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张 旿 商学院金融专业2005(2)班 20053019075内容摘要:浦东发展银行2006年发行的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简称F2),一年运作期后,F2最终收益仅0.04%,甚至不如活期储蓄,在国内理财市场引起广泛震动。浦发银行该款理财产品零收益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广泛关注。随后的几款其它银行零收益理财产品也相继被投资者质疑。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是银行能力不足还是刻意欺骗,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笔者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出现、发展及特征出发,通过收集处理2008年我国结构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到期收益率等数据,深入研究了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优点及成功案例,发现了结构性理财产品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产品的设计、销售以及外部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几点改进的建议,使读者能重新认识结构性理财产品,相信结构性产品将成为银行和投资者突破理财困局的切入点。关键词: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避险功能;信息披露16目 录 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和结构性理财产品概述1(一)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性1(二)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现状及特点分析2(三)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概念3 二、结构性理财产品发展及其特征3(一)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展阶段3 (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现状分析4(三)结构理财产品的优点5 三、结构性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7(一)结构性理财产品本身所存在的问题7(二)结构性理财产品设计、运作所存在的问题8 (三)结构性理财产品销售所存在的问题9 四、结构性理财产品成功产品分析及改进的建议11(一)成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分析11(二)改进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建议12 结束语14 参考文献15 2006年 ,浦东发展银行发行的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简称F2),在国内理财市场引起广泛震动。一年运作期后,F2最终收益仅0.04%,甚至不如活期储蓄。根据F2产品合约,其最终表现与香港上市的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中银香港和招商银行等H股挂钩,实际收益取决于4只股票从2006年12月28日到2007年12月19日间的涨幅,计算公式为:16%(涨幅最高者的涨幅涨幅最低者的涨幅),如果为负,则收益为零。实际上,至产品结束日,这4只股票中涨幅最高的达96.25%;涨幅最低的为-2.62%,F2最终收益为0。去年全年,恒生指数上涨近40%,而浦发银行该款产品最终收益接近0,投资者质疑最多的是浦发银行该款产品设计有缺陷。对此,浦发银行解释称,募集资金购买了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等投行发行的期权,然后再和保本的固定收益票据组合,构成该款产品。由于并未直接投资个股,因此其个股涨幅与产品收益并不成正比,最终产生了接近零的收益率。08年至09年中类似的“零收益”和“伪结构”事件不断在各个银行的结构理财产品中出现。回顾近几年的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从04年开始崭露头角,随后经历了几年的稳健发展,而08年正当理财产品市场准备大展宏图之际,“零收益”、“负收益”、“展期”等诸多不利因素无不考验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浦发银行该款理财产品零收益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广泛关注。随后的几款其它银行零收益理财产品也相继被投资者质疑。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是银行能力不足还是刻意欺骗,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结构性理财产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一、银行理财产品和结构性理财产品概述(一)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商业银行电子银行、银行卡、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等新业务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而其中的理财业务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项业务创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将客户关系管理、资金管理和投资组合管理等融合在一起,向公司、个人客户提供的综合化、个性化服务的产品。伴随着金融工具的丰富与创新,银行理财业务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原生到衍生,从单一市场到跨市场的演变,其设计已经融入了本外币衍生产品开发、债券集合交易、直接融资渠道扩展、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资产证券化、动态保本技术、资产配置等各个方面,加之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内的重要地位和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的广泛性,理财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综合化经营的重要渠道。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理财业务的发展的空间巨大。理财产品是资本市场的晴雨表,是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转变的第一步。麦肯锡公司在对2020年银行业预测时指出,“今后20年最具吸引力的将是理财 ”。随着银行业的全面开放,我国银行业正面临着以理财业务为核心的外资银行的全面竞争。一方面在于银行业务转型所带来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中国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财时代,富裕居民以及高端富有人群扩大的同时,理财需求与理念得以提升,带来了巨大的外在推动力。内外双重推力,成就了中国高速增长的银行理财市场。 (二)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现状及特点分析 1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2007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扩大,从而引发了市场的金融危机乃至全球的经济衰退,在这种背景下,市场风险等各类风险聚集,使得股票等资本市场风险提高,出现大幅亏损。然而,或许与所有人想象的不一样,无论是同其他投资品种相比,还是就其自身表现而言,逆境中的银行理财产品在总体上依然表现出较高的投资价值。据理财产品中心统计,2008年5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4456款,远高于2007年的发行数量,平均委托期限为0.49年,期望收益率和风险值分别为4.08%和3.3%;43家商业银行共有2773款产品到期,其平均到期收益率为4.52%,产品最高收益率为30%,最低到期收益率为-45.92%。不考虑“基金系”QDII产品,零收益、负收益银行理财产品总共有34款,占全部到期产品的发行数量的比重只有1.23%。 2银行理财产品的特征(1) 从产品的数量与类型来看,呈现了以普通类产品主导的局面。普通类的理财产品占据理财产品市场的90%以上的份额,而结构类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不足10%。(2) 从发行主体看:中资银行多发普通类产品,外资仍以结构类产品见长。理财产品市场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依然没有改变“中资重量、外资重质”的尴尬局面。中资银行除在2008年期初发售部分结构类产品外,后期鲜有结构类产品发售,部分月份竟创下“零发行”的纪录。反观外资银行,08年后期独揽了结构类产品的发行权,且创新不断 。(3) 从投资期限来看,短期产品备受青睐。为了满足投资资金的高流动性,普通类理财产品以短期为主,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产品比重高达63%。而结构类产品的期限则随基础资产的变化而变化 ,利率类以多为 3个月; 汇率类产品多为3或6个月; 股票类跨度在1到2年间;而商品类多为3年以上。 (三)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概念认识 1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义 在银行发行的众多理财产品中,结构性性理财产品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所谓结构性产品,按照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理财产品中心专家的解释,是一种嵌入了金融衍生品的金融产品。这类产品并不直接支付确定的利息,其收益率受到与之挂钩的衍生品资产的影响,而这些衍生品资产的收益又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利率、汇率、股票指数或商品价格的走势。通常情况下,结构性产品的风险要比股票、基金低,收益比存款高,是一种介于股票、基金和定期存款之间的投资工具。把一个复杂无比的结构性产品解剖开来,它的组成就是如此简单:一个零息票债券、一个内嵌期权、银行的提前终止权或投资者的提前终止权。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回报率通常取决于挂钩资产(即挂钩标的)的表现。2结构性理财产品分类 (1)按照客户获取本金和收益方式的不同,结构性理财产品可以分为保本保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三种。保本保收益型产品,银行要向客户承诺本金安全和固定收益,银行承担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银行保证可会本金安全,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客户实际收益。目前,与汇率、利率、股票价格等挂钩的产品多属于此类。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银行并不保证客户本金安全,也不承诺收益情况,风险由客户承担。 (2)根据挂钩资产属性的不同,结构性理财产品大致可以细分为外汇挂钩类、指数挂钩类、股票挂钩类和商品挂钩类。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现状及特征(一)商业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展阶段1起步阶段(2003年-2005年):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在中国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惊人。最早进入市场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是中国工商银行2003年7月发行的一款挂钩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的价幅累积产品。此后,国内其他银行也纷纷推出。2发展完善阶段(2005-至今):中国大陆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尚处于市场发展初期,利率是最主要的挂钩资产,比如逆向浮动利率、上限浮动利率都曾十分流行。但随着各国的不断加息,利率挂钩产品的表现也日趋低靡,于是银行和投资者逐步将关注点转移到了货币汇率结构性理财产品上。2005年12月,银监会正式允许获得衍生品业务许可证的中资及外资银行发行股票类挂钩产品和商品挂钩产品,境內的主要内、外资银行立刻掀起了新一轮发行股票类挂钩产品的浪潮,中国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自2005年底,在发行以外币为投资币种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之外,一些中资银行陆续发行了以人民币为投资币种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就产品结构而言,以人民币为投资币种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与以外币为投资币种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大同小异。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正是由于以人民币为投资币种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到来,使得国内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的交易量和影响力都显著放大。2006年7月,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现状分析根据wind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 1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量 前半年发行量为545款,占比全部理财产品的12.2%。而8月份以来,结构性产品只发行了121款,环比08上半年发行减少71.5%,而进入12月,一共只发行了10款结构性理财产品,且其中9款产品均来自外资银行。相比较2007年,全年共发型了2636款银行理财产品,其中结构性理财产品有1084款,占41.1%。08年在理财产品总数上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其中结构理财产品所占却比重却大幅下降。(如图一) 图一 2007年与2008年结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统计(单位:款)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2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到期收益率 2008年受到市场深幅调整和产品设计缺陷影响,剔除“基金系”QDII产品,共有34款零/负收益到期产品。在这34款产品中有28款的投资币种为人民币,这些人民币产品中有22款时结构性理财产品,其中有19款为产品挂钩股票,其他3款产品挂钩商品。 (三)结构理财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优点1较高的收益率在2008年中,结构性理财产品出现了很多问题,但评价一款产品好坏最重要最根本的依据还是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多少。因此我通过各个银行网站的公布的数据做了一个不完全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的数据统计,由于部分银行信息披露不够完全,所以此数据可能不完全,但是同样可以从中看出一些问题。这个统计总共包括了2008年到期的4家银行的108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分别挂钩了股票、利率、汇率、基金、商品、指数这几种标的,通过分类统计,全部108款产品中到期收益率最高的为30%,其所有产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为6.21%,要高于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4.52%。其中中国银行发行的17款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为6.35%,东亚银行发行的41款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为4.13%,花旗银行发行的14款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为7.74%,渣打银行发行的36款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为8.09%。(如图二所示) 图表二 2008年中外四大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与到期收益率统计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通过以上的不完全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来,虽然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虽然结构性理财产品爆出很多负面事件,但绝大多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优于其他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也高于存款利率。其中有相当部分产品超过了10%的到期收益率,这充分说明了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的优点。2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避险功能结构性理财产品在我国的发展出现了误区,只是注重了理财产品的收益,而没有考虑理财产品规避风险这一功能。商业银行为了发展其理财业务,特别是外资银行,大力推行结构性理财产品,但是在理财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只是从收益层面来讲解理财产品,从而导致投资者产生误解。2006年和2007年,各大金融市场表现较好,带来了结构性理财产品获取了理想的收益,收益普遍高于稳健型理财产品,这发挥了其博取收益的功能。但是,这两年各类金融市场风险较低,从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避险功能并没有得到体现,造成商业银行和投资者对其避险功能认识缺乏,特别是商业银行,在此阶段发行了参与率过高的理财产品,将理财产品的风险暴露。进入2008年,结构性理财产品始终被“零收益”所缠绕,之所以投资者、公众、媒体舆论一直关注其到期收益,也说明很多人仍然没有认识到此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避险功能。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扩大,市场风险等各类风险聚集,使得股票等资本市场风险提高,出现大幅亏损。结构性理财产品在这过程中则体现了其避险功能,部分理财产品虽然是零收益或者低收益,但是到期本金得到保障。因此,商业银行在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时,应该将其功能结合;在销售过程中,应当将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特点讲解明白;投资者同样应当加强对该类理财产品的认识。由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由固定收益证券和衍生产品合约构成,其特点就在于平衡收益和风险,收益和风险介于固定收益证券与衍生产品之间,能够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获取可能高的收益。因此说结构性理财产品具有两个明显的功能:第一、博取收益。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主要来源于衍生合约部分,衍生产品具有杠杆效应,商业银行将少量资金进行衍生产品交易,为理财产品博取收益;第二、规避风险。对于结构性理财产品来说,其主要资金是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用于保证本金的安全。这两者的平衡主要取决于理财产品的参与率,参与率越高,收益水平就越高,风险越大;反之,参与率越低,收益水平越低,风险也相应越小。在目前国际经济动荡,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充满不确定的背景下,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时时应该更多考虑其避险功能。例如荷兰银行推出的挂钩“IPOX指数篮子”的产品,就分别挂钩了IPOX美国30指数、IPOX欧洲30指数、IPOX中国20指数这全球最活跃的三大资本市场IPOX活动的指数,通过这一篮子指数,投资者可以有效的分散投资风险。三、结构性理财产品所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性理财产品本身所存在的问题结构性理财产品作为曾经的明星产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打牌”。 2007年,虽然由于打新股产品后来居上,结构性产品占比略有下降,但仍能达到41%的份额。银行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热情,一方面与当时市场大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此类产品自身的特点。让我们从更深的层次分析一下结构性理财产品。1投资的安全性问题及收益率问题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作为一款理财投资产品,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投资的安全性以及投资的收益率。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安全性角度来看,大致分为保本类与非保本类的理财产品,中间再加上预期浮动收益。其中,保本也可以分为100%保本或是部分比例保本。结构性产品的“保本”主要是通过零息债券等投资品种来实现,但在全球各主要央行纷纷大幅度降息后,用于保本的债券成本在飞速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1月国内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中,22款理财产品为保本型,其余2款则保证90%的本金安全,这说明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已经将理财产品的资金安全和收益相结合考虑,而不再只是强调收益。而在收益方面,结构性产品主要取决于其挂钩的期权和挂钩的方式。通常都是将本金用于固定收益产品投资,如投资央行票据等,用于满足保本需要;利息部分投资于与商品、指数等挂钩的期权。在条款约定的方式达标的前提下,客户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否则,客户到期仅能获得约定的本金保障。在08年的结构理财产品中,已经到期的一部分结构性理财产品未实现预期收益。还有部分不保本产品本金出现亏损。据统计,其中挂钩股市的结构性产品大部分没有实现预期收益;挂钩利率的产品基本能实现预期收益;挂钩商品、汇率的产品部分能实现预期收益。2产品结构相对简单、功能比较单一,品种受到限制。如从产品结构层面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尽局限于存款形式,没有向票据、债券、基金等领域发展。在支付结构上,固定利息、潜在利息和本金的支付方式比较简单,缺乏与具有更大收益弹性条款的联系途径。并且,一些产品的设计质量较差,如层面结构不紧凑,要素搭配不合理,造成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困难。另外,由于金融监管较严,产品开发缺少良好的体制支持。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限制了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渗透领域和开发品种。例如我国只有商业银行才能开发结构性存款,而其他的金融机构则不能开发结构性证券或结构性信托产品。 3参与主体发展不平衡,产品市场缺乏发展活力和后劲。由于受到金融监管体制的限制,在目前分业经营的前提下,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开发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作为投资银行的其他金融机构虽然开发了一些理财业务,但多为集合性资产管理计划,没有设计结构性的理财产品。在开发主体中,多为外资银行,国内银行在缺少结构性理财产品开发经验的情况下,推出的产品缺少创新、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结构性理财产品设计、运作所存在的问题08年以来,结构性理财产品表现不佳,除了以上存在产品本身的问题以外,还有以下相关产品运作的问题1基础资产设置错误基础资产设置错误,例如大宗商品市场,尤其是农产品市场。大部分募集时间集中在2008年上半年,这恰恰是商品市场接近顶部的时候,下半年随着商品市场泡沫的破灭,这些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也被打回原地。而回头来看各家银行当时推广农产品等理财产品时的理由:挂钩农产品抵御通胀、分享商品牛市盛宴、投资农产品分散股市风险,在当时商品价格不断创新高的时候无法不令投资者心动,而银行煽风点火的能力不小。2部分产品挂钩策略失当部分产品的结构设计就表明产品最终收益不是取决于挂钩标的上涨幅度有多高,而是挂钩标的之间的相对表现,表现越接近,产品收益越高。例如,引发理财产品零收益风暴的是浦发银行发行的汇理财2006年第9期F2计划。 当时,令很多投资者不满的是,港股在2007年属于牛市,挂钩的招行股票上涨近100%,该产品却是零收益,实在有些说不过去。根据该产品的结构,也就意味着表现最好的股票与表现最差的股票相差幅度小于16%才能获得收益。这一概率其实有难度。 3市场走势分析错误,进出场时机选择不当从一开始就将趋势看反,是众多结构性产品零收益的最大原因,且很多是看反了资本市场。这些产品无一是单边看多,结果都是最高位的时候买进。就连一向崇尚创新的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将目光投向了A股、B股市场,在08年初高位进入股市,经历了股市大跌,这些产品难以避免都遭遇零收益。除了进入股市的失败,很多理财产品进入黄金和原油市场也同样犯了市场走势分析错误,进出场时机选择不当的错误,在06、07年挂钩黄金和原油能取得了非常高的收益,但08年这2大市场遭遇了下滑,然而很多产品在07年进入,到08年到期自然也就难以避免零收益或低收益的结局。 (三)结构性理财产品销售所存在的问题 产品的不当销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只做纯粹的代销是不合适的。由于中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定价系统,所以诸如此类的复杂结构型理财产品,基本上是购买外资行或国外投资机构设计的产品。但产品设计方并不清楚产品的最终消费群体,设计的产品必须经过商业银行的修改与完善,否则银行销售这样的理财产品弊大于利。中资商业银行实际是扮演销售商的角色,所得到的也仅是代销费用,理财产品如果出现零收益,发行银行更是损失了品牌声誉。第二,商业银行将理财产品销售给所有的投资者是不合适的。这几款零收益理财产品均为结构型产品,作为高风险品种,在监管严格的市场中,是严禁不加区分地向所有投资者销售的。而国内目前银行理财监管中,对于销售环节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控,因此个别理财产品销售人员出现不当销售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个别理财销售人员考虑到自身利益问题(比如业绩考核),可能误导投资者,比如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刻意夸大或歪曲产品收益,对投资风险不予揭示。这类不当销售行为往往导致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产生误解,认为投资银行理财产品是无风险行为,这样在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时,投资者难以接受,投诉和指责也就不足为奇了。2009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的2008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投资者调查问卷报告(116479人次参加,有效分析样本33961份),有23%的受访者购买过结构性理财产品,也有25%的受访者从未购买过结构类产品。请注意,有20%的受访者对结构类产品的概念不明。从对结构类产品的概念理解来看,有36%的受访者正确理解了结构类理财产品的概念。但也不乏有22%的受访者完全不了解结构理财产品的基本常识,更有4%的投资者错误的认为结构类理财产品等同于定期存款,这表明对投资者的再教育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情况如图三图三 受访者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概念理解分布 数据来源:2008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投资者调查问卷报告。从对受访者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发行主体在销售理财产品的过程中,从未重视投资者的风险测试,仅对8%的受访者进行了风险测试且理财师建议其按风险测试结果购买理财产品,有20%的理财产品销售终端只字未提销售适应性原则,有的即使测试也未按测试结果操作,形同虚设。如图四所示图四 受访者对销售适应性的经历分布 数据来源:2008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投资者调查问卷报告。通过以上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银行在发行结构理财产品的过程中,过多的宣传了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高收益,规避风险的功能,而没有客观有效的进行风险的提示和风险测试,以至于相当部分投资者在不明白结构性产品的含义是就进行了投资,在这种前提下,2008年出现了收益不佳的情况,很多投资者就会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零收益”和“伪结构”的质疑此起彼伏。 四、结构性理财产品成功产品分析及改进的建议 (一)成功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分析1渣打银行的成功结构性理财产品在“2008年到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TOP30榜”中,渣打的产品独占9款。值得关注的是,这9款是上榜产品是仅有的几款2008年发行的产品。其它上榜产品,都是2007年10月以前,甚至是2006年发行的产品,多数分享了上一轮牛市成果。而渣打这9款都是2008年2月、3月发行的,那时市场已经开始大幅震荡,“全身而退”的秘籍是“障碍敲出期权”。这种期权的运用,使得9款产品在短短2个月内提前终止,拿到30%的最高年化收益。仔细分析发现,这些产品其实是2大系列“聚通天下”代客境外理财计划价值发现、计划环球农业,每个系列中只是发行时间或是计价货币不同,挂钩标的及结构一模一样。这证实了渣打所挑选的标的股票把握较为准确。2汇丰银行的成功结构性理财产品汇丰银行有4款理财产品跻身“TOP30榜”,在外资银行中排名第二。其中,“汇丰一篮子股票挂钩保本投资产品一篮子能源股票EQ8A08、EQ8A09、EQ8A15,都挂钩于中国石油(601857)、中国石化(600028)、中国神华(601088)和中海油港股。由于这3款产品都在2006年下半年发行,比2007年11月中国石油回归A股“能源概念”到达火爆巅峰早一年以上,取得到期收益最低27.13%,年化收益最高22.61%的成绩,不足为奇。银行在设计结构性产品时,第一是看标的,第二是看结构,也就是不同标的的表现配合不同的结构。如果看对了标的却用错了结构,一样会使产品无法获得高收益。通过以上及产品的分析可以看出选准标的+选对策略+适时进入是外资银行2008年冠军产品背后的三大逻辑。 (二)改进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建议 1采取稳健风格,加强本金安全结构性理财产品去年的表现,让很多投资者仍然心有余悸。考虑到投资者的 “心理阴影”,银行方面应该加大对产品“保本”的追求力度。在现阶段的市场环境下,应该增加无风险和低风险资产比重,保证大部分资产有本金保障。结构性产品的“保本”主要是通过零息债券等投资品种来实现,但在全球各主要央行纷纷大幅度降息后,用于保本的债券成本在飞速提高。据普益财富新发布统计显示,2008年12月债券类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继续下降,并且幅度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1月国内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中,22款理财产品为保本型,其余2款则保证90%的本金安全,这说明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已经将理财产品的资金安全和收益相结合考虑,而不再只是强调收益。2改进产品设计挂钩策略2008年的银行理财市场格外振荡。2009年,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产生的效应逐步释放,今年黄金、原油等标的资产价格将出现大幅波动,面对这种局面,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者应该把握市场波动,选择好进场时机,改进产品设计挂钩策略。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主要受到与之挂钩的衍生品资产的影响,而这些衍生品资产的收益又取决于与之相关的利率、汇率、股票指数或商品价格的走势。面对09年“振荡市场格局”这一既定事实,在各国央行大幅降息后,债券、信贷资产类产品投资价值逐渐消退,改变产品设计成为银行的必然选择。例如我国政府“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的投资分布,将有70%的资金将投入铁路、公路、灾后重建等基础建设领域,投资者可通过看好基建、水泥等股票以及与经济波动周期相关度较小的防御类股票,如电信、医药等来达到波动市况下的最佳策略。动荡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机遇,如果有独到的眼光与丰富的市场经验,这种市场情况反而提供给产品新的机会。巨大的波动幅度,其实是可以增加实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产品设计的挂钩策略也十分重要,不应该继续采用简单“单边看涨或单边看跌”的模式,而是根据波动幅度来确定收益。招行新推的一款“金葵花”精选银行股票表现联动理财计划为例,“100%保本”是其反复强调的概念。这款产品由招行负责将理财资金投资于本币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以及挂钩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四款H股。债券部分的投资满足客户到期本金支付的需求,衍生产品部分的投资是产品(或有)收益的来源。该理财产品预期的收益率有两种可能,一是为零,即在理财期内,挂钩的某个股票观察价格曾经跌破期初价格的60%,即跌幅超过40%,为发生触发事件,产品收益率为零;二是5.7%,即未发生触发事件,即可在理财期结束后获得5.7%的收益(折合年化收益率为3.8%)。这种挂钩的策略大大增大了产品取得较高收益的可能。3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健全信息披露机制结构性理财产品最终是提供给投资者的,因此在产品的销售中最重要的是让投资者了解产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不是为了产品的销量而简单的、不负责任推荐,一味的强调其高收益而不进行必要的风险教育。所有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高收益必然也会伴随着高风险,因此产品的发行者们应该在销售中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进行投资者的风险测试。一般投资者在购买此类结构型理财产品时,是无法完全看清产品结构的,如果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不主动分析收益和揭示风险的话,加上银行技巧性的宣传,投资者往往就认为产品预期收益率就是到期收益率,对理财产品可能面临的风险不会有充分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损失了收益,银行也损失了声誉。如果投资者教育跟不上理财市场的发展,结果只能是投资者与理财机构两败俱伤,最终损害的是我国理财市场的发展。因此在产品的销售中应做到以下几点改进:(1)结构性理财产品是一种嵌入了金融衍生品的金融产品,其最终目的是提供给投资者投资的,因此在销售中销售人员首先要解释清楚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定义、本质,让投资者了解这款产品。(2)在销售中应对投资进行风险教育,让投资者明白结构性产品的风险要比股票、基金低,收益比存款高,是一种风险介于股票、基金和定期存款之间的投资工具。(3)在销售中对潜在投资者进行风险测试,根据风险测试的不同结果,给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投资者推荐风险较小的理财产品,不能只为了销售者自己的利益而推荐产品。此外,当前的产品的信息披露机制也不是很健全,通常在产品的运行期间的信息披露很少,投资者面对深奥难懂的挂钩标的时无法弄懂产品的运行情况,只有在产品到期后收到发行机构的最后收益通知,致使投资者一旦购买产品后就无法控制。由于缺乏强制性的信息披露,不少银行在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上的表现一直时好时坏,很不稳定;能够真正建立起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机制的银行更是不多。因此,结构性理财产品要想不断的完善,继续健康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在产品的运行中建立完整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机制,通过银行的网站定期公布挂钩产品的运行情况、产品的当前收益情况,加强产品运行的透明化程度,使得投资者能够清楚了解当前投资情况,最后一旦产生零收益或亏损产品时,投资者不至于产生不解或质疑的过激行动。4加强外部监管作为一项新型的创新业务,理财产品由于设计结构的不同、投资标的不同、投资的市场不同等等,蕴涵和涉及到的各类风险以及风险的传导机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