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小学科学课程主题单元个案的问题与建议——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小学科学课程主题单元个案的问题与建议——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小学科学课程主题单元个案的问题与建议——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小学科学课程主题单元个案的问题与建议——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小学科学课程主题单元个案的问题与建议——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环境和我们》单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改变学科本位思想,注 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的化学习方式。而主题单元设计既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模式, 又符合科学探究性课程的设计要求。本研究依据主题单元设计的基本原理,对教科版小 学科学六年级教材中的环境和我们单元进行了“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建议 的过程。在设计之初,笔者从亲身教学中掌握了教科版教材( 小学) 教材的应用情 况:又从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中分析出环境和我们主题单元的问题所在。在研究过 程中始终以一名一线教师的角度,以学生的需求来提出建议,必将会提高科学课的教学 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所以笔者选择了我们与环境单 元作为个案进行研究。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问题的缘起和研究 方法的选择。第二部分主要进行主题单元设计的理论研究,包括主题单元设计的发展、 涵义与特点、内容与要素、理论基础、意义和价值。第三部分主要通过个案分析找出了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教材中的环境和我们单元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实践探索中 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善的意见。 关键词:主题单元;小学科学课程;课程设计 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n c e p to ft h et h en e wr o u n do fb a s i ce d u c a t i o nr e f o r mi nc h i n ai ss t u d e n t - c e n t e r e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w i t ht h ef o c u so fc h a n g i n gd i s c i p l i n e b a s e dt h i n k i n ga n di m p l e m e n tt h ei d e a s o f s c i e n t i f i cr e s e a r c ha n dm u l t i a p p r o a c h e so fl e a r n i n g t h e m i n gm o d u l ed e s i g n i n gi st h ew a yo f t e a c h i n g , w h i c hi sn o to n l yi nl i n ew i t ht h en e w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o r m ,b u ta l s ot h ec o n c e p to f r e s e a r c h b a s e dl e a r n i n g u n d e rt h el i g h to ft h ep r i m a r yp r i n c i p l e so ft h e m i n gm o d u l ed e s i g n ,t h i sr e s e a r c hp a p e r p r a c t i c e dt h et h e o r yw i t ht h eu n i t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u s i np r i m a r ys c h o o ly e a rs i xs c i e n c e t e x t b o o k ,p u b l i s h e db ye d u c a t i o n & s c i e n c ep r e s s ,f o l l o w i n ga “a n a l y s i s - - i d e n t i f y p r o b l e m s - - - f i n ds o l u t i o n s ”p r o c e s s i nt h ee a r l yd a y s o fd e s i g n i n g ,iw a sa w a r eo ft h e p r a c t i c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t h e t e x t b o o k ,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 p r o b l e m sw i t h i t t h r o u g hc l a s s o b s e r v a t i o n sa n df u r t h e r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 i nt h ec o u r s eo fr e s e a r c hih a v eb e e np e r c e v i n gt h e u n i ta sai n s t r u c t o r a n dk e e p i n gt h ed e m a n d so fs t u d e n t si nm i n d 。s oib e l i e v et h i sw i l l d e f i n i t e l yi m p r o v et e a c h i n go u t c o m e s ,e n h a n c et e a c h e r sp r o f e s s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t h e i r r e s e a r c hc a p a c i t y (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h a sb e e na t t a c h e dt oe n v i r o n m e n ti n “s c i e n c ec u r r i c u l u ms t a n d a r d ”, t h e r e f o r e id i dm yr e a s e a r c hw i t ht h eu n i t “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u s t h i se s s a yi se o m o s e do f f o u rs e c t i o n s :s e c t i o no n ei s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o r i g i no ft h ew o r ka n dt h es e l e c t i o no f 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i ns e c t i o nt w o ,1w o r k e do nt h e o r i e so ft h e m i n gm o d u l ed e s i g n ,i n c l u d i n g m e a n i n g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c o n t e n ta n de l e m e n t so f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 ,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 v a l u eo fo ft h et h e o r i e s ;s e c t i o nt h r e ef o c u s e do ni d e n t i l y i n gt h ep r o b l e m si nt h eu n i ta n d s o m ec o n s t r u c t i v es u g g e s t i o n sd r a w nf r o mp r a c t i c a le x p l o r a t i o nh a v eb e e np r o p o s e d k e yw o r d s :t h e m i n gm o d u l e ;p r i m a r ys c h o o ls c i e n c el e s s o n ;l e s s o nd e s i g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童迫卞 日期:矽罗:f 二l i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技 术信息研究所) 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塑 日 期:芝:巫:坐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指导教师签名:饥加 通讯地址:蔓堑尚坐幽臼燃壁墨 电话:墨墨2 1 丝f 邮编:! ! 翌竺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1 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趋势 科学课程是- - i 1 综合课程。它有利于展示学科的结构和发展科学素养。当今社会正 步入一个以信息、智力资源为重要因素的社会经济文化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 综合过了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因而成为世界 各国科学教育的共同目标。从2 0 世纪9 0 年代开始,科学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的 改革浪潮。许多国家以政府名义出台了科学课程改革方和案,表明了科学和科学教育对 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影响。改革所推崇的科学教育新主张,反映了人类对科学和科 学教育的新理解和新认识。 教材是课程的目标、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具体化。是给学生、教师阅读和使用的最主 要的教学资源。目前,在美英等国家“教材”的内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美国的 f o s s ( k - 6 ) 教材为例,它是由一个相互配套的教学资源系列组成的,包括教师指导用书: 工具箱,即学生活动用的“学具”;教师备课指导影像资料,其中包括优秀课例录像; 学生阅读材料,包括学生自学和教师为学生朗读的材料,它们是对活动的拓展和补充。 而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上f o s s ( k - 6 ) 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设计的。( 见表1 ) 表l :f o s s ( k - 6 ) 教材的内容框架 年级 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 黼科镒 3 - - 4 1 2 食物和营养杠杆和滑轮太阳能 模型和设计 环境混合和溶解 地形 人的身体磁和电水 变量 想象和发明 生命的结构声音 地球物质测量 新的植物固体和液体空气和天气观察 昆虫平衡和运动卵石、沙和泥观察 建立联系、高 级组织知识、 比较、。表达交 流、观察 中级组织知 识、比较、表 达交流、观察 初级级组织 知识、比较、 表达交流、观 察 m 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4 ( 7 ) ;1 0 6 - 1 0 7 誊柏灵;美国f o s s ( 1 【- 6 ) 教材的简介【j 】比较教育研究,2 0 0 2 9 ;3 6 4 0 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 表1 ) 中我们可以看到,f o s s ( k - 6 ) 教材从幼儿园到小学l 一6 年级,每个阶段的 课程内容都是以“主题单元 的形式出现。这些主题下,涉及到众多的分属与物理、化 学、天文、地理、社会学等不同传统学科的概念。显然,这种教材新概念的落实,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形式和教师的素质。2 0 年来,我国的小学自然课程取 得了一定发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自然课程改成了科学课程,这 绝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在新时期中社会对这一学科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必然 要求。2 0 0 1 年6 月,中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i k 行) ,标志着我国 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与此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 6 年级) 课程标 准( 实验稿) 的推出,为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科学教材的编写和科学课的教学指明了 方向。 随着课程整合研究的深入,主题单元教学作为课程整合的有效方式之一而不断得到 丰富和发展,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地应用。而主题单元设计既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 学模式,又符合科学课等探究性课程的设计要求,受到了课程设计者的青睐。目前在中 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教科版和苏教版的科学( 小学) 教材,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 呈现的。( 见表2 ) 表2 :科学( 小学) 教材整体结构表 上学期下学期 植物 植物的生长变化 动物动物的生命周期 三年级 我们周围的材料 温度与水的变化 水和空气磁铁 溶解电 声音 新的生命 四年级 天气食物 我们的身体 岩石和矿物 生物与环境沉和浮 光 执 五年级 j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时间的测量 运动和力地球的运动 工具和机械微小世界 形状与结构物质的变化 六年级 能量宇宙 生物的多样性 环境和我们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它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 主探究的能力。秉承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的思想。而主题单元的设 计是以真实生活中的情景为支撑,与学生息息相关,这样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 学生被动受课的局面。注重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教科版科学( 小学) 教材的应用现状 2 0 0 1 年6 月,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 - 6 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推出,标 志着小学科学课程代替了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的自然课程。2 0 0 1 - 2 0 0 4 年,教 科版科学( 小学) 教材在全国2 9 个省市进行了第一轮实验,获得了广大教师和社 会的认可。其中“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比较水的多少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等课,不仅受到教师的广泛喜爱,而且成为引导教师研究科学教学新方法的典型课例。 笔者所任教的a 小学于2 0 0 3 年开始使用教科版科学( 小学) 教材。根据科学 教师们的反映,教科版科学( 小学) 教材在单元教学内容编排上结构谨然,由浅入 深,层层深入,系统性强,其知识难度浅,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小学生的科 学探究活动,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需要完善和修改之处。笔者也是a 小学的一名一线科学 教师,有两年教龄。笔者在对教科版科学( 小学) 教材的课堂应用中发现,这套教 材的主题单元选择面非常广泛,能够深入学生的生活,创设真实的情景;设计的实验活 动大部分便于学生和教师的操作。但在一些单元的设计上还是出现了与主题单元设计原 理相悖的问题。比如某些单元的主题范围过大、过于成人化;一些单元内容的顺序缺少 逻辑性:活动的可行性小:还有有些单元评价单一化。这些问题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 和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教材的应用者的,提 出这些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 ( 二) 研究的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科学技术是雕虫 小技,而从事科学技术类工作的“工匠”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 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科学与民主”的先进思想,但近期的调查资料表明,中国人 的科学素养远远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所有这些现象无不说明一点,科学文化在我国的 传播还任重而道远。教育是文化的重要传播工具和新文化的制造工具,尤其是基础科学 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传播和弘扬科学文化的重任。 生活在现代,我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为生活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 从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科学教育可以使学生逐步领会科 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 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而 回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 - 6 年级) 课程标准e s 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1 ( 6 ) :2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教材是课程实施中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将课程方 案付诸实施,首先要编写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教材。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小学科学教育 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许多地方,“科学”在学校课 程中还远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上,甚至有的学校还没有专职的科学教师,而广大科学教 师的科学素养也有待提高。在这样的前提下,怎样引导科学教师认识和理解新的教材, 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本研究以一个课程实施者、教材的应用者的角度,以主题单元设 计理论为基础,从一个单元的个案分析中找到问题并提出对策,希望会提高科学课的教 学效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校本教研能力。而作为当今教师,也需要以 研究为己任,将自己作为研究者来看待。要以研究者而非教书匠的角色出现在学校以及 课堂的场景中,以实际的教学经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 三) 研究方法 1 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工具性个案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是社会研究中的一种非常有 用的研究方法。它有助于我们对某一类别现象进行定性( 或定质) 认识,因而它常常与描 述性、探索性和解释性研究结合在一起。圆根据研究目的,斯特克进一步将个案研究分 成三种类型,分别是内在的个案研究( i n t r i n s i c c a s es t u d y ) 、工具性个案研究 ( i n s t r u m e n t a lc a s es t u d y ) 和多个案研究( m u l t i p l ec a s es t u d yo r c o l l e c t i v ec a s e s t u d y ) 。在内在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研究某个个案,并非因为该个案具有代表性或是 具有某种特殊的性质,而是出于对该个案本身的兴趣。在工具性个案研究中,研究者更 多地将个案当作探讨某种议题、提炼概括性结论的工具,对于个案本身的兴趣退居次要 地位。多个案研究实际上是一种更为极端的工具性个案研究,研究者旨在研究某个总体 或一般情况,对于特定的个案本身则没有什么兴趣。固“个案研究法 不是直接对研究 过程中研究手段起规定性和创造性作用的、独立的一种方法。因此,还需要运用此法 的研究人员根据具体研究情况选用具体手段( 如“调查法”、“测量法、“观察法”、“临 床法 、“统计法”等)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想通过对教科版科学( 小学) 六年级 下的一个单元在一个学校实施情况的个案研究,探索教师对主题单元内容设计的把握, 笔者想所关注的不仅是这一个特殊的个案,即这一所学校的情况,笔者想通过对个案 的研究发现教科版科学( 小学) 教材在编写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总结问题 与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为其完善提供可供操作的策略。 2 研究对象、合作伙伴的选择 m 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f m j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 0 0 5 ( 2 ) :1 5 5 唧o b e r tk y i n :个案研究:设计与方法m 1 尚荣安,译台北:宏智出版社,2 0 0 1 :1 1 0 r o b e r te s t a k e :q u a l i t a u v ec a s es m d i e s j m i i nn o r m a nk d e n z i na n dy v o n n as l i n c o i n ( c d s 1 ,t h es a g eh a n d b o o k o f q u a l i t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 ,s a g ep u b l i c a t i o n s ,2 0 0 5 :3 4 8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研究以教科版科学( 小学) 六年级下的环境和我们主题单元的内容为个 案,其主要动因在于改变现行教科版科学书对环境单元编写的形式,以满足课改后的课 程需求。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 - 6 年级) 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 主要要求有: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人对物质的利用会给环境带 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人对环境负有保护和改善的责任;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积极参 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等。 实施个案研究的a 小学从2 0 0 3 年末开始使用教科版科学( 小学) 教材,有专业 的科学教师队伍,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享有盛誉。同时笔者也在a 小学担任科学教师, 为研究提供了便利,因此选择了a 小学。 考虑到本研究的合作伙伴必须对教科版科学( 小学) 教材有客观而深入的了解, 并且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我选择了l 老师。他是年轻的男教师,教龄在8 年左右。 专职科学( 原自然) 教师,常年任教六年级,与学生的关系亲密,幽默风趣,对教材认 识透彻。在l 老师所执教的六年八个班中,笔者选择了成绩中上但动手能力差的a 班和 成绩中下但动手能力强的b 班,作为课堂观察的对象。 3 材料的收集 个案的资料搜集采用了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课堂观察等同于参与型观察形式,参 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 倾听和观看他们的言行。 回参与式观察的优势在于,观察情境比较自然,研究者能在 情境中获得直接的感性体验,在操作层面上又比较灵活,可以根据研究问题和情境的 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访谈法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 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 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访谈法分为结构型访 谈和非结构型访谈,前者的特点是按定向的标准程序进行,通常是采用问卷或调 查表:后者指没有定向标准化程序的自由交谈。这两种访谈法在本研究中都有运 用,前者可以更快更有效的收集到指定的材料;后者可以更直接的了解到受访者的 思想、心理、观念等深层内容。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r n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0 :2 2 9 东北9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主题单元设计的基本原理 ( 一) 涵义和特点 1 主题单元教学的发展 1 9 世纪末以前,西方各国的教育是以教师中心为主,强调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的期望也随之改变。学校纷纷从 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和活动出发设计课程,充分利用他们探究和表达的自然冲动, 并给予其指引。面对这一趋势,世界各国的教育者们提出的共同策略是:倡导综合课程, 促进探究学习。2 0 世纪初比利时儿童教育家德可乐利最早提出主题单元教学并实施;2 0 世纪3 0 年代,美国教育家克里斯汀英格兰就主张在智力落后儿童特殊班级教学中使 用单元教学:2 0 世纪5 0 年代西方出现了课程整合运动;美国的第二次教学革命就是以 学生为中心,把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课程,以适应学生 的不同需要、兴趣、能力水平和学习风格:2 0 世纪8 0 年代初我国的香港、台湾以及其 他省市的也进行了单元教学。同一时期,日本开设了设计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还有2 0 世 纪后期逐渐普及的著名的s t s ( s c e i n c e t e h c n o o f g y s o c e t i y 科学一技术一社会) 课 程。其他许多国家也纷纷开设类似的课程,这些课程强调以学习者为主体,选取的都是 一些学习者感兴趣的、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题,让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 身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达到对科学的深刻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 支持,使得课程设置呈现多样化,各种教学模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基于主题 教学模式在很多实际教学中被应用。 基于主题的教学应用场合包括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育资源建设,教师的授课和学 生的学习等方面。2 0 世纪8 0 年代初,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率先发表文章,提出“学 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 的重要观点,引起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开放的思 想解放运动。黄济、王策三、 孙喜亭、王道俊等一些著名教授纷纷发表见解,进一步阐 发“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点。9 0 年代,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组织了全国范围的主 体教育实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了新基础教育理论。我国在2 0 0 1 年进行 了基础教育的新一轮改革。新课程主要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核心理念,改变学科 本位的观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新课程的内容上,按照学习领域, 主题等来划分。要求突破以学科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 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 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具体的实施,则是 各个地区按照新课程课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本土化课程。主题式教学 正是在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时代背景提出的要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求下被逐渐重视起来。比如上海市为贯彻新课改精神,在中小学将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 拓展课程,研究性课程。其中探究性课程要求课程突出主题的探索性,题材的丰富多样 性,答案的不唯一性,以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能力。 2 主题单元设计的涵义 “主”即事物之根本,“题即题目,标题。“主题一词的汉语解释可以是中心思 想、主旋律的意思。“单元”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而成为一组的单位。“设计”指根据一 定要求,对某项工作预先制定图样、方案。主题的应用可大可小: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可 以是一个系统:从微观的角度看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和案例等:从中观的角度来 看,定位在单元层面上的应用,则称为主题单元。主题单元( t h e m a t c i u n t i ) ,指与具体 主题相关的一个教学单元,单元中的所有活动相互联系。总体来说,主题单元设计是, 把各个学科同一主题的内容抽取出来,设计安排成一体化的主题单元,以学生为中心, 在一天或一段的时间内,进行集中学习的课程设计。 很多学者对主题单元设计都进行了归类,把主题单元的设计划分为单学科的主题设 计模式,多学科的主题设计模式,跨学科的主题单元设计回。( 见表3 ) 对于单学科的主 题单元设计来说,主题直接来自某一学科科目( 比如数学) ,就是一个概念或一个定理, 强调的教与学的技巧,往往只是借用别的学科学习手段强化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因此,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单元设计。但是如果从改良单科教学的角度说,对于一些结构 良好、以记忆为主要认知加工手段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结构良好的组合式的主题模式, 即在一个大主题之下分成几个小主题,这些小主题存在并列、继承等逻辑关系。这种主 题方式一般结构较为简单,以单学科为主,其他学科知识以辅助材料的形式存在。对于 多学科的主题单元设计来说,在这种模式中,主题并不是某一分科学科的课程内容,而 是通过学科之外的一个主题或议题对各学科加以连结。在这个模式中,学科的知识和概 念仍然主要的学习目标,但是主题确实适合任何一种科目的学习。我国目前的也有尝试 着进行多学科主题教学设计模式,如以物理学科为总主题可以分为若干层次的主题。完 全符合主题教学精神的是跨学科主题单元设计。在这种设计中,真正关注学习者的学习 与生活相联系,关注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习者认知发生迁移,关注知识之间 彼此的关联性。跨学科主题单元设计的各个主题主要来源于社会,日常生活和学生自身。 学习内容的组织多以围绕主题的探究事实和信息的活动为主,在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淡化了学科界限,把本来强行被分门别类的科目还原为本来无界限的 面貌。 表3 圆 国蒋曦:多元智能与主题教学| 1 i 比较教育研究,2 0 0 5 ( 4 ) 岱李顺:课程整合的主题学习模式【d 】南京师范大学,2 0 0 4 ( 4 ) 引用时略有删节和改动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单学科主题设计多学科主题设计跨学科主题设计 目标 不仅仅是获取学科知识,重要的 是在广泛的学科背景下理解主 从多学科视角立体的、全 关注跨学科的问题解决 侧重 面的理解主题问题 题 主题 来源于学科,兼顾社会、生活、 从多个学科中抽取共同来源于社会、生活、学生自身, 的主题,兼顾社会、生活、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特定阶段的 来源 学生兴趣 学生兴趣一课程标准 开发教师,同时也鼓励学习者参与主 教师团队,同时也鼓励学 教师、学生共同开发 主体 题的开发 习者参与主题的开发 综合性的,大的任务,为了完成 学习 任务的完成,需要综合考虑若干任务,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 相关知识,在广泛的学科背景下 任务的完成,需要综合考 识、多种智能、多种学习策略、 任务 虑多学科内容 开展学习借助多种资源的帮助,学习常需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学习 不同学科具有各自的领域特征, 围绕主题,将涉及到多个 关注学习者跨学科的问题解决 因此不同学科所开展的学习活学科的问题和活动 活动 能力,倡导基于问题的学习 动也不同 课程 以某一学科为核心,尝试依托于专门的课程,就目前课程 组织 依托于传统的分科课程 多学科主题教学;在同一 实施情况来看,可以依托于校本 时间段内,不同学科共同 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 形式 配合探究同一主题问题 时间 时间很短,通常i 2 个课时 时间较短 时间较长,一个星期、一个月, 跨度 甚至更长时间 学习 面向结果、面向过程的评价 面向结果、面向过程的评 侧重于过程评价 评价 价 3 主题单元设计的特点 ( 1 ) “主题 的选择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为了满足学习者的兴趣,主题的选择一定要有真实情境的支撑,挑选的主题要体现 学习同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并且主题单元中的每一个小的主题,都要围绕大的主 题展开。 ( 2 ) 课程内容设计主题化、综合化 主题单元教学打破了分科教学的束缚,由不固定的多学科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 进行课程的综合,然后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它将主题作为全部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它取代了传统教学以分科课程中的概念、名词作为教学的重点的教学方式。主题单元教 学是在通过了解学生的现实需要,分析其现有的经验水平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加以组 织并用主题的形式呈现,然后根据主题设计并实施教学。同时,课程内容的主题化使教 学内容的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加强,学生在主题单元课程中所获得的指示是多方面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立体的,完整的、系统的,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 3 ) 主题单元设计“以活动为中心一 通过对活动的设计,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活动设计中,加强了活动与 学生相互作用的设计,注重营造能够吸引学生参与、适合他们参与、对他们发展具有较 大意义的活动情境,使活动成为儿童自主活动为主的、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 ( 4 )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题单元内容的设计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主线进行构建。构建的基础是活动,通过 活动水平层次的不断提升,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不断加深,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提高。 ( 5 ) 设计内容具有均衡性 设计内容编排从横向上要注意到一个主题单元中各个部分内容的均衡性,从纵向上 要注意到各主题单元之间的概念发展应用的逻辑顺序和探究能力发展的层次。 ( 6 ) 与教师的教学与发展需求相适应 活动内容、结构和活动方式明了具体,便于教师理解与把握,便于组织有效的教学 活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文本提示比较全面、到位,便于把握教学活动的内涵,落实基 本的教育目标。主题单元设计有充分的可挖掘和拓展的空间,便于根据实际情况、因地 制宜地、创造性地构建教师课程。 ( 7 ) 评价多元化 主题单元设计在评价方面强调“真实性 ,即在主题开展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教师 和学生的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来评价学习的进展情况。真实的评价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 的学习情况;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的状态,即评价主体多 元化和评价方式多元化。 ( 二) 内容和要素 主题单元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层面的课程整合,整合最常见的是以主题单元的形 式出现。主题的应用可大可小: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可以是一个系统:从微观的角度看是教 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和案例等:从中观的角度来看,定位在单元层面上的应用,则 称为主题单元。主题单元设计既可以适应多学科的教学,也可以适应单学科的教学,无 论是哪一种形式的主题单元设计,都主要含有以下几个要素:主题,活动,资源,评价。 1 主题 在学校教育中,主题是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中心议题;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主题 是指不同内容共同指向的核心问题。本论文讨论的主题则属后者。以主题为中心组织课 程内容,意即选取和确定一定主题,并将该主题相关的内容组织起来。显然,这种课程 内容的组织方式与分科课程的内容的那种纯粹以逻辑关系或价值关系为依据组织课程 国王丹:小学主题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式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 0 0 6 ( 6 )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容的方式具有显著的区别,这意味着通过这种形式组织的课程内容将是综合的、“去 边界的。 主题的确定以及相关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需要教师进行周密的设计,同时更需要学 生的积极参与,即主题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开发的。在以主题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 程内容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陷入如何精选课程内容的迷惘之中。解决这一问题尽管没 有一个一以贯之的标准或模式,即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往往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进 行,但是我们至少应当明确,基于主题的单元教学设计择和组织,并不是制造出一个无 所不包的“大杂烩”来,而是要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价值关系中组织课程内容。 主题 不仅仅是一个话题,它包括学生在主题研究中涉及的基本学习内容、交流活动和概念、 准则等。圆 2 活动 赋予活动丰富的教育内涵。在活动设计中,加强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活动内涵的设计, 使活动具有教育的各种“营养成分 ,并具有不断挖掘、深化和丰富的内容空间,能够 形成足够的教学意义,对学生产生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的经历。有些活动用于启动一个单 元,这些活动被称为“开始活动”;有些活动构成日复一日的行动,称为“过程性活动”; 另一些活动则使得单元很自然地结束,被称为“结尾活动”。回 活动设计注重使学生开展的探究活动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充满趣味;又保持学 科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能够在像一个研究者从事某方面研究那样的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 正确认识和理解,并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活动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 活动设计中,加强了活动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设计,注重营造能够吸引学生参与、适合他 们参与、对他们发展具有较大意义的活动情境,使活动成为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积极 主动参与的过程。 3 资源 在这里“资源 特指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中的条件,即学生和教师所需的学习材料 和探究工具。有的学者将主题教学资源包括展示型主题教学资源和探究型主题教学资 源。展示型主题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文本、图片、声音文件、视频文件、演示型动画等。 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演示或者自己浏览,从这些主题资源中获取知识。但如果仅仅凭借这 些资源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还是一种接受性学习,是传统教学的一种延伸,并没有充 分体现出主题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基于主题的资源更有利于学习者利用资源来进行研究 的习惯,更有利于支持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因此,基于主题的资源也支持主题教学模式, 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发展是决定教育资源能否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根本原因,有了基于主 m 钟启泉,有宝华:综合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2 ( 6 ) :2 3 4 曲肖平:基于主题教学的教学设计应用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6 ( 6 ) 铀p a t r i e i a l x r d 比i t s ,r i e h a r d n k e i l o u h g :跨学科单元教学指南【m 】李亦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0 0 5 ( 3 ) :1 3 3 i o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题的面向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在主题单元设计过程中能有效的利用主题资 源库中的各类主题教育资源,可以让教师避免在茫茫无边的资源“海洋”里迷失方向, 可以快速地找到进行主题教学的的教育资源。 4 评价 主题单元课程因为其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方式,所以设计多样化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 习过程。选择一定标准测试学生的进步,同时利用讨论、日志、和学生定期笔记进行评 价:例如针对学习的工具主要有量规、成长记录袋、测试等等。为学生提供一种或多种 量规。这些量规不仅关注最终的电子作品成果,如多媒体演示文稿等,还要关注学生在 研究体验过程中的多种技能培养,如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技术 的发展为我们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提供了便利,不断地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化评 价工具,使用它们不仅可以评价学习者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清晰地记录下学 习者的学习过程,为我们全面审视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 ( 三) 理论基础 1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于1 9 8 0 年代末在教育领域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兴起至今, 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社 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虽然流派林立,观点的侧重点不同,但它们却对“学习”达成了 高度的一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 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 得。 从学习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学习是知识建构、学习是知 识的社会协商、学习是高度j 清境化的。 建构主义为主题单元的设计和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 9 9 1 年j o n a s s e n 提出了建构 主义应用于学习环境设计的8 原则,1 9 9 4 年j o n a s s e n 又提出了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设 计的8 原则,1 9 9 5 年p a u l e m e s t 提出了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6 条建议,1 9 9 6 年h o n e b e i n 描述了建构土义学习环境设计的7 大目标,有关学者在综合以上学者成果的基础上,提 出了建构土义应用于课程设计的1 8 条原则。 ( 1 ) 鼓励概念和内容的多元观点和多重表征。 ( 2 ) 教学目标来源于学习者或来源于师生的共同协商。 ( 3 ) 教师作为指导者、监督者、教练、帮助者、促进者。 ( 4 ) 提供活动、机会、工具和环境来鼓励元认知、自我分析、自我指导、自我反 思和白我意识。 肖平:基于主题教学的教学设计应用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 0 0 6 ( 6 ) 圆何克抗:建构主义一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f m i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 0 0 0 :1 3 9 1 4 0 1 l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5 ) 学习者在学习的控制和协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6 ) 学习情境、环境、技能、内容和任务是相关的、真实的、可信的,呈现了真 实世界的复杂性。 ( 7 ) 使用第一手的数据资料,以确保可信性、体现真实世界的复杂性。 ( 8 ) 强调知识建构而非知识再现。 ( 9 ) 知识建构通过社会协商、合作和体验等方式发生在个人的头脑之中。 ( 1 0 ) 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要考虑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结构、信仰和态度。 ( 1 1 ) 强调问题解决、高级思维技能和深刻的理解。 ( 1 2 ) 错误提供了洞察学习者先前知识结构的机会。 ( 1 3 ) 探究是一种鼓励学习者独立探究知识、达成目标的有效方法。 ( 1 4 ) 学习者被提供机会进行学徒式的学习,在这种学习中,任务、技能和知识的 复杂性在不断的增加。 ( 1 5 ) 知识的复杂性反映在对概念相关性和交叉学科学习的关注上。 ( 1 6 ) 合作和协作学习有助于学习者探究各种不同的观点。 ( 1 7 ) 脚手架能帮助学习者进行稍微超前自己学习能力的学习。 ( 1 8 ) 评估是真实的、嵌入教学活动之中的。 2 多元智能 传统教育信奉认知一元论,只关注i q 。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他 在1 9 8 3 年出版的心智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 认为人的智能包括如下八种: ( 1 ) 语言智能是指用语言思维、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与人交流、欣赏语言深层内涵 的能力。 ( 2 ) 逻辑一数学智能是指计算、用数学进行思考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 3 ) 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二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 ( 4 ) 身体一运动智能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自己身体的能力。 ( 5 ) 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竹奏和音色等的能力。 ( 6 )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的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 7 ) 自我认识智能是指能够正确自我知觉,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引导自己的 人生的能力。 ( 8 ) 自然观察者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 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的主题单元设计有重要的启示,每个学生的智能组合形式是不 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智能形式, 4 l i n d ac a m p h c l l b r u e e c a m p b e ld i c b n n :多儿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 1 成全,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0 0 1 - 9 ( i ) :2 - 4 1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教育不能再一味地让所有的学生进行读、写、算,而是要注重开发涉及不同智能类型的 学习活动,如让学生在画画中学习、在人际交往中学习、用舞蹈的形式开展学习等等, 以满足不同智能类型的学习者的需要,教育不仅要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优势智 能,还要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要注意的是,对智能的分 类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人类智能的特点、原理。但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在设计具体 的学习活动的时候,不能一味的机械照搬。明明是一个很简单的主题活动,偏偏要设计 出8 种不同智能类型的学习活动,学生疲于活动,学习目标却难以达成。理论只是给我 们提供一个思维的框架,提供参考,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对理论进行灵活的运 用,要有所创新和改造。 3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起源于俄国心理学家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