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探索——以对上海市部分小学新任教师的实证调查为案例.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探索——以对上海市部分小学新任教师的实证调查为案例.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探索——以对上海市部分小学新任教师的实证调查为案例.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探索——以对上海市部分小学新任教师的实证调查为案例.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探索——以对上海市部分小学新任教师的实证调查为案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新任教师的专业社会化在整个教师专业生涯发展中具有使理论与实践得以 整合的最为关键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然而任教第一年的 教师由于角色转换的突变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出现诸多的不适应,以至阻碍 其专业能力的成长。本文主要探讨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过程中所遭遇到的问题, 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谋求相应解决之道。 本研究以上海部分小学新任教师为具体研究对象,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证研 究,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研究法,力图较细致、客观地 探索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论文的主要 内容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简单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所关注的问题、研究的价 值和范围以及研究的方法。 第二部分从理论上分析了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的三种理论模式( 包括结构功 能论、符号互动论及发展生态学等) ,分析了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特征、主要 问题和内容。 第三部分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揭示了造成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的因素。 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通过对新任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概括了新任 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描述了新任教师的困惑和成长的过程。 第五部分从职前教育、在职培训、学校组织和管理以及新任教师自身等方面 提出若干建议以有利于促进新任教师的专业社会化。 关键词: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对策 a b s t r a c t p r o f e s s i o n a l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o fb e g i u n i n gt e a c h e r s p l a y s ak e yr o l e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o ft e a c h e r s c a r e e rw h i c hi n t e g r a t e st h e o r i e s & p r a c t i c e sa n d a f f e c t st h eb e g i n n i n gt e a c h e r s f u t u r ep r o f e s s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h o w e v e r , i nt h ef i r s t y e a rt h eb e g i n n i n gt e a c h e r sm a ya r i s eq u i t eal o to fu n a d a p t a t i o nb e c a u s eo ft h e s u d d e nc h a n g eo ft h er o l ea n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i d e a la n dr e a l i t y , t h 吣h i n d e r 也e i rp r o f e s s i o n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i sp a p e ra i m sa ta p p r o a c h i n gt h ep r o b l e m s e n c o u n t e r e db yt h eb e g i n n i n gt e a c h e r si nt h ec o u r s eo fp r o f e s s i o n a l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 s e e k i n gt h er e a $ o u sa n dm a n a g i n gt oe x p l o r et h ew a y so f s o l v i n gt h ep r o b l e m s b a s e do nt h e o r e t i c a l 蠲w e l la s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y , a i m i n gs p e c i f i c a l l ya ts o m e b e g i n n i n gt e a c h e r so fp r i m a r ys c h o o l so fs h a n g h a i t h ep a p e rs t r i v e st oa p p r o a c ht h e p r o b l e m se n c o u n t e r e db yt h eb e g i n n i n gt e a c h e r si nt h ep r o c e s so f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 o e i a l i z a t i o na n ds e e kt a c t i c so fs o l v i n gt h ep r o b l e mt h r o u 2 hd i s c r e e ta n do b j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t h ep a p e ra d o p t sd o c u m e n t sa n a l y s i s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 i n t e r v i e wa n a l y s i s 1 1 1 cw h o l es t u d yc o u l df a l li n t of i v ec a t e g o r i e s : p a r tl :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b a c k g r o u n d c o n c e r n e di s s u e s t h ev a l u ea n d r a n g eo f t h i st o p i c ,a n dt h em e t h o da d o p t e di nt h es t u d y p a r t2 :i ta n a l y s e st h r e eb a s i ct h e o r i e so ft h eb e g i n n i n gt c a c b e r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 i n e l u d i n gs t r u c t u r a l f u n c t i o n a l i s m s y m b o li n t e r a c t i o n a l i s m &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e c o i o g yt h e o r y ) i ta l s oa n a l y s e st h ef c a t u r e s ,m a j o rp r o b l e m sa n d c o n t e n to f t h eb e g i n n i n gt e a c h e r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p a r t3 :i tr e v e a l st h ef a c t o r st h a tc a u s et h ep r o b l e m so ft h eb e g i n n i n gt e a c h e r s p r o f e s s i o n a l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t h r o u g hs u b j e c t i v ea n do b j e c t i v ea s p e c t s p a r t4 :e m p i r i c a ls t u d y i ts b m su pt h ep r o b l e m se n c o u n t e r e db yt h eb e g i n n i n g t e a c h e r sa n dd e s e r i b e st h e i rp e r p l e x i t y , t h e i rg r o w t hp r o c e s sb y 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i n t e r v i e wa n a l y s i s , p a r t5 :s e v e r a ls u g g e s t i o n so np r e s e r v i c ee d u c a t i o n , i n - s e r v i c ee d u c a t i o n , s c h o o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i e l a n a g e m e n t , t h eb e g i n n i n gt e a c h e rt h e m s e l v e sa r ep u tf o r w a r di n o r d e rt op r o m o t et h ep r o f e s s i o n a l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o f t h eb e g i n n i n gt e a c h e r s k e yw o r d s :b e g i n n i n gt e a c h e r ;p r o f e s s i o n a l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p r o b l e m ; t a c t i c s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 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0 7 。5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第一部分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 9 世纪9 0 年代中期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 gs i m m d ) 首次提出“社会化”这一 概念后,社会化就成为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及其它许多学科共同关 心的课题。社会学意义上的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 所属社会的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获得该社会所要求的成员资格, 同时也是自我和个性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即从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 会人。1 现代社会学关于个体社会化的研究已从少年儿童期社会化进展到成年期、 老年期直至人死亡问题上的社会化。成人社会化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是职业社会 化,不同的职业就意味着不同的职业社会化,如医生、律师和教师等职业的社会 化。职业社会化是指成年人学习职业规范、价值和态度,胜任某种职业角色的过 程。要想成为一名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教师,就要进行教师职业社会化。它是社 会化这个概念在教师职业领域中的体现。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常被 当作一种专业,2 因而教师职业社会化又被称为教师专业社会化。 在进入竞争日益激烈的2 1 世纪,众多国家纷纷将教育的革新与发展作为国 家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一环。正如国际2 l 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所言, 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张 必不可少的王牌。3 而教育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教师整体 水平。因此。如何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成了诸多国家共同 关心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国家为了解决这一共同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可谓纷 繁复杂,但从所采取的措施看,“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和 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和主导运动。4 新任教师阶段的专业社会化是教师专业生涯发展中的关键阶段。台湾学者 1 钱扑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广西教育出版社。2 0 0 1 ,p 1 7 3 21 9 6 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 n e s c o ) 和世界劳工组织( i l o ) 发表了一份划时代的文献关于教师地位 的建议,。这份文件写到:“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这种专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且持续不断的研究 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从而提供公共服务教育工作还要求教师对其教导之学生的教育和福 址具有个人的和共同的责任感。”转引自f 美l b r u c cj o y c e , b e v e r l y s h o w e r s :s u d c n t a c h i c w m e n t t h r o u g h s t a f f d e v c | o p m c n l , 唐悦译中国轻工业 h 版杜,2 0 0 5 ,p 3 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 l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救育科学出版桂,1 9 9 6 如在1 9 9 8 年北京召开的。面向2 1 世纪师范教育研讨会”上学者们明确指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 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我国教育部副部长袁贯仁也指出:加强和改革教帅教育,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是项根本性举措参见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编教师专业化韵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3 , p 1 2 i 方炎明把这一阶段视为“师范教育之画龙点睛”阶段。1 然而,新任教师专业社 会化第一年是常被发现问题最多的一年,不管新任教师做了多少准备,在进入受 聘学校任教后,许多问题就产生了。他们不仅要面对着“理论与实务的割裂”、 “理想角色观念”与“实际角色期望”之间的差距,而且还将饱尝到“专业自主 导向”与“科层管理导向”之间的冲突,遭遇“边缘人”的无奈等所谓的现实冲 击( r e a l i t ys h o c k ) 。2 这些现实的冲击往往使新任教师无法将大学所培养的专业精 神与专业知能发挥于实际教学情境中,教学无力感遂由此产生。如果没有得到恰 当的指导与调适,这些现实的冲击往往使一个满怀热情的新任教师倍感沮丧,致 使其第一年的教学失败,阻碍其专业能力发展,甚至使其离开教师职业。而当前 教师教育( 师范教育) 改革大多偏重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专业社会化,注重合格 教师阶段的社会化( 如学历提升等) ,对于新任教师阶段的专业社会化问题却缺 乏关注和研究。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讨论以下问题: 1 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问题及其理论阐释。 2 探索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和实施专业社会化的途径。 3 分析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的成因,从主观层面和客观层面两方面分 析。 4 结合现实分析小学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影响 因素。 5 为促进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提供一点建议。 二、研究的范围和价值 ( 一) 研究的范围 研究范围是在问题提出之后,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明确,昭示了研究的侧重 点和角度。正是这一点使得本研究区别于同一问题的其它研究,这也在某种程度 上决定了研究可能具有的价值。 关于本论文的研究范围,有必要对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强调。首先,我们研究 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是指接受了四年师范教育专业训练后处于任教第一年 的新教师,不包括以“新教师”的身份进入教育单位的转岗教师。其次,在与小 学新任教师的长期接触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在从师范生转变为合格教师的 1 ( 台) 师范教育协会教育专业台北:师大书蔸,1 9 9 2 ,p 6 5 2 ( 台) 张芬务实习教师社会化之研究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学报,1 9 8 8 ( 1 9 ) ,p 3 5 1 3 8 4 - 2 专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压力和焦虑情绪。因此,笔者选取了上海市五个区的十 二所小学的6 0 位新任教师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期探讨如何帮助新教师度过走上 工作岗位第年的“危机”阶段。 ( 二) 研究的价值 不论何种类型的研究,都应该为开拓该领域的知识作出贡献。1 就学术价值 而言,它应该在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论证逻辑体系或者研究基本结论上,是对 已有的学术研究活动的补充或修正。2 也是对此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或是对思辨 问题或是理论假设的实际验证。基于对以上研究价值的理解,笔者认为本文的价 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进行探讨,既能加深对教师社会化理论的 认识,也能充实教师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研究属于教师社会学 范畴。我国自2 0 世纪7 0 年代末8 0 年代初教育社会学重建以来,对教师社会学 也有一定的研究,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研究还只处在初级阶段。3 鉴于新任教师 阶段在教师专业生涯中的关键地位,笔者认为,要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新任 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2 对新任教师的专业社会化进行探讨,分析其影响因素,寻求相应解决 之道对于提升教师素质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新任教师能否在第一年中获得教学 的能力与专业的行动智慧,是提升教师素质师资培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建设一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 最终取决于每年补充进来的新任教师质量。促进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提升教师 素质,对于教师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切 实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到实处和促进教师更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要求,都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的研究,还可发现新任 教师阶段入职培训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师资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为现行师范教育 的合理性、科学性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改进的方向。 3 关于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的实证研究、案例研究颇为少见,尤其在我 国更为稀缺。因此,本文的研究试图对此作一尝试,也可以作为理论研究的验证。 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 9 9 7 p 4 9 0 2 翟静呵个人教育选择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 0 0 4 ,p 7 叶湖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教育理论与实践1 9 9 8 ( 3 ) 4 1 4 6 三、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两类: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文献研究主要 涉及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社会化、新任教师实习及师资培训等内容,旨在通过对 以往关于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研究成果的分析,梳理出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理 论模式、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特征、内容及其发展模式;了解新任教师专业社 会化过程中主要社会化问题与影响因素。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把握 当代社会变迁中小学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特点,分析其专业社会化问题的成 因,并提出促进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有效发展的相应对策。 四、关键词的界定 ( 一) 新任教师 新任教师( b e g i n n i n gt e a c h e r ) ,国外主要指完成了所有职前培训课程( 包括 实习) ,得到临时教师证书,受到某所学校聘雇,负起与老教师大致相同的教学 责任,处在正式教学第一年的教师,不过也有文献把任教第二年和第三年的教 师同样叫做新任教师。我国台湾地区,师范生接受了四年的教育专业训练后从受 教者转为教学者角色,处于任教第一年的教师被看作为实习教师。大陆把任教第 一年的教师称为新教师或见习教师。此外,人们也常把任教第二年第三年的教师 以及由于工作调动新来的教师都叫做新教师。本文所指的新任教师是指第一年新 上任的师范毕业生。当前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诸多新任教师不能胜任教师角色 的状况,此种情况的存在将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 二) 教师专业社会化 化,按照辞海( 缩印本) 的解释,是“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如: 绿化;电气化;大众化。”1 这里既包含了过程涵义又包含了性质涵义。专业一词 最早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原意是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2 社会学定义为: 系指“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业经证实的知识,具有定的基础理论的特 殊技能,从而按照来自特定的大多数公民自发表达出来的每个委托者的具体要 求,从事具体的服务工作,借以为全社会利益效力的职业。”关于专业化或称专 业社会化也有两层涵义。一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 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二是指一个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 1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 ( 缩印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0 ,p 2 仰 2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 0 0 1 4 - 处于什么情况和水平。本文侧重于第一种涵义的使用。 “一个大家完全认同一致的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是不存在的。1 “教师专业化” 自被提出以来,很多研究人员都从不同角度对它作出了各自的诠释。正如毛瑞斯 柯甘( m o r r i si c o g a n ) 所言:“有多少个研究专业这个课题的学者,便有多少个专 业的定义。”2 邓金生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 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 高自身素质,成为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3 也即英国社会学家莱西 ( l a c c y , c ) 所言“成为专门教师并逐渐胜任教学中的各种角色的过程”。4 简而 言之,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人由“普通人”转变为“教育者”并最终融入 教师专业团体的专业发展过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师专业化属于成人阶段 的职业社会化,又称教师专业社会化( t e a c h e rp r o f e s s i o n a l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 。 正如个体的社会化是终其一生的过程一样,教师的专业化也是一个贯穿个 人职业生涯的连续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更为曲折、复杂,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 影响的“漫长的奋争过程。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理想目标是承担社会所认可的角 色,从一个普通公民转变为一个合格的教师。6 在教师专业社会化的阶段上,作 为教师专业生涯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职前培养阶段,新任教师阶段( 包括实习试 教阶段) 和合格教师三个阶段的专业社会化。 新任教师阶段的专业社会化是教师专业生涯发展中的关键阶段。西方许多学 者的研究均指出,新任教师阶段在教师专业生涯发展中具有统合理论与实践,使 新任教师将大学所学专业知识能恰当地运用于实际教学的关键性地位。 1 b r i t i s hj o u m a lo f s o c i o l o g y o f e d u c t i o n v o l2 0n o3 1 9 9 9 p 3 7 5 1 m o r r i s l c o g a n , t o w a r da d e f i n i t i o no f a p r o f c s s i o n , h a r v a r d e d u c a t i o n a l r e v i e w , v or ,2 3 ,n o i 1 9 5 3 3 饶武、范小军我国高师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当代教育论坛2 0 0 6 ( 2 )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e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8 ,p 2 1 4 5 钟启泉教师4 专业化”:涵意与课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王明高教师专业化:涵义、历程与影响因素广州大学硕士论如0 0 4 5 第二部分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研究综述 一、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研究述略 早在1 9 3 2 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沃勒( w a l l e r ) 就在题为教师如何教学: 专业类型的决定因素中首次提出了“教师专业社会化”一词,直至2 0 世纪6 0 年代,英美的社会学家选择专业性较高的职业,如医生、牧师、律师等为对象, 研究他们如何学习任职所需的知识技能、内化职业规范以表现适当角色行为的职 业社会化过程。教育学者借用此模式,探讨自师范生开始到新任教师直至合格教 师所经历的过程,此即教师专业社会化研究的源头。从教师专业社会化研究的有 关文献来看,可发现就方法论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1 一类为心理学范式,另一 类为社会一人类学范式。前一种研究范式下发展起来的有人格特质理论、认知发 展理论、行为与技术训练等理论;后一类研究范式下发展起来的有社会化理论。 本文着重后一种理论范式来探讨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综观社会人类学 范式对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方面的研究,至少可发现对以下二个问题探讨得比较 多: ( - - ) 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特征 教师的社会化从其社会化的阶段及内容来看,属于成人阶段的职业社会化。 教师社会化作为个体社会化终身历程中的职业社会化,自然具有一般社会化的特 点。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工作目标及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导致教师社会化成为 一种区别于一般成人职业社会化的特殊职业社会化,有其特定内涵,因而教师社 会化也常被称为教师专业社会化。 布莱姆( b r i m ,o ) 认为。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研究,基本上就是探讨“个人如 何适应社会,又是如何排除社会的影响而能够创造性地改变或重塑社会秩序;以 及社会是如何的社会化个人。如何将生物层次的人转变为符合社会规范,表现社 会行为之人等问题。们据此。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过程基本上是新任教师个体与 教室情境、学校制度及广大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也是社会学上探 讨个体与杜会制度之关系的课题的形式之一。就个体与社会制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3 一是探讨个体如何适应社会以及不管社会对个 1 ( 台) 何云光等国中实习教师专业杜会化过程之问题研究教育研究资讯1 9 9 5 ( 7 ) ,p i6 3 4 2 ( 台) 沈姗娜教育专业载陈亳熹现代教育社会学台北:师大书苑,1 9 9 8 ,p 2 6 1 ( 台) 高强华社会变迁与教育革新台北:师大书苑1 9 9 0 ,p 3 1 4 6 入的影响如何,个体如何创造性地改造他所生活的社会秩序;一是社会如何社会 化个体社会如何改造生物人的原初材料成为一个执行社会活动的个人。因 此,洛蒂( d l o r t i e ) 和莱西( c l a c e y ) 指出,成为一位教师,不是单纯的由一个角 色转变为另一个角色而己;它是一个社会历程,包含着新任教师与有经验教师之 间以及与其所处社会情境间复杂的互动。 人们主要是通过角色学习和扮演而社会化的,因此,角色学习和扮演即是个 体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同理,教师专业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个人学习扮演教 师角色。新任教师在师范院校期间,往往形成一种理想的教师角色期望,等到其 进入任教学校后,理想的角色期望常与任教学校现实情况发生冲突,使得其不得 不进行角色转换,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就成为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的 核心任务。新任教师角色转换的失败也就意味着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的失败。正 如个体前一阶段社会化的失败会影响后一阶段社会化的顺利进行一样,新任教师 专业社会化的成败对其未来的专业社会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二) 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研究主题 关于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过程中具体的问题,国内外都有研究。在国外,如 w e y 研究新任教师问题后,发现最高的前五项是:11 ) 学生的控制与训育问题; 2 ) 设备、教材的不足:3 ) 培育机构指定的教学作业;4 ) 学生的学习能力;5 ) 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c o a t e s & t h e r e s e n 分析十五年间有关新任教师问题的十 五篇研究,发现实习教师主要的问题有五项:21 ) 教室常规的管理;2 ) 获取学生 的喜爱;3 ) 教学科目的内容知识;4 ) 如何处理个人发生错误或教材用尽的情形: 5 1 建立与同事、学校及家长之间的关系等。 就国内来看,台湾方面,何云光等的研究把实习教师所遭遇的问题分为四个 层面,分别为理论与实际层面、科层体制运作层面、教室生态与教学层面及教师 团体非正式规范层面等。3 白清平等研究台北县市小学初任教师工作问题,他把 新任教师社会化过程中所遭遇的主要问题归结为:4 1 转引自( 台) 李田英等师范学院试敦现状之调查研究载台湾师范教育学会师范教育多元化与师资索质 台北:师大书苑,1 9 9 4 ,p 8 5 2 转引自( 台) 李田荚等师范学院试教现状之调查研究载台湾师范教育学会师范教育多元化与9 i l i 资素质, 台北:师大书苑1 9 9 4 ,p 8 5 ( 台) 何云光等国中实习教师专业社会化过程之问题研究教育研究赍讯1 9 9 5 ( 3 ) ,p 1 6 - 3 4 4 ( 台) 白青平等台北县市国民小学初任教师工作困扰与解决途径之研究载台湾师范教育学会愿景与承 诺展望新世纪的师资培育台北:台湾书店。2 0 0 0 ,p 3 2 1 1 1 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学生家长、其他教师、行政人员以及学生的人际关 系; 2 ) 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教学技巧、教学设备资源、学生能力及表现; 3 ) 学生训导:主要包括班级管理、辅导学生; 4 ) 个人生涯:主要包括进修、生活、心理方面; 5 ) i 作负担:主要包括教学负担、非教学负担; 6 ) 学校运作:主要包括沟通管道,学校行政措施 大陆方面,有关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问题的研究较少,如学者王小棉对入职 初期教师所遇的困难归结为处理五个方面的问题:1 处理与家长及校外有关方面 问题、处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方面的问题、处理教育学生过程中师生关系方面的问 题、处理教学过程中教材等方面的问题、处理与学校领导和同事关系的问题。又 如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对江苏省常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个案研 究也发现,新任教师的专业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 首先,年轻 教师缺乏演讲与口才方面的能力,在学生中没有感召力树立起自身教师的恰当形 象。其次,新( 任) 教师在进入课堂以后明显缺乏开展有效的教学监控织和有力的 课堂调控的能力,迅速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环境的能力不足。此外,新( 任) 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化成有效教育实践的能力差,在心理能力、独立性、 意志和毅力等方面也未体现出更多的成熟,经受教育教学挫折的耐力不够 综合国内外有关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我们可将新任教 师专业社会化过程中所遭遇到的问题归结为以下四大类别: 1 ) 学校组织环境:包括学校科层体制结构和校长领导方式。 2 ) 人际关系,包括与学生家长、其他教师、行政人员及学生的人际关系 3 ) 专业方面的问题:指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包括教育教学技巧、家长及学 生工作等方面的问题。 4 1 个人生涯方面的问题:包括报酬、个人升迁发展及教师社会地位等方面的 忧虑。 二、 新任教师专业社会化的内容 1 王小棉新教师入职初期所遇困难的研究上海教育科研1 9 9 4 _ ( 4 ) ,p 3 4 - 3 6 2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需求:江苏省常州市个寨研究教育研究信 息。1 9 9 7 ( 5 ) , p 1 4 - 2 1 s 教师专业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凡是社会所要求于教师的思想信念、知识 技能与行为习惯等,都应包括在内。新任教师的专业社会化作为教师专业生涯中 的关键阶段,其社会化内容有特殊性,具体表现在: ( - - ) 专业意识的社会化 专业意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的人在专业活动过程中,能经常自觉地按照专 业的行为规范来衡量与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的心理活动。新任教师专业意识的 社会化,就是要通过定的社会化途径,使新教师能经常根据社会对教师的期望 来指导与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教 师职业光荣感与责任感的思想基础,是新教师矢志教育事业的信念与各种高尚行 为的内在动力。 新任教师面对突然被赋予的成人角色、全新的工作环境会产生诸多的不适 应,他们会发现残酷的现实与崇高的理想相距太远,以至感到极度失望,甚至因 此而离开教师岗位。专业意识对新教师的专业发展十分重要。专业意识的发展, 将会促使新教师自主性教学行为的提高,使新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 律的转化。专业意识越强,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就越大,参与自我发展、自我完 善的自觉性就越高。 ( 二) 专业态度的社会化 专业态度是在一定专业意识支配下形成的对专业活动的特定对象的认识、评 价与行为倾向。教师专业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待教育事业、学生与教师集体三个方 面。新任教师专业态度社会化的要求是使新教师形成对这三方面对象的正确态 度。新教师的专业态度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倾向。它能 够对新教师的行为起到重要的指导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态度的形成与转化也产生 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任教师的社会化与专业发展经验,会深远地影响他们日后的专业发展取向 和态度。新教师第一年的教学情况将极大地影响他们可能达到的教学效能水平, 特别是对教师行为起调节作用的教师态度,并且会持续数年乃至将影响整个职业 生涯;也将影响新教师是否继续留任。1 ( 三) 专业知能的社会化 朱宁波日本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 0 0 0 年博士论文 9 专业知能是指从事某一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新任教师专业知能 的社会化有两方面的任务:一是使新教师的专业知识达到系统化。也就是要建立 起一个以深厚的科学哲学知识为根基,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知识体系。二 是使新教师的专业能力达到专精化。如在教育能力方面,具有善于对学生进行全 面细致的观察分析、适时启发、正面引导、恰当沟通,以及以情动人、以言动心 等基本工夫;在教学能力方面,具有精细加工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深 入浅出分析教材与准确形象表达意见等方面的艺术。此外,在组织管理学生、预 测预见未来、接受传递信息、进行社会交往等许多方面都具备相应的能力。 现在的师范教育更多的是使师范生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而没有使他们获得足 够的教育教学技能以及形成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因此,当新教师进入岗 位后,要想在短期内获得教育、教学行为就显得极为困难。 ( 四) 专业精神的社会化 专业精神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所需要的特定的思想信念与道德品质。教师的 工作作为一种传道、授业的专业活动,与其它专业有着一种明显的区别,这就是教 师的劳动对象是身心尚在发育的学生。因此,便要求教师有其独特的专业精神,即 不但应有坚强的意志力和牢固的职业信念,而且更应有大公无私、不图名、不求 利一心一意为培养后一代而奉献自己的精神。可以说,教师的信念和意志品质 是决定教师专业化的瓶颈。 新任教师从师范院校进入任教学校,处于重新寻找参照角色,明确行为规范 和角色期待的过渡时期。此时,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是支持他们走过这一困难 的“求生期”的支撑。唯有坚定的信念才能使新教师不断地克服不适应,通过不 断的实践和反思去体会为人之师的乐趣,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教师专业社会化的理论模式 社会化作为一个课题虽然受到许多学科的关注,然而不同学科对社会化探讨 的重点是不同的。人类学主要探讨个人对文化与社会的适应问题;而心理学强调 的是个人如何学习并调适群体规范、表现众人认可的社会行为或达成个人的发展 目标的过程。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关心社会化的结果而不是过程。1 当代社 会学把社会化看作主体与客体辨证互动的过程。不同的社会化理论在看待教师在 鲁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0 ,p 5 9 5 专业社会化过程中地位的问题上也有学者提出有主动、被动和辨证互动之别。1 循者这条技术路线,笔者把有关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划分为教师专业社会化被动 模式( 主要有结构功能论和冲突论,本文仅对前一理论进行分析) ,主动模式( 符 号互动论) 和辨证模式( 发展生态学理论) 等三种。新任教师的专业社会化属于 整个教师专业社会化中的特殊阶段社会化,因而有关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自然适 用于解释新任教师的专业社会化。 ( 一) 、教师专业社会化的被动模式结构功能论观点 结构一功能学派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默顿的思想为主,2 0 世纪5 0 年 代成为西方各国社会学发展主流思潮。该学派分析了社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他 们认为社会体系是由许多在结构上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功能上既相互区别又 互相协调的部分组成。强调社会制度、规范、角色等功能的发挥有助于维护社会 的均衡,促进社会的发展。他们不赞成激烈的社会改革和社会冲突,即使社会发 生冲突和变迁,也十分强调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主张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的 整合,使其社会成员具有信念、价值、情感等的相当的共识并达成一致性,保持 社会体系和谐、稳定的发展。 帕森斯从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与功能的观点来分析社会体系。他认为行动者 ( 个人或团体的) 社会行动受到动机导向和价值导向的影响,而动机导向和价值 导向都与人格、社会、文化三大体系密切相关。2 为此,他指出人们的社会行动、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并非盲目零乱的,而是“彼此交互作用的网状组织”即为 “社会体系”。对于社会体系的分析,帕森斯探讨了在一种社会制度下行动者的 角色和角色期望的意义,个人存在于社会体系的角色结构之中,其地位、身份与 社会团体期望于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有关。帕森斯还对童年社会化和成人社会化 做了区分,认为成人社会化主要是职业角色学习的过程,它起着有益于整个社会 体系的作用。 社会学家默顿是帕森斯思想的继承者,他把社会化视作为“人们选择性地获 得他们所属团体或想成为其成员的流行的价值观、态度、兴趣、知识与技能( 概 言之,文化) 的过程。”他通过对医学院学生的职业自我概念的实证研究,提出 1 如台湾学者王秋绒等参见( 台) 王秋绒教师专业社会化理论在教育实习设计上的蕴义台北:师大书 苑,1 9 9 1 ,p 1 5 - 3 0 2 ( 台) 陈奎熹教育社会学台北:三民书局,1 9 8 0 ,p 2 6 - l l - 了一幅职业社会化的图景:从大学的学生成为职业团体的新成员一直到完全成熟 一员的逐渐发展和变化过程。 结构功能学派把社会化看作是个体在社会规范和制度的制约下,进行角色 选择或扮演,而不是角色的建构。该学派的社会化模式基本上是把个人的社会化 看成是一个简单“灌空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是被动地接受社会文化和 教育的影响,从而成为社会所需的人,忽视和掩盖了个人形成和获得价值观、知 识、技能等所经历的主动探索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把社会体系视作为一个相 对稳定的实体,对于如何填补其内部的主要社会角色( 如学校社会体系中的教师 等) 这个问题社会上有一致的看法,而研究者所要做的是按照一致的看法( 如“好 教师”的标准) 和通过一定的培训和测量手段选出最可能承担规定角色的候选者, 以发挥其角色正常的社会功能,如此许多研究都暗含着一种人云亦云,基本上是 一种静止的社会观。 依据以上分析,结构功能社会化模型把社会化视作为被动社会化或社会过 度决定的过程。根据这一被动社会化模式的观点来看,教师的社会化是教师在学 校社会体系中,为达到教师职业的共同目标,通过学校组织、制度和一系列教育 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影响以及同伴与学生群体等的角色期望,使教师获得教育和教 学的知识与技能,内化职业价值与规范,表现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教师职业角色行 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社会体系( 包括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是形 成教师角色期望与规范的直接因素,其他如个人人格体系以及社会文化因素等都 影响到教师的期望与规范,也影响到教师的角色行为的表现。下列图示归纳了被 动的教师专业社会化发展理论模式( 如图1 ) 旦i 教 师 角 教师角色的期望与规范 l _ 。 豳 色 行 畚t 为 li 学校社会体系t 的非正式结构 ,q l 图1教师专业社会化的被动理论模式 ( 二) 、教师专业社会化的主动模式符号互动论观点 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 体生活的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符号互动理论由米德( m e a d ,g h ) 及布鲁默( b l u m e r , h ) 所创立,其理论来源可上溯至库利( c o o t y , c h ) 、托马 斯( t h o m a s , w i ) 及帕克( p a r k , r ) 等人的社会学理论。符号互动学派从微观社会学 层面,注重研究以符号( 包括各种语言、文字、手势、象征等) 为媒介的人与人 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以及人际互动的过程与性质等等。把自我观念作为其理论的 重要核心概念。该学派认为个人的社会化是人际互动的产物,个人是在与社会互 动中发展、构建自我,同时接受着社会化,成为社会合格的成员。总之,个人与 社会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不断的发展与变迁,实质上自我与社会是在形成过程 中的动态实体。 米德是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他从自我( s e l t ) 出发来考察社会,揭示 自我与社会的统一性。个人以符号为媒介通过与社会互动和沟通,实现个人的社 会化。米德提出了个人社会化的重要特征是形成一个有关自我的特定概念,并且 他将自我分为主观的我( i ) 和客观的我( m e ) 两部分。前者的我具有主动的评判能 力,可对他人的行为做主观的了解或解释;后者的我则是个人进行角色取代的过 程,获得概括化他人( g e n e r a l i z e do t h e r s ) 对自己的整体看法,体现了社会对自 己的要求。个人在与他人( 社会) 的互动过程中,整合主观的我与客观的我时, 常常需要重要他人( s i g n i f i c a n to t h e r s ) 的观点作为参照,从而判断、解释人际 之间的关系,以此修正或发展自我观念,并表现出恰当的角色行为。1 米德认为 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主动的地位,其主动的社会化内涵包括习得符号系统的 意义,了解人际问的互动,从而发展健全的自我。 帕克提出人际互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竞争、冲突、顺应和同化。2 他认为 竞争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是为了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竞争往往会导致冲突。 在冲突中,产生协调互动,而表面的协调或冲突的暂时消失就是顺应;冲突的结 果是在人际互动和沟通之后,个人内化了他人的价值、观点或规范的反映。这便 是同化。 , 依据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