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学期总结及体悟.doc_第1页
周易学期总结及体悟.doc_第2页
周易学期总结及体悟.doc_第3页
周易学期总结及体悟.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周易学期总结及体悟距离上次总结学习周易的心得体会已有近两个月的时间了,在这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对周易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说也奇妙,这领悟大多来源于周易课本之外,不,是摆脱了课本中固定知识之后,从另外的角度辩证地看待周易,真正走进妙不可言的周易内核,真正能运用周易哲学来指导今后的生活。哀莫大于心死心死?心活?在讨论完宇宙观与人生观后,老师出人意料地给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题目心死,亦或是心活?可是,何为心?孟子有云“心之官则思”,此处“心”即理解为思想或观念吧!可是如若这样,心死,心活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在我看来,心是一个人感悟一切的器官,正是有了心,我们才有了好恶之分,有了倾心,有了鄙夷;正是有了心,我们才有了轻重之分,有了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有了对困难挫折的不屑;正是有了心,我们才有了乐忧之分,有了成功的满足,也有了失意时的没落心,是我们的追求,心死了,追求也就没了,一个没有追求的人,生活是没有盼头的,因为他们再也不会为了某事而生活有了起伏,这固然不会再受磨难,但生命只象平平的拖出一条直线,这本身就是莫大的悲哀。我们每个人都是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上,无善无恶,无所谓认知,无所谓好恶,就像一杯白水,静等着之后发生的一切对其产生反应。在成长或是说历练中,白水毫无疑问的不再是它本来的面貌。它是如此的诚实与简单,我们投进了什么,它就呈现出什么,善与恶,好与坏,正直与奸佞,真诚与虚伪可是,经历了岁月的积淀,五味杂陈之后确是为所谓酸甜苦辣的无味,好似又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但这仅仅是好似,毕竟之间经历过的一切是不会被遗忘的,而且正是因为有了这之间的过程,才有了一种超脱物外的“大彻大悟”吧。我们还在这个世上活着,要么行尸走肉地活,要么酣畅淋漓地活。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会经历这样那样的低谷,可是,这都是因为我们有了心,这都是因为只有经历了这些之后我们才能收获满满的幸福与满足。况且,我们正值青春大好年华,莫让青春染了暮气,莫让心悲哀的“死”去。原来,这可能才真正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学习周易,不仅仅是掌握周易相关知识,更深入的是能发现周易的魅力与智慧并能用其指导今后的生活。理象合一伊川程颐作为宋代易学义理派代表的伊川易学,虽然与邵雍易学同处一个时代,并且两派易学的创立者程颐与邵雍相互之间过从甚密,但两种易学却判为两途。程颐从易学义理派的立场出发,对王弼易学尽黜象数,以义理解易的观点表示赞赏,并教人读王弼的 周易注,但却反对王弼以老庄的思想来解释易理。程颐认为,在易学的传授过程中,在孔子之后,易道失传,不仅汉儒不知其意,未尽其道,而且王弼等也只是以老庄思想解易,未得其道。有鉴于此,他下工夫作 易传,企图明易道于孔子千年之后。他说:“自孔子赞易之后,更无人会读易。先儒不见于书者,有则不可知;见于书者,皆未尽。如王辅嗣、韩康伯,只以庄、老解之,是何道理?某于易传,杀曾下工夫。如学者见问,尽有可商量,书则未欲出之也。”为了使圣人之道复明于后世,程颐力倡新儒学的易学义理之说,以排除老庄义理对易学的影响,这在易学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程颐视周易为穷理尽性之作,认为天地万物之道包含其中。“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就易学而言,是指理与象的关系,理是体,象是用,象在体中,所以叫 “一源”;象为显,理为微,理通过象来体现,理象结合,所以是“无间”。就哲学而言,“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则是指理事关系,万事万物本备具于万理之中,事事皆有其理,但至微之理又通过至著之事、象来体现,尽管理为本,但体用无先后,体即用,用即体,体用相即,理事无碍。“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命题不仅对宋代易学影响甚大,而且对宋代理学和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讲解邵雍易学与伊川易学时,老师为我们讲了一个发生在二程之间的小故事,从中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到二程虽为同胞又师出同门,但在为人处世及入世态度等方面仍有巨大差异。朱熹说:“明道德性宽大,规模广阔;伊川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也就是说程颢性情温和、平易近人,“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就连程颢自己也认为:“能使人尊严师道者,吾弟也;若接引后学,随人才而就之,则予不得让焉。”二人性情的不同,可能与他们的人生阅历不同有一定的关系。程颢中过进士,做过很长时间的官吏,深知为人处世的道理。程颐相比之下,做官的时间不长,官职也不大,所以读书人的清高的气息要浓厚许多。当然,他们性情的不同,对于两人初试思想的不同,也是有影响的。尽管如此,但两人都主张人处事要以“理”为准则,即应从修持自身开始,使自己具备合乎天理的价值取向,并在生活中始终如一地按照这个准则待人接物。这种中庸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潜移默化中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承认,二程理学使用三纲五常来维护封建统治,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愿望,在一定程度是封建社会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是有着其阶级属性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之中却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在我看来,人是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自然属性的人赋予了我们各种本能或非本能的欲望与追求,是我们有了好恶,但如若每个人都是这样,那社会就不再是社会,就和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毫无差别了。这就需要社会属性以一个普适的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正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准则为理学家定义为“合乎天理”,也就是顺应各种道德规范及伦理关系的“善”。理学家们旨在建立一个大同社会,可错误就在于过分追求所谓的秩序与大同,过犹不及,三纲五常却成了束缚人们的枷锁,限制社会发展的屏障。在我以为,只有不泯灭自然属性不忽略社会属性,才能达到真正的一定意义上的和谐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