未 引起注意而或许是最强有力的虚构)在于它是个无时间长度的即时行为。有时 人们给这个行为注上日 期, 但从不去测量它。 ” 热奈特的这段话从客观上证实 了文学作品中的叙述行为通常并不可知,这就造成了所有与之相关的批评和分 析缺乏实证性和普遍性的局面。 “ 叙述时间”是存在于叙述行为之中、而其本身 难以证实的; “ 叙事时间”则是存在于叙事话语层面、作为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 的兑换关系的。因此,从最基本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方面的考虑,存在于叙 述行为 之中、 本身难以证实的“ 叙述时间”的重要性和实际可操作性是远远不 及存在于叙事话语层面、作为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兑换关系的“ 叙事时间” 的。正是认清了这一点,热奈特在 叙事话语一书的前三部分才会用如此之 大的篇幅针对存在于叙事话语之中的叙事时间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详尽批评分 析,而并未陷入里蒙一 凯南以及米克 巴尔的研究误区。正如热奈特本人所认为 的那样, “ 惟独叙述话语这一层次可直接进行批评” ,因此,本文对叙事性虚构 作品中的时间问题研究之重点也主要集中 在存在于叙事话语层面的“ 叙事时间” 方面 ( 尤其与存在于叙述行为中的“ 叙述时间”区分开来) ,并以 热奈特具有规 mj9 【 法 热拉 尔 热奈 特: 叙事话语 新 叙事话 语 , 王 文融译, 北京: 中国社会 科学出 版社, 1 9 9 1 年第1 版 1 5 3 - 1 5 4页。 第一章引言: “ 无关紧要”的叙事时间? 约和诗学特性的叙事时间理论为主要理论研究素材. 第三节“ 无关紧要”的叙事时间? 无庸质疑的是,热奈特在叙事时间问题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 数十年来, 在相同或相近的研究领域中, 无论是里蒙一 凯南还是米克 巴 尔等人的研究均无处其右者。 作为一种基于文本批评所建立起来的系统性很强 方法论,热奈特的关于叙事时间方面的相关理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之内, 被诸多中外学者广泛地运用到具体的文本批评之中,这一点,在叙事学传入时 间并不长、基本尚处于译介、接受阶段的我国学界表现尤甚。 据中国知网 ( c n k i ) 相关数据库的索引结果,自1 9 9 9 年1 月至2 0 0 7 年 1 月,共有7 3 篇优秀硕士论文和7 篇优秀博士论文涉及到叙事时间问 题的研究, 而在核心期刊库中,更是有多达 1 4 0篇的论文中包含了与叙事时间问题相关的 内容。可以说,单单从数量上来看,足见叙事时间问题在我国学界是一个近年 来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对上述论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之后,我们便不 难发现我国学者在叙事时间问题的研究方面,主要还是更倾向于利用西方 叙事学 ( 尤其是经典叙事学)中关于叙事时间问题的相关理论进行具体的文本 批评、文学现象批评 ( 如西方现代派小说以 及我国9 0 年代的先锋实验小说)以 及作家叙事风格 ( 在这一部分论文中,还存在着将叙事时间同叙述时间相混淆 的现象)等方面的研究,而在针对叙事时间理论本身的研究方面相比较而言则 显得相对欠缺匾乏。在以 叙事时间为核心问题的相关学术论文中,复旦大学江 向东于2 0 0 3 年所完成的 对时间问题之叙事解说一一保罗. 利科 时间与叙事 中的时间性问题博士论文,主要针对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保罗 利科的时间哲 学理论及其 时间与叙事这一著作的研究,严格说来是假叙事之名而在其本 质上进行的则是扎扎实实的时间哲学研究,因此,并不能归入叙事学的叙事时 间研究范畴之内;张清华于2 0 0 6 年6 月发表于 当代作家评论上的 时间的 美学 论时间修辞与当 代文学的美学演变一文则更侧重于美学以 及修辞方 面的研究: 杨炳钧的 叙事时间表征的特点研究( 心理研究 , 2 0 0 4 年5 月) 、 孔建平的 时间意识类型与叙事文学的意义生成( 江西社会科学2 0 0 3 年1 0 月) 、 丁建新的 话语中的时间、 时间表达和连贯 ( 外语学刊 , 2 0 0 4 年4 月) 、 王阳的 叙述的无时间性与时间中的故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第一章引言: “ 无关紧要”的叙事时间? 学版) , 2 0 0 3 年2 月)以 及龙迪勇的 寻找失去的时间 试论叙事的 本质 ( 江西社会科学 , 2 0 0 0 年第9 期) 等文章所涉及到的内 容则较为接近作为本 文关注重点 一一叙事诗学中的叙事时间问 题, 其中也不乏充满闪光的真知灼见, 然而,如若从学术影响力以 及受关注程度的角度进行考虑, 上述几篇论文均尚 不足以称得上对叙事时间问题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彻底的系统性分析;国内学界 关于热奈特叙事时间理论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则更是显得凤毛麟角,在绝大多数 介绍西方经典叙事学相关著作中仅将其作为热奈特叙事理论的一部分进行介 绍,而鲜见予以特别的关注以及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研究,在论文方面,赵炎 秋在2 0 0 3 年4 月 发表于 文艺 理论研究的 再论叙事速度中的慢叙 兼论 热奈特的慢叙观 一文可算作其中较有价值的一篇力作, 但是终究仅从叙事速 度这一个角度切入进行研究, 在全面性方面尚 有所欠缺。 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目 前国内学界对于作为方法论的热奈特叙事时间理 论的研究和应用中所存在的对应用理论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理论本身进行研 究的这种 “ 用大于体”的现象还是相当严重的。那么,这种现象是否仅是源于 叙事学传入我国的历史尚短,而其方法论价值较容易在接受的初级阶段显现出 来的缘故呢?通过横向比 较西方学界叙事时间理论的研究现状之后,我们却发 现答案并非如此简单。 正如本章第一节中所言,后结构主义叙事学对经典叙事学的冲击主要在于 否定了其建构的叙事规约,而后经典叙事学则更倾向 于寻找规约之外的现象进 行批评,从某种程度上对规约进行补充和完善。在叙事时间这一具体问题上, 同样也遵循了这种总体趋势。自以热奈特为代表的经典叙事学之后,后结构主 义以及后经典叙事学家们并未在热奈特关于叙事时间规约性研究的方向 上走得 更远,而是从各自 的理论立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质疑乃至批判。 后经典叙事学理论家卡恩斯 ( m i c h a e l k e a r n s )在其1 9 9 9 年出版的 修辞 性叙事学一书中,就针对热奈特的叙事理论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批评,卡恩斯 指出: “ 一方面, 叙事作品 对事件之严格线性顺序的偏离符合人们对时间的体验。 不同类型的偏离 ( 如通常所说的倒叙、预叙等等) 也会读者产生不同的效果. 另一方面,热奈特的分 类没有论及在一部具体小说中, 错序可能会有多么重要, 这些叙事手法在阅读过程中究竟会如何作用于读者。换一个实际角度来说:可 以教给学生这一分类,就像教他们诗歌音步的主要类型一样。但必须让学生懂 得热奈特所区分的 预叙自身并不重要,这一技巧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第一章 引言: “ 无关紧要”的 叙事时间? 于 个 人、 文 本、 修辞 和文 化方 面的 语 境。 ” 。 一方面卡恩斯承认倒叙、预叙( 即提前叙述后来发生之事)等技巧会对读者 产生不同 效果, 另一 方面又说这些技巧“ 本身并不重要” 。和后结构主义叙事学 颠覆经典 叙事学的 规约本身的合理性有所不同, 卡恩斯前后矛盾的观点 实际上 是在肯定叙事时间在接受过程中可以产生效果的同时,质疑热奈特的叙事时间 理论 也就是叙事时间中的“ 规约” 作为一种理论而存在的必要性。 那么,是否真如国内学界 “ 用大于体”的研究现状以 及卡恩斯所说的那样, 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就仅仅是对确实在读者接受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规约进行 总结、归类以及命名,而当这种总结完成之后,其价值也仅止步于在具体文本 批评中方法论方面上的工具性,而对叙事时间理论本身的研究就己经是 “ 无关 紧要”的呢? 。m i c h a e l k e a r n s , r h e t o r ic a l n a r a o l o gy, l i n c o l n : u n iv e rs ity o f n e b r a s k a p r e s s , 1 9 9 9 , p .5 第二章从 “ 工具性” 到 “ 文学性” 第二章从 “ 工具性”到 “ 文学性” 第一节伪时间:叙事时间的工具性 和结构主义有着很深渊源的热奈特本人并不否认其理论本身的工具性,这 一点我们由 叙事话语一一方法论一书的副标题就可以一目了然。同样,在 叙事时间问题的研究中,这种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性就尤其突出地显现出来。 热奈特在其著作 叙事话语中针对叙事时间的工具性提出了一个十分重 要的核心概念伪时间。 “ 在下文中我们将看到,这一状况并非始终与本篇的主旨无关,有时必须 挽回或试图挽回换喻移位的影响;但我们首先应当接受它,因为它是叙述手法 的组成部分,必须抓住近乎虚构的叙事时间,这个相当于真实时间的虚假时间, 我们将有所保留 地 称其为伪时间。 ” 。 热奈特对叙事时间所进行的研究,实际上只是将其看作一种换喻意义上的 向阅读本身借用的“ 时间性” ,因此称其为 “ 伪时间” 。这一点恰恰是被研究者 们所忽略掉的,通常只是注意到这种被借用的时间 性为 “ 叙事时间” ,强调其所 借用的时间性,而往往忽略了热奈特在开篇伊始所强调的叙事时间之 “ 伪” 一 一即经典叙事学侧重研究的叙事时间的“ 工具性” 。关于 “ 伪时间”的工具性的 问题,以色列女叙事学家施洛米丝 里蒙一 凯南在她的 叙事虚构作品一书中 对此进行了更加透彻的分析和解释: “ 严格说来,本文时间属于空间范畴,而不属于时间范畴。叙事文作为本 文只具备一种时间性,那就是从阅读过程中间获得的时间性。探讨本文时间实 际上涉及的是语言片断在本文连续统一体中的线性的 ( 空间的) 布局。由此可 见,故事时间和本文时间事实上都只不过是伪时间。但是,只要我们记住它们 伪 成分。 ” 的实质,它们就仍然可以是研究故事与本文关系中一个重要方面的有用 曲 通过热奈特和里蒙一 凯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经典叙事学家那里,叙事 。i 法 热 拉 尔热 奈 特: 叙事 话 语 新 叙事 话 语). 第 1 3页. 0 以1 里蒙 凯南: 叙事虚构作品, ,姚锦清等译, 王文融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1) 年第1 版 北京: 三联书店,1 9 8 9 年第 1 版,第7 9 - 8 0 页。 第二章 从 “ 工具性” 到 “ 文学性” 时间所借用的 “ 工具性”正是 “ 伪时间”之所以 “ 伪”的重要原因,同时,这 种“ 工具性”也正是被以 卡恩斯为代表对热奈特乃至经典叙事理论提出质疑的 批评家 们所不得不肯定的经典叙事学的核心功能之所在。热奈特在 叙事话语 后文中 针对叙事时间的研究也正是针对这种“ 工具性”所展开的,不论是 “ 顺 序” 、 “ 时距” 还是 “ 频率” , 热奈特的 研究重点在于对叙事时间现象的总结和归 类,并且通过这种细致严密的分析和总结从客观科学的角度,无可辩驳地证明 了 叙事时间在叙事性虚构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性。 然而,除此之外,作为一 位深受结构主义影响的文论家,热奈特并没有对这些在实证中总结出来叙事时 间规约在审美以及意识形态层次上进行更进一步的价值判断,而仅仅止步于叙 事时间工具性方面的研究和证明。因此,这也正是以卡恩斯为典型代表的后经 典叙事学家们质疑热奈特所总结的叙事时间规约以及叙事时间技巧本身 “ 并不 重要”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如果正像热奈特所说的那样, 叙事时间本身是在叙事性虚构作品的叙事话 语层面一种换喻意义上 “ 借用” 来的具有工具性的“ 伪时间” ,那么, 我们不禁 又要追问 与这种 “ 借用”或者 “ 虚构”的 “ 伪时间”相对,在叙事性虚构 作品中 是否还存在着另一种工具性之外的“ 真正时间” ?“ 伪时间” 在借用“ 工 具性” 之外,与这种 “ 真正时间”是否还存在着更为深入的关联? 针对这样两个崭新的问题,时间哲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给了我们很大的 启迪。 第二节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 从古至今,时间始终是一个倍受关注却又难以捉摸的概念,而时间本质问 题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多面性,这使得与之相关的各种研究以及在研究过程中敷 衍产生的各种具体问题都具有强烈的跨学科特征。不论是现代物理学、生物遗 传学还是哲学与宗教学,任何一种关于时间的研究似乎都只是强调了时间某一 个方面的特性,然而,却都很难从整体上对时间的本质予以一个确切且全面的 定义和限定。我们始终无法摆脱时间不可避免的流逝,同时又在这种习以 为常、 如影随形的流逝中难以确切描述这种流逝的实质对于时间问题研究的这样 一种“ 不识庐山 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 中” 的 特性, 圣 奥古斯丁( s t . a u g u s t i n e ) 在其著名的 忏悔录一书中进行过如下对时间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论述: 第二章 从 “ 工具性”到 “ 文学性” “ 时间究竟是什么?谁能轻易概括地说明它? 谁对此有明确的概念,能用 言语表达出来?可是在谈话之中, 有什么比时间更常见,更熟悉呢?我们谈到 时间,当然了解,听别人谈到时间,我们也领会。 那么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 人问 我, 我倒 清楚, 有人问 我, 我想说明 , 便 茫然不 解了 。 ” 。 这一段至今仍为众多进行时间课题研究的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经典论述, 从哲学的角度非常确切地描述了时间的本质难以 捉摸的特性,同时,从它其提 出后长达数百年的历史中一直受到普遍推崇和广泛引用的这一客观事实中也可 以 看出,在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时间问题研究范畴中,时间哲学无疑是研究时间 问题的重要核心之所在。在体大精深的时间哲学中,在时间形态方面的循环时 间与线形时间的对立以及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对立可称为两大最基本的核心 问题。其中,有关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对立的问题,则是在时间哲学的研究范 畴中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热奈特所提出的“ 伪时间”概念的关键之所在。 物理时间,也被称为客观时间或者宇宙论时间,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古希 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 物理学一书的相关论述,在近代以来,随着经典物 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科学主义的风靡一时,物理时间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也 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物理时间的观念实际上是建立在牛顿物理学绝对时空基础 上的。所谓绝对时空,就是把时间和空间看作是无待于事物的宇宙框架,是万 物创造的场所。按照绝对时空的观念,时间是均匀流逝的东西,因而可以加以 客观度量和抽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天分为 2 4小时,也可以把 1 分钟分为 6 0 秒。这里,每一个度量单位都是同质的,没有什么区别。物理时间从本质上讲, 是一种空间化的时间,是科学的时间,即可度量的和抽象的时间,它的意义和 价值正如里蒙一 凯南在 叙事虚构的作品一书中所言: “ 把时间当成人们主观 上相互确认的、公共的、社会的常规,而我们确认这一常规是为了更便于共同 相处。 ” 换而言之, 物理时间 作为 一种关于时间的 观念, 本身 所具 有的 规约性 和工具性的特征正是其方法论意义上的价值之所在,而物理时间的规约性和工 具性,也正是前文中所提到的“ 伪时间” 所借用来的那一部分“ 真” 。 精确度量的物理时间为我们的日 常生活提供了诸多不言自明的便利,然而, 物理时间这种可度量的“ 工具性”却也让我们在深入思考时间问题之时陷入新 的困惑之中:如果时间真的可以用丈量长度的方式进行测量,那么我们如何用 。f 古罗马 1 奥 古 斯 丁: 忏 悔录 , 周 士良 译, 北 京:1 9 6 3 年 版, 第2 4 2 页 。 以 1 里 蒙 凯 南: 叙 事 虚 构 作 品 , 姚 锦 清 等 译 , 北 京: 三 联 书 店, 1 9 8 9 年 第1 版 , 第n页 第二章 从 “ 工具性”到 “ 文学性” 物理时间的精确长度来定义时间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 过去” 、 “ 现在” 和 “ 将 来”?我们通常所说的“ 现在” 又怎样用丈量长度的方式来测量?诸如此类的 一系列疑问,将物理时间 在解释时间问题时所鞭长莫及的 某些方面显现出来。 也就是说,在 “ 工具性”的物理时间之外,时间还可能并且需要以其他的方式 被我们所感知,这种关于时间的感知方式是一种内在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之中的. 值得注意的是,哲学家对这种内 在时间的关注的历史要远远早于受经典物理学 影响而在如今占有统治地位的物理时间研究。前文中所提到的基督教哲学家 圣 奥古斯丁在其著作 忏悔录中就曾这样提到: “ 我的心灵啊,我是在你里 面度量时间。事物经过时, 在你里面留下印象,事物过去而印象留着,我 是度量现在的印象而不是度量促起印象而已经过去的实质;我度量时间的时候, 是在度量印 象。 ” 。 从 这样的 论 述中 我们可以 看出, 圣 奥古 斯丁的 观点 更倾向 于将真正时间存在于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中。然而,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创造性 的思路,却在相当漫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之内被西方哲学界所忽略,直至到现代 哲学中的胡塞尔以及海德格尔等人才又重新寻回了这一传统。而本文所要着重 进行介绍的则是在一次散步中偶然顿悟进而展开时间研究、以独辟蹊径的非理 性姿态出现的法国哲学家亨利. 柏格森 ( h e n r i b e r g s o n ) 及其关注心理时间的 “ 绵延”理论. 柏格森在科学主义以 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空间化物理时间登峰造极的2 0 世纪 初期,发现并提出了 “ 心理时间”的概念。柏格森首先区分了两种时间:一种 时间即前文中我们有所提及的物理时间,这种空间化的时间只是在将强度转化 为刻度的数字化过程之后获得可度量的和具有抽象性质的一种工具,柏格森认 为这只是科学的时间,而并非生命的时间;而另一种时间,则是被柏格森称为 “ 真正的时间”的心理时间。柏格森认为,真正的时间是 绵延 ,它是生命本 身异质的延伸,而不是可以度量的、由同 质同量的单位组成的科学的时间。绵 延就像一段音乐,我们总是在总体上感觉它,而不是将它区分为一个个组成它 的音符。当我们抛开一切理性,一切外在干扰, 沉心于体验内心关于时间的感 受,那么,我们就可以 懂得什么是柏格森所说的“ 绵延” 那是一种生命个 体浑然天成的、非理性的时间感受。柏格森缺乏理性支持却充满了人文关怀色 彩的时间理论无疑深刻影响了 普鲁斯特、 伍尔芙等诸多作家的创作,普鲁斯特 本人在创作 追忆逝水年华的过程中就曾经声称该作品是一部向柏格森致敬 。 古罗马】 奥 古 斯丁: 忏悔录 , 卷十一二十七. 第二章 从 “ 工具性”到 “ 文学性” 的 作品。 甚至 有评论家认为,文采出众却后继无人的柏格森直觉主义对文学艺 术的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大大超过了其在哲学界的受重视程度。 不论是强调自 然科学实证的物理时间,还是重视生命直觉感受的心理时间, 实际上,都只是人们从不同角度认知时间的观念一种。任何作为观念而存在的 所谓时间的纯定义 和概念之中, 必然已 经预设潜伏着一种先验的 对于时间的规 定,而这一潜伏着的规定往往由于逃避了更为全面而周全的反思,反而会使时 间的定义变得晦涩不明。因此,在把握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这两种观念之时, 我们姑且抛开二者对立互不融合的一面,也不必像柏格森一样强调究竟哪个才 是 “ 真正的时间” ( 任何一门理论和学说的提出必先以 批判乃至偏激的姿态出 现) ,而是要以 一种更加全面且客观的角度把握二者互为补充、 各有所侧重的特 质。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曾在悼念其青年时代好友贝索的时候有过这样 一段著名的论述: “ 现在,他又比我先行一步,他离开了这个离奇的世界。这没 有什么意义,对于我们有信仰的物理学家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粉笔 只不过有一种幻觉的意义而己,尽管这幻觉很顽强。 ” 。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 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使用着物理时间为我们生活提供的有迹可循的秩 序感,同时, 也在慨叹光阴流转,岁月无情的俯仰之间深刻地感受着心理时间 这种真实的生命体验。 正如柏格森的时间理论深刻地影响了 众多作家的创作这一客观事实一样, 心理时间注重生命感受的特征无疑使其与同样作为唤起人们对生活基本感受的 文学艺术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密切的关联。叙事性虚构作品中的叙事时间由 本质 上看是一种借用、 模拟了日 常时间的 “ 伪时间” ,同 样也具有日 常时间所具备的 这一二重性特征,同时作为再现工具和再现客体而存在。换而言之,在热奈特 所强调的近似于 “ 物理时间”的 “ 工具性”之外, 叙事时间同样也具有 “ 心理 时间” 唤起生活感受的 特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广义上的 “ 文学性”特征.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 文学性” 这一概念是由 俄罗斯形式主义、结构主 义文论家罗曼 雅各布逊于 1 9 2 1年首先提出, 他指出: “ 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 文学而 是 文学 性 , 也 就是 使 一部作品 成为 文 学 作品 的 东 西。 n . f谓“ 文学 性” , 也就是指文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特性,即 “ 文学的 性质” 。一直以来,学术界关 于 “ 文学性”的说法林林总总,本文所指的叙事时间的“ 文学性”主要是应用 。吴国 盛: 时间 的 观 念 , 北京:中 国 社会科学出 版社,1 9 9 6 年1 2 月 第1 版,第4 页 . 俄 罗 曼雅 各 布 逊: 最 近 的 俄罗 斯 诗 歌 , 1 9 2 1 年, 第i i 页 . 第二章 从 “ 工具性” 到 “ 文学性” 了 “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的这一部分 “ 文学性”特征,特在此加以 说明,后文所现,不再赘述。 第三节与时间的游戏:叙事时间的文学性 在一部小说中,它的时间是叙述者根据物理时间构造的虚拟时间,也就是 前文所一再提及的“ 伪时间”。针对叙事时间具有 “ 工具性”之外的“ 文学性” 这一的问题,包括热奈特本人在内的诸多 叙事学家们都在不同角度和程度上予 以了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在 “ 工具性”之外,米克 巴尔对叙事时间在错时方面的价值探索更侧重 于读者反应方面。 和迈克尔. 卡恩斯强调语境的读者反应有所差异的是, 米克 巴 尔认为 在普遍意义上来看, 叙事时间的 错时 现象打破了阅读过程中的 双线性, 从而产生了美学以及心理学上的价值和意义。 这种思路和俄罗斯形式主义的“ 陌 生化”理论在审美功能和效果方面的观点有着很大的类似。 热奈特在 叙事话语一书中关于叙事时间部分的结尾,针对该书的研究 素材普鲁斯特的 追忆逝水年华中丰富复杂的叙事时间手段运用写下了 一段题为“ 与时间的游戏” 的文字,作为整个叙事时间问题的总结: “ 大家知道普鲁斯特的主人公如何看上去站不住脚的模棱两可潜心探寻和 膜拜 外时间和 纯状态时间 ;如何想整个地,并与他未来的作品一起 既 在时间之外 又 在时间之中 。无论这个本体论的奥秘的谜底是什么,现 在我们或许更清楚地看出这个自 相矛盾的目的在普氏作品中是如何发挥作用和 实现的:内 插,扭曲,浓缩,普鲁斯特的小说相比正如他标榜的那样是部 失 去并找回时间的小说,但也是 ( 或许更加隐蔽)一部 驾御、 征服、 控制、 暗中破坏、或确切地说曲解时间的小说,提起它,正如其作者提起梦,怎能 不谈 ( 也 许私下 不 无做一番比 较的 盘算) 它 与 时间 做的 绝妙游 戏 呢? ” 。 和米克. 巴 尔将注意力放在读者那里 有所不同, 热奈特将 追忆逝水年华 中丰富的叙事时间问 题看作是作者普鲁斯特在进行一场 “ 与时间的游戏” ,并且 认为这是普鲁斯特的个人风格和技巧问 题 ( 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叙事时间技 巧的普遍性) 。 。1 法 热拉尔热 奈 特: 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 , 王 文 融 译, 北京: 中国 社会科 学出 版社, 1 9 9 0 年第. 版 第 1 0 6 页。 第二章 从 “ 工具性”到 “ 文学性, 无论是米克 巴尔还是热奈特,他们在对叙事时间除了“ 工具性” 之外的 其他价值的分析方面,都不约而同 地指向 了文本之外, 最终落脚于读者和作者 之上。 在这样一种并不彻底也缺乏有力实证 ( 和分析文本中叙事时间的明晰相 比) 的分析中,我们可以 发现, 这样一种 “ 叙事时间” 和作为工具的“ 伪时间” 大不相同,它不再是着眼于如何精确地计算 “ 每个星期三锻炼三个小时”中的 跨度和时距,而是更趋向于一种作为创作主体和感受主体的人在整体上的对时 间的感受和观念。在这些不彻底的分析中,我们却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在作为工具的“ 伪时间”之外, 叙事时间同样作为一个心灵感受的对象而存在, 它不仅仅是物理方面的度量和计算, 而且还携带了诸多与审美、情感、观念、 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等相关其他方面的因素,而在此前注重 “ 工具性”的研究 恰恰忽略了叙事时间直接与人的思想与情感世界发生关联的“ 文学性”这一面. 叙事时间的这种二重性,是与时间哲学中宇宙时间和心理时间的二元对立相吻 合的。 第三章叙事规约中的时间意识 第三章 规约中的时间意识 第一节“ 规约之外”还是 “ 规约之中” 通过前一章的分析以及从时间哲学相关理论的推导, 我们基本可以得出 这 样的结论叙事时间在被以 热奈特为代表的经典叙事学家们所推崇并且进行 了重点研究和剖析的“ 工具性” 之外, 还具有的审美和意识形态价值方面的“ 文 学性”特质。 针对叙事时间的 “ 工具性” 和 “ 文学性” ,里蒙一 凯南有过这样恰当而明晰 的论述: “ 同大千世界的其他内 容一样, 时间经验也可以 在叙事本文中再现出来, 例如弗吉尼亚 伍尔夫的小说 到灯塔去( 1 9 2 7 年) 就是这样做的。在很多叙 事虚构作品中,时间不仅仅是在先反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