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代金文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代金文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代金文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代金文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代金文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客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 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塑! t ! 、,! 二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 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 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 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迦:墨:! ! : 刁卉 导师签名: 丑期:量翌墨! ! j ,d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目前所能收集到的所有传世与出土的汉代金文( 镜铭、印文、币文除外) 为研究 对象,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综合分析及比较等方法从文字学等角度 对汉代金文进行系统研究。 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研究: 一,介绍汉代金文的书写特征、字体风格及规范程度,并分析讨论汉代金文字形特点研究。 二,将汉代金文篆书与说文解字篆书做比较,分组列出所有构形与说文不同的篆 书,讨论说文中实际存在问题的篆书。 三,分析讨论汉代金文中的用字研究。 关键词:汉代金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o b j e c t so ft h i sr e s e a r c ha r ea ut h em a t e r i a l so fb r o n z ei n s c r 啦t i o n si nt h eh a nd y n a s t y , s o m eo ft h e s em a t e r i a l sa r eh a n d e dd o w nf h ma n c i e n tt i m e s ,a n ds o m ea r eu n e a r t h e d b r o n z e i n s c r i p t i o n so nb r o n z em i r r o r s ,s e a i sa n dc o i n sw i n o tb ei n c i u d e d t h r o u g hi n t e g r a t ea n a l y s i s a n dc o m p a r e ,t h ew r i t e rs t u d i e db r o n z ei n s c n p t i o n s 洒t h eh a nd y n a s t yb yt h en u m b e r si nt h e a n g l eo ft h es u b j e c to fc h a r a c t e r so nt h eb a s eo fa b s o r b i n ga n du s i n gf o rr e f e r e n c eo fa ut h e i l l t e r r e l a t e dp r o d u c t i o n t h e s t u d ya n g i e s o ft h i sp a p e r a r ea sf b u o w s : 1 i n t f o d u c t i o n sa b o u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w r i t i n gs t ) ,1 ea n dt h ec r i t e r i o ne x t e n to fc h a r a c t e r so f b r o n z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i nt h eh a nd y n a s 吼a n dt h ea n a l y s i sa b o u t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f o r m s a n ds t r u c t i i r e so fc h a r a c t e r so fb r o n z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i nt h eh a nd y n a s 螂 2 c o m p a r i n gs e a lc h a r a c t e r si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b r o n z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i nt h eh a nd y n a s 毋t o t h o s ei nt h e5 垤d 耽聪,抬2 j f a n a l y z i n gt h o s es e a lc h a r a c t e r sw i t hp r o b i e m si nt h e 鼬h d , j i ez t 3 a n a i y s i sa b o u ts o m ep h e n o m e n o no fu s i n gc h a r a c t e r so fb r o n z ei n s c r i p t i o n si n t h eh a n 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t h eh a nd y n a s t yb r o n z ci n s c r i p t i o n s 5 绪论 一、引言 众所周知,汉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封建制度走向完善的时期,是封建社会第一个黄金时代: 而汉代的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也正处于承前启后的阶段。 汉代的文字遗存,以简帛、刻石、铜器铭刻、玺印封泥和陶文为大宗,它们既包含着重要 的史料,又是印证中国文字书法演进过程的实物依据和丰富的艺术遗产。汉代青铜器铭刻的盛 衰及其文字风格,是与当时器物制作的发展状况和文字演变的背景相关的。 根据一些历史学家及考古学家的研究,我们知道,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到战国晚期,已经 摆脱了商周时代重在体现礼制的主旨,原先庄严、厚重、瑰丽的风格为之一变,而在制做上转 向轻巧、简紊为主。器物类型方面则重在适应现实生活的需要。秦代国祚短促,铜器遗物除量、 衡器和印章外,比较少发现其他有铭的制作。至汉代,随着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铜器的制作达到十分可观的规模。据西安出土的上林鉴铭文所记,阳朔元年( 公元前二十四) 造上林苑用鉴十件,阳朔四年( 公元前二十一) 又造四百八十件,鸿嘉二年( 公元前十九) 造 六百件,次年再造一百六十八件。仅七年间共制作上林苑铜鉴一于二百五十八件。又如上林宣 曲宫鼎,在神爵三年( 公元前五十九) 已达五十一件;上林鼎,阳朔元年( 公元前二十四) 工 匠夏博制作四百件,次年李骏制作五百件、错骏造七百件( 均见上林鼎铭文) ,可见数量之大。 这还不包括地方郡国造器,由此又可推知其他各类器物的铸造规模。至于铜灯、铜镜、铜洗以 及其他小型日常用器,历年各地出土数量丰富,当时的制作之盛不难想知。 西汉时代铜器制作的明显变化是:在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这段时期,先秦以前存在的器种, 如簋、缶、簋、敦、豆已基本绝迹,只有商周时期的一些个别器种仍有留存。仍以日常生活的 多种类的实用器为主,主要有:食器:鼎、鍪、盆;酒器:锺、钫、杯;水器:桀、洗等等。 新出和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器种主要有灯、熨斗、炉等。在青铜制日常生活用器广泛发展 时,青铜制品渗透到了社会的诸多方面,例如:镇、车马器、封泥桶、货币、符、带钩、铜镜、 玺印、度量衡器等,以及边远地区的铜贮贝器、铜鼓、装饰品、艺术品等等。这既和社会经济 的发展有关,同时也与漆器和早期瓷器等新兴的器物尚未在生活使用方面完全取代青铜器的地 位有关。汉晋铜器制作的大致情况是:以西汉为盛期。器类丰富,数量规模比较大,有铭铜器 亦多。东汉器类减少,以洗和小型日用器为主,铭刻的风气趋于衰退。魏晋以后,则已成强弩 。壬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 之末了。 二、研究汉代金文的意义 金文文字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宝贵遗产。这些遗产的文化价值,己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 认识。李遇孙金石学录序:“古来言金石者,以其可证经典之同异,证诸史之讹谬,而法 物文章皆可为多识之助”。,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人们研究金石的原因,是由于金石文字具有史学、 小学等价值。 ( ) 研究汉代金文可以印证、校正、补充传世文献。 汉代金文不但可以印证文献记载,还可以补文献记载之不足。史书中没有记载的问题,可 以借助铭文材料去了解一些。如可以考证出一些不见于文献记载的工官,如“护工史”、“护工 卒史”、“大仆护工掾”、“大仆监工掾”、“大仆监掾”、“大仆监右工掾”、“般长”、“部郎”、“彤”、 “右史侍郎”等;另外,不同的造器机构、造器所的“物勒工名”特点、不同时期的“物勒工 名”制度的变化等问题都必须依靠金文材料的研究才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又如铜器的制作 规模与数量,当时的度量衡值,铜器制造者与使用者的关系,铜器的赏赐、贡献、征调、馈赠、 买卖以及时价等情况均须通过铭文去了解。史书中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有遗漏的问题,通过铭 文的研究可以得到更详尽、更全面的认识。如当时何时何地何机构可造何种铜器,史书中的记 载或简单不全面,或笼统不具体,通过金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得更多一些,更具体一些。又如史 书中记载有不少宫观、国邑,而通过铭文的研究还可以考出一批不见于文献记载者。 通过研究汉代金文还可以校正文献之误。如续汉书百官志本注:“( 考工) 主作兵器 弓弩刀铠之属。”也就是说后汉考工主造兵器,但有的东汉泉范上刻有铭文。记明为考工所造( 如 建武泉范) ,这说明续汉书“本注”有问题。 ( 二) 通过对汉代金文篆书的考察可以讨论今本说文篆文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在这一方面,根据詹鄞鑫师的研究,我们知道,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保存了最系统的秦 篆文字,另外还保存了一些篆文异体和籀文古文。就这点而言,说文是释读古文字特别是查 检篆文的最重要的工具书。然而,原成书于东汉,估计其中许多字形的写法并非直接来源于秦 国文字材料,而是参考了两汉包括东汉时代的篆书材料,因此有些篆书与秦国秦代的写法已有 出入;再加上晚文流传了一千多年,历经辗转传抄翻刻,乃至经过文人的“修正”( 其实是 篡改) ,现在所见本子的字形与原书相比也肯定有不少讹变和出入。因此,说文篆文有不少 。车遇孙金石学录序,道光四年= 月镌,芝省斋藏版,西泠印社活字本。 8 是靠不住的。说文篆文中有一些形体,上不承周代至战国的秦系文字,中不同于出土的秦代 或秦统一之前的秦文字,下不启秦汉魏晋古隶和八分书( 成熟的隶书) ,这类文字的写法大抵是 错误的。而作为比较可靠的实物材料,汉代金文中保存了一些继承秦代小篆而来的规范小篆,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汉代金文篆书的考察,来讨论今本说文篆文中实际存在的问题 ( 三) 研究汉代金文有助于人们了解汉代文字的面貌。 通过研究,不但可以认识汉代金文书写特征、字体风格和规范程度,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了 解汉代金文中的用字情况( 通假字) 和字形情况。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汉代文字的特点,为汉字 发展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三、研究方法和原则 从汉字发展史来看,汉字的发展是既具渐变性又具有阶段性的。 本文在对汉代金文中的小篆与说文小篆进行比较研究时,运用综合比较法。汉代金文 是小篆和古隶的直接继承,汉字由此进入今文字阶段。古、今文字转型过程中的许多文字变异 现象,不能不反映在汉代金文中。在对其中的文字现象进行分析时,必须联系共时的和历时的 有关现象进行对比性的研究,找出变异发生的原因及其走向,以探讨汉字演变的规律。具体地 说,本文将联系前代以及同时期的其他文字资料,包括镜铭、印文、碑文、简牍帛书文字等进 行比较,考察同一历史层面的汉字的变异现象。 在对汉代金文的字形变异现象、汉代金文的文字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时,运用文化参照法。 即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艺术追求、文字使用对象的社会层次等多方面的因素,对 汉代金文中的种种文字现象进行分析,力图作出科学韵符合实际的解释。 本文将综合运用上述方法,把汉代金文这一共时平面的汉字材料临时当作一个封闭的汉字 系统,对此进行穷尽性的测查和客观地分析、描写,以便摸清这一确定范围内社会通用汉字的 使用情况。 四、研究对象和所用的材料 研究对象是研究的基础,研究对象的选取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所以研究之初的材料选取 工作是极为重要关键的。 断代的汉字用字研究是对同一时代汉字使用情况的研究,是一种共时使用汉字状态下的平 面研究分析,目的是反映该历史时期汉字应用状态的真实情况,实现对汉字发展史上的某一环 节的梳理廓清,借以探求汉字发展史的演进的规律和趋势。因此,断代的汉字尤其是古文字的 9 用字研究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有着相当的要求;断代明确,以确保研究材料中的文字为同一时代 书写:存在形式为使用状态下的文本;达到一定数量;字迹清楚等等。这也是选择断代汉字用 字研究对象时所必须依据的重要原则,否则难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本文研究所依据的有关汉代金文的材料主要来自孙慰祖、徐谷甫编的秦汉金文汇编( 上 海书店出版社1 9 9 7 年4 月) 和徐正考编的汉代金文文字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3 月) , 并参照容庚汉金文录、金文续编以及汉金文录之后出版的多种专书所收录的汉代金 文资料,兼有我们尽力搜集到的有关专书与报刊中的有关发掘报告、研究成果中公布、介绍、 使用的汉代金文,全部采用铭文相对清晰的拓片材料,有不甚清晰或破损者一概不用。镜文、 货币文( 包括其他铜器上用作装饰的钱币文) 、印文( 包括其他铜器上的印文) 不在本文研究范 围之内,引言与正文中“有铭铜器”以及“金文”的统计数中亦不包括以上三类材料。 本文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共计采用汉代金文拓本九百七十二篇。 五、汉代金文研究状况 不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而言,相对于殷周金文著录与研究,历来对于汉代金文著录与研究较 少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本章试图立足于前人汉代金文著录及相关文章,按照时间先后,梳理 出一条汉代金文著录与研究历史的线索,总结前人的主要成就,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 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于汉代金文的著录与研究,徐正考先生在他的汉代铜器铭文研究一书中做过比较详 尽的回顾,但是其中有些统计数据有误差,对些关于汉代金文的研究著作和文章也有漏收的 情况,在这里我们一并做个修正。 ( 一) 宋元明时期汉代金文的著录与研究 汉代金文的著录与研究发轫于宋代,其成果散见于两宋“金石学”著作中,著录汉代铜器的 专著尚未出现。这一时期与汉代铜器以及铭文的著录与研究有关的金石学著作有三类。一是图 录类,代表性著作是北宋吕大临的考古图,该书十卷,元祜七年( 1 9 0 2 ) 成书。卷九、十收 汉器,有灯、盘、洗、漏壶、镰、锼、鼎、釜、甑、熏炉、练斗等,分类比较杂乱,其中多为 西汉铜器。每器皆摹绘器形、款识,记载尺寸大小、容量、重量,对器物可考的出土地点、收 藏者,也加注明。该书虽在器物定名上有值得商榷之处,然其体例在青铜器著述上,有着肇始 之功,是我国最早而较有系统的一部青铜器图录。后世的许多青铜器著录大体沿袭具体例规则 续考古图南宋赵九成撰。五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百四十册有收录,台湾商务印 。本叟= 所指汉代铜器铭文不包括镜文、币文和印文 1 0 书馆。卷一、三收汉器,有虎符、钫、釜、壶、洗、刁斗等几种。多为西汉器。重修宣和博古 图北宋王黼等奉救者。三十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百四十册有收录,台湾商务印书 馆。所收铜器八百九十三器,分为二十大类。宣和( 1 1 1 9 1 1 2 5 ) 间成书。多为无铭器。每种器 类之前都有总说,主要是对该器作用等方面的介绍。摹刻有器物图像和铭文,并记有器物的尺 寸、容量、重量及出土地点和收藏者姓名等;对器名、文字也有说明与考证。在体例和结构上, 与考古图一样,奠定了我国古代青铜器研究的基础,为以后许多同类著作所仿照。二是款 识类,主要著作有:历代锺鼎彝器款识法帖宋薛尚功撰。二十卷。绍兴十四年( 1 1 4 4 ) 成书。 因将金文摹刻于石,故称法帖。卷十八至二十摹录汉器款识,共录汉器三十九件,每件金文作 释文并加考证。虽有不当之处,如将有鸟虫书的春秋战国时代器物,误作夏器,但摹录了宋代 出土的大部分铜器,是研究了解宋代金文著录的重要参考书之一。钟鼎款识王厚之编撰。一 卷。收录汉代金文六篇,每篇均有铭文摹本,附加释文,并对铭文中的有关内容如年号、人物、 地名等做简单说明。啸堂集古录王俅编。分上下二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八百四十 册有收录,台湾商务印书馆。其他版本还有1 9 9 2 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淳熙本。每卷又有上下之分。 所收汉器不多,器物归置比较散乱。体例与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一书基本相同,但仅摹 录每件器物铭文和写出释文,不加考证。所录铭文常有漏缺,其中以镜铭尤多。三是考释类, 主要著作有:金石录三十卷,赵明诚著。卷十二有八篇汉代金文“跋尾”,跋尾内容涉及器 名、藏所、断代、人物、富名、侯国、年号等,无拓本、摹本以及释文。绍兴内府古器评二 卷,张抡撰。收有汉代金文二篇( 其中篇是先秦铭文) ,对铭文略加考释。宋代金石学在青铜 器以及铭文的著录与研究方面具有开创之功,这一点学术界已有定论。同样,宋代金石学亦开 汉代铜器以及铭文著录与研究之先河,在著录体例、器形的绘制与描述、铭文的考释、青铜器 的定名等方面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因为其著录与研究尚处于草创阶段,如器形只有线图或 描述,铭文只有摹本,描绘、摹写失真之处自所难免。铭文的考释多限于人名、地名、侯国、 年号等,而且所收汉代青铜器数量有限。可以说宋代金石学家在汉代铜器以及铭文的著录和研 究上仅仅是开了个头,特别是他们的研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不但缺乏深度、广度,而且 缺乏科学性。元明时期出现收录汉代金文文字的字典类著作。元代有扬钩的增广钟鼎篆韵 七卷,该书以韵为纲,将同韵的古文字字形收录到一起,其中既有传世古文,又有古金文文字 以及石经文字,收录的汉代金文文字很少。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收录汉代金文文字的第一部字 典类著作。明代有释道泰的集钟鼎古文韵选五卷,体例与扬书相同。除此二书以外,元明 。来人芏楚著有钟鼎篆韵二卷,已佚。 时期没有其他与汉代铜器以及铭文的逐鹿与研究有关的著述。 ( 二) 清代的汉代金文的著录与研究 清代金石学复兴,有不少金石学著作包含有汉代铜器以及铭文的著录与研究内容,这些著 作可分为图录类与款识类两种。一,图录类著作主要有:钦定西清古鉴,简称古鉴。版本 有光绪十四年( 1 8 8 8 ) 上海鸿文书局石印二十四册,附钱录十六卷和同一年迈宋书馆在日本铜 板印本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二十四册;民国十五年( 1 9 2 6 ) 上海云居华庐石印四十卷,附 钱录十六卷。系乾隆十四年( 1 7 4 9 ) 摹绘、考定皇室所藏铜器而成。体例仿宋代博古图遗 式。卷首列有参加者名单,分监理、编纂、摹篆、绘图、武英般缮书、校刊、监造七项。绘出 器物图形,有方案拓本或摹本。记器物尺寸,并有简略考证说明。此书在鉴定和考释上失误不 少,摹写文字也有失真。宁寿鉴吉乾隆敕编,十六卷,为1 9 1 3 年涵芬楼依宁寿富写本影印。 此书的编纂在西清续鉴甲编之前。录彝器与镜鉴七百零一件。编辑方法同西清古鉴。西 清续鉴甲编简称续鉴。清代王杰等奉簌著,二十卷,于乾隆五十八年( 1 7 8 1 ) 成书。宣统 二年( 1 9 1 0 ) 涵芬楼依宁寿富写本影印。收录彝器八百四十四件,其中汉代有铭铜器二百八十 八件,另有镜鉴与杂器。以器物分类,录有铭汉镜二十八件,其他铜器十件。编辑方法与古 鉴相同,绘制图形,附有文字拓本释文和器物的简要说明考证。考释不精,多有误释,如:汉 范晁洗误将“是”释作“晁”。所选器物不精,真伪混杂。西清续鉴乙编简称续乙。清 代王杰等奉敕编,二十卷,为北平古物陈列所影印。编纂时间与甲编同。体例与古鉴和续 鉴相同。所收器物不精,真赝混杂。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清钱坫撰,商承怍校。民国二 二年( 1 9 3 8 ) ,北平开明书店据嘉庆元年刻本复刊,共四卷。卷首有钱自序。该书给出释文,每 条释文下有作者按语,卷末有商承怍叙,指出钱文中存在的问题,如定名之误等。怀米山房吉 金图简称怀米。清代曹载奎编。有道光十九年( 1 8 3 9 ) 自刻拓本、一九二二年影印石本。 著录汉代有铭铜器五件。每器记尺寸,摹录铭文并释文。长安获古编清代刘喜海编,二卷。 有光绪三十一年( 1 9 0 5 ) 刘鹗补刻标题本。录汉器十二件。每器绘有器形,摹录铭文并释文。 书后有刘鹗跋。两基轩彝器图释简称两蠹轩。清代吴云著,十二卷。有同治十一年( 1 8 7 2 ) 自刻本、文瑞楼石刻本。卷九、十、十一摹录汉器四十件,有释文和解说,考释较为详尽。但 书中有明显的错误,如仍沿袭旧说将簋称“敦”等。二百兰亭斋收藏金石记清吴云撰。成 丰六年( 1 8 5 6 ) ,归安吴氏刊本四册一函。第四册收汉器九件,有刁斗、钱范、钩等器,没有给 出释文,采用摹本,每件摹本之后记器物形制、重量以及作者按语。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清 代吴大潋编,二集。有光绪十一年( 1 8 8 5 ) 自刻本、西泠印社重刻本。第四册录有铭汉器三十 一件。摹录文字和绘制图形,分类散乱,不列目录,不加解说。陶斋吉金录简称陶斋。 清代端方编,八卷,为光绪三十四年( 1 9 0 8 ) 石印本。录有汉代铜器一百零二件。其中所录东 汉器以洗和弩机居多。每件器物绘制图形,记载尺寸。有文字者附有铭文拓本但未给出释文。 收有伪器。木多林馆吉金图识一卷,丁麟年撰,著录汉代有铭铜器二件。二,款识类著作主 要有: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清代阮元著。版本有暴庆九年( 1 8 0 4 ) 扬州阮氏刻本四册;民国 二十三年( 1 9 2 4 ) 上海扫叶山房石印十卷,二册一函;民国年间上海中华图书馆石印六册,此外 还有光绪三二年( 1 9 0 6 ) 朱为弼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稿本四卷附卷一卷,三册。该书共 收汉器九十二件,摹录铭文,并有释文考证。卷首有著者商周铜器说和商周兵器说两 文,概括叙述了古代文献对铜器的一些记载,有参考价值。筠清馆金文清代吴荣光著,五卷。 摹录汉代金文十九篇,有释文、释义,录有藏器家和拓本收藏者姓名。考证时引用诸家之说颇 多,是研究铜器款识较重要的一部分。两汉金石记翁方纲著。版本有乾隆五四年( 1 7 8 9 ) 南 昌使院刊本二十二卷和乾隆五四年( 1 7 9 8 ) 大兴翁氏于0 于南昌使院刊本,八册二函。该书卷四 卷五分别为古器物文上、下,以器物分类,比较杂乱,所收西汉器颇多。摹录铭文,并有释文 考证。卷四附有“缪篆解”张叔未藏金石文字二卷,张廷济撰,收录汉代金文八篇。清仪 阁所藏古器物文十卷,张廷济撰,民国十四年( 1 9 2 5 ) 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十册。释文后有 作者按语或者记载购买经理以及购得器物的价钱等,有些释文下有徐同柏或翁方纲等人的跋语, 分类明晰。从古堂款识学清代徐同植著。光绪三二年( 1 9 0 6 ) 蒙学报馆右印十六卷,为八册 一函。共收汉器一百零四件。该书采用拓本,字迹清晰,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每条释文之后 有作者按语,为考证、辨伪和训诘之语。奇觚室吉金文述刘心源著,二十卷,为光绪二十八 ( 1 9 0 2 ) 年石印本。卷十一录秦汉器,卷十二至二十四泉布,卷十五镜、卷十六至十八补鼎、 尊、卣,卷十九至二十泉布。收录汉代金文四十八篇,释文精审,集中排比了许多资料。敬吾 心室彝器款识二册,朱善旃撰,收录汉代金文三十一篇。 与宋代相比,这一时期的金石学著作中著录的汉代铜器以及铭文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而 且清末出现的全形拓本以及铭文拓本( 1 9 0 8 年出版的陶斋吉金录,器形尚用线图,铭文或用 拓本或用摹本;1 9 1 0 年出版的木多林馆吉金图识则全部采用全形拓本与铭文拓本) ,这就使 得铜器器形与铭文更加清晰,乃一大进步。但不少著作中仍著录了一些伪器或伪铭,如陶斋 吉金录中所著录的黄龙剑、残鱼符;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所著录的孔文父钟等。 就释文而言,一部分著作根本不附释文,如长安获古编、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陶斋吉 金录、张叔未藏金石文字等。有的则只在一部分铭文释文下附释文,如敬吾心室彝器款 识。有释文者也往往存在误释之处,如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九第二十九页之董昌洗, “昌”乃“是( 氏) ”之误释;从古堂款识学卷九第十二页之汉永初洗,“宋”乃“牢” 之误释:等等。就注释、研究而言,个别地方较宋人有所进步,譬如注意到文字通假现象,如 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九第六页之汉阳泉使者舍熏炉下注明“鹰”、“缠”乃假借字。 又譬如对汉代铜器之物勒工名的考证,如从古堂款识学卷四第十二页之汉永平洗下注: “将作少府,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今所见宣帝元康元年镳斗仍有缮,仍作府之称,盖室 与府造作之所,当时更其名不更其所,故作器者或称室或称府,仍沿旧制耳。”不过总的来说, 清人对汉代金文研究的整体水平并未超出前人很多。 ( 三) 民国时期汉代金文的著录与研究 民国时期,汉代铜器的著录个别著作采用照相图象( 如贞松堂吉金图) ,是一大进步。 汉代金文的著录与研究则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主要表现为专门著录汉代金文的著作和专门收 录汉代金文文字的字典出现。 专门著录汉代金文的著作是容庚编撰的秦汉金文录。1 9 3 1 年刊印。八卷。所录以秦汉器 为主,附收新莽及魏晋器,共七百四十九件,其中,秦金文录:包括权器十四,量十六,诏版 二十一,兵符二,凡八十三件,另附录三件。汉金文录:卷一,鼎一百一十一件;卷二,锺五 十四件:卷三,权度量二十八件:卷四,杂嚣一百二十七件:卷五,洗一百五十四许;卷六, 钩三十五件;卷七,补遗三十七件。每卷首有目录,器名排列以器铭中的年号为序,无年号者 以铭文字数多寡为次列于有年号器之后,器名下注明字数、诸家著录情况、本书著录所采用之 本以及杂记、页数。拓本按原大影印。每卷后有铭文释文,另附秦汉金文未收器目。该书作为 专门著录汉代金文的著作。不但具有开创之功,而且收录的汉代金文数量比较多,甄别严谨可 靠,著录体例科学。专门收录汉代金文文字的字典是容庚编撰的金文续编,该书前有自序, 收录秦器铭文十二篇,汉器铭文六百六十篇。正编( 文字部分) 分十四卷,按照说文分部, 共收字九百五十一个,重文六千零八十四个。附录收字三十四个,重文十四个。书末附有“采 用秦汉器铭文”一卷。收录全部所用器铭的释文。最后附检字一卷。该书是收录秦汉金文( 主 要是汉代金文) 的专门字典,不但所收字数大大超出元明字书,而且编排科学,对铭文中的通 假字也一一注明,在汉代金文研究史上堪称里程碑。值得一提的是,容氏二书之自序在汉代金 文研究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欲求两京文字转变之迹,未有胜于器物铭者,即欲考铸铜之 官、产铜之地、制器之数、度量衡之制以及当时通行之吉语,皆可求于此。”( 秦汉金文录自 序) 不但评价了汉代金文的价值,还为后人的研究指出了方向;一些有关辨伪的论述也很有参 考价值。金文续编自序中就汉代金文字形及简化字的论述,颇有开创性。 这一时期的金文著录索引有宋代金文著录表,王国维编,记录汉器二十多件:又有固 朝金文著录表六卷,王国维编。前五卷记录三代器,末卷记录秦汉以后器。体例采取表格的 形式,内容清楚、简练,便于翻检。表格主要有器名、诸家著录、字数等,另附鲍鼎的校勘记 和国朝金文著录补遗。这是我国金石学领域中第一本具有集大成性质的收录传世古器的目录 专书。因为时闯很早,尚有许多著作还未发表,旦收录的伪器较多。“王国维先生金文著录 表,后经罗振玉先生十余年来之笺识补正,晟称精当,盖疑似之间,不易质言,虽娄离之 明,犹不免有以貌似眩之者耳。”。因而一九三一年鲍鼎又在王表的基础上作了修补,撰国朝 金文著录表补遗和校勘记三卷,但在表中未分真伪。其后还有三代秦汉金文著录表八卷, 王国维编,罗福颐校补。系在国朝金文著录表一书基础上增订而成。著录器物从四千二百 九十五器增为五千七百八十器,其中卷八为魏晋至宋元器,共一百二十件。表内又新增藏器家 和出土地两栏目,书后附有本著录表的补遗。 这一时期与汉代金文有关的著作还有一些。在汉金文录之前,图录类的有:梦鄣草堂 吉金图,罗振玉撰,正编二卷,1 9 1 7 年影印本。下卷为汉魏蜀六朝至明代器,录汉代有铭铜器 二十二件,增秦前和汉后器为续编。有器形和铭文拓本;潋秋馆吉金图陈宝琛编。民国十九 年( 1 9 3 0 ) 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二册。罗振玉作序。以器物分类,录有铭汉器( 除铜镜十二 件) 七件,采用拓本,没有给出释文,考证中尚引王国维、罗振玉等诸家之言;意斋集古录 二十六卷,吴大潋编撰,吴氏死后其侄请入整理遗稿补写释文而成,收录汉代金文七十六篇;簋 斋吉金录八卷,邓实编撰,收录汉代金文五十四篇。这些著作除铭文拓本更清晰外,其他值 得注意的长处不多。容庚之后,又有美国学者福开森( j o h nc f e 唱u s o n ) 于1 9 3 8 年编历代著 录吉金目一册,此书篇幅较大,共采用了八十多种著录,搜集的资料大大超过了上述各表。 但是,此书所集资料多而不精,而且其中夹杂了许多伪器。 另外,民国时期还有几篇值得一提的论文,较早的如清孙诒让的汉卫鼎考。,再如陈介 祺的篮斋金文考 ,对陈氏所藏多件汉代铜器进行考释。比较重要的如容庚先生的汉代服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第4 1 3 页。 o 孙诒让,汉卫鼎考,国粹学报6 6 3 t 1 。陈介棋,簋斋金文考,北平图书馆馆刊l l ,1 l 2 6 御器考略”,该文章将汉代铜器( 包括有自名者和无自名者) 分为十类、二十三种,器名下说 明该器种的形制特点与作用。该文在汉代铜器的分类上有定参考价值。再如顾廷龙先生的读 汉金文小记 ,该文序言对汉金之收集著录历史作了一个简单的勾勒,但只提到龚定庵的汉 器文录( 己佚) 与容庚的汉金文录,正文对七十三篇铭文进行注释,个别地方颇有可取之 处。但总的看来此文未脱前人随文加注的窠臼,所释大都是人名、地名、侯国、官名等。 ( 四) 新中国成立后汉代金文的著录与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一批批汉代有铭铜器陆续被发掘出来并 公布于世。西安三桥镇高窑村出土西汉铜器群。,江苏盐城三羊墩汉墓出土铜器若干件。,丹江 口市削l l 战国两汉墓葬出土两汉铜器若干件。,成都天迥山崖墓出土东汉青铜器多件”,山东嘉 祥出土东汉“南武阳大司农平斗”。,西安北郊高庙北村出土东汉铜器4 件,河北获鹿高庄出 土西汉常山国文物,其中有铜器若干件 ,河南三门峡市火电厂西汉墓出土铜器若干件 ,浙江 湖州市万家山第三号墩汉墓出土两汉铜器若于件“,这些新公布的汉代铜器,特别是科学发掘品, 其史料价值大大超出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著录品,对汉代金文的科学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公布这些铜器的报告除释文外,大都在断代、度量衡考订、器主( 墓主) 的推断方面 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另方面也出现了一批相关的研究成果。 首先应提到陈直先生。陈先生研究汉代金文的成果散见于两汉经济史料论丛、文史考 古论丛、史记新证明、汉书新证、三辅黄图校证等专著与论文集中。如汉书新证“外 戚恩泽侯表”下列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于金文的侯爵:文史考古论丛考古炳烛谈之“西汉 富殿名称考佚”部分以金文、瓦当文字考佚官。均可补传世文献之不足。有对某些特定问题做 专门的研究。如汉书新证“百官公卿表”下及两汉经济史料论丛关于两汉的手工业对 汉代铜器种类与造器机构、造器所的关系的研究;关于两汉的手工业一文中对铜器制作数量 。窑庚,汉代服御器考略,燕京学报3 ,4 0 3 4 1 6 。 o 颇廷龙,读汉金文小记史学年报2 巧:4 4 5 - 4 1 6 。 o 考古1 9 6 3 年第2 期第6 2 页 o 考古1 9 “年第8 期,第3 9 7 页 o 江汉考古1 9 8 8 年第4 期,第4 3 页 。考古学报1 9 5 8 年第1 期第1 0 0 页 o 考古舆文物1 9 9 6 年第l 期,第9 4 页 o 文博1 9 8 6 年第2 期,第8 7 页 o 考古1 9 9 4 年第4 期第3 3 0 页 o 考古1 9 9 6 年第6 期,第7 页 ”考古2 0 0 2 年第l 期,第4 1 页 与器价的考察,该文附录“两汉工人题名表”之“铜工”部分将铭文中所见铜工与其制作的器 物列为表格,亦为茸创性专门研究。还有铭文综合考释。如出土文物丛考就武威东汉张君 墓出土铜马题字所做的考证。 裘锡圭先生对汉代金文也有深入研究。如文字学概要中对汉代金文的字体特点的论述; 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谈关于古隶的一些问题( 收入裘氏古代文史研究新探) 中的 第一部分对汉代金文字体特点以及与“遣册”中的隶书的关系的研究。对一些具体的汉代金文 文字也有考释。如( 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 读后记( 收入裘氏古文字论集) 一文中对金文 中的“钾”与相关诸字以及“漯”与“湿”二字关系的考证;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 读古籍的重要性( 收入裘熄圭自选集) 一文中对于章漏壶原报告中“于”乃“干”之 误释的论证。裘先生在汉代金文的其他方面也有研究。如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册”谈关于 吉隶的一些问题一文的注中( 详见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铿与柽木呈) 对所谓记有武 帝前期年号诸铜器的辨伪等。 李学勤先生在一些文章、著作中也涉及到了汉代金文问题,其中汉代青铜器的几个问题 满城、茂陵所出金文的分析。对后来汉代金文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该文对汉代铜器的制 造者、购买来源、铜器的赠予、器物的编号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其提出问题的角度、解 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有关结论均有独到之处。 丘光明先生的中国古代度量衡考在研究汉代度量衡时即用大量的度量衡器( 主要是铜 质器) 以及记容、已重器( 主要是有铭铜器) 上的有关数据结合实测结果考定汉代的度量衡值, 资料丰富、可靠。现在看来,该书材料尚可补充( 原书材料截止到8 9 年底,这以前的材料也还 有不少未收入) 。 孙慰祖、徐谷甫先生的秦汉金文汇编也是一部值得一提的著作。秦汉金文汇编将历 来藏家著录的各类秦汉金文进行了整理辑录、筛选甄别,并增益了几十年考古新发现的器铭, 淘汰了伪品和重复,所以和以前的金文著录相比更具实用性。该书上编为秦汉金文汇编图版, 辑录器铭文字清晰,下编为秦汉金文字汇十五卷,共收入单字七百八十二字,按说文解字 为序,但没有给出说文中的篆形。书后还附有检字表及器名索引,便于读者查检。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成果值得提及。如王仲殊先生汉代考古学概说第五部分“汉代的 铜器”对汉代铜器的制作规模、铜器种类特点、制作地和制作机构跟铜器种类的关系的研究; o 文物1 9 7 2 年第6 期,第3 8 页 。载李学勤第,原刊于文物研j 宄第二期 黄展岳的西安三桥高窑村西汉铜器群释文补释是对陈直先生的西安高窑村出土西汉铜器 铭考释所做的枣卜正;黄盛璋的染杯、染炉初考就西汉染杯、染炉本身进行阐明,考证了 其名称、来源、用法、类型、年代等问题,可以说陔文开启了染杯、染炉与染食法作为专门研 究的大门:后小荣的南富钟再释 围绕陈直与黄展岳两先生就西汉上林苑供物中第十七号南 宫钟考释存在的分歧做了进步分析,得出了自己的论证结果。 徐正考先生的汉代铜器铭文研究一书是以传世与出土的汉代铜器铭文为材料,结台有 关:艾献记载,主要是从历史学的研究角度出发,进行了综合研究。全书研究的主要问题涉及汉 代铜器的“物勒工名”制度,纪年与断代问题,器类、器名与制作地、制作机构,器物制作数 量与器物编号,度量衡问题,器物的转送与买卖,器铭所见宫观、共厨、国邑和文字问题。该 书第一章第一节汉代金文著录、研究历史的回顾首次对近千年的汉代金文著录、研究历史 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前人的主要成就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比 较清晰的线索。关于汉代金文的文字问题,徐正考先生也在汉代铜器铭文研究一书中专列 了一章加阻讨论。由于徐先生所关注的重点是对汉代铜器铭文作史学研究,所以对这一章文字 问题的研究就不甚深入,该章主要是对汉代金文中存在的些文字现象做了总结概括,为我们 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开拓了思路。而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正是从文字学和用字的角度出 发,对汉代金文的文字风格、字形特点以及一些用字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以廓清汉代金文 文宁的面貌。 徐正考先生的另一本书汉代金文文字编,是近年来第一本比较详尽地收录汉代金文中的 文字的字书。这本书的选材对象是除玺印、镜铭、货币铭以外的所有能搜集到的汉代金文,从 千余篇汉代金文中选取字迹相对清晰的拓本九百七十二篇作为选字对象,字头排列按说文 为序,编者对能确认的伪器伪铭中的字形一概不采用。该书体例科学,查检便利,为考古及文 字工作者提供了方便。缺点在于没有给出说文中的篆形作为对照。 目前,一些大型金文目录集辑之作有周法高编三代吉金文存著录表及孙稚雏编金文 著录简目等。考古研究所所编三十年简目,1 9 8 3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更名为新出土金文 分域简目,所收主要是自1 9 4 9 年建国以后至1 9 8 1 年底公开发表的资料。孙稚雏编的金文著 录简目,采用的书籍最广泛,总计二百一十七种,其中有中文著作一百五十种,日本、美国、 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比利时、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著作六十七种。书中所著录的 。考古1 9 6 3 年第4 期第1 9 8 页 。文博1 9 9 4 年第3 期,第4 3 页 。考古与文物2 0 0 0 年第3 期,第7 8 页 有铭铜器目录,除去兵器、量器、车马器和其他杂器外,共收录礼、乐器六千五百八十一件。 该书收录对象以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遗、文物、考古、考古学报三杂志及 各种铜器图录中有铭文拓本者为主;关于宋代和清代著录的金文,以近代学者引用较多者酌量 收入。 应该说,经过前人与时贤的努力,汉代金文的著录与研究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不但为 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且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也颇多可借鉴之处,其研究 成果也为我们的继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以前对汉代金文的研究还 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汉代金文不够重视,因而缺乏系统的研究。 从汉代金文的研究概况中不难看出,以往的研究的重点是对铭文的释读与考证,以及文字 内容的阐释与历史文化问题的探讨;个体的考证和例举性的研究比较多,而总体的、系统的研 究比较缺乏。传统的文字学研究,由于以解读文献为使用目的,对汉字的研究一般以个体为对 象,着眼于单个汉字的考据。其间的字形考证,都是以读懂金文为目的,属于小学范畴的个体 字符的考证,还谈不上文字学的研究。对于文字的本体字形的研究,即着眼于文字学角度 的形体结构的分析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上的地位、特点、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则比较薄弱,特别是 穷尽性的考察、系统性的分析与总体性的归纳,则几乎是个空白。 第二,在铭文的释文、断句、注释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这方面问题在汉代金文研究中存在的较多。例如:阳平顷侯石鼎原报告。将“隅平顷侯 家”之“家”误释为“冢”;洛阳武库熏炉原报告。将“熏”误释为“柬”。建昭雁足灯原 报告。将“右丞宫令相省”连读( 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右丞富、令相省”。) 安邑宫铜鼎原报 告。误认为“佐奉常”为奉常的辅佐机构( 铭文中“佐某”常见,“佐”为副职之称,其后为人 名,“佐奉常”与“右丞宫”、“令相”等一样,都是前官职,后人名的结构。) 。浠水县博物馆 馆藏东汉铜洗原报告 将“董是”中的“是”字误释为“昌”,其实前代已有学者把该字释为 “是”( 见罗福颐贞松堂集古遗文) 。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汉代金文的著录与研究历史虽然己近千年,但目前看来这项工作 考古畸文物1 9 8 5 年第5 期。 文博1 9 8 8 年第1 期。 考古与文物1 9 8 8 年第2 期刊。 文物1 9 8 2 年第9 期。 江汉考古1 9 9 4 年第2 期,引“此洗始见于杭州,已残为铜片”见王晓宁湖北鄂西自治州博物馆青铜鱼周器( 文物 9 9 0 年第3 期) 仍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研究汉代金文,就是要吸收前贤和时修的研究成果,力求显示自己的特点:主要从文 字学角度出发,将文字学研究同历史的、书法的研究结合起来,探讨社会文化对文字体系的形 成和发展以及文字的影响:关注在书写上对字形结构的演变所产生的作用,并作出客观的描写。 第一章汉代金文的文字特点 第一节汉代金文的字体风格 汉代金文,上接秦金文字, 而与同时的简帛书以及碑刻等文字并行,至魏晋时代随着青铜 器制作的衰退而告终结,这一时期,恰与中国文字字体的隶变和楷书的出现在时代上大体重合, 因此汉金文时代正经历了中国文字形态的大变革过程,它和商周金文的长期稳定而缓慢演进的 社会文字环境有所不同,它虽然与玺印、刻石、陶文同属铭刻文字系统,作为器物铭文有着不 同于同常书写的郑重作风,它要更多地考虑满足器主对于美观的要求,因而区别于直接书写、 主要强调易于识读的简帛文字,很自然,它在表现当时通行文字的书写风格方面仍然有一定程 度上的间接性与滞后性,但同时由于它们大多采用直接凿刻的方法,而不像商和西周金文那样 处于严谨从容的范畴,而且有着制作上的多途径等特点,书手、刻工并未表现出定于尊的严 密法度的束缚,在书体风貌方面总是或多或少流露出不同的个性以及当时社会总体书风的转变 征象,特别是比较草率刊凿的一部分,更显露出不自觉地偏离约定俗成的铭刻规范的特点。因 而,汉代文字急剧演变的轨迹,在金文书体上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 由于铁器的使用和改良,汉代金文主要是采用成器后再行凿刻。这制作特点,也直接影 响到文字的体态、笔形风格。出于范铸的铭文,多见于洗、壶、镜以及小型日用器,通常表现 为阳文,后者的流行时代也较晚,大多为东汉时期,所以两类铭文明显具有不同的风貌。 两汉历经四百余年,时间跨度很大,社会用字的风格、书体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两汉凿 刻器铭字体风格变化较多,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