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黄遵宪出境游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黄遵宪出境游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黄遵宪出境游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黄遵宪出境游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黄遵宪出境游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黄遵宪出境游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研究黄遵宪,学术界历来都是研究他的诗歌、思想、他与“诗界革命的关 系等,没有人专门去研究他的旅游,特别是出境游。然而,在他的经历中,出境 游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在他担任外交官远赴海外的十二年中,他所创吟咏海 外诗篇约占总诗数的三分之一,远迈前人。他短暂的一生中,出境游是他人生转 折的分水岭,之前是他身不由己的漫漫科举路,对仕途满怀希望;之后是他摇身 一变成为维新革命的领袖人物之一。因此,在出境游阶段,他的人生志向逐渐发 生了变化,异域山水风物、先进的科学文明、迥然不同的政治体制极大丰富了他 的生活经历,在诗歌创作上注入“新意境 这一现代元素,不但记述了许多前所 未见的新事物,还传播了闻所未闻的西方新知识,使他的海外诗篇焕发出异样的 光彩。 本文将选取黄遵宪出境游作为研究对象,从其所处特殊时代背景、家庭社会 背景及个人经历着手,分析黄遵宪出境游的现实原因;并以黄遵宪的诗歌作依托, 补充其他史料追溯黄遵宪一生的游历经过,分析他的旅游行为特点及旅游心态, 力争全面还原这个历史人物。 关键词:黄遵宪出境旅游诗歌 a b s t r a c t w h il es t u d y i n gh u a n gt s u n - h s i e n ,e x p e r t si n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a l w a y s c o n c e n t r a t eo nh i sp o e m s ,i d e o l o g y ,h i s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t h eh u n d r e d d a y sr e f o r m ,e t c b u tn o b o d ys t u d i e dh i st r a v e l i n g ,e s p e c i a l l yh i s o u t b o u n dt o u r i s m h o w e v e r ,h i so u t b o u n dt o u r i s mi st h ev e r yi m p o r t a n t a s p e c t si nh i s1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d u r i n gt h e1 2y e a r sa sa no v e r s e ad i p l o m a t , h ew r o t eal o tm o r ep o e m st h a no t h e rp e o p l e w h i c he q u a l so n e t h i r d so f h i s1 i f e t i m ep o e m s h i ss h o r tl i f e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s t a g e s b e f o r e h ew e n ta b r o a d ,h eh a dt os t r u g g l ef o ri m p e r i a le x a m i n a t i o n s a f t e rh e w e n ta b r o a d ,h eb e c a m eal e a d e ro ft mr e f o r m t h e r e f o r e ,w h il eh ew e n t a b r o a d ,h i sl i f ep a t hg r a d u a l l yc h a n g e d h ew e r ed e e p l yi m p r e s s e db yt h e f o r e i g ns c e n e r y ,m o d e r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d i f f e r e n t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 s o h ep u t “i n n o v a t i o n ”i nh i s p o e m s h ew r o t et h et h i n g sh ew a sn e v e rs e e n , h es p r e a dn e w l yw e s t e r nk n o w l e d g e i tm a k e sh i so u t b o u n dp o e m su n i q u ea n d s p l e n d i d i n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h u a n gt s u n h s i e n so u t b o u n dt r i pw i l l b e f o c u s e d h i sb a c k g r o u n do fs p e i c a lt i m e s ,s o c i e t y ,f a m i l ya n d h i sp e r s o n a l e x p e r i e n c ew i l lb ed i s c u s s e d h i sp o e m sa n do t h e rm a t e r i a l sw i l lb eu s e d t oa n a l y z et h er e a s o no fh i so u t b o u n dt r a v e l l i n gt r a c e k e yw o r d s :h u a n gt s u n h s i e n ,o u t b o u n d , t r a v e li n g ,p o e m s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入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 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魏王诛如期:砰够_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槐拼雌导师签名纵膨( 0 刚7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研究综述 第一章研究综述 黄遵宪( 1 8 4 8 1 9 0 5 )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嘉应( 今梅州市) 人。清末杰 出的爱国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民俗学家。他经历丰富,著述颇丰, 生平自定著作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 黄遵宪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艺术手法、倡导“我手写我口”的“新派诗”风格, 被为公认的“诗界革命巨子”1 ;其人境庐诗草化为一扫旧体诗陈腐暮气的清新之风; 黄遵宪的诗作生动记录了清末绝大多数重大历史事件,生前即被誉为晚清“诗史”,更被 外国友人称为“清一代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 位。二十世纪初以来,黄遵宪的著作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其研究情况可分为三阶 段。 1 1 初始期 第一阶段( 二十世纪初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为黄遵宪研究的初始期,研究者主要 关注于他的生平事迹、诗歌理论和创作成就,通过大量史料的整理汇集为后人逐渐展示出 了一个完整的黄遵宪的形象,属于传统的“知人论世”研究范畴,对其外交活动、政治改 革和维新思想研究甚少,尚未开拓研究新领域。 关于黄遵宪研究最早的一篇论文是1 9 0 0 年林文庆博士在新加坡自由西报上发表的 文章关于中国维新之先导者2 ,评述了黄遵宪的改革思想。之后有综论黄遵宪生平事迹、 思想主张、诗歌及记述二人友谊者梁启超,他的饮冰室诗话高度赞扬了黄遵宪的 诗歌理论和创作,称赞其是“近世诗界三杰3 之一,这些都揭开了黄遵宪研究的序幕。 一、对诗作的整理、校勘和注释 古直黄公度先生诗笺( 1 9 2 6 年) ,对人境庐诗草部分诗作特别是有关史实资料 进行了初步笺注;高崇信、尤炳圻校注重印人境庐诗草( 北平文化学社1 9 3 0 年) ,较完 整地对各篇作品都进行了校注;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 商务印书馆1 9 3 6 年) 卓立于 众书之中,考证典故颇具功力,引用史实,为当时最完善的注本,“精博可追冯氏父子之注 1 见饮冰室诗话梁启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9 年4 月 2 黄遵宪研究新论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7 年5 月 3 饮冰室诗话梁启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9 年4 月 第一章研究综述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玉溪、东坡”1 。上述著作,推进了黄遵宪研究。 二、论文著作 在内地,本阶段发表的研究论文约1 5 篇,有正先黄公度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 ( 逸经文史半月刊1 9 3 6 年7 月第1 0 期) ,评点了黄遵宪的改革实践及政绩;周作人日 本杂事诗( 逸经文史半月刊1 9 3 6 年4 月第3 期) 和人境庐诗草( 逸经文史半月 刊1 9 3 7 年3 月第2 5 期) ,对版本和修订状况做了说明,并对诗人的思想性提出重视。本阶 段出现了研究文学史的论文,如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 文艺理论研究1 9 9 3 年第 4 期)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中华书局1 9 3 1 年) 高度评价了黄遵宪的诗歌理论 及创作成就。 在海外,日本一向重视黄遵宪研究,此时主要集中在对诗歌特别是日本杂事诗的 介绍、翻译和论述上。介绍之作如实藤惠秀和丰田穰论定本 ( 中国文学 月报1 9 3 7 年8 月第2 9 号) ;其后二人对日本杂事诗( 中国文学1 9 4 1 年第7 卜7 4 号) 进行翻译并附注,是“翻刻本中最为完善的本子 2 ;论述之作如铃木虎雄读 后( 支那学1 9 3 7 年7 月第9 卷) ,认为黄遵宪于旧文学中入新思想、新意境; 丰田穰的短评关于 ( 中国文学月报1 9 3 7 年8 月第2 9 号) ,称赞黄遵宪 的诗作有个性,认为黄遵宪与日本的关系密切。 1 2 发展期 第二阶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 为黄遵宪研究的发展 期,出现了内地、港台、海外三地并重的局面。新加坡学者郑子瑜于六十年代初首提“黄 学”一说,此后学术界立足前人的研究实际,对黄遵宪的研究蒸蒸日上、巨作纷呈,俨然 成为- - f 7 新兴学科。这一时期起初仍主要集中在诗歌研究,之后便上升至更宽广的层面, 从日本国志的思想一直研究到作者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历史影响,并推黄遵 宪为“近代中国人的日本研究,其成绩最佳者 3 。 一、黄遵宪作品的进一步收集和整理 其一,诗歌。五十年代,北大中文系近代诗研究小组集中和完备地辑佚了黄遵宪诗歌, 1 谈艺录钱钟书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3 4 7 页 2 黄遵宪研究在日本管林( 光明日报1 9 8 1 年6 月2 8 日) 3 明治时代中日文化的连系实藤惠秀著陈固亭译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 9 7 1 年第8 6 8 8 页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研究综述 将“新民晚报、新小说等晚清报刊所发表的和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中所收集的作品, 以及作者的兄弟黄遵庚先生钞寄的黄遵宪青年时代的诗作 1 编作人境庐集外诗辑,完 整展现了黄遵宪诗歌风貌。 其二,笔谈。黄遵宪在日期间曾和日本学者进行大量笔谈,留下多卷珍贵笔谈遗稿。 日本学者实藤惠秀和新加坡学者郑子瑜,将4 l 则有关黄遵宪的笔谈编校成黄遵宪与日本 友人笔谈遗稿2 0 这是第一部整理出版的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的笔谈记录,也是珍贵的第一 手资料,具极高史料价值。 二、研究论文与著作 在内地,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学者们取得的进展缓慢停滞,本阶段发表的研究论文 有2 0 多篇。有不少从文学史角度评述黄遵宪诗歌理论、创作成就和影响的论文,如王瑶晚 清诗人黄遵宪( 人民文学1 9 5 1 年第4 期) 、夏衍从 想起黄遵宪( 世界知 识1 9 7 9 年第4 期) ,将作者定位为改良派诗人,肯定其爱国主义情操,批判其阶级出身 及改良主义思想具有的局限性。这段时间,出现传记著作3 部:麦若鹏黄遵宪传( 古典 文学出版社1 9 5 7 年) 材料完整、评价中肯,对研究黄颇有贡献;牛仰山黄遵宪( 中华 书局1 9 6 1 年) 简明介绍了黄一生的重要事迹;杨天石黄遵宪(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 则两者兼顾,并将黄遵宪定位为由地主阶级改革派转化而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书后 附录第一次对黄遵宪的书札文稿进行编年,方便读者参阅。王瑶祖国十二诗人( 中华书 局1 9 5 4 年) ,还将黄遵宪列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十二诗人之一。 在港台,学者研究活跃,成绩斐然,为“黄学 研究注入新生力量。传记和研究性论 文颇有分量,一共发表了4 0 多篇研究论文,比较有影响的是张朋园黄遵宪的政治思想及 其对梁启超的影响(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 9 6 9 年8 月第l 期) 论述黄、梁友情, 探讨黄对梁思想的发展及影响,并梳理二人思想发展脉络;王德昭黄遵宪与梁启超( 新 亚书院学术年刊1 9 6 9 年第1 1 期) 还重点剖析了梁思想的两大转变点。论著方面,出现 了在资料整合及研究深度、广度上皆为亮点的巨著吴天任黄公度先生传稿( 香港中 文大学出版社1 9 7 2 年) ,行文平实、材料丰富、精于考辨、文史结合,书中采用编年的形 式叙述黄氏的生平事迹并编排诗作,学术价值不蜚。 在海外,研究者主要在新加坡、日本。郑子瑜人境庐丛考( 新加坡商务印书馆1 9 5 9 年) 和黄遵宪研究专号( 南洋学报1 9 6 3 年第1 7 卷第2 辑) ,论及黄任新加坡总领事 1 人境庐集外诗辑前言北京大学近代诗研究小组编中华书局1 9 6 0 年 2 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日本早稻田大学东洋文学研究会1 9 6 8 年 3 第一章研究综述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原因、政绩及黄的文学特色,有助了解黄与新加坡的联系。郑子瑜黄遵宪与日本之关 系、陈育崧黄遵宪使德遭拒始末( 南洋学报第1 7 卷第1 辑) ,。考察了黄与日、德的 关联。日本学者侧重探讨黄的诗歌风格、成就,如岛田久美子黄遵宪解说和黄遵宪 年谱( 中国诗人选集东京岩波书店1 9 6 3 年) 。后扩展到研究日本国志及黄在中日 文化交流史上地位。澳洲j o c e l y nm i l n e r 的硕士论文“t h er e f o r mi d e a so fh u a n g t s u n h s i e n sh i s t o r yo fj a p a na n di t s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h u n d r e dd a y sr e f o r m ”( 1 9 6 2 年) 将日本国志所载的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作比较,挖掘了黄的改革思想,颇具新意。 1 3 繁荣期 第三阶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 为“黄学”研究的发展繁荣期,也是研究的 拓展与深化阶段1 。这一时期中,海外学者的研究热情更趋高涨,大陆又迎来了学术研究的 春天,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如组织学术研讨会、挖掘整理史料和发表更为精深细致的论文 专著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面地诠释了这位历史人物。近十年两岸三地的学者更关注 “黄学”研究,掀起了几次大浪潮:1 9 9 8 年召开了“纪念黄遵宪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学术” 的研讨会和座谈会;2 0 0 5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史学会在北京联合召开 了“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会后编辑出版了专题论文集黄遵宪研究 新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7 年5 月) ,使“黄学 研究达到新的高峰。 一、诗集文集 八十年代以来,黄遵宪诗集文集的整理、注释,为“黄学 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文献基 础。 诗歌选注选译本有:钟叔河日本杂事诗广注( 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 ,以长沙 富文堂刻本2 为最后定本逐一对勘,把原本删改之处以按语形式附录于诗歌后,还采辑日 本国志及人境庐诗草中有关内容来补充原注,应为最完善的日本杂事诗注本; 管林、钟贤培黄遵宪诗选( 广东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 、刘世南黄遵宪诗选注( 上海 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 、曹旭黄遵宪诗选( 华东师大出版社1 9 9 0 年;中华书局2 0 0 8 年1 月再版) 等,选材和注解都各有所长。 黄遵宪文集的整理和编纂。一、全集:如郑海麟、张伟雄编校的黄遵宪文集( 日本 1 百年来黄遵宪著述编纂状况述评( 刊于学术界总第1 2 0 期) 黄爱平2 0 0 6 年5 月 2 日本杂事诗广注钟叔河岳簏书社走向世界丛书本1 9 8 5 年第1 6 1 页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研究综述 京都中文出版社1 9 9 1 年) ,将8 0 年代以来人们整理发表的黄遵宪文稿书札进行编校出版, 虽然收录不全,但这是“黄学”研究第一部较完备的资料;陈铮黄遵宪全集( 中华书局 2 0 0 5 年) ,上册为诗文集,下册为专著日本国志,是新时期收录最完备的集大成著作。 二、专集:吴振清、徐勇的黄遵宪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 是首部黄遵宪诗文合 集;吴振清、徐勇首部点校版日本国志( 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 。 二、研究论文著作 随着学术活动的日趋活跃,黄遵宪专题研究论文和著作不胜枚举,对于深化拓展黄遵 宪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无法一一详述,在此仅浮光掠影地介绍大致发展方向。 在内地,“黄学”研究洋洋大观。 一,本阶段论文发表逾2 0 0 篇,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1 ) 文学史领域。讨论重点在 于:黄遵宪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成就,如管林辟新诗境、创新诗风的黄遵宪( 广州研究 1 9 8 4 年第3 期) ;黄遵宪与客家文化和民间文学,如陈胜林黄遵宪与客家山歌( 韶关 师专学报1 9 8 3 年第1 期) ;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如冼心福“诗界革命”中的黄遵宪 和梁启超( 客家研究辑刊1 9 9 6 年第1 辑) ;“新派诗”的创作成就代表人境庐诗 草,如陈其泰人境庐诗:新辟境界与传统形式的交融( 齐鲁学刊2 0 0 2 年第5 期) ; 研究日本杂事诗,如王立群 的明治维新解读(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3 期) 。另外,钱仲联和尤振中的黄遵宪评传( 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5 年) 还充分肯 定黄遵宪在近代诗坛的地位。2 ) 史学领域。讨论重点在于:黄遵宪的生平及政治思想的发 展历程,如子川黄遵宪的维新思想及其悲剧性结局( 贵州文史丛刊1 9 8 6 年第l 期) ;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思想,如黄铮中国近代有所作为的外交家黄遵宪( 学术论坛1 9 9 1 年第3 期) ;黄遵宪的晚年思想和他与师友间关联,如丘铸昌试论丘逢甲与康、梁、黄之 关系( 学术研究2 0 0 1 年第2 期) ;黄遵宪与中日文化交流,如杨知秋日本友谊的歌 手黄遵宪( 昆明师院学报1 9 8 0 年第3 期) ;黄遵宪与海外华侨,如李其荣黄遵 宪与美国华侨的关系试析(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 9 9 1 年第3 期) ;从民俗学、西学等角 度进行探讨的黄遵宪与近代中西文化,如张振犁晚清卓越的民俗学者黄遵宪( 河南师 大学报1 9 8 3 年第2 期) ;研究日本国志,如陈其泰简论黄遵宪 的时代价 值( 北京师大学报1 9 8 8 年第6 期) ;黄与维新运动,如葛玉岗黄遵宪与湖南新政( 安 徽师大学报1 9 8 4 年第2 期) 。 第一章研究综述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5 部专著、3 部论文集和1 部资料选编1 分别出版,具重要史料和研究价值,如盛 邦和黄遵宪史学研究( 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 、郑海鳞黄遵宪与现代中国( - - 联 书店1 9 8 8 年) 2 、徐永端黄遵宪(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 、张永芳黄遵宪梁启超 ( 春风文艺出版社1 9 9 9 年) 、黄升任黄遵宪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 及黄遵 宪研究资料选编(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 0 0 2 年) 。此外,研究还从不同侧面涉及史学领 域及文学史、史学史、文化交流史领域。 在港台,学者对黄遵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方面,对进一步深化黄遵宪诗歌研究及 梳理其生平脉络具重要参考价值。论文有香港学者梁通从魏源到黄遵宪:浅谈黄遵宪的 历史影响(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3 年第2 期) 等。论著如吴天任清黄公度先 生遵宪年谱( 台北商务印书馆1 9 8 5 年) ,在钱仲联黄公度先生年谱基础上修订成堪称 编排最翔实的黄氏年谱;蒋英豪黄遵宪师友记( 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2 年8 月;香港中 文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9 月) 是一部便于检索的工具书;张堂镝黄遵宪及其诗研究(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1 9 9 1 年) ,全面探讨黄遵宪的文学思想并深入论述黄遵宪的诗歌;等等。 在国外,美、日、韩、新、澳、加等学者开始对“黄学”产生兴趣和重视,出现了一 系列视角新颖、材料丰富、论证扎实的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论文。论著成果更是显著,如 蒲地典子“r e f o r mi nc h i n a :h u a n gt s u n h s i e na n dt h ej a p a n e s em o d e l ”3 ,生动再现 黄遵宪著名诗人、外交家及变法领袖形象;加拿大学者j d s c h m i d t “w i t h i nt h eh u m a n r e a l m :t h e p o e t r yo fh u a n gz u n x i a n ,1 8 4 8 1 9 0 5 ”4 ,首次把黄遵宪的诗作译成英文 介绍给英语国家的学者;叶钟玲黄遵宪与南洋文学( 新加坡亚洲研究学会2 0 0 2 年) 整 理收集了黄遵宪驻新期间诸多前所未见的史料。此时还出现了介绍黄遵宪海外研究论文的 译作,这些都为“黄”学在中西研究中架设了桥梁,由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综上所述,黄遵宪研究论文论著大量涌现,成就辉煌。但专门以黄遵宪出境游旅游为 切入口,查考其游历路线踪迹,论析其出境游诗文创作,从而对他在中国旅游史、旅游文 学创作中的作用与地位进行合理定位的研究,还不曾看到。黄遵宪生游历甚广,游踪遍 及南北诸省各大都会:长江中游附近的有四川( 南溪) 、湖南;长江以北到过北京、天津、 1 见一百年来黄遵宪研究述评黄胜任( 选自黄遵宪研究新论纪念黄遵宪逝世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7 年5 月) 第6 0 4 页 2 作者其后在本书基础上修订新版为:黄遵宪传中华书局2 0 0 6 年7 月 3 中国的改革:黄遵宪与日本模式哈佛大学出版社1 9 8 1 年 人境之中:黄遵宪诗歌( 1 8 4 8 1 9 0 5 ) 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研究综述 烟台;长江以南有邻近的潮州、广州、惠州,和上海、江宁、香港。他还在任各国外交官 的十多年中,漂洋过海,“百年过半洲游四”1 ,足迹历亚、非、欧、美四大洲:日本、旧 金山、安南西贡、新加坡、锡兰岛、马赛、巴黎、伦敦等国家和城市。这些旅游经历对他 的思想、文学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所能接触到的新题材、新事物都成为黄遵宪的歌 咏对象,极大拓宽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领域。从旅游中,黄遵宪领略了壮丽的山水名胜, 了解了纷繁的民俗风情和人世百态,流给后世诸多动人诗篇。在黄遵宪所作的1 1 3 5 首诗歌 2 中,笔者统计出境游诗歌约有4 5 2 首3 ,竟占诗人生平诗作的三分之一。这些诗人的乘兴之 作,忠实地还原了黄遵宪的出游路线、沿途风光和灵感火花,是对其一生游历经过、旅游 心态、旅游特征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对黄遵宪“吟到中华以外天的独特旅游经历研究具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黄遵宪的出境游诗篇洋洋大观,但从旅游的角度研究黄遵宪文学作品的,目前未见专 著,论文也不多。笔者所见相关论文有四篇:曹旭走向世界的诗人黄遵宪诗歌探索 之一(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8 3 年1 i 月) ,对于黄遵宪出境游线路进行 梳理,并对境外诗在思想性与时代性等方面略微评点;李理、张海平黄遵宪与中国近代 出境旅游( 企业家天地2 0 0 6 年1 2 月) 简单分析黄遵宪环球游历的历程及其出境游对中 国产生的积极意义;刘梦芙吟到中华以外天论黄遵宪的海外旅游诗( 合肥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 0 0 7 年3 月) 揭示了黄遵宪海外旅游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海外见闻 与时代新知黄遵宪散论之三( 锦州师院学报1 9 8 8 年第4 期) ,通过罗列出境游作品 名来对黄遵宪出境游特色进行简单分类;但未见一篇以黄遵宪出境游诗歌为依托,全面深 入地研究黄遵宪出境游背景、心态、经历与创作的专文。 笔者认为本论文可以填补这一空白,十分必要。本文选取黄遵宪出境游作品为研究对 象,首先,从其所处的晚清这一特殊时代背景、家庭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着手,具体分析 黄遵宪出境游的现实原因;其次,以黄遵宪的出境游诗歌作依托,补充其他史料追溯黄遵 宪一生的游历经过,从而对他的旅游行为及旅游心态特征进行细致分析;最后,对黄遵宪 独具特色的出境游诗作进行深入论析与阐述,力争全面准确地还原这个历史人物,希望能 对黄遵宪出境游的研究略尽绵力1 1 见己亥杂诗( 黄遵宪全集( 全二册) 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上册第1 5 3 页 2 该统计数据取自黄遵宪全集中的编辑说明,且长诗作为一首计,而不按段落计第1 页 出境游诗歌统计详见附录 7 第二章“故国江山徒梦寐”黄遵宪出境游背景分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故国江山徒梦寐 黄遵宪出境游背 景分析 黄遵宪一生足迹遍布祖国乃至世界各地,可以说,他的旅游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生活方 式,尤其是他的出境游,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诗歌创作,特别是被誉 为“古今诗家所未有、涉及到“诗界革命 的那些作品,大多出自出境游期间。本章首 先对黄遵宪旅游生涯的划分提出个人见解;在此基础上探讨他出境游的成因,发掘影响黄 遵宪出境游的主客观多种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交织关系。 2 1 黄遵宪游踪简述 一般认为,黄遵宪的一生分为读书( 1 8 6 3 1 8 7 6 ) 、出使( 1 8 7 7 - 1 8 9 4 ) 、变法( 1 8 9 5 - 1 8 9 8 ) 、乡居( 1 8 9 9 1 8 9 8 ) 四阶段2 。诚然,如果从政治上、思想上总结黄遵宪一生,这种 划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黄遵宪的一生,笔者以为,分为“四 游”更合理,即早年避难游、青年散心游、壮年公务游、晚年壮志游,从而构成他一生漫 游“发生、渐起、强音、余响 的四个阶段。 发生:同治四年一同治五年( 1 8 6 5 - 1 8 6 6 )早年避难游 1 8 6 5 年( 同治四年) ,是年仅1 8 岁的黄遵宪人生重大转折的一年。彼时,黄遵宪和叶 氏刚成婚,然而美好的生活还未展开,便在太平天国康王一举攻下嘉应之时宣告结束,社 会动荡,众人纷纷逃离家园。“爷娘弟妹牵衣语,南北东西何处行? 一叶小舟三十口3 ,一家 三十口便坐着小船沿梅江下到大埔县三河坝避难,由于“一水通潮州”,接下来便逃往潮州, 途中发现“有盗伏林莽”,其“快橹飞如雨 ,惊心动魄之际,船夫拼命划船逃生激怒了盗 贼,此时众人只希望能倾家荡产保住性命,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声霹雳炮,杀贼贼遽去”, 黄遵宪一家虽虎口逃生,却已“僵伏尚如鼠 “扶床面色灰”4 。 全家暂栖水滨后,诗人面对战乱的恐惧与逃亡的苦难,回忆旅途的所见所闻,不禁感 慨“凄凉石马吊荒邱( - - 河有翁仁夫墓) ,谁识茫茫一客愁? 可恨此邦难与处,曾非吾土 见徐世昌晚晴锣诗汇( 人境庐诗草笺注钱仲联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1 年第1 2 8 2 页) 2 见杨天石所撰写的“黄遵宪”条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6 年1 1 月第2 8 5 页) 3 见乙丑十一月避乱大埔三河虚(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7 2 页 4 见潮州行(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7 2 页 8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故国江山徒梦寐”黄遵宪出境游背景分析 强登楼。1 。他看到百姓哭诉清军作战不力,反以丈夫头颅充数邀功行赏,“今日报战功, 正赖尔民首2 ;官兵贪生怕死、胆小如鼠,“登屋人惊流矢及,关城官既凿垣逃3 ;清政 府不作为导致百姓民不聊生,“东南局全输却,当局翻成袖手看4 。也有写太平军野蛮样 貌,“红巾系我腰,绿纱裹我头”;喝酒成瘾,嗜赌成性,且男女关系混乱,“朝倾百斛酒, 暮饱千头羊。时时赌博繁,夜夜迎新娘 “今日阿哥妻,明日旁人可”5 ,诗人生动形象地 述说了逃亡途中的众生相。 黄遵宪一家直到次年春太平军被歼,才“举家开口笑,一棹出江城”,“即别潮州去, 还从蓬辣归 6 ,坐船回到已成灰烬的家园,慨叹“吾家本富饶,频岁遭乱离。累叶积珠翠, 历劫无一遗。7 ,从此家道中落。其母靠典当首饰补贴家用,后因过度操劳,在前往其夫 任职所在地广西休养的途中生病去世。 这次出行虽然只有短短半年,且并非黄遵宪的个人意愿,但却给他的生活带来翻天覆 地的变化。通过此次战乱,使得初出茅庐的黄遵宪写下乙丑十一月避乱大埔三河虚、潮 州行、拔自贼中述所闻、乱后归家等近3 0 首避难游诗作,均以五言古体或五言、七 言近体写就,写史与抒情和谐统一。这一较短的行旅生涯,使黄遵宪亲眼目睹了晚清社会 的诸多问题,认识了清朝统治的腐朽,萌动了他实行改革的紧迫愿望。就在太平军攻打嘉 应之时,他便开始关注时事,“惟念大乱平,正当补弊偏8 ,其后诗作中多有描写国家动荡 的现实及对民族存亡的担忧。家道中落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又使得黄遵宪必须摆脱从前“绝 无求宝贵之心,而颇有树勋名之念9 ”的读书生活,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下决心以传统 的八股取士之路求一改现状。因此,“补弊偏”的改革思想与“树勋名 的传统仕途,在青 年的黄遵宪身上形成了初步的纠结,当然,传统的求仕之路,无疑是主流。 渐起:同治六年( i 8 6 7 ) 一光绪二年( 1 8 7 6 )青年散心游 俗话说“有穷秀才,无穷举人”,中举才有望飞黄腾达,重回家乡的黄遵宪也同样走上 了这条漫漫科举路。诗人曾在感怀中提出“儒生不出门,勿论当世事。识时贵如今, 见乙丑十- ) l 辟乱大埔三河虚题南安寺壁八首(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1 8 6 页 。见古从军乐( 乙丑) (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1 8 6 页 。见乙丑十二月辟乱大埔三河虚题南安寺壁八首(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1 8 5 页 见乙丑十一月避乱大埔三河虚(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7 1 页 见拔自贼中述所闻(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7 2 页 。见乱后归家(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7 3 页 7 见送女弟(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7 3 页 。见感怀(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7 l 页 9 见黄增章、陈志雄杰出的诗人外交家黄遵宪广东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8 月第1 1 页 9 第二章“故国江山徒梦寐”黄遵宪出境游背景分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通情贵阅世。1 的观点,认为只有走出家门,才能了解当今社会的情况。黄遵宪也确实在 一次次的出行中,逐渐明确了未来的前进方向。 1 8 6 7 年( 同治六年) 黄遵宪考中秀才,结识了同州士子胡曦,二人一见如故,成为莫 逆之交,常出游吟诗唱和。夏天,二人同经兴宁、五华赴广州应考,虽未中举人,却在惠 州游览了“万顷青琉璃 、“万碧含露唾 的名胜丰湖,欣赏“森森 然的翠竹,“亭亭 而立的荷叶,通过“谁能出尘世,一脱束缚苦 2 ,流露出因家贫而必须博取功名、有所作 为,而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 此次科举失利并没有让黄遵宪消沉,反而使他认识到当时的文学界和思想界都被复古 思潮所束缚,所学知识与现实所需的大相径庭,他开始严肃思考该如何更正确地继承和吸 收传统文化。次年,2 1 岁的黄遵宪在家写下被后世文学界尊为中国近代“诗歌革命 的宣 言书杂感组诗。“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3 ,主张摆脱故纸堆、摆脱陈陈因袭的 拟古诗风的束缚,独立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用“流俗语 入诗。这不仅是诗人自己的 诗歌主张,也成了后世“诗界革命”的一面大旗。 1 8 7 0 年( 同治九年) ,暮春三月,花絮飘飞,黄遵宪第二次去广州应乡试。在广州逗 留期间,他游潘园、还重游丰湖,并在试院的矮屋中结识将门之子罗少珊,中秋共登明远 楼,“蹑衣径上梯百尺,凭栏要到塔七尖,由于塔高怕被风吹走,还互相搀扶前进,吟诗 感慨“别来此月几圆缺,三人两地同观瞻4 。诗人还记录广州途中所见所感,瞻仰了岿然 屹立的“战台祠庙”,极力讴歌关天培这一爱国将领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和将略,及其光 荣殉国的事迹;“驱鳄难除海大鱼”,因清政府难以抵抗英人船舰的侵略以致国家前途堪忧, 而倍感“寂寞”和“空虚5 。 值得一提的是,在回程途中,黄遵宪特别去了香港。在短暂的香港旅途中,诗人开眼 界、广见闻,眼见昔日的祖国海岛变成了如今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乐园,诗人心情沉痛、感 触颇深,他作诗香港感怀十首指明了陌生的西方文明有先进性和侵略性两重性质。且 当时天津教案6 反响极大,黄遵宪明白了只有读洋书、懂洋务,才能抵挡洋人。香港行后, 诗人开始了解和研究中外关系。他为了解天津教案真相,开始翻阅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的 1 见感怀(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7 1 页 2 见游丰湖(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7 4 页 3 见杂感(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7 5 页 见庚午中秋夜始识罗少珊文仲于矮屋中遂偕诗五共登明远楼看月少珊有诗作此追和时癸酉孟秋也( 黄遵宪全集 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8 l 页 5 见羊城感赋(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8 2 页 。见徐永瑞黄遵宪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9 年儿月第2 6 页 l o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寥第二章“故国江山徒梦寐”黄遵宪出境游背景分析 万国公报和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科学、国际公法、历史地理等方面知识, 产生了开眼看世界的重大影响。 翻译的西学书籍,涉及西方工业制造、自然社会 这对深受传统文化和正统儒家学说浸润的黄遵宪 不幸的是,黄遵宪此次应试再次名落孙山,给他带来不小打击。他一方面心有不甘, 厌恶科举;另一方面又无可奈何地准备下次应试。1 8 7 1 年( 同治十年) ,2 4 岁的黄遵宪参 加岁试,中第一名,补廪膳生。次年考取拔贡生,得到参d h j s 顷天( 以北京为顺天府) 乡试 资格。周琨是主持这两次考试考官何廷谦的幕僚,黄遵宪在和周朗山琨见赠之作中和 周琨提及当今“儒生读书不识羞,动夸虎头燕颔径取万户侯。万户侯耳岂足道,乌知今日 裨瀛大海还有大九州。m ,这首诗是黄遵宪一生中值得特别重视的作品,表达了他非但谴 责那些见识浅薄的儒生,还鄙视当年的“万户侯 ,因为这些声名显赫的“万户侯”并不 知晓“大九州”,而黄遵宪心目中的英雄是能够放眼“大九州 ,接触和了解大干世界的, 这也是他日后选择放弃举业,远赴海外的思想基础。因此,周琨称赞黄遵宪为“过岭以来 所见士,君一人耳。2 ,不是朋友间的应酬,也不是简单的赞誉,而是对挚友胸怀全球的 高度评价。 1 8 7 3 年( 同治十二年) ,黄遵宪以新科拔贡生的资格三赴广州参加乡试,仍未中式。 次年春,得到参加顺天乡试资格的黄遵宪决定北上应考,他与胡曦等人由海道北上,启程 去北京,仍然落榜,但黄遵宪决定留下准备下一次乡试。京城官僚云集,许多从各地进京 应试的文人都会通过千丝万缕的关系以求达官贵人举荐,正巧黄父黄鸿藻任职京城户部, 黄遵宪在父亲举荐下得到不少官员赏识,特别是客籍的何如璋、邓承修,这对他的政治生 涯产生一定影响。1 8 7 5 年,陈兰彬奉命出使美国时曾邀黄遵宪同行,遭黄父推却,黄遵宪 也默认了;丁日昌出任福建巡抚时也曾邀黄遵宪随行作幕僚,黄遵宪同样婉言谢绝。这一 时期的黄遵宪是矛盾的,他已经萌发了俯瞰大九州的雄心,却又拒绝奔赴美国;他有做幕 僚的才略,却不肯入丁日昌的幕府;原因是黄遵宪还是想得到科举功名,也就是说,他希 望得到能够入仕的功名,获得体制内的基本认可,再来大鹏展翅,一展宏图。和父亲相处 的日子,对黄遵宪人生道路是一大转折,因为父亲提供了机会,黄遵宪积累了与官场交往 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也在进一步等待机会的降临。 1 8 7 6 年春( 光绪二年) ,黄遵宪乘轮船漫游天津之后,又随父到山东烟台,结识洋务 见和周朗山琨见赠之作中(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7 9 页 2 见寄和周朗山诗跋(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2 3 9 页 第二章“故国江山徒梦寐”黄遵宪出境游背景分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派官僚李鸿章、龚易图和张荫桓等人,黄遵宪论及时务侃侃而谈,被李鸿章誉为“霸才1 。 这代表了黄遵宪与洋务派之间开始产生正式的关联。张荫桓有维新思想,对黄遵宪有一定 影响,特别是李鸿章签定了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后,二人经常在一起对国家大事和中 外关系发表独到见解,认为只有注重外交策略,才能解决国际纠纷,这也使黄遵宪产生了 从事外交工作的念头。 秋天,黄遵宪再次进京参加顺天乡试,年近三十终于中举,1 2 月,何如璋被任命为中 国第一任驻日公使,于是黄遵宪以世侄之身份请求何如璋让他随从东渡2 。何如璋欣然答应, 奏以黄遵宪充参赞官随行出使日本。 临行前夕,诗人想起即将远离故乡和妻子,想象伉俪情深的二人分别后的相互思念, 充斥着怅惘的离情别绪:“十车欢聚不知愁,今日分飞独远游。知否吾妻桥上望,淡烟疏 柳几行秋。”但黄遵宪更多考虑的是,“如此头颅如此腹,此行万里亦奇哉! 诸公未见靴尖 超,待我扶桑濯足来。3 “濯足 用的是马周长安濯足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官位虽低,却 要做一番大事业的理想,表现出他对赴日外交工作一展才能的信心及希望早日实现抱负的 心情。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志在功名的黄遵宪刚中举人,不是进一步去考进士,而是立 即应聘奔赴海外当幕僚。说明黄遵宪虽然屡次赴考,但心中对科举是越来越深恶痛绝;也 说明黄遵宪放眼“大九州”的想法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时机成熟,就会去勇于实践的。所 以,“补弊偏 、“大九州 与“树勋名 的纠结,此时在黄遵宪身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前 者终于战胜了后者,“补弊偏”与“大九州”结合的黄遵宪迎来了平生第二次海外游,第 一次异国游,也给自己争取了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强音:光绪三年( 1 8 7 7 ) 一光绪二十年( 1 8 9 4 )壮年公务游 1 8 7 7 年( 光绪三年) 1 0 月2 3 日,黄遵宪随使东渡,开始了在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樱花 岛国日本的外交活动。1 1 月4 日,他们登陆后,受到日本友人和华侨的欢迎,家家门 前挂着国旗,点上灯笼,小学生们摇着小旗夹道迎接4 。2 4 日黄遵宪随何如璋赴东京皇宫拜 见天皇,递呈国书。这是自魏晋隋唐以来,中日第一次建立正式外交关系5 。当时正值1 8 6 8 明治维新后,日本通过一系列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黄遵宪迫切希望了解日本如何通过 1 见李肃毅侯挽诗(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1 8 3 页 2 见麦若鹏黄遵宪传古典文学出版社1 9 5 7 年第2 6 页 3 见将之日本题半身写真寄诸友( 黄遵宪全集陈铮编中华书局2 0 0 5 年3 月) 第9 1 页 见黄增章、陈志雄杰出的诗人外交家黄遵宪广东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8 月第1 9 页 5 见曹旭黄遵宪大事年表( 黄遵宪诗选曹旭选注中华书局2 0 0 8 年1 月) 第1 9 7 页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故国江山徒梦寐”黄遵宪出境游背景分析 学习西方变法自强,因此他开始关心西学。他接触到西方传播来的法国启蒙运动先驱卢梭、 孟德斯鸠的著作,感受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学说的影响,开始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 和“自由”思想,关注国际形势与世界历史,重点研究日本史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现实。 对何如璋提了“中国必变从西法。其变法也,或如日本之自强,或如埃及之被逼,或如印 度之受辖,或如波兰之瓜分,则吾不敢知,要之必变。将此藏之石函,三十午后,其言必 验。1 的想法。他深入接触日本社会,努力学习日文以便搜集各方资料,终以顽强的毅力, 在离开日本前写完介绍日本典章制度巨著日本国志的草稿,此书大大加深当时中国人 对日本的认识、了解和研究。 黄遵宪一行于东京芝山月界僧院设清使馆办公,许多热爱中国文化的日本友人和汉学 家纷纷前来拜访,伊藤春辅、重野成斋、岩谷六一、日下部东作、石川英、宫本鸭北、青 山季卿、罔鹿门等和黄遵宪一起出游,结下深厚情谊。虽然中日语言不同,但黄遵宪、何 如璋等与日本友人通过汉字形式留下大量笔谈,涉及两国政治、风俗、文艺、风俗,是研 究当时中日关系史及明治维新史的珍贵资料。 如果说当初黄遵宪的“大九州”,还是个朦胧的概念,在日本,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存 在。从理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