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陕西彬县水北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分期研究.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陕西彬县水北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分期研究.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陕西彬县水北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分期研究.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陕西彬县水北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分期研究.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陕西彬县水北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分期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关中西部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之一,数十年来的考古 调查、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仰韶文化遗存。自2 0 世纪5 0 年代半坡 和庙底沟遗址的发掘开始,仰韶文化的分期就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 问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学者们对渭水流域仰韶文化的分期形 成了三期四段说、五期说、六期说、三期六段说等多种观点。 水北遗址是关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大规模发掘的一处重要遗址,获 得了一批丰富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资料。笔者有幸参加了水北遗址的田 野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对这批资料有较多的认识与理解,在此基础 上依据遗迹单位的相互关系对水北遗址进行了分期研究。依据水北遗 址的分期结果,本文对关中西部地区各典型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进 行了分期尝试,将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分为两期四段,最 后通过与周边地区同时期遗存陶器的对比概括出水北遗址的特点。 关键词:水北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分期研究 a b s t r a c t t h ew e s t e r no fg u a n z h o n gr e g i o n si so n eo ft h ec e n t r a l so fy a n g s h a o c u l t u r e f o rt h em a n yp a s ty e a r s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e x c a v a t i o n ,t h o u s a n d s o fa n c i e n tr u i n sh a v eb e e nf o u n d d i v i d i n gt h es t a g e so fy a n g s h a oc u l t u r e h a sb e c o m ea ni s s u ew h i c ha t t r a c t e dt h ea t t e n t i o no fa c a d e m i cw o r l d s i n c et h e19 5 0 s ,w h e nt h eb a n p os i t ea n d t h em i a o d i g o us i t ew e r ed u gu p a f t e rm o r et h e5 0y e a r s r e s e a r c h ,s c h o l a r sp u tf o r w a r dm a n yv i e w so n d i v i d i n g t h e s t a g e s o fy a n g s h a oc u l t u r e ,s u c h a st h r e e s t a g e s ,f i v e s t a g e s s i xs t a g e s t h es h u i b e is i t ei s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s i t e sw h i c hw a se x c a v a t e d r e c e n t l yi nt h ew e s t e r no fg u a n z h o n gr e g i o n s t h ea u t h o rs o r t e do u tt h e i n f o m a t i o no fs h u i b e is i t ea n dd i v i d e di ti n t ot w os t a g e s ,e a c hs t a g ec o u l d 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w os h o r t e rs t a g e s b a s e do nt h ep e r i o d i z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o f t h i ss i t e ,w ed i v i d e do t h e rs i t e si n t h i sr e g i o n f i n a l l y , w e d i s c u s s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s h u i b e is i t ea n dt h e s i t e s s u r r o u n d i n g s ,t h e n s u m m a r i z e d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s h u i b e is i t e : k e yw o r d s :s h u i b e is i t e t h er e m a i n so ft h em i d d l ea n dl a t e r s t a g e so f y a n g s h a oc u l t u r ep e r i o d i z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二、仰韶文化晚期特征 第三节与周边地区同期遗存陶器的对比研究 一、与关中东部地区的对比 二、与泾水上游地区的对比 三、与渭水上游地区的对比 3 5 3 6 3 6 3 7 3 8 结语4 0 主要参考文献一4 l 后记一4 2 插表目录 表一水北遗址各单位分组陶器型式统计表2 0 表二水北遗址仰韶遗存主要遗迹单位陶质纹饰比较表2 1 表三关中西部主要遗址仰文化中晚期遗存分期对比表3 4 插图目录 图一关中西部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典型遗址分布图1 图二水北遗址c t 7 南壁剖面图一1 1 图三水北遗址典型单位共存器物一12 图四水北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陶器演变图一二1 7 图五案板遗址陶器分期图2 4 图六王家嘴遗址陶器分期图一2 5 图七 霸关口遗址陶器分期图一2 6 图八 白家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陶器分期图一27 图九福临堡遗址陶器分期图一29 图十 北首岭遗址上层陶器分期图一3 0 图十一原子头遗址陶器分期图 ( 三六期) 一3 2 图十二关中东部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陶器3 7 图十三 泾水上游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陶器一38 图十四渭水上游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陶器3 9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 论文的知识产权单位属于西北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 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本人保证,毕业后结合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再撰写的 文章一律注明作者单位为西北大学。 保密论文待解密后适用本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i 茎盈控 指导教师签名: 7 叼7 年r 月访日,口7 年歹月名目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絮琢可 砂7 年1 月畸日 陕西彬县水北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分期研究 兼论关中西部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的分期与特征 第一章绪论弟一早殖记 第一节研究的时空范围 陕西关中地区,通常指位于秦岭和黄土高原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东 西长近4 0 0 公里的区域。本文所指关中西部,东以西安左近为界,西至宝鸡峡, 北至陇县、长武一线,南至秦岭,大体包括渭水中游及其支流泾水中下游和千河 流域。从地理环境上看,仰韶文化时期,这一区域位于渭泾流域的中心,与周邻 其它文化系统相距较远,应属渭泾水流域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这一地区的仰韶 文化中晚期,分布着以扶风案板、岐山王家嘴、宝鸡福临堡等为代表的遗存。本 文拟以陕西彬县水北遗址的研究为基础,对关中西部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的分期 及其特征再探索( 图一) 第二节关中西部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概况 一、遗址调查概况 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遗存的发现,可追溯到上世纪3 0 年代。1 9 3 3 年北平研究 院考古组主任徐炳昶带队,对关中地区渭河流域开展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工作,在 西安东郊发现米家崖遗址,含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在长安县沣河流域发现有姜 城堡仰韶文化遗址。在这些遗址上采集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及仰韶文化红陶和彩 陶片回。这是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遗存的最早发现。 1 9 3 8 年上半年,历史语言研究所派石璋如对陕西的宝鸡、三原、旬邑、淳 化等县市进行考古调查。在淳化发现了焦家河及三水坊两处仰韶文化遗址。1 9 4 3 年2 月,石璋如先生沿泾水东下至彬县,共发现史前遗址2 3 处,其中仰韶文化 遗址1 8 处4 月,石璋如在耀县南关发现仰韶文化遗址一处,在此之前史语所 马元材也曾调查过这个遗址。5 月至7 月,石璋如对长安、户县、武功、扶风、 歧山及凤翔等县进行调查,发现史前遗址1 0 多处,包括长安县的沣镐遗址以及 回回镇、福应寺、洛水村等遗址o 。 1 9 5 1 至1 9 5 3 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调查发掘队对长安的津河流域及 皂河、沪河中游一带开展考古调查工作,发现仰韶文化遗址1 6 处( 包括解放前 已发现的鱼化寨、米家崖遗址) o 在苏秉琦、吴汝祚的文章中介绍这次调查曾 扩大到濡河一带,使西安附近的仰韶文化遗址增加到2 l 处回。1 9 5 7 年和1 9 5 9 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调查发掘队为配合沣镐遗址的发掘,对长安的皂河以 西以及户县的涝河以东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4 5 处o 。1 9 5 7 年,为了了解沪灞河流域的古文化面貌及配合对半坡遗址的发掘研究,张彦煌对 西安以东的泸灞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2 9 处。 1 9 5 9 年,考古研究所渭水调查发掘队,在凤翔、岐山、眉县、武功、咸阳、 乾县、彬县、长武、旬邑、扶风、兴平、宝鸡市、周至等地共发现仰韶文化中晚 期遗址7 6 处,其中彬县水铺村、衙背后、西山,咸阳尹家村,眉县上第二坡、 o 徐炳昶:陕西最近发现之新石器时代遗址,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 ,7 卷6 期,1 9 3 6 年 o 石璋如:考古年表) ,1 9 5 2 年 石兴邦:沣镐一带考古调查简报 ,考古通讯) 1 9 5 1 年l 期 o 苏秉琦、吴汝柞:西安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分布) ,考古通讯 1 9 5 6 年2 期 o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陕西长安户县调查与试掘简报,考古,1 9 6 2 年6 期 o 张彦煌:泸灞两河沿岸的古文化遗址,考古 1 9 6 1 年l l 期 2 清秋、韩家沟,兴平塔尔寺,武功南石灰店子、游风,乾县上陆陌,风翔董家庄, 扶风芦家、常家窑、姜塬西村,周至西柿林,岐山柳沟、王家嘴、姚家底、拐沟、 任家沟、夏岭堡,宝鸡牛家嘴、田家岭、姬家店,杨家等2 6 处遗址发表有资料回。 1 9 5 9 年3 月,为配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渭水流域进行的考古调查,陕西 考古所渭水队在凤翔、兴平一带调查,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3 2 处,能确定为仰 韶文化中晚期的有姜源四村、游凤、彪角、底寺四处o 。1 9 6 0 年5 月,陕西省考 古所泾水队为配合下孟村遗址的发掘,对下孟村附近的泾河上游长武、北极调查, 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共8 处,均发表有相关资料o 1 9 7 9 一1 9 8 0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武功发掘队两次在武功 县境内渭水、漆水河沿岸调查,发现1 3 处庙底沟类型遗址,其中游风、疙瘩庙 两处发表有相关器物回。 1 9 8 4 年春,宝鸡市考古队对境内的3 7 处遗址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在桑园 堡、先锋村、黄家场、傅家村、林家村、塔稍、杨家沟、黄家场、兴隆等9 个地 点均发现仰韶文化中晚期陶器o 。1 9 9 1 年3 、4 月问及1 9 9 3 年3 月,西北大学王 世和、钱耀鹏等对渭北三原、长武等地调查,此次调查的位于关中西部的三原洪 水,彬县衙背后,千阳丰头、望鲁台、梨树村,宝鸡高家坪等遗址都发现有仰韶 文化中晚期陶器回。 2 0 0 2 年9 月- - 1 2 月,周原考古队对周原七星河流域进行了调查,共发现 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1 8 处o 。 2 0 0 5 年,西北大学考古学系在长武、彬县、淳化一带调查,在长武东原, 彬县弥家河、北芦,淳化黑豆嘴、西梁家等遗址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期陶器回 综上所述,并结合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o 的统计,关中西部地区 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共有5 0 0 余处,其中可确定为仰韶文化中期的遗址有1 8 2 处,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址有1 2 1 处。 o 考古研究所渭水调查发掘队:陕西渭水流域调查简报) 考古 l 够9 年l l 期 o 陕西考古所渭水队:陕西凤翔、兴平两县考古调查简报t 考古 1 9 6 0 年3 期 o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水队:陕西泾水上游调查 ,考古 1 9 6 2 年6 期 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武功发掘队:陕西武功县新石器时代及西周遗址调查 ,考古) l 粥3 年5 期 o 宝鸡市考古队:宝鸡市附近古遗址调查 ,文物 l 粥9 年6 期 o 王世和、钱耀鹏:渭北三原、长武等地考古调查 ,考古与文物) 1 9 9 6 年i 期 o 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七星河流域2 0 0 2 年考古调查报告,考古学报,2 0 0 5 年4 期 o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教研室资料 国家文物局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 ,西安地图出版社,1 9 9 8 年 3 二、遗址发掘概况 1 9 3 4 年北平研究院与陕西省组成陕西考古学会,由徐炳昶任主任,发掘了 宝鸡斗鸡台遗址,发掘工作持续到1 9 3 7 年6 月。斗鸡台遗址的史前文化遗存相 当丰富,它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的遗迹遗物回 1 9 4 3 年2 月,石璋如先生在进行调查的同时,对彬县的老虎煞遗址进行了 试掘,开挖长2 0 米的探沟一条,在下层发现仰韶文化堆积。于5 月2 日对镐京 遗址进行试掘,6 月1 7 日至1 9 日对岐阳堡遗址开挖探沟五条,在城隍庙北发现 单纯的仰韶文化堆积,在夹嘴附近的下层发现仰韶文化堆积,同时还发现白灰面 遗迹口。 1 9 5 9 1 9 6 0 年,陕西考古所泾水队对彬县下孟村的发掘o ,发现了半坡类 型与庙底沟类型的地层关系,从而第一次搞清了半坡遗存与庙底沟遗存的先后关 系。 1 9 5 8 1 9 6 0 年,1 9 7 7 一1 9 7 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宝鸡北 首岭遗址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发掘o ,总面积4 7 2 7 平方米。北首岭遗址的仰韶文化 地层堆积颇为复杂,有较多的叠压、打破关系,仰韶文化中晚期遗迹有房址、灰 坑、窑址、墓葬等。遗物主要是陶器,并有少量石、骨器。 1 9 7 9 一1 9 8 1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浒西庄遗址进行了发掘。, 总面积1 2 0 4 平方米。浒西庄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较少。遗迹仅有房址,共发表 了3 个单位包括罐、盆、钵、尖底瓶在内的共8 件器物。各遗迹单位无叠压打破 关系,而且都被同一层所叠压。 , 1 9 8 2 年秋,西安半坡博物馆对岐山王家嘴遗址进行了试掘 ,发掘总面积3 0 7 平方米。此次发掘重点是庙底沟类型和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发现的遗迹有窖穴、 窑址和墓葬等,共发表了1 5 个单位包括钵、碗、盆、瓮、盘、罐、器座、盂、 瓶等在内的陶器8 6 件。陶色以红陶为主,灰陶次之,黑陶较少遗迹间有少量 的叠压打破关系,发掘者认为王家嘴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是发现了仰韶文化庙底 。苏秉琦:4 - 鸡台沟东区墓葬,目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1 9 4 8 年 o 石璋如:考古年表 ,1 9 5 2 年 。陕西考古所泾水队:陕西彬县下盂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 1 9 6 0 年i 期;陕西省社会科学i 亮考古研 究所泾水队:陕西彬县下盂村仰韶文化遗址续掘简报,考古 1 9 6 2 年6 期 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 ,文物出版社,1 9 8 3 年1 2 月 中国杜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报告 ,文物出版社,1 9 8 8 年6 月 。西安半坡博物馆;陕西岐山王家嘴遗址的调查与试掘 ,史前研究 1 9 8 4 年3 期 4 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的地层叠压关系。 1 9 8 2 年秋- - 1 9 8 3 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发掘了武 功黄家河遗址,发掘总面积8 0 0 平方米其仰韶文化晚期遗迹仅有灰坑,共发 表了两个单位的8 件器物。陶色以红陶为主。各遗迹单位无叠压打破关系而且都 被同一层所压 1 9 8 4 1 9 8 5 年,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对福 临堡遗址进行了发掘o ,总面积1 3 4 4 平方米。福临堡遗址的文化面貌主要为仰韶 文化中晚期,地层堆积较为复杂,有多组叠压打破关系。遗迹有灰坑、房址、陶 窑、墓葬等。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器形包括钵、碗、盆、瓮、盘、罐、器座、 瓶、缸等,并有部分石、骨、蚌器。陶器以红陶为主,灰、褐陶的比例较小。 1 9 8 4 一1 9 9 3 年,西北大学考古专业对扶风案板遗址进行了六次发掘固,发 掘总面积为2 7 0 0 余平方米,获得了一批从仰韶文化中期到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存 案板遗址地层关系复杂,有较多的叠压打破关系,仰韶文化中晚期的遗迹有房址、 灰坑等,仰韶文化晚期房址f 3 为罕见的大型建筑。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骨 角器等。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褐陶、黑陶较少 1 9 9 0 年8 月,宝鸡市考古队发掘了宝鸡高家村遗址田,发掘总面积3 0 0 平方 米。遗址内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较少,仅发现灰坑等遗迹,发表的器物有钵、 罐等。陶器以红陶为主,其它少见各遗迹间无叠压打破关系,而且都被同一层 所叠压。 1 9 9 1 1 9 9 2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中铁路考古队在配合宝中铁路建设 施工进行考古发掘清理的同时,对陇县霸关口遗址进行了1 2 5 平方米的试掘。 发现有仰韶文化晚期的灰坑8 个,出土的遗物有:石器8 件,骨器和蚌器各1 件,陶器发表的有钵、盆、盘、瓶、罐、灶、杯、器盖、纺轮和陶环等2 8 件, 以泥质红陶与夹砂红陶为大宗,并有少量的灰褐色陶发掘者认为该遗址与宝鸡 福l 靥堡遗址第二、三期在年代和文化性质方面应当比较接近或者一致。 1 9 9 1 1 9 9 2 年,宝鸡市考古队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了陇县原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武功发掘队:( 1 9 8 2 - - 1 9 年武功黄家河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 1 9 8 8 年 7 期 o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站:宝鸡福临堡,文物出版社,1 9 9 3 年6 月 o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专业: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 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l o 月 o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宝鸡市高家村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 1 9 9 8 年4 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中铁路考古队:陕西陇县霸关口遗址试掘简报k 考古与文物) 1 9 9 8 年1 期 5 头遗址o ,发掘总面积3 8 0 0 多平方米。原子头遗址包含有老官台文化至龙山文化 早期的各个时期的遗存,地层关系较为复杂,其仰韶文化中晚期遗迹有房址、陶 窑、墓葬、灰坑等遗物主要是陶器,并有部分石、骨器。陶色以红陶为主,褐 陶、灰陶次之 1 9 9 3 年8 、9 月份,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眉县自家村遗址进行了发掘o ,发 掘面积为2 5 0 平方米,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迹有房址、灰坑。共发表1 5 个 单位包括钵、碗、盆、盘、甑、瓶、小壶、罐、瓮、小杯在内的陶器共2 9 件, 石器2 3 件及骨器1 件。陶系以细泥红陶与夹砂红陶为主,并有少量的细泥或夹 砂灰、褐、黑色陶。 1 9 9 7 年8 月至l o 月,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对扶风案板遗址( 下河区) 进行了 发掘o ,发掘面积3 0 0 平方米,清理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迹有房址、灰坑、灰沟 等。共发表1 6 个单位包括瓶、钵、碗、盆、罐、缸、瓮等在内的陶质生活用具 6 9 件。遗物主要为陶器,并有少量的石器。陶色以红色为主,灰色次之,彩陶 占有一定比例。经过整理,存在叠压打破关系并发表器物的单位有五组宝鸡市 考古工作队还在当地征集到4 件陶器。 2 0 0 4 年4 - - 8 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旬邑 县博物馆联合对旬邑县下魏洛遗址进行了发掘o ,揭露面积达1 5 0 0 平方米。发现 的仰韶文化遗存仅有灰坑,出土有少量仰韶文化中期的陶器。 三、研究概况 渭水流域的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区域,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研究, 是从2 0 世纪5 0 年代半坡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开始的。当时,关于半坡和庙底沟两 类遗存孰早孰晚问题的讨论,引发了学术界对仰韶文化分期的最初关注。 2 0 世纪6 0 年代初,陕硬彬县下孟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半坡下层类遗存 与庙底沟一期类遗存的地层关系,从而首次解决了二者之间的早晚关系问题。 严文明先生在分析半坡遗址地层关系的基础上,将半坡遗址的仰韶文化分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原子头,文物出版社,2 5 年1 月 o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眉县自家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1 9 9 6 年6 期; o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扶风案板遗址( 下河区) 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 2 0 0 3 年5 期 o 陈洪海,刘瑞俊:陕西旬邑下魏洛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 ,西北大学学报) 2 0 0 4 年5 期 陕西考古所泾水队:陕西彬县下孟村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 1 9 年l 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泾水队:陕西彬县下孟村仰韶文化遗址续掘简报 ,考古 1 9 6 2 年6 期 6 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属半坡类型,本身又可分为前、后两段;中期属庙底沟 类型,晚期属半坡晚期类型o 这一分期研究为进一步探索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分 期问题奠定了类型学基础,从而建立了仰韶文化三期划分方案的基本框架。 2 0 世纪7 0 年代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的发掘o ,找到了西王村仰韶早期( 庙 底沟类型) 和仰韶晚期( 与半坡遗址晚期基本相同) 遗存的地层叠压关系,从而 确认半坡上层遗存应属于仰韶文化晚期遗存 梁星彭先生依据北首岭遗址的发掘资料,认为关中地区的庙底沟类型和半坡 晚期类型遗存都是从半坡类型发展而来的,半坡上层类型在关中地区可分前、后 两个阶段,前者以北首岭上层为代表,后者以半坡上层为代表。关中以外的西王 村仰韶晚期遗存是比半坡上层更晚的同类遗存。半坡上层类型可能比庙底沟类型 形成得晚一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承袭的关系,而是在不同阶段曾有过平行发 展的时间o 。 2 0 世纪8 0 年代,严文明先生在对北首岭、下孟村、半坡、姜寨、泉护村等遗 址分期的基础上,将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分为五期,其中第一、二、三、四期分别 与姜寨遗址前四期对应,把泉护村二期遗存划归第五期。并认为泉护村二期遗存 的器物与半坡晚期类型的联系较多,将其划入仰韶文化回 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迸一步开展,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有关仰韶文化的分 期也朝着更进一步细化的方向深入。在案板遗址发掘的基础上,张宏彦先生从地 层关系和遗物两个方面相互对照,将案板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各分为前后 两段,形成了两期四段的观点。并认为案板一期一段的陶器“应是半坡类型陶器 向庙底沟类型陶器演化的中间环节”o 。 张天恩先生依据福临堡遗址的发掘资料,将福临堡仰韶文化分为三期。认为 福临堡遗址发现了一类新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属遗址内仰韶文化遗存的第二 期,将其称作福临堡第二期仰韶遗存,认为这是一种处于庙底沟类型与半坡晚期 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o 。 o 严文明:半坡仰韶文化的分期与类型问题) ,仰韶文化研究 。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 o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山西芮城东庄村和西王村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 1 9 7 3 年1 期 o 粱星彭:关中仰韶文化的几个问题) ,考古) 1 9 7 9 年3 期 。严文明:略论仰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k 纪念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三十周年论文集 ,文物出版杜, 1 9 9 0 年 张宏彦:试论案板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的分期 ,考古与文物) 1 9 8 8 年5 、6 期 o 张天恩:试论福l 临堡仰韶晚期文化遗存 ,考古与文物1 9 8 7 年6 期。 7 近年来,关于仰韶文化分期的讨论仍然在进行中。原子头遗址的发掘者将该 遗址的仰韶文化遗存分为六期,将第三期命名为“原子头类型”,因该类型既具 有半坡类型晚期的特征,又存在某些庙底沟类型的特征,而被认为是半坡类型向 庙底沟类型过渡的中间环节,即两者之间的一个发展阶段。 张宏彦先生对关中地区的史家、泉护村、北首岭等存在争议的典型遗址重新 进行了分期研究,并结合半坡、姜寨、案板等仰韶文化遗存的分期成果,将关中 地区的仰韶文化分为三期六段o 。 综上所述,关中西部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调查与发掘的数量虽然不少,资料 也比较丰富,详细报道的也不在少数,这给我们自争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但是,对关中西部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的文化属性与分期等方面,学术界仍 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力图通过水北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的研究,对关中西部 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再做探讨。 第三节研究思路及方法 陕西彬县水北遗址是关中西部地区的一处重要遗址。2 0 0 5 年7 一1 1 月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其进行了发掘o ,获得了较为丰富的考古资料,对于 探索关中西部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笔者有幸参加了 水北遗址的田野发掘和资料整理,拟在对水北遗址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关中西 部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关问题再做探讨,希望能促进这一问题研究的不断深 入。 在研究方法方面,首先依据考古地层学方法,对水北遗址发掘地层关系进行 分析,确定典型的遗迹单位及其相对年代。其次依据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各典型 单位的陶器组合关系及其特征进行研究,进而依据典型单位陶器的组合特征,对 相关遗迹单位进行组别的划分。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必要时,可借助关中西部地 区同时期的地层关系和陶器组合关系,确定某些陶器共时关系或相对年代关系。 再次依据地层关系和陶器组合特征,探寻典型器物的演变规律,并以此作为标尺, o 宝鸡市考古工作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原子头文物出版杜,2 0 0 5 年1 月 o 张宏彦:渭水流域仰韶文化分期问题 ,文物2 0 0 6 年9 期。 o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陕西彬县水北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待刊以下有关水北遗址的考古资 料均来自该报告,不再另行注出 s 对遗址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进行分期研究。最后在对水北遗址进行分期研究的 基础上,对关中西部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的文化属性及与周边其它文化遗存 的关系进行探讨。 第二章水北遗址仰韶文化陶器分期研究 水北遗址位于陕西省彬县炭店乡水北村( 原名“水铺村”) 村南约5 0 米的泾 河北岸第一级台地上,北靠高原,西临小溪,东、南两面被泾河环绕,是一处典 型的一面依山、三面临水的遗址。该遗址东西长3 8 0 、南北宽3 2 0 米,面积为1 2 万平方米。1 9 5 9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考古调查发掘队曾对此处 进行调查o ,发现有钵、盆、罐、尖底瓶、缸、瓮等遗物。2 0 0 5 年6 1 1 月问, 为配合银( 川) 武( 汉) 高速公路陕西段的建设工程项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 单位,对彬县水北遗址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勘探,并对该遗址重点区域进行了发掘, 实际发掘面积2 4 0 0 平方米。此次发掘共发现仰韶文化中晚期灰坑1 0 7 座,房址 4 座,窑址1 座,墓葬3 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器。 第一节典型地层关系及遗迹单位分组 水北遗址的文化堆积较为丰富,主要为仰韶文化、宋元明等时期的遗存就 仰韶文化遗存而言,几乎遍及整个遗址区,文化层堆积较厚,遗迹间的叠压打破 关系也较为复杂,并有多组具有分期意义的层位关系。 一、地层堆积 发掘工作主要分为四个区进行,a 、c 两区为重点发掘区,b 区的地层十分简 单,仅发现有少量仰韶文化的遗存,d 区均为明代墓葬。由于发掘时注意到了各 探方问的地层对应关系,故整个发掘区的地层编号都是统一的。遗址的文化堆积 可分四层,以c t 7 南壁为例:( 图- - ) , 第层:现代耕土层。土质疏松,土色浅褐,包含有大量植物根系,厚1 5 - - 2 5 厘米。 第层:宋元明文化堆积层。土质较硬,土色深褐,厚1 5 - - 3 0 厘米出 有少量瓷片、灰陶片等,该层下发现有宋元明时期的墓葬。 第层:仰韶文化堆积层。土质较为疏松,土色深灰色,厚3 0 _ - 5 5 厘米 出有红陶、褐陶、灰陶片及个别彩陶片,可辨认器形有罐、宽沿浅腹盆、平唇口 。t 考古研究所渭水调查发掘队:陕西渭水流域调查简报) 。考古) 1 9 5 9 年i i 期;h 中目社会辩学院 考古研究所渭水考古调查发掘队:渭水流域仰韶文化遗址调查 ,考古1 9 9 1 年1 1 期 1 0 尖底瓶、钵等。属仰韶文化晚期堆积,该层下发现有h 2 2 、h 3 0 等仰韶文化晚期 灰坑 第层:仰韶文化堆积层。土质较为疏松,土色浅灰,厚4 0 _ _ 6 0 厘米。 出有红陶、褐陶及少量彩陶片,可辨认器形有重唇口尖底瓶,叠唇盆、缸,铁轨 式口沿罐,钵等。彩陶纹样以圆点、弧线三角、曲线、条带为主,少量为流星状 纹。属仰韶文化中期堆 积,该层下发现有 h 2 3 、i - 1 2 4 等仰韶文化 中期的灰坑。 此外,在第层发 现有零星仰韶文化早 期的遗物,说明该遗址 应有仰文化早期的遗 存,但本次发掘未见仰 图二水北遗址c t 7 南壁剖面图 文化早期的堆积。遗址的、层及两层下的遗迹,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存,为该 遗址最为丰富的文化堆积层。据此,水北遗址仰韶文化遗存可大体分为三期,第 一期属仰韶文化早期,仅发现少量遗物;第二期包括第层及相关遗迹;第三期 包括第层及相关遗迹。由于第一期出土遗物数量过少,故本文分期对象以第二、 三期即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为主 二、遗迹单位的分组 水北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遗迹间的典型的叠压打破关系有8 组,本节着重通 过分析对比这些打破关系所涉及的遗迹单位的文化内涵,对这些遗迹单位进行分 类。兹将这些打破关系分列如下( “一”为打破) : ( 1 ) h 2 7 一h 2 8 一h 4 0 ( 2 ) h 2 2 一h 2 3 一h 2 4 ( 3 ) h 5 1 一h 5 3 ( 4 ) h 3 4 一h 4 3 ( 5 ) h 4 5 1 t 4 6 ( 6 ) h 6 7 h 6 8 ( 7 ) h 8 7 一h 8 8 ( 8 ) h 1 6 一h 3 0 以上所列的八组打破关系涉及单位共1 8 个,大多数单位出土物均较为丰富, 这就使我们的分析可以从地层关系和器物共存关系两个方面得到印证,并可根据 地层关系和各单位包含物的对比分析,对这些单位进行分组。 第( 2 ) 组打破关系涉及到1 2 2 、- 2 3 、- 2 4 共三个单位,均位于c 区t 7 中, h 2 2 开口于层下,h 2 3 、h 2 4 均开口于层下依据打破关系,i 1 2 4 早于h 2 3 , 又早于h 2 2 第( 8 ) 组打破关系涉及到h 1 6 、h 3 0 两个单位,均位于c 区t 1 0 中, 均开口于层下,可以看出,h 3 0 早于h 1 6 。在这里,h 3 0 和h 2 2 的出土物基本 图三水j e 遗址典型单位共存器物 h 1 6 冈 固一 h 3 0 四回一口 h 2 3 烈鹭四噶w h 2 4 刚制i 凰 1 尖底瓶h 1 6 ;42 尖底瓶h 1 6 :33 罐h 1 6 :14 尖底瓶h 3 0 :35 罐 h 3 0 :l6 罐i - 1 3 0 :27 钵h 3 0 :48 尖底瓶h 2 3 :39 盆i 1 2 3 :41 0 罐 h 2 3 :l1 1 罐h 2 3 :21 2 钵h 2 3 :2 ”尖底瓶- 2 4 :61 4 盆h 2 4 :3 1 5 罐h 2 4 :91 6 罐h 2 4 :1 一致,可视为同时,这样就可以确定这两组打破关系中5 个单位的相对年代,从 早到晚依次是f 1 2 4 _ f 1 2 3 + 1 3 0 ( h 2 2 ) m 6 在上述四个单位中,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的同类器物有尖底瓶、盆、罐、钵四 种,它们在同一单位中共存( 图三) 1 - 1 2 4 ,出有典型重唇口尖底瓶口、窄卷沿圜底盆、上腹饰弦纹的铁轨式口沿 罐、口沿内有一周窄深凹槽的深腹罐等( 图三,1 3 1 6 ) 。 h 2 3 ,出有退化的重唇口尖底瓶口、弧折沿曲腹盆、腹饰粗斜绳纹的典型的 铁轨式口沿罐、敛口钵、敛口叠唇深腹盆等( 图三,8 1 3 ) h 3 0 ,出有口部稍有凸棱或沿面上有凹槽的平唇口瓶、体形较矮带双錾的罐、 鼓腹罐、敛口方圆唇钵等( 图三,4 _ 7 ) h 1 6 ,出有喇叭口瓶、带双錾体形瘦长的罐等( 图三,l 3 ) 上述四个单位出土的器物,构成了四个有共存关系的组合。比较各组合中的 同类器,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可作为四个有先后时序单位的代表。 根据目前已知的小口尖底瓶口部的演变规律,典型重唇口早于退化重唇口,退化 重唇口早于平唇口,喇叭口出现的最晚。这样,从器物的对比中也得出了h 2 4 早于h 2 3 ,h 2 3 早于h 3 0 ,h 3 0 早于h 1 6 ,与地层关系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相同, 二者可以相互映证。 通过以上对第( 2 ) 组和第( 8 ) 组打破关系各单位的分析对比,给我们确立 了一个遗迹单位分类的标尺,用它去衡量其它有打破关系或没有打破关系的遗迹 单位,就可把它们的相对年代大致确定下来。 与1 1 2 4 出土物相同的单位有h 5 5 、h 6 3 、h 3 3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对照和补充, 我们称之为第一类单位。 与h 2 3 出土物相同的单位有h 4 7 、h 5 3 、h 2 6 、h 6 8 、1 - 1 8 4 、1 1 9 3 、1 1 2 8 、h 4 3 、 h 1 7 、1 - 1 3 5 、h 8 8 、1 t 7 9 、h 7 4 、h 9 1 、h 5 8 、h 8 6 、h 4 6 、1 1 9 4 、f 1 、f 2 、f 3 、f 4 等,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对照和补充,我们称之为第二类单位。 与h 3 0 出土物相同的单位有t t 6 7 、h 6 4 、h 8 7 、h 5 1 、h 3 8 、h 7 6 等,它们之间 可以相互对照和补充,我们称之为第三类单位。 与h 1 6 出土物相同的单位有h 3 0 、h 3 4 、h 4 5 、y 1 等,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对照 和补充,我们称之为第四类单位。 第二节典型陶器的演变规律 在水北遗址仰韶文化遗存的全部可辨认陶器中,钵、盆、罐、瓶、缸、瓮、 甑等器种约占全部标本的9 0 9 6 以上,这些种类的陶器广泛存在于仰韶文化各时期 堆积和各遗迹单位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对以它们为主的陶器进行类 型学分析,对于把握该遗址仰韶文化遗存陶器的演变轨迹,进而进行文化分期具 有重要的作用。 1 典型陶器的型式划分 ( 一) 尖底瓶这类器物变化最明显的部位是瓶口,可分为重唇口、平唇 口、喇叭口三种;瓶底均为尖底,可分为锐角尖、直角尖和钝角尖三种。依瓶口 的形态,可分为五式: i 式为重唇敛口内唇向里收敛并叠附于外唇口之上,形似二层台式的口 上之口,两唇问的高差明显( 标本h 1 5 :2 , 图四,1 ) i i 式为重唇敛口二层台式的特征仍较清楚,但两唇间的沿面稍斜( 标 本h 8 8 :1 ;图四,2 ) i i i 式为重唇敛口。二层台式的特征趋于消失,内外唇斜连( 标本h 1 3 :8 ; 图四,3 ) 。 i v 式为平唇直口。唇面宽而平,口较直( 标本h 5 1 :2 ;图四,4 ) v 式为喇叭状口。唇面变窄,敞口里喇叭状( 标本h 3 4 :2 ;图四,5 ) 上述i 式瓶均出于第一类单位中,为典型重唇口;i i 、i i i 式瓶多见于第二 类单位中,属退化型重唇口;i v 式瓶见于第三类单位中,应属于平唇口;y 式瓶 见于第四类单位中,为喇叭口。 据此,小口尖底瓶瓶口的演变规律为:典型重唇口( i ) 一退化型重唇口 ( i i 、i i i ) 一平唇口( i v ) 一喇叭口( v ) ( 二) 盆 较为多见,可分为三型。 a 型,腹较浅,口、腹、底部及纹饰均有变化,可分为两式。 i 式窄卷沿,腹较圆而稍深,圜底。夕 塑绘连续右向的流星状纹( 标本 h 2 4 :3 :图四,6 ) 式弧折沿稍宽,曲腹或斜腹,平底。外多绘由圆点和弧线三角组成的图 案,部分为素面( 标本h 2 8 :l ;图四,7 ) b 型,仅有一式,即叠唇盆,敛口唇向外斜叠,斜直腹,平底( 标本h 8 4 :1 ; 图四,8 ) c 型,仅有一式,即深腹盆,口微侈,平折沿,斜直腹,平底素面( 标本h 5 8 :1 3 ; 图四,9 ) 。 上述盆中, 型i 式多出于第一类单位,i i 式常见于第二类单位;b 、c 型出 于第二类单位。a 型盆形态变化规律为:口沿由卷沿到弧折沿,腹部由【园缓到曲 腹,底部由圜底到平底。 ( 三) 罐是最常见的一类器物,口沿和器表纹饰富于变化。可分为a 、b 两型。 a 型,口沿呈各种形态的铁轨式,体饰弦纹、绳纹等,可分为六式a i 式口部略呈铁轨式,窄卷沿,腹部稍鼓,密饰弦纹( 标本h 2 4 :9 ;图四, 1 0 ) 式口沿内侧有一窄深凹槽,为较为原始的铁轨式,上腹稍鼓,小平底, 上腹部饰有多周弦纹( 标本h 2 4 :1 ;图四,1 1 ) 式口部呈典型铁轨式,体饰粗斜绳纹,有的肩部有数道浅弦纹( 标本 h 2 3 :2 :图四,1 2 ) 式口沿内侧有浅凹槽,外无突棱,属于退化的铁轨式( 标本h 3 3 :1 ;图 四,1 3 ) v 式敛口斜折沿,内有极浅凹槽,体多饰交错绳纹( 标本h l l :i ;图四, 1 4 ) v i 式窄平折沿,体多饰交错绳纹( 标本i 8 8 :2 图四,1 5 ) b 型,口沿均为平折沿,肩部有两个对称的鸡冠状器耳,体饰绳纹,可分为 三式。 i 式直口平折沿,口径为最大径,体形显得较矮,体饰斜向交错细绳纹, 肩部有两个对称的鸡冠形双耳( 标本h 5 8 :5 ;图四,1 6 ) h 式敛口平折沿,斜腹平底。肩部有两个对称的鸡冠状器耳,通身饰交错 绳纹( 标本h 3 0 :l ;图四,1 7 ) 式敛口平折沿,束颈斜腹平底。肩部有两个对称的鸡冠状器耳,通体饰 斜向绳纹,有的在下腹部有一周附加堆纹( 标本h 7 :3 ;图四,1 8 ) 上述各型罐中,a 型i 、式仅见于第一类单位;a 型、i v 式、一b 型i 式 多见于第二类单位;a 型v 式、b 型i i 式仅见于第三类单位;a 型v i 式、b 型 i i i 式多见于第四类单位。其形态演变规律为:a 型罐口沿由较为原始的铁轨式 到典型的铁轨式,演化为斜折沿,再到窄平折沿;纹饰由弦纹到斜向粗绳纹,再 到细绳纹和附加堆纹。b 型罐口沿由直口到敛口,体形由粗矮变得瘦长,纹饰由 鸡冠状器耳到条带状附加堆纹。 ( 四) 钵 是最常见的陶器之一。口、腹和底部变化均较显著。可分为4 式: i 式直口尖圆唇,腹部圆缓或稍斜,凹底( 标本h 6 8 :l ;图四,1 9 ) 。 n 式敛口尖圆唇或圆唇,斜腹凹底( 标本h 5 8 :3 ;图四,2 0 ) 式敛口尖圆厚唇,斜腹平底( 标本h 6 7 :1 ;图四,2 1 ) 式敛口尖圆唇或圆唇,浅腹大平底或稍内凹( 标本h 7 0 :2 ;图四,2 2 ) 。 上述各式钵中,i 式多见于第一类单位;i i 式多见于第二类单位;1 i i 式见于 第三、四类单位;式多见于第四类单位。其形态演变规律为:由直口到敛口; 由深腹到浅腹:由凹底到平底。 ( 五) 缸较为多见,变化主要在口沿部位,可分为两型。 a 型,仅有一式,即叠唇缸,敛口,唇斜外叠,口内沿棱圆钝,上腹外鼓( 标 本h 2 3 :6 ;图四,2 3 ) 。 b 型,大口腹稍鼓,小平底,口沿平折或斜折,可分为三式。 i 式大口微敛,窄平折沿,小平底。饰交错绳纹( 标本h 6 8 :4 ;图四,2 4 ) 。 式敛口斜折沿,内有宽浅凹槽,小平底。通体饰斜向粗绳纹( 标本 t 8 7 - l :图四,2 5 ) 。 式敛口平折沿,腹壁斜下内收,平底。通体饰交错绳纹( 标本1 f 7 3 :1 ; 图四,2 6 ) 。 上述各类缸中,a 型与b 型i 式常见于第二类单位,b 型i i 式见于第三类单 位中。 1 6 描 兮。高 i 1 3 高 岛 罱 “出 勘险画 n 斟n 夕 i n_ 增 研目 一田 蚤高 l j ; r 、r 趴 b 离 西g 蚤岛 荦 拶曼 沙嗣高 口 n 田 固 i i 三埒 险2险霉 躅一 倒 兰u i 了 一高 啜 西l := 稚 星 爱 蚕晶 基 稽 d 吧 险= 嘤笏。 警 l e ) “ k 一j 一爹:2 囝n 一 船 昌 瓣2硷。 爿 1 迸 。 冒 蓦薹 藩 善 丑 d ) 。 豇 = = 詈黾 n 墨一 田 拶。 兰虽 剁 田卜 鹰。 险。 ! 重量 l :曼西 泽。 一“n 壤 匿一 鳗噬 - - - 、 i 罨蕈 世 一n 联 “ | 餐盛怛盛柱蛊世岛 翟二:i ; i ;鼋黾 , ,1 罴川1 最 - _ 1 7 ( 六) 甑较少见,类似于盆,唯底有孔,可分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