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郓城筝乐调查与研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郓城筝乐调查与研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郓城筝乐调查与研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郓城筝乐调查与研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郓城筝乐调查与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筝乃我国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筝乐与各地的戏曲、说唱和 其他民间音乐相融汇,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流派。山东筝即是其中一个独具特色 的派别。郓城筝乐作为山东筝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活跃于鲁西南农村,凭借其 筝人的深远影响、筝器的古朴雅致、筝曲的悠远广袤,构成了山东筝中重要的艺术内核。 近年来,筝界学者们对山东筝的研究,已取得相当丰厚的成果。基于郓城筝在山东 筝乐中的主导地位和积极影响,它也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然而,在各种阐述山东筝乐 的研究“总论 中,郓城筝深厚的音乐艺象和文化特质,往往被漠视或轻视,不能得到 应有的彰显。有鉴于此,笔者试图从“微观”的县域文化入手,对郓城筝乐进行深入、 细致地研究。 本文认为,郓城筝乐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筝歌、合乐筝与独乐筝三个阶段。筝乐的构 成主要有筝人、筝器、筝曲三个内容。笔者通过“双结构 的模式,一方面比较人、筝 ( 器) 、曲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来研究郓城筝乐的纵向历程;另一方面研究在一个 相对稳定的时间与空间内人、筝、盐的艺术内容与文化内涵。本研究主要建立在实地调 查基础上,以郓城为主要立足点,以明清以后形成的筝乐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人、筝、 曲及其相关视点,来探究郓城筝乐的历时性发展及转变,并对郓城筝乐作音乐和人文的 阐释。 全文分四个部分。在绪论中,主要简述郓城筝乐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方法。笔者在文 中首次提出独立的郓城筝概念,并主要运用时间上的历时性与空间上的共时性的研究方 法来完成研究;第一章,借助于文献、传说,简要回顾郓城筝乐的发展轨迹;第二章, 结合实地调查,从人、筝、曲三方面入手,进而派生出对人的分布、传承、技法,筝的 形制、定调、工艺,曲的形式、板式、筝谱等内容的分析;第三章,于雅俗性和农耕文 化两方面探讨筝乐的文化特质,特别强调了筝乐所蕴含的“俗中雅乐”的文化特性和传 承中承担的农民精神娱乐的功能。 关键词:郓城筝乐调查研究文化阐释筝人筝器筝曲 i l l a b s t r a c t z h e n g i so n eo ft h eo l d e s ts t r i n g e di n s t r u m e n t si nc h i n a c h a n g e si nt h el o n gh i s t o r y , t h e _ z h e n gm u s i ch a sg r a d u a l l yf o r m e dav a r i e t yo fd i f f e r e n ts t y l e so fg e n r e ,i n t e g r a t e dw i t ho p e r a a r o u n d ,s i n g i n ga n do t h e rf o l km u s i c s h a n d o n gz h e n gi so n eo ft h eu n i q u ef a c t i o n s a sa n 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o f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y u n c h e n gz h e n gc o n s t i t u t e sa ni m p o r t a n tc e n t e r p a r to f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w h i c ha c t i v e di nt h er u r a ls o u t h w e s to fl o n g - t e r m ,a n dh a di t s f a r - r e a c h i n gi m p a c to np e o p l eo fz h e n g , s i m p l ee l e g a n c eo fz h e n ga n dan u m b e ro fz h e r g m u s i c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s c h o l a r so fz h e n gh a v em a d ev e r ys u b s t a n t i a lr e s u l t sw i t hs t u d i e di n 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w i md o m i n a n tp o s i t i o na n dap o s i t i v ei m p a c to f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 y u n c h e n gz h e n gh a sb e e no fc o n c e l t lt ot h ea c a d e m i cc o m m u n i t y h o w e v e r , i nav a r i e t yo f r e s e a r c hi ns h a n d o n gz h e n g a s g e n e r a l ”,y u n c h e n gz h e n gt h a tp r o f o u n dm u s i ca r t sa n d c u l t u r e ,a r eo f t e ni g n o r e do rb e l i t t l e d ,a n dc a nn o tb ed e m o n s t r a t e dd u e i nv i e wo ft h i s ,im e d f r o m ”m i c r o ”a p p r o a c ho ft h ec o u n t yc u l t u r eo fy u n c h e n gz h e n gt oc o n d u c ti n - d e p t ha n d m e t i c u l o u sr e s e a r c h t h ea r t i c l eh o l d st h a t i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y u n c h e n gz h e n gw h i c hi sm a d eo fp e o p l e i n s t r u m e n ta n dc o m p o s i t i o nh a se x p e r i e n c e dt h r e es t a g e s ,w h i c hc o n t a i n sz h e n gs o n g s , h a l c r o wz h e n ga n da l o n ez h e n g m u s i c ia d o p t e dt h e ”d u a ls t r u c t u r e ”m o d e l o nt h eo n e h a n d i ti sc o m p a r e di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t os t u d y y u n c h e n gz h e n g sl o n g i t u d i n a lc o u r s eo fp e o p l e ,i n s t r u m e n ta n dc o m p o s i t i o n ;o nt h eo t h e r h a n d i ti sr e s e a r c h e dt h ea r to fm u s i cc o n t e n ta n dc u l t u r ei nar e l a t i v e l ys t a b l ep e r i o do ft i m e s a n ds p a c e s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es t u d yb u i l to nt h eb a s i so ff i e l ds u r v e y st ot h ee i t y ,a st h em a i n p o i n to fy u n c h e n ga f t e r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f o rt h es t u d y i ti se x p l o r e dy u n c h e n gz h e n g d i a c h r o n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e s ,a n df o r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fm u s i ca n dh u m a n i t i e sf r o m t h ep e o p l e ,i n s t r u m e n t ,c o m p o s i t i o na n dr e l a t e dp o i n to fv i e wr e s p e c t i v e l y t h ef u u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tm a i nd e s c r i b e do nt h e r e s e a r c hs i t u a t i o na n d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o fy u n c h e n gz h e n gb r i e f l y 1w a sf i r s ti n t r o d u c e di n t h et e x ti n d e p e n d e n tc o n e e p to fy u n c h e n gz h e n ga n dt h em a i nu s eo ft i m ea n dl a s t e df o ra t o t a ls p a c eo ft i m et oc o m p l e t et h es t u d yo f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i tr e v i e w e d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t ho fy u n c h e n gz h e n gb r i e f l yt h r o u g ht h eu s e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dl e g e n d s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i tc o m b i n e dw i t hf i e l ds u r v e y s ,f r o m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t h ep e o p l e , i n s t r u m e n ta n dc o m p o s i t i o n , w h i c hw e r ed e r i v e df o r 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s , f o r m ,s e tt h et o n e ,c r a f t s ,s o n gf o r m s ,p l a t e sa n ds c o r e ,e t c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i te x p l o r e dt h e 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z h e n gm u s i cf r o mc u l t u r eo ff a r m i n ga n dt h ee l e g a n c ep o p u l a r , w h i c hs p e c i a le m p h a s i so nt h ez h e n gm u s i cb e h i n d ”i np o p u l a rg a g a k u ”c u l t u r a li d e n t i t ya n d h e r i t a g eo ft h ef a r m e r st oa s s l m n et h ef u n c t i o n so ft h es p i r i to fe n t e r t a i n m e n t k e yw o r d s :y u n c h e n gz h e n g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e x p l a i n ,p e o p l eo fz h e n g ,i n s t r u m e n to f z h e n g ,c o m p o s i t i o no fz h e n g i v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郓城筝乐调查与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聱名) :孑长鸡峙 j 伊夕年多月抖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l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 签名) :弓饭峙呼 洳吁年多月坪日 指导教师( 签名) : i i 诲 护锨 ) j 1 釉铆i 整乃 _(, 认汐 确 f孵年 教多7 导 憎 匕日 州 一矽 绪论 筝,乃我国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伴随着浩浩历史的迭宕起伏,芸芸百姓的 喜怒哀乐,善善乐艺的魅妙精涵,筝以其典型的艺术特质,迥异的艺术风貌和深 厚的艺术魅力,于众器之中熠熠发光、别具一格。郓城筝是我国筝乐艺术中颇具 特色的品种之一,以其旋律优美、筝家众多、风格粗犷直率、作品丰富繁盛而盛 传于我国鲁西南郓城一带,并以自己特有的演奏技艺与音乐文化而成为山东筝的 代表。 之所以选择郓城筝乐作为研究对象,缘于其在山东筝派中的典型性。目前的 山东筝派主要指流传于山东西南菏泽、郓鄄一带和西部聊城、临清一带的筝乐, 然流于聊城、临清的一支,由于筝乐传人和曲目留存较少( 现存聊城地区的筝乐 主要是由该地区临清县金郝庄的金灼南、金以埙传下来的) ,其影响力远不及菏 泽、郓鄄一带。在大多数研究山东筝乐的资料中,不论是论文所研究之山东筝派, 谱集所整理之山东筝曲,还是音像所收录之山东筝乐,除山东民族民间器乐曲 集成中的完整收录外,俱以菏泽筝乐,尤其是郓城筝乐为主。或言之,郓城筝 乐一直是研究分析山东筝的全部或重点内容。然而,多年来人们总是在山东筝的 框架下研究郓城筝,仿佛早已习以为常地把山东筝等于或约等于郓城筝了。 尽管如此,山东筝并不只是郓城筝,郓城筝也不能替代山东筝。山东筝由于 其地域的广泛性和涵盖性,其筝乐的艺术含量和数量应该被扩充,不然则不能称 作山东筝;而郓城筝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自身的典型性和内延性当地 的地理环境、语言习惯、生活条件、文化背景、艺术氛围、活动范围乃至承传系 统等诸多因素,是不能概以山东筝而泛论的。 那么,郓城筝是否能够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我国筝乐艺苑之中呢? 我们不妨 从“艺术流派 的概念入手来分析。“所谓艺术流派,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一 些在思想倾向、艺术倾向、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类似的艺术家,通 过作品所显示出来的具有独特特征的艺术派别。” 1 而具体到筝乐流派的界定, 通常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即在一定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一 定稳定性风格,有一定数量传统乐曲,有一定数量较高造诣的代表人物的群体。 就这几项条件而言,郓城筝乐无不符合,完全有资格被独立地称作“郓城筝乐”, 而不是蛰居于山东筝之下。因此,笔者提出“郓城筝”这个概念,旨在把郓城筝 乐从山东筝派的视阈中解放出来,使今后对郓城筝乐的研究更加师出有名,更具 针对性。 一、研究概述 我国现代音乐发展的历程表明,具有现代意韵的筝乐研究始自2 0 世纪中期。 其时,我国筝家学者便着手进行筝乐的整理与研究和探讨与挖掘工作。多年来, 筝乐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进展,山东筝派及郓城筝乐渐被更多的筝界同 行、学者所认识。曾参与过山东筝派调查、整理和研究工作的有山东省菏泽艺术 馆、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委等官方组织,还有高自成、赵玉斋、成公亮、 邱大成先生等筝届名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山东筝乐的历史、分类、特点、人物、 传承、技巧、风格、旋律特点、结构板式、乐谱、形制、曲目、录音、录像诸问 题。由于郓城筝乐于山东筝派的亲缘关系,在论述山东筝派时也常会大量涉及到 郓城筝乐内容,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以往,关于山东筝乐中郓城部分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即论文论著类、 曲目编纂类和音像类。 在论文论著方面,第一种是建立在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查采访的基础上,较 为全面地介绍筝乐的历史、发展、记谱、代表筝家、板式、传承等信息,并分析 研究的文章,对后研者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较具代表性者有成公亮的山东古筝 流派、邱大成的齐鲁筝派初探圆等;第二种是介绍山东筝家、技巧、风格 l 和乐曲等的专项文章,通常会就山东筝某一问题展开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 深入性。如阎俐、徐杰的古筝演奏家、教育家赵玉斋先生,黄梅的多样 情思揉一体多种指法传艺心_ 筝曲 研析等;第三种是在总述古 筝流派中提到山东筝派的郓城部分。这一类记述通常比较简明扼要,优点是能够 在各派之间作横向地的对比,使人更直观地认识比较筝乐各个流派,缺点是常常 限于篇幅,使描述流于表面,缺乏深入地探究和延伸。如吴赣伯、项斯华的中 国筝乐的源流与风格 。 回人民音乐,1 9 8 2 ( 1 1 ) 回中困音乐,2 0 0 3 ( 1 ) 。秦筝,1 9 9 7 ( 1 ) 。秦筝,2 0 0 7 ( 2 ) 。中国古筝名曲荟摹( 上) ,上海音乐出版社,1 9 9 3 年版 2 在曲目编纂类方面,研究的书籍数量较多。比较有影响的有:1 9 5 7 年,根 据张为昭在天津中央音乐学院的录音,由丁嘴记谱整理而成的筝曲集,共录 2 8 首,这次记谱相当严谨,不仅记录下了音符节奏,连指法也逐一记出,并附 有简要的文字说明;1 9 6 2 年赵玉斋编著的古筝选集和古筝曲集,沈阳音 乐学院教材,1 4 首练习曲3 2 首山东小板曲,2 首任清志河南筝曲,6 首大板筝 曲,5 首创作曲目,用五线谱记谱;1 9 8 0 年由山东菏泽艺术馆编印的筝曲选集, 共收录大板筝曲1 3 首,小板筝曲2 首,筝、扬琴二重奏曲4 首,筝、扬琴、坠 胡三重奏曲l 首;1 9 8 6 年由高自成编著的山东筝曲集共收录合奏套曲l 首, 小板曲牌1 8 首,小机唱牌6 4 首,大板筝曲2 9 首,大板套曲1 0 首,创编曲目 1 0 首,该书收录的曲目较全,分类清晰,并每一类别都配有简短介绍;上世纪 8 0 年代,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单位组织编写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就 开始搜集与整理筝曲,共收录郓鄄筝曲7 2 首,临清筝曲1 3 首,这是对山东筝曲 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整理;1 9 9 1 年阎黎雯编纂的中国古筝名曲荟萃,共收录山 东筝曲2 1 首,后还附有多篇筝乐流派研究之论文;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韩廷贵 编著的鲁筝曲集,共收录2 9 首大板筝曲,1 2 2 首琴书曲牌和唱牌,4 首碰八 板套曲和十来首创编曲目:2 0 0 4 年李萌编选的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按代表 演奏者来分类流派曲目,赵玉斋7 首,高自成1 3 2 首,韩廷贵3 0 首,前附有筝 流派的简介,后附有筝流派相关论文。以上书目多以乐曲整理为主,只有在中 国古筝名曲荟萃、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中有少量的理论文字,是一次有益的 尝试。 音像是现代科技赋予音乐传播与保护的非常重要的手段,是记录声音和图像 的媒介,当然也是研究郓城筝乐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音像类方面,目前可知最早 的音像资料是1 9 5 2 年张为昭先生在天津中央音乐学院录制的录音,共录2 8 首; 1 9 5 4 年王殿玉、张为昭和高t l 成合作重奏的山东民间乐曲碰八板、高山流 水、风摆翠竹等1 0 首乐曲,被灌制成唱片和盒带;1 9 8 9 年赵玉斋录制的霸 筝赵玉斋古筝专辑,由九州音像出版公司出版,收录有其本人自保曲目的 声音;吉林音像出版社出品的中国筝曲c d ,其中收录山东派为高自成、高 武刚演奏专辑,其中收录筝曲1 5 首,大板曲1 0 首,小板曲5 首。这一类为本 文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利于比较不同人物在同一曲目演奏上的特色 和j x l 格。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手段,选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常常有助于认识事物 的本质,揭示事物的规律。早期的筝乐研究,主要采用音乐形态学的方法去陈述 具体的筝乐现象,以及用音乐本体的形态考察方法去分析典型的筝乐特征。当然 这是研究筝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这些方法在过去对郓城筝乐的理论研 究与开拓上,都有过积极贡献,至今依然是筝乐研究的重要方法。但由于研究对 象的拓展和更新,郓城筝乐的研究还应超越传统的思维、方法与手段。 近年来,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对于筝乐的研究不应只是孤立地研究“筝与 “乐”,就事论事、就乐论乐,还应关注筝乐的文化性、审美性及社会性等内容, 因为筝乐的意义并不只存在音符与音符的相互关系之中,更闪现于筝乐与它所沉 浸的人之情感中,彰显于筝乐与它存在的社会环境之中。乐事是存在于人事之间, 通过乐事研究人事,借助人事探寻乐事,寻求有利于筝乐发展多向的综合性的方 法,是必然的趋势。 本文主要是建立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进行研究的。民族音乐学 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的理论学科。其基本特征为,“将 某些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中去,通过 对该民族成员是如何根据自身文化的传统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的考 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的基本特征、生存规律和文化特质。 2 本论题是建 立在调查和研究两个方面上的,而民族音乐学强调的是实地调查和通过与音乐有 关的各种现象来阐述它们的本质及规律。这是本文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充分肯定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性,认为感性认识是认识 的第一步,是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途径。实地调查就是深入民族民间音乐生活 收集各种音乐研究资料的调查,是民族音乐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程序和方法。郓城 筝乐是一种以表演为主的感性活动,要系统地研究它,必然要置身于其生存的环 境中去,获取亲身的感性认识。笔者于2 0 0 7 年1 2 月赴山东对郓城筝乐进行半个 多月的调查采访。期间,笔者先后拜访了菏泽市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 菏泽市艺术馆、郓城县文化局史志办、郓城县文化馆、鄄城县文化局、鄄城县文 化馆,走访了郓城县武安镇的季庄、张坑、黄楼,陈坡乡的黎仝庄、瓦屋庄、马 4 楼、仝楼、大王庙、杨寺,县城高庄、刁庄,丁里长镇的侣垓,玉皇庙镇的孟庄, 以及鄄城县的霍庄、张蝈堆等十几个村庄采访了筝人季玉玺、张勤节、张友灵、 黎连英、刘瑞强、张守义、张效伦和制筝人刁兆玉、刁望河、仝兆臣、李钦民、 高同运等十几位艺人,并对筝人所属的几架老筝进行了拍照和测量,对筝人的演 奏进行了录音和摄像。为本文积累了丰富的感性基础。 图卜i 郓城地图,红圈处为笔者采访过的村镇 人是筝乐活动的主体。在分析筝乐的过程中,笔者改变了以往研究筝乐时从 音乐入手的模式,转以“人”对筝乐的价值作用和社会背景入手,采用双结构时 空观的模式,一方面理清郓城筝乐发展的纵贯线,探究在不同时期郓城筝乐发展 的不同特点,筝乐经历了从筝歌到明清时与山东琴书和碰八扳的合奏模式,进而 发展的独奏形式。另一方面通过人、筝、器,探讨筝乐横向的共时构成关系,研 究明清以来的筝乐在不同筝人、村落中的同与不同。 矧罐 ,一懑累漤 碍。辩蜡黔纛 第一章郓城筝乐的形成 郓城,地处鲁西南菏泽地区,西连鄄城与河南接壤,东邻梁山与曲阜相望, 北踞黄河繁衍至今,自古即有“书山戏海”、“琴筝之乡 的美誉。复杂的地理环 境构成,多元的文化交流渗透,酝酿出郓城筝乐质朴敦厚的艺术品格,成为鲁西 南众多音乐形式中绚丽的一支。本章着力于追溯郓城筝乐的“源 与“流 ,并 据此探讨它的形成与发展轨迹。 第一节郓城筝乐溯源 凡事俱有“源 ,探讨事物的“源 有助于拓展事物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把 握其整体的发展脉络。目前,郓城仍保存有明清时的筝器,至于明清以前的筝实 物则还未发现;文献中的郓城筝囿于地域的影响不足、资料的简略零散和筝艺的 口传心授,记载甚稀,只见或于文人的笔记杂录和诗词歌赋中;传说是“人民口 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 3 具有口头传承性和不确定性。虽然不 可完全作为信史来看,但至少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古代人民对不明事物按 照当时所处环境与时期作出的自以为合理的解释。因此,在音乐学的研究中,文 物、文献和传说一起被当作考察古代音乐的凭证。 有关郓城筝乐起源之问题,在当地议论很多,最具影响的说法有两种,一种 认为传自曹植的“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另一种认为源自红船的历史传说。 一、关于“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一的争论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是古诗十九首中今日良宴会的一句。 古诗十九首为南朝梁时的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 者把这些亡失主名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此句是一个流传颇广的关于筝 乐的描述,后人常常引用借鉴。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中提到, 汉魏时期,曹植作鄄城王时,曾写有“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诗句 4 。 当时鄄城的治域在今天的郓城、鄄城、濮阳一带,由此推断这描写的是郓鄄一带 的筝乐情景。而在项斯华、吴赣伯所写的中国筝乐的源流与风格一文中,在 提到“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时,他们认为这是对当时河南地区筝乐状况的 描述。 5 二者在此诗描写风格这个问题存在争议。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句的创作年代和作者。一直 6 以来,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创作年代很有争议,郑宾于先生在中国文学流 变史中推测出其创作年代最早的也是东汉,最晚的作于西晋。关于古诗十九 首的作者,普遍认为并非下层文人所作,约成于建安十六年至景初年间,也就 是文学史上建安曹魏的中后期,其水平、风格大体与曹植相似。 如果上述说法成立的话,这组诗应创作于公元2 1 1 年至2 3 9 年间圆,整首诗 虽然表面上是写欢乐的宴会,美妙的音乐,但实际上是表现一种在人生歧路上的 徘徊和失意。从这个基调来看,似乎应属于曹植后期的作品。曹植( 1 9 2 2 3 2 ) 是三国时的魏国诗人,曾于公元2 2 2 年任鄄城王。从其后期的诗作来看,以他最 后封地山东东阿到河南洛阳的活动区域来看,此诗的创作即使是交通不便,或政 治经济条件的影响,至少在河南、山东、江苏和安徽的范围内应该都有可能。但 是否就是在鄄城时写的呢? 不得而知。笔者认为曹植在鄄城写此诗句的可能性不 大,按曹植后期的活动区域来看,这句诗应是豫鲁两地兼而有之,但即使不是在 鄄城写的诗,以其对筝的喜爱,也极有可能在鄄城王时把筝带到郓鄄一带。以此 推断,当时当地应是有筝的,而且当时既然称“新声 ,证明在这之前筝乐就已 经产生,并且广为流传。 需要指出的是,此诗所描叙的筝乐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郓城筝乐,而是建立在 泛意义下的概念。上文可证,所谓泛意义的郓城筝乐至迟在魏晋时已经出现,但 具体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 二、关于红船的传说 当地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红色的官船顺黄河而下,在 行至郓、鄄地域停泊时,从船上逃出一位善筝的宫女,后来该女在此处定居,向 当地人传授了大板筝i 丑,从此筝乐在郓鄄一带流传开来。” 此传说讲的是郓城大板筝曲的源起。郓城的大板筝曲又称鲁筝古曲,是相对 于小板筝曲更为古老的一类曲体,因此,探究大板筝曲的源起,就是考证郓城筝 曲的起源。其中的“很久以前”,当地有两种说法:一为“汉代说”,一为“盛唐 说 。前者认为郓城大板筝曲的命名多以汉代为历史背景,应是产生于汉代,如 汉宫秋月美女思乡 ;后者则认为是唐玄宗年间的一位梨园艺女逃出宫廷 。北新书局,1 9 3 0 年版 。建安时期 。又名昭君怨,描写的是汉代王昭君在塞外思念故乡的情景。 7 隐居郓州西部,借古喻今,借汉朝故事编创筝曲, 6 应产生于盛唐。两种说法孰 是孰非,不妨从大板筝曲的曲体结构来窥得一二。 大板筝曲是由八板曲牌的旋律衍变的一系列标题性筝曲,严格遵循“八 板体”的板式结构。八板是一首民间器乐曲牌,“八板体 是指依照八板 构筑的,即由八个乐句组成,每句八板( 拍) ,只有第五句多出四板( 拍) ,共 6 8 板的曲体结构,故又称“六八板 。袁静芳先生认为八板是流传于明清时期的 曲牌,关于八板所见的最早文字载于1 7 9 2 年一素子琵琶谱抄本中的释 文。 7 至于上文提到许多筝曲都是以汉代故事命名,从而推断出筝乐的渊源源 自汉代,这也不甚可靠。因为高厚勇先生认为,乐曲的标题是明清以后为了区分 林林总总的乐曲,才出现的,而且标题多文雅,并多喜欢将一些乐曲与文学作品 或历史故事联系起来。 8 既然筝曲的构成来自“八板 ,又具标题性,而八板和 乐曲标题俱产生或流行于明清,那么大板筝曲传自汉唐一说,应是后人所附会。 至今在郓鄄交界处确有一个叫做红船镇的地方,据说那里即是红色官船停泊 的地方。但据鄄城县志记载,红船镇建于元末,原名洪川口,明永乐年间, 因有一艘红色官船常停在此地,故更名为红船口。虽然此地确属黄河故道,但红 船口所倚靠的赵王河码头,非黄河也。 9 通过以上资料分析,此传说主观臆想的成分较大,不甚可信。尽管如此,我 们仍可推断出郓城筝乐大致源于明清时期。同时,仍能从中窥出郓城人眼中的筝 乐观。第一,当地人对筝乐十分偏爱,因为通常人们只有对自己喜爱而又无法解 释的事物才会冠以如此美丽的传说;第二,认为大板筝曲源白宫廷;第三,认为 筝乐历史悠久。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二节郓城筝乐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上述筝乐的文献和传说推论,泛意义上的郓城筝乐至迟应产生于魏晋时 期,而现代意义下的郓城筝乐约产生于明清时期。在全面进入阐释之前,有必要 把郓城筝乐的发展过程作一个完整的梳理。笔者把筝乐在郓城的发展大致分为三 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清以前的筝歌时代。这一阶段的筝乐活动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宫 廷燕乐和上层社会阶层,更深为社会普通民众的喜爱,主要呈现两种不同的形式 “公儿1 7 6 2 年,即清屹隆二卜七年 8 为声乐伴奏的筝歌和为宴饮而设的器乐合奏。汉魏以来,筝成为相和歌的主 要伴奏乐器,主要的功能就是为声乐伴奏。但由于中国历史传统中长期注重音乐 的教化性和审美性,而忽略了音乐的本体性,加之筝乐演奏的随意性和即兴性, 在历代典籍中,对筝的记载甚微,大多为对演出状态与环境的细节描述和对演奏 人技巧和表情的刻画等,且俱出于文学家之笔下,而筝人专门论述筝乐的文章却 少之又少,使后人只能从文人的散文诗作和小说杂录中去探得古郓城筝乐的发展 轨迹。 在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中有关忠义堂上菊花会的描写,其中写道:“ 且说,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马麟品筲,乐和唱曲, 燕青弹筝,各取其乐。 1 0 在金瓶梅词话中,有很多地方都写到用琵琶、 弦子和筝等乐器来为唱曲伴奏。 1 1 二著均为描写宋时梁山一带社会生活的通俗 小说,水泊梁山与郓城毗邻,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作为古代郓城筝乐的参考。但 又由于此二著的创作时代为明清,作者所处的地域是否与著作一致等问题,是否 i 能作为郓城筝乐存在的佐证有待进一步考证。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郓城确是有筝乐流传,但只属于泛概念的郓城筝乐, 与当今流传于郓地的筝乐不属于一个系统,却为当今郓城筝乐的形成与发展奠定 了基础。 + 第二个阶段,是从明清到上世纪中期的琴书时代。明清以降,市民音乐逐渐 成为音乐艺术的主流。清代初叶,有些文人雅士喜抚琴抓筝弹唱小曲自娱,称作 “琴筝清曲”。后来这种联缀多种曲牌演唱故事的艺术形式,逐渐在当地农民中 广为流传,由起初风雅的“携琴访友”,渐变为“灯节赛会”的自娱性“庄稼耍”, 并形成每逢冬闲时挖地窖子传习、春节期间演出的乡风民俗。 1 2 山东琴书和碰 八板即是在这种背景产生的。后来,随着山东琴书和弦索合乐“碰八板”的音乐 形式在郓城一带逐渐盛行,筝常以或伴奏或合奏的形式,活跃于山东琴书和丝弦 合奏“碰八板 之中,为郓城筝乐积累了丰富的人气和曲目。 此时,筝乐于郓城迎来了其辉煌的鼎盛期,是在郓城农村最红火的时代。郓 城筝乐的操作阶层从文人扩展到农民,经历了自上而下,由雅至俗的演进。其间, 琴书与“碰八板 合乐是筝乐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中期至今的院校时代。随着筝乐的不断成熟和丰富发 9 展,郓城筝乐逐渐从合乐中独立出来,并随着郓城筝人全面进入音乐院校,迅速 得到发展和普及。 十九世纪术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教育的传入,人们逐渐开始用现代文 化概念审视传统音乐文化,筝也因此得到了人文关怀,曹正先生在1 9 4 8 年首次 使筝走入了高等院校。建国以后,大量民间艺人进入艺术院校传授筝艺,使筝全 面地进入音乐“专科 教育。由于交通、资讯的便利,筝艺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 越密切频繁,各种出版刊物的不断增加,各种大百科全书、音乐集成、音乐专业 类刊物、各种关于筝乐研究的本硕士的论文论著,演奏技法的不断革新和筝曲创 作数目的不断增加,使筝乐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呈现出多元发展 的趋势,从此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促进了筝乐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传播和 发展。 不同的风格特征与演奏技法形成了不同的筝派。约在上世纪初,全国形成南 北两大筝派的格局。郓城筝乐作为北派山东筝中的核心,因其拥有众多的古曲留 存和杰出的筝家而极富代表性。据统计,郓城目前保留下来的筝曲有2 0 0 多首, 常弹的有4 0 多首,是古曲留存比较多的流派之一;在建国后全国最具名望的八 大筝家中,山东郓城就占两名,分别是赵玉斋和高自成,另外张为昭、王殿玉、 赵登山等人也因具有相当的造诣,被各大音乐院校相继聘任进入其中任教。赵玉 斋1 9 5 3 年被聘任到东北音专( 即现在的沈阳音乐学院) ,高自成1 9 5 7 年被聘到 西安音乐学院,张为昭1 9 5 5 年被聘到天津中央音乐学院。借助学校这个平台, 郓城筝乐不仅迅速地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地传播和交流,而且源源不断的生源也 使郓城筝乐的传承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和发展。 同时,在进入高校后,郓城筝家们并不因循守旧,积极地投入到创作新曲和 改革筝体的行列中来。赵玉斋先生将师傅口传的筝曲、擂琴曲两百余首整理成谱, 同时尝试将钢琴的一些演奏技巧用于古筝演奏,将山东筝曲老八板改编成四 段锦,在这首乐曲中采用了钢琴的和音方法,初试成功。他在庆丰年的创作 中,突破性地又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声部演奏手法。全国音协主席吕骥给予了 高度评价。音乐评论家李凌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古筝演奏革新者的文章, 认为“庆丰年的诞生,结束了古筝单手演奏的历史,为古筝演奏艺术的发展, 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1 9 5 6 年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赵玉斋演出了庆丰 l o 年,高自成改编的山东筝曲高山流水获创作演奏一等奖。1 9 5 7 年,赵先生 向沈阳音乐学院乐器厂提出加大筝体、增加琴弦的设想,于是第一台2 1 弦筝便 诞生了,它是现代古筝的雏形。 另一方面,虽然郓城筝已在全国范围内脱胎为独奏形式,被整理定型,并入 流派的概念之中,但郓城当地的合乐形式并没有终止,仍然活跃于当地农村,直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趋于多元化,当地这种合 乐形式才逐渐式微,现在已近乎绝响。 在这三个阶段中,筝歌时代奠定了郓城的筝乐审美基础,琴书时代确立了筝 乐的主要内容形式,院校时代推动了郓城筝乐的发展普及。后两个阶段是本文研 究的重点,且有交叉。第二个时期,主要是在郓城合乐中的发展,是在特定的农 业经济社会下存在的农民特有的娱乐方式。到了第三个时期,则呈现为院校发展 为主,农村发展为辅的双轨道模式。 本文所研究的郓城筝乐主要指明清以来,在郓城一带流行的,依附山东琴书 和弦索合乐“碰八板”而成长起来的筝乐,其中有合奏、伴奏和独奏三种形式, 涉及到筝人、筝器、筝曲以及相关文化背景和围绕这三方面的关于技巧、传承、 形制、记谱结构等的内容。从横向看,不仅包括郓城县流传的筝乐,还包括其西 邻鄄城县流传的筝乐。这是由于鄄城与郓城相邻,在历史上多次行政区划的划分 中呈交叉性,又因其筝乐的师承关系承袭于郓城,所以两地的筝乐风格极其相近, 且筝乐流传的地域仅限于与郓城交界处的几个村落,虽然在筝乐的流传广度和影 响深度上不及郓城,但基于此次筝乐调查研究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也被列入本文 的研究范围。从纵向看,本文所研究的是明清以后的筝乐,主要以在郓城流传发 展的筝乐情况为主。因为郓城多位筝家多有赴音乐院校传授筝艺,促进了郓城筝 乐的传播和普及,但这一部分的研究早已被许多前辈所涉及,本文且不赘述。至 于明清以前的郓城筝乐,与现之筝乐不属同一系统,本文也暂不涉及。 第二章郓城筝乐的音乐阐释 由于本论题是建立在调查和研究之上的,因此本章郓城筝乐的研究的角度是 以描述筝乐形态为基础,进而对筝乐各要素进行阐述和解释,感悟与整合,解决 郓城筝乐“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 的问题,其中包括对筝人的素质特征、传 承体系、演奏技巧,所用乐器的形制,筝曲的内容形式和结构等方面的阐述,还 包括对筝人群体音乐活动的规律特征,乐器形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乐曲结构的 分析阐释。 第一节筝人 茫茫宇宙,芸芸众生。 人乃世界万物的主人o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传统、推动社会发展的主 要动因是“人”,音乐亦然。 音乐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与“人”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可以说“在任何情况 下,音乐都是一种人类的活动,没有人类策划的活动,就既没有音乐声音也没有 音乐作品。因此,音乐作品不仅仅是声音的事情,还应该是行为的事情。 1 3 所谓“行为的主体自然是“人 。“当我们要想把握住一部音乐作品,就必须将 它看作是一种人类活动的现象 。 1 4 郓城筝乐,同样是以“人 作为基础,它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人 的发 展史和传承史。筝人的性情、品格与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以及独特的技巧特点和 传承体系,无不证明了“人 在郓城筝乐活动中的主体性和突出地位。 一、筝人的概念与构成 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造它的是人,享有它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 价值皆取决于人。因此,音乐的研究总离不开人的因素 ,“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 归宿 。 1 5 任何艺术形式在起源、发展、传承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人 的因素, “人”在其中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郓城筝乐亦是如此。“筝乐 是由“人演 奏出来,供“人欣赏,“筝器是由“人”制作,“筝曲 是由“人 创作,一 切围绕筝乐周边的关键在于“人 。 所谓“筝人 ,广义上讲是指所有与筝乐相关的人类群体,包括承担着创作、 表演、传承、发展等任务的操作主体弹筝人,与扮演着欣赏、品评、引导、 1 2 促进等角色的受众客体听筝人或日赏筝人;从狭义上讲,筝人专指表演筝乐 的弹筝人。 弹筝人是郓城筝乐的主导者、创作者和传播者,是郓城筝乐产生、发展、兴 盛的源动力。没有数代郓城弹筝人艰苦的艺术探索、创造和磨练,就没有郓城筝 乐那独具特色的筝乐活动和众多的筝曲遗存,郓城筝乐也无从谈起;与之相对, 听筝人是郓城筝乐演奏的对象、承受方和受众面,是筝乐产生、发展的社会属性 和人文背景,间接影响了筝乐的演奏形式、表达内容和审美取向,起制约、影响 或推动的作用。失去了听众基础,郓城筝乐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二者作为连接 筝乐事象与外部环境和筝乐事象与筝乐作品的中心环节,共同构成了郓城筝乐、 山东筝乐乃至中国筝乐的内容与风格。 当然,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对筝乐的参与程度也是不同的。弹筝人可能 在他人的演奏中成为聆听者,而赏筝人也可能在筝乐活动中因喜爱而学习,从而 转化为演奏者。身份的相互转化,对特定文化中美学体验的整体范畴有更好的理 解。弹筝人和赏筝人共同构成了郓城筝乐中“人 的要素,然而在二者中,弹筝 人是“筝人”的主体,因此以下对筝人的论述与分析主要指弹筝人。 二、筝人的流布与传承 探究筝人的流布与传承,就是从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深度入手,全方位、多 层次地研究郓城筝乐。郓城地区南北长4 4 公里,东西宽3 5 7 l 公里,经线略长, 纬线稍短,因此筝乐的流传南北差异大,东西差异小。 1 、筝人的流布 流布即流传分布,分析筝人的分布,主要是探究郓城筝乐的流布情况,以及 筝人的活动区域。郓城筝人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郓城西南部,比较 有影响的是师承于郓城黎仝庄黎邦荣的一支。黎邦荣是清末文人,以教书为生, 他对筝、扬琴、二胡等乐器都十分精通,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筝者。由于黎 仝庄位于郓鄄交界处,因此前来学筝的人主要有附近的鄄城张垌堆的张应易、郓 城张坑的张为昭兄弟、大王庙的赵玉斋,黄楼的黄怀德等人。这一支筝人大多有 一定文化程度,是以筝为主要演奏乐器或唯一演奏乐器的群体,筝艺造诣精深, 掌握曲目较多。由于筝人具有一定文化,因此在乐曲润色、技巧改进以及影响力 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3 除了黎邦荣的一支之外,还有分散于郓城县其他区域的筝人,他们主要以唱 扬琴、拉擂琴等其它乐器演奏为主,且有很高造诣,兼会弹筝,但掌握筝曲目较 少,主要以琴书曲牌、唱牌为主。此类人文化程度不高,家境一般,但以此为生, 擅长多种乐器,常以琴书班子或其他的形式外巡演出,有时会收取一定报酬。比 较有名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