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doc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doc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doc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doc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哲复习资料1. 马克思主义基本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3.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性和革命性的。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4.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5.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6.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7.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8.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9.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0.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11. 实践是人类能动该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12.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13.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4.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15. p40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是否认识到、承不承认,他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从 实践 主观16. p44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17. 辩证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8. p47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19. p48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斗争性:二者关系:20.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21.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22.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23. p5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否定 否定 否定 辩证否定24.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知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5. 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思维活动的人。26. 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 实践 实践 实践 实践 人的认识27.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应。(本质)28. p69从实践到认识(如何认识实践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二者联系: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29. 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30.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31. 79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性(绝对性)不确定性(相对性)32.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33.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34. 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物质生产活动 物质生产活动 物质生产活动35.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36. p10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是生产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37.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37.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38.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39.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40.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力量。41.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本的根本尺度。42.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43.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44.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 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46.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47.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48.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49.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50.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51.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就是劳动的二重性。52.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53.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4. 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55. p14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56.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57.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58. 劳动力的价值包括三部分: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59.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60. 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61.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必要劳动),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剩余劳动)。62.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价值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63. p161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价值之间的关系。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二者关系64. 资本的有机构成=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m/v m为剩余价值量 ,m为剩余价值 ,v为可变资本可能考到的分析题 34.结合材料回答问题: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一、秸秆种蘑菇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范围的县市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二、延长产业链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于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而很受欢迎。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三、“链接”到山林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合肥,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后,如果将有机复合肥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合肥等。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1)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6分)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矛盾普遍存在,我们应当正视矛盾,承认秸秆、菌渣以及山林等问题的存在;矛盾又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分清主次、善于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集中有限精力重点解决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同时也要兼顾次要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巧用大循环”过程中,从秸秆到菌菇,从菌渣、猪粪到有机肥,再从有机肥到有机果业,因地制宜实现了合理循环。矛盾双方就有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材料中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创造了实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有利条件,促进了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外因共同作用推动事物发展。材料中秸秆变成菌菇培育的原料再变成有机肥,有其内在关联,同时也离不开人们发挥能动性、招商引资加大投入这一重要条件。(2)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4分)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我们应该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事物的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看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创造有利条件解决矛盾。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对待事物发展整个过程中的不同矛盾,全面协调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准确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人们认识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出发、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深刻而正确地认识、掌握和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只有在认真分析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不断解决问题。(【答案要点】(1)“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体现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同一斗争原理,同时也体现了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的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