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忆语体”笔记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忆语体”笔记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忆语体”笔记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忆语体”笔记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忆语体”笔记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 y 5 7 1 5 3 1 “舷语体”笔记是明清时代文入以笔记体羲丽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它以朗 末清初冒襄影梅庵忆语为滥觞,到清末民初王韬眚q 眉珠庵忆语为终止, 主要包括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香畹楼忆语、秋灯琐忆等文本。该 体裁笔记一般是以作者本人追忆与其妻( 妾) 之间感情生活和日常琐事,表达对 美好爱情的赞美,抒发对故人的怀念,蕴涵着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认可。从文学 发展的角度看,“ 乙语体”笔记既是明清文学中的一种特殊文体,又是明清文学 发展的一个侧面,它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其时士人的生活风貌、文学思潮的变迁, 及封建社会末期婚姻家庭状况,有其特定的文学发展史地位。 本文是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忆语体”笔记作较为系统的研究。垒文分六 n 个部分。 绪论从“忆语体”笔记独特的表现内容、鲜明的情感倾向、深远的意境和自 然的笔调四个方面简要概括了这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对该文体进行了界定。 第一章研究“忆语体”笔记创始之作影梅庵忆语,从该作记录家庭生活 琐事、刻画女主人公形象、剖析自我感情三个方面阐述它对“忆语体”笔记成为 独立文体的奠基作用。 第二章论述清中叶后“忆语体”笔记对影梅庵忆语的传承和超越,通过 具体文本描述说明“忆语体”笔记作为特定独立文学样式的发展轨迹。 第三章从明末个性解放思潮、尚情文学思潮、清中叶后社会思潮以及明末女 性文化群体的崛起诸方面探讨了m 阮语体”笔记的社会方面成因。 第四章探讨“忆语体”笔记的文学基础暨成因。认为自传文学、笔记文学以 及“悼亡诗”、晚明小品等文学样式在体裁、主题和表现手法、意境等不同角度 对其有着深远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红楼梦和“忆语体”笔记在内容和 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联系。 结语概括了“忆语体”笔记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学方面的成因,说明其文 学史地位、揭示其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忆语体”笔记尚情文学思潮女性文化群体文体基础 a b s t r a c t y iy u t i ”j o t t i n g s & r ea s e r i e so f p r o s ef o r t h ep u r p o s e o f r e m e m b e r i n g d e c e a s e d w i f ei n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 ,w h i c hh a s h tb e e nm i n d e de n o u g ha tp r e s e n t i t s t e m sf r o mt h ea r t i c l eo f w r i t t e nb y m a o x i a n g ,e n d s t o t h ea r t i c l eo f g e n e r a l l ys p e a k i n g ,t h i sk i n do f j o t t i n g s r e c a l l sd o m e s t i ct r i f l e se x p r e s s i n gt h ed e e pl o v eb e t w e e nt h ea u t h o ra n dh i sw i f e i ti s o f s p e c i f i cv a l u e t ot h eh i s t o r yo f 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1w a n tt ot a k e “y iy u t i ”j o f f i n g s a sa n o b j e c to f s t u d y , s oa st of i n do u tt h er e g u l a r i t yo f l i t e r a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 m y 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s i x p a r t s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i 跚m m 撕z e “y iy u t i ”j o t t i n g s e l e m e n t a r yf e a t u r e s ,s u c h a s s p e c i a lc o n t e n t ,d i s t i n c ti d e o l o g ya n df a r - r e a c h i n gi m a g e r y i nt h ef i r s t c h a p t e r , id i s c u s st h ef e a t u r e so f , w h i c hc a nb es u m m a r i z e da sd e s c r i b i n gd o m e s t i ct r i f l e s ,p o r t r a y i n gi m a g eo ft h e h o s t e s sa n dl a y i n gb a r et h ea u t h o r st r u ef e e l i n g s i nt h e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 , i d i s c u s st h es u c c e s s i o na n d e x c e e d i n g b e t w e e n a n d o t h e r t e x t s w r i t t e na f t e r t h e m i d d l e o f q i n g d y n a s t y i nt h et h i r d c h a p t e r , if o c u s o nt h es o c i a lb a c k g r o u n d s , f r o mw h i c hie x p l o r e dt h e c a u s et h a t y i 强f 乃4 j o t t i n g se v o l v e da tt h el a t ef e u d a ls o c i e t yp e r i o d o n ei st h e t h o u g h to f 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o t h e ri s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f e m a l el i t e r a r yg r o u p sa t t h em i n ga n dq i n g d y n a s t y i nt h ef o r t hc h a p t e r , id i s c u s s e d “y iy u t i ”j o t t i n g s l i t e r a r yb a s i s f r o mw h i c h i p o i n t e do u t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t h ea u t o b i o g r a p h y , j o t t i n g s ,m e m o r i a lp o e ma n df a m i l i a r e s s a y s o ni t i n t h ee n d i n g i r e v e a l t h e h i s t o r y a n d l i t e r a r y m e a n i n g o f “y i y u t i ”j o t t i n g s k e y w o r d s :y iy ut i j o t t i n g s ;s o c i a lt h o u g h t s ;f e m a l el i t e r a r yg r o u p ;l i t e r a r y b a s i s “忆语体”笔记研究 绪论:“忆语体”笔记及其基本特征 “晤浯体”笔记是明清时代文人以笔记体裁而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它以 明末清初冒襄的影梅庵忆语为滥觞,到清末民初王韬的眉珠庵忆语终 止,形成一个特定体裁的文学发展系列,主要包括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 香畹楼忆语、秋灯琐忆等文本。对于这一系列文本的体裁,学界一直没 有明确的界定。清代学者多笼统地将其归为笔记小说国,但“忆语体”文本侧重 写实,只是手法上随兴所记,不拘体例,归之小说显然失当。2 0 世纪3 0 年代 以来,一些现代学者推崇这一文体,对该系列作品进行了编选和评论 ,多次提 到“忆语”和“忆语文字”,仍未给这类“忆语体”文本从体裁的角度下一个明 确的定义。建国以后,学界对于浮生六记的研究颇多,对其思想性和艺术 性作了比较详尽的论述。同时,有人将上述几种文本编选一起,但他们只是艺 术角度的鉴赏或供人欣赏阅读的选编,也未能对所鉴赏和选编的文本之体裁给 予概念上的界定。笔者在总结近人的“忆语体”称谓和清人的“笔记”说法基 础上,根据这一系列文本的思想特征与文体特点,以及表现手法和风格,拟称 之为“忆语体”笔记。 本文旨在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忆语体”笔记进行比较系统的 研究:描述、概括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论述其文本之间的传承和超越,考察 其社会成因,探求其文学基础。 “忆语体”笔记一般是作者本人追忆与其妻( 妾) 之间的感情生活和日常 琐事,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赞美,抒发对故人的怀念,同时还有坦白的忏悔,以 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认可。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一、内容独特:描述婚后日常生活 “忆语体”笔记中描写的爱情生活主要是婚后日常生活,这在中国古典文 学中有两点特别意义。一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描写婚爱生活的文学作品,比如我 们所熟悉的唐宋传奇、元杂剧、“三言”、“二拍”中的婚恋篇章,以及明清传奇 牡丹亭等,甚至长篇小说红楼梦,几乎全部重在主人公婚前故事的描写。 此正如陈寅恪元自诗笺证稿中说:“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 参见章钰编清史稿艺文志第2 2 3 页中华书局1 9 8 2 年 现代学者选编的“忆语体”笔记有周瘦鹃编忆语选、三联出版的美化生活丛书等 l “忆语体”笔记研究 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呢之情意, 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载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二是 “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有益教化的人生大事,方可入散文,至于 个人感情世界的点点滴滴则当弃之不顾。“忆语体”笔记的作者具备写作勇气和 独特的眼光,突破了此前文学作品描写感情大都仅限于婚前之范式,并把生活 琐事带进了散文领域。“忆语体”笔记是写个人感情生活琐事的散文,主要表现 个人婚后家庭生活的喜怒哀乐。影梅庵忆语中事无巨细地再现了婚后种种生 活情形。这样的作品在中国古代庄严神圣的经国大业之文学主流面前,自然是 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样的率真无意之作,反而传之后世 而不朽,甚至于开创了一个新的文体。 二、思想倾向鲜明;剖析自我感情、具有时代色彩 m 乙语体”笔记在追忆生活琐事的过程中,体现出两方面的思想倾向。一 是文章真实地剖析了自我感情。作者不再隐藏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是坦诚直露 地表白自己在情感历程中的实际心态。影梅庵忆语中对亡妾的哀悼之情和敬 佩之情;浮生六记描写夫妻二人小别重逢的喜悦,妻子逝世后感情上的失落, 都是这方面的表现。二是文中流露了对家庭生活、对女性的新的价值取向,从 而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浮生六记、秋灯琐忆记录的家庭生活不再是传统 家庭生活的沉闷单调,而是可以吟诗赋画,可以焚香品茗,可以携手出游,一 切琐细的事情可成为一种艺术或情趣;夫妻间的感情表达也不仅局限于日常起 居的物质生活,而是有了高层次的精神交流。精神契合成为他们对家庭夫妻关 系的新追求。其中的女性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而是具备创造生活智慧 和追求自我价值勇气的新人物。她们真正具备了才色兼具的风韵,成为男性文 人的精神知己。 三、日常生活的诗化意境 “忆语体”笔记不仅以感人至深的真情取胜,也以幽雅隽永的意境体现 出独特性。该体裁文本所描述的日常生活与其他体裁的传统文学之描写相比较, 较多地体现出诗化的意境:一是清雅丽真实。“忆语体”笔记记录的是真实人生, 又是明清文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人生,他们十分关切生存的真实环境,并着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北京三联书店,2 0 0 1 年,第1 0 3 页 2 “忆语体”笔记研究 意去营造舒适而高雅的精神家园。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秋灯琐忆在 描述主人公生活情趣、审美意识时,常常展现出空灵淡雅的意境。二是冷隽而 热烈。“忆语体”笔记的意境看似空灵、冷隽,实则蕴涵着对自然、对人生、对 情感的热情追求。影梅庵忆语、香畹楼忆语中的主人公虽然对物质生活不 过分要求和讲究,却有着一种朴素自然的气氛。这种朴素其实是一种回归本真 的态势,它蕴涵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四、灵动与凝重相兼的笔调 “忆语体”笔记的内容是个人家庭生活。与传统文学的笔调和风格相比, 它以一种个人的笔调写成。此种笔调有两个特点:一是自然。“忆语体”笔记深 谙“我手写我心”之道,既不像小说戏剧那样要苦心经营情节结构,塑造人物 性格,也不像古文那样讲究起承转合,纵横开阖之法,也无须像诗歌那样追求 句式工整,音韵和谐。不刻意为之,信手拈来,兴之所至,随意挥洒,写得自 自然然。二是轻灵。文章凝重而不沉重,灵动而不轻佻。如影梅庵忆语、浮 生六记中追忆亡妻( 妾) ,感情深沉动人,但全无沉重压抑之感;后者描写夫 妻的两情相悦,更显得轻快灵动,自然却又不觉肤浅。 以上特征表明,“忆语体”笔记具备相对独立的质素,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学 样式不能完全涵盖的文学体裁。 第一章“忆语体”笔记的奠基 创始之作:影梅庵忆语 从特定文体发展的角度和“忆语体”笔记文本系列的角度看,影梅庵忆语 ( 以下简称影) 当是该体裁的创始之作。它不仅开创了“ 乙语”的体例,丽 且以其深邃的思想特征和精湛的艺术表达为“忆语体”笔记作了文本上的奠基 和仪范。 影的写作意图在于纪念亡妾董小宛,作者冒襄在文中记录了他与小宛 从相识到相爱、再到共同生活九年的种种生活情景,怀着真挚的情感追忆了女 主人公的言行。从体裁的角度考察,影从以下三方面为“忆语体”笔记的发 展作了很好的奠基。 “忆语体”笔记研究 一、描述家庭生活琐事。 生活琐事,是明末小品文的主要创作素材。写生活琐事,最易于细微处见 情致,抒发真切深沉的情感。明末小品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文人耳闻目睹 的市民琐事、趣事,如张岱的陶庵梦忆,余怀的板桥杂记;也有文人的 生活景况和游历过程,如袁中道的游居柿录,陈继儒的岩栖幽事等。影 是自传性的散文,内容接近于后者,但文本以艺术地描绘婚后生活为主,从而 有别于上述作品。影的这一内容特征明显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l 、家庭生活的艺术化 艺术化的日常生活,是晚明文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显示了文人享受人生的 文化气质和处世态度。晚明小品一个比较集中的主题便是表现了文人闲适清雅 的生活情趣。影则通过描写婚后艺术化琐事表现出独特性。 作者如数家珍般地记录了他和小宛一起经历的生活片段:由于对自然、对 生活的敏锐艺术感受,其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如二人的月下散步: 姬最爱月,第以身随升沉为去住。李长吉诗云:“月漉漉波烟玉” 姬每诵此三字,则反复回环,日月之精神气韵光景尽于斯矣。人以身入渡 烟玉,世界之下,眼如横波,气如湘烟,体如白玉,人如月矣。 月色乃寻常之景,而此刻董小宛体会的月色,冒襄眼中的月色美人,均笼罩着 不同寻常的清新淡远的意境之美。 饮茶,不仅是物质享受,而且有一种深刻的人文内涵,往往是淡泊明志的 文人的偏好。小宛深谙茶道,焚茶、品茶在她的手中更具艺术性, 文火细烟,小鼎长泉,必手自吹涤。每花前月下,静试对尝,碧 沉香泣,真如木兰沾露,瑶草临波,备极卢陆之致。 茶香浮动,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气氛,与冒董二人宁静的精神世界浑然一体。这 胃襄: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外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3 页 冒襄: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外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2 0 0 0 年版,第1 9 页 4 “忆语体”笔记研究 种文人审美情趣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表现在他们对园林布置,室 内摆设的讲究上: 余家及园亭,凡有隙地,皆植梅,春来早夜出入,皆烂漫香雪中。 四时草花竹叶,无不经营绝慧,领略殊清,使冷韵幽香,恒霏微于曲房斗 室,至艳肥红,则非其赏也。 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所爱好的梅、竹等具有高洁品格的花木,处处追求着清 新自然,恬淡雅致的艺术美感。文章细致描绘这些生活琐事,不仅出于对日常 琐事的重视,更表现了家庭的和谐甜蜜。这样的作品,在清代以前,颇为罕见, 因而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扩大了散文的表现领域。 2 患难与共的生活琐事 影中不仅记录了艺术化的家庭生活琐事,还记录了两人在明末社会动 乱之际经历的患难岁月。明清易代之际,文人多被裹挟进社会动荡的波澜之中, 冒襄也身不由己地加入逃亡队伍。他和小宛奔逃患难的生活琐事在影中纤 毫毕现。其小者有“途行需碎金,向姬索之,姬出一布囊,自分许至钱许 以便仓卒随手取用”圆;其大者则有江上遇大盗,绝境逢生,以及冒襄在辗转奔 波中因精神压力过大身染重疾,小宛悉心照顾的过程,都被一一写入,而他们 患难与共的真情也在此得到充分的体现。 像李清照金石录后叙记录逃难岁月里关于金石的往事再现了靖康之难 的历史巨变一样,影在追忆患难岁月时,也再现了王朝更迭时刀光剑影的惨 烈。日常生活的细节往往蕴涵着大的社会背景因素,因此有学者认为影隐 含了对社会批判的原因。 其实这不无道理:个人生活离不开社会,要写好个人, 不能不涉及社会。从这个意义上看,“ 乙语体”笔记反映的生活也是相当广泛的, 并非局限于个人的狭小天地。但就作者写作意图而言,还是在于通过描述个人 日常生活,尤其是与女主人公共同经历的生活片段,来追忆董小宛,表达其深 沉眷念之情,以及动荡年代对人生的细腻感受。 目襄: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外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2 页 冒襄: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外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6 页 祥见顾启、姜光斗:( 影梅庵忆语) 试探,明清小说研究第一辑 “忆语体”笔记研究 二、理想性地刻画作为妾的女性形象 如上所言,影是一部悼亡作品,其主旨在于纪念亡姬董小宛,表达作者 对她的怀念之情,为此作者理想性地刻画了作为妾的女主人公形象。 历史真实里的董小宛颇负盛名,她曾为秦淮名妓,明末嫁与冒襄为妾,清 兵入关以后她的身世成为传奇。根据影及明末一些文献可知,小宛二十八 岁患痨病身亡。但也有学者疑她并未病死,而是被清兵劫到宫中,册封为董鄂 妃。对于后一种说法,孟森己在董小宛考中,作了详尽、确凿的考证,从 年龄的差异上推翻了董小宛即是董鄂妃的传说,还了历史本来面目。但这种穿 凿附会的传说,无疑平添了小宛在人们心目中的魅力。 影从丈夫的视角写了董小宛,她清幽雅静,是个惹人爱怜、值得敬重 的下层女性形象。作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刻画其美好品性。 l 、出身低微而性情高洁。板桥杂记中云:“董白,字小宛,一字青莲, 至男女杂坐,歌吹喧阒,心厌色沮,意不屑也”;。张明弼冒姬董小宛传中 云:“秦淮中乐籍奇女也。年十一二,神姿艳发,窈窕婵娟,无出其右, 顾其性好静,每至幽林远壑,多依恋不能去。”圆以上史料可见,小宛有着神韵 天然的美丽,不甘心于迎来送往的风月生涯,有着闲云野鹤,幽谷芳兰般的性 情。影更在这生活原本之上进行了细腻地塑造,写出小宛“在风尘中虽有艳 名,非其本色。” 五年的风尘生活并没有玷染她纯真的本性,而是加深了她脱 离苦海的决心。尤其写了她一旦脱籍,“骤出万顷火云,得憩清凉界,回视五载 风尘,如梦如犹。” 她的高洁性情与杜十娘极为相似。杜十娘的形象,在生活 中本有原型亦是厌倦青楼生活, 寻求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并付出了艰辛的努 力,最后用生命维护了自己的爱情理想和人格尊严,体现了高贵的性情和高尚 的人格。 2 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小宛不仅性情高洁、温婉美丽,而且在爱情方面表现出了尽心竭力、锲而 不舍的努力和奉献。这种描写依托了诸如时局所追、当时市民群体中追求个性 余怀:板桥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张明弼:冒姬董小宛传转引自( 影梅庵忆语( 浮生六记) ( 香魄楼忆语) ( 秋灯琐忆) 长沙岳麓 书社,第3 0 页 冒襄: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外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 2 0 0 0 年版第3 页 冒襄;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外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0 年版第1 5 页 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0 年第5 5 7 页 6 “忆语体”笔记研究 自由以及尚情风尚等方面社会背景,这从影中关于陈圆圆的记载可以看出。 当时曲中识见超卓之名妓,或迫于势家豪族之凌逼,或感于山雨欲来之窘迫, 纷纷择人而事,寻求退路陈圆圆就是其中之一。董小宛的心态与陈圆圆相 似,她一方面为冒襄的才情风貌所吸引,另一方面也为时局所迫。以小宛的性 情,自然不能低眉折腰去侍奉权贵。而复社四公子乃江南士望所归,气节文采, 映照一时。秦淮佳丽,亦多以结纳四公子来高其身价。所以,追随冒襄是当时 小宛最热切的愿望。当然,如果小宛对待爱情仅限于要追随冒襄的愿望,只是 表现了远见之识,还见不出超群之处。从影中看,陈圆圆在冒襄心中占有 很重的份量,而她终不能自保,这固然与豪强所逼有直接关系,但更深层的原 因在于她缺乏坚定、执着的信念。比较而言,小宛则在爱情问题上与命运作了 斗争,决心“择婿”、“落籍”,争取人身自由。一经决定以冒襄为知音,她就忠 于爱情,百折不悔。崇祯十五年,送冒襄赴金陵乡试时,她 越二十七e l ,凡二十七辞,姬惟坚以身从。登金山,誓江流曰:“妾此 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 八月乡试时,她以一个纤细娇弱的女儿之身,逐江流,冒风险,几度三番, 相送相随,即使遇盗、断炊也毫不动摇。 显然,董小宛在这段爱情旅程中体现的义无反顾、坚定执着的是有着作者 理想性刻画的成分。 3 对爱情的无私奉献 影对小宛的带有理想性描述,不仅在于展现其婚前的品行,更突出了 婚后生活中的美好形象。首先表现为她的奉献情怀。 嫁入冒家后,她“却管弦,洗铅华”,精学女红,“服劳承旨,较婢妇有加 无已”,一家大小“咸称其意”,在大家庭中任劳任怨。清兵南下后,小宛在奔 驰患难中所表现出的深明大义,更体现了她异乎寻常的奉献情怀。在“群横日 劫,杀人如草”的残酷环境中,她跟随冒襄一家辗转逃难,冒襄曾几次打算把 她割舍以减轻逃亡拖累。面对不公正待遇,小宛没有任何怨言,曰: 冒襄: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外三种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7 0 0 0 年版第9 页 “忆语体”笔记研究 “当大难时,首急老母,次急荆人,儿子幼弟为是。彼即颠连不及, 死深菁中无憾也。”。 逃亡中冒襄由于负累过重,积劳成疾,几次濒临死亡的绝境,小宛尽心竭 力,日夜服待,并在精神上给予悉心安慰: “我入君门整四岁,早夜见君所为,慷慨多风义,毫发几微,不邻薄 恶,凡君受过之处,惟余知之亮之,敬君之心,实逾于爱君之身。冥漠有 知,定加默佑”。 此番肺腑之言,给了病中的冒襄极大的精神慰籍和希望,大概也成为他后来义 不降清,最终饿死茅庐中的糖神支柱。冒襄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感叹“姬断 非人世凡女予也”,认为“文人义士难于争俦也”。这种略带理想色彩的评价与 冒襄友人张明弼所说的:“如宛君者,真奇女,可匹我辟疆奇男子矣”。,实有 异曲同工之妙。 小宛远见卓识,深明大义的精神境界,确是当时女性中所罕见的,这不是 身份低微而采取的委曲求全,而是因爱情而焕发的智慧勇敢的结晶。无论是唐 传奇中带有大家闺秀风范的妓女霍小玉,还是明清话本中聪明机智的杜十娘, 在这一点上都显得逊色。影的作者对她的理想性刻画既符合当时作者“余不 知姬死而余死也固的心态,也符合传统文人对于这样一个充满魅力女性的认同。 4 艺术化的审美情趣 在影中,小宛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更是作者的具有丰富文化内 涵的挚友。她高雅的审美情趣,通过冒襄回忆他们共度的生活时光得到了充分 展现。 在审美领域里,女性本来就是得天独厚者。因为在审美活动中,起决定作 冒襄t 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外三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0 0 0 年版,第2 7 页 冒襄;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外兰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 第2 9 页 张明弼:冒姬萱小宛传转引自 ( 浮生六记) ( 香碗楼忆语 ,原载朔风,1 9 3 9 年,第1 7 期,第9 3 0 一9 3 1 页 “忆语体”笔记研究 是需要很大功力的。这其中的韵味自然源于作者是用真情来写作,有了真情, 眼前万事万物,都可走入笔底了。他们自在洒脱的人生,实现了许多文人美好 的生活理想。他们敦笃互爱的感情,也早已超出了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的俗套, 透露了现代爱情观的萌芽。 2 、女主人公形象更富于现代意义。 与影相比,浮、秋、香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完美,且前两作品的 女主人公身上还具有追求自由平等的现代意义。 影塑造了一个富于传统美德和艺术情趣的女性形象董小宛,香中的 紫姬与其十分相似。浮、秋则不仅描绘了女性的智慧勤劳,忠于爱情,还 写出了她们在家庭生活中追求自由平等的新价值取向。芸的性情,于拘谨之中 略存疏放,于细腻绵长的柔情中又存开阔的胸襟。她自幼家境贫寒,受到的传 统观念桎梏较少,及至婚后,丈夫的挚爱又使她的个性得到进一步舒展。她敢 于在公众场合表达与丈夫的亲密之情。也曾女扮男装去水仙庙观看神诞花照, 和丈夫密谋托言归宁而去游历太湖。这一切,无不与当时高唱“夫为妻纲”,“三 从四德”的现实所冲突,她最后所受的层层压迫,自然也就无法避免了。陈芸 对于个性的自觉追求,相对于董小宛和紫湘对于男子的依附,具有明显的现代 意义。也正因为如此,2 0 世纪3 0 年代,陈芸尤其为现代文人推崇,文载道在 读浮生六记中说: 书中陈芸的言行令人倾倒,无论在人格、学问、胸襟方面都非泛泛一 般的女流可比,自然,要是这种女性生在此刻的话,或者还并不值得我们 笔舌的评衡,但想到她所处的时代环境,是怎样的顽固腐旧,而她却往往 有过人的行动,卓绝的识见,就自然令人起着敬爱之心了。 林语堂也有同样的看法,他在浮英译自序中说 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 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荐,但是谁能否认她是一个最可爱的女人? 。 文载道:读浮生六记,古今,1 9 4 3 年,第3 6 期,第1 6 2 0 页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自序人间世,第4 0 期 “忆语体”笔记研究 显然,芸已经是现代文人心目中一个很有性情的女子。和芸相似,在秋芙身上, 既有着为人妻的善解人意,也有着初步的民主平等思想:她常常随性情所致, 畅游于自然之间,在出游中增长见识、陶冶性情。这个形象带来的自然般亲切 自由的心情,令人有出尘之想。 清中叶后的“忆语体”笔记还有清末孙道乾的小螺庵病塌忆语、清末民 初余其锵的寄心琐语、王韬的眉珠庵忆语等。文章大都不事夸张,用一 念一见之微,表述挚爱与痛悼的衷曲,情采并茂。这些作品可看作“忆语体” 笔记的尾声。此外,文学史上还有一些未以“忆语”命名,却具“忆语”特征 的作品如周生的扬州梦、叶绍袁的窃闻、续窃闻等。它们在题材、手 法上的特点与我们详细论述的几个文本相似,也可以归为m 舷语体”笔记系列, 因为这些作品在思想倾向、艺术表达和意境创造等方面未能超出影、浮、 香、秋,这里不再一一论述。随着文言文退出文学创作的主要舞台,“忆 语体”笔记这种文学样式也走到了创作的尽头。 第三章“忆语体”笔记的社会成因 “ 乙语体”笔记何以描写和创造出如此的题材与形象? 何以展示如此的生 活境界和精神风貌? 其社会成因是非常复杂的,择要而言,有以下两方面:一 是明末以来个性解放社会思潮以及由此导致的尚情文学思潮:二是明未女性文 化群体的崛起。 一、明末以来个性解放思潮与尚情文学思潮 ( 一) 、个性解放思潮的形成。 明嘉靖、万历年问,陆王心学日益兴盛,程朱理学的主导地位受到强大的 冲击。特别是泰州学派的崛起,大力否定“理”、提倡“欲”,在整个社会形成 了个性解放的思潮。这一社会思潮的核心精神是反传统、重个性、尚人欲。 泰州学派巨擘颜山农提出“制欲非体仁”说,认为“平时只是率性所行, 参见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北京,华艺出版社,2 0 0 1 年,第2 8 0 - - 2 8 6 页 “忆语体”笔记研究 纯任自然,便谓之道。”其弟子何心隐则主张“味”、“色”、“声”、“安佚”之 求,亦皆性中本有,故日:“性而味,性而色,性而声,性而安佚,性也。”o 另 一思想家李贽则肯定“人皆有私”,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心有私,而后其 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又说:“穿农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 无伦物矣。”回他还宣称:“盖声色之来,发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 而致乎? ”,认为声色是入的自然本性。“又非于情性之外,复有所谓自然而然 也,” 李贽肯定了情性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的天性。其后,袁宏道继承了李 赞的观点,强调:“夫世果有不好色之人哉? 若果有不好色之人,尼父亦不必借 之以明不欺矣。” 袁氏主张,人生在世应当尽量满足自己的生活欲望,自由自 在地发展个性。在致龚惟长先生书中,他谈到了人生有五种“真乐”,如“目 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谭”o 等等,为了这样 的“真乐”,可以不惜荡尽家资私产,“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 分餐孤老之盆,往来乡亲,恬不知耻。” 这些思想主张,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 而巨大的影响。 在这样一些思想主张和学术观点的影响下,到万历中期,各种异说“共相 推挽,靡然成风”,形成一种“厌正而趋奇,嗜淫而恶” 的普遍心理趋向。在 这种心态的引领下,晚明产生大量的“狂人”、“达人”,这些人傲视权贵,率性 而为,疏狂任诞,目无礼教,追求个性解放。他们虽行为放荡不羁,但对“情” 却十分执着。事实上,对男女之情的看重亦成为他们追求个性的表现之一。其 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唐伯虎。他为恋情甘愿屈身为仆,可谓惊世骇俗;其友人张 灵亦以疏狂得名。张氏与一女子崔莹偶然相逢,两人互生爱慕,至生死相许, 然而不幸值逢宁王朱辰豪叛反,选崔莹为伎,齐送京师,张灵闻讯,心中大恸, 乃至相思成疾,命归黄泉。o 黄宗羲;明儒学案之泰洲学案,中华书局, 1 9 8 6 年。第7 0 3 页 何心隐:何心隐榘,容肇祖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1 年,第4 0 页 李贽:藏书之德从幅臣后论,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5 4 4 页 李贽:焚书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1 0 页 李贽;焚书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3 6 9 页 袁宏道:袁宏道集校笺,上海古箱出版社,1 9 7 9 年,第1 0 8 页 袁宏道:袁宏道集校笺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第2 0 5 页 袁宏道:袁宏道集校笺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第2 0 5 页 李渔撰,睡乡祭酒、莫愁钓客合评,笠翁传奇十种收入李渔全集卷五,第4 1 5 页,杭州,浙 江古籍出版社 明人放荡不羁之事参见清赵翼:明中叶才士傲诞之习,黄寿成点控- - 1 - - 史牺记卷三十四,沈 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第3 0 页 1 8 “忆语体”笔记研究 ( 二) 文学尚情思潮的兴起及其发展趋向 在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下,从明代中叶起,一股尚情的文艺思潮席卷文坛, 这种思潮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尚情思潮的蓬勃兴起,二是尚情思潮趋于理性化。 1 尚情文学思潮的兴起 尚情文学思潮最初在理论上,也是由思想家发起。如李贽即标举“童心” 说,他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田认为作家只有保持童 心,直抒胸臆,才能写出天下之至文。稍后文学家也开始注重真情的抒发,公 安派即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每冯 梦龙在叙山歌中亦提出了“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的主张,强调 叙写男女真情所能达致的文学功能。他在三言中塑造了许多“为情所使, 不顾性命”的“情痴”形象,歌颂纯真的爱情。 在文学创作上,尚情文学思潮首先表现在戏曲领域。汤显祖出于对人的自 然情欲、愿望的高度肯定,以及对过度束缚人性的礼教规范的深刻批评,本着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的创作思想,写了高扬“至情”的杰作 牡丹亭。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社丽娘者 乎!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 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唰中女主角杜丽娘是“至情”的化身,为了 追求理想的情爱,她由生入死,起到回生,这种超越生死的“至情”,赋予了杜 丽娘形象以至深的艺术魅力,从而在当时形成了一股“牡丹亭热”,许多剧 作家都在此期间,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大量的才子佳人剧,汇成了一股讴歌至 情的时代风潮。从明嘉靖至万历初年,西厢记的广为流行,绣橘记、红 拂记、怀香记、玉簪记等剧的创作演出,皆是在某种意义上延续着牡 丹亭一剧的尚情主题与观念。 在散文领域,重“情”倾向亦很明显。陈继儒范牧之外传中就写了范 牧之这位典型的情痴。他不顾世俗的偏见和朋友的冷落,毅然和妓女结为百年 之好;妓女杜生也知遇感恩,为知已殉情。在传文之后,陈继儒极赞范、杜二 李贽:焚书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2 7 3 页 袁宏道:袁宏道集校笺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第1 8 7 页 魏同贤主编:冯梦龙全集第2 3 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第8 8 5 页 汤显祖著、千思任、壬文治点校:牡丹亭,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页 汤显祖著、王思任、王文治点校;牡丹亭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1 页 “忆语体”笔记研究 人为情而死的行为: 汉高、项羽英雄绝世,剑锋淬人,眼不为眨,乃心销神枯,终不能断 虞、戚之爱。夫二公赖有此举,小足破俗,不然,项羽一倔强老卒,隆淮 公一村亭翁故态耳。语曰:“天下有情人,尽解相思死。”世无真英雄,则 不特不及情,亦不敢情也。 在他看来,项羽和刘邦假如没有虞姬和戚夫人的一片真情,那就不过是凡夫俗 子,根本算不上英雄,只有充满真情的人,才是真英雄。 因为主观上对情的认同,明末士人在生活上也随之呈现出爱情至上的风貌。 这表现在士人一旦遇到中意佳人,即作无复他顾地身心投入式的爱情追求。如 板桥杂记所记载的孙克咸: ( 孙克成) 与余闲坐李十娘家,十娘盛称葛嫩才艺无双,即往访之, 阑入卧室,值嫩梳头,长发委地,双腕如藕,面色微黄,眉如远山,瞳如 点漆,教请坐。克成日:此温柔乡也,吾老是乡矣,是夕定情,一月不出, 后竞纳之。 孙的选择无疑是坚决的;在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和感觉后,就不复顾及其他,以情 之所钟作为生活和生命的归宿。这足可见爱情在当时士人生活中的至上位置。 然而,这种思潮也带来了负面的后果,助长了明中后期过于肯定人欲局面 的形成。“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固,明中叶以降的一大批文人雅 士们,无视明王朝岌岌可危的险境,一味以放荡为荣,耽于酒色。以至汤显祖 对于“至情”的热切呼唤,在戏曲领域逐渐堕落成为“邪教横流,淫篇满目” 的浮滥景况。清顺治年问,金圣叹在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卷一“惊艳”批语 中即指出:“我且近今填词之家,甚于生旦出场第一引中,类皆肆然,早作狂荡 无礼之言,生必为狂且,旦必为倡女,夫然后愉快于心,以为情之所钟在于我 参见郭英德:痴情与梦幻一明清文学随想录,三联书店,1 9 9 5 年 余怀:板桥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 参见曹萌:明代言情小说模式研究,齐鲁书社,1 9 9 5 年 张翰:松窗梦语风俗记,卷七,中华书局,1 9 8 5 年,第1 3 9 页 “忆语体”笔记研究 辈也如此。”金氏这番话,正说明了明末清初传奇作品中言情之作竟相描写风 流情欲的炽热之风。 2 、尚情的理性化及其文学表现 时局的险恶,士人人格的沦丧,引起了一部分文人的反思,并在情欲方面 有所收敛。圆 与此相呼应明末清初的文艺创作中有了一种强调言情之作不能离于“发情 止礼”原则的呼声 ,从而使社会思潮及文艺思潮中“重情”的趋势,逐渐朝向 强调“情理交融”、“以理节情”的方向发展。这样在晚明至清初,文学创作中 开始出现了一种历史性的逆转。如戏剧娇红记、燕子笺、绿牡丹等作 品中,作家力图把情与礼,情与理,情与性折衷地会统起来,着力表现的只是 爱情与社会邪恶势力( 如权豪势要,无行文人,奸诈小人等) 的冲突。 “情理交融”,“情”仍是“至情”,如孟称舜“性情所钟,莫深于男女,而 女子之情,则更无籍诗书理义之文以讽喻之,而不自知其所至,故所至者若此 也”,“年华有尽情无尽,何必人生非梦中”,表明了他对于“情真无尽”的 主张。而纲常之“理”无疑亦成为创作中的主旋律。 泛滥之情转向“情正”,一方面使文人在创作中改变了淫靡的歪风,风格趋 于清新;另一方面也使士人在感情观念中逐渐形成了以才、情、色相称为婚恋 基础之“才情”观,即以男女双方才、情、色相配为择偶标准,并借此主张男 女平等,夫妻平等。“情”延续明末以来的浪漫洪流,是深层的爱恋心理;而“才” 王实甫撰、金圣叹评点:薅厢记。惊艳”批语,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 9 9 6 年,第“页 尚情的理性化转变,在士人那里,一个重要的表现便是从放情纵欲的人生中觉醒,开始告别这种人生。 万历二十八年( 1 6 0 0 ) ,袁宏道写信给朋友,就透露出这一讯息: 弟往时亦有青娥之癣,近年以来,稍秸劫破此机,畅快无量始知学人不能寂寞,决不得彻底受用 也田思往日孟浪之语最多,以寄为乐,不知寄之不可常夸已矣,纵幽崖鲍壑,亦与清歌妙舞等也。 ( 与车湘州,麓宏遭集笺校* 卷四十二) 袁中道的朋友丘长孺也曾自誓云; 我病稍愈,即当刺一字臂上:“戒纵饮,戒那淫”( 游居椅录2 5 5 条笔记小说太观第7 鳊第 2 册) 丘长孺,名坦。情史卷穴有载。言其“性喜豪华”,又言其以情致其妹丈刘金吾爱妓,为刘觉,鸩死 妓。“长孺痛恨,如刳肝肺,乃袍尸卧,凡三宿就殓。”“事毕乃携千金至吴下”迎娶妓之姊,“复进其妹 十郎”。( 情史卷六) 但到万历三十六年( 1 6 0 8 ) ,他却自誓如此,这也说明他开始与放纵情欲的生活告 别。以上材料大体可说明当时士人从既往的放纵情欲人生中己醒悟,并对此有所忏悔。 清李调元:雨村曲话- 序,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杜,1 9 8 2 年,第8 册,第 5 页 孟称舜:义节鸳鸯娇红记题词 “忆语体”笔记研究 则不仅指诗文之能,“才”作为人的一种先天禀赋,乃是一种能深化价值自觉与 实践价值判断的潜能与灵气。因此“才”与“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所谓 “云笺与花柳齐飞,翰墨共春光共舞,”填词赋诗,实乃情动于中,有感而发, 最能表现、引发神秘奇奥的人类心灵活动。而吟咏酬唱,传书递简,又可以抒 发男女主人公由爱情所激发的特殊而细腻的情愫,沟通彼此之间的心绪,成为 联系彼此之间爱情的纽带。 这种倾向在明末才子佳人小说中表现尤为明显。故事主人公追求的不是一 见倾心,享受片刻欢娱的暂时性的爱欲结合,而是在追求性格、才情、志趣甚 至是心灵相契,能真正能合成一体的精神伴侣。这代表了相当多文人的心理, 在追求理想伴侣的过程中,真正支配其行为的心理动因,是对美好爱情理想的 向往和追求,对所认定的理想人格的专注和珍惜,即所谓:“但愿得个同心子, 死同穴,生同舍。”才子佳人之间的深情,不仅是倾倒于才貌的深情,更是一种 刻骨铭心的知己之情。 当然,才子佳人剧像情邮记、画中人,才子佳人小说象玉娇梨、 平山冷燕中的男女主人公婚恋故事,其实有着很大的想象空间。“忆语体” 笔记中夫妻患难离合的感情经历类似于才子佳人小说,但却是真实的。作者的 感情和创作都摆脱了肤浅,成为真i e 意义上尚情思潮的代表。 ( 三) 、清中叶后“性灵说”的再度* 起。 晚明尚情文学思潮,在受到清初实学观念的冲击后,并没有完全偃旗息鼓。 到了乾隆年间,封建经济经过前一时期的复苏逐渐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再度抬 头,都市繁荣局面再度出现,市民阶层更加壮大,一种寻求物质享受的价值观 念强烈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至上的伦理观。这种重现实、重实际的观念促进了个 性的觉醒,于是,寻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呼声再次响起,形成一股进步的思潮。 在思想领域,戴震无情地抨击和揭露程朱理学“以理杀人”的本质,提出“体 民之情,遂民之欲”的观点。在文学艺术领域,名噪一时的“扬州八怪”追求 自我个性解放,自我情感的抒发,把文入画创作推向一个新境地。文艺欣赏和 创作不再完全依附或从属于儒家传统所强调的人伦教化,而在于争取自身的独 立性,同时人们的审美风尚也更趋向日常生活的感性快乐。 参见王瑷玲:明宋清初才子佳人剧之言情内涵及其所产生之审美构思台北,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2 0 0 1 年5 月,1 6 0 页 “忆语体”笔记研究 在文学方面,袁枚在袁宏道的思想基础上,再张“独抒性灵”的旗帜,要 求“文”、“道”分离,倡导真情文字,再一次把尚情思想推到了学术前沿。这 些进步的知识分子还以各自的生活方式实践着他们的信念与理想,重视个体的 自由和自我感情的抒发。他们大都摒弃名教,纵情自适,在湖光山色,诗酒雅 会中寄托自己的情思。郑板桥性情落拓不羁,“酷嗜山水”,“长游于古松、寺庙、 平沙、峭壁、墟墓之间”。袁枚三十余岁即弃官闲居,优游于小仓山五十年。 到晚年,仍宣称:“假我数年,古稀将届,精神毛发逐渐颓侵,惟临水登山,寻 花问柳八字,一息尚存,双眸如故。” 他们重视“真情”的交流,对自己的人 生追求和欲望满足不加掩饰,率真无讳,并在“情所最先,葵如男女”o 上达成 共识,尤为重视男女之情。这些进步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