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先秦诸子,群星璀璨,鲁连作为其中一员,其人其事不仅是先秦历史的一段传奇, 其独到的思想更是先秦思想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但由于鲁连子一书久已散佚,故对 其文本以及思想的研究极为单弱。本文期望通过对鲁连子文本的辑佚文本以及思想 研究,为先秦诸子的研究提供点滴资料。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概述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 究方法以及前人学者对鲁连子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是鲁连事迹考略及鲁连子 考述。其中鲁连事迹考略部分共有鲁连事迹五件及些许散乱语句,鲁连子考述部分 包括鲁连子成书背景、著录流传情况以及关于鲁连子伪书说辩;第三部分主要 介绍鲁连子辑本,各家详略各异,尤以马国翰辑本最为完备;第四部分是鲁连子 的辑佚校释,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本文以马国翰辑本为底本,参考各家辑本以及史 记、战国策等文献,对鲁连子的文本进行勘定及辑补,以期达到重新考订鲁 连子文本的目的;第五部分是鲁连子思想浅析,对鲁连“势数”的思想做了简单 的分析。 关键词:鲁连子;鲁连;辑佚;校释 a b s t r a c t l u l i a ni so n eo ft h es p e c i a lt h o u t h e ro fp r e q i ns c h o l a r s h i sa c h i e v e m e n ti sl e g e n da n d h i st h o u g h tei so n ec o l o r f u la r tf o r mo fp r e q i ns c h o l a r s b e c a u s eo ft h eb o o kl ul i a n z ih a d b e e ns c a t t e r e da n dl o s t s o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l u l i a ni sw e a k t h i sa r t i c l eh o p et ot h r o u g ht h e r e s e a r c ho fl u l i a n ss e n t e n c ea n dh i st h o u g h t ,t op r o v i d es o m ed a t af o rd e e pu n t e r s u c h e n i n g o fp r e - q i ns c h o l a r s n i sa r t i c l ei n c l u d e sf i v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 n a r r a t i n ga l la c c o u n to ft h e b a s i sf o rc h o o s et h i st o p i ca n dt h em e t h o d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o t h e r s c h o l a r s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i tw i l lr e s e a r c h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l u l i a na n dt h eb o o ko fl u l i a n z i i ti n c l u d e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b o o k ,t h er e c o r do ft h eb o o ka n dt h ea n a l y z i n ga b o u t t h eb o o k sa u t h e n t i c i t y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m a i n l yt oi n t r o d u c ef i v ep e o p l e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b o u t l u l i a n z i m a g u o h a ni so n eo ft h ei l l u s t r i o u ss c h o l a ri nt h ef i v ep e o p l e t h ef o u r t hs u b j e c ti s t h i sa r t i c l e sm a i np a r t i nt h i dp a r t i ti sb a s e do nm a g u o h a n st e x t ,a n dt ou s eo t h e rt e x ta s r e f e r e n c ei n c l u d i n gs h i hc h ia n di n t r i g u e so ft h ew a r r i n gs t a t e s t h o u g ht h i s ,h o p et o r e i n s t a t et h et e x to fl u l i a n z i t h ef i f t hp a r ti ss i m p l ee x p l a n a t i o na b o u tt h et e x to fl u l i a n z i e s p e c i a l l yh i st h o u g h to f “s h i s h u ” k e y w o r d s :l ul i a n z i ;l u l i a n ;t h ec o l l e c t i o na n dc o m p i l a t i o n ;c o l l a t i o n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睦童童 同期:兰! 墨皇:兰!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必 日期:兰:2 :至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睦 日期:丝12 :三t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绪论 先秦诸子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论著极其丰富。与此不同的是, 鲁连作为先秦诸子中的一位特殊人物,对其研究却一直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 鲁连子辑佚文本中包含了较为丰富的先秦史料以及思想话语,具有较高的文献 学价值。目前,国内外对鲁连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搜集的论文为数不多,主要是评 述鲁连子的事迹,没有成型的论文或专书对鲁连子的辑佚文本和思想进行深入的探 讨。所以,对鲁连的研究以及对鲁连子的辑佚文本的校注和思想研究都有比较大的 价值和发掘空间。 鲁连其人其事不仅是先秦历史的一段传奇,其独到的思想更是先秦思想宝库中的一 朵奇葩,但由于鲁连子一书久已散佚,故对其文本以及思想的研究极为单弱。本文 拟以鲁连子辑佚、考释为主体,在此基础上,从考察鲁连所处的百家争鸣的时代背 景入手,进一步对鲁连其人其事、鲁连子产生的文化背景、文本的散佚与辑佚、文 本的辑释、佚文体现的思想价值等方面加以探讨。 本文拟以考查鲁连的事迹、鲁连子辑佚文本辑释、鲁连子的思想探究为主要 目标,通过对各种文献中保存资料的搜集、整理分类,考明鲁连事迹,并对其辑佚文本 加以校注和整理,考证鲁连子的文本真伪,评价其文献价值。由于鲁连子的文 本散佚,所以对其研究的难度较大。鲁连事迹的考察、文本的真伪探究、文本的辑佚校 注以及鲁连子思想研究是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学术界对鲁连的文本以及思想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本文期望通过研究,能够对 鲁连这一历史人物能有更加准确、深入的认识。若能够为他人在研究诸子百家时提供点 滴资料,则是本文最大的期望。 二、整理与研究现状概述 ( 一) 古籍文献 有关鲁连的史料,主要见于史记、战国策及有关古籍保存的佚文中。汉书艺 文志儒家类著录鲁仲连子十四篇,隋书经籍志、旧唐志、新唐志等亦 有著录。 鲁连子有一些散佚文字在北堂书钞、初学记、艺文类聚、水经注、绎 史、说苑、天中记等一些类书及相关文献中尚存,可供辑佚,因而本文将以类文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献为辑佚校注鲁连子的基本文本来源。据孙启治等古佚书辑目录及相关文献著 录,辑鲁连子者有:( 1 ) 马国翰辑录鲁连子一卷,收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 ( 2 ) 洪颐煊辑录鲁连予一卷,收在问经堂丛书中;( 3 ) 严可均辑录鲁连子, 收在全上古文卷8 中;( 4 ) 杜文澜辑录鲁连子,收在曼陀罗华阁丛书中;( 5 ) 顾观光辑录鲁连子,收在武陵山人遗稿中;( 6 ) 黄以周“辑逸子未刊中也有 鲁连子篇 :( 7 ) 明人诸子汇函所辑三柱子一卷,亦是鲁连子之佚文。 ( 8 ) 今人阮廷焯辑录鲁连子一篇,收在先秦诸子考佚中。 对于鲁连其人其事的记载,在史记、战国策以及吕氏春秋等文献中均可 见一斑。在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司马迁对鲁仲连的事迹作了一些记载,并对 其作出了“好奇伟傲傥之画策”、“好持高节”、“鲁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然余多其在布 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 等的评价。由此可见, 鲁连在先秦诸子当中是比较突出的。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以及其它相关文献,对鲁连子文本的散佚 情况的研究都将起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裨益作用,有助于本文对鲁连子的流传 情况做深入的了解。总的来说,关于鲁连的资料比较少,且尚存真伪问题,因而对于鲁 连子文本的真伪探讨也是本文的内容。 ( 二) 学术著作 随着对传统古典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先秦诸子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研 究程度越来越深入,有较多的专书出现。如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罗根泽诸子考索、 冯铁流先秦诸子学派源流考、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 孟祥才齐鲁思想文化史、秦彦士诸子学与先秦社会、李玉洁先秦诸子思想研究、 阮廷焯先秦诸子考佚、祝端开先秦社会和诸子思想新探、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 考等等,数量之多,成果之丰富,令后学高山仰止。 这些专书或从诸子的行年、或从文本的真伪、或从诸子的学术渊源、或从哲学思想、 或从文本的辑佚、或从诸子思想与社会的关系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皆具有较高的学术 价值。然而这些著作直接提及鲁连子的文字极少,唯钱穆先生的先秦诸子系年一书 中有一篇文字考释鲁连,但是这些书对本文具有不可替代的启发作用。 对于鲁连的研究论文,限于眼界及资料范围,本文所见数量比较少。乌庆正档案 中的齐国高士一鲁仲连一文,从文献档案的角度对鲁连其人作了考证,史料较为翔实; 石小同试谈鲁仲连的“势数 一文就鲁连的势数思想进行了探讨,这些文章对作者 初步了解鲁连起到了点拨的作用。 据梁启超:中国近三万年学术史所载,天津古籍 f ;版社,第3 0 0 页。 据本文考,续修四库全书存明天启六年序刊奉诸子汇函卷1 3 中亦有鲁连子逸文卷。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鲁连与鲁连子 一、鲁连事迹考略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过一个诸子百家争相著书立说的思想高峰时代,鲁连就 是诸子之一,有鲁连子十四篇流传于世,文已散佚。鲁连,历代文献对其称呼不一, 有鲁仲连、鲁仲连子、鲁连、鲁连子、鲁仲子等。据归有光辑三柱子,其人姓鲁名 连,字仲连,自号“三柱子 ,。本文以为此种说法较为准确。战国齐人,生卒年代不详。 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推算约为公元前3 0 5 至公元前2 4 5 年间在世国。鲁连的事迹, 据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他学于徐劫国,专攻势数。与孟尝君交往较多,有与之谈 论势数事,又有辩田巴、下聊城、义不帝秦事等,显露出其高超的论辩技巧以及学而致 用的“势数”的思想。后不接受赏赐,“退隐海上,论著此书 。本文经过爬梳,得其 五事,略举如下: ( 一) 鲁连辩田巴事 鲁连少年时期( 约前2 9 3 年左右) ,师于徐劫,攻势数之学。徐劫即徐子,汉书艺 文志著录徐子四十二篇,注云:宋外黄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徐子 一篇,记载了徐子“百战百胜 的势数之学 。后有田巴,妄谈于稷下,“毁五帝,罪三 王,訾五伯,离峰白,合同异 。鲁连以年十二之幼齿与其辩论,以“楚军南阳,赵 伐高唐,燕人十万之众在聊城而不去”。之事向其发问,使其无法作答,“杜口易业,终 身不复谈 。 ( 二) 与孟尝君谈言谈事 据文献资料,鲁连与孟尝君的对话有三次( 约前2 9 0 至前2 8 5 年问) 。”首先是与阻 止孟尝君逐客事。战国策齐策三载:孟尝君对门客不满意,要驱逐他,鲁连以猿 猴与鱼鳖、骐骥与狐狸设喻,进而以曹沫“奋三尺之剑”与“释三尺之剑”两种情况的 对比,说明了“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的道理,并对用则取之,不 诸子汇函卷1 3 ,修续刚库全书本。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第6 9 7 页。 史记卷8 3 。 苄海,卷5 3 。 马围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 4 7 页。 天中记,卷2 5 。 喻林,卷2 7 。 事见正文第7 条。 事见正文第1 、2 、5 条。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则弃之这种现象做出批评:“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 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 ”, 。使孟尝君放弃了逐客的想法。 其次是鲁连评说孟尝君,说其并不是真正的喜爱人才,绎史卷1 3 3 记载较详: 鲁仲连谓孟尝君日:“君好士未也。雍门子养椒亦,阳得子养,饮食、衣 裘与之同,皆得其死。今君之家富于二公,而士未有为君尽游者也。”君曰:“文 不得是二人故也。使文得二人文,岂独不得尽? ”对日:“君之厩马百乘,无 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岂有麒麟、骡耳哉? 后宫十妃,皆缟纶,食粱肉,岂有 毛庙、西施哉? 色与马取于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 故曰君之好士未也。”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鲁连的语言艺术,先用雍门子和阳得子对门客的态 度以及门客对二人的回报来质问孟尝君,当孟尝君回答说“文不得是二人故也 的时候, 又用孟尝君现在拥有的马匹与古时的名马比较,现在的后宫与古时的美人比较,层层递 进,得出“色与马取于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的结论,意在提醒孟尝君要善于认识现 在所拥有的人才的作用和价值,取得了较好的劝诫效果。 第三是鲁连与孟尝君谈论“势数”,用形象的比喻向孟尝君解释了势数的内涵。太 平御览卷1 8 4 载: ( ( 连子曰:鲁连先生见孟尝君于店堂之门,孟尝君曰:“吾闻先生有势 数,可得闻乎? 一连日:“势数者,譬若门关,举之以便则可以一指持中,而 举之非便则两手不关,非益加重两手,非加罢也;彼所起者,非举,势也。彼 可举然后举之,所谓势数。” 在这段与孟尝君的对话中,鲁连以门关做喻,把势数之学的本质明确的表达了出来, 核心便是要顺势:“彼可举然后举之,所谓势数”。这一点,在下文鲁连子思想探究 部分会有较为详细的解释。 ( 三) 田单攻狄事 周赧王三十一年( 公元前2 8 4 年) ,燕乐毅攻齐,下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燕属, 唯独莒、即墨未服 圆前2 7 9 年田单反攻复国,“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 。唯狄负隅 顽抗,田单“率师将攻狄, 鲁连认为“将军攻狄必不能下也 ,回田单果“三月不克”。 田单向鲁连请教何故不克,鲁连指出:当初在即墨时与士兵同甘共苦,临阵身先士卒, “坐则织蒉,立则杖岙” “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 , 故能胜利。如今却“东 绎史,卷1 3 3 。 史记乐毅列传,卷8 0 。 事见正文第4 条。 太平御览,卷3 1 0 。 战国策,卷1 3 。 说苑,卷1 5 。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掖邑之封,西有淄上之宝,金银黄带,驰骋乎淄渑之间”,“乐生而恶死, 也”。田单大悟,第二天亲临前阵,巡视城防,擂鼓挥旄,一举克狄。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鲁连对于战争的胜负条件早已了然于胸, 认识到影响胜负的因素,其如炬的洞察力展现无遗。 所以不胜者 能够清楚地 ( 四) 下聊城事 据战国策载,下聊城之事 ,是在田单攻狄事之后( 约前2 7 9 年) ,“齐田单以 即墨破燕,杀骑劫。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 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在这种情况下,鲁连修书一封,以箭射入城中, 向守城燕将陈明利害。鲁连在信中首先以“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 臣不先身而后君”为标准,指责聊城燕将的冥顽不化,乃是非忠、非勇、非智的行为, 与忠、勇、智的要求相去甚远。接着从主、客观形势分析了齐军必胜,燕军必败的缘由。 最后,向燕将提出了两条可行之路:或退兵归燕,或叛燕降齐。恐其犹豫不决,又以管 仲和曹沫的历史功业和经验为例,说明“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的道理,以激发燕将“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恫之节,定累世之功”的决心, 使守城燕将“因罢兵到读而去”“故解七国之围,救百姓之死”。固 在这封书信中,鲁连把燕将所处的境地、所触犯的道德、能够解决的途径一一阐明, 使得燕将不得不综合考虑,最终放弃抵抗。通过这篇论辩力、说服力极强的书信,我们 不能不叹服鲁连的论辩艺术,真可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 之师。鲁连的言辞,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同时兼用对比、举例等方法,使其论辩产生 强大的说服力。 ( 五) 义不帝秦事 秦昭王四十七年( 公元前2 6 0 年)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兵折将四十余万,秦军又进一 步围攻邯郸。赵国一面抵抗,一面向魏、楚求援。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驻在汤阴,但 却按兵不动。其思想犹豫不决:救赵,则得罪强秦,惹祸上身;不救,秦灭赵后必然会 要侵魏。为了摆脱这困境,想以妥协的办法明哲保身,便派新垣衍去劝赵降秦,“尊秦 为帝。值此之际,“鲁仲连适游赵”,便挺身而出。他见到新垣衍,抓住魏国只顾个人 安危的心理予以痛斥,既揭露了秦“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的暴虐本质;又表示了秦国 一旦吞并天下,他宁可“蹈东海而死也“不忍为之民”的决心。他援引历史实例,说 明帝秦之危害;又举出殷纣对待三公的暴行,说明秦王必将同样对待投降他的诸侯,言 通典,卷1 5 9 。 见正文第3 条。 战国策,卷十三。 战国策,卷十三。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外之意是若魏国对秦国的行为姑息,那么若秦为王,魏王也不会幸免于难;再用邹、鲁 这种小国宁死也不向大国屈服的例子,激励魏国“睹其一战而胜 的信心:最后指出一 旦强秦为帝,不但魏王不得“晏然,而且将军也不能“得故宠的结局,直接关系到 魏国以及新垣衍的切身利益,使其幡然醒悟,“不敢复言帝秦 。 鲁连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为历代诗人称赞吟咏的对象,很大程度归功于此事。在这 件事情上,鲁连的爱国爱民、排患解难、淡泊名利的精神,令人敬佩;在辩术方面,鲁 仲连用譬喻和举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并抓住了辛垣衍的心理,语言环环相扣,逻辑缜 密,将论辩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凸显了他深遂的思想、高尚的人格和超人的 智慧。 战国晚期,各国之间的兼并激烈。公元前2 8 8 年,齐、秦并称东、西帝。后齐灭宋。 秦为保持实力的平衡,遂主谋合纵攻齐。公元前2 8 4 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 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公元前2 7 9 年,齐将田单组 织反攻,收复失地。此段时间有鲁连指出f f l 单攻狄不克的原因以及以一封书信使得聊城 守将弃城自杀之事。 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公元前2 6 2 至前2 6 0 年,秦、 赵在长平激战,秦大败赵。公元l j i 2 5 9 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之久。此段时间有 鲁连义不帝秦事。 公元前2 5 7 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 受创惨重。公元前2 4 1 年赵庞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自此, 秦确立了霸主地位。鲁连见秦之势已成,不可逆转,便退隐海上。 鲁连的事迹,便是沿着整个历史轨迹而行,在每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都能看 到鲁连的影子,因而不能不说鲁连是一位特殊的历史人物。 二、鲁连子考述 ( 一) 鲁连子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是我国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社会结构急 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诸子百家 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使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学术思想大 融合的重要时期,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漫长进程中,曾经出现过两个辉煌灿烂的 历史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正值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伴随政治制度和 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思想文化领域内诸子各家学说蜂出并起。它们各执一端,各造其 事见正文第6 条。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极,既相互辩难,又互为发明,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第一个百花齐放、百家 争鸣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成为后世学术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中国伟 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而这个思想的主要基 地便是稷下学宫。 由于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良好的文化政策以及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 待遇,许多著名学派汇集稷下,使得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 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齐宣王时稷下学宫有“数百千人 。稷下先生及其各 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 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鲁连学于稷下,其思想体系的形成必然得益于这一良好的思想文 化环境。 ( - - ) 鲁连子流传考察 春秋时期之前,学在官府,没有私人的文章著述。自春秋时期起,私学兴起,到战 国时期,各学派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出于上达圣听以及学派的扩大影响、相互论 战等需要,各个派别几乎都著书立说,私家著作开始出现并兴起。作为诸子百家思想争 鸣的一员,鲁连也不例外,在隐居之后,著成鲁连子一书,传之于世。 历代古籍对鲁连子的记载,涉及作者、卷数、流传等内容,著录情况如下: 1 、汉书艺文志儒家著录鲁仲连子十四篇,注云:有列传。 2 、隋书经籍志儒家著录鲁连子五卷,录一卷。注云:鲁连,齐人。不 仕,称为先生。 3 、旧唐书经籍志子部儒家著录鲁连子五卷,注云:鲁仲连撰。 4 、新唐书艺文志子部儒家著录鲁连子一卷,注云:鲁仲连。 5 、意林著录鲁连子五卷。 6 、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著录鲁连子,未注明卷数。 7 、册府元龟卷八百五十四著录鲁仲连子十四篇。 8 、崇文总目卷五著录鲁仲连子五卷。 9 、玉海卷五十三著录,注云:汉志儒家十四篇,隋志五卷,书目五卷,退隐 海上论著此书。 1 0 、通志艺文略著录鲁仲连子五卷,注云:齐人鲁连,不仕称先生。 1 1 、遂初堂书目杂家类著录鲁连子,未注明卷数。 1 2 、宋史艺文志子部儒家著录鲁仲连子五卷,注云:战国齐人。 1 3 、说郛杂家类著录鲁连子,未注明卷数。 1 4 、文渊阁书目卷二著录鲁连子一部一册。 刘仲华:清代诸子学研究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页。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由书目著录情况可知,鲁连子一书,在汉代著录尚全,到隋唐时,其书已经散 佚,只著录五卷而已,这种状况延续到宋元明,在宋元明时期,该书大概已经散佚不见, 至清修四库全书时,该书只著录册。可见鲁连子一书,总的趋势是逐渐散佚, 宋元明时期散佚殆尽,世人已罕见。今所见该书文字,多赖清入辑佚之功。 ( 三) 鲁连子伪书说辨 鲁连子一书是伪书的说法古已有之,古今有很多学者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证。 1 古人定伪的依据 ( 1 ) 时间舛误:明王世贞在弁州四部稿中综合史记、史记正义、庄 子等书,从县制考察,认为两汉时期才有卫州共城县制o ,从而认为鲁连子是伪 书。“然所谓卫州共城县者,两汉方有之,则鲁连亦似赝书也。 白明清之际的著名 学者方以智在其著作通雅中亦有此说。番 ( 2 ) 史实舛误:对于鲁连子中曹沫为鲁将事,苏辙在苏氏春秋集解中 说“案长勺之战,庄公始用曹沫以败齐。自是鲁未尝败,安得所谓三战三败而兵劫桓公 求侵地者乎? 故仲连亦不足信也。 。宋- 吕大圭在吕氏春秋或问卷8 中表达了与苏 辙相同的观点,也认为鲁国自长勺之战以后再未尝败绩,故鲁沫之事,当是子虚乌有。 认为鲁连下聊城事乌有,吴师道史记卷8 3 考证中说: 鲁仲连说燕将下聊城,史不着年,其事引栗腹之败,此事在其后。故通 鉴大事记载于秦孝文元年,当燕王喜五年,齐王建十五年,自赧王三十一年, 燕率五国伐齐闵王,死襄王立。三十六年,燕昭王卒,明年,惠王立。越武成 王、孝王而至王喜,凡三十四年,此盖二事误乱为一鲁仲连之说不可为训, 皆失考也。 清邵泰衢在史记疑问中对鲁连下聊城一事也有疑问:“此燕齐之大事也,田 车之战功也。何以考之燕世家及田单,均亦无是事也? ( 3 ) 文字抄袭:认为鲁连子的文本语言是来自于史记,只不过是删减了一 些字句而已,如南宋黄震在其黄氏同抄中就曾说:“古史鲁仲连传袭用史 记,间删其字耳。 2 钱穆定伪的依据 梁启超在汉志诸子略各书存佚真伪表。中将鲁连子一书列为有残篇,可供 事见正文第8 条。 弁州四部稿,卷1 5 9 。 通雅,卷2 0 。 苏氏春秋集解,卷3 。 史记疑问,卷下。 黄氏l 1 抄,卷5 l 。 顾颁阿0 等:古史辨第四册,海南f l j 版社,第4 i 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辑佚范畴,并未定其真伪。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也未提及鲁连子是伪书。而 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鲁仲连考中认为鲁连子是伪书,所举书中舛误之处 亦是与前人相同的三个方面: ( 1 ) 时间舛误:钱穆先生认为鲁连义不帝秦的时间有误,“信陵君夺兵救赵前, 则为赵孝成王之七八年,至孝成王十五年,赵败杀燕将栗腹9 9 9 那么,若按鲁连辩田巴 的时候其年十二,“则义不帝秦时,其殆为襁褓之婴孩乎? 钱穆先生认为从时间来看,鲁连与孟尝君年龄相差较大,二者并未相见: 余考孟尝为魏求救于燕、赵,当魏昭王十三年,即齐襄王元年。时孟尝已 老,殆不久而卒。而鲁连游赵论帝秦厉害尚在此后二十五年。如鲁连游赵年已 五十,则上溯孟尝为魏乞救燕、赵时,年二十五也。其时孟尝已老,仲连尚未 及壮。至若孟尝豪举好士,当在其入秦相昭王前后,犹在此前十六年。观齐 策两节,固不类孟尝晚年语,疑亦如鲁连说田巴之比,未必可信。以鲁连年 世考之,游赵说勿帝秦,至迟不出五十岁,说燕将聊城在六十左右,其卒稍晚, 或亦寿及七十上下耳。 ( 2 ) 史实舛误:钱穆先生认为下聊城及田单屠聊城乃非事实,是历史事件的混乱, “齐襄王十九年,当赵孝成王元年,赵割地求单为将,次年遂相赵,必不复返齐矣。距 聊城之役凡十六年,单岂得复为齐将哉? 此因岁余不下之言,聊、莒、即墨之混,而误 指以为单也。”并且说“齐所杀燕将惟骑劫耳,不闻其他,此因骑劫而讹也。认为杀骑 劫一事亦是杜撰。 ( 3 ) 文字抄袭:钱穆先生认为鲁连子的文本语言乃是取自史记、苟子 或是后人改窜而成,不能作为相信的史料。 “其堂上不粪云云,乃袭荀子书。” “今史记鲁连传载不帝秦及与聊城燕将书二事,又见于赵策齐 策。余考赵策不帝秦篇,盖袭( ( 史记,详玩其文体而可知。自见 乃策文袭史记,非史袭策文矣。而史记与( ( 国策 又各有讹误,并多经后人改窜,多可疑之迹,不足为信史。” “史公或亦采诸鲁连子十四篇中。鲁连十四篇,如田巴之辨,不 帝秦之议,语出后人文饰,皆非当时信史。 3 鲁连子伪书说质疑 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书中认为战国策中有关鲁连的记载乃沿袭史记, 而史记中关于鲁连的记载是源自已经散佚的鲁连子,且鲁连子是伪书,所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天津古籍出版社,第2 8 8 2 8 9 页。 先秦诸子系年,第5 4 5 页。 先秦诸了系年,第5 4 5 页。 先秦诸子系年,第5 5 0 页。 钱穆语皆见先秦诸子系年。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这些关于鲁连的记载是不可靠的,不能作为考察鲁连的依据。钱穆先生发现了鲁连 子一书中的一些记载有失之处,但是本文认为,并不能就此断定鲁连是伪书,原 因如下: 首先,从鲁连子的历代著录情况来看,在汉代,应该能看到接近鲁连子原 貌的文字,即便有些篇章散佚,但基本能反映原书,所以司马迁在著史记的时候, 采用的鲁连子应该是可信的。 其次,说战国策中关于鲁连的记载是来源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这种 说法也不妥当。考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与战国策的齐策、赵策之中关于鲁连 的记载,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只载二事,而战国策中关于鲁连的记载数量 较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多,详细程度较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完整。 第三,古典文献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有后人的润色之词或是在传抄过程出现错乱 脱讹的情况,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因而鲁连子一书在传抄流传不可避免的也会有后 人的文饰或窜动,造成文本一些地方悖于时间或史实,这足在很多传世古籍中都会看到 的情况。 第四,综观前人以及钱穆先生关于鲁连子中史料的舛讹,大都可以归结为时间 的前后矛盾。前人与钱穆先生的疑问之处,实际上是集中在两件事情的发生顺序上,即 下聊城事与义不帝秦事二者的前后顺序。钱穆先生提到“所谓栗腹将百万之众,五折 于外,公闻之乎者也。详其语气,知距栗腹败不远”。症结就在这件事上,即鲁连在 下聊城事时不可能举出二十年之后的事情来。据周力升先生考证“秦围邯郸,鲁仲连说 辛垣衍不帝秦应在i j 2 5 7 年,田单收复聊城是前2 7 9 年或稍后的事,即在秦围邯郸之前 二十余年”,而“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的战败之事发生在前2 5 1 年。据前文鲁 连事迹考略,可将鲁连事迹表示如下: 因啼甲呻圜 l 栗腹战死l l 约前2 5 1 年i 从上图也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只有栗腹战死一事旁出。周立升先生认为,只要 将这两件事情的时间颠倒过来,除了栗腹战败这一事外,其他事件皆能前后衔接。而且, 古代的文本在流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后人的文饰,假若我们能够以历史的大 视角来对待这段文字的话,那么,钱穆先生的疑问皆能迎刃而解。 第五,王世贞所谓“卫州共城县”乃汉始有之,以此断定鲁连子是赝书,不免 太过武断,未考周制,何以断定彼地周时不为该名? 邵泰衢疑问为何下聊城此般大事而 周立升:鲁仲连杂考,管子学刊,1 9 8 7 年第2 期。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不见于田齐事迹,这个原因早有学者论述。雷学淇在竹书纪年义证中早己发现史 记“凡言田齐事,多与周秦古书不合”。钱穆先生也认为:“史记之议,乃由漏去两 世。这就是说史记对于田齐的记载,时间大多是混乱的,那么考田齐事不见下聊 城,亦可理解。马王堆出土文献战国纵横家书中的很多史料说明,司马迁在史记 中也有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顺序弄错、记载残缺不全的情况。 总之,鲁连子所载史料,应该是真实的,只是该书在流传传抄的过程中,有错 字、衍文或是前后事件颠倒的情况。郑良树在诸子著作年代考序中对古籍的真伪 判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古籍的真伪说应该改为“古籍时代考”或者“古籍时代学, “古籍既然大部分是散装流传,随写随行,最后才将各种相关的材料汇集一处,余 嘉锡先生在古书通例中就曾指出:“自汉武以后,九流之学,多失其传。文士著书, 强名诸子,既无门徒讲授,故其书皆手自削草,躬加撰集。盖自是而著述始专后人 习读汉以后书,又因隋志于古书皆题某人撰,妄求其人以实之,遂谓古人著书,亦 如后世作文,必皆本人手著。于其中杂入后人之词者,辄指为伪作,而秦、汉以上无完 书矣。不知古人著述之体,正不如是也”。 鲁连子的文本大致也是如此,因而不能 因一些时间上的矛盾就认为其为伪书。本文认为鲁连子的文本语言在流传过程中经 过了衍讹错倒,也经过了后人的润色和篡改,但是以此定其为伪书,尚可商榷。 三、鲁连子辑本介绍 鲁连子的辑本,本文前面整理研究现状概述中已经提及。限于眼界,顾观光武 陵山人遗稿一书未得见,杜文澜辑本仅见其古谣谚中所存一句。其他各辑本介绍 如下: ( 一) 归有光辑本 归有光( 1 5 0 6 1 5 7 1 ) ,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 ,昆山( 今属江苏) 人,明代散 文家、藏书家。著有震川文集、震川尺牍、诸子汇函、三吴水利录、易图论 等。 归有光辑本见于续修四库全书诸子汇函,分逐客、射书、下狄、好士、田巴 四篇。辑佚文字未说明出处,文后有论。 ( 二) 洪颐煊辑本 洪颐煊( 1 7 6 5 1 8 3 7 ) ,字旌贤,号筠轩,临海( 今浙江台州) 人,清代著名学者、 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第9 页。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 1 9 页。 l 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藏书家。著有汉志水道疏证、校正竹书纪年、1 校正穆天子传、台州札记、读 书丛录,辑经典集林、孔子三朝记注等,另有诗文专著筠轩文抄、筠轩诗 抄、倦舫丛书等。 洪颐煊辑本乃是从太平御览、北堂书钞、艺文类聚、事类赋注、意林、 文选注、水经注、路史等文献中辑佚而成,共有一卷,收于经典集林子部 杂家类。辑本先录有关鲁连的散乱语句,条数较多;后载关于鲁连的事情三件,计有 辫田巴事,谈论势数事,义不帝秦事,语句较简。 ( 三) 马国翰辑本 马国翰( 1 7 9 4 一1 8 5 7 ) ,字词溪,号竹吾,历城( 今山东济南) 人,清代著名学者、汉 学家、藏书家。著有玉函山房辑佚书,该书分为经、史、诸子三编,保存了唐以f ;i f 已经散佚的古书五百余种,是重要的辑佚书籍。另有红藕花轩泉品、玉函山房文集、 玉函山房诗集等作品传世。 马国翰辑本收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蟛,语句多采自史记以及战国策,并 取太平御览、艺文类聚、文选注、水经注、意林等文献记载加以核对,所 辑佚材料最丰,用力最勤,本文j 下文辑释取之为底本。 ( 四) 严可均辑本 严可均( 1 7 6 2 一1 8 4 3 ) ,字景文,号铁桥,乌程( 今浙江吴兴) 人,清代文献学家、藏 书家。著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该书收书3 0 0 0 余种,并加注小传,字句校 订精核,是考察唐代以前古文献的重要资料。另有说文声类、说文校义、铁桥漫 稿等作品传世。 严可均辑本收在全上古文卷八中,辑本多取自史记、战国策、太平御 览、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寰宇记、困学纪闻、文选注、意林、水经 注等书,有“遗燕将书 及“鲁连子 两篇,后载关于鲁连的散乱语句。辑本中相同 文字重出。 ( 五) 杜文澜辑本 杜文澜( 1 8 1 5 1 8 8 1 ) ,字小舫,秀水( 今浙江嘉兴) 人,清代著名学者。著有宋 香词、曼陀罗华阁琐记、- 5 - 谣谚、词律校勘记等。 杜文澜辑本存于古谣谚卷3 6 ,仅见一句:鲁连子引谚:百足之虫,断而不 蹶,持之有众也。 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 2 4 4 2 6 页。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上海古籍j :版社,第1 4 7 一1 8 4 页。 1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六) 阮廷焯辑本 阮廷焯辑本体例最详,分考证、佚文、存疑三部分;出处记载详尽,是本文重要的 参考资料。文中考证部分将鲁连的事迹、鲁连子的流传情况、各家的辑佚版本等做 了梳理和介绍: 鲁仲连,名仲连,齐人。其时犹及见孟尝,与之言事。游居稷下,折田巴 之辩。书遗燕将,解聊城之危。秦围邯郸,时游于赵,斥帝秦之议,退围城之 师,遂辞不复见。其学虽出于儒家,然多不合大义。势数之术,譬诸门关,尤 滋訾议。其于圣贤之义,殆末能纯粹者也。鲁连子一书,汉志著录十四篇。 国策、史记之丈,多取资于此。萧梁之世,迄于隋唐,书仅五卷,其视 旧本,已有残缺。及至赵宋,或见著录,或见征引,则书尚存也。惟于明世, 虽著于录,揆之事实,殆已亡佚。辑此书佚文者,有历城马氏,临海洪氏,乌 程严氏,定海黄氏四家。仅黄氏一家,未见传本。今兹所辑,重加考订,合为 一帙,都三十一事,存疑一事。此书佚文,略尽于是矣。国 阮廷焯:先秦诸子考佚,鼎文书局,第6 5 页。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凡例 第三章鲁连子辑佚校释 1 本文整理以马国翰辑本为底本,参以其他诸家辑本,凡歧异者出【校记】。 2 凡底本各条之前用l 、2 、3 标明,笔者或再据内容分为若干段。 3 凡有辑补或改动之文字,用 表明。 4 凡有当删除之文字,用【】表明。 5 校记用( 1 ) 、( 2 ) 、( 3 ) 说明各家辑本之异同,以各辑本时间为序,先考各 家辑本,后参以其它文献。 6 本文取作底本的马国翰辑本各条原出处未详者,本文参以其他诸家辑本及各类文 献,以页下注的方式注明。 二、正文 1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说,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日:“猿( 猕) 猴错【木】 目 ,据 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 校i s l ( 1 ) 鲁连阻孟尝君逐客之事,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及洪颐煊辑本、 严可均辑本、阮廷焯辑本均无。( 2 ) “鲁连谓孟尝君”,归有光辑本作“三柱子谓孟尝君”。 ( 3 ) “猿( 猕) 猴错木”,战国策齐策三作“猿( 猕) 猴错目”。( 4 ) ( ( 绎史卷1 3 3 , “猿弥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 曹沫【之】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人居垅 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用】 之 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校记】( 1 ) 战国策“奋三尺之剑”前有“之”字,“用其所短”作“之其所短” ( 2 ) 归有光辑本“曹沫奋三尺之剑”作“曹沫会柯之剑”,“用其所短”作“之其所短”。 ( 3 ) “舍其所长,用其所短”,绎史卷1 3 3 作“舍其所长,之其所短”。 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 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l 一孟尝君日:“善。一乃 弗逐。 【校记】( 1 ) “则谓之不肖”,战国策作“则谓之肖”。考丈意,下文有“不肖则 此条为鲁连阻孟尝君逐客事,见于战国策卷1 3 ,喻林卷7 l ,天中记卷2 1 ,绎史卷1 3 3 。 1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弃之”句,故此处当作“不肖 ,战国策脱“不”字。( 2 ) 归有光辑本与马国翰辑本 同。 2 孟尝君逐于齐而复反,谭 拾 子迎之于境谓孟尝君日:“君得无有怨于齐士大 夫? 一孟尝君日:“有君满意杀之乎? 刀孟尝君然。然谭拾子日:“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君知之乎? 孟尝君日:“不知。一谭拾子日:“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贵 则就之,贫贱则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请以市论,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 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愿君勿怨。一孟尝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 敢以为言。 【校记】( 1 )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战国策、归有光辑本均无。( 2 ) 洪颐煊 辑本记载此事较简,作“孟尝君逐于齐。谭子日:“富贵则就,贫贱则知,此物之必至, 而理固然也。愿君勿怨,请以市论。市朝则盈,夕则虚,非朝爱而夕则憎之也,势使然。” ( 3 ) 严可均辑本与洪颐煊辑本同,唯“而理固然也”句“理”后有“之”字,“势使然” 后有“也”字。( 4 ) 阮廷焯辑本记载此事文作“孟尝君遂于齐,富贵则就,贫贱则去, 此物之必至,而理固然也,愿君勿怨。请以市论,市朝则盈,夕则虚,非朝爱而夕则憎 之也。势使然也。”( 5 ) 艺文类聚卷6 5 ,鲁连子日:孟尝逐于齐。谭裕子日:富 贵则就,贫贱则去,此物之必至而理固然也。愿君勿怨,请以市论,朝则盈夕,则虚非 朝爱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求亡故去,势使然也。“求存故”。海录碎事卷1 5 作“势 使然也”。考谭拾子,战国时期齐国人,为谭国之君,故艺文类聚记载误。 3 燕 攻 齐,取七十余城,唯莒【与】即墨不下。齐田单以即墨破燕军,杀【燕将 军】骑劫,复齐城。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田 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校记】( 1 )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此处文作“其后二十余年,燕将攻下聊城, 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 聊城不下”。( 2 ) 战国策此处文作“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不下。齐田单 以即墨破燕,杀骑劫。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 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课件
- 电路板干货知识培训课件
- 电解电容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高血压家庭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 基建输变电工程监理框架合同
- 电脑反应慢微讲堂课件
- 电脑前端知识培训课件
- 电能表基础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proe考试试题及答案
- 电网拆解知识培训课件
- 全球热泵产业发展报告2025
- (2025年标准)动火安全协议书
- 2026届广州市高三年级阶段训练(8月市调研摸底) 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 水厂化验室知识培训课件
- 动物防疫检疫试题(附答案)
- 沙石码头经营方案(3篇)
- 2025年粉笔辅警考试题库
- 实验学校物业管理服务项目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2025个人房屋租赁合同范本下载
- 水声传感器技术研究与应用
- 督脉刮痧配合刺血治疗急性乳腺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