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重复囚徒困境中合作态度与行为一致性关系探究.pdf_第1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重复囚徒困境中合作态度与行为一致性关系探究.pdf_第2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重复囚徒困境中合作态度与行为一致性关系探究.pdf_第3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重复囚徒困境中合作态度与行为一致性关系探究.pdf_第4页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重复囚徒困境中合作态度与行为一致性关系探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本文受r a p o p o r t ( 1 9 9 3 ) 观点的启发,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研究现有理论为 基础,借助“重复囚徒困境”这一探索社会两难处境问题的经典研究范式,首次把 研究内隐态度的又一新的实验范式情感错误归因程序( a f f e c tm i s a t t r i b u t i o n p r o c e d u r e ,简称a m p ) 引入国内关于内隐态度的研究中,以实验法为主要研究 方法,对重复囚徒困境中关于合作决策的态度( 包括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 与行 为的一致性关系进行了探究,并用相关分析等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推 断统计方法,从总体平均值水平、相关分析和个体差异等角度对实验数据进行了 多层次、多角度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外显态度,内隐态度不容易 受短期内的突发情景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重复囚徒困境中,合作行为与对 合作的内隐态度比外显态度有显著的较高相关,合作行为与对合作的内隐态度之 间具有相对高一致性。 关键词:内隐态度,外显态度,合作行为,a m p ,重复囚徒困境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i n s p i r e db yt h ev i e wf r o mr a p o p o r t ( 19 9 3 ) t h a t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a t t i t u d ea n d b e h a v i o ra n ds t a n d i n go nt h ee x i s t i n gt h e o r y ,t h i sa r t i c l ee x p l o r et h ei s s u eo ft h e c o n s i s t e n c y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a t t i t u d eo fc o o p e r a t i o n ( i n c l u d eb o t hi m p l i c i t a t t i t u d e sa n de x p l i c i ta t t i t u d e s ) a n db e h a v i o ri nt h ec l a s s i cs o c i a ld i l e m m ar e s e a r c h p a r a d i g mn a m e d ”i t e r a t e dp r i s o n e r s d i l e m m a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s t u d y i n t r o d u c e dan e wi m p l i c i t - a t t i t u d e st e s t i n gp a r a d i g mc a l l e da f f e c tm i s a t t r i b u t i o n p r o c e d u r e ( a m p ) i n t ot h ed o m e s t i cr ei m p l i c i ta t t i t u d e ss e a r c hf o rt h ef i r s tt i m e 1 1 1 e m a i n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i s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m e t h o da s am u l t i - l e v e la n dm u l t i a n g l e s t a t i s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w a sc o n d u c t e dw i t ht h ee x p e r i m e n t a ld a t a ,s u c ha sd e s c r i p t i v e s t a t i s t i c s ( e g ,ms d ,t h er e l e v a n ts t a t i s t i c s ) a n di n t e r f e r e n c es t a t i s t i c s ( e ga n o v a ) f r o mb o t ht h eo v e r a l l m e a nsl e v e la n d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d i f f e r e n c e sl e v e l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o u t c o m e ss h o w e dt h a t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c o o p e r a t i v eb e h a v i o ra n dt h e i m p l i c i t a t t i t u d eo f c o o p e r a t i o n t h e r e l a t i v e l yh i g hc o n s i s t e n c y t h e c o o p e r a t i v e b e h a v i o ri sm o r e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c o n s i s t e n c ew i t ht h ei m p l i c i ta t t i t u d eo ft h e c o o p e r a t i o nt h ee x p l i c i ta t t i t u d e si ni t e r a t e dp r i s o n e r sd i l e m m a c o m p a r e dt oe x p l i c i t a t t i t u d e s ,i m p l i c i ta t t i t u d e sa r en o te a s i l ya f f e c t e db ys h o r t t e r mi m p a c to fe m e r g e n c y s i t u a t i o n s ,w i t har e l a t i v e l ys t a b i l i t y k e yw o r d s :i m p l i c i ta t t i t u d e s ,e x p l i c i ta t t i t u d e s ,c o o p e r a t e - b e h a v i o r , a f f e c t m i s a t t f i b u t i o np r o c e d u r e ( a m p ) ,p r i s o n e r s d i l e m m a i i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图表目录 图表目录 图1 :a m p 间接测量主要实验程序展示图2 5 图2 :间接测量评估量表2 5 图3 :直接测量主要实验程序展示图2 5 图4 :直接测量评估量表。2 5 图5 :重复囚徒困境游戏界面图2 8 图6 :重复囚徒困境游戏中合作和背叛的决策行为频数分布。2 9 表1 数字1 1 3 的评估结果描述性统计列表2 2 表2 间接、直接测量前后测结果的k e n d a l l st a u b 。3 3 表3 间接、直接测量前后测结果的s p e a r m a n sr h o 3 3 习乏4k e n d a l l st a u b 。3 5 表5s p e a r m a n sr h o 3 5 v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丧鲥受援f 1 期:7 ,矿上7 多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赵,镪导师 日期: r l o r 衫 上海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一章引言 1 引言 1 9 8 4 年,罗伯特5 可克塞尔罗德出版了合作的进化一书,描述了罗伯特邛可 克塞尔罗德一系列以“重复囚徒困境”为研究对象的计算机模拟竞赛的研究,其研 究结果尤其令人兴奋。研究结果发现,“报还以一报”作为最简单的策略却在所 有的竞赛中胜出。书中对这一“制胜”的最优策略的特性,如:善良性、宽容性、 可激怒性和策略性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分析,为人类深入了解个人、组织和国 家间合作的产生与进化提供了乐观前景( 罗伯特邛可克塞尔罗德,2 0 0 5 ) 。“重复 囚徒模困境”是重复博弈论的经典例子之一。1 9 5 0 年,由数学家塔克提出。半个 多世纪以来,“重复囚徒模困境”成为众多领域博弈论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并渐渐 发展成了解释社会生活现象的有力工具。关于重复囚徒困境的研究,主要涉及对 模型本身的完善、寻找摆脱困境模型的途径和对该模型的实际应用三个角度,这 些研究工作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具体到心理学领域,心理学的研究从未离 开过对人与社会的聚焦,与这一模型的结合是将会令人期待。 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中,“重复囚徒困境”作为一种实验范式,多被应用于社 会两难处境问题的研究中( 如h o w a r dk a s s i n o v e ,e t ,2 0 0 2 ;r a c h e lb r u m p t o n , e t ,2 0 0 6 ;r u d yv n y d e g g e r ,2 0 0 6 ;e v e r e t tlw o r t h i n g t o n ,j r ,2 0 0 6 等) 。社 会两难研究关注的是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人们如何做出决策和判断 ( k a h n e m a nd ,1 9 9 1 ) 。大量研究试图探测社会两难中人们的选择是理性的还 是非理性的,影响人们做出决策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才能促进人们做出合作 的决策。在过去几十年中,研究者对社会两难进行了大量地探究,以期望帮助人 们更好地做出决策。r a p o p o r t 和s u l e i m a n ( 1 9 9 3 ) 认为如果未来研究的重点能够转 移到界定态度的测量上,从而允许将个体化分为不同的类型,并建立新的模型来 解释个体在社会两难中的决策行为,研究者也许会取得更好的结果( r a p o p o r ta , 1 9 9 3 ) 。鉴于此观点,深入了解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理解和解释 社会两难中人们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本文受r a p o p o r t ( 1 9 9 3 ) 观点的启发,基于p a y n e 等( 2 0 0 7 ) 关于内隐态 度与外显态度之间高相关的研究发现,以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研究现有理论为基 第一章引言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础,以“重复囚徒困境”这一探索社会两难处境问题的经典研究范式,并首次把 研究内隐态度的又一新实验范式情感错误归因程序( a m p ) 引入国内,进行 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一致性关系的探索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人机互 动模式,借助博弈论中的“重复囚徒困境”作为实验范式应用到心理学的社会两难 处境问题的实验研究当中,突破了语义层面上抽象研究的局限,提高了研究结果 的生态效度,并加入了对态度的内隐层面上的探索,对重复囚徒困境中关于合作 的内隐态度、外显念度与实际合作行为的一致性关系进行了实验探究。 以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并结合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等推断性统计方法,分析讨论了研究结果,对重复囚徒困境中关于合作决策的态 度( 包括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 与行为的一致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研究综述 2 研究综述 2 1 态度研究 一直以来,态度研究都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研究者研究态度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为了预测行为。虽然关于态度的定义,至今尚没有统一的 界定,但主流的观点认为态度是行为反应的预备状态,是行为发生的心理倾向。 f r e e d m a n 认为态度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组成,从而提出了态度三成分学说。 b a r o n 提到态度的a b c 模型,认为态度包含情感、行为、认知三种成分。这旱 的行为成分指的是行动或者行为的意图这种心理倾向。u p m e y e r 等人认为行为是 潜在态度的表达。由此可见,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是现有的研究 发现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主要表现在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上,如: w i c k e r ( 1 9 6 9 ,p 6 5 ) 在4 6 项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道:“态度与外在的行为实际上 是无关的,或只有很微弱的关系”。因为依据他的研究,态度与行为的相关系数 常常接近于零,只有很少的情况超过0 3 0 。两年后他甚至断言即抛弃“态度”这一 概念也未尝不可。“这一结论令态度研究者十分不安”( 施俊琦,王星译,2 0 0 4 ) 。 但是,盖洛浦( 1 9 3 6 ) 曾成功预言过罗斯福总统的当选;“k e n n y 和m i r e r d ( 1 9 5 2 1 9 6 4 ) 的研究也发现选民的政治态度与投票行为表现出高度一致”( 马先 明,姜丽红,2 0 0 6 ) ;g i b b 等( 2 0 0 6 ) 人的研究表明对自杀的态度直接导致行为 的发生。这些结果表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行为。 近年来,随着内隐认知科学的发展,研究者的视角越来越多地向内隐方向转 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内隐记忆和内隐学习等。内隐态度的提出,使得态度 与行为之间一致性的研究提供了能更大的空间。 2 1 1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理论 2 1 1 1 态度- z 亍为模型 态度的a b c 模型 态度的a b c 模型认为态度包含三个成分: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这一模 3 第二章研究综述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型表示了态度与行为之间的直接关系,意味着态度本身即包含了行为的潜在意 向,态度是行为的潜在表示,而行为则是态度的外在反应。一个人如对某一客体 持某种态度,那么就会表现出某种相应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人们的 态度来预测其行为。但是这一模型并没有得到实际研究的统一验证。具体到社会 两难情境中,j a m e s 和d a v i d ( 1 9 9 8 ) 的研究发现劝说能够使参与者合作的态度 和行为都有显著增加,但并不意味着持合作态度的参与者会做出合作行为。 o c o n n o r 和t i n d a l l ( 1 9 9 0 ) 也发现社会两难中的参与者认为自己和其他人都是 非常合作的,但是却都表现出了非合作行为。 2 1 1 2m o d e 模型 f a z i o ( 1 9 9 0 a ) 的m o d e 模型区分了念度引导行为的两种加工方式自然 加工和精细加工,认为在低动机和低能力的条件下,态度与行为之间的链接是自 然加工的结果,并受到态度的认知易得性驱动。但是,这一模型没有得到跟多研 究的支持。在后来的研究中,t e r r y 和他的同事( t e r r ye ta 1 ,2 0 0 0 ;w e l l e ne ta 1 , 1 9 9 8 ) 的研究发现m o d e 这一模型在群体之间的调停的态度行为一致性中的角 色是模棱两可的。j o a n n e 和d e b o r a h ( 2 0 0 3 ) 在态度行为一致性中社会规范、态 度易得性以及m o d e 扮演的角色的研究也为这一模型提供了有限的支持。 2 1 2 态度中介行为模型 2 1 2 1 理性行为模型 f i s h b e i n 和a d z e n ( 1 9 7 5 ) 提出了理性行动模型,认为态度对行为的影响要 经过一个理性的、深思熟虑的过程,并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即:指向特定行为 的态度和主观基准两者共同作用于行为意图,并通过行为意图最终导致行为的发 生。这一模型认为态度不直接决定行为,而是通过行为意图起作用,因此,态度 对行为的引导作用明显减弱。同时,作用于行为意图的还有主观基准。于是,即 便态度和行为一致了,我们也不能妄下断论认为态度可以预测行为。这也为态度 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提供了很好的说辞。但这一模型考虑到了人的社会角色,人 不太可能为所欲为,亦即人的意图要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当此后两者作用于行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研究综述 为意图之后,由此产生的行为就可以称为理性的了。和人的能动性同时人也有自 我觉察的能力 当然,也有很多研究认为,人不是总在理性地思考之后才有所行动的,很多 时候人的行为甚至是意识之外的,并且人的有些行为是瞬间自发的比如时间紧 迫、或者不得已的应急行为的发生,人在做出行为之前根本来不及深思熟虑,更 谈不上是理性的。 2 1 2 2 计划行为理论 a j z e n 于1 9 8 8 年提出计划行为理论。与理性行为理论相比,计划行为理论 在行为意图之前又增加了感知行为控制( p e r c e i v e db e h a v i o rc o n t r 0 1 ) 。感知行为 控制是指对一件事情额难易程度的感知,同时考虑到个人技能、社会支持、资源 以及机遇而去做某一特定行为( a j z e n ,i ,1 9 8 8 ) 。除了念度之外,人的行为不 仅仅受社会规范因素的制约,同时受到综合背景环境的限制。w a l l a n c e 等人 ( 2 0 0 5 ) 的研究发现通过减小社会压力和行为控制的难度的感知一个标准差,态 度和行为的相关系数由4 0 减小到3 0 ( w a l l a c esd ,e t2 0 0 5 ) ,一定程度上说 明了感知行为控制在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中的重要性。由于该理论在态度与行为的 关系中考虑到了更多因素,揭示了人在无意识情况下做出的一些行为,因而具有 更广泛的应用性。 现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计划行为理论在被广泛应用得同时也不断得到 修j 下。如c o n n e r 和n o r m a n 等( 2 0 0 2 ) 加入了意图的稳定性、行为的稳定性和 过去行为的感知等因素;h a g g e r 和c h a t z i s a r a n t i s ( 2 0 0 5 ) 在研究中把态度细化为 情感性态度和工具性态度,并用控制因素代替感知行为控制等;t r a f i m o w 等 ( 1 9 9 8 ) 则把感知行为控制分为感知能力和感知困难两部分;p a y n e 和j o n e s 等 人( 2 0 0 5 ) 加入了“工作压力”来研究运动和饮食健康。更多的改进是针对研究内 容的不同来加入变量或者限制情境的,这些都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解释能力。 2 1 3 内隐- 夕卜显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g r e e n w a l d 和b a n a j i 提出内隐态度的概念,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带入一个 5 第二章研究综述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全新的阶段”( 魏志超,郭秀艳,2 0 0 9 ) 。关于态度与行为一致性,传统的研究 只是关注外显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随之内隐态度这一概念的提出,大量的研究 也围绕内隐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展开来。s h e r m a n 等( 2 0 0 3 ) 通过研究吸烟态度与 行为的关系发现,内隐态度比外显态度具有更大的稳定性,且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较小。k a m ( 2 0 0 7 ) 的研究发现,内隐态度能够预测选民对候选人的选择。p a y n e 等( 2 0 0 8 ) 认为对酒精的内隐喜好能够预测其饮酒行为。因此,研究内隐态度与 行为的关系有望得到更加一致的结论。 2 1 4 影响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的因素 2 1 4 1 与行为的测量时间间隔 社会心理学家佩因罗德( 1 9 8 3 ) 认为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与测量态度和行为 的时问间隔有关,间隔越小,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越高。大量研究证明,此模型 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马先明,姜丽红,2 0 0 6 ) 。 2 1 4 2 态度的成分 依据态度的a b c 理论,态度由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构成。由于 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比较复杂,而这对态度的影响是独立的还是交互的,现有的研 究尚未给出明确的定论。但是f a r l e y 和s t a s s o n ( 2 0 0 3 ) 的研究表明情感指导下 比认知指导下的态度和行为的相关更高。而s c h l e i c h e r 等( 2 0 0 4 ) 以情感与认知 的一致性为中介变量,发现当二者一致时,态度与行为高相关,当二者不一致时, 态度与行为低相关。这似乎可以解释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况,即情感与认知不 一致导致了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 2 1 5 态度的属性 2 1 5 1 态度易得性 依据f a z i o 和他的同事们的研究( 如,f a z i o ,1 9 8 6 ;f a z i o & w i l l i a m s ,1 9 8 6 ) ,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研究综述 态度的易得性,也就是态度在记忆中的凸显程度,对个体的行为是否与态度一致 具有决定性作用;并且态度越是易得,态度影响行为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理论的 逻辑在于,自动激活的态度作为过滤器引导着对某一情境的基于态度的加工,促 进了行为与态度的一致。并且,大一系列研究围绕着态度易得性能否独立的影响 念度行为的一致性展开来。f a z i o ( 1 9 8 6 ) 的研究发现,态度易得性与态度行为 的一致性有紧密的联系。 2 1 5 2 态度强度 同样是对某一客体持积极态度,但不同的个体的态度强度总会存在差 异。“同样的态度,强度大的更容易引发相应的行为”( 张红涛,王二平,2 0 0 7 ) 。 b r i z e r 和k r o s o n i k ( 2 0 0 2 ) 总结了影响态度强的七个因素,即:重要性;可接受 性;峰实的知识;细节的呈现;确定性强,记忆容易提取;评价的极端性;不冲 突。但是,上述这些因素对行为的作用是不同的。p r i e s t e r 等( 2 0 0 4 ) 也认为态 度的强度不仅直接与行为相关联,同时也可以作为态度方向性和行为之间的中 介,态度越强,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2 1 6 社会因素 社会规范对行为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传统的社会因素 对念度行为关系的研究主要是从理性行为( f i s h b e i n & a j z e n ,1 9 7 5 ) 和计划行为 ( a j z e n ,1 9 8 5 ) 的理论角度来开展。有研究显示,如果在接近的社会背景下, 社会规范与适度凸显的群体人员关系更加紧密联系时,社会规范将对态度行为 的一致性产生很大的影响。w e l l e n ,h o g g 和t e r r y ( 1 9 9 8 ) 发现当参与者暴露于 对社会规范的态度一致的条件中时,态度与行为更加一致。另外,t e r r y ,h o g g 和m c k i m m i n e ( 2 0 0 0 ) 的研究发现,对于高自我认同的群体中的个体而言,规 范一致的效应最明显。为进一步验证社会规范的效应,有的研究甚至开始检验社 会认同和社会认知的交互作用对态度行为关系的影响,如f a z i o s ( 1 9 9 0 a ) m o d e ( m o t i v i t i o na n d o p p o r t u n i t y a s d e t e r m i n a n t so fm o d eb e h a v i o u r a l d e c i s i o n m a k i n g ) m o d e l 。 7 第二章研究综述上海师范人学硕七学位论文 此外,国内对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晚,已有的研究也较少,但近几 年也有不少研究者如李纾、王二平、谢晓非等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态度与行为的 关系。 2 1 7 态度研究的现状总结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古老话题。虽然对于态度的界定至今 尚无定论,但国内外很多研究者都在不断试探着在应用性的研究中将态度用于预 测行为,且在这一过程中,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也得到了发展与完善。但笔者认 为已有的研究中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传统的态度测量大多以自我报告的方式测量,我们知道测量过程中迫 于社会压力或其他因素,并不能保证参与者报告的真实性,况且参与者在多大程 度上正确地感知自己的真实态度尚待商榷,由此测得的态度是否反映参与者的实 实在在的态度就不得而知了,何况用这一态度来预测参与者的行为,其真实性尚 且不能保证,其正确性就更无从谈起了。 其次,随着内隐认知的发展,内隐态度、外显态度与行为的关系越来越受到 研究者的关注。g r e e n w a l d 的i a t 为内隐态度的测量提供了工具,但是用此种方 法测得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一致性很低。我们所说的态度具有稳定性,同时又具 有易变性,这主要是针对外显态度而言。已有研究发现,内隐态度受社会压力的 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内隐态度比外显态度更加稳定且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现有的研究对于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也结论不一,这里的态度当然指的是外显态 度。虽然已有研究发现内隐态度与外显选择一致,但是否能够普适,至今尚没有 研究能够充分证明这一点。另外,目前关于内隐态度的测量,我们只能说测量的 方法是内隐的,至于测得的态度是否就是我们所设想的内隐态度,尚需要明确证 实。我们期望未来研究的深入进行能够为内隐态度的存在提供更加深入的证明, 期望内隐态度与行为之间有更加同一的一致性,那么,根据态度来预测行为就更 进一步了。 此外,以往的关于态度与行为的研究以应用型为主要导向。研究中不同的情 境、不同的任务结构、参与者不同的认知程度以及不同的态度对象,所得到的态 度与行为的关系并不一致,这对形成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模型产生了阻力。影响态 上海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研究综述 度的因素有很多,决定行为的因素也很多,如何把许多的因素纳入到统一的模型 中,使得态度与行为的关系能够得到更加简洁的阐释,这也是未来研究需要考虑 的问题。 2 2 囚徒困境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关于重复囚徒困境的研究,主要涉及对模型本身的完善、寻找摆脱困境模型 的途径和对该模型的实际应用三个角度,这些研究工作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国内的研究中,涉及“重复囚徒困境”模型的文献多出现在生物学、经济学、金 融学、管理学和计算机领域,在哲学和政治学研究中也有出现,但是,从心理学 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几乎没有,不得不说是一个缺憾。在国外的心理学研究中,虽 有涉及“重复囚徒困境”,但数量不多,形式也非常有限,大多都是将模型作为研 究中的情景工具。 2 2 1 国外心理学研究重复囚徒困境的视角 在国外心理学涉及重复囚徒模型的有限的研究中,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较 多的研究已将该模型作为研究实验中的情景来探讨合作的问题。另外,关于模型 本身的相关研究,包括模型的建立和最优解等,也渐露头角,以实现模型的不断 完善。 2 2 2 重复囚徒困境应用于研究中具体情景 关于重复囚徒困境的应用,最多的是研究合作问题。可能影响合作的因素, 如:友谊、人格特制、地理距离、对对方信息的了解程度、个人动机等和如何促 进合作成为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复囚徒困境中,与陌 生人相比,有友谊的对决双方更倾向于跟对方合作,并愿意贡献更多,而在于陌 生人的对决中,随着游戏地进行,彼此信任感的增加,双方都倾向于合作并愿意 贡献更多( r a c h e lb r u m p t o n ,e t ,2 0 0 6 ) 。而对于随机选择的有定地理间距 的陌生人,只要对决持续一段时间,与陌生人之间的合作不比与当地人间的合作 少,这一发现的现实意义在于,消除了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于通信的现代化会降 9 第二章研究综述 上海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低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担忧( r o b e r ta x e l r o d ,e t ,2 0 0 2 ) 。愤怒特质并且不易控 制愤怒的人在对决中更倾向于作出不合作的决定( h o w a r dk a s s i n o v e ,e t ,2 0 0 2 ) 。 而愿意得到更高的折现延迟支付的个体在面对“一报还一报”对策时更倾向于背 叛( a n d r e wc h a r r i s ,e t ,2 0 0 2 ) 。而当对方的信息更透明化时,双方将更加合 作( r u d y v n y d e g g e r ,2 0 0 6 ) 。 另外,在这一模型的支持下,对道德两难处境的研究也取得深入发展,并从 经验实验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人之间的宽恕与人神之间的宽恕的不同( e v e r e t t l w o r t b i n g t o n ,j r ,2 0 0 6 ) 。 2 2 3 囚徒困境模型的研究现状 囚徒困境模型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合作与竞争的决策与行为,到上世纪九 十年代初,重复囚徒困境被研究应用的变式就已达2 0 0 0 多种( d a w e sr m , 1 9 9 1 ) 。在被广泛应用的同时,模型本身也不断地被完善。合作的进化一书 指出,如果只有一轮对决,无疑背叛是最优策略。如果是有限次重复对决,最后 一轮对决中,双方是不会合作的,基于这一反馈,在倒数第二轮对决中,双方也 不会合作,以此类推,背叛是最稳定的策略。与大多数的重复囚徒困境不同的是, 现实生活充满着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通常并不单单依赖于合作频率。研究结 果显示,行为中不确定因素的持续变化,保持了高合作水平的稳定性( j o h nm m c n a m a r a e g ,2 0 0 4 ) 。 2 2 4 重复囚徒困境的研究总结 重复囚徒困境是研究人际交往的一个很好的模型,与想象情景相比,能更好 的帮助我们理解并探究竞争与非竞争策略的形成( h o w a r dk a s s i n o v e ,e t ,2 0 0 2 ) 。 有研究用m a t l a b 数学软件包中的仿真系统对该模型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并对“一 报还一报”这一胜出策略提出了质疑,发现该策略相对于其他策略并没有压倒性 的优势,最优策略取决于博弈轮数和局中人策略分布的结论( 张四海等,2 0 0 6 ) 。 不论是对这一模型的应用还是对模型本身的完善,研究者的目光始终没有离 开合作这一主题。透过模型,我们看到合作才能使集体利益最大化,但是作为社 会个体,人往往会有自私的一面,总是希望自身的个体利益最大化。重复囚徒困 l o 上海师范大学硕七学位论文第二章研究综述 境反映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间的矛盾,在重复囚徒困境中选择合作还是被判, 正是当今许多常见社会问题的真实写照。例如,个人兴趣与所在群体的需要之间 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的发展以及在现场收益与延迟收益之间的冲突。 如何才能促使合作形成,影响合作的因素还有哪些,将成为这个世纪个人、组织 与国家不断追寻的课题。而伴随着合作的到来,关于人类理性的探索也会迈出重 要一步。 2 3 情感错误归因程序 发掘在参与者的觉察和控制之外测量态度的潜力一直是内隐态度研究的主 要目标。通过限制参与者的觉察和控制,内隐测量极大地方便了对于如偏见等社 会敏感态度的研究,而对于预言污名行为如涉毒、酗酒以及吸烟等也很有用。近 年来,内隐测量研究倍受青睐,究其原因,发现这得益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因 为计算机允许研究者可以进行大量的重复观测,并且可以提供准确的实验控制、 精确的刺激时间和反应时问。1 9 9 8 年g r e e n w a l d 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 i a t ) , 大大方便了研究者对内隐态度的探索。之后,i a t 的变式,如g o n o g o 范式, 以及s c i a t ( 单范畴内隐联想测验) 相继问世,都显示出了较之于i a t 的改进 与完善,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i a t 及其变式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以反应 时为指标对内隐态度进行了间接测量。然而,已有的研究证明,用i a t 及其变 式范式测得的内隐态度仍然具有很低的相关性,且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一致性 也很低。这些研究结果对i a t 这一研究范式提出质疑。2 0 0 5 年,p a y n e 等( 2 0 0 5 1 提出了情感错误归因程序( a f f e c tm i s a t t r i b u t i o np r o c e d u r e ,情感错误归因程序, 简称a m p ) ,仍然借助于计算机为测量手段,以投射测验理论为基础理论,从 一个崭新的角度对内隐态度进行了测量,并以此为研究范式对内隐态度和外显态 度进行了重新测量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具有强的高相关 ( r - - - - 0 6 8 ,p 0 时,意味着参与者做出合作行为:当t 0 时,令r = i ;当t 0 时,令r - - 0 。此处,新变量r 的意义在于鉴别重复 囚徒困境中,参与者容易做出合作的决策还是背叛的决策,其中r - - 1 表示参与 者容易做出合作的决策,r = 0 表示参与者容易做出背叛的决策。 本次重复囚徒困境游戏中,6 0 名参与者的合作和背叛的决策行为频数分布 如下图( 插图) :4 4 人在重复囚徒困境中更容易选择合作,约占总人数的2 6 7 ; 1 6 人更容易选择背叛,占总人数的7 3 3 。容易选择合作的人数约是容易选择背 叛的人数的3 倍。 上海师范大学碗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实验研究 | 生 6 :重复圳徒斟境游戏中台作和背叛的挑策行为频数分布 讨论2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在重复囚徒困境中,选择合作的人数远大于选择背叛的 人数,选择合作的人数约是选择背叛的人数的三倍。从实际的行为角度看,多数 人选择合作而不是背叛。根据囚徒困境的研究理论,在重复凶徒困境中,人们更 倾向丁_ 看重长远利益,选择合作在多次博奔中,以争取长远利益最大化。 3 4 2 4 内隐测试( 后测) 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的卷度究竟是不是同一种态度? 先前的实验结果能否 有力的证明先前的结论,即通常情况下参与者对整体数字的内隐悉度和外显态度 是一致的? 在完成囚徒困境游戏后参与者又被邀请参与了第二次间接和4 量和内 隐测量。囚徒困境前后的两次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给出的数据分析结果将会释放 这一系列的疑问。 为了能够及时并准确地测量到上述游戏的的情景干预效应,在苇复囚徒困境 游戏结束后,立刻让参与者进行内隐濒i 试和外显测试。 参与者坐在笔记本电脑前,按照指导语提示完成内隐测试。此次内隐测试的 程序和评估任务与第一次内隐测试完全相同,参与者仍需要完成2 6 ( 1 3 x 2 ) 次 数字启动和2 6 次中性肩动的5 2 次评估任务。但是,注意在指导语中并不提及此 次内隐测试与先前的内隐测试完全相同,以避免刚才的情景干预效应被先前的练 第三章实验研究 上海师范人学硕+ 学位论文 习效应替代,使得参与者回忆先前的内隐测试实验,以至于游戏情景效应被抑制 或者被取代,从而对实验评估造成影响。 此次内隐测试的指导语如下: 你好! 欢迎你继续参加本次实验。在本次实验中你需要对每一张藏文字符做出评估。请 注意,出现在藏文字符前的启动图片可能会对你的评估造成影响,请尽量避免这一影响。请 你对这些藏文字符做出你最真实的愉悦评价。评价无对错之分,只要是你的第一感觉。 3 4 2 5 外显测试( 后测) 参与者坐在笔记本电脑前,按照指导语提示完成外显测试。 外显测试过程与内隐测试过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要求参与者对启动图 片做出评估,并尽量避免随后呈现的藏文字符对评估任务产生的影响。由于藏文 字符是抽象的,并且与启动物随机匹配,因此不会随启动图片而产生系统的影响。 在外显测试实验中,参与者完成包括2 6 ( 1 3 x 2 ) 个数字启动和2 6 个中性启动共 5 2 次的评估任务。指导语如下: 在本次实验中你需要对每一张数字图片做出评估。请注意,出现在数字后的藏文字符可 能会对你的评估造成影响,请尽量避免这一影响。请对这些数字图片做出你最真实的愉悦度 评价。评价无对错之分,只要是你的第一感觉。 3 4 3 实验结果 为充分利用实验所收集的数据探讨实验结果的意义,作者从总体平均值、参 与者个体差异和相关三个角度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充分分析和结论探讨。并对数据 进行重新编码,从分类数据的层次进行多重分析。 3 4 3 1 总体平均值分析 1 间接测量与直接测量 作者把第一次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统称为前测,把第二次间接测量和直接测 量统称为后测,以便于分析比较。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三章实验研究 前测 前测中,问接测量的总体平均值为m = 2 7 2 ( s d = - 0 8 5 ) ,直接测量的平均值 为m = 2 7 9 ( s d = 0 8 9 ) ,且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只l ,6 0 ) = 7 6 9 ,严0 0 6 。其中, 以数字驱动的问接测量( 胜2 7 5 ,s d = 0 8 4 ) 和直接测量( 肚2 7 9 ,s d = 0 8 9 ) 之间差异并不显著,只1 ,6 0 ) = 2 1 5 ,萨1 4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前测中 参与者对数字整体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是致的。 后测 后测中,间接测量的总体平均值( 胙2 6 7 ,s d = - 0 8 9 ) 和直接测量的平均值 ( 推2 7 7 ,& ) = 0 9 3 ) 之间差异显著,尺l ,6 0 ) = 11 5 8 ,萨0 0 1 。其中,数字驱动 的问接测量的平均值( 肚2 6 8 ,s d = 0 9 0 ) 和直接测量的平均值之间( 肚2 7 7 , s d = 0 9 3 ) 之问差异显著,尺1 ,6 0 ) = 6 3 4 ,萨0 1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后测中, 参与者对数字整体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出现了分离。 至此,我们已经能够肯定地说,间接测量和外显测量的测量对象并不是同一种态 度。在重复囚徒困境游戏的情景干预下,间接测量和直接测量的结果出现了显著 的差异,也就是说,如果间接测量的态度为内隐态度,那么直接测量的态度就是 外显态度了。参与者对数字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之间从一致到不一致的关系是 由重复囚徒困境游戏的情景干预引起的。 2 前测与后测 间接测量 对前后两次间接测量收集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分析,结果发现间 接测量的前测中参与者对藏文字符的评估得分( 胙2 7 2 ,s d = 0 8 5 ) 高于后测中 参与者对藏文字符的评估得分之间( 肚2 6 7 ,s d = - 0 8 9 ) ,且结果差异显著,只1 , 6 0 ) - - - 4 3 3 ,p = 0 4 。但是数字驱动的间接测量的前测结果为( 肚2 7 5 ,s d = 0 8 4 ) , 后测结果为( 肚2 6 8 ,s d = 0 9 0 ) ,两次测量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f ( 1 ,6 0 ) = 3 8 6 ,萨0 6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重复囚徒困境游戏前后,参与者对总体数 字的内隐态度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也就是说情景因素短期内并不影响内隐态度 受。 第三章实验研究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直接测量 对前后两次直接测量收集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分析,与间接测量 的结果相似,结果发现直接测量的前测中参与者对藏文字符的评估得分,直接测 量的前测( 胜2 7 9 ,s d = o 8 9 ) 和后测之间( 肚2 7 1 ,s d = 0 9 2 ) 差异显著,尺l , 6 0 ) = 0 5 6 ,萨4 6 。也就是说,前后两次直接测量的结果之间差异显著。由此表明, 重复囚徒困境游戏对参与者的外显态度产生了很大影响。 以上对整体评估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所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情感错 误归因程序( a m p ) 这一间接测量范式和由其改造而得到的直接测量范式所测 量的对象是不同的两种态度。由于a m p 本身是一种i 日j 接测量,结合内隐态度的 定义可知,其测量的对象是内隐态度。而直接测量是要求参与者在意识层面上直 接对评估对象做出评估,故这一范式的测量对象为外显念度。重复囚徒困境游戏 的情景干预,显著得改变了参与者的外显态度,而没有对参与者的内隐念度产生 显著影响。数字图片驱动的间接测量的f i l l n 平均值与后测平均值之间差异不显 著,而间接测量的前测平均值和后测平均值之间差异显著。 3 4 3 2 相关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在总体平均值水平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了解到a m p 及其 变式作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测量工具是有效的。然而,本文更关心的是参与 者在囚徒困境中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关系,因此,仅仅从整体的水平上进行分析 并不足以说明这个问题,至少是不充分的。我们想要了解的是参与者对于某一特 定数字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是否一致。扩大来讲,就是参与者对每一个数字的 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是否存在一致性。整体的一致性在此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因为很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参与者对于某些数字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是 正向一致的( 正相关) ,而对于另外一些数字的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则是负向一 致的( 负相关) ,如果正向一致的效应大于负向一致的效应,那么整体结果可能 就会呈现正向一致。而事实上,参与者对数字的内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