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梁鼎芬藏书活动与藏书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梁鼎芬藏书活动与藏书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梁鼎芬藏书活动与藏书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梁鼎芬藏书活动与藏书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梁鼎芬藏书活动与藏书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上学位论文 摘要 梁鼎芬( 1 8 5 9 - - 1 9 2 0 ) ,字星海,号节庵,广东番禺人,晚清著名的书院教育 活动家、藏书家。光绪六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1 8 8 4 年上书弹劾李鸿章,遭贬 辞官。1 8 8 6 年入张之洞幕府,主讲广东惠州丰湖书院,开始了书院掌教生涯。 梁鼎芬致力于书院藏书建设,先后创建了丰湖书藏、端溪书库、“冠冕楼”、 两湖书院书库四所书院藏书楼,并总结个人藏书经验,制定了丰湖书藏四约 和梁祠图书馆章程,晚年开放私人“葵霜阁”藏书为“梁祠图书馆”。梁鼎芬一生 丰富的书院掌教实践致使他的藏书思想有别于历史上其他的藏书家,集中体现为 “藏书为用”、“公共开放”和“允许外借”等方面。 研究梁鼎芬的藏书活动和藏书思想,有助于全面系统地了解清代晚期书院的 藏书事业。同时,梁鼎芬藏书致用思想,阐明了图书馆的性质与任务,指明了图 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其公共开放、允许外借思想,是现代图书馆对外开放理念的 源头,对促进现代图书馆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梁鼎芬;藏书思想;书院教育;图书馆建设 i i 梁鼎芬藏书思想研究 a b s t r a c t d i n gf e n l i a n g ,s t y l e dh i m s e l fx i n g l l a i a n dn i c k n a m e dj i e a n ,an a t i v eo ff a n y u c o u n t yo f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e ,w a sb o mi n18 5 9a n dd i e di n19 2 0 h e w a sa w e l l - k n o w na c a d e m i ce d u c a t i o n a la c t i v i s ta n d b i b l i o p h i l i s t i nt h el a t e q i n g d y n a s t y i nt h es i x t hy e a ro fg u a n g x u ,h ew a sa w a r d e da sh a n l i ne d i t i n g i n18 8 4h e p e t i t i o n e dt h ec o u r tf o rt h ei m p e a c h m e n to fh o n g z h a n gl ia n dl a t e rw a sf o r c e dt o r e s i g n i n18 8 6h ew a sa d m i t t e dt o z h id o n gz h a n g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a n ds t a r t e dh i s t e a c h i n gc a r e e rb yt e a c h i n g a t f e n g h ua c a d e m y i n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e d i n g f e nl i a n gh a db e e nc o m m i t t e dh i m s e l ft oa c a d e m ye d u c a t i o na n d b o o k - c o l l e c t i n gc o n s t r u c t i o nf o rd e c a d e s h ee s t a b l i s h e df e n g h ua c a d e m y ,d u a n x i s t a c k ,”r o y a lc r o w nt o w e r ,h u n a na n dh u b e ip r o v i n c e sa c a d e m ya n ds t a c ka n d f o u ra c a d e m i cb o o k - c o l l e c t i n gt o w e r s b a s e do nh i sp e r s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o fb o o k - c o l l e c t i n g ,h ef o r m u l a t e d ”f o u rr e g u l a t i o n si nf e n g h ub o o k c o l l e c t i n g ”a n d 竹 l i a n g c il i b r a r yr e g u l a t i o n s ”i nh i sl a t ey e a r s ,h eo p e n e dh i sp e r s o n a l ”k u n x i a n g g e ” h i sa b u n d a n t e x p e r i e n c eo ft e a c h i n gi n a c a d e m ye n a b l e dh i mt oh a v eq u i t ed i f f e r e n tt h o u g h t so nb o o k c o l l e c t i n gf r o m o t h e r p r e v i o u sb i b l i o p h i l i s t s ,f o c u s i n go n 竹c o l l e c t i n gb o o k sf o r t h ep u b l i c u s e 什,”o p e n i n gt ot h ep u b l i c 竹a n d 什p u b l i c sa c c e s st ot h el i b r a r yb o o k s ” as t u d yo fd i n g f e nl i a n g sb o o k c o l l e c t i n ga c t i v i t i e sa n dt h o u g h t sh e l p st o a c q u i r eaf u l la n ds y s m a t i c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b o o k c o l l e c t i n gc a u s ei nl a t eq i n g d y n a s t y h i st h o u g h to f 什c o l l e c t i n gb o o k sf o rp u b l i cu s e ”c l a r i f i e st h en a t u r ea n d m i s s i o no fl i b r a r ya n dc l e a r l ye x p l a i n st h es t a r t i n gp o i n to fl i b r a r yw o r k o p e n n e s s , t h ei d e ao fm o d e m l i b r a r y ,i so r i g i n a t e df r o mh i st h o u g h to fo p e n i n gt ot h ep u b l i c a n d p u b l i c s a c c e s st o l i b r a r yb o o k s ,w h i c h i so fg r e a t i m p o r t a n c e t o p r o m o t i n gm o d e r nl i b r a r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 k e yw o r d s :l i n gd i n g - f e n ;b o o kc o l l e c t i o n ;a c a d e m ye d u c a t i o n :l i b r a r y sh i s t o r y i i i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足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壶迭吨蜒日期7 年占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团。 作者签 导师签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日期:如丫年 日期:如口,年 占月孑日 多月争日 硕十学位论文 1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1 章绪论 1 1 1 研究背景 1 1 1 1 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文献渊远流长,留存下来的典籍数量之多、内 容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能够流传至今,历代的藏书家做出 了巨大的贡献。若所有藏书家的藏书都能完好无缺地留存至今,那中国文化的底 蕴将会更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将会放射出更耀眼的光芒。在历代众多的藏书家中, 梁鼎芬在藏书楼“葵霜阁”的藏书具有相当规模,藏书数量繁多,质量上乘,不失 为大学者、藏书家的风度。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梁鼎芬生前对公众开放私家图书馆, 身后更留下遗嘱捐献梁祠图书馆全部藏书。一改旧式藏书楼书束高阁、深秘自珍、 一己之物为一私之所用的封闭状态,实现了他的藏书“以与天下百世共读之”的意 愿。梁鼎芬把自己的藏书全部捐为公藏,为广东省图书馆的藏书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以有益于社会的惊人义举,首开中国近代历史无偿捐献全部私人藏书的先河。 1 1 1 2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研究的需要 2 0 世纪3 0 年代,盛朗西先生在中国书院制度一书中称:“书院有三事, 一藏书,二供祀,三讲学”。梁鼎芬与书院渊源极深,谪归广东后,他先后掌教丰 湖、端溪、广雅三所书院,在任期间分别创建了丰湖书库、端溪书库,并扩建广 雅书院藏书的地方“冠冕楼”,使这三所书院成为当时广东书院中藏书最丰的前三 名,为书院藏书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值得注意的是,梁鼎芬的藏书观很大程度 上来源于他的教育实践,正是由于他将书藏作为教育的附设机构,才有了他关于 藏书的独特见解和社会开放的举措。 1 1 1 3 图书馆学研究的需要 图书馆产生于近代社会,但“在我国图书馆事业史的研究中,近现代图书馆事 业史的研究一直是个薄弱的环节”。【l 】梁鼎芬一生多掌教书院,丰富的藏书实践实 践了他的藏书思想理论,并进一步深化了内涵。除了藏书类别与历代藏书家不同 外,他的藏书思想的独特性在于他极力提倡书院藏书和兴办公共图书馆的出发点 是为广大师生服务。可以说,研究梁鼎芬的藏书思想对于今天的高等院校图书馆 专业研究也是具备相当意义的。虽然梁鼎芬在中国近代图书事业的发展史上留下 梁鼎芬藏书思想研究 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令人遗憾的是学术界对此却很少有人研究。 1 1 2 研究意义 结合梁鼎芬的独特个性与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去研究他的藏书思想,对 于书院研究及图书馆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前人的研究均着重于对梁鼎芬个人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心理特征、性格特 征以及史学观、人才观、朋友观等的考察,而忽略了他因为丰富的书院掌教经历 而形成其特有的书院藏书思想。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研究梁鼎芬的藏书活动 与藏书思想,可以丰富书院教育和藏书研究,可以丰富晚清图书馆学的研究,弥 补对梁鼎芬这一历史人物研究不足的现状。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梁鼎芬藏书思想推进了晚清藏书事业的发展,他书 院藏书采集针对性强、管理流通讲求实效、积极公共开放、呼吁平等的种种做法, 正是将书藏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出了大批人才,获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这些对于促进今天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和完善高校图书情报资料中心都还具有一定 的借鉴价值。 1 2 文献综述 1 2 1 梁鼎芬研究 梁鼎芬因为其坎坷凄凉的个人经历和独特个性,1 9 2 0 年在北京逝世前将平生 诗文信稿文字付之一炬,“勿留一字在世上”,刻意以求世人的遗忘。流传于世的 只有子弟好友结集的节庵先生遗诗及续编、欺红楼词、节庵先生遗稿及 剩稿、梁节庵先生扇墨等,致使后世研究资料匮乏,当世了解、研究他的文章 并不多。 检索结果表明,对梁鼎芬的研究多是从不同角度考察他的政治思想、教育思 想、心理特征、性格特征以及史学观、人才观、朋友观等。 李吉奎在因政见不同而影响私交的近代典型康有为梁鼎芬关系索隐 一文表明: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人际关系往往受到政见 分歧的严重影响。思想与政治的歧异,为友为敌,变幻不恒。康有为与梁鼎芬, 围绕着“大清国、孔子教”的底线,从戊戌变法前后以迄民国初年,有过诡异离奇 的分合【2 j 。作者通过对相关史事的梳理,力图从人际交往方面较深入地说明政治 文明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困难性与迫切性。武增峰,韩春英试论梁鼎芬与张 之洞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梁鼎芬是张之洞幕府的得力干将,参与了张之洞大部 分政治活动,研究梁鼎芬与张之洞的关系,不仅对研究梁鼎芬、张之洞个体思想 变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深入研究梁鼎芬幕府大有裨益【3 】。武增锋、韩春英同时 指出:在广雅书院,梁鼎芬具体推行“新旧兼陈”的教育体制。他采用分科教学的方 2 硕士学位论文 式,设经学、史学、理学和经济4 科,使书院具备了现代学校的雏形。广雅书院办学 有成,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后来曾一度成为广东的学术文化中心。成洪燕锐细 秀挺,雅劲不俗:梁鼎芬的书法艺术中谈及清代中期,随着湮没于荒野千年的 碑版的出土,书坛兴起碑学之风,出现了一批碑派书家,他们将秦篆、汉隶、北 碑的书写技法和意韵融入书法创作中,形成一种异于宋元以来帖学传统的“碑派书 法”。 4 1 岭南书坛的走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但是一部分书家仍旧坚守传统帖学阵地, 创作出绚丽多姿的法书作品,如梁鼎芬,创作出自己锐细秀挺,雅劲不俗的独特 书法艺术。黎仁恺在张之洞幕府中认为:梁鼎芬是张之洞幕府中的重要人物 之一,是张之洞宦海中的得力助手和参谋,长期协助张之洞管理学务,参与决策。 清朝灭亡后,积极协助张勋复辟,是清末明初忠君卫道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5 j 。 王献军端溪书院史话中侧重介绍了梁鼎芬对端溪书院的贡献【6 】。现在所知的 端溪书院章程为清光绪十三年( 1 8 8 7 ) 院长梁鼎芬所订,共2 2 条。 1 2 2 藏书思想研究 中华书局于1 9 8 2 年公开出版的古代藏书史话【j 7 】( 徐碚生著) 和中国古 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 春秋至五四前后) 【8 】( 李希泌、张淑华编) ,意义重 大。一方面,它及时昭示了中国历史藏书领域的学术研究没有“禁区”,许多位于 社会中上阶层的藏书家,只要他们对于收集、保藏、整理和研讨民族典籍做出过 贡献,那么,中国藏书史上便有他一席应有之地:另一方面,两书所涉及到的古 代藏书楼,尤其是后者所收集的有关近代图书馆藏书的文献资料,本身即是研究 中国藏书史的重要史料。此后,图书情报知识、书林、文献、图书馆杂志 上,先后发表了黄裳、骆兆平、鲁海、谢灼华、黄建国、郑伟章等人有关天一阁、 海源阁、藏书纪要、中国历史藏书、传统藏书楼与近现代图书馆事业特点的比 较等专题的论文,唤醒了学术界研讨中国藏书史的热情。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藏书家作深入的个别研究,是中国藏书史领域历久弥新的 课题。对此,大陆和台湾的学者都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取得了一定成果。 台北汉美图书公司出版了一组9 部研究中国著名藏书家的专著:李文琪的焦 虼及其国史经籍志、蔡佩玲的范氏天一阁研究、严倚帆的祁承渫及澹生堂 藏书研究、简秀娟的钱谦益藏书研究、汤绚的清初藏书家钱曾研究、蓝文 钦的铁琴铜剑楼藏书研究、赵飞鹏的观海堂藏书研究、沈新民的清丁丙 及其善本书室藏书志研究、张碧惠的晚清藏书家缪荃孙研究。这些系列著作 涉及藏书家的生平成就、藏书特色、著述目录乃至其文化学术贡献,是九十年代 以来中国藏书史领域最为辉煌的成果之一。 大陆学者在此方面结撰的学术专著有骆兆平的天一阁丛谈、钱亚新的浙 东三祁藏书和学术研究、海源阁研究资料、李性忠的刘承干与嘉业掌、徐 粱鼎芬藏书思想研究 桢基的潜园逸事:藏书家陆心源生平及其他、铁琴铜剑楼研究文献集。藏书 家传记方面的出版,则有杜迈之、张承宗合著的叶德辉评传、黄万机著的黎 庶昌评传和莫友芝评传。1 9 9 9 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徐有富的郑樵评 传和姚伯岳的黄丕烈评传。 林子雄试论梁鼎芬的办馆思想及其历史地位【9 j 、庄义逊梁鼎芬与梁祠 图书馆【l o l 介绍了梁鼎芬对现代图书馆事业的意义,另外梁鼎芬藏书思想在其他 一些专业领域的研究中还有个别体现,如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制度研 究、黎仁恺等著张之洞幕府、朱维铮走出中世纪、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 袁咏秋、曾季光主编中国历代国家藏书机构及名家藏读叙传选、黄玉淑、于铁 丘编著趣谈中国藏书楼中可见有关梁鼎芬藏书、教育的一些史料。 综观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前人的研究对于论文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但迄今为止,对梁鼎芬的研究还相当零散,特别是对梁鼎芬的藏书活动和藏书思 想还没有发现比较全面系统的论文和专著。因此,本研究试图解释清楚如下几点: ( 1 ) 梁鼎芬书院藏书思想的形成过程;( 2 ) 梁鼎芬书院藏书的经历贡献;( 3 ) 梁 鼎芬书院藏书思想对于今天的意义。 1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3 1 研究内容 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的主要内 容和方法等。 第二部分是介绍梁鼎芬的生平,论述梁鼎芬在时代的影响、家庭的熏陶及师 友的感染下,逐渐形成了他的世界观、教育观和藏书观。 第三部分是介绍梁鼎芬的藏书活动。梁鼎芬在创办书藏、私家图书馆的过程 中,及时总结了经验,制定了书约和图书馆章程。这些活动处处体现出梁鼎芬的 藏书思想:“公共开放“藏书为用“允许外借”。 第四部分是对梁鼎芬藏书思想的解析,首先肯定了梁鼎芬公共开放意识在当 时世间罕有,藏书为用观念的先进性以及允许外借思想的领先。其次对梁鼎芬藏 书思想的现实意义及时代局限进行了分析。 1 3 2 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取的是文献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通过查阅梁鼎芬的著述、地方文献资料并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 从中搜寻出有益的信息,在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客观再现梁鼎芬的藏书 活动并对他的藏书思想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探究。 4 硕_ :学位论文 ( 二) 分析比较法:通过和历史上其他藏书家的对比分析,得出梁鼎芬藏书 思想的先进性以及可以借鉴之处。 粱鼎芬藏书思想研究 第2 章梁鼎芬的生平 2 1 时代和社会背景 梁鼎芬( 1 8 5 9 1 9 2 0 ) ,谱名福承,字伯烈,一字星海,号节庵,别号藏山、 病翁、葵霜,民国后号清士、痛夫。清咸丰九年( 1 8 5 9 年) 出生于广东番禺,今 之广州。 梁鼎芬生活的年代,清王朝已江河日下,“康乾盛世”早已成为历史,在鸦片 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下,清廷统治已成岌岌可危之势。面对社会黑暗、吏 治腐败、军备废弛、道德败坏、民不聊生的局面,素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 律的封建传统士大夫,如林则徐、魏源等,饱含忧患意识,自觉地以匡时济世为 己任,逐渐走出“天朝上国”的思想禁锢,并抛弃了埋头训诂、考据的乾嘉避世学 风,转向倡导崇尚实学,讲求经世致用。作为最高统治者的道光帝自继位之初就 深切感受到其统治危机的存在,他曾多次下令倡兴“经世致用“之学,他认为“世不 通经,不足致用,经之学不在寻章摘句,要为其有用者”。因此,他要求士大夫们 必须“通经致用,有治人而后有治功,课绩考勤,有实心而后有实政”。【】在道光 帝及经世派士大夫的倡导下,“经世致用”逐渐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 在与外国殖民侵略者数十年较量中,尤其是在与东邻小国同本的战争失败后, 中国士林普遍感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痛楚,在思索中他们开始了“藏书救国”的实 践活动。南京静海寺签订的中英条约,将泱泱中华大国带入了一个充满屈辱、灾 难的时代,太平天国一役,兵火连年,各院图书差不多灰飞烟灭。至同治年间起, 各地多采取应急措施,重新开始书院的藏书建设。及至光绪年间,由于经济的迅 速恢复发展和因“新学”、“西学”不断传入而带来的“知识爆炸”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全国书院的藏书事业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形成辉煌之势。在一种忧时济世 思潮的推动下,人们普遍关注藏书事业,使其得到了长足发展。 梁鼎芬生活在受西方侵略冲击、经世致用学风日盛的广州社会文化环境中, 一方面他洞悉传统的礼仪和朝章国故,竭诚忠君卫道;同时又主张实行变革,善 于接受新生事物。他的思想和行为经历了从“通经致用”到“中体西用”,再至“文化 保守主义”的变化,既趋新又恋旧的矛盾心态贯穿了他的一生。这样的矛盾心态与 他既是封建官僚又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的双重身份有关,更重要的是关乎他求 学过程中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师生好友的影响,他的成长轨迹自然被打上了时代的 烙印。 6 硕士学位论文 2 2 坎坷不凡的人生 2 2 1 少岁读书立志报国 家庭是个人赖以成长的最基本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 梁鼎芬的父亲梁葆谦是封建科举仕人,官至主事。母亲张氏亦出生于封建官宦之 家,知书达理,是恪守传统儒家文化礼俗之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梁鼎芬自 幼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他三岁从其叔父竹贤公读书,能“日识二十余字”,聪敏过人,“颖悟异常”, 颇受其叔父钟爱。四岁他习读诗经,由其母张夫人“日授毛诗数章”。家教的谨 严,加之自己勤奋知学,学业进步很快。1 8 6 5 年他六岁时,有一次,其父梁葆谦 随意出题“汉代功臣先邓禹”,命其作对,他随声应付“孔门弟子首颜渊”。 1 2 1 其父 对此很是欣慰,便常以登科入仕,光宗耀祖教诲他。梁鼎芬受教颇深,“日以报国 显亲为志”【l3 】手不释卷,用功甚勤,希冀考取功名,登科入仕。 然而,正当梁鼎芬在父母亲友的呵护与赞誉中奋力苦读时,他却经历了人生 的大不幸。1 8 6 5 年,母亲张氏病逝。1 8 7 1 年,父亲又丧于湖南长沙。六岁丧母, 十二岁丧父,使梁鼎芬身心遭受重创,“哀毁如成人”。生活中的痛苦经历使得梁 鼎芬过分早熟。在其母亲病重期间,年仅六岁的他就深明“孝”字含义,对其母“持 方量药,手煎以进”f 1 4 】体贴入微。在“贫丧千里兼幼弱,更有盗贼横前途”【1 5 】的逆 境中,他能埋头勤学,欲求仕进以光宗耀祖,同时也形成了孤僻、耿直的性格。 这也成为他日后为达忠君报国目标而不惧时艰,不顾个人“凄凉”、“孤苦”的性格 因素。 应特别提及的是,梁鼎芬自始所学的文化教育就不是寻章摘句,只耽于词章、 考据、训诂的陈腐儒学,而是具有匡时济世思想的经世之学。其父梁葆谦对他有 陶铸作用。梁葆谦治学不拘泥于古法,赋诗行文常关涉时政。在广东乐昌县就馆 时,他每与宾客相聚,不仅“论诗品”而且“说剑术”,评议社会现实问题。梁鼎芬 当时虽尚年幼,但他热衷于听父辈们议论国计民生,抨击社会积弊,曾自述当时 是“小子未解心欢愉”【1 6 1 。1 8 7 0 年,梁葆谦到湖南任职,但未竟报国之志就辞离了 人世。临终前,他嘱托梁鼎芬,勉其奋力苦读以求仕进,继而尽忠于朝廷。梁葆 谦的耳提面命在梁鼎芬幼小的心灵里刻下深深的印记,忠孝观逐渐内化为梁鼎芬 思想意识中价值评判标准的核心部分,成为他日后审视个人言行的标尺。在梁鼎 芬以文咏志的诗篇中多有体现,如“赤心能报主,白发不求时”“平生慕忠节,余子 扇芳馨”【1 7 j 等,字里行间几乎无处不见他忠君报国的思想情怀。梁鼎芬自己也多 次提及其父遗言、遗教对他的激励,如“遗言在耳痛定省,忍死遂受人间污”。【l 8 】 曾与梁鼎芬结识的外国友人庄士敦在谈及梁鼎芬忠于职守时,也说是因梁“少受庭 训”,梁父“勉他努力为人,忠君爱国,要有大无畏精神,对于死生知所抉择”的缘 粱鼎芬藏书思想研究 故。【i9 】可见,梁鼎芬深受其父影响是为时人所周知的。此外,梁母张夫人的言传 身教对梁鼎芬也颇有影响。至晚年他仍言“不忘母教,尽忠酬荻笔之劳”。【2 0 】总之, 这个特殊的封建官宦家庭给梁鼎芬留下的“遗产”是以忠孝为人生第一大义,忠君 报国,矢志不渝。这种为人准则对梁鼎芬兴贤育才、报效国家教育思想的形成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2 2 2 参师苦读文友相和 1 8 6 5 年梁鼎芬开始从潘衍望习读经书。1 8 7 6 年,他广东乡试中举人,深得主 考官龚镇湘喜欢。1 8 7 7 年又投师陈澧门下,问学与菊坡精舍,并于1 8 8 0 年参加 会试得中进士,为主考官王先谦赏识。这些人都是经学大师,在求学问业期间, 梁鼎芬与他们谈学问道,受教颇深。特别是,就读菊坡精舍从学于陈澧对他忠君 卫道思想的形成最为重要。陈澧是广东番禺人,与梁鼎芬是同乡,是当时著名的 经学大师,主讲于菊坡精舍。他不为门户之见所囿,所学会通汉宋,“读诸经注疏 子史及朱子书,日有课程。”【2 i j 他一再强调,著书立说旨在“通论古今学术,不分 汉宋门户”。【2 z j 同时,他还着眼于经世致用,讲求务实,认为读书明礼是为有济于 天下。梁鼎芬深得陈澧教诲,在治学方面,梁鼎芬也不拘泥于汉宋畛域,喜读“朱 文公语录诸书”,又“服膺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f 2 3 】他希望“学子化汉宋之名,以 圣贤为归”,融合汉宋,认为“善为学者不立门户,不衿独得,先熟经文,复取诸 家之说,择善而从之,由声音文字训诂以探其理义,而究其所用,”【2 4 】治学从考据 着眼,以致用为目的,致力于博览群籍以求有恤民瘼,有济时危。梁鼎芬还坚信“读 书扶世运,讲学出人才”【2 5 1 ,希冀通过自己的悉心努力能培养出更多堪负匡济时 艰的有用之才。因此,他也积极投身教育,后来入张之洞幕府时期为近代教育事 业的发展鞠躬尽瘁。 梁鼎芬也秉承了其师陈澧的传统儒学处世观念。陈澧重孝经,称其“为道 之根源,六艺之总会”,将孝道作为治世的第一要义,“天下事事太平安乐,而惟 孝之一字”。【2 6 】梁鼎芬深受陈澧教诲,也以法制尊周礼,根原本孝经,【2 7 1 为宗旨。 陈澧还要求学生要“行已有耻,博学于文”,不仅需知识渊博,更要“笃行立品”【2 8 1 , 注意修身养性,谨言慎行。梁鼎芬谨遵师训,颇重自己的气节修行。他指出“立身 需正大,治事要精详”,“媚骨难凌雪,贞心自耐冬”。【2 9 】晚年,他不事民国而为 亡清竭尽愚忠则是其“平生慕忠节”,谨遵师道的反映。 梁鼎芬还吸收了陈澧不耻于谈夷的思想。在对待中西学方面,陈澧承认中国 工艺不如西洋,认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设想很高明。【3 0 】他说周礼考工记中 所记载的都是有用之物,然而却未受到世人重视,“以致中国之物,不如外国,此 所关者甚大也”。【3 l 】因此,他主张学习西方工艺。陈澧的这种对待西方文化的态 度,使梁鼎芬深受影响。后来梁鼎芬致力于洋务事业,并以中体西用的文化观来 8 硕上学位论文 匡正维新派、反对革命派等,均与陈澧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刘师培曾谈及陈澧 对学生的影响,称陈澧学术“抉择至精,便于学童”,【3 2 】故从其学者,大抵以执 中为媚世”。【3 3 】在谈及他立身行事时,梁鼎芬也表示自己是“守先师先行其言之 训”。 3 4 1 9 0 6 年冬在请建曲阜学堂一折中,他对陈澧及其治学推崇极致,称陈澧 为“一代儒宗,在广东省城菊坡精舍学海堂讲学几十年,成就人才不可胜计,文公 儒师,识与不识,无不叹服,其教门弟子以行己有耻为本,臣受业门下,于 修身之事,粗有所得,皆守有耻之教也”。【3 5 】至晚年梁鼎芬仍念念不忘陈澧教导 之恩,1 9 1 6 年在上仪的请恩折中他仍称“伏念臣从学于五品卿衔菊坡精舍院长陈 澧之门”。【3 6 】可见,其师影响伴随终生。 就馆问业期间,梁鼎芬还深受同窗好友的砥砺之益。在菊坡精舍,梁鼎芬结 识了陈树镛、志悦、于式枚、文廷式等人。他们常相聚会,“以言行互相砥砺”,p 7 j 交流经验体会,以收切磋之益。其中,志悦、于式枚、文廷式等与梁鼎芬交情甚 笃,他们常聚于广州将军长善幕府的壶园亭馆,吟诗作赋,讥评时政,“一时作赋 论兵琴尊跌宕”,【3 8 】梁鼎芬的学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亦从中得到了提高。志悦、于 式枚、文廷式等人都是关心时局,主张改良社会积弊,热衷于拯救民族危亡的思 想活跃之人,后来他们都参加了维新运动。梁鼎芬与他们在对待变法维新的态度 上是略有差别的,但在学术上与他们颇为契合。与这些人谈学论道,交流思想, 无疑有益于梁鼎芬以国家安危为己任,讲求经世务实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梁鼎芬 自己也说,“因念古人成学,须资朋友之力,直谅多闻,所以可贵也”。【”】可见, 他是非常珍视友人间的切磋砥砺的。 此外,其舅张鼎华对梁鼎芬影响颇深。张鼎华也是广东番禺人,学问极博, 官至翰林。他是梁鼎芬的母舅,因而二人之间的关系更近一层。在梁鼎芬师从陈 澧期间,张鼎华与梁鼎芬就常聚于长善幕府,谈论诗赋,评议时政。张鼎华为宦 京城后,“尽知京朝风气,近时人才及各种新书”【4 0 】他将自己所见所闻告知梁鼎芬, 使梁耳目一新,为其从经世务实转变为投身洋务事业奠定了一定基础。梁鼎芬也 很尊重张鼎华,称其为师,与陈澧相提并论。在1 9 1 6 年的谢恩折中,他言自己除 得教于陈澧外,“又得母舅翰林编修张鼎华随事教诲为人为学之道”。【4 l 】足见张鼎 华对梁鼎芬思想文化观的形成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2 2 3 科举入仕一怒遭贬 光绪二年( 1 8 7 6 年) ,1 7 岁的梁鼎芬中顺天乡举,光绪六年( 1 8 8 0 年) 以二 甲3 2 名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少年得志,初涉仕途的梁 鼎芬作为封建伦理纲常的忠实捍卫者,具有保守的一面,但他更崇尚经世务实。 他“立志要做个鲠鲠的诤臣”,【4 2 】能“短衣朝射虎,直笔独驱鱼”,【4 3 】以自己的直言 敢谏之笔来讥评时弊。当时正值清末同光“中兴”时代,清政府为了显示其锐意进 粱鼎芬藏书思想研究 取的“中兴”之势,不得不整顿吏治。掌握最高统治权的慈禧太后,为了牵制权柄 在握的洋务大吏,积极扶持一些勇于议政的敢言之士。在这种特定的政治形势下, 京官中很快涌现一批耿直文人,形成一股政治势力,人称“清流派。梁鼎芬深受 吸引,也将跻身清流作为自己一展才华、实现忠君抱负的途径。 光绪九年( 1 8 8 3 年) 底,中法战争爆发。对于外敌入侵,梁鼎芬力主抗战。 当他得知台湾基隆失守后伤痛不己,特赋感愤书一首,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 李鸿章在中法越南一役中一味主和,散布投降论调,“与其兵连祸结,同久不解, 待至饷源匮绝,兵心民心摇动,或更生他变,似不若随机应变,早图收束,有裨 全局矣。”】遂与法国签订中法会议简明条约。光绪十年( 1 8 8 4 年) 5 月,梁 鼎芬上书弹劾权臣李鸿章,指责他有植党营私、外削民膏、内伤国帑、不忠不孝、 对外妥协求和及处理中越关系问题失当等可杀之罪六条,实属骄横奸恣、罪恶昭 彰,吁请朝廷特旨将李鸿章明正典刑,以伸国法而纾众愤,一时引起朝野哗然。 当时李鸿章是朝廷炙手可热的大员,集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淮军首领于一 身。梁鼎芬年方2 6 岁,正是春风得意、前途无量之时,为何要冒如此政治风险上 折弹劾李鸿章呢? 年轻气盛的梁鼎芬弹劾李鸿章,其实是出于缺乏官场经验,也缺乏对朝中派 系斗争的深刻理解。此时恰逢慈禧太后欲限制和打击清流派之时,随着其权力的 集中,清流派渐失其制衡之功能,其利用价值逐渐弱化。1 8 8 5 年,慈禧利用一些 朝中人士请求严办梁鼎芬而借题发挥,多亏户部尚书阎敬铭从中为他说情,梁鼎 芬才得以以“妄劾”之罪降五级调用了结此事。 一年之内,从九品翰林,到被劾免官,这在清朝也算是空前绝后了! 贬官调 用的惩罚使梁鼎芬无心再混迹官场。1 8 8 5 年,他刻一印日“年二十七辞官”,回到 原籍广东。 2 2 4 幕府生涯藏书育才 梁鼎芬弃官回原籍时,当年京城的清流干将张之洞正在两广总督任上。张之 洞认为,梁是清流派中少有敢于冒犯李鸿章的初生牛犊,对其气魄及学识非常欣 赏,很想将其招到自己手下做事。而梁鼎芬对张之洞仰慕已久,能得到张之洞的 垂爱,自然乐于相从。张之洞遂于1 8 8 6 年4 月延请梁鼎芬主讲广东惠州的丰湖书 院。从此,梁鼎芬开始了为张之洞兴办洋务、教育事业出谋划策的幕府生涯。 张之洞被时人称为“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然而,张之洞办教育的成功, 梁鼎芬功不可没。清史稿称张之洞“言学务唯鼎芬是任”。【4 5 l 在鄂时“握湖北全 省文武政治权”、“教育权”,时人称为“小之洞”。【4 6 】这些都充分肯定了梁鼎芬对 兴办近代教育事业的贡献。 初办教育,梁鼎芬就充分展示了自己不凡的教育才华。刚到丰湖书院时,书 l o 硕t 学位论文 院的生源并不多,而且在校住校生很少,只有十几个人。按照当时的规定,书院 可以招收1 3 0 名学生,其中可以得到书院奖金资助的名额只有三名,再加上一些 士子缺乏伙食费,所以府属各县到这里求学的士子不多,显得生源不足。见此情 景,梁鼎芬决定进行改革,落实伙食费,同时增加资助名额。结果此举收效显著, 书院生源大大增加,而且,大多学生还自愿到书院住宿。 梁鼎芬任丰湖书院山长,前后不过两年,但建树甚多。据他的门生许寿田忆 述:当是时,惠州“士习固陋,风气未开,先生思有以启迪之。进院之日,告诫诸 生,勿只重帖括,要向远大处想。”他继承了其师陈澧的衣钵,本着“读有用之书, 成有用之才;出可以效忠国家,处可以施教乡里”的宗旨,每日都以“事君以忠”、 “人性本善”、“理义养心”等学说为教育理念来传道授业。惠州府所属各县的生员 文童,凡曾受教于梁鼎芬的学生,均受到他忠君卫道思想的影响。此时的门生中, 比较知名的有杨培基、杨寿昌、黄槐青、黄浩、杨祖谦等人,他们后来或是登科 举仕效忠于朝廷,或是潜心于经学研究。 梁鼎芬对于晚清官场政治的腐败和士气的孱庸深忧疾愤,欲以东汉范滂和北 宋苏轼的文章道德气节倡导诸生,在书院的东偏濒湖处建一范孟博祠,南筑书藏 为苏东坡祠。引导学生见贤思齐,树立“澄清天下之志”。对晚清乃至民国初年惠 州士气,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于主讲丰湖书院的成功,1 8 8 7 年夏天,张之洞改聘梁鼎芬主讲肇庆端溪书 院。该书院是两广总督直接管理的著名书院之一,“为两广培养人才之区”。不久, 随着所办教育的发展,张之洞感到端溪书院不仅离广州较远、地处偏僻,旧有的 斋舍又太少。不足以容纳更多的两广英才。于是,他又提出在广州创建广雅书院 的想法。梁鼎芬极为赞成,并受张的委托,积极参与书院的创建。在创办过程中, 他尽心尽力,将有关事宜详加筹划,使书院建设进展顺利。1 8 8 8 年春,书院建成 后,梁鼎芬率领端溪书院的师生一起并入了广雅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 在广雅书院,梁鼎芬制定了广雅书院学规2 7 条,具体推行“新旧兼陈”的 教育体制。他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改进,采用分科教学的方式,设经学、史学、 理学和经济四科,使书院具备近代学校的雏形。他还提倡求实致用的学风,鼓励 学生就现实问题展开思考,不断提出疑难问题,并常常由院长亲自来解答。在梁 鼎芬的指导下,书院多数学生都能从实际出发,就立身处世、求学问道、经邦治 国等方面提出问题,形成比较活泼务实的学风。这是一般只重视科举辞章的书院 所无法比拟的。为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梁鼎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说:“诸生 各奉父兄之命,殷殷来游,有一院之责,便当办一院之事,置之不教,教之不详, 来日旷职也。”【4 7 】在梁鼎芬的勤勉努力下,广雅书院很快办学有成,书院一度成为 广东的学术文化中心,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1 8 8 9 年,张之洞奉命调任湖广总督,两广总督由李鸿章的哥哥李翰章继任, 粱鼎芬藏书思想研究 梁鼎芬虑及昔日弹劾李鸿章的尴尬,便辞去广雅书院院长一职,归隐焦山海西庵。 1 8 9 2 年,张之洞在湖北创建两湖书院,再邀请梁鼎芬出任史学分教,主讲中学。 随后,张之洞代刘坤一署理两江总督,梁鼎芬被聘请为南京钟山书院院长。1 8 9 5 年底,张之洞回任湖广总督,梁鼎芬亦随之回到湖北,主持两湖书院。 , 湖北是张之洞悉心经营之地,他先后督鄂长达1 8 年之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 改革,洋务和教育功绩最为卓著。梁鼎芬则是其成就教育事业最得力的助手。张 继煦说:“唯鼎芬之于学务,公实倚之。”【4 8 】 在梁鼎芬的努力下,两湖书院被建设成为培养通经致用人才的著名书院,在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均突破了专学八股制艺的旧式书院风格。他负责制定的两 湖书院章程则成为近代新式书院的范本。1 9 0 2 年,梁鼎芬又顺应书院改制的潮 流,对两湖书院进行改造,更名为两湖高等学堂。对课程进行重大调整,确定为 经学、中外史学、中外地理学、算学、理化学、财政学、兵事学等八门,使两湖 书院演变为包括文、理、法三科的高等学堂,开了两湖大学预科学堂设立之先河, 为清末地方书院改制提供了借鉴。两湖书院在梁鼎芬的悉心经营下,办学成绩显 著,书院学生大多学习自觉性很高,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 此外,梁鼎芬还拓宽办学范围,筹办军事、农务、工艺等各类专业学堂。在 兴办各类新式学堂的过程中,梁鼎芬深感师资力量的不足,尤其是中学师资匮乏。 1 9 0 4 年,为解决各学堂紧缺教员的问题,梁鼎芬和胡均等一起将两湖高等学堂改 建成两湖总师范学堂,分设优级师范和初级师范两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学校师资 的需要。最后,两湖师范学堂被建成可容纳1 2 0 0 多人、具有近代学校性质的师范 学堂。学校建成后,梁鼎芬作为学校监督,“以修行为基,以求实为主”,竭尽全 力培养“读正史”、“崇正学”,忠君爱国的育人之师。结果,两湖总师范学堂培养 出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为晚清两湖地区教育事业走在全国的前列奠定了 基础。 梁鼎芬帮助张之洞办教育,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主要源于他的教育 思想观念。他平生喜爱读书,任丰湖书院山长时,就常常鼓励学生博学多读。他 主讲的丰湖书院藏书达数万册。后来在两湖总师范学堂时,梁鼎芬为开拓学生视 野,设立了两座大图书馆,藏书达四万余册,经史子集无不具备,科技图书也非 常多。至晚年,他仍不忘以书育人。1 9 1 1 年,他在广州小北榨粉街的梁太史府第 创办了梁氏图书馆,将自己私藏的部分书籍捐为广东省学堂学生公用。他还撰写 了梁祠图书馆启,制定有关章程2 3 条,其总的宗旨就是劝勉学生要多观、多 抄、多借、多读书,通过学习获得渊博的知识,以达到通经致用。梁鼎芬对自己 的教育业绩也颇感自慰,曾自题门联“楚材必有用,教成君子六千人”。 1 2 硕十学位论文 2 2 5 困厄人生以书解忧 虽然岁月流逝、历经坎坷,梁鼎芬敢言直谏的清流遗风未改。1 9 0 1 年,经张 之洞举荐,梁鼎芬被清廷任命为武昌知府,后又升湖北按察史。1 9 0 6 年入觐时, 他弹劾权倾一时的庆亲王奕勖收受贿赂,请求清政府每月给银3 万两以养其廉; 又弹劾直隶总督袁世凯权力过重,引用私党,布满要津,结果遭到清廷呵责。1 9 0 8 年,他请求开缺回到家乡。同年1 1 月,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去世,他又奔赴哭丧。 清朝灭亡后,光绪崇陵因经费缺乏而停工,梁鼎芬毅然担起修守崇陵责任,在京 城及全国各地募集经费,1 9 1 5 年,崇陵完工。他植树结庐守陵长达三年之久,鞠 躬尽瘁。1 9 1 6 年( 民国5 年) ,经陈宝琛举荐入京做逊帝溥仪之师,后又支持张 勋复辟。1 9 2 0 年1 月5 日,梁鼎芬带着满腔凄苦在北京病逝,结束了坎坷的一生。 梁鼎芬命运多蹇,所幸他爱书藏书,一生相伴,以为安慰。梁鼎芬祖父原有 玉山草堂藏书,散佚后,其父复加搜集。在继承祖传藏书的基础上,梁鼎芬又南 北奔波三十余年,使藏书多达数百箱。他每购得一书,必亲题名、卷数,刻于木 笸上。若无法购得之书,必辗转借录,以富所藏。梁鼎芬藏书处的命名与众不同, 系因时因地而异,均以室名表明其心志:居京师米市胡同时有“栖风楼”,以慕隋 何妥( 字栖凤) 之故也:东塾同门陈树镛为题“毋暇斋”,以表向学之勤也;“食鱼 斋”,以在武昌也;“精卫斋”,以喻纠劾权要之决心也;“岁寒馆”,以末代皇帝赐 匾“岁寒贞松”故也;最后命名“葵霜阁”,“趁雨安篱缘底事,为莪恶草护忠葵”,“谁 照孤忠心内事,葵霜阁内月初斜”,以表其忠君之心也。 2 2 6 一生成就卓越不凡 梁鼎芬的一生,虽然仕途上坎坷,但他才智过人,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 的成就。 藏书:中国近代历史上,梁鼎芬作为藏书家,一生藏书颇丰,尤以丛书、方 志、清人文集为多。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记载:“节庵掌教端溪,创设书 库;掌教丰湖,创设书藏;掌教广雅,扩充冠冕楼;游镇江,又捐书焦山书 藏。所至之地,均倡导藏书”。晚年更是将私人图书馆对公众开放,身后捐献全部 私人藏书,开近代私人捐书先河;书院掌教生涯中,为书院藏书建设呕心沥血。 清代,书院的藏书事业摆脱了长期徘徊的局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浩然 盛大之势。在梁鼎芬的悉心经营下,先后主持的丰湖、端溪、广雅三书院的藏书 为当时广东藏书最丰的前三甲;此外,梁鼎芬制定的书约、他的藏书思想都对后 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育:梁鼎芬不驻足古人留下的四书五经,而是放眼四海,容天下之技而为 己用,大力引进、传播西方近代农业、工业、军事方面的先进知识,为近代中国 的工业化奠定了人才基础;书院教育中,积极进行改革,具体推行“新旧兼陈”的 梁鼎芬藏书思想研究 教育体制,提倡“求实致用”的学风,鼓励学生多读书,通过学习获得渊博知识, 以达到通经致用。梁鼎芬掌教的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对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书法:梁鼎芬书法初学柳公权,饶爽健刚劲之气。中年后兼取法黄山谷、褚 登善,细筋入骨,撇捺加长,极富创造性,风骨棱棱,颇如其人。近代简经纶评 介其书法:“秀雅绝伦”。麦华三评其书:“笔力则力透纸背,而墨彩则凸出纸上, 透逸之气,扑人眉宇,匪唯用笔之精,兼得用墨之妙。”( 见岭南书法丛谈一 文载岭南书论上卷) 梁鼎芬书法上造诣甚高,因其遗言“勿留一字在世上”, 故真迹传世甚少。 诗歌:梁鼎芬是近代著名的诗人,与曾习经、黄节、罗瘿公并称为“岭南近代 四家”,著名诗人沈三立、康有为、沈曾植都是他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