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基础心理学专业论文)正念机制的核心注意还是态度.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念机制的核心:注意还是态度 中文摘要 ii 正念机制的核心:注意还是态度 中文摘要 正念是指对当下体验的有意识的非评价的觉察。 正念强调对当下所有体验的关注 和觉知, 强调非评价的态度, 阻断当下体验与由当下体验而引发的一些不适宜的想法、 评价、 反应之间的联系, 从而防止个体遭受一些负性刺激疼痛等生理刺激和悲伤、 抑郁、焦虑等心理刺激的二次伤害。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正念在负性刺激的应对 上具有良好的功效,但有关正念为什么会有这些功效,正念又是如何产生这些功效, 正念的作用机制中又是否存在核心机制的研究却很少。因而本文就基于现有文献,对 正念过程中的注意和态度两大成分进行分离, 并从一系列正念实践技术中抽离出与之 直接相关的两项正念技术专注性技术和开放性技术, 考察这两项技术在两类负性 刺激(生理:疼痛;心理:悲伤情绪)的应对上是否具有功效,如果有,又是否存在 主次之分,即哪一项技术更有效。 本研究选取 24 名被试进行为期 8 周的正念训练,以学习掌握两项正念技术 专注性技术和开放性技术。在正念训练之后,将这批被试分成两组专注组和开放 组, 另选取没有经过正念训练的一组被试为控制组,进行两项实验处理痛觉实验 和情绪实验,对比三组被试在疼痛应对和悲伤情绪调节上的差异,以此确定两项正念 技术的功效差异,推断正念的核心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专注性技术和开放性技术在个体应对负性情绪上有良好的功效, 且这种影响作用于个体对负性情绪的调节上,而对负性情绪的感知体验没有影响。就 两组技术的功效而言,开放性可能优于专注性,但结果未得到统计上的验证,结论尚 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关键词:关键词:正念 机制 注意 态度 作作 者:者:居敏珠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彭彦琴 the “heart” of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mindfulness: attention or attitude abstract iii the “heart” of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mindfulness: attention or attitude abstract recently, 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 mindfulness has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the majority of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clinical studie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this line of research has led to promising data suggesting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are effective for treat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symptoms. however, an equally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questions concerning mechanisms of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its own opinion attempting to address the question “how do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actually work”, in an effort to explore which is the decisive mechanism of mindfulness. mindfulness, which has its roots in eastern contemplative traditions and is now integrated into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is defined as the awareness that arises out of intentionally attending in an open and discerning way to whatever is aris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 mindfulness training is about coming to see where natural, automatic reactions stop and the simulation, elaboration, and avoidance processes begin. it aims to cultivate a “being” (opposite to “doing”) mode of mind through meditation practices that teach people how to pay open-hearted attention to objects in the exterior and interior world as they unfold, moment by moment, through which practitioners switch their center of consciousness from prior experience and threatening imagination to present reality. in this way, the meditation practitioner begins to see clear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utomatic reactivity, and the over learned simulation processes that imbue objects and situations with extra implications.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are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incorporating elements of various mindfulness-related techniques, such as breath awareness, body scans, and walking meditation, as well as physical exercise and stretching and training in cognitive reappraisal. however, considering only the most directly mindfulness-related techniques, two different kinds of working mechanisms can be identified, described as the “heart” of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mindfulness: attention or attitude abstract iv attention and attitude. the attention in mindfulness practice refers to maintaining selective attention on the “primary object of observation and be aware of it from moment to moment”. the attitude refers to attentive, nonreactive awareness of whatever is occurr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 “treating all thoughts as equal in value and neither pursuing them nor rejecting them”. the question now is which of the two mechanisms the conclusive one is. this article has some comparison with the effect of the attention-mechanism and attitude-mechanism of mindfulnes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is a “heart” of the mechanism, and which of the two mechanisms is the “heart”.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two mechanisms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oping of the negative stimulus. the study also shows that the attitude-mechanism has greater efficacy than attention-mechanism, but this finding should be provided by a great deal of empirical study in the future. keywords:mindfulness, mechanism, attention, attitude written by:ju minzhu supervised by:peng yanqin 目 录 1 文献综述 . 1 1.1 正念 . 1 1.1.1 正念在佛教中的界定 . 1 1.1.2 正念在心理学中的定义 . 1 1.2 正念疗法 . 3 1.3 正念疗法的功效 . 4 1.3.1 医疗辅助功效 . 4 1.3.2 心理治疗功效 . 4 1.4 正念干预对心理病理机制的解释 . 5 1.4.1 情绪 . 5 1.4.2 思维 . 6 1.4.3 语言 . 6 1.4.4 行为反应 . 7 1.5 正念干预的工作机制 . 7 1.5.1 注意 . 8 1.5.2 态度 . 9 2 问题提出 . 10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0 2.2 本研究的切入点 . 10 2.3 研究意义 .11 2.3.1 理论意义 .11 2.3.2 实践意义 .11 2.4 研究设计 .11 3 正念训练 . 12 3.1 被试 . 12 3.2 正念课程编制 . 12 3.2.1 正念技术 . 12 3.2.2 课程设置与内容. 13 3.3 训练过程 . 14 4 研究一 痛觉实验 . 22 4.1 实验 1 基线水温的确定 . 22 4.1.1 实验目的 . 22 4.1.2 被试 . 22 4.1.3 实验材料 . 22 4.1.4 实验程序 . 23 4.1.5 数据分析 . 23 4.1.6 结果与讨论 . 27 4.2 实验 2 目标水温的确定 . 28 4.2.1 实验目的 . 28 4.2.2 被试 . 28 4.2.3 实验材料 . 28 4.2.4 实验程序 . 28 4.2.5 数据分析 . 29 4.2.6 结果与讨论 . 33 4.3 实验 3 痛觉实验 . 34 4.3.1 实验目的 . 34 4.3.2 实验假设 . 34 4.3.3 被试 . 35 4.3.4 实验材料 . 35 4.3.5 实验程序 . 35 4.3.6 数据分析 . 36 4.3.7 结果与讨论 . 43 5 研究二 情绪实验 . 46 5.1 实验目的 . 46 5.2 实验假设 . 46 5.3 被试 . 46 5.4 实验材料 . 46 5.5 实验程序 . 49 5.6 数据分析 . 52 5.7 结果与讨论 . 64 6 总讨论 . 67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3 7.1 研究局限与不足 . 73 7.2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 73 8 结 论 . 74 参考文献 . 7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84 附 录 . 85 后 记 . 98 正念机制的核心:注意还是态度 1 文献综述 1 1 文献综述 1.1 正念 1.1.1 正念在佛教中的界定正念在佛教中的界定 在佛教理论中,正念可以简单解释为了了分明,即对当下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 能精确感知,其理论根据源于“四念处”修行。 四念处(巴利文:satipahna,梵文:smtyupasthna)是上座部佛教的根本修 行方法,亦称内观,其修行方式包括四个阶段: 1)身念处:)身念处:即如实地观照身体的组成和运作状态; 2)受念处:)受念处:受,即感受,从对内心的苦、乐、舍三种受,推广到各种情绪感受 (欢喜、讨厌、气愤、担心、恐惧、悲伤、郁闷等) ; 3)心念处:)心念处:当情绪波动时,观察辨识自己的念头和想法,不要认同它或把它想 成理所当然,透过不断地自我观照,发掘自己的妄想执著,然后转化它,内心就会愈 来愈善良、纯净; 4)法念处:)法念处:法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五蕴、六根六尘、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 道、七觉支等,法念处的修行旨在当下细心体察,发现它的无常性、无我性和不生不 灭的法性。 四念处修行的核心要义为如实观察。所谓“如实” ,就是照它实际的面貌来认知, 而不是经由预设结论来认知,或停留在抽象概念上。如实的观照是紧紧地贴近于具体 的当下,不需要透过任何解释的纯然体验。 四念处修行从“身” “受” “心” “法”四个面向,建立最终的持续及稳固的觉知, 时时彻知事物无常、苦及无我的本质,断除所有的贪嗔痴烦恼,从所有的痛苦中解脱 出来。 这种对所观察的目标建立起的严密、 稳固、 不动摇的觉知就是正念 (suppatitthita sati) 。 1.1.2 正念在心理学中的定义正念在心理学中的定义 现代对正念概念的界定已逐渐淡去宗教色彩,尤其是在与心理治疗相结合以后。 目前, 最被广泛接受的正念定义来自于卡巴金 (kabat-zinn, 2003) 的 “一种有目的的、 正念机制的核心:注意还是态度 1 文献综述 2 不评判的将注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刻的方法” 。 正念的这一定义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理解: 1)正念是一种真诚、积极、主动的注意; 2)正念强调对发生的事情不能做无意识地自动反应; 3)正念禅修的实质是仅仅意识到你目前的所在; 4)正念主张以一种不加判断的态度或价值观去看待事物,坦然面对,而不是试 着去改变或逃避, 这一点可以给个体带来巨大的自由, 使个体看待事物更明晰、 客观、 中立。 随着近 40 年来正念研究的发展,正念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深化。 1)正念是一种状态)正念是一种状态 所谓状态正念是指在正念过程中产生的改变了的感觉、认知和自我参照意识 (cahn kabat-zinn, 2003; teasdale, moore, hayhurst, pope, williams, tusai kabat-zinn, 1982; bonadonna, 2003; dahl, wilson, miller, fletcher, evans, ferrando, findler , et al., 2008) ,以及社会性缺失、自主性缺失等精神阴性症状的恢复 (johnson, penn, fredrickson, williams, 2008)进行干预治 疗。而 dbt(linehan, 1993)可以有效降低在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中的自杀、自残、 抑郁、愤怒等行为和心理问题(comtois, elwood, holdcraft, et al., 2007) ,对治疗成年 人的慢性抑郁症(lynch, morse, mendelson, et al., 2003)和饮食障碍(safer, lock, schacter, addis, teasdale, 1983; teasdale, 1988) 。 这些患者出现情绪障碍的 原因不在于原始情绪本身,而是这些情绪的不适当维持,即情绪无法根据外界环境变 化而进行适应性的转化或消退。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人们对引起负性 情绪的环境事件或是对负性情绪本身的消极认知和解释, 而这也是现代认知疗法所聚 焦的一个重要方面。 1.4.2 思维思维 一般而言, 我们通过基本情绪所创建的心理模型 (mental models) 不会马上消退, 这关系到信号加工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即心理模型能够帮助我们流畅地感知或追踪 任务、问题以及遇到的情境(sanford piira, et al., 2002) ,成人被试者水温通常控制在 15 (mitchell grossman, niemann, schmidt, lush, salmon, floyd, studts, weissbecker, gold, voracek, peretz, gagnon, baumgartner, esslen, et al., 2009) 。 本实验采用巴伯的“弦乐柔板”诱发被试的悲伤情绪,实验后给被试播放巴赫的 “勃兰登堡协奏曲”予以抵消悲伤情绪。 4)定向书写任务)定向书写任务 定向书写任务是一项情境情绪诱发方式。 这种诱发方式不是通过在实验室创建某 种情境, 而是通过让被试想象或回忆某一情境来达到情绪内部诱发的目的。定向书写 任务是指被试对具有强烈的情绪性事件进行详细地书面描写, 即要求被试首先简要描 述他本人感到最最悲伤的三件事情, 接下来要求被试详细描述有生以来令他感到最悲 伤的一种情境,要求被试对这一事件进行详细描述,详细到能令他人读过之后会感同 身受。 本研究拟采用音乐诱发与定向书写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悲伤情绪诱发。 正念机制的核心:注意还是态度 5 研究二 情绪实验 49 5)记忆广度任务)记忆广度任务 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 (baddeley, 1992)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的加工 和贮存、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baddeley, 2002) 。工作记忆与注意紧密相关,是一种 有选择地保持或处理与目标相关的信息, 并且在此过程中没有被其他无关信息所干扰 的认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能力(jha, 2002; redick schmeichel, et al., 2008; unsworth, heitz, brewin conway, et al., 2005) 。低工作记忆容量的个体在现 实世界中对会增长对情绪的错误调节, 有更大的可能性以一种带有偏见的行为方式应 对自己不喜欢的群体,导致社会性功能丧失,易遭受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焦虑障碍。 已有研究发现(conway, et al., 2005; schmeichel, 2007; johns, inzlicht, olesen, westerberg, persson siegle, ghinassi, papageorgiou wiech, ploner, tracey, 2008)、期望(ploghaus et al., 1999)、安慰剂效应(wager e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儿科业务考试题及答案
- 毒鸡汤考试题及答案
- 农民职业培训与农业技能提升协议
- 雨中的邂逅事件作文7篇
- 资源能源节约利用承诺书5篇范文
- 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标准与流程模板
- 多平台兼容软件开发框架
- 客户信息管理数据记录模板
- 大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 春节习俗的写物作文7篇
- 土地复垦施工设计
- GB/T 5023.3-2008额定电压450/750 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3部分:固定布线用无护套电缆
- GB/T 21471-2008锤上钢质自由锻件机械加工余量与公差轴类
- GB/T 12670-2008聚丙烯(PP)树脂
- 非贸项下对外付汇的政策解读和实操疑难解答课件
- 高中心理健康课程《人际关系-寝室篇》课件
- 水产微生物学
-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报告-三段式距离保护
- 香港永久性居民在内地所生中国籍子女赴香港定居申请表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道德与法治 第5课 协商决定班级事务 课件
- 跨境电商亚马逊运营实务完整版ppt课件-整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