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在 ,国文学史上,对宋代哲理诗的评价一直没有一个公论。本文 试图通过论述宋代哲理诗产生的原因,宋代哲理诗的审美内涵,宋代 哲理诗的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明:作为哲理文艺观的体现者一 一宋代哲理诗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在文学史上应该得到应有的 承认。 为此,本文着重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宋代哲理诗产生的原因。宋代哲理诗产,e 于儒学复兴的时代 背景下;魏晋玄言诗为它确立了基本的范型;唐代杜甫、韩愈等大家 的议论成为它产,三的近因。 二、宋代哲理诗的美学内涵。宋代文人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形 成独立的、崇尚哲理而超脱的文化精神,寻求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发 展道路:变描写为议论,变诗法为文法,在诗中显示才学和智慧之美 的艺术创新之路,从而造成宋代哲理涛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象征的 意象呈现智慧之美,用玄境的暗示传达悠远的理趣,以诗性化的议论 宣扬精警的哲理,从而实现厂对中国先秦儒家文艺观的继承和发扬。 二、宋代哲理文学思潮在理论上的建树也是丰厚的。对古今象征 哲理文艺观的准确概括,标志着中国文学艺术审美理念的成熟和定 型,创立了“理趣”、“思致”的审美范畴,加深了对象征意象的理解, 确立了“比德”的艺术范示。 四、宋代哲理诗对后世的柠理文艺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p e r - 0 d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t h e o r yo nt h ep h i i o s o p h i cp o e mo f s o n gd y n a s t yh a sn o tb e e nr e c o g n i z e d t h et h e s i sf o c u s e so nt h eo r i g i no f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p o e mo fs o n gd ,n a s 魄t h ea e s t h e t i c sm e a n i n go fp o e mo fs o n g d y n a s t y ,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a n di n f e c t i o no f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p o e mo fs o n gd y n a s t y , w h i c hs h o w sp h i l o s o p h i cp o e mo fs o n gd y n a s q l 卜一t h ed e i e g e t i o no fp h i i o s o p h i c i i t e t a “h a ss u p e r n l a ia e s t h e t i c sm e a n i n g i ts h o u l db ea c k n o w l e d g e df a i r l , t h e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b u rp a r t s : p h i l o s o p h i cp o e mo fs o n gd y n a s t ye n g e n d e r e df t 田m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 r e v i v a lo fc o n f u c i u s s c h o o l ;t h em y s t e r yp o e mo ft h ed y n a s t yo f w c ia n dj i nh a s e s t a b l j s h e dt h eb a s i cm o d e i ;t h ea i 哥i m e n to fd uf ua n dl ib a jo ft h n gd y a s t yi s t h ed i r e c tc a u s c t h el i t e t a t o r so fs o n gh a v et h ei n s p i r i to fi n d e p e n d e n c e ,a d v o c a t et o p h i l o s o p h ya n dd e t a c h e d ,w h 0f i n d e dad i t i b r e n tw a y t ot h eo n e0 f1 1 a gd y n a s t y : c h a n g ed e p i c tt oa r g u m e n t ;c h a n g et h er u l eo f p o e mt oe s s a y ;s h o ws c h o l a r s h i p a n dw i s d o mi nt h ep o e m t h ep o e mo fs o n gi n h e r i t e da n dd c v e i o p e dt h e c h i n e s ec o n f u c i u s s c h o o l b yt h ew a yo ft h es y m b o lo fi m a g o ;i m p l yo fs c e n ea n d p o e “ca r g u m e n t t h e t h o u g h t s o f p h i l o s o p h i c l i t e t a t u i eo f s o n g h a v e i m p o r t a n t a c h i v e m e n t ,w h i c hg e n e r a z e do nt h et h e o r yo ft h ep h i i o s o p h i cl i t e t a t u r ef r o m a n c i e n tt ot h e n ;f o u n d e ds o m ea e s t h e t i cc a t e g o t y ;d e e p e n e dt h ea c k o n w i e d g eo f i m a g os y m b o la n de s t a b i i s h e ds o m el i t e r a ld e m o n s t r a t em e a n i n gm o r a l p h i l o s o p h i cp o c mo fs o n gd y n a s t yh a di a r g ee f f c t o nt h ep h i l o s o p h i c l i t e r a t l l r u eo ft l h ea f t e r “m c i i 独创性声明 奉人芦咧所兰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鲋;甚式孽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通的材料。与我一同1 f j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旺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井表示谢意。 一 一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 瓮 签字日期: z 。a 多午牛月,与日 。 i。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密 坟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郎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沦文被查阔和 借阅6 本人授权毒嫦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郎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沦文。 ( 保密的学位沦文在勰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互墨 导师签名:蠢虿讹铆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点墨导师签名:蠢9 砚别 签字日期:扫。5 年争月f 罗日 签字日期: 加。f寄乒月,s 目 学位沦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刖舌 前言 谈起宋代的文学成就,人们大多想起的是与唐诗相提并论的宋词。宋诗在唐 诗这座诗歌颠峰的阴影中往往被置于不受重视的地位。自古以来,宋诗一直成为 不少评论家争论的焦点,从最早的南宋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 南宋的严羽足最早推崇唐诗,批评宋诗的人。他批评宋诗“以文字为诗,以 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1 。稍后的刘克庄更是直截了当地认为宋诗“皆为文之 有韵者尔”。2 到明朝的前后七予则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3 宋诗在他们的 眼里没有一点地位。同时代的文学家杨慎还说:“宋诗信不及唐”,“唐诗人主 情,去三百篇近;宋诗人主理,去三百篇远。”4 万历年问的屠隆更偏激地说:“读 宋而下诗闷矣,其调俗,其味短。”5 但是明人对宋诗的评价也并非完全一致,后 七子的代表人物王世贞便是从抑宋到伸宋,晚年才悟到“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 篇”6 的道理,从而肯定了宋诗的成就。都穆的态度更为鲜明,他说:“予观欧、 梅、苏、黄、二陈至石湖、放翁诸公,其诗视唐未可便谓之过,然真无愧色者也”, 7 宋诗不一定比唐诗优秀,但决不比唐诗差。晚明公安派袁宏道也认为宋诗不比 唐诗差,苏轼也并不比李白逊色。8 那么,清朝的人对宋诗的评价又是怎样呢? 一句话,仍然争议不休。素负盛 名的王士帧虽然推许宋诗,还赞扬过王安石,说他是宋代诗坛巨擘,可是他还是 尊唐的。格测派沈德潜也尊唐抑宋,他认为“诗至有唐,菁华极盛,体制大备。 学者每从唐人诗入,以宋、元流于卑靡”9 ,意思是唐诗的盛世到了宋代就 归于沉靡了。当然,清朝不是所有的文学家都主张学习宋诗的,吴之振就通过编 宋涛钞来驳斥尊唐派,还有厉鹗编宋诗纪事,陆心源编补遗,曹廷栋 编宋自- 家诗存,张景星等人编宋诗百一钞等,都表现了尊宋的倾向。 1 沧浪诗| 千- 诗辩 2 转引自严羽沧浪涛话碍评 3 范唏文对床夜话卷二 4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何大复先生全集卷三十 5 杨慎升庵诗话卷八 6 王世贞宋i 寺选序,牟州山人四部续稿卷州十六 7 都穆南濠诗话 8 参见袁采道答陶百赞,花瓶斋集卷九 9 唐诗别裁集凡例 到了现代,对柬诗的评价仍然众说纷纭,对宋诗的把握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 的标准。比如国学大师钱钊书在5 0 年代编写宋诗选注时在论述宋诗的特色 与成就、评价诗人和诗歌流派及诗歌的注释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见 解,在海内外引起广泛的反响。他虽然总体上肯定了宋诗的成就,但对宋诗的艺 术特色却并没有一个公允的评价,他认为宋诗“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 浅,议论往往陈旧,电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这种风气,韩愈、自居易以来的唐 诗里已有,宋代理学或道学的兴盛使它普遍流播。”1 并且还引用毛泽东 同志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明确地点明:“又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 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 的,一反庸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2 这些偏见的诗学观也造成了钱先生 选诗的片面性,“压韵的文件不选,学问的展览和典故成语的把戏不选。大模大 样的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把前人的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旧货充新也不 选;”3 这样恰恰把宋诗中许多带有创新的部分和菁华的东西贬为无用的废 物。 到了近代,研究宋诗的人越来越多,关于宋涛研究的论著也层出不穷。比如 张毅先生的宋代文学思想史对宋代的思想文化背景以及由此造成的文人心态 做了详细的论述。王水照先生的宋代文学通论从学术【史的角度沦述了宋诗研 究的过程,并从文献和文学史的角度对宋诗作了简明的介绍,使人一目了然。已 故的赵齐平先生的宋诗臆说,有意识地结合宋诗发展的线索和与之相关的问 题选取名家名篇,通过作品淡问题,不仅方式新,材料足,见解也很深刻。还有 台湾成功大学的张高评教授编写了宋诗综论丛编、宋代文学研究丛刊,并 独自撰写了宋诗之传承与丌拓、宋诗之新变与代雄等专著,张先生也可以 称得上是台湾学荷中最号注于宋诗研究的人了。另外,还有程干帆先生的宋诗 精选,许总先牛的宋得史等,可以说琳琅满目。这些学者和专著对宋诗的 研究往往着眼于某一个方面,比如宋诗对唐诗的继承,宋诗的分期,宋诗与画论 的关系等等,但是 于不能从文艺本质观念的变迁看刚题,总有些不尽科学的地 方。 l 饯钟书宋诗选注席第7 页,人民文学版社1 9 8 9 年版 2 参见钱钟书宋诗选注序第7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 3 饯钟 5 宋诗选汁序第1 9 页,人民文学出版 1 9 8 9 年版 2 f l u再 我们就拿当前学术界最有权威的两木中国文学史来说,对宋诗也没有一 个公平准确的论断。由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同文学史的宋代文学部分, 通过对宋代社会特征的分析,归纳出宋代文人的一般特点足:“比较重理智而轻 情感;比较重个人对围家别+ 社会的政治责任与道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展、 自由表露。因而,宋代文人比起唐代文人米,思想也许更成熟深沉,情感也许更 含蓄复杂,但明显缺乏唐代文人那种豪气干云、才华横溢,那种天真直率、舒卷 自如,那种浮华怪诞、异想天开等种利一性格特点。”1 进而认为宋代文学“是继承 诗以讽谏,文以明道的观念,把文学当作政治和教化的工具。”2 因而存在 很多“虚伪的成分”,“缺乏对社会陈规的冲击力,显得沉闷和不堪一击。”3 总之, 它对宋诗的总体【二贬低大于肯定,更谈不上深究其特征了。 再来看看袁行霈t 编的中国文学史,虽然认为适度的议论,为诗歌开辟了 新的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像王安石的咏史诗和苏轼的哲理诗便得益于议论的成 功;宋涛所以会彤成与唐诗不同的重意倾向,议论成分的增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但却不能从文芝本质观念的变化上去阐释宋诗形成的原冈,因而论述往往留于表 面。如认为宋人注重理性,具有“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的人生态度”。4 “与 后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和脚踏实地,超越了青春的躁动 而臻于成熟之境,而以平淡为极境。”在与唐诗的对比中得出“宋诗以平淡为美” 的结论,并以苏轼重陶( 渊明) ,黄庭坚推杜( 甫) 为例,说明这种“平淡”的 美学追求是宋代诗人追求新变的目标,等等。总之仅能就现象论现象,不能揭示 宋诗发生的根奉原因。 鉴于以上从古至今对宋诗的l z 论,笔者在顾祖钊导师的启发_ 卜- ,决定从哲理 文艺观的角度,探索宋代哲理诗的美学内涵,揭开宋诗神秘的面纱,给宋代诗歌 的美学内涵做个较为本质的概括。 哲理文艺观呵以说f | 古有之,在巾西方文学的发展史i :都有它的存存。中国 从最早的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到周易系辞中的“天下之赜”,再 到唐代韩愈的“文以明道”,北宋周敦颐的“文以载道”都泷明着文学哲理本质 】章培恒骆王明中用义学虫中卷第2 9 7 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2 章培恒马各玉明- p 圊文学虫中卷第2 9 8 页,复邑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3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中卷第2 9 8 页,复臣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4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 6 3 员,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 6 4 页,商等教育版社】9 9 8 年版 3 h u再 观的存在。在西方,古希腊的斯多葛派也认为“人生的最大快乐就在于默想哲学。” 1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都有人主张文学的哲理本质观。现代主义更是真正高扬 哲理本质观的时代,比如英国现代主义诗人、评论家艾略特就认为:“最真的哲 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 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2 但这种哲理本质观在文学史上却经常遭到非难,其 中最有权威的就来自黑格尔。他说:“哲学对于艺术家是不必要的,如果艺术家 按照哲学的方式去思考,就知识的形式来说,他就足干预到种正与艺术相对立 的事情。”3 但文学史上留下的作品无疑是推翻这些非难的最好武器。中国魏晋的 玄言诗,唐代的佛理诗和宋代的理学诗就是一脉相承的哲理诗。而其中,宋代哲 理诗的艺术成就最为成熟。 综上所述,宋代哲理诗并不像有些批评家所说的没有文学价值,而是我国哲 理文艺观发展脉络上的一颗明珠,它继承了玄言诗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样式,绕开 唐诗抒情文艺观的影响而另辟蹊径,用议论的手法,散文的笔调和才学的智慧使 宋诗更加有智慧的内涵,更加耐人玩味。古人诠释的哲理文艺观也在此时得到了 全面的概括,并目创虫了“理趣”、“思致”等审美范畴,对象缸意象的理解也臻 于成熟。而且,古人留下的“比德”思想也在此发展为成熟的审美范型,影响深 远。本文就试从宋代哲理诗产生的原凶,宋诗的美学内涵,宋代的文化精神,宋 诗的艺术创新,宋诗的理沦建树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来对宋代哲理诗为代表 的哲理文艺观进行探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本文所酏的“宋诗”是狭义的“宋 诗”,是指追求“理趣”和“思致”,表现人生道理、社会义理和宇i = f 哲理的狭义 的哲理诗,与通常所说的整个宋代囊括写景、抒情、说理等在内的广义的“宋诗” 柯所区别。 1 参见顾祖钊文学原埋新释第1 5 页,人民文学出版礼2 0 年版 2 转引自【美】傅孝先两洋文学敞论第1 5 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 9 8 6 年版 3 黑格尔美学第1 卷,米光潜全集第1 3 卷第3 4 4 页,安徽救育m 版社j 9 9 0 一f 版 d 第一章宋代辛吁理诗产生的原冈 第一章宋代哲理诗产生的原因 任何一个事物的产t l 和发展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宋代哲理诗也不例外。为 了探索宋诗的审美内涵,我们先要认清它产生的原因。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世 界上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存在着内因和外因。对于文学来说,内因就是文学自身发 展的规律所造成的文学性质和样式的更替。外因就是社会历史的变化引发的意识 形态的转变。由于文学足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所以,我们研究宋代哲理诗, 就不得不从孕育它产生的社会背景谈起。 第一节政治历史的变革为复兴儒学创造了外部条件 宋朝的建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但赵匡胤“陈桥兵变” 篡得的政权却使统治者们少有了汉唐建朝的傲气,而多了几分谨小慎微的胆怯。 在宋人看来,唐朝的灭亡就在于宁家对佛、道的信奉和不注意思想的钳制。所 以宋朝的君主更需要寻求一种理论,以说明皇杈的至j 二和不,可侵犯,从意识形态 l 二教化民众以重建社会伦理秩序。_ 二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儒家思想又重新登上 r 历史舞台。 一、皇帝的爱好和提倡是主理文学观产生的主要外因 宋初的儿代皇帝都火力宜扬儒教,把儒学作为治国的根本意识肜态。“自太祖 定f 以文治国、以儒治国的大政方钊以来,绎太宗、真宗7 0 年的提倡,儒治思 想已深入人心,至仁宗即何,更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和风貌来。”1 据记载,仁宗 对儒学更是深有迷恋,把学习儒学经媳当作辅臣们的必修功课,比如天圣四年, 帝谓辅臣日:“比以天暑罢讲读,适已召孙爽等说书,卿等公事退,可暂至经筵。”2 宋太祖也曾于建隆年间t 次到同予监祭祀文宣王,并下令贡举人到国子【! 矗拜谒孔 1 参见马茂军北宋儒学与文学第8 2 页暨南人学出版利1 9 9 9 年版 2 资治通鉴卷第三i 六 5 第一章宋代哲理i 寺产生的原因 子,# 著为定例。咸i 严二年义命固子监祭酒核定论语、礼记等书,颁行学 官,在其亲自撰1 j 的文宣下赞巾,推崇孑l 了为“人伦之表”,儒学是“帝道 之纲”。1 此外,统治者们还以儒术培养少年灭子,并扫:令囤1 实行科举改革,改变 过去诗赋取士的方法,注重考生的儒学修养和利用经术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才 能。如此种种措施都促成了“以天下为己任”,“以道义相标榜”的儒学逐渐蔚然 成风。这也为宋代注重才学、擅长议论的文化风气做好了外部的铺挚。 二、崇文风气引发宋代文人重视才学 由于宋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崇尚文化的风气也随之盛行。在宋代,上至 帝王,下至民间,都普遍尚文。比如,“太宗当天下无事,留意艺文”2 ,“真宗 皇帝昕段之暇,唯务观书”,“仁宗皇帝当持盈守成之世,尤以斯文为集,每进士 闻喜宴,必以诗赐之”3 ,士人也大多“喜为诗,至于图书、博奕、音律无不洞 晓”4 ,i l j 见,朝野卜下重文的风尚已蔚然成风。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也使得 更多的文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宋代的科举考试规模比前代扩大很多,而 且由于实行弥封制度,除考试之外的人为因素影响要少得多5 ,所以造成整个社 会,尤其是文人都祟尚文化,重视才学,以文化的提高作为自我发展的基础。 随着政权建没与治理国家的需要,崇文的内涌也逐渐由文艺向儒学转移。统 治者史售好表达儒学思想的诗文辞赋,比如真宗重文,更多地强调“勤学”求理, 要求天下修孔庙,聚学徒,择儒雅之人为师,宣讲儒家道义。儒学复兴的潮流呼 之欲出。儒学作为从政、治学的最高标准和道德舰范,更从哲学的层面使得宋代 士人多了一些思辨的精神,也造成了整个社会理性精神的繁荣。 另外,北宋是。f 罔封建社会在文化上继续发展和走向成熟的时期,不仅哲学、 史学相当发达,文学艺术、科技等都取得了震占烁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整个知 识阶层都洋溢着的一种昂扬奋进,人人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的文化风气,形成 了这个时代独特的文化精神。而临封建制度的各种矛盾,探索“补天”的方针, 参见许总论理学文化观念与宋代诗学学术月刊2 0 0 0 年第6 期 2 “林燕语卷八 3 庚溪诗话卷l 4 _ 、殳丁【肯f 5 参见章埔喳骗l i h 月中固义学史第2 9 3 贞,复日大学 版朴1 9 9 6 年版 6 第、一章宋代哲理i 寺产生的原凶 关心朝政的得失,探寻人生的要义,越来越成为宋代人尤其是知以分子们着重寻 求的主要课题。他们精于哲理的思考,富于智慧,长于议论利著书市说,为这个 繁荣而又危机网伏的社会带来了厚重的学理7l 息。 第二节儒学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自身孕育着变革的要求 宋代以前,儒学在其漫氏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伏的变化。汉代以前,孔 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经过了早期的发展,其内部在相瓦的容纳和排斥中,m 现了很 多非儒学派的思想成分。到了汉代,儒学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登上了历史宝座。它 强调文学与政治教化的作用,而道家文艺思想却一直像一股潜流,影响着正统的 儒家思想。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衰落,玄学和佛学兴起,玄学思想“援道入儒”, 儒道结合,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中的“外儒家而内释老”的文学思想基 本特色。 到了隋朝,隋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下令革除南朗旧臣带来的浮靡文风。他 曾诏令“公私文翰,并曲:实录”。并将文辞华艳的泗州刺史治罪。李谔的上隋 高祖革文华节中痛斥南朝文风华而不实,危害政教:“江左齐梁,其弊弥甚, 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宁之巧。连 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生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 士。”文帝将此书颁示天下。这都列显地显示出主张恢复先秦儒家文艺观的倾向。 “可以说,隋代虽短,却是主理文学观与南朝主情的文学观展开激战并重新取得 主导地位的时代。”1 到了唐代,更加卜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儒学慢慢走向了衰落之路。在一片歌 舞升平的盛世中,i 情文学发展到了极致。佃唐割中期以后,由于社会矛盾日益 尖锐,提倡恢复儒家的治国之道及其质朴的文风,f ! l 经成_ r 一种政治需要和文化 需要。所以以韩愈、柳宗兀为代表的文人l 大夫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占文运动。 韩愈把古文写作和提侣复兴儒学的思潮紧密地结合到起,明确提出文与道的关 系是“辞以明其道”,并且认为只有表现“道”的文章才能称为“文学”。他在送 陈秀才彤序中晓: 】顾裉刨华夏原“r 立_ 化与t ,o 文学删第1 2 8 页,此京大学j b 版社2 小 5 年版 7 笫一奄宋代哲理诗产生的原悯 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 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文学也。 存韩愈看来,所谓“文”就是用以表达“理”的东西:所谓“学”就是用以 获得“道”的行为。当人们行事懂得了其中的道理,说话符合“道”与“理”的 要领的时候,也就足所消“文学”了。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韩愈所理解的“文 学”是一种“明道”的文学,也就是一种哲理的文学本质观。韩愈对“道”也有 新的阐释,他在原道中潍: 斯道也,何道也? 日: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 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 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队为“道统”到孟予以后就中断了,而孟子提出的系统的“仁政”学说 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论正是中唐儒学复兴的核心所在。所以, 韩愈提侗的复兴儒家古道就是为了改革弊政,中兴唐室。面占文运动也使文学的 哲理本质观重新得到了肯定。 由 二韩愈的极力宣扬,在古文运动中举起了儒学复兴的大旗,对宋代主理文 学观的真正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宋代理学正是在隋唐儒 学的启发之p ,对隋唐儒家提出的唑理论问题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和系统化的理 论总结,从而把儒学提高到思辨哲学的层次,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严密精致的新 儒学思想体系。”1 到了宋代,哲理文学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得力于文学大家、理学大家们的大 力提倡,他们用文学实践和作品诠释了新时期下哲理文学观的内涵,是宋代儒学 复兴的摇旗呐喊的先驱者。 一、主理文学观得力于宋代理学家的推波助澜 顾m 钊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义学观第j 4 2 页,北京大学版 上2 i ) 0 5 年版 第一帝宋代哲理诗产生的原因 ( 一) 、理学家对中理文学观的理论阐释 理学诗派的创始人邯雍侄伊川击壤集序中,列毛诗序的“情志统 沧占 为坟感,。楚激烈地批判了情感剥j 一人和诗的危害,他说: 近世诗人,穷则职于怨戚,荣达则专于淫溢。身之休戚,发于喜怒;时之否太,出 于爱晋。球下一天下走义而为言孝,故艿待犬率溺亍情好也。噫! 清之溺人也甚于水 呵以看u j ,邵雍坚决反划诗人被“情累”,其危害比溺水还要严重。所以,他 主张恢复“诗言志”的木义,又提出“困静照物,冈时超志,因物寓言,因志发 咏,因苦成诗”1 的主张。如此强调“涛言忐”,说明邵雍反对汉代“情志统一” 论的意识是非常自傲的,同时盘说明宋代理学家对j 肓忐”与“缘情”的区别 看得 分清楚,都是有意地在恢复先秦儒家的哲理文学跏和“诗言志”的卉老传 统。 程颐、程颢兄弟作为理学的最高范畴“理”的提倡者,认为“理”即是“道”, 是万物的源头,宇宙万物都依据“理”而存在和运j i 。在文学观上,他们将儒家 固有的文道对立的观念发挥到了极致,认为“学文害道”,但同时也没有完全废 弃吟咏,只是认为诗文不应该刻意为之,而廖该足性情的自然流露: 曰:“古之学者为文否? ”日:人见六经,便以为圣人亦作文,不知圣人亦摅发胸中 所蕴,自成文耳,所谓“有德者必卣言”也。 圣人文章自深,与学为文章者不同 物,且如生出一枝花,或有剪裁为之者 所生,自有一般生意。3 如系辞* 之文,后人决学不得,譬之化工生 或有绘画之者,看时量似相类,然终不若化工 意思是说,圣人通过作文的方式抒发胸中的性情,而作文的最高境界x 好像 1 邵市论i 寺吟、谈诗吟,伊川击壤集卷f 一、卷十八 :稃颐垲1 卷一八伊川先生语凹 3 程颐遗书卷一八伊川尤生语凹 第一章宋代哲理诗产生的原因 “化工生物”,自然天成,对它的模仿只能称得上“一般生意”。这种以自然为诗 文的最高境界也成为了理学家文论的共识。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更是主理文学观的主要提倡者。朱熹经过精心研究诗经、 楚辞,撰写诗集传和楚辞集泞,继承而又修改了邵雍、周敦顾、二程 的思想,提出了“诗理合一”朐主张。他说:“只如个诗,举世之人尽命去奔做, 只是无一个人做得成诗。他是不识,好底将做不好底,不好底将做好底。这个只 是心里闹,不虚静之故。不虚不静故不明,不明故不识。若虚静而明,使识好物 事。虽百工技艺做得精者,也是他心虚理明,所以做得来精。”1 就是说作诗必须 心虚理明,才能做得出精品来,否则便会好坏颠倒。学作诗的过程也就是穷理的 过程,二者紧密相联。朱熹还教人要晓得诗的言外之意,只看到外面文义的层, 而不认识内在的意思一层,就足大病。“须是踏翻了船,通身都在那水中,方看 得出。”2 意思是身在船中,与水隔了一层,就不能领悟水的意味;水在船外,犹 如言在意外,只有踏翻了船,人都翻在水中,对水有真实的感受,才能领会诗的 真实含义。学道( 理) ,也是如此。学诗即如学道( 理) ,诗道融合如一。 同时,朱熹又主张“文道合一”,这里的“文道合一”是建立在“文”与“道” 二者并重,各不偏颇的基础上,并使之有机结合在一起,把“文”看作“道”的 派生物。一方面,朱熹没有抛弃理学家重道的基本立场,强调“道者,文之根本; 文者,道之枝l 。”3 另一方面他也承认并吸收了古文家重文的观点,提出:“不 学文则事事做不得”,“古之罨人欲明是道于天下垂之万世,非托于文字亦不 能以自传。”4 于是,他综合了刘勰,韩愈等前人所论,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提 出了“文道一贯”,“文从道中流出”的口号。他说: 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 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饭时下饭 耳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以末为本,可乎? 5 这种理论较之唐以前确实简明直接得多。于是,“道”和“文”不再是各自独 1 朱,语类卷一旧o 2 朱了语兴卷一一阴 3 朱予语娄卷一三几 4 朱熹徽州婺源县学藏括阁阎记 5 朱子语类一三九 1 0 第一章宋代哲理诗产生的原冈 立的不同方而,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同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外在表现形式。 所以,朱熹的“文道一贯”说把历代学者加之于文学上的种种限制转化为内在的 规定,简洁明确地使文道关系概念化,可以说,朱熹是“第一个使得文与道的关 系不再是外在的对立与统一,而是转化为内在的融合与和谐,从而刷新了以往文 道关系上的利t 种提法,干百年来的文道之争,至此趋于一致而慢慢消歇了”。1 其次,朱熹对“兴一电很重视。朱熹对“兴”的最早解释见于诗集传,文 中以“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释“兴”,后来,朱熹对“兴”的解释又有了 新的认识,把“兴”看成触发感情的契机。朱熹反反复复强调诗应当沉潜讽 诵,咀嚼滋味,正是因为诗中有比兴。比兴的实质就是通过象征或比喻在读者和 作品之间造成一种问隔,从而更显出诗歌的深长意味。 那么,“兴”何以能牵动人的深思? 朱熹引大雅械朴中说“此六义所谓 兴也,兴乃若起之义易以言不尽意而立象以尽意,盖亦如此。”2 这就与 上古的“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接上了血脉。也就是说精神的表达必须借助于形 象,不求助于形象,要表现精神实在是几乎不可能的。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画面, 一个场景,读者可以通过联想懂得作者真正的用意,这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感发志 意的过程。可见,朱熹很重视兴在诗歌中的作用,这也启发了意象手法在诗歌中 的运用。 其三,朱熹还强调了“议论”的重要性。他认为欧阳修是善于议论的典范, 说:“欧公文字,锋刃利,文字好,议论亦好。”所以多次以议论为标准评论欧苏。 在他看来,“学问以明理”,好文章,自然在于好的议论。这种观点不仅影响了文 章的写作,也影响了诗歌的创作。 由上可知,理学大家在理论和创作t 都贯彻了重“道”重“理”的文学观, 从而影响了整个宋代的文学思潮,形成以议论为诗,讲究意象的诗学创新,也使 得宋诗在文学史上具备了独具一格的特征。 ( 二) 、理学家们也用诗作证明着主理文学观的存在 邵雍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哲理于平畅的表达中,在日常生活、写 事咏物的平常题材中都蕴含着对宇宙,对生命,对社会的思考和追问,如他的题 1 吴k 庚朱熹文学思想研究第3 2 页,黄山书社1 9 9 4 年版 2 答何叔京,朱子太全卷四o 1 1 第一章宋代哲理诗产生的原冈 黄河 谁言为利多于害, 西至昆仑东至海, 我谓长浑未始清 其间多少不平声。 此诗本为写黄河的,却跳出黄河本身,别出心裁地寓以丰富的政治社会内涵, 发人深醒。再比如安乐窝: 半记不记梦觉后, 拥衾侧卧未欲起, 似愁无愁情倦时。 帘外落花撩乱飞。 全诗写的是作者闲适慵懒的情态,但在诗人内心倦慢与窗外缭乱的对比中, 又显然透露出时自然规律的感受和对自我持衡的自得。 周敦颐作为一代理学宗师,其诗歌创作电像邵雍一样表现出对自然的回归和 融合,他的很多写景诗就体现出乐山乐水,在山水的感契中寄托情愫的倾向。比 如题春晚: 花落柴门掩夕辉 吟余小立阑干外 昏鸦数点傍林飞。 遥见樵渔一路归 全诗营造了一种优美、淡雅的意境,细看诗歌的构造,“柴门掩”对应“阑干 外”,“数点傍飞”刘应“一路遥归”,精致的财称暗示出自然的有序与生态的平 衡。诗味深远,耐人寻味。 二程受周敦颐“吟风弄月”的影响,也喜好凭借优美的玄境表现出含蓄淡远 的风致。如他的名作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 时人不识余心乐, 傍花随柳过前川。 将谓偷闲学少年。 第一章宋代哲理诗产乍的原冈 前两句写景,捕画出春天平静、温暖的环境氛围和诗叭自在、适意的精神状 态;后两句说理,说明时人的乐趣和自己的乐趣的区别,暗示着自己体贴出“天 理”的乐趣。又如其秋日偶成诗: 闲来尢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 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此诗首先抓住每日如此的“东窗日红”的景象,生发出“万物静观”、“四时 佳兴”的自然规律。“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导向了作者哲学思想 的自白,表现了对托自然景象发胸中底蕴的诗歌创作生涯的总结。朱熹评价说: “看他胸中直是好,与曾点底事一般,言穷理精深,虽风云变态之理无不到,“ 体悟很恰到好处。 朱熹也有很多富有哲理意味的小诗,比如偶成: 少年易老学难成, 未觉池塘春革梦, 一寸光阴不可轻 阶前捂叶已秋声 这里通过“春草”与“秋声”形象的跳跃给人以时间疾驰的感受,引发联想 和深思,从而表达了惜时劝学的道理。再比如春日诗云: 胜日寻芳泗水滨 等闲识得东风面 无边光景一时新 万紫千红总是春。 通过自然风光引发对义理的思考,“寻芳”暗示探究自然事理的契机,“万紫 千红”的“无边光景”也引导思理走向领悟的愉悦。朱熹的这些在自然的切身体 验中寓含义理机趣的小诗,使人在山水的愉悦中细细玩昧,很有乐趣。 二、宋代主理文学观的形成得力于文学大家们的追求和提倡 金履祥濂洛风雅卷叫 第一章宋代哲理诗产生的原斟 首先,从宋初始,文学大家们就不断地对儒家的哲理文艺观进行着闸释。 宋初的柳开、王禹佰和石介,则首开其功。 柳j f 首先阐述了他立志提倡“卉文”的立场和观点。其云: 或责曰:子处今之世,好古文与古人之道,其不思乎? 子责我以好古文。古文者,非在辞涩言苦,使人难诵读之;在于古其理,高其 意,随言短长,应变作制,同古人之形势,是谓古文。不以古道观吾心,不以古道 观吾志,吾文无过矣。吾若从世之文( 按,即“今体”) 也,安可垂教于民哉? 亦自愧 于心矣。欲行古人之道,反类今人之文,譬夫游于海者乘之骥,可乎哉? 苟不可,则吾 从于古文。1 意思是说,所谓古文,不是所谓的枯涩难懂,难以诵读,而是像古人一样 理古意高,传道明志。“我”如果遵从“今体”,怎么能让民众信服,自己也会觉 得芾愧难当。行i 道而类今文,就犹如在海中乘马无法做到。柳开在这里旗帜鲜 明地亮出了他提倡古文、古道的立场。他批评时文时说:“代言文章者,华而不 实,取其刻削为工,声律为能”2 他是说时文华而不实,就悖逆于道了。他继承 了韩愈“文道合一”的精神,主张学习圣贤的道德文章:“吾之道,孔子、孟轲、 杨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予、孟轲、杨雄、韩愈之文也。”3 可以说,“柳开 的创作成绩虽然不大,也未能扭转时风,但他提倡行占道作古文,这在五代体流 行的宋初文坛,声音是振聋发聩的”,4 “同时在文艺思想上将宋代文学与先秦 儒家古老的象征文艺观和哲理文艺观接上了血脉”。5 王禹俩作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和一位复古的先驱,在宋朝立闺之初,致力于 安邦定国、制定国策,阐扬儒学,致君尧舜,为宋王朝的长治久安献计献策。他 峰决反对当时文坛的浮靡文风,力图用儒家思想占领文坛,标举诗骚六经传统, 给文坛吹来了一股新鲜的宅气。 1 柳开虑责,河东先生集卷一 2 河东先生集卷五,上王学士第三节 3 柳开应责河东先生集卷一 4 马茂军北宋儒学和文学第2 4 3 页,暨南大学 b 版礼1 9 9 9 年版 5 顾祖刮华夏原始文化l 一三元文学观第1 3 8 贞,北京人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1 4 第一章宋代哲理诗产生的原因 王禹俑强调文章的社会功用,维护儒家诗教传统,对当时文坛颓靡纤丽的文 风多次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说:“成通以来,斯文不竟,革弊复古,宜有所闻。” 1 “然而三百年间,圣贤相会,事业之大者,贞观开元,文章之盛者,贞元 长庆而已,咸通以f ,不足征者。”2 其诗亦云:“可怜诗道日已衰,风骚委地无 人收”3 意思足说,从唐朝咸通年间起,文道、涛道就日益衰落。针对这种状况, 他继承儒家“文以戡道”的观点,在答张扶书中提d “文以明道”观: 夫文,传道而明心也古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也。且人能一乎心,至乎道,修身则无 咎,事君则有立。及其五位也,惧乎之心所有不得明乎外,道之所畜不得传乎后,于是 乎有言焉:又惧乎言之易泯也,于是乎有文焉信哉,不得已而为之也! 意思是说,因为害怕心志不能被外人知晓,“道”不能得到传承,所以用语言 表达出来。又担心语言易于流逝,所以有了传道的文字。因此,古文与传道之文, 都是圣人“不得已而为之”的心灵的产物。 石介作为柳歼、千禹俑的后起之秀,接过复古的大旗,向西昆派发起猛烈的 冲击。他主张承继韩愈“文以明道”的思想,竭力张扬韩愈的道统说,强调儒家 的真精神。说:“孔子没,道屡塞,辟于孟子,而大明于韩愈”。然而自韩之后又 三百年,中无圣者贤人,道统又断。还是乃师孙复出,“上学周孔,f 拟韩孟”, 继承道统4 。所以奉柳、王、孙复为“文公儒师”,并以继承他们的事业为己任, 为恢复古道,革除文风而战斗。由于石介有着以道统为己任的庄重精神和深深的 忧忠意识,所以他的态度显得异常激烈,不惜将矛头直指西昆巨头杨亿个人: 今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篡组,圣人之经,破碎圣人 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使天下不为书之典、谟、禹贡、洪 范,诗之雅、颂,春秋之经,易之繇、芟、十翼,而为杨亿穷妍极态,缀 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篡组其为怪大矣1 5 1 送孙何序 2 东观集序 1 述扬卅l 许* 记家集 4 参见庞朴中国儒学卷第2 4 6 页,东方i j 版中心1 9 9 7 年版 5 徂株石先生文集卷五 第一章宋代哲理诗产生的原吲 这里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西昆体“淫巧侈丽”、“浮华篡组”,并将其危害上升到 “蠹伤圣人之道”的高度,认为这是“儒者之辱”,故“极力排斥之”。 总之,经过宋初柳开、王禹俩、石介等宋儒的提倡和启发,基本形成了宋初 崇尚儒学、恢复道统的文化倾向,虽然这时还没有建筑起完箍的理学体系,但它 旗帜鲜明的批判性的思考对后世理学的真正形成和繁荣起到了先导作用,从而构 成理学思想资源的一条重要线索。“这样,经过宋初诸儒的努力,基本上为宋代 以表现义理为主的诗文革新运动拉开了序幕”。1 其次,北宋儒学颠峰时期,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大家对儒家哲理文艺观也大 力提倡。 欧阳修从儿童时代起,就是韩愈的狂热的崇拜者,并对韩文叹为观止。韩愈 对后代的巨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欧阳修的推重、侣导分不开的。欧阳修也 是韩愈之后又一个儒家道统的极力倡导者。他认为“文”的好坏取决于明“道” 的程度。所谓“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l 土l ”2 他又说: 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世,而又见于 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3 其直承孟予之志昭然可见。然而在他看来,后世所谓传道之书已不可信,故 而欲传孔孟之道,必先去伪存真、恢复其本来面貌。其又云: 余尝哀夫学者知守经以笃信,而不知伪说之乱经也,屡为说以黜之而学者溺其久 习之传,反骇然非余以一人之见,决千岁不可考之是非,欲夺众人之所信,徒自守而世 莫之从也。余以谓自孔子没至今,二千余岁之问,有一欧阳修者为是说矣又二千余岁, 焉知无一人焉与欧阳修同其说也? 又二千岁,将复有一人焉。然则同者至于三,则后之 人不待干岁而有也。同子说者既众,则众人之所溺者,司胜而夺也。4 1 顾祖钊华夏原始文化 j 三,c 文学观笫1 3 8 页,北京人学 n 版社2 0 0 5 年版 2 陆硼1 修符只充霉寸上;m 卷呷f 七 3 与张秀才第二i 书,欧m 修全集居上外集卷l 六 摩氏丈集序,欧阳修全集届士集卷四十三 1 6 第一章宋代哲理诗产生的原因 正是基于这种传道、卫道的精神,欧阳修才大胆疑古,从丽开创了宋代敢于 怀疑前人,善于标新立异,有独到见解的良好学风。 第二位对宋代哲理文学观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大师是苏轼。苏轼在理学渐浓 的氛围中登上文坛。所以,他谈论艺术的本质也不能不言“理”。他在答虔倬 俞招奉议书中写道: 孔予日:辞,达而已矣物固有是理,患不知: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所谓 文者,能达是而已。 可见苏轼不仅强调文章要达意、言理,也没有忽视“文”的作用,这是对自 古以来重质轻文的文学观的重新阐释。他说: 孔子日:“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又日:“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疑若不文, 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 能7 然于口与手乎? 是之为辞达辞至于能达,而文不可胜用矣。1 这就是说:“辞达”要回复孔予本意,就不仅要求内容合乎“道”,也需要注 重文采。只有讲究文采,才能把握世间万物的妙处,才能真t f 做到“辞达而已矣”。 其实,在苏轼的思想中,“理”与“意”都是一个范畴,都是“道”。他在日喻 中论“道”云:“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 之过也。道可致而不可求。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致,斯以为致 也与? ”2 由此可看出,东坡所谓“道”是指天地万物发生和演变的内在依据而 不足发生和演变本身。这就与儒家之道有区别,苏轼称之为“常理”,他在评论 文与可画竹时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数学第2课时++用计算器进行运算课件+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光的反射》分层作业练习题
- 收银员高级工练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 重庆介绍课件
- 老年人穿衣训练课件
- 老年人的家庭护理课件
- 《英语语法2》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 老年人春节防护知识培训课件
- 老年人急救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己亥杂诗课件
- 2025年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联通创新人才认证(物联网)考试题库(附答案)
- GB/T 5900.1-2008机床主轴端部与卡盘连接尺寸第1部分:圆锥连接
- GB/T 10294-2008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
- 房屋验收记录表
- 公司固定资产处置审批单
- 星火英语六级词汇大全(带音标)
-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件)
- 茶叶加工学试卷
- 陶瓷材料力学性能和测试方法
-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临床应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