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张炜小说苦难与救赎主题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当代文坛上,张炜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作品充溢着浓浓的人文关 怀精神和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对苦难格外关注。关 注苦难是为了超越苦难,也就是实现对苦难的救赎,实现对苦难意义的升华。 因此,其作品中的苦难主题与救赎主题就像两根擎天大柱,既支撑又贯穿其 创作的始终。本文正是以苦难与救赎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张炜的创作心态。 第一部分写历史记忆中的苦难。有些历史是需要铭记的,因为毕竟只有不 能忘却才会有民族的希望。历史层面的苦难通过对解放战争的反思、对土改 的反思和对文革的反思凸显了人生存的苦难,包括身体、心灵和人性的苦难。 第二部分写大地的苦难。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 展,大地遭到了严重的侵犯,“大地山河满目疮痍”,大地被曰益鲸吞殆尽, 已是不争的事实。选择林子、河、土地作为透视的窗口,反映人对大地的无 限破坏。 第三部分写当下社会现实中的苦难。社会主义市场化进程,带给当代文学 的不仅仅是具有生存论色彩的世俗性苦难,更重要的是伴随信仰丧失的精神 的苦难,包括信仰的丧失、道德的滑坡、对物欲的无限追逐。 第四部分写对苦难的救赎。从张炜的作品中归纳出四种救赎途径并对之进 行评价。其一是拒绝遗忘,面对过去,只有勇于正视与面对,才能唤醒良知, 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拒绝遗忘,是一种承担,也是一种执着。其二是崇尚 生命的自由意志,这是张炜面对当下人的异化而提出的策略。他把生命看作 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力,并寻求生命的自由,注入了对尘世自我主体的思 考。其三是融入野地。在大地上诗意的栖居是张炜的人生追求,也是他拯救 人类迷途知返的途径。其四是走向精神的高原。张炜的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 的光明之子,他们的存在虽然稀少却引导着整个人类精神的向前挺进,他们 的存在昭示着人类还有希望。 关键词:张炜苦难救赎 a b s t r a c t z h a n gw e ii s at m q u eb e i n gi n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t u r eo fc h i n a h i s w o r k s8 1 ef u l lo fs t r o n gh u m a n i t a r i a n i s ms p i r i t i ti st h i sk i n do fs p i r i tt h a tc a n s e s h i m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s u f f e r i n g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a t t e n t i o nt os u f f e r i n gi si no r d e r t os u r m o u n tt h es u f f e r i n ga n dr e d e e mt h es u f f e r i n g t h e r e f o r e ,s u f f e r i n ga n d s a l v a t i o n ,j u s tl i k et w om a i n s t a y s ,肿t w ok e ys u b j e c t si nz h a n g w e i sw o r k s , w h i c hs u p p o r ta n dr u nt h r o u g hh i sw h o l ec r e a t i o n sf r o mb e 西u n i n gt ot h ee n d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i n l yf o c u s e si nt h es u f f e r i n ga n ds a l v a t i o ns u b j e c t ,t h r o u g hw h i c h t oe x c a v a t et h es u b j e c t i v ea t t i t u d ei n s i d eo f z h a n g w e i t h ef i r s ts e c t i o nm a i n l yw r i t e st h es u f f e r i n gi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m e m o r y s o m e h i s t o r i c a le v e n t sn e e dt ob er e m e m b e r e df o re v e r ,w h i c hc a l ll e a dnn a t i o f t oa b r i g h tw a y t h es u f f e r i n gi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m e m o r yi n d u e st h er e c o n s i d e r i n go f t h ew a ro f l i b e r a t i o n ,t h er e c o n s i d e r i n go f l a n dr e f o r ma n dt h er e c o n s i d e r i n go f t h eg r e a tc u l t u r a lr e v o l u t i o n ,w h i c hc a u s ea l lk i n d so f m i s e r y t h es e c o n ds e c t i o ni sa b o u tt h es u f f e r i n go f t h ee a r t h a l o n gw i t l lt h ea r r i v a l o ft h ei n d u s t r y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 , t h ee a r t hh a se n c o u n t e r e dt h es e r i o u si n f r i g e m e n t c h o i c et h eg r o v e t h ef i v e r a n dt h el a n da st h ew i n d o wo fp e r s p e c t i v et or e f l e c tt h ei n f i n i t ed e s t r u c t i o nt h a t p e o p l eh a sd o n e t ot h ee a r t h t h et h i r ds e c t i o nd e a l sw i t ht h ea c c o u n to f 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f e ,i nw h i c h t h e r ei sa l s of u l lo fs u f f e r i n gw h i c hi ss e t t i n gp e o p l ei nad e s p a i r i n gs t a t e w i t h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o c i a l i s mm a r k e t m e n t a ls u f f e r i n gf o l l o w sa tt h e 毹眦l e t i m ew h i e hi n c l u d e st h e1 0 s to fb e l i e f , t h ed e c l i n eo f m o r a ls t a n d a r d sa n dt h e p u r s u eo f m a t e r i a l t h ef o u r t hs e c t i o nd e a l sw i t ht h es a l v a t i o n w h i l ed i s c l o s i n gt h es u f f e r i n g , z h a n gw e it r i e st og i v ew a y st oc o u n tw i t hi t t h i sp a r td r a w sf o u rd i f f e r e n t s a l v a t i o na n dm a k e sac o m m e n to nt h e mr e s p e c t i v e l y f i r s ti st or e f u s et h e f o r g e t f u l l o ft h i n g s o n l yh a dc o u r a g et of a c et h ep a s t ,c o u l dw ea w a k et h e c o n s c i e n c ea n da v o i dt h et r a g e d yw h i c hh a p p e n sr e p e a t e d l y s e c o n di s t o a d v o c a t et h ef r e ew i l lo f t h el i f e ,w h i c hi st h es a l v a t i o nt h a tz h a n gw e ip r o p o s e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e r s o n sd i s a s s i m i l a t i o n t h i r di st om e l ti n t ot h ew i l dl a n d s e t t l i n gd o w no nt h ee a r t hp o e t i d yi sz h a n gw e i sl i f ep u r s u e ,a l s oi st h ew a y h es a v e st h ep e o p l ei nt h ew r o n gw a y f o u r t hi st om o v et o w a r d st h ep l a t e a uo f s p r i t 。i nz h a n gw e i sw o r k s ,t h e r ea i ea s e r i e so f s o n so f t h el i g h t a t h o u 咖 p e o p l el i k et h e m a r c $ c a t c , ei nt h ew o r l d ,t h e i re x i s t e n c ei ss oi m p o r t a n g tw h i c h g u i d e st h eh u m a ns p i r i tt ot h ef r o n t k e yw o r d s :z h a n gw e is u f f e r i n g s a l v a t i o n 2 张炜小说苦难与救赎主题论 引言 在当代文坛上,张炜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始终带着鲜明的个人特 点探索于属于自己的文学园地。创作之初,他携带着具有清纯、优美、健康 韵味的“芦青河”系列闯入文坛,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重温了那 渐趋渐远的人间真善美。八十年代的古船,一改初期“爱和美”的叙述, 代之以沉重的苦难叙述。此后,张炜就和苦难结下了不解之缘,柏慧、家 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直至新作刺猬歌都延续 了这一主题。尽管苦难的形式在具体的情景里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内涵,从具 体的个人经历到家族、阶级、历史以至整个人类在自然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中的种种遭遇,处处都充满了不幸和苦难。可以说苦难叙述贯穿了他几乎所 有的小说创作。 苦难,是人类生存的命定境遇。苦难作为一种总体性的情感,一种终极 的价值关怀,一直是作家们反复书写的主题之一。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毋 庸置疑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表现在文学史上,“苦难”这一沉重的主题显然 构成了文学艺术表达的核心情感,一直居于文学叙事的中心。“从某种意义 上说,整个文学史就是一部描写和揭示人类苦难的历史。一部作品只有触及 了苦难这一文化主题,才有可能具有历史厚度和情感深度;一个作家只有洞 察并深刻表现了这一文化主题,才有可能进入伟大作家的行列。,l l 】张炜正是 通过反复的思考苦难、叩闯苦难进而书写苦难而行进在伟大作家的行列之 中。面对人类社会在经历巨大劫难后,他难以释怀的苦痛记忆和现实中对苦 难的漠视和遗忘构成了他的情感悖论。他站在人的归宿的最高目的上对人类 的苦难进行了反省,从人的角度对人类残存的良知进行最后的吁请。这是张 炜面对苦难的姿态。正因如此,一种对于人的处境,对苦难深刻表达的文学 命题就成为他小说追求的目标。他的小说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的关切,对 人类的灾难处境和苦难命运的深刻理解,对人性的崇高与卑鄙,人道与野蛮 之间冲突的描绘,显得深邃而强烈。 事实上,文学的意义不仅在于描写和揭示人类生存的苦难,它还应当实 现对苦难的超越,给人类昭示出有效的救赎途径进而开辟出人类精神生存的 空间,给人们以战胜苦难的信心和勇气。超越就是进取,就是向前突破,就 是从自身现实向前跨出一步,向前奋进一步,获得救赎。雅斯贝尔斯曾经说 过:“对任何一种真正的悲剧来说,只有悲剧还是不够的,而应该导向超越”。 翻当然,救赎不仅仅是超越,它还意味着对苦难意义的升华。文学史上那些 优秀的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尽管在具体形态上千差万别,但在这 精神追求上却殊途同归。因此可以说,文学作品是否深刻表现了苦难和救赎 这一主题,在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艺术生命力。张炜之所以在古船之后 受到持续关注,就是因为他在作品中一如既往地深刻表现了苦难和救赎的主 题。 一、历史记忆中的苦难 “思考历史是沉重的,这是因为它本身的滞坠与苦涩,因为所有的历史 选择并非遵循后人看来一目了然的理性,而是按照每个时代所提供的各种模 糊的可能住。”【3 i 走进历史,思考历史记忆中的苦难,对张炜来说无疑意味着 走向艰难与痛苦。让我们同张炜一起走进历史,聆听他对历史苦难的言说, 因为毕竟只有不能忘却才会有民族的希望。 1 、对解放战争的反思 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暴烈表现形式,虽然有时也能给人类历史发展以推 动,但它首先会给人类带来痛苦和灾难,即使是所谓的正义战争,也会有流 血牺牲,也会有生离死别,也会给卷入战争漩涡的个体带来巨大的创痛。张 炜的家族就是从这一立场对解放战争进行了反思。他以一种完全不同于 战时英雄史观的反思心理来看待国共之间的解放战争,对战争的真面目进行 了还原,对战争中高贵生命无缘由的逝去扼腕叹息。在我看来,家族无 非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那便是引入了革命历史神话解放战争的故事。 在这里,张炜放弃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叙述,转向了战争苦难这一人性化 2 的主题。小说不仅仅被置于鲜明的战争背景上,更在于小说呈现了战争带来 的人的毁灭与人性的异化。 ( 1 ) 对生命的漠视 “人的生存不是为着战争,战争的生存却是为着人。”【4 】可是,张炜却发 现了为了人的生存的解放战争同样存在着漠视生命的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 这场战争本身也是一场人生的大悲剧。 家族的主人公宁珂在叔伯爷爷宁周义和阿萍奶奶的精心呵护下长大 后,却在内心的召唤下走上了一条旨在击毁他们的隶属于不同阶级的革命道 路。尽管当时宁珂对他所走的道路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凭借内在的激情 和内心渴念。他身上有着那些年代里青年人英雄般的努力,燃烧的激情以不 可抗拒的强制力源源不断地从澎湃的内心中涌出,要在自身中以及周围的社 会中实现更高的人性。然而,忠心耿耿、一腔热血憧憬的革命与现实中的革 命却大相径庭。宁珂急切希望在部队上、在战场上加入“同志们”的行列之 中,却自始至终被领导安排做与他想做的毫无关联的事情。在他所服务的“八 一”支队里,他只不过是一个被战争充分利用的“他者”。加入革命之初, 他就被利用作为说客去劝说后来成为他岳父的开明士绅曲予去解救被俘的 “八一”支队队长殷弓;随后他的再次要求加入“同志们”的行列又被拒绝, 相反被命令留守在家中,时刻监视他的叔伯爷爷宁周义,随时向上级汇报, 充当了自己亲人的“内奸”。偶尔他也意识到这种行为的自私、不地道和有 失做人的光明磊落。后来部队转移,宁珂又受命打着他叔伯爷爷的招牌呆在 老家,组织民团,搞军火。这次他没有了重任在肩的自豪而有着难言的失落 感和被遗弃感。但他还是不遗余力地为这支队伍,为自己内心认定的东西努 力着,不惜以欺骗亲情为代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场彻底的祭与献, 我支出了生命。”【5 】他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军火事情败露,被抓获并经受 了残酷的人身折磨。在战局将结束时,叔伯爷爷宁周义被捕,宁珂竟然被命 令作为巡回法庭的议员参与审判。不管于情于理、他都有回避的权利。然而, 他的参与还被命名为对他的“考验和爱护”。他最终也没辜负这“考验和爱 护”,对他叔伯爷爷判了死刑,完成了战争对他的洗礼。宁珂,为了战争可 谓是鞠躬尽瘁。可战争的胜利并不属于他,作为被利用的“他者”完成使命 后,在一腔热血投入解放后的小城建设中,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逮捕,遭受 惨无人道的人身折磨。“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 的”【6 】历史命运又一次轮回到宁珂的身上。 让我们转向宁珂的岳父曲予先生。年轻时代,他敢于反抗父母的封建权 威,带领自己心爱的女人离家出走,并突破了离家出走之后再次陷入彷徨无 路的怪圈。他选择了医生这个行当作为他的职业,也作为他救助民众的方式。 他也的确从工作中看到了自己的意义成功地挽救生命。他的荷兰医生老 师对他的评价是具有“献身精神、责任感、宗教般的虔诚”。他曾发誓不介 入党派之争,在他看来,这些争执曾经演化成,将来也必定演化成更为残酷 的战争。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他也身不由己地破卷入战争的漩涡。他开 始竭尽全力帮助“八一”支队,为它提供药、布匹、直至黄金,最终还参与 了为这支队伍搞军火。在面临是否卷入搞军火生意时,他深知自己会走进长 久的派别之争。这不仅意味着命运的抵押,更意味着背离自己的信念。作为 人,还有什么比生命和信仰更重要呢? 为了这场战争,曲予连生命和信仰都 置之不顾了,他为战争奉献了什么也就可想而知了。也正是在这场军火行动 中,他被暗杀了,为这场战争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可是,他的牺牲非但没有 名垂青史,反而得到恶意中伤。 中国文化向来缺乏对于生命的尊重,摩罗先生就有这方面的高见:“中 国文化及其冷酷无情,即缺乏人文气息。无论是就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而言, 还是就日常生活形态而言,内中隐藏着对于生命尊严的漠视和对于人性的敌 意。”e t ) 摩罗所说的对于生命尊严的漠视和对于人性的敌意,表现在家族 中就是对于像宁珂、曲予这样的“好人”的生命尚且不尊重,对于所谓“坏 人”的生命也就更谈不上尊重了。宁珂的叔伯爷爷宁周义是以“八一”支队 的敌对方的军界政要人物的身份出场的。在他身上,历来敌军首领的冷酷无 情和跋扈意识,被他的脉脉温情和深谙世道取而代之。对于侄子宁珂,他尽 到了一个叔伯爷爷一般不可能尽到的责任和义务。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强 加给侄子,而是希望他得到自由的发展。当得悉宁珂打着他的招牌为他的敌 对方谋取利益时,他也没有过多的责备宁珂。当得知宁珂被捕时,他又违背 战争规则,救宁珂出来,尽管对此保持着忏悔之情。当妻子阿萍被以卑鄙的 4 方式诱骗到“八一”支队进而遭到软禁以此作为诱饵捕获自己这条大鱼时, 他还是毅然钻入了圈套,为了自己心中的爱情、亲情,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如果说宁周义这个“反动政客”被宣判死刑在“八一”支队看来罪有应 得,土匪出身的小河狸则是死有余辜。提起“小河狸”,不由令人想起艾芜 山峡中的野猫予。小河狸就像野猫子一样,身上既有剽悍残酷的野性特 征,又透露出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特别是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她生活 在土匪窝里,养成了连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的勾当都毫不眨眼的生活习惯, 练就了天不怕地不怕的泼辣性格。她的土匪命运本不是她这个年龄的女孩子 所能自由主宰的。如此天真美妙的少女,本来应当拥有温馨的生活和幸福的 将来,可是在那样残酷的战争年代,她却沦为了土匪。因此她的行为残忍、 冷漠是时代的必然。在一次审讯“八一”支队被俘的重要人物许予明时,她 对他产生了感情,继而深深地爱上了他。她冒着背叛自己母亲的危险,把许 予明解救出来。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情感折磨之后,为了心中的爱情,她冒着 生命危险,毅然到“八一”支队去寻找许予明。在她身上,我们发现了一种 自然的东西,对美好爱情的勇敢追求。但是,这无异于自投罗网,“八一” 支队的领导正对小河狸恨之入骨,可谓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他们没有征得许 予明的任何意见,也没有寻求任何对小河狸进行改造的方法,就对她进行了 游街、公审直至对她进行了枪决。在这种血腥的个体死亡的背后,隐藏着战 争环境下人的精神的麻木和冷漠。 这样的生命的消逝还有很多。许予明,一个对“八一”支队做出巨 大贡献的人,一个为爱情所累的“革命情种”,在得知小河狸被枪决之后, 精神上受到极大打击,后来却杳无音信地失踪了。李胡子,一个受人爱戴的 土匪,豪爽畅快,从未有过品质方面的问题。他参加过几十场战斗,与土匪 和异国军队有过无数次的交锋,与一些出生入死的贫民兄弟一起刨下了赫赫 战功。他在受命杀掉服务于不同党派的同时又是自己的恩人兼挚友的占聪 时,内心发生了激烈的冲撞。最终,他的良知战胜了命令,护送占聪逃跑, 回来后负荆请罪,却神秘消失了。占聪,一个出国留过洋、怀着济世情怀回 归祖国的人,在战争局势最终导向“八一:支队时,他的命运已经不由他做 主了。 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他们本应该享受生命赋予他们的苦和乐,然 而却被战争毁灭了。他们的或被关押或死亡,给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人带来 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这种苦楚是没有战争经历的人所无法想象的。高贵 生命的被摧残和消逝,不能不使人产生沉重的悲剧感和莫大的心灵震撼。这 里无疑包含着对现实无端戕害生命的抗议。正是通过这些高贵生命毁灭,我 们看到了战争对于人的毁灭。 ( 2 ) 人性的异化 战争一方面意味着死亡,意味着苦难;另一方面它又引发种种的人性之 恶,构成对人类的严重侵害。家族中“八一”支队的高级将领殷弓身上 就体现出种种的人性之恶。与宁珂、曲予、宁周义、占聪等人在战争环境中 表现出来的漂泊不羁、清爽高朗的生活姿态不同,殷弓可以说获得了2 0 世 纪中国革命的典范人格:坚硬、冷漠、刚强。这一典范人格我们在众多的战 争题材的小说中屡见不鲜。然而,张炜正是通过透视这一典范人格,榨出了 隐藏在光明之中的丑恶和事实背后的阴暗的心态,剥落了他崇高事业的光 环。正如评论家李洁非所认为的那样:“为大历史背景下个人灵魂的拷问, 是家族写得最出色的地方,它提出了整体上的历史进步同个人灵魂不健 康的反差这一矛盾,以及从事崇高事业未必能够自发地提升、净化人的灵魂 的问题。,【8 】在这里,张炜超越了阶级、党派的利益之争而是站在人类的高度 审视了战争环境中的高级将领殷弓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的异化。张炜没有给 殷弓贴上阶级的、党派的标签,而是让人物顺着他自己的思想性格,充满可 能性地发展。 小说多处让殷弓毫无顾忌地裸露心迹,让人看到借战争外衣掩护下的对 权力的追求、对他人的莫名其妙的嫉妒和对无辜生命尊严的漠视。说得直截 了当,他算得上一个战争投机分子,施尽手段掌握着“八一”支队的权利, 谋取一己之私利,压制比自己强的人。当战友宁珂与美若天仙的曲绡结婚时, 殷弓的脸因过度的嫉妒而变紫了。这无形之中触动了他心底的隐私,他不能 容忍在任何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宁珂的出身在内心已经深深触动了他的神 经,他再也不能忍受如此高贵的女人嫁给比自己出身富贵的宁珂。这也为宁 珂后来遭遇一系列苦难埋下了隐患。如果说对美貌女子的倾心渴求引起他对 6 战友的嫉妒,这还可以谅解,因为毕竟爱美之心入皆有之,那么对占聪的嫉 妒则让我们看到了他灵魂的不健康和心理的阴暗。“近来他对占聪尤其仇恨。 这不仅因为对方在逐渐明朗的战争局势中最终倒向了那一方,而且还有一 些难以言喻的原因。比如个人的经历、出身、学养甚至是八面讨好的名声一 一种种难以令人忍耐的完美,都促使和吸引他亲自动手去摧毁和打碎。” 阴因此,当殷弓派李胡子游说占聪加入“八一”支队,被闯及劝说不成如何 处理时,他毫不思索地说道那就把他处置了。诗句“胜利的钟声敲响了,嫉 妒的钟声比胜利的钟声敲得还响”用在他身上恰当得很。当战争的酷烈引发 一部分军人开小差时,他气急败坏地说:“在这种时候撒腿跑开的,抓回来 我要亲自砍他的头! ”0 0 当小河狸寻找许予明被抓时,他竟然说:“看我把她 的头砍下来,就挂在十字街上! ”1 1j 】他还刚愎自用,不征求他人的意见,便 贸然采取军事行动,致使一千余人丧失宝贵的生命和一百多人受伤。这是一 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就在他一声令下,永远消失了。他简直就是一架 战争培育的杀人机器。他外表的冷酷和内心的冷漠令人不寒而栗。他以抽象、 模糊的党派利益凌驾于个体利益之上,可以心安理得地置他人性命于不顾。 他这种将革命手段当成革命目的的做法,隐含着相当可怕的暴力和偏执。 正是在战争这样的特定时代氛围里,殷弓因过于适应环境而同时也戕杀 了自我,终至于人格萎缩、心理变态,失去了一个正常人所应具有的理性品 格。艾伦坡的一句名言“一面是庄严的工作,一面是荒淫和无耻”用来形容 殷弓也许并不为过。生命是连续的,如果战争中可以随意使用任何残酷的手 段,可以任意地虐待、侮辱、折磨、处死人的生命,这种习性难道不会传染 到和平时期吗? 和平时期殷功对宁珂受难的置若罔闻,也许是最好的注脚。 这里,张炜拒绝了中国传统战争文学关于将帅典范人格范式的预定。 家族对于在战争环境下对生命的漠视、死亡、毁灭的体现以及对人 性恶的质询包含着民族、国家的惨痛,进而寄希望于这种惨痛的不被遗忘, 这正是张炜对战争引发生命的毁灭和人性之恶的警觉与开掘。 2 、对土改的反思 “土改”在历史教科书中是以正面的“革命”形式出现的。通常认为经 过土改,废除了旧剥削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后来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了对农村生产关系、对农民 ( 群众) 意识的改造以及重构。应该说土改的意义是深远的。正如有的西方学 者看到的,中国的土改是一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革命事件。它标志着中国 作为一个具有全新概念的民族一国家的崛起。 土改题材在张炜的小说创作中占有的分量很少,其价值却无法抹杀,因 为他开创了一个关于土改小说的新时代。在关于土改的小说中,张炜处于承 上启下的连接地位。在他之前,土改题材的小说,如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 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都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的正统性,以致多少 年来被视为反映土改的经典。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作品几乎都寓含着强烈的 政治意图,即从各个方面论证和阐述着土改运动的政治合理性和道德正义 性,强调其历史必然性。其实,我们也正是在阅读这些经典作品中来了解和 认识那段历史的,正如尤凤伟所说得那样:“土改时我还是个孩童,一切都 没有记忆。对土改的初始认识来自后来读到的一些土改的作品,如暴风骤 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旧对于有过山东省档案馆工作经历的张炜, 有机会对于所谓的“历史”看得更为清楚,继而发现了经典土改小说与真实 历史所发生的巨大背离。他对土改历史重新进行了审视,也就是对历史进行 反思,他也力图对文学、对小说提出相应的更高要求,这也就是古船的 问世。他通过反思历史,进而介入历史,力图还原、甚至重写那些曾经被有 意无意忽略、遮蔽掉的历史细节或者事件。古船之后,陈忠实的白鹿 原、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以及尤风伟等的一些关于土改内容小说的 相继出现不能不说张炜具有重要的启下作用。 黄宗智先生对于土改提出过“客观村庄现实和党的建构之间的不一致” 的观点,他把官方即中国共产党及其政权对于土改、对于农村阶级关系的表 述称为“表述性建构”,相应地把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称为“客观性现实”。 “表述性建构”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偏差,这已经被许 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所证明。但是这些偏差,在代表正统官方意识 形态的经典土改小说中,是不允许被表现出来的,即使有所表露,也是隐藏 在文本叙事中,至少表现得比较暖昧。我们看到的只是事实的一个方面。在 古船中,张炜向我们展现了土改事实的另一个方面,与传统的经典土改 s 小说形成了互文,也就是说力图介入并还原土改的真实面貌。他揭露了隐藏 于土改这一招牌中的“左”倾倾向以及由之产生的一系列苦难。根据史实, 在“左”的路线的笼罩下,土改的一些工作人员以及一部分混进土改队伍的 混混们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把“左”发挥到极致。他们将审查对象的问题 无限扩大化和趋于严重化,好像只有如此才能表现出他们的政治觉悟与赤胆 忠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与战绩。据徐懋庸回忆录,当时黑龙江热 河土改,可谓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侵犯富农、中农、工商业的事情 屡屡发生,并强制两个月内限期解决好问题。这不能不让人体会到土改中极 其粗暴、不人道的一面。可是山东的土改,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据 说一个出身于地主家庭的革命者曾在多个场合、多个地点自豪地宣称自己对 革命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土改中带领人将自己的父亲活活打死。这里,我们看 到了政治的功利、致用的一面对人的有情的一面做了无情的裁决。这是令人 及其痛心的一面。知道了一点史实,再回头关注张炜在古船中对土改中 过激行为的痛心疾首,也就不像有人所认为的那样他是在矫枉过正。 土改之初,人们身上长期积淀的集体无意识狭隘的认识,强烈的报 复欲望和狂热的激情就急不可待的涌现出来,展示了土改运动对人性的扭曲 与伤害。一个地主曾糟蹋了洗粉丝的两位女工,致使位怀孕而上吊自杀。 这个女工的哥哥在时机到来时加倍地偿还地主的女儿。他和民兵共同折磨死 了地主的女儿。死后尸体还被绑在树上,上面结了黑黑的血块。她的阴部还 插了一棵萝卜“未治愈的伤口只能用致伤的武器来医治”,这一离奇的 神话在土改运动中得到了证实。砸断暴力锁链的暴力成为这根锁链上新的一 环,而且反对这根锁链的斗争也正是在这根锁链中展开的,这才是更为令人 胆战心惊的。这是主人公隋抱朴少年时目睹的一桩令他终身震撼的人生惨 剧:“我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杀了她,想不明白为什么要那样杀他;想不明白 为什么不埋她或者埋掉了又扒出来。”“我为咱整个儿人害羞,这里面有说不 清楚的羞愧劲儿,耻辱劲儿! ”【”l 父亲所犯下的罪恶却要报复到他年轻女儿 的身上,这是多么可怕的逻辑。这简直就是滥杀、滥奸的行径,是毫无人性 的恶劣之举。他们的愤恨与反抗已经超越了道德可以宽恕的范围,他们也就 成了残暴的恶匪,而不再值得饶恕,他们原来的不幸遭遇也不再让人同情。 9 人类对恶的任何抗争都必须以人类的基本价值为准则。任何的政治目标都必 须尊重这种基本价值。 让我们看下土改中的诉苦会:诉苦会变成了暴力的征服,暴力的表演。 没有名姓的群众对斗争的对象如一个外号叫“面脸”的地主拳打脚踢甚至是 下口撕咬。他们把“面脸”拴到高木杆上,诉苦的人飞石击人,直到他七窍 出血,这还不尽兴,又割下了一块肉方才罢休。他们用直接的暴力行动代替 了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仇恨与悲伤,他们以群体的苦为苦,在群体的冤仇中回 味自己的苦痛,在集体的暴力中获得报复的快感。这恰恰表征着个体性的消 弭。这正如有论者所认为的:“语言的匮乏在这个历史时刻只能映照出新的 主体的不存在:所谓的解放并没有释放出新的、摆脱既定循环的意义。 只有通过一个物化的仇恨对象。通过施用暴力语言。叙述者才得以营造出行 为主体这样一个幻觉,才得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种行为主体只能 意味着落后、守旧,这也就从更深层次上对土改斗争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赵树理的邪不压正所担心的“土改中最不容易防范的是流氓钻空子, 其次是干部队伍的成分不纯和作风不正”【1 5 】的问题也是张炜心中的隐忧。赵 多多就是混进土改工作队的纯粹的流氓。赵多多土改中对待不顺眼的人的方 式:扒光衣服冻上半夜再用火烤、用烟头烧人的身体。如遇到反抗,就消灭 肉体,拿洼狸镇人的话来说就是开杀戒。他惯用的口头语就是“干掉算了”。 这里透射着他对人性的极大漠视。这种流氓一旦得到权力,其可怕之处就在 于丝毫不受约束的疯狂。赵炳作为成分不纯、作风不正的干部,对党的土改 路线蓄意曲解,对洼狸镇土改中乱打乱杀现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 这里有他不可告入的目的,内隐着他对昔日在洼猩镇占据显赫地位的人的极 大嫉妒与仇恨。因此,对于真正忠于党的土改路线的王书记,却被赵炳批评 为“普遍存在的”右倾路线,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暴力的内容是仇恨,暴力的形式则是肉体的痛苦甚至消灭,而暴力的存 在则是依靠不断促发新的暴力。土改中惨不忍睹的过激行为激起了还乡团更 大的仇恨。“以恶抗恶、以暴易暴”的链条重新得到续接。因此,他们回来 后,眼睛全是红的。镇上的土改积极分子虽然大多逃走了,但还是有少数落 到他们手里。落到他们手里还不如落到沸水锅里。土改中残暴对待富农分子 l o 的栾大胡子,受到了还乡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回报方式。还 乡团以五牛分尸的方法结束了他的生命,并用他鲜活的心肝作为下酒的佐 料。还乡团对待土改中的妇救主任:一丝不怪地躺在门板上,众人轮奸;并 累及她的孩子,孩子两腿被捆到合起的门扇环上,通过猛踢门扇,被辟成了 两半。还乡团还把4 2 名男男女女、有仇恨的没有仇恨的都活活埋在红薯窖 里。如果说栾大胡子,妇救主任身上还沾满了富农的鲜血,那么无辜的人们, 无辜的孩子又有什么过错,使得他们的生命被胡乱践踏呢? 张炜正是由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出发,建立和发展出一种时代性的怀疑意 识和批判精神。生命尊重是人道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是它的核心内容。和生 命尊重相比,无论多么“正确”的观念或价值,都只不过是服务于生命幸福 的手段而居于次要地位。法国十九世纪人道主义作家雨果在九三年中说: “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l 6 】 古船虽然以在土改运动中受到打击、迫害的隋家后人角度叙述,但 正如主人公隋抱朴的感慨:“我不是恨着哪一个人,我是恨着整个的苦难、 残忍我日夜为这些不安,为这些忧愁,想不出头绪,又偏偏拗着性子去 想。我恨有人去为自己拼抢,因为他们抢走的只能是大家的东西。这样拼抢, 洼狸镇就摆脱不了苦难,就有没完没了的怨恨。”i i n 它没有停留在对土改运 动的一味否定上,而是在探究人性的基础上寻求着理解和宽容。这种反思是 对以往单纯政治意识形态角度的超越。 3 、对文革的反思 “文革”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沉重的一笔。它是一个将一切假 丑恶全部呈现出来了的时代,它将每一个人都暴露在残酷的真实面前,人们 不应仅仅将罪恶归于时代、政治,还应好好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应真诚地 面对自己,甚至整个人类的内在缺陷,而不是逃避和遗忘。从2 0 世纪的艰 难历史进程中走出来的张炜,对于“文革”无疑有着自己最为深切的生存体 验。如何发掘这种独特的生存体验,也就是摩罗先生所说的“被凌辱的记忆” 正成为张炜潜在的精神资源。诚然,这种发掘绝非易事,它意味着作者自身 痛苦的精神转换和对凌辱式生存体验的升华。 ( 1 ) 人性之恶 “权力的骄傲”是借用美国著名神学家尼布尔的一个关于罪的概念。在 尼布尔看来,与权力相关的骄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已经获得权力的人所表 现出来的骄傲,另一种是那些正在追逐权力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它们的共同 特点是把权力视为获得安全的保证。权力的骄傲是人性恶的一种。权力的骄 傲在文革中每每起了中坚的力量。典型的借助权力的骄傲而体现出的暴君式 人格屡屡体现在张炜的小说中,如古船中的赵炳、丑行或浪漫中伍 定根俨然以土皇帝自居。“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策略在他们盘踞的洼狸 镇和下村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那里有无冕之王的赫赫权势,并且身边有 所谓的女子为他们的放纵提供便利。因此,赵炳身边就云集了赵多多( 武将) 、 歪脖吴( 文官) 、张王氏( 女性) 等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伍定根就有民兵 连长小油锉( 武将) 、二先生( 文官) 、貂嫂( 女性) 等人的“帮忙”乃至“帮 凶”。森然而有等级秩序的权力社会在文革中再一次借尸还魂。 尼布尔曾分析过,由于权力的骄傲而产生的罪并不为那些有权势的任何 统治阶级所独有,它应该是人类普遍的倾向。昨日被鄙视的软弱穷困潦倒的 人一旦得势,便凌驾于他人之上,活脱脱一副阿q 再生的嘴脸,“手执钢鞭 将你打”也就再正常不过。因此,赵炳和吴定根之流相信一旦自己拥有了权 势,就成为生存的主宰、价值的裁判者和命运的支配者。他们比其他人更知 道权力的价值,便极力巩固权力以获取更多的权力,这种信念支配着他们不 择手段地侵略别人,扩张自己。这种求权意志的扩张几乎成为“文革”这一 时代的精神特征。他们可以任意支配洼狸镇和下村的一切资源:对财富贪得 无厌、消灭异己、践踏妇女、草营人命。 古船中的赵炳本来就对兴盛了几辈子的隋家恨之入骨,在“文革” 中一旦取得至高无上的权力,对隋家后人采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残酷施 暴也就不足为奇。在他的默许甚至指点下,赵多多对隋氏三兄妹展开了监禁、 殴打等惨无人道的肉体折磨。隋氏三兄妹无疑跳进了一口沸腾的铁锅,成为 别人等待下咽的饭菜。对隋家小姐含章的美貌垂涎三尺的赵多多,试图对含 章采取不轨的兽性时,赵炳以保护神的身份领走含章并以干女儿的身份寄养 在自己家中。自此之后,隋家两兄弟的境遇也得以好转。然而居心叵测的阴 谋终于发生了,一个漆黑的夜晚,赵炳却毫无入侄地奸污了这个仅有1 8 岁 的少女。她的一生也因此被断送了,一朵鲜花还未来得及开放就被恶魔摧残 了。当含章内心被耻辱、嫉愤和仇恨等各种刀子捅戳而不再光顾赵炳的家时, 她的两位哥哥的命运又重蹈旧辙,监禁,暴力殴打、游街又成为家常便饭。 她不得不强忍内心的极大痛苦,默默地以自己的青春、贞操和尊严向权势者 赵炳作抵押,换回了两位兄长的生命安全。丑行或浪漫中的伍定根、小 油锉之流更是利用权力之便行利己主义之实。先是小油锉和他的父亲老獾以 极其恶毒的手段折磨死了小油锉的妻子;后小油锉又以民兵连长的身份强制 人见人爱的刘蜜腊做自己的妻子,在蜜腊的坚决反对下,就开始了雨夜中对 她非人的摧残。在土皇帝伍定根知晓小油锉藏有蜜腊后,他利用土皇帝的特 权轻而易举从小油锉手中夺走蜜腊,开始了更为令人心寒的摧残方式。我们 不由得听见权势者淫威的笑声。特定时代的人和权力的合谋造成了人性的悲 剧。 赵炳及其爪牙赵多多借助权力所犯下的罪行还可通过身受其害的隋家 后代隋抱朴的回忆来彰显。抱朴是个异常敏感的人,面对经历过的一幕幕残 暴的野兽行为( 不仅仅是“文革”) ,他心理上形成了一个死结,使他不能从 这个死结中走出来,终日端坐于老磨屋中,木偶似地添着磨。这种不堪回首 的记忆使他患上了一种叫做“阶级斗争恐惧症”的“病”:“我常想这是人的 一种病,病根太深了。我从很小就得了这病,愈来愈重,胆小怕事,从来不 敢说出心里的话;有时正说着,有人大声对应一句,我又变得吞吞吐吐了; 我不敢走到人多的热闹地方去,不敢大声说话。镇上出了什么事,追查起来, 我老觉得是我做的。我走路没有声音,就怕有人看见说:看哪,他在走路! 其实谁不走路? 我宁可走小路、走墙边、穿过野地,躲避着别人。”【18 l 这种 心理和心灵的创伤是一次次借助权势而进行的阶级斗争所带来的历史灾难 在抱朴内心所形成的个人无意识。他是一位斗争目击者和受害者,从记事起, 他就接二连三地承受阶级斗争的的残忍场面的惊吓,如目睹土改时贫农歇斯 底里地修整地主,还乡团残杀农会积极分子,文革中兄妹三人的遭遇。这使 他对强权掩盖下的阶级斗争充满了深深的畏惧和怀疑,从而得了近乎不治之 症的“阶级斗争恐惧症”。 1 3 “文革”时代是一个刺激了全民权力欲望的时代。权力的骄傲不是那些 身居高位者的专利,它同样传染了那些在权力斗争中暂时处下风的人,以及 那些尚且没有权力的人。古船中围绕象征着权力的印把子曾展开过刀光 剑影、你死我活的夺权斗争。然而这个印把子却在“文革”中的某一天夜里 不翼而飞,这引起了洼狸镇的轩然大波,如何寻找到印把子成为了人们热切 关注的问题。这个疑问却在史迪新老怪临死之前有了答案。就连这样一个来 自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在“文革”的特殊年代里都渴望着执掌政权,甘冒生命 危险偷盗官印,满足内心的权力欲望。“史迪新为什么要取走它? 是怕各派 争夺它流血吗? 是出于同样的贪婪吗? 是珍稀全镇的权力吗? 到底是什么 鼓舞他冒着生命危险去获取它? 又为什么混乱过去了他仍不交还? 这些都 永远没法知道了。”p 9 这正是那个疯狂年代中权力的骄傲对人的诱惑。 “权力总是需要权力来制约,而制约权力的权力只能来自那些表面上没 有权力的大多数他们的集体不服从和反抗其实是潜在的最大的权力。而 他们之所以能够不服从必须在意识到他们本可以不服从以后才可能,所谓觉 醒者就是指具有这种平等的意识,知道掌权者的权力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刚然而,中国人天生对平等隔膜得很,从来不去主动争得做人的资格,奴性 的形成也就不可避免。这就牵涉到张炜对人性之恶中的奴性的批判。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奴性的批判,他对奴性有精到的见解,即失势时 逆来顺受,自甘于屈辱而无抗争精神;得势时则恃强凌弱、欺负自己的同跑, 在兽面前显示出“羊”性,在“羊”面前显示出兽性,而唯独缺乏人的个性 和主体性。鲁迅把中国的历史归结为两个时期,一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期, 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期。历史久了,奴也就成了性,批判奴性的工作也 就任重道远。作为鲁迅精神弟子的张炜,接过了导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着 对奴性的棒喝。 古船中的赵多多在“文革”中的洼狸镇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把主子的身份发挥到极致:“他砍刀不离手,哪里有坏人就到哪里去。谁 家丈夫押走了,他必定再到这家里训斥一通,半夜里才懒洋洋地往外走。”1 2 l 】 他这种主子心态在四爷爷赵炳面前却消失得无影无踪,立刻呈现出奴才的 “羊”性来:他在试图对含章施暴时,被赵炳一巴掌打过来,气也没敢出一 1 4 口,眼睁睁看着含章被带走,连阿q 的“儿子打老子”的声音都没敢发出。 主人与奴才之间的恶性循环的“主奴”根性又一次得到发扬光大。丑 行或浪漫中的二先生一心巴结、奉迎下村的土皇帝伍爷伍定根,仗着自己 在主子心目中的地位,丝毫不把民兵连长小油锉看在眼里。一旦伍爷被杀, 权力落到小油锉父子手里,他立即变得奴性十足,匍匐在他们的脚下:“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字化转型培训路径-洞察及研究
- 网络犯罪治理-第4篇-洞察及研究
- 营养不良贫血地域差异-洞察及研究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北京-北京妇产科(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内蒙古-内蒙古中医内科学(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非金属矿生态保护-洞察及研究
- 2025年事业单位笔试-云南-云南中医骨伤科学(医疗招聘)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海底地形动态监测技术-洞察及研究
- 中国重症血液吸附专家指导意见解读 4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青海-青海计算机操作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GB/T 39965-2021节能量前评估计算方法
- GB/T 17449-1998包装玻璃容器螺纹瓶口尺寸
- GB/T 12243-2021弹簧直接载荷式安全阀
- GB/T 10066.4-2004电热设备的试验方法第4部分:间接电阻炉
- PMC知识培训课件
- CJJ82-2019-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高中数学教材分析讲座课件第五章-三角函数
- 个人信息(模板)
- 会计师事务所验资工作底稿模板
- 婚育情况登记表
- (完整版)水电工安全技术交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