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论文)关系传播:WEB20时代的传播偏向.pdf_第1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关系传播:WEB20时代的传播偏向.pdf_第2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关系传播:WEB20时代的传播偏向.pdf_第3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关系传播:WEB20时代的传播偏向.pdf_第4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关系传播:WEB20时代的传播偏向.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进入了 web2.0 时代,关系传播开辟了传播研究 的新领域。在新媒体对传播学从应用层面到理论层面都发起挑战的大背景下,本文 提出“关系传播是 web2.0 时代的传播偏向”的命题,并从传播的内容/关系偏向、 web2.0时代下的传播特征、 关系传播的概念和web2.0时代的关系传播表现展开论述, 主要观点是: (1)根据伊尼斯的传播的“时空偏向说” ,从内容和关系维度对传播偏 向进行新的解读; (2)基于电脑中介的社会互动所产生的关系是 web2.0 时代的重要 传播特征; (3)关系传播是传递关系信息的交往模式。关系传播理论的共同指向是, 交流者不需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问题,需要的是创建一个新的思想假定,寻求 接受差异的方式,以差异为依据去认识关系中存在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永恒张力; (4)在实践上,web2.0 技术的应用体现了关系传播原理;在理论上,关系传播对传 播学理论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方面进行了原创性的变革。本论文的 主要目的在于重塑关系传播的元传播地位,使其同内容传播一样成为传播学研究的 “显学” 。 关键词:关键词:web2.0 关系 传播偏向 关系传播理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web2.0 times is coming,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exploits a new filed of research of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that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is the bias of web2.0 times communication, and outspreads in following aspects the contential or relational bias, the commun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web2.0 times, the conception of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web2.0 times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main hypothesis are as follows, firstly, according to harold innis theory of the bias of time and space, author reinterprets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from other dimensionalities content and relation; secondly, the relation based on the computer-mediaed social interaction is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eternal times; thirdly, the common orientation of the theory of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is that there is no need for communicators to solv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ne person and another, but there is a need to establish one new assume to find the way of accepting differences and know the eternal tensility between the identity and otherness in relation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fourthly, in practice, the technology of web2.0 has incarnated the theory of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theory,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absolutely innovates the human communication in ontology, epistemology, axiology and methodology. the main inten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remold the position that the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is the original communication, and it should be significant subject, just as content communication research. key words: web2.0, relation, bias of communication, the theory of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论文属于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web2.0 时代已经到来时代已经到来 21 世纪互联网模式发生了重要变革,有人称:2003 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属于 web1.0,这之后出现的新应用就是 web2.0。而这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以博客(blog) 为首的一系列社会软件的应用方面。自从 1998 年马特德拉吉(matt drudge)在自 己的博客( 又称德拉吉报道)中捅出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绯闻 案后,博客就得到了广大受众(甚至包括一些传统媒体)的注意。2002 年 8 月“博 客”中文一词诞生, “博客中国”正式开通。这标志了博客终于走进了中国网民的生 活。至今博客在中国也不过经历了短短 5 年的发展,但是它所造成的影响却是过去 任何一种媒介所不能比拟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2007 年中国博客调查报 告称,2002 年以来,博客在中国增长了 30 多倍,截至 2007 年 11 月底,中国的博 客(blogger)达到 4698.2 万人。博客空间的火爆也引起了业界、学界的专家和学者 的关注,带动了互联网的传播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创新。尽管对博客及 web2.0 的关注 所带来的讨论和研究已经蔚为大观,web2.0 已经从少数精英的口头禅变成广大网民 津津乐道的话题。 诸多的研究或者从技术及应用研究的角度来分析 web2.0,或者将其与 web1.0、 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比较,或者已然开始探讨 web2.0 的盈利模式。随着新媒体研究的 进一步深入,研究者已经从 web2.0 的技术层面延伸至新媒体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新 媒体对自由、平等和自由的影响。但是,鲜有学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 web2.0 对 传播理论的影响, 也没有系统研究 web2.0 的传播理论的支撑点, web2.0 时代的传播 体现了哪些新的传播观念。而这些正是本论文中要讨论的问题。 1.1.2 关系传播的传播学地位凸显关系传播的传播学地位凸显 关系传播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帕罗阿尔托学派的理论假设。帕罗阿尔托学派的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基者 g贝特森认为,传播分为内容和关系两个层面。传播的内容层面传递着讯息 (message)中所包含的信息(information) ,而传播的关系层面传递传播过程中两个 或更多的参与者的人际关系。 “一个讯息的关系深度对于讯息的内容进行分类或予以 构造。因此它是一种元传播。 ”1这是最早对关系传播进行阐述的理论,但是关系传 播在传播学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而透彻的研究,反而其他学科中得到了重视。 web2.0 技术带来的传播特征上的变化,使传播学者的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并且 与帕洛阿尔托学派的关系传播理论成功对接,从而在传播学理论中开始研究“传播 的传播” 。web2.0 对传播理论的最大的影响在于使关系传播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视野, 并且开始作为元传播理论指导其实践应用。关系传播理论是 web2.0 技术及其应用得 到迅猛发展的重要的理论支撑。 根据新时代的传播特征,陈先红教授提出了“关系传播是 web2.0 时代的传播偏 向”的观点。她在论新媒介是关系一文中提出, “新媒介作为“关系的居间者” , 分别对人们的社会角色关系、 文化关系和情感关系产生深刻而全面的影响” , 她认为, “对新媒介的研究应该从传播技术层面提升到传播关系的层面;把新媒介传播研究 从以技术性的信息传播,引导向以对话性的关系传播为主;把以网站为中心的信 息传播学 ,导向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 ” 。在她的指导下,本论文拟从关系传 播的角度,对 web2.0 时代的传播学特征做一次创新性的探讨。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现实意义现实意义 对于 web2.0 时代的到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乐观者称,web2.0 时代的媒体 已经占领了传播的至高地,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性媒体” 。而保守者则认为,web2.0 时代只是一个发展的阶段,就像电视媒体出现后最终还是会出现网络媒体一样, web2.0 之后必然还有另外一个时代。法国学者让-诺埃尔 让纳内在其西方媒介史 中谈到新媒体的出现时,指出“在每一种情况中,优秀的人物都宣布一种媒介从根 本上替代了旧的媒介之后又会强调二者相互补充及丰富” 。倘若透过现象看清实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质,探究 web2.0 背后的传播原理关系传播,才能更好地利用 web2.0 技术,深 层次地挖掘其价值。尽管目前有学者开始探讨博客的盈利模式,但是必须建立在对 web2.0 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上。 1.2.2 理论意义理论意义 从理论角度讲,web2.0 为关系传播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重塑关系传播的元传 播地位。 “关系传播的共同指向是,交流者不需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问题,需要 的是创建一个新的思想假定,寻求接受差异的方式,以差异为依据去认识关系中存 在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永恒张力” 。关系传播理论以互动理论、辩证理论和马丁布伯 的对话理论为代表,它张扬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而不是一方对乙方的说服。关系 传播不再以内容信息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而是将关系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因 素来研究。如此,公共关系等学科就会逐渐寻找到自己的传播学源。实际上,关系 传播无处不在。因为关系无处不在,有关系就有交往,有交往就必须要有传播。 对关系传播的研究,将会对传统主流的线性传播理论提出质疑和挑战,在传统 的传播学理论中, 研究者们都是遵循“传播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定义,把“信 息传递”作为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从而忽略了镶嵌在信息背后的“关系” 。而本 论文的研究则是跳出信息以关系为传播对象,跳出人际以人类传播为理论视阈,跳 出撒播以互动为传播主要形式,以嵌入的、动态的、变化的、具体的人的关系为逻 辑起点,而不是研究以往的孤立的、静止的、抽象的人的关系传播。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系传播理论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需要从 其他学科获得理论支撑,较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尽管 没有完备的理论体系,但是并不妨碍专家学者从某一方面对关系传播的理论进行研 究和阐述。 国外对关系传播的研究并不局限在传播学领域,而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gary f.soldow 和 gloria penn thomas 在其关系传播:销售互动中的形式和内容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中通过给市场文化介绍一个全新的概念关系传播来描述实际传播进程的全景。 关系传播涉及到信息中超过了内容的那部分,而这个内容部分往往让传播者忽视了 他们的关系位置。而 “那部分”实际上就是信息中的关系部分。也就是说,关系传 播传递的信息不仅包含有内容部分,还有关系部分。 “关系传播对个人销售有一种潜 在的重要的暗示,因为它影响互动中的控制进程。在销售互动中控制的重要性曾被 weitz 在 1981 年强调过。 ” “尽管在传播的内容水平上,对销售互动中的控制进行了 直接的磋商,但是大多数对控制的磋商较少地公然通过合乎文法的形式或者信息的 反馈形式代替。 ”在文章的结论部分,作者认为:所有的传播都具有关系维度;在谈 判中,关系传播影响行为表现;关系传播能够被观察和测量。 michael l.boorom 、jerry r.goolsby 和 rosemary p. ramsey 共同研究的关系 传播的特性和它们在适应性和销售表现上的影响也是考察关系传播在营销领域的 应用。文章着重研究关系传播的两个重要特性传播恐惧和互动关联在一个适应 的销售框架中去评估其在销售人员适应性和销售表现的影响的。作者认为:关系传 播的传播恐惧和互动关联的特征加强了销售人员的适应性,尽管这些特征在传播能 力的著作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根据广泛的研究,作者认为“传播恐惧”的缺席和“互动关联”的出现促进了 销售互动中的适应性。那究竟什么是“传播恐惧”和“互动关联”呢?首先,按照 mccroskey1984 年的观点,传播理解被定义为一种个人与其他人交流时的害怕和焦 虑水平。专家对传播恐惧的三种解释在于:第一,当面对一个潜在的传播互动或者 改变程度的身体互动的经历时,恐惧就会在生理上被解释。当一个人有较低的恐惧 水平时,他的生理上的症状与常人无二,不会那么明显,能够顺利交流;而具有较 高恐惧水平的人就会对生理迹象反映过度,感到不适。第二,另外一个生理上的解 释倾向于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害怕失败或者缺乏自信。最后,一个社会学的解释 可以用来说明一是由于一些人很少或者没有外部舒适的环境下与他人交流的经历, 这样就会引起在很多情况下的恐惧,或者个人的传播技巧曾经被他人批评,这样内 化为诱因,因此在大多数传播情境中感到恐惧。 在介绍“互动关联”之前,我们首先要讨论一个一般概念“传播能力” ,然后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传播能力”这个更大的语境中定义“互动关联” 。wiemann1977 年定义“传播能力” 是这样一种能力:通过相互作用去选择可能的传播行为以达到在传播遭遇中成功完 成个人的人际目标保持面子或者在约束的情况中与伙伴保持联系。这个定义强 调了四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在传播能力下研究传播行为是有目的性的,互动一定 要有一个影响或者劝说谈话对象的目的;其次,这些有目的的劝说是通过信息获取 和反馈机制来维持联系和谈话的逻辑流来完成的;再次,个人在关系传播能力从选 择一个目前的报道行为或者发展一种独特的可感知的反应策略适应传播互动以达到 预期的结果;最后,这种传播行为一定要遵从社会或者情况的标准,以致于避免冒 犯谈话对象和危害预期的结果。在传播能力之内研究这最感兴趣的是劝说传播,并 将其注意力关注在互动关联上。 “互动关联”被广泛地定义为:个人参与环境的程度 和范围,互动关联是一种有特点的特质,这种特质专门与个人的认知程度和在广泛 的广西传播范围内的行为参与有联系。 传播恐惧与互动关联之间的联系在于:第一,传播恐惧消极影响互动关联;第 二,互动关联对销售表现成果有积极作用;第三,互动关联将积极影响销售中的适 应性;第四,适应性销售积极达成销售表现成果。 ritch l. sorenson 和 grant t. savage 将关系传播与领导者的人际影响模式测试 联系起来,其论文通过关系传播的信息参与一文揭示了领导者的关系传播一定 要在获得群体成员所渴望的反应之前超过最小的极限。尽管关于领导者的研究像组 织行为领域的其它方面一样是复杂的和久经世故的,但是至少有一个关于领导的方 面还没有得到研究在决策过程中领导者应该怎样传播来影响群体成员的投入。 以往的研究说明了领导者应该比其它的决策类型更加频繁地使用咨询;也说明 了领导者展现自己的方式(压制型或者支持型)影响群体成员的参与意愿。但是他 们缺乏的是对为什么和怎样的理解。为什么这些类型影响参与性?传播应该怎样组 合这些类型? “关系传播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压制和支持能够影响参与。 ” 贝特森 (1958) 认为, 所有传播都具有内容和关系两个维度。根据 watziawick , beavin 和 jackson 的观点, 内容涉及到谈话中说了什么,关系涉及到怎样说。他们认为关系传播主要包括非语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言信息和提供关于谈话者怎样在关系中感知彼此。米勒和罗杰斯(1976)认为,对 于关系决策的重要性在于,关系信息也控制了什么时间、关于什么、谁能说。 “在一 个目标群体的限制下,我们认为关系传播作为领导者传播的方式去说明他们在群体 成员中对数量还传播本质的偏爱。 ” guy bachman 和 walter r.zakahi 在成人配属和策略上的关系传播:爱情计划 和密切关系找寻中,通过调查配属类型和战略上的关系传播之间的关系来扩展配 属理论研究。整篇论文讨论了爱情计划和开始浪漫关系的策略之间的关系。结果现 实安全和粘附这两种计划是追求亲密关系的积极措施,而随意、不感兴趣和轻佻则 是消极措施。在文章中,作者着重探讨了爱情关系中的关系传播,尽管关系是研究 的主体,但是并没有将关系传播作为研究的重点。 而对关系传播做最为系统的深入的研究的还是查尔斯伯格。查尔斯 伯格在 2005 年九月的传播学季刊上发表了人际传播:理论视角和将来的前景一文 对关系传播的重要理论做了梳理,并且提出了将来的理论发展的方向。主要归纳了 六个理论:人际适应理论、信息生产理论、不确定理论、欺骗理论、辩证的观点和 中介社会互动。其中辩证的观点与国内学者王怡红提出的关系传播的辩证理论是相 通的。 国内对关系传播进行系统研究的人主要是王怡红。王怡红对关系传播的原创性 研究给国内很多学者以启发。她在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中从人际传播角 度来探讨对话与关系传播之间的联系。她推崇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传播思想, 将人际传播定位于个体间的交往,定位于人的建构和“我与你”的传播关系,是基 于人与人的相遇、相知与相交。在关系传播理论的逻辑解释中,王怡红指出了 关系传播理论的共同指向是,交流者不需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问题,需要的是 创建一个新的思想假定,寻求接受差异的方式,以差异为依据去认识关系中存在的 同一性与差异性的永恒张力。她在文章中第一次对关系传播进行了概念界定,指出 “所谓的关系传播是指, 以建立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交往模式或理论环境” 。 在文章中, 王怡红认为,在关系传播研究中有三个重要的理论可以让我们看到这种以关系为核 心,以关系为视角和框架来表述和理解人际交流含义的研究倾向。它们分别是互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理论、辩证理论和对话理论。 陈力丹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对关系传播理论进行了阐释。在其试论人际关系与 人际传播中,他指出关系的信息通常会影响传播的内容和方向。在文章中,陈力 丹对从两个角度“关系的信息”的种类进行了归纳整理,一方面“关系的信息”包 括社会角色的信息、伦理的信息和礼节的信息,另一方面从人际传播的三大矛盾来 看, “关系的信息”包括亲密-距离的关系信息、确定-不确定关系信息、开放-封闭的 关系信息。陈力丹在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中从精神交往的视 角阐释了关系传播的另一个哲学渊源。陈力丹通过解释 “交往”的概念,认为:交 往体现的是一种关系。马克思的精神交往理论强调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 的社会关系。而关系传播正是一种以关系为基础的交往模式。 沙莲香在解释传播内涵的时候,认为“传播是社会性行为,传播关系反映社会 关系的特点” 。这与马克思的精神交往论的观点是一致的。社会是一个大系统,由不 同的个体组成。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必定存在一定的交往, 在交往的过程中总是传递一定的关系信息。实际上,精神交往的过程就是关系传播 的过程。 很多国内的研究者运用了以上的原理来分析和论述网络传播的特征和网络传播 的模式,以及分析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的传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当然,关系传播 的理论基础是厚重的。尤其是国外对关系传播的研究更是走在前沿,值得我们借鉴 和学习的。从国内外研究的对比现状来看,我国的关系传播理论的研究有很大的不 足。首先,关系传播还没有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没有学者将关系传播作为一 个独立的课题来研究,更没有完备的理论体系。作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六大权威 核心新闻刊物以“关系传播”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查询,发现近 10 年的新闻传播文献 几乎没有对关系传播进行专门研究的。在百度,谷歌以“关系传播”为关键词搜索 结果绝大多数为“公共关系传播” ,其概念与关系传播相去甚远。偶尔散见于各学科 各领域的几篇论文,也是最近几年的、与新媒体关系紧密的主题,只反映关系传播 的侧面。如:王怡红在现代传播2008 年第 1 期发表的 “争论”能为人类交流做 什么提出人类交流要以“对话”来代替“争论”的思路;陈先红在现代传播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2006 年第 3 期发表的论新媒介即关系提出了“关系传播体现了新媒介的传播归 属”的观点。其次,有些学者将关系传播局限在人际传播的范围内,对关系传播的 内涵、外延没有准确地认识,忽视了关系传播的元传播地位。如:王怡红的关系 传播理论的逻辑解释兼论人际交流研究的主要对象问题 ,其副标题则可观其研 究侧重:从人际交流的角度来考察关系传播的内在指向。 1.4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 对定性的研究方法国内外有不同的见解:国内的理解认为是依赖于个人的直觉 和哲学的思辩,根据个人主观经验,提出一些看法,然后用演译的方法对自己的思 考进行验证。强调整体把握与哲学思辩。 国外的理解认为是在自然情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型或非参 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细致和长期的研究。以规 纳法为主要分析手段,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 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并通过各种渠道 对研究结果进行相关验证。 具体说来,本课题使用了批判和解释的研究方法。有人认为,批判提出的是“应 该如何”或者“不应该如何” ,所以“批判”总是导致“行为” 。本论文通过对 web2.0 时代的新媒体的应用及其表现出的关系传播的特征,使传统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理论脱离实际。关系传播理论应运而生。关系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解决传播者差异 的方式创建一个新的思想假定,寻求接受差异的方式,以差异为依据去认识关 系中存在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永恒张力,即对话的方法。而不是局限在“劝服” “单 向”的怪圈中。为什么关系传播是 web2.0 时代的传播偏向?本论文在提出中心议 题后,即从 web2.0 的概念、特征,传播偏向理论和关系传播理论的概念、内涵等角 度来阐释“为什么” 。所以,本论文结合了解释批判研究的方法,梳理了关系传播的 概念、内涵、特征等,使其成为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2 传播偏向解读传播偏向解读 2.1 传播偏向的界定传播偏向的界定 2.1.1 伊尼斯的传播偏向说伊尼斯的传播偏向说 加拿大经济学家哈罗德伊尼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传播偏向的观点,在其 两本传播学著作传播与帝国 、 传播的偏向中阐述了他对“传播的偏向”的看 法。 伊尼斯认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有偏向,大体上分为:口头传播的偏向与书面 传播的偏向、时间的偏向与空间的偏向。伊尼斯的“传播偏向”不仅仅是指传播方 式还包括传播媒介的偏向。 根据伊尼斯的表述方式, 传播的偏向的英语表达为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bias 在英语中有“偏见、偏爱、斜线”或者“使存偏见”的意 思,但是张道宽学者根据中文的语言色彩和高情境的语言环境的适当的调整将其翻 译为“偏向” 。何道宽认为, “所谓偏向,就是传播媒介特质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 。 “根据传播媒介的特征,某种媒介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而 不是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尤其是该媒介笨重而持久,不适合运输的时候。 所谓媒介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其涵义是:对于它所在的文化,它的重要性有这 样或那样的偏向。 ”2伊尼斯的进一步阐释尽管没有明确地给出传播偏向的概念,但 是这里的偏向指“倚重” 、 “有利于” ,而没有任何“偏见、偏爱”的意义。 2.1.2 传播的时空偏向传播的时空偏向 “传播媒介的性质往往在文明中产生一种偏向,这种偏向或有利于时间观念, 或有利于空间观念” 。3这就是伊尼斯传播的偏向时空偏向。伊尼斯在帝国与 传播中认为, “倚重时间的媒介,其性质耐久,羊皮纸、黏土和石头即为其例。这 些笨重的材料适合建筑和雕塑。倚重空间的媒介,耐久性比较逊色,质地却比较轻。 后者更适合广袤地区的治理和贸易。 ”4有学者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指出,时间的偏向 就是指侧重于空间的传播,在一段时间内对文化进行非常大的空间扩张,向更多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域传播自己的文化,用文化区进行区域上的占领;而时间偏向是指一国的文明在比 较长的时间里得到充分的延续,比如古国的文明传播。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相关的研究角度也更多元化。从英尼斯的时空偏向角度来 研究新媒体的鲍立泉,在其论作论网络对媒介时空偏向的平衡补救中认为: “媒 介的空间偏向与时间偏向往往相互抵抗,在不断的出现偏向与恢复平衡的动态补救 过程中实现双螺旋式的演进。网络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实现时间偏向和空 间偏向平衡的媒介。 ”由此我们推论新媒体的时间和空间的偏向是彼此消解的。我们 也可以说在网络媒体中并不真正存在时空偏向,谈不上更加侧重时间或者空间。 在 web2.0 时代我们能够感觉到的偏向是一种新的二元偏向, 即内容和关系偏向。 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关系偏向决定我们在表达意图的时候选择不同性质的媒介。 2.2 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内容/关系偏向关系偏向 2.2.1 帕罗阿尔托学派与关系信息帕罗阿尔托学派与关系信息 帕罗阿尔托学派的奠基者 g贝特森认为,传播分为内容和关系两个层面。传播 的内容层面传递着讯息(message)中所包含的信息(information) ,而传播的关系层 面传递传播过程中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的人际关系。贝特森的观点从内容和关系的 维度对传播本身进行了界定,并且提出“一个讯息的关系深度对于讯息的内容进行 分类或予以构造。因此它是一种元传播”的观点。贝特森的观点对于关系传播理论 的形成以及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peters. john durham 在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 (speaking into the air: the history of the idea of communication )中认为:人类交流时“用相同的语词同时既进 行陈述又激发态度” 。这个观点实际上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既包含 用来“陈述”的内容信息又包含“激发态度”的关系信息。 如果我们将内容信息简单地理解为“人说了什么” ,那么关系信息则表示“人是 怎么说话的” 。 “内容的信息”大多是一些说出来的,明摆着的,具体的信息;而“关 系的信息”是指,交往者通过语言所发出了一些行为暗示,它真正的所指往往不是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字面的意思。 “关系的信息”可能是暗示的眼神,也可能是含有怀疑、犹豫等情绪 的话语,还可能是躲闪在陈述、话语、声调、节奏等背后的巧妙示意,让人有所会 意。 “关系的信息”一般有两种功能:一是表述关系的连接,明确关系的对象;二是 暴露关系的现实状态,使人产生有意识地理解。 “关系的信息”具有间接暗示的重要特点。关系的信息并不直接将真正想表达 的意义说出口,而是给交往者一个解码的过程。但是由于受周围环境、心境的干扰, 关系信息并不总是得到准确解码,时常造成误解。另一个特点就是“关系的信息” 是透过非词语通道无意识传递的。我们不仅要通过说话将词语的意义表达出来,还 通过眼神、语气等非词语信息来表达意义。 关系的讯息的主要内容有:伦理的讯息,情感与情感控制的讯息,礼节的讯息; 也包括一些具有使用目的的讯息等。如伦理的讯息主要指一些围绕人伦的差序格局, 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权力或者相互权利。情感讯息传递的是交往者情绪展开的状态 或者情绪的自我现身。礼节性的讯息主要指人情往来的施与报。 王怡红将关系根据其发展和变化划分为九个阶段:初识阶段、测度阶段、升温 阶段、鼎盛阶段、分歧阶段、削弱阶段、停滞阶段、回避阶段、破裂阶段。所谓“关 系阶段”是指一些相互关联的、运动的、变化的、相互影响的、复杂交织的、连续 的传播统一体。美国的的传播学者查尔斯伯杰指出,人际关系的开始阶段充满了 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传播行为的不确定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此时传播的 目的是, “通过寻求他人的信息,降低不确定性,来预测他人的行为”5。相识之后, 关系要进入一个试探性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传播内容仍以减少不确定性为主。经 过试探之后,彼此产生兴趣,双方跨越社会与文化交往的局限,开始迈向亲密阶段。 在这一阶段词语讯息发生变化,比如:以“我们”代替“我”和“你” 、姓名称呼变 成昵称等等。而相关的非词语讯息也逐渐增多,彼此间的感受能力变强。在鼎盛阶 段,关系成熟而稳定。双方不再需要个人信息来养育关系,形成彼此间的信任。在 关系发展的任何阶段,个人间的差异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自我属性的差异最终 会导致分歧,使关系逐渐疏松,产生距离。到了削弱阶段,信息交流从量到质都会 受到影响。最终双方的传播活动处于静止状态。在回避阶段,回避行为可能导致双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方关系的彻底破裂,也可能使濒于破裂的关系得到缓和。关系走向消亡的原因是多 方面的,可能受到个人、社会、心理环境和时间因素的影响。 2.2.2 不同媒体时代的传播偏向分析不同媒体时代的传播偏向分析 英尼斯按照传播媒介的形态和性质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分期:苏美尔文明,埃及 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中世纪时期文明,中国纸笔时期文明,印刷术初期文明,启 蒙时期文明,机器印刷时期文明,电影时期文明,广播时期文明。显然,英尼斯并 没有完全依据传播媒介的特质来进行划分,而是将空间、时间和媒介因素杂糅,形 成了一个更侧重文明传播的分期。英尼斯当然也没有能够预见到在 21 世纪风行的新 媒体web2.0。如果从媒介的形态和人类传播的历史进程来看,我们不妨将媒体 时代作如下的划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互联网传播时代。当然,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 叠加的进程。 口头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口语的产生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 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但是,作为音声符号的口语有其自身特点。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较近 的距离内传递;而且声音是转瞬即逝的,保存性较差。所以,我们很难说,口语传 播具有时间或者空间上的传播偏向。因为口语在空间上的限制,交流的参与者经常 面对面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交流者不仅能够听见音声符号,还能够看见说话者的 表情、动作等非言语的符号,而听话者不仅接受到了内容的信息,也接受到了关系 的信息。有时候,甚至要通过关系的信息来判断、鉴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所在。因 此,我们认为口语传播时代是具有关系传播偏向的。 文字传播时代和印刷时代,信息传播的保存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就使信息 更加有利于时间上的纵向传播。但是造纸术很快就缓解了空间传播的压力。但是, 从内容和关系的角度来看,文字和印刷传播时代更加侧重于内容,而不是关系。当 文字在纸张上排列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内容信息。 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的诞生,在大众传播领域有着相对于报纸来说更为重要的突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破意义。印刷传播所必经的实物(报纸、期刊、书籍)运输环节,使传播速度受到 限制,也使信息跨越空间受到束缚。而电子媒介解决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不仅 及时,甚至可以同步传送画面和声音。电视的蓬勃发展,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播活 动中来,知识的缺陷如文盲等不能阻止普通民众成为合格的受众。而此时信息可以 得到大量地复制并且大量的受众在关注它们。 “内容为王”成了近年来电视业界与学 界使用频率最高的短语之一,它指一种新闻传播媒介的成败的关键是传播的内容是 否能够抓住受众。可以说,电子媒介的内容偏向是明显的。尤其是电子媒介的点对 面撒播的传播方式,更加决定了电子媒介难以实现关系传播。 进入互联网传播时代,新媒体技术逐渐影响了大众传播的方式。web1.0 时代以 门户网站为主,对传播方式产生的影响有限。而 web2.0 则对传播方式进行了彻底的 颠覆。互联网时代,信息得到爆炸式的增长,而且由于电脑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淡漠,人们不再仅仅需要内容信息来丰富知识,同时也需要关系信息来加强人 与人之间联系。于是,关系传播成为 web2.0 时代的重要议题。 2.2.3 web2.0 时代: “内容”让位于“关系”时代: “内容”让位于“关系” 著名博客研究者顺风在顺风新博客论互联网 2.0 新思维中提出, “2.0 最 核心的特征在于它是一种结构性的社会需要,就是社会与互联网以及个人的关系” 。 尽管以往的传播学研究并没有对“关系信息”以及“关系传播”给予足够的重视, 但是 web2.0 时代它们应是传播学理论研究中的主角。 “内容为王”的时代一去不返, 以微内容为代表的关系的重要性得以显现。 所谓“微内容” ,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宏内容” (macrocontent)而言。传统媒 体的宏内容是由专业人员在专业机构中制作的,并经由专门渠道发布的信息产品, 是典型的大众传播模式。而 web2.0 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信息制作的模式,微内容 生产成为新一代互联网的标志。学者 cmswiki 将微内容定义为:最小的、独立的内 容数据,如一个简单的链接,一篇网志,一张图片、音频、视频,一个关于标题、 作者的元数据,e-mail 的主题,rss 的内容列表等等。也就是说,互联网用户所生 产的所有数据(甚至一次点击)都可以被称作微内容。微内容的传播遵循的是定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经济的传播模式。微内容是形式,代表关系。 贝特森认为,关系对内容进行分类和构造。在很多时候,关系并不体现为具象 的联系而是抽象的,而内容却相反,是具体的、直观的。web2.0 时代一个博客的链 接、一次访问记录传递了比具体内容更深刻的意义。 陈先红在论新媒介即关系中提出: “新媒介即关系”的传播学意义主要在于, 把新媒介的研究层面从传播技术层面提升到传播关系的层面;把新媒介传播研究从 以技术性的信息传播,引导向以对话性的关系传播为主;把以网站为中心的 “ 信 息传播学” ,导向以人为中心的“关系传播学”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3 关系传播:关系决定内容关系传播:关系决定内容 3.1 关系传播的概念界定关系传播的概念界定 3.1.1 关系及关系信息的概念关系及关系信息的概念 在讨论“关系”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明白:由于东方和欧美的文化背景 的不同,对于“关系”的看法也是有差别的。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关系存在于两 个或多个不同的个体之间;而东方的学者认为,关系是从角色、地位、权力等社会 位置的差异中演化而来的。西方的关系是一种“普遍关系、陌生人关系、契约关系、 短期关系、工作关系、外群体关系” ;东方的关系是一种“特殊关系、熟人关系、伦 约关系、长期关系、私人关系、内群体关系” 。那么究竟如何定义“关系”? 不同的学科对关系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数学中,笛卡儿积 d1x d2xx dn 的子 集叫做在域 d1,d2, dn 上的 n 元关系(relation)。用 r(d1,d2, dn) 表示,r 是关系名。关系中的每个元素是关系中的元组,通常用 t 表示。计算机科学 中,关系是笛卡儿积的有一定意义的、有限的子集,所以关系也是一个二维表,表 的每一行对应一个元组,表的每一列对应一个域。由于域可以相同,为了加以区分, 必须对每列起一个唯一的名字,称为属性(attribute) 。n 目关系有 n 个属性。当 n=1 时,称该关系为单元关系,当 n=2 时,称该关系为二元关系。例如:对给定的三个 域:d1(年份集合1992,1993)、d2(电影名集合=星球大战,独立日)、d3(电影长 度集合100,120),它们的笛卡儿积构成的集合,不是一个有意义的关系,因为,每 个电影的长度是固定的,电影的出版年份也是固定的。数据结构中的关系指的是集 合中元素之间的某种相关性。社会学中,社会网分析理论认为:关系就是节点之间 的线段。而关系是中国社会中特有的一种人际互动形式,是费孝通差序格局理论中 的重要概念。按照费孝通的解释,在传统中国社会中, “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 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 在传播学中,史蒂芬李特约翰认为, “所谓关系是指双方对他们的行为的一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列期望。它是建立在双方交往模式的基础之上的” 。6史蒂芬李特约翰还整理出关 系与传播的联系:首先,关系总是与传播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关系的本质是由群 体成员的传播行为定义的。第三,关系通常是以含蓄的方式来定义的。第四,关系 是在参与者之间的长期谈判和协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 瓦茨莱维奇、比文和杰克逊提出了一个原理:任何一次谈话都包含了两个信息 内容信息和关系信息。内容信息的传播主要是对“信息符号”进行编码,比如 语言、文字等,它是用来表达“内容的意义”的。而关系信息传播主要是对“指令 符号”进行编码,比如姿态、情感和背景等,它是用来表达“关系的意义”的。从 关系传播的角度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有学者将传播当作一种权力机制。关系传播 实际上也是一种信息传播。 3.1.2 关系传播的概念关系传播的概念 王 怡 红 对 关 系 传 播 下 了 一 个 定 义 所 谓 的 关 系 传 播 (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是指,以建立人际关系为基础的交往模式或理论环境。7关系传播 是一种交往模式,是因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在传达内容信息的时候,也要传递一 定的关系信息;关系传播是一种理论环境是因为关系传播为其他的理论提供了背景 支持。王怡红给与了关系传播一个抽象的概念。这个概念并没有从根本上区别关系 传播与内容传播之间的区别,也没有厘清关系传播与人际传播之间的关联与区别。 人际传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 想感情的活动。人际传播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是人际关系得以 建立、维持和发展的润滑剂。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交往、 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打电话、发传 真等。我们必须得承认,关系传播发生于人际传播的领域中。但是也必须弄清楚: 关系传播不仅仅发生在人际传播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中同样也存在 关系传播。人际传播与关系传播分属于同一座标的不同的轴线上。 关系传播是相对于内容传播的交往模式。它是元传播,是关于传播的传播。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大众传播时代,内容信息传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研究者忽视了关系传播的理论 研究,致使人们说到“传播”总是认为是内容信息的传播。而 web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