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中“着”和“着呢”的形式和语义分析.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中“着”和“着呢”的形式和语义分析.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中“着”和“着呢”的形式和语义分析.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中“着”和“着呢”的形式和语义分析.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现代汉语中“着”和“着呢”的形式和语义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沦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 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蕉连! 塾日期:丛墨& :5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复旦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躲越铆虢坶慨避丛。 摘要 本文对现代汉语助词“着”、语气词“呢”以及“着呢”进行形式和语义 分析。首先对与“着”、“呢”和“着呢”密切相关的现代汉语体貌、时制以及 情态研究进行简要回顾,随后分别对“着”、“呢”和“着呢”的句法和语义特 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历史语料探讨“着昵”的语法化过程。 文章区分”着,”和“着。”,认为二者分别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进行以及状 态的持续。语气词“呢”用来表示说话人主观上对于句子焦点信息的强调和确 认,并提出“呢”的作用域等于句子的焦点域。关于“着呢”,学界一般认为, “v 一着( 一o ) 一呢”中“着”和“昵”只是偶然的搭配,二者都保留了各 自本身的特性,其中“着”是时制助词而“呢”是语气词;但“a d j 一着呢”中 的“着呢”常常被看成一个时制助词成分,表示一定的夸张语气。本文认为,“v 一着( 一o ) 一昵”和“a d j 一着昵”中的“着昵”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关于“着呢”的语法化过程,本文所持的基本观点是:( 1 ) “形容词一着 呢”结构中表达“夸张”情态范畴的助词“着呢”是其”语法化的顶点形态,其 语法化程度高于“动词一着呢”中负载体貌和时制标记信息的“羞呢”以及两 者的中间形态;( 2 ) “着呢”语法化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综合作用,是外部句子 形式条件与内在语法化动力互动的产物。 关键词:着、呢、着呢、焦点域、语法化 分类号:h 1 4 6 3 a b s t r a c t t i l i st h e s i sa i m st oc o n d u c taf o r m a la n ds e n m n t i ca n a l y s i so ft h et e n s ea u x i l i a r y w o r d z h e a n dt h ee x c l a m a t i o nw o r d s h e ”a n d “z h eh e i nm a n d a r i nc h i n e s e i t b e g i n s 、i mab r i e fr e v i e wo ft h ea s p e c t t e n s ea n dm o d a l i t yo fm a n d a r i nc h i n e s e r e l a t i v et ot h et h r e ew o r d s ,f o l l o w e db ya ni n - d e p t he x a m i n a t i o no ft h e mi nt e r m so f t h e i rr e s p e c t i v es y n t a c t i c a la n ds e m a n t i cf e a t u r e s ,a n di sm a d ec g m p l c t ew i t has t u d y o f 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o f t h ew o r d z h en e ”o h t h eb a s i so f d i a c h r o n i cc o r p u s ad i s t i n c t i o nf a l l sb e t w e e n “z h e l ”a n d “z h e 2 d e n o t i n g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h ep r o g r e s s o fa na c t i o no rac h a n g e o rt h ed u r a t i o no fas t a t e n 圮t e n s ea u x i l i a r yw o r d “n e ”i s b e l i e v e dt oc o n n o t et h ee m p h a s i so rc o n f i r m a t i o n , o i lt h ep a r to ft h es p e a k e r , o f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f o c u so fas e n t e n c ea n dt h es c o p eo f “n e ”i sj u x t a p o s e dw i mt h a to ft h e s e n t e n c ei nw h i c hi ta p p e a r s i ti sg e n e r a l l ya c c e p t e da m o n gt h ea c a d e m i at h a tt h e w o r d s z h e ”a n d n e ”,a sf o u n di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v z h e ( o ) 一n e ,a r ea l l c o n t i n g e n tc o l l o c a t i o n , a st h e yh a v er e t a i n c dt h e i rr e s p e c t i v ef e a t u r e sa n dt h a tt h e w o r d z h e r e m a i n sat e n s ea u x i l i a r yw o r da n dt h ew o r d r e ”a ne x c l a m a t i o nw o r d t h ew o r d z h en e ”,a sf o u n di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d j 一z h en e :i s ,h o w e v e r , i n t e r p r e t e da sam e r ec o m p o n e n to ft e n s ea u x i l i a r yw o r d ,r e v e a l i n gat o n eo f e x a g g e r a t i o n t h et h e s i sp r o p o s e st h a tal i n ke x i s tb e t w e e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v z h e ( o ) - - n e ”a n di n “a d j 一吐en e ,喇t l lr e s p e c tt o z h eh e a st o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o f “z h en e ,t h et h e s i sh a sr e a c h e dt h ef o l l o w i n g c o n c l u s i o n s :f i r s t l y , t h ew o r d “z h en e ”,a sf o u n di n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d j 一z kn e ”, w i t hat o n eo fe x a g g e r a t i o n ,i st h eu l t i m a t ef o r mo f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 s t u p a s s i n gi t s e q u i v a l e n l , w h i c hc a r r i e sb o t ha s p e c ta n dt e n s ei n f o r m a t i o n , 部f o u n di n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v 一曲e ( o ) - - h e ”,a sw e l la st h ei n t e r m e d i a r yf o r mb e 铆e e nt h et w o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s e c o n d l y ,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o ft h ew o r d z h ed e i st h er e s u l to f t h es y n t h e s i so fc o n t i n g e n c ya n dn e c e s s i t y , ap r o d u c to f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f o r m a lc o n t e x to f t h es e n t e n c ea n di t si n h e r e mm o t i v a t i o no f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z h e ,h e , z h et i c , t h es c o p eo f f o c u s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 c i s s s i f i e a t i o nn u m b e r :h 1 4 6 3 2 1 引言 1 1 对象和方法 本文对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着”、语气词“呢”以及“着呢”进行对比分 析。这些虚词的分析和讨论与现代汉语的体貌( 体、情貌、a s p e c t ) 、时制( 时、 t e n s e ) 以及情貌( m o d a t i t y ) 密切相关。“着”作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体貌 和时制标记,引起较多学者的关注,而对“着呢”的关注还不是很多。“呢”常 与持续体标记“着”一起出现因此令人怀疑,两者之间是否有句法或语义上的 关联。因此,我们将“着”、“呢”以及“着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希望 能够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 。 文中运用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聚焦度理论、主观性与主观化理论、心理 空间理论等) ,对“着”与“着昵”进行比较分析,还对“昵”的作用域进行研 究。文章还运用语法化理论,对于“v 一着一旷昵”一“v - 着一昵”一“v - 着一昵” 和“a d j 一着呢”一“a d j 一着呢”的语法化过程进行分析。 1 2 以往的汉语体貌、时制和情态研究 1 2 1 体貌研究概况 上世纪3 0 4 0 年代,以西方语法学为基础,汉语语法学者开始注意汉语体貌 的基本形式和类型。王力( 1 9 4 4 ) 指出:“在语言里,对于动作的表现,不着重在 过去、现在或将来,而又和时间性有关系者,叫做情貌。共有普通貌7 、 进行貌、完成貌、近过去貌、开始貌、继续貌、短时貌 七种。”吕叔湘( 1 9 8 2 ) 把“一个动作的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称为“动相”,共 分为“方事相”、“既事相”、“起事相”、“继事相”等十二种。高名凯i ,( 1 9 5 7 ) 也分析了“动作或历程”中的“结果体”、“起动体”、“加强体”、“叠动体” 等。尽管学者们使用的术语不一,出现了“情貌”、“动相”以及“体”等不 同的表述,在具体看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他们的研究中已经注意到 “了、着、来着、起来、下去”等语法形式在汉语体貌系统中的作用。 5 0 一6 0 年代,受赵元任北京口语语法( 1 9 5 2 ) 的影响,国内的语言学界也 开始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分析汉语体貌,对“着”和“了”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讨 论,如张秀( 1 9 5 7 ) 、丁声树等( 1 9 6 1 ) 。赵元任( 1 9 7 9 ) 认为,汉语的体貌属于词法 范畴,用动词后缀“了、着、过、起来、下去”和动词重叠表达。 7 0 年代末以来,学者们从各方面对体貌和时制( 尤其是对“了”、“着”、“过” 等体貌和时制助词) 进行考察。 一些学者对汉语动词所包含的时间结构即时相( p h a s e ) 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 析,从情状类型出发来研究体貌问题。邓守信( 1 9 8 5 ) 通过考察“活动、完结,达 成、状态”四种情状中的时间结构,认为“唯有在整句的范围( 即语境) 内才能 系统地将汉语的时间结构加以规范化,只从动词本身来探讨时间结构是不够 的”。陈平( 1 9 8 8 ) 提出现代汉语的时间系统是由时相结构、时制结构、时态结构 三个子系统组成的语义网络,试图全面阐释现代汉语中与时间性相关的语法现 象,并建立一个简明的理论框架。龚千炎( 1 9 9 1 、1 9 9 4 、1 9 9 5 ) 为陈平的汉语时间 系统框架填充了内容。戴耀晶( 1 9 9 7 ) 考察了汉语的体系统,提出“体”是观察事 件进程中的时间构成的方式,对事件观察的方式不同,得到的体貌意义也不同, 并且认为体貌意义属于句子而不仅仅属于动词。他采用语义分析法,详细讨论了 完整体和非完整体两大类中的六种体。 左思民( 1 9 9 8 ) 提出:“体是用语言手段传达的事物某状况的保持或变化以及 保持或变化的方式”。崔希亮( 2 0 0 4 ) 认为,动词的重叠和动态助词的组合也可以 表达体貌情况( 单一的动态或复合的动态) 。 1 2 2 时制研究概况 对于时制,仍存在争议。对于现代汉语中究竟有无时制范畴,学界仍未形成 统一的看法。 一些学者,如高名凯( 1 9 4 8 ) 认为汉语语法中没有表示时间的范畴,吕叔湘 ( 1 9 8 0 ) 指出,汉语中“有形态标志的语法范畴不多”,名词、形容词的格, 动词的时和人称等一些重要的语法范畴在汉语里全无表示,”。王还 ( 1 9 8 6 ) 认为:“了,着、过这三个助词和时间无关,既不表示过去,也不表示将 来,汉语从语法上说,没有过去、现在、将来,因之也就没有像英语那样的 现在完成态,过去完成态、现在进行态,过去进行态。”龚千炎( 1 9 9 1 ) 则明确提 出,汉语并不具备表达时制的语法成分系统,也就是尚未形成时制的语法范畴。 也有些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汉语中存在时制范畴以及相应的语法形式。宋 玉柱( 1 9 8 1 ) 认为:现代汉语有指明动作或过程的时间的助词,“的”和“来着” 就是两个例子。李临定( 1 9 9 0 ) 则进一步提出:汉语也有自己的时制范畴。汉语的 时制范畴是通过不同的分析形式和动词的零形式来体现的,可以分为现在进行 时、过去时、将来时、过去现在进行时等11 种,已形成独特的时制范畴体系。 陈平( 1 9 8 8 ) 依据莱辛巴赫等人的理论认为:时制是将所指称事件的时间与其它参 照时间相对比而确定的时间系统状态。这个参照时间可以是说话的时间,也可以 是其它的时间。前者被称为绝对时制,后者被称为相对时制。 4 1 2 3 情态研究概况 情态常与体貌和时制并列,被当作动词语法范畴的一个组成部分( 张秀 1 9 5 7 、1 9 5 9 、b h a t1 9 9 9 、l i s h i r a i2 0 0 0 ) 。不过对于汉语情态的研究并不像 对体貌和时制那么集中和深入。崔希亮( 2 0 0 4 ) 将语言中的表态系统分成三大部 分:第一部分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有关,称为直陈情态( 如:推测、判断、推断、 假设、疑信、商量、征求同意等) ;第二部分与事件本身的状态有关,称为事件 情态( 如:开始、持续或进行中、完成等时间概念) ;第三部分与说话人的判断 有关,称为能愿情态( 如可能、能力、义务、权限、意愿等) 。在汉语中,直陈 情态通过语气范畴来表达,事件情态通过情态副词、动词本身以及动词的附加成 分来表达,能愿情态则通过能愿动词来表达。 在本文的讨论中,也将涉及到情态的概念,主要与“呢”有关。 z “着”的结合能力、意义和分布 2 1 动词的情状类型及其与“着”的结合能力 2 1 1 动词的情状类型 v e n d l e r ( 1 9 6 7 ) 根据词汇意义所表示的体态特征把动词或动词词组分成四种 不同的情态类型: ( 1 ) 活动( a c t i v i t y ) :具有持续性、具有一个任意性的终点而且在结构上同 质( h o m o g e n o u s ) 的情景。例如r u n ,s i n g ,s w i m , d a n c e 等。就活动类型的动词 或动词词组而言,在时间t ,a 在跑步意味着a 在整个一段时间里在跑步。t 是 一段时间里的一个时刻,a 在这个时刻在跑步。“跑步、游泳、推、拉”等动词 都是如此,对于时间段内的任何一点,动作都具有同质性。 ( 2 ) 完成( 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 :表示具有某种持续性而且具有一个明确的内在 终点( i n h e r e n te n dp o i n t ) 的情景。例如l e a r n ,r u nam i l e ,p e r s u a d e 等。就 完成类型而言,在时间t ,a 在画一个圆圈,意味着t 在a 画那个圆圈的那个时 段之内。“画一幅画、读一本小说、上一节课、讲一节课、打一场比赛”等,动 作具有内在终点,在达到终点之前的每个时间点。所作的动作都是为了完成这一 目标。 ( 3 ) 终结( a c h i e v e m e n t ) :表示瞬间发生并且可归结为个时间点的情景。例 如r e c o g n i z e ,n o t i c e ,r e a c ht h es u 砌i t ,a r r i v e 等。对于终结类型的动词或 动词词组来说,在t 1 和t 2 之间a 赢得一场比赛的胜利,意味着a 赢得比赛的那 个时刻在t 1 和t 2 之间。例如“认出一个人,找到丢失某物、到达终点、开始、 结束、穿越边境”等,动词可以归结为在一个时间段内某一点发生的瞬时动作。 ( 4 ) 状态( s t a t e ) ;不具有动态而且不需使用外加的力而继续存在的情景。例 如b e l i e v e ,l o v e ,w a n t ,k n o w 等。属于状态类的动词或词组的特征是:从t 1 到t 2 期间,a 爱某个人意味着t l 到t 2 之间的任何一个时刻,a 都爱着那个人。 “拥有、想、喜欢、讨厌、爱、恨、已婚、在场、健康、统治”以及习惯动词如 “抽烟”等都属于这类词。 活动概念要求有一个时间段,但该时间段不是独特或确定的;完成类型的动 词则暗含独特而确定的时间段观念。与此类似,终结类型的动词涉及独特的、确 定的时刻,状态动词也涉及时刻,但这一时刻不是唯一的,确定的。 郭锐( 1 9 9 7 ) 认为,汉语中的谓词性成分具有两方面的时间性内在时间性 ( i n t r i n s i ct e m p o r a lf e a t u r e ) 和外在时间性( e x t r i n s i ct e m p o r a lf e a t u r e ) 。 前者是指陈述性成分的内在过程,后者指陈述性成分与外部时间过程的关系。体 貌实际上是外在时间性与内在时间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地说,应该把体貌先 看成过程时状,将体与外部时间的流逝过程相联系,其次,体貌与谓词性成分的 内在时间性也相关。体貌的不同类型,是谓词性成分的内部过程相对于参照时刻 有不同的进展情况。 动词的情状类型考虑的是动词的词汇意义特征,即谓词性成分的固有的内在 时间特征。它主要是从静态角度对谓词性成分的分类。 2 1 2 动词与。着”的结合能力和情状类型 我们对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上所列的1 2 2 3 个动词进行了考察,考察其与 “着”的结合关系和情状类型,分析结果如下: 2 1 2 ,1 不能与。着”连用的动词 i 部分状态类动词 如上文所述,状态动词不具有动态,不需使用外加的力或动量而继续存在, 这类动词中的有些词基本上没有体貌的变化,也不与“着”连用,如: ( i ) 部分属性或关系动词,主要有: 是、等于、姓、属于、便于、处于、在于、好像、如同、比如、例如、譬如、 适合、作为、当作、符合、比、超过、多、差、折合、除、反映,具有、配。“( 配 上) 、任凭、数z ( 数他最好) 、往、显得、相等、相反、相同、象、照。( 按照) 、 成、指。( “意思上指着”义) 、有等。 ( i i ) 能愿动词,主要有: 应该、应当、可能、能、能干、会、活该、理当、值得、乐于、愿意:、情 6 愿、甘心、甘愿、志愿、想、肯、敢、敢于、该、可以、需要、得( 髭i ) 、要。( 请 求) 、用:( 需要) 、企图等。 ( i i i ) 状态动词中的部分心理感受动词,主要有: 嫌、厌恶、尊敬、尊重、满足、羡慕、忌妒、害怕、放心、后悔、忍心、舍 得、贪。( 贪心) 、小心、愿意。、失望、希望、佩服、爱惜、害羞、轻视、怀疑、 满意等。 这类词比较复杂,大部分动词不需要加“着”就可以表示从t 1 到t 2 期间的 任何一个时刻,某种心理状态都在持续或进行之中。 还有些词可以与“着”连用,但句子中需要出现相应的时间副词或名词,如 一直、那时( 还) 等或者需要与“正、正在”等语词配合使用,强调在某个时间 段的动作的持续。例如: 喜欢、爱、热爱、喜爱、爱好、恨、崇拜、盼望、感动、怀念、怕、期望、 心疼、疼爱、同情、想:( 希望) 、向,( 偏袒) 、欣赏。( 喜欢) 指望等。 需要注意的是,表示心理感受的动词,只要不是书面色彩较浓,基本上都可 以与“着呢”连用( 包括那些不能与“着”连用的词语) ,如:满足着昵、羡慕 着呢、害怕着呢、喜欢着呢等,我们将在第五节中对此加以讨论。 i i ,终结动词 按照v e n d l e r 的定义,终结情态( a c h i e v e m e n t ) 是瞬间发生,可归为一个时 间点的情景。属于这种情态类型的动词从起始到终结只能归结为一个时间点,这 种瞬时性与表示动作变化进行或状态持续状态的“着”的时段特征不相容,所以 这些词不能与“着”连用。主要有: 毕业、爆发、断、断绝、放弃、告诉,规定、忽视、加入、建议、揭露、结 婚、结束、经过、警告、拒绝、据说、决定,开除、开幕、开始、恐吓、来、离、 离婚、领取、明白、谋害、抛弃、签订、侵略、入、散、闪、赏、捎、少、伤, 声明、死、提拔、提倡、替换、停顿、同意、推荐、袭击、原谅、允许、注解、 祝贺、撞。( 试探) 、解放、达到、出来、出去、超过、撤销、成、成立、到达、 到来、得到、掉。( 遗失、遗漏减少、降低) 成为、当做、到、得( d 6 ,得到、 演算产生结果、完成) 、懂、发表、发明、发现、发行、公布、号召、分别( 离 别、辨别) 、区别、方便、防止、放松、放心、否认、俘虏、复员、告别、勾引、 够、见( 看见、接触等) 、奖励、解散、落。,:( 1 6 遗忘、把东西忘在一个地方) 、 联合、了解、裂、埋没、满足、弥补、迷t ( 分辨不清,失去辨别力) 、灭亡、捏 造、挪用、叛变、赔偿、批准、聘请、破裂、屈服、取得、取消、去、确定、认 得、认识、丧失、省、剩、失去、实现、失败、损失、摊。( 分担碰到) 、逃走、 淘汰、提议、调剂、挑拨、听说、停止、统一、退、退还、脱离、妥协、完、完 7 阻止、组成、摆脱、表示、表现、采取、偿还、呈现、承认、闯、刺激、答应、 答复、打破、打听、代替、逮捕、戴、耽误、掸、倒、掉( 滴落) 、跌、丢、动 弹、夺取、放、发生、发动、剁、翻、犯、放、分裂、改正、感动、感谢、搁、 勾引、勾结、挂、轰动、获得、加、交换、缴、拐、关、还、换、恢复、捡、缴、 报销、暴露、闭幕、采纳、采用、出版、出发、出现、处罚、处分、促进、促使、 拆除等。 2 1 2 2 可以与“着”连用的动词 i 部分状态类动词 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发生后延续或存在的状态,主要有: 挨、包含、具备、代表、朝、当、标志、对、凭、饿、腌、醒、担任、代理、 登。( 刊登) 、搁置、干:、管辖、规定、负担、轰动、坚持、保持、保留、冒充、 蒙蔽、迷恋、迷信、抛弃、迁就、欠。( 欠钱) 、请。( 敬辞) 、容纳、散( s 6 n ) 、 伤害、受- ( 受灾) 、输。( 输球) 、率领、顺。( 顺心) 、损害、贪:( 贪财) 、逃避、 体谅、体贴、替、偷。( 偷懒) 、透露、挖苦、稳定、压。( 压制搁着不动) 、压 迫z ( 压迫着神经) 、掩饰、养活、依靠、依赖、遗留、引诱、隐瞒、影响、预料、 糟蹋- 、掌握、长z ( 长草) 、支配。( 支配行动) 、指。( 依靠) 、遵守、病、跟随、 透。( 透露信息) 等。 i i 活动动词 常常可以和“着”连用,既可以表示动作的持续,也可以表示动作重复进行 所持续的状态。例如: 瞪、望、瞅、听、闻、眯、瞄、注意,注视、看、问、唱、跳舞等。 1 1 1 完成动词 这类词加上“着”往往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或动作结束后的结果状态。例 如:占领、丰富、担心、欢迎、挽救等。 2 2 。着”的意义和分布 2 2 1 以往的语义分析 体貌范畴主要用来描写动作行为的进行状况,对事件本身的过程和状态进行 刻画。事件的过程常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开始、持续、完成。汉语的体貌标记 系统主要由动词后缀“着、了、过、起来、下去”等构成。 吕叔湘( 1 9 8 2 ) 注意到“动作”与“状态”的对立,并进一步指出它们之间的 关系:“动作完成就变成状态”。陈刚( 1 9 8 0 ) 指出,不是所有能产生后果的动 8 词都能形成这种动作持续态的。如“杀着鸡”、打着刀“都只是表示动作的持续, 不是状态持续。这里所说的行动后果,只限于安置的后果,能够产生这种状态的 是具有安置意义的动词( 包括“刻”、“画”、“描”一类表示造形意义的动词) 。 木村英树( 1 9 8 3 ) 指出,凡是能够暗含受事者在动作完成后附着或留存在特定处所 意义的动词都可以附上“着”,不能暗含这个意义的动词都不能附上“着”。 高名凯( 1 9 5 7 ) 指出:汉语语法构造中,没有表时间的形态范畴,只有“体”。 他认为“时”必含有现在、过去和将来三个阶段;“体”着重于动作或历程在绵 延的段落中是如何的状态;高名凯认为“着”表示进行体或绵延体。 吕叔湘主编( 1 9 8 0 ) 将“着”分为六个义项,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l ,表示 动作正在进行;2 ,表示状态的持续。 木村英树( 1 9 8 3 ) 区分两个“着”:表示状态持续的“着”是补词性词尾,表 示动作进行的“着”是体貌词尾。 朱德熙( 1 9 8 2 ) 指出动词后缀“着”加在动词后头表示动作或变化的持续,并 将“持续”定义为“已经开始,尚未结束”,如“他正上着大学呢;外头下着雪 呢。”但用“持续”也还有一些问题无法解决,如在祈使句中表示尚未发生的动 作,如:“你在这儿等着”以及表示动作结束后留下的状态,如“车在门口停着” 等。 刘宁生( 1 9 8 5 ) 指出:“着”由动词虚化为助词,逐步形成了汉语表示动态的 两个语法次范畴:状态持续与动作进行。从历史上看,这两个语法次范畴并非同 时产生,先有状态持续之“着”,后有动作进行之“着”。状态持续与动作进行 的区别,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方言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吴语、粤语、闽语中,表 示状态持续时,用于普通话v 着相对应的形式,而表示动作进行时,则用另一助 词( 粤语) 或用副词( 吴语、闽语) 。 马希文( 1 9 8 7 ) 则持与以往学者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北方方言中根本没有“进 行态”这种东西。不管是动词还是形容词,后面加上“着”就转而指明状态。故 “着”表示状态,但他同时承认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存在着“进行态”。 郭锐( 1 9 9 3 ) 将“着”区分为“着。”( i t 程标记) 和“着:”( 非过程标记) 。 对于现代汉语中助词“着”的语法意义,根据观点的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 种情况: i 表示动作的进行( 动作进行体、进行貌) 。( 吕叔湘1 9 4 4 、王力1 9 4 5 、赵 元任1 9 6 8 、潘允中1 9 8 2 ) i i 仅表持续,不表进行。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多,不过在具体表述上还有 些差别: ( i ) 表示持续体( 持续貌、持续状态、动作状态的持续) ( 太田辰夫 9 1 9 4 7 1 9 8 7 、梅祖麟1 9 8 8 、戴耀晶1 9 9 1 、徐丹1 9 9 2 、石毓智1 9 9 2 、曹广顺 1 9 9 2 1 9 9 5 、蒋绍愚1 9 9 4 、志村良治1 9 9 5 ) 。 ( ii ) 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并且动作行为的持续是动态的持续, 状态的持续是静态的持续( 陆俭明1 9 9 9 ) 。 ( i i i ) 表示状态,是“状态化”的标志,而不是表示进行或持续( 金奉民 1 9 9 1 ,张黎1 9 9 6 1 9 9 7 ) ( i v ) 汉语口语中的“着”不表示进行,而表示状态。在书面语中,“着” 既表示状态,又表示进行( 马希文1 9 8 7 ) 。 i i i 区分着。和着:,分别表示进行或持续。如: ( i ) “着”表示进行态( 进行体、动作在进行) ,“着:”表示持续态( 绵 延体、状态持续) ( 高名凯1 9 4 8 、1 9 6 1 、1 9 9 3 、胡裕树1 9 6 2 、赵金明1 9 7 9 ,朱 德熙1 9 8 2 、刘月华等1 9 8 3 、木村英树1 9 8 3 、刘宁生1 9 8 5 、孙锡信1 9 9 2 、房玉 清1 9 9 2 、伍云姬1 9 9 6 ) 。 ( i i ) 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持续,含有较强的描状性,同时表明是现在时 ( 俞光中1 9 9 2 ) 。 i v 区分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意义和用法,如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1 9 8 2 ) 、 现代汉语八百词( 1 9 8 0 ) 。 ( i ) 区分着。和着:和着。:“着。”表示动态动作的持续;“着:”表示动 作词义本身指明的静态状态的固定;“着。表示动作结束后留下的状态的固定” ( 郭锐1 9 9 3 ) 。 不过郭锐( 1 9 9 7 ) 后来又提出“着”分别是过程标记和非过程标 记。 ( i i ) 区分四个义项:a 表示动作进行;b 表示状态的持续;c 用于存在 句;d 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李讷、石毓智,1 9 9 7 ) 。 v 提出其它不同看法: ( i ) 表示“惯性”( i n e r t i a ) 是“着”的核心意义( l i g h t ,t i m o t h y l 9 8 9 ) 。 ( i i ) 表示情状,或者说描绘情状( 费春元1 9 9 2 ) 。 ( i i i ) 不表示“进行”意义,而是表示实现、存续、伴随、连续不断等语 法意义( 钱乃荣2 0 0 0 ) 。 ( i v ) “着”单独出现在动词之后是静态的标志,与持续体无关。( 刘一之 2 0 0 1 、崔希亮2 0 0 4 ) 。 对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着”,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尤其是是否表示动作 进行。对于“着”可以表“持续”的观点,基本上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尽管还存 在动态静态的持续、行为的持续或状态的持续等不同看法。 1 0 2 2 2 “着”的意义和同现限制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存在两个“着”:“着。”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进行, “着。”表示状态的持续。例如: 1 ) 她取出那件红色羽绒服,一面穿着,一面对好朋友说“1 2 ) 她上面穿着那件红色羽绒服,没系纽扣。 句( 1 ) 的“着”为“着。”,表示动作的进行。句( 2 ) 的“着”为“着。”, 表示动作的持续。 石毓智( 2 0 0 6 ) 指出,“着”常常表示说话时刻之后( 不包括说话时刻) 的动 作的进行和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戴耀晶( 1 9 9 1 ) 指出,非完整性、持续性和动态 静态二重性是“着”最重要的三项语义特征,由于这些语义特征的存在,而使 “着”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戴认为:“着”选择事件的内部时点作为视点,对 事件进程中的事件从起始后到终结前的持续情况进行观察,因此,它仅仅关注一 个事件的持续部分,对于事件的其它部分如何起始和终结并不关心,所以说 “着”所表示的持续体具有非完整性。 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本文在对“着”进行分析时,常常同时引入了“v 一着 ( - o ) 一呢”或“a d j 一着一呢”的对照形式。 i 非完整性使“着”在句法上表现出某些特点。 ( i ) “着”与表达事件具体时间长度的词语不相容;如: 3 ) $ 他在口袋里摸索着一阵( 呢) 。 ( i i ) “着”与表示动作计量的词语都不相容;如: 4 ) 木他盯着我几眼( 昵) 。 ( i i i ) “着”也不与表示动作结果的词语同现。如: 5 ) 宰他果断的拉亮着电灯( 呢) 。 i i “着”的持续性反映的是时间过程的连续特征,“着”指明句子所表示 的事件正处在连续不断的过程之中。这一特点使得: “着”一般不能与瞬间动词( 终结动词) 连用,因为瞬间动词在时间上表现 为一个封闭的点,起始与终结“重合”在一起,缺乏过程,具有单变( s i m p l e c h a n g e ) 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与持续体时问上的广延性是不相容的( 戴耀晶, 1 9 9 1 ) 。所以二者不能同现。例如: 6 ) 宰我正在到着学校( 呢) 。 但有时瞬间动词也可以与“着”同现,如: 7 ) 他轻轻地敲着门。 8 ) ? 他轻轻地敲着门呢。 9 ) 他正轻轻地敲着门呢。 i o ) 小朋友们高兴地跳着、唱着。 1i ) ? 小朋友们高兴地跳着、唱着呢。( 静态的描写旬) 1 2 ) 小朋友们正( 在) 高兴地跳着、唱着呢。 这里的瞬间动词与“着”同现,持续性表现为动作的重复,是由瞬间动作点 重复而形成的持续过程。 i i i “着”具有动态静态二重性,体现在带“着”的句子表达的时间可以 出现力的变化和位置的移动。如: 1 3 )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往前跑着。 1 4 ) 小鸟在树上欢蹦乱跳地唱着晨歌。 这些句子表达的事件都具有非均质的时间结构,即事件进程的每一个瞬间都 与其它瞬间的情状不同。这里“着”的动态性受到持续语义特征的制约,而只反 映事件进程的变化,不反映事件起始或终结的变化,也就是说: ( i ) 具有动态语义特征的动词带上“着”,表达的事件就具有动态性, 例如“走着”、“唱着”、“眨着”“催促着”等。 ( i i ) 具有静态语义特征的动词带上“着”,句子表达的事件就具有静态 性,例如“红着”,“等着”、“坐着”、“站着”、“爱着”等。 另外像穿、挂、戴等动词,其动作的结果可以留存在某个位置上,戴耀晶( 1 9 9 1 ) 将其称作“位置义”动词。这类动词兼有动态和静态两种性质,既可以表达动态 事件,也可以表达静态事件。例如: 1 5 ) 她站在镜前试穿着新挑的婚纱,心中满是喜悦。 1 6 ) 她穿着新挑的婚纱,出现在镜头前。 前一个句子侧重于表达动态事件,而后者则侧重表达静态事件。 除了戴耀晶( 1 9 9 1 ) 从“着”的语义特征出发对含“着”的句子的特点进行 的分析外,“着”还具有其它特点,例如: i v “着”常常与“正”、“在”或“正在”以及“呢”等词语配合使用, 例如: 1 7 ) 学生们正争先恐后地往前跑着呢。 1 8 ) 小鸟在树上欢蹦乱跳地唱着晨歌呢。 1 9 ) 我正在考虑着这些问题。 2 0 ) 她一直在等着你的消息。 2 1 ) 小张正向墙上挂( 着 ) 地图 呢 2 2 ) 小施正在穿( 着 ) 衣服 呢 2 3 ) 小王正跟他散 着 步 呢 。 在“着”表示“进行”意义的这些句子中,常常出现“正”、“在”、“正 在”等助词,在这些句子的末尾还常常有助词“呢”,这些词语,尤其是“正” 和“在”也常常被认为是进行体标记。然丽在表示“进行”这一功能上,为何在 一个句子中常常同时出现两个或者三个标记? 而且在许多语法环境中,它们又是 不能互换的,那么它们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差异。 学者曾对此问题展开讨论,引入了“在”和“着”之间的差异的分析。将 “在”、“正”( “正在”) 、“着”联系起来的分析也不少。许多学者从句法 和语义等方面将这几个体标记词进行对比分析,也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陈前瑞( 2 0 0 3 ) 根据j o h n s o n ( 2 0 0 0 ) 的聚焦度理论,对汉语进行体或未完整体 的标记“着、正、正在、在、呢”的变异规律进行了重新解释,发现它们从左到 右构成聚焦度由高到低的序列,而该序列也正是主观性的序列,只是方向相反。 陈认为,聚集度由高到低的不同,也反映了说话人在呈现客观事件时所持有的主 观性的不同。 石毓智( 2 0 0 2 ) 采用了相对较为传统的方法对“正”、“在”、和“着”三个 体标记的功能进行了分工。他认为,三个标记的功能虽然有所交叉,但是有明确 的分工,很多时候是不能互换的,他利用下图来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 出发点来解释三者搭配使用或分别单独使用的内部动因。 i 二兰 兰i ax bc 图l a “在”表示动作开始和结束之间的进行,它所描写的是( a ,x ( 这里用 圆括号,表示不包括这一点) 之间的进行情况。其时间位置为,从过去的某个不 确定的时刻开始,一直持续到说话的时刻。即所表达的是一个时间区间。主要表 示过去到现在的进行状况。 b “着”既可以表达动作开始和结束之间的进行,又可以表示动作结束之后 的持续状态。它所描写的是( x ,c 之间的进行和持续状况,其时间位置为,说 话的时刻之后( 不包括说话时刻) 正在进行,可以持续到将来某个时间,即所表 达的一个时间区间,主要表示从现在到将来的进行状况。 c “正”表达动作开始和结束之间的某一时间位置上的进行,它所描写的是 在x 位置的进行状况,祈使句位置为说话这一时刻,即所表达的是一个时间点。 上述定义中的“说话时刻”都是指句子中没有其它时间词的情况,如果有其 它的时间词语,句子的时间参照点就变为该时间词语所指。以这样的划分为前提, 石毓智分析了这三个体标记的表达功能和使用条件的差异,认为这三个体标记分 工明确地刻画一个动作行为的完整持续过程,它们不同的组合搭配可以精细地刻 画一个动作的进行情况。这样将三个表示进行和持续的体标记词进行了明确的分 工,从而可以对几个体标记词配合使用的情况以及各个词的独特用法加以解释。 我们同意石毓智对于“正、在、着”三个体标记不同功能的划分,因为这可 以对三者的配合使用做出合理的解释,不过我们也认为,“正( 在) 在一v 一着” 构成了一个框式结构,位于这个框式结构内部的成分常常获得语义上或者心理上 的凸显,从而使得一定的焦点信息获取更高或更可靠的关注度。对这个框式结构 而言,有时其中某个成分的缺失会使句子显得不自然或者不成立,仍以句( 2 1 ) 为例: 2 1 ) a 小 k 啁向墙上挂( 着 ) 地图 呢 b 小张 正 向墙上挂 着 地图。 c 小张 正在 向墙上挂地图。 d 小张 在 向墙上挂地图。 e 宰小张 在 向墙上挂 着 地图。( “在”与“着”不匹配) f ? 小张正在向墙上挂 着 地图呢。( 在口语中不太自然) g ? 小张向墙上挂( 着 ) 地图。( 给人感觉语义未竞。) h 木小张在向墙上挂着地图呢。( “在”与“着”不匹配) 以上例句中,有时也会出现“呢”。我们认为,因为“正( 在) 在- v - 着” 结构具有一种聚焦作用,这种作用与“呢”本身所具有的一定意义上的聚焦作用 具有了天然的适配性,这使得它们频繁共现。下文将对此加以详细阐述。 2 3 “着”可以出现的特殊句式 “着”具有一些。正”、“在”、“正在”等体标记不能替代的特殊用法。 i 。“着”可以出现在主谓句中,表示动作结束后留下的状况,如: 2 4 ) a 她穿着一件红色羽绒服。 b 她在穿一件红色羽绒服。 2 5 ) a 她背着一个书包。 b 木她在背一个书包。 这些句子中的受事宾语可以移至句首做主语,如果去掉“着”句子就变得不 合法了,并且“着”不能以“正”或“在”替换,句末一般要加表示现实的标记 “呢”。例如: 2 6 ) 衣服穿着呢。 2 7 ) 红色羽绒服她穿着呢。 2 8 ) a 书包背着呢。 b 书包他背着呢。 1 4 2 9 ) a 门开着呢。 b 窗户关着呢。 i i “着”可以出现在存在句中,汉语中很多具体的行为动词都可以加 “着”用于存现句,表示某一动作结束之后相关客体的存在状况。 3 0 ) a 炕上坐着一位老人。 b 炕上坐着一位老人昵。 3 1 ) a 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 b 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呢。 刘宁生( 1 9 8 5 ) 认为:“汉语表示存在的方式很多,与着:同现的动词表 示存在,还可以用动词有和是、名词谓语句等。因此在表示存在时,这 些形式常常交替出现。”这说明在现代汉语中,“着:”与动词结合有很多不同 的替换形式。 但是不是在任何条件下,“着。”都可以与“有”字句、“是”字句、名词 谓语句替换呢? 而且它们的意义都一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首先来看下列例 句: 3 2 ) 我望着那挂着宋庆龄照片的教室。 3 3 ) 墙上挂着宋庆龄的照片。 3 4 ) 墙上贴着宋庆龄的照片。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句( 3 2 ) 中的“着:”可以和“有”字句替换,但是不可 以与“是”字句、名词谓语句替换;句( 3 3 ) 和旬( 3 4 ) 虽然都可以与“有”字句, “是”字句,名词谓语句替换,但表示不同的意思。我们发现“着”字句与其它 句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着”更侧重于表达与“着”共现的动词的“以的方 式”义。( 刘宁生1 9 8 5 ) i i i “着”可以用于祈使句,要求听话者保持某种行为状态,着眼于说话之 后的状况,例如: 3 5 ) a 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