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荒野的生命体悟 论梭罗的自然观和生态思想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欧美文学方向2 0 0 2 级导师:麦永雄教授研究生:张群芳 内容摘要 亨利大卫梭罗( h e n r yd a v i dt h o r e a u ,1 8 1 7 一1 8 6 2 ) 是1 9 世纪美国著名的散文家 和自然保护主义思想家。梭罗的思想在他生前不被人们认识,直到2 0 世纪下半叶,随 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才重新发现梭罗,他的思想也成为现代环境运动理论 的重要来源,他被人们称为“生态学前的生态学家”,是西方现代“环境运动之父”。在 中圈,人们对梭罗的认识大多局限于瓦尔登湖,很多人把他看成是个不问世事的 隐者。因此,重新认识梭罗和他的思想,思考其对当今人们的生活及其生态环境问题所 带来的启迪,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力图更全面、更系 统的研究梭罗及其作品。论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简介在生态批评领域里梭罗研究的价值,对相关的国 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学术梳理,概述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从历史的维度将梭岁的自然观和生态思想置于西方自然观的发展脉 络中加以考察,侧重对梭罗作品中的自然思想进行比较系统的阐述。首先概述欧洲古代 自然观念的演变以及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兴起;其次论述梭罗的自然观是1 9 世纪浪漫 主义自然观的继续和深化,是对机械论自然观的反驳。梭罗眼中的自然是普遍的精神存 在物,梭罗对自然的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一种自然整体主义思想,并且强调自然的多样性 和复杂性以及它的动态演变过程;最后阐述梭罗后期科学与诗意相结合的自然研究与写 作所体现出来的自然思想,揭示梭罗研究对当代生态观念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第三部分主要从逻辑的维度探讨梭罗对自然与文明关系的理解。梭罗指出伴随着社 会物质文明发展的是自然的商品化和人的个性的萎缩、物欲的膨胀、精神的哀微,并且 因此而使人们的行为缺乏理性的约束和审慎的崽考,从而加剧了对a 然的破坏和掠夺。 为此梭罗提出了简单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并付诸实践,且特别强调人的个性独立。梭罗 的这种观点的现实意义是,在我们大力发展经济,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如何 看待卣目地追求物质的高消费而引发的自然生念和人的精神生态危机的问题。 第四部分着重讨论梭罗作品中的生态思想特别是生态伦理意蕴及对后世的影响和 现实意义。梭岁所理解的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每种生物都是种生 命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权利和理出。生命体之间以及生命体与无机l 盐界之削存在着一 种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人只是自然界中的普通一员。为此,梭罗特别强调荒野的价值, 侣导人们要尊敬生命,提出了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建议。梭罗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 缪尔、利奥波德、深层生态学以及现代环境保护运动。 结语主要从梭罗与现代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两方面指出梭罗的自然和生念思想在 自然环境急剧恶化、人的生存处境日益艰难的今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启迪人们从 自身出发,寻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梭罗的自然和生态思想,不仪使他成为现代环 境运动之父,也让他成为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先驱者。 关键词:梭罗自然文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思想 p e r c e p t i o no ft h el i v i n gi nt h eg r e e nw i l d e r n e s s o nt h o r e a u st h o u g h to fn a t u r ea n de c o l o g y a b s t r a c t t h o r e a uw a saf a m o u se s s a v i s ti nt h e1 9 “c e n t u r ya n do n eo ft h em o s ti n f l u e n t i a l p r e s e r v a t i o nt h i n k e r s y e th i st h o u g h tf a i l e dt ob ea c c e p t e du n t i ll a t t e rh a l fo ft h e2 0 c e n t u r y w h e nt h ew o r l de n v i r o n m e n td e t e r i o r a t e d f r o mt h e no n ,t h o r e a uw a sr e i n e m b e r e da g a i na n d r e g a r d e da s “t h ef a t h e ro ft h em o d e m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o v e m e n t ”b e c a u s eo fh i sf a r s i g h t e d t h o u g h ta b o u tn a t u r ea n de c o l o g y d i f f e r e n tf r o mh i sp o p u l “t va b r o a d i nc h i n a ,t h o r e a u w a ss e e na sah e r m i tb e c a u s e1 i t t l ew a sk n o w na b o u th i me x c e d th i sw a l d e n t h e r e f o r e h o w t oa p p r a i s et h o r e a up r o p e r l yi nt h eu e wc e n t u r ya n d w h a tt h ev a l u eo fh i st h o u g h tm e a n st o u sa r et h em a i nc o n c e l t li n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t h ep a d e ra t t e m p t st op r o v i d ei t s a n s w e rw i t ht h ea p p r o a c ho fe c o l o g i c a lp h i l o s o p h ya n ds y s t e m a t i ca n a l y s i so fh i sw o r k t h ep a r l e ri sc o m p o s e do f t h ef o l l o w i n gf i v ep a r t s p a r to n e :a t i e ra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b o u tt h ea u t h o ra n dh i sw o r k t h i sp a r tr e v i e w st h e r e c e n ts t u d ya b o u th i ma n dp r o v i d e s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 t h ep a d e r p a r tt w o :t h i sp a r ta i m sa tas y s t e m a t i c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a b o u tt h o r e a u st h o u g h to nn a t u r e a f t e rg i v i n gag e n e r a la c c o u n to ft h ea n c i e n ta n dt h em o d e mm e c h a n i s t i cv i e w so nn a t u r e t h ep a d e rf o c u s e si t sa t t e n t i o no nt h o r e a u st h o u g h ta b o u tn a t u r e ,w h i c hw a st h ef u r t h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o m a n t i cv i e w su p o nn a t u r ea n dc o m p l e t er e 如t a t i o no ft h em e c h a n i s t i c v i e w so n i t p a r tt h r e e :t h i sp a r t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o r e a u si d e aa b o u tn a t u r ea n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 i nh i s m i n d ,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m a t e r i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h em e r c h a n d i s i n go ft h en a t u r e ,t h e e x p a n d i n gm a t e r i a ld e s i r e sa n dt h ed e c l i n eo f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ss p i r i tw e r eu n a v o i d a b l e ,w h i c h l c a d st om a n sp r e d a t o r yb e h a v i o rb e y o n dh i sr a t i o n a l i t ya n df h ed e s t r u c t i o no fn a t u r ei nt h e e n d t od e a lw i t ht h ed e t e r i o r a t i n gs i t u a t i o n t h o r e a us t r e s s e ds e l f - r e l i a n c ea n di n d e p e n d e n c e o fm i n d h ec a l l e df o rs i m p l el i v i n gs t y l ea n dp u ti ti n t op r a c t i c e w h a th es t r e s s e dm a d p r a c t i c e d s t i l lh a s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t o d a y s s o c i e t yw h i c hi ss u f f e r i n gt h en a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ic r i s i sa sw e l la st h eh u m a nb e i n g sm e n t a lc r i s i s p a r tf o u r :t h em a i nc o n c e r no f t h i sp a r ti sa b o u th i se c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 ,e s p e c i a l l ya b o u t h i se c o e t h i c st h o u g h ta n dt h e i ri n s p i r a t i o nt ou s i nt h o r e a u sm i n d n a t u r ei sac o m p l e x o r g a n i s ma m o n gw h i c he v e r yl i v i n g b e i n gh a st h er i g h ta n dr e a s o nt o e x i s t a st ot h o r e a u , t h eh u m a nb e i n gi so n l yac o m m o nm e m b e ra m o n gi t t h e r e f o r e ,h es u g g e s t e dt h a tp e o p l e s h o u l dh o l de v e r yl i v i n g b e i n gi nv e n e r a t i o na n dp r e s e r v a t i o nf i e l d ss h o u l db ee s t a b l i s h e d h i st h o u g h t sh a s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j o h nm u i r 、a l d ol e o p o l da n dd e e pe c o l o g y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o r e a u st h o u g h tt h r o w sn e wl i g h to nt h ep r o b l e m so ft h ed e t e r i o r a t i n g 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h ew o r s e n i n g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a n di n s p i r e sp e o p l et op u r s u et h e w a y sf o r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 w h i c hi s s t i l ls i g n i f i c a n ti nd e a l i n gw i t ht h er e a l i s t i c p r o b l e m s h i st h o u g h to nn a t u r ea n de c o l o g ym a d eh i mt h ef a t h e ro ft h em o d e r n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m o v e m e n ta n dt h ef o r e r t m n e ro fe c o e t h i c s e e o p h i l o s o p h ya sw e l l k e yw o r d s :h e n r yt h o r e a u n a t u r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t h r o p o c e n t r i s m e c o l o g i c a lt h o u g h t 2 人类大踏步地走过风景秀美之地,而沙漠紧随其后 希罗多德 引言:梭罗研究与“寂静的舂天” 亨利大卫梭罗( h e n r yd a v i dt h o r e a u ,1 8 1 7 1 8 6 2 】是美国著名的散文家和思想 家,享有西方现代“环境运动之父”的美誉,他作品中的自然观和生态思想是当代生 态哲学和生态批评的重要思想及理论渊源。 梭岁1 8 1 7 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镇。这里既是一个林木丛生,山水秀美 之地,同时也是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发源地和活动的中心。梭罗一生都生活在康科德, 康科德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和爱默生的自然思想对梭罗都具有巨大的影响,使他的一 生都与自然紧密相连,可以说,他就是康科德的化身。同时,作为哈佛大学毕业生, 梭罗还是美国哲学和文学史上的怪才和奇才。他一生行为随心所欲,思想洒脱不羁, 投有周定职业,被当时许多人认定为一事无成的怪人,但同时他又对美国的哲学和文 学有着杰出新奇的贡献,尤其对美国的超验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梭罗生前勤奋创作,在他身后不仪有瓦尔登湖、论公民的不服从、散步等名 作,而且还有两百万字的日记流传于世。但梭罗生前几乎默默无闻,身后半个多世纪 才开始享有盛名。印度民族领袖甘地在英国留学时,对梭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后 来在南非为印度劳工提供法律援助时,深受梭罗论公民的不服从里的关于公民有 权不服从暴政的思想启发,将其成功地运用于印度的不抵抗运动。2 0 世纪3 0 年代西 方经济的大萧条时期,梭罗过简单生活的哲学思想颇受人欢迎。1 9 4 1 年,由梭罗研究 专家哈丁( w a l t e rh a r d i n g ) 发起组织成立了梭罗学会( t h o r e a us o c i e t y ) 。2 0 世纪5 0 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6 0 年代席卷全美的 反越战运动,也都以梭罗的思想作为精神武器。“垮掉的代”的代表凯鲁亚克和金斯 堡更是把梭罗看成是他们崇拜的偶像。1 9 6 7 年,美国还专门发行了一张纪念梭罗的邮 票。1 9 6 9 年梭罗的塑像被安放在纽约的名人馆内。2 0 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物质文明 的疾速增长,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急剧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环境保护 和生态问题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人们越来越重视梭罗著作中提倡人与自然融为一 体的观念,他的作品瓦尔登湖在1 9 8 5 年的美国遗产上所列的“十本构成美 国人性格的书”中,位居榜首。 目前,随着全球化历史进程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加剧和学术界对人类中心 主义的反思,生态哲学和生态批评f 在形成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鉴于梭罗的文学 特质和生态思想的价值,国外对他同益重视,对他的研究也日益拓展与深化。国外 研究以美国本土为例。在美国,人们对梭罗的关注始于他去世后的近半个多世纪的 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美国的经济大萧条使人们开始注意他所倡导的简单生活的 哲学,到了6 0 年代环境运动高潮到来时,人们才开始真正认识到其实早在一个世 纪前梭罗就已经在他的作品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非常深刻的论述,随即掀起了 梭罗研究热。美国学者对梭罗的研究范围很广,从他的生平、创作生涯到具体作品 的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从文学角度来说,有写作动 机、语言运用技巧、文学分类、梭罗与爱默生的比较、瓦尔登湖的象征意义、梭罗 作为环境保护主义先驱的地位等专题研究。其中涉及自然生态思想研究的有哈佛大 学教授l a w r e n c eb u l l 的梭罗与自然环境( t h o r e a ua n dt h e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 , 收在由梭罗研究会主席j o e lm y e r s o n 教授主编的“t h ec a m b r i d g ec o m p a n i o nt o h e n r y d a v i dt h o r e a u ”里( 上二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 。d o n a l dw o r s t e r 的自然 的经济体系( n a t u r e je c o n o m y ) 的第二章“颠覆性的学科:梭罗的浪漫主义生态 学”( 商务印书馆1 9 9 9 年) 等。前者主要从梭罗作为环境保护主义先驱的地位来 研究,侧重把梭罗看成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的阐释者;后者主要从梭罗作为一 个自然博物学家在生态思想史上的影响来论述,侧重研究梭罗的科学家的地位和影 响。而我们国内对梭罗的研究历来都不是热点,虽然梭罗的传世名著瓦尔登湖 的第一个中译本早在1 9 4 9 年就在上海出版,但正像译者徐迟先生说的那样,那时 正好举国上下,热气腾腾,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战争取得了辉煌胜利,凶此注意这本 书的人很少。直到今天,关注梭罗的人仍是极少部分人,经文献检索,目前从1 9 9 4 年到2 0 0 4 年国内学术界有关梭罗的单篇论文总共加起来也不过3 0 多篇,硕士论文 3 篇,还有一篇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的论文( 4 篇都是外语系学生的论文) ,以及 程虹的寻归荒野( 2 0 0 1 年版) 中第三章的一节。这些文章的研究面没有国外研 究那么广,大多集中在对瓦尔登湖的研究,虽然也有涉及到对其他作品的研究, 但数量极少,例如梭罗的名作缅因森林、科德角、散步以及梭罗后期的自 然写作等,几乎没有专论。这既容易让人对梭罗的写作和思想产生片而的认识,同 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研究空问。而且这些文章在论述梭罗的自然思想时, 火多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梭罗与东方特别是与中国道家的相通之处。虽然也有涉及 到梭罗的生态思想的论文,但论述还不是很充分,目前国内还没有研究梭罗的专著。 3 篇硕士论文都是从自然和生态的角度来研究梭罗作品的。其中广西师范大学的黄 姗把梭罗与陶渊明作比较来论述他们崇尚自然和回归自然的思想,华中师范大学的 王小重着重论述梭罗的有机整体自然观及对后世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的黄幼主要 从深层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梭罗的瓦尔登湖,着重探讨梭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 考。三篇论文各有侧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我认为把梭罗与生态联系起来研究 还有广阔的空间和极大的价值,具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首先,在国内几乎没有人 4 对梭罗的作品作一个系统的研究,本文作者试图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切入柬研究梭罗 及其作品,主要包括散文作品在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一周( 爿阮出o nt h e c o n c o r da n dm e r r i m a c kr i v e r s ) 、瓦尔登湖( w a l d e n ) 、缅因森林( t h em a i n e w o o d s ) 、科德角( c a p ec o d ) 、散步( w a l k i n g ) 等;后期的自然写作森林树 木的演替( t h e s u c c e s s i o no f f o r e s t t r e e s ) ,种子的传播( t h e d i s p e r s i o n o f s e e d s ) , 越桔( h u c k l e b e r r i e s ) 等以及政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 c i v i ld i s o b e d i e n c e ) 、 马萨诸塞的奴隶制( s l a v e r yi nm a s s a c h u s e t 坫) 、无原则的生活( l i f ew i t h o u t 脚加c 咿l e ) 等,力图从一个较全面的角度来研究梭罗,挖掘出前人所忽视的许多有重 要意义的东西出来,使人们对梭罗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其次我认为更重要的 是研究梭罗特别是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研究梭罗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对于我们今天 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生活有极大的警示和启示意义。 如果我们要对已经过去的2 0 世纪作一个总结的话,除了说这是个“战争与革 命的世纪”外,还可以说是“全球规模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世纪”。1 9 6 2 年,美国一 位名叫蕾切尔卡逊( r a c h e lc a r s o n ,1 9 0 7 1 9 6 4 ) 的生物学家出版了一部名为寂静 的春天( s i l e n ts p r i n g ) 的著作,产生了微妙而重要的影响。母逊在书中用大量的事 实揭露了有机农药的广泛应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当时,这本书的问世被看 成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公共政策中没有“环境”这一条款,人 f i g j d 乎也 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流行的口号仍是“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之类 的豪言壮语。卡逊因此遭受到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正如美国副总统戈尔说的 “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应该被恰当的看成是现代环境运动的肇始”。卡逊的著作唤 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存意识,使生态环境运动在西方世界迅速崛起。这时,一个 半世纪以前的一位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作家亨利大卫梭罗越来越受到环境主义者的 关注。梭罗的文学作品和生态思想终于在2 0 世纪大放异彩,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他 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获得了丰富的生态学寓意,并且成了非人类中心生态伦理学的象 征和标志。梭罗本人也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主要的自然阐释者,是美国环境 主义的第一位圣徒”。一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等译,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t 9 9 9 年,前言第1 2 页。 l a w r e n c eb u l l ,“t h o r e a ua n dt h e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i nj o e lm y e r s o ne d ,t h ec a m b r i d g ec o m p a m o nt oh e n r y d a v i dt h o r e a u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h = ,2 0 0 0 ,p1 7 1 第一章从文学刊科学:梭罗的自然思想 梭罗一生都与自然为伴,他漫步自然,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研究自然,镍的生 命与i i i ! i i i 瓣i i i ,他视自然为自己的恋人,声称:“大自然就是我的新娘。一可以 说,在他同时代的人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对自然了如指掌,情如手足,为 此他几乎放弃了世人所追求的一切物质财富、名利地位和安逸生活。而且梭罗与其他 的作家不同的是,他不仅把自然当作他最主要的描写对象,而且也把自然当作他探索 研究的对象,并对其倾注一生心j j 】:l 。他不仅仅是一个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个自然博 物学家,他对自然的看法和了解独特而深刻,他的自然思想大大超越了他那个时代。 因此,我们只有从历史的维度将梭罗研究置于西方自然观和生态思想史的发展脉络中 加以考察,才能凸现其自然思想的特质、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 一、自然的祛魅:西方自然观的厩史嬗变与主要特征 在西方,“自然”是个古老的概念,古代自然观的演变及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兴 起经历了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自然打交道,对自然的认 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原始人类那里,自然一开始是以无限神性与生命 力的形象呈现于人类的视野的。在她面前, 恋之情。人们把自己看成是自然中的一员, 人类既深怀恐惧,又充满无限的敬畏和依 无论是生命还是精神,都与自然有内在的 血肉联系,j f 像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所指出的那样,原始人的自然观“既不是 纯理论的,也不是纯实践的,而是交感的,即一体化的。这表现在如下两个方而:其 一,动、植物和人处于同一层次,并不认为自己处于自然等级中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权 地位上;其二,各不同领域间的界限并不是不可逾越的栅栏,而是流穗不定的,在不 同的生命领域之间没有特殊的差异,一切事物可以转化为一切事物。”这就是人们通 常所说的“万物有灵论,或“主客体不分”,它体现了一种浑融式的原始思维模式。 随着人类走出蒙昧状态跨入文明时代,人的认识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对自然的认识 也发生了飞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也开始出现二元并存且对峙的认识或观念。 一方面,以苏格拉底等哲人为代表,他们从主客二分”的哲学观念出发,以弘扬人 的理性为特征,强调入与自然的对立性以及人对自然的超越性。普岁泰戈拉的“人 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等名言,标志着人类主体意识的觉醒a 自然这时被视为一种实体,哲学家们试图从某种具体事物出发,以此为基础和本原来 解释说明自然界的形成、结构和演化。原本是有机整体的自然开始被人们分解为自然 事物乃至原子等元素的总合或聚集,单一的原子成为万物的基础,自然的神性与生命 2 淼嚣飘孀儡霆霹! 兰鑫兰淼,。9 8 5 啪1 0 5 页。 恩斯特夤西尔:人论,1 ,阳译,上海,上海详文出版社t l 牛,带 贝。 力随之开始消散,自然的自我生长、涌现被归结为原子的集散汇合;另一方面,原始 的自然观这时得到继承和发展,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总结了“自然”( p h y s i s ) 概念的数种含义:生长创造,动力源泉,本质( 形式) ,原始材料等,其中最主要的 依然是强调自然的自我生长和创生性。弧里士多德的这种定义把自然“建构成了导 致事物变化的某种内在的东西。”。罗宾柯林伍德总结说:“在现代欧洲语言中,自 然一词总的来说是更经常地在集合的意义上用于自然事物的总和或聚集,当然,这 不是这个词常常用于现代语言的睢一意义,另外还有一个意义,我们认为是它的原 义、严格地说是它的准确意义,即本源。”。由此可见,西方从占希腊开始,“自然” 就有两个基本的含义,但古希腊入主要地还是把自然视为具有内在的生成法则的、有 生命的自然。用亚罩士多德的话来说,“自然”就意味着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 本质,“本性就是自然万物的动变渊源。”一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资产阶级在欧洲崛起,对自然世界的疯狂攫取和对人类社会 的压迫进行不悖,残酷的原始积累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伴随着血与火的历史进程而 快速地发展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产生了历史性的飞跃,而古希腊自然思想中人与自然 “主客二分”的观念开始占据了主导地位。因而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在 工具理性主义的驱使下,古代有机整体的自然观逐渐被机械论自然观所替代。近代自 然科学的开拓者伽利略曾经说过:“我的目的在于证明,天上的机械不是一种神圣的、 有生命的东西,而是一种钟表那样的机械几乎所有的多重运动都有一个简单的、 磁力的和物质的动力造成的。”。从此人们开始明确且自觉地将人、活性从自然中分离 出来,把自然还原为一个完全量化的数学的世界。笛卡尔更是坦率地蜕:“我坚信它 ( 数学) 是迄今为止人类智慧赋予我们的最有力的认识工具,它是万物之源。一而且 笛卡尔认为人与自然有着本质的区别,理性乃人的本质所在,其他生物都没有理性呵 言。于是,人与自然之间再也没有任何精神联系,而只具有外在的物质关系了。如果 说笛卡尔给了人类一个信念,即他们能够揭示世界的奥秘,成为世界的主人,那么牛 顿则提供了得以完成这个任务的工具。牛顿发明了描述机械运动的数学方法,他声称 同一个定律能解释行星运转,也能解释树叶落地的方式,他的三大定律告诉我们,在 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静止的物体仍处于静止,运动中的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物 体的加速度大小与作用力成正比,方向与作用力方向一致;每一个作用力都产生大小 孵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管,1 9 8 3 年,第8 7 8 9 页。 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唐正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3 3 页。 罗宾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 9 9 0 年,第4 7 页。 同,第8 9 兜。 霍尔顿:物埋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导论( 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第6 8 贞。 杰里米里犬金,特德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口明、袁殉译,上海:海译文出版社,i9 8 7 年 第1 6 贞 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在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近代自然观的视野中,自然是以 一幅完全机械化的图景呈现出来的。这样,“自然界不再是一个有机体,而是一架机 器。”一架由不停运动的无生命的粒子构成的大机器。人们只有把事物还原为它的各 个部件,并分别认识这些部件,才有可能认识自然。因此机械论者成功地把自然界整 个地转化成了运动中的简单物质。“他们把万物的质从它们的量中分离出来并排除在 考虑之外,从而使他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完全由没有生命的物质组成的冷冰冰的世 界。”一由此,作为有机整体的自然本身所固有的自主性、其内在的无限生机与活力被 消融一空,自然界的事物不再与价值、意义相关,它是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非生 命的,自然完全被物化,沦为自然事物的总和或聚集,这就是“自然的祛魅”。正是 在这样逐步被“祛魅”的过程中,人类才心安理得地在话语和行动上将自然视为自u 己 认识、征服、统治和支配的对象。伴随着自然科学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这种 自然观逐渐取得了主导的地位,也由此开始了人类对自然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和侵吞。 二、多样性的世界:梭罗笔下的自然图景 正是在上述历史背景f ,梭罗的自然观和生态思想才凸现出其重要的价值和深远 的意义。在美国文学中,梭罗被视为亲和自然的浪漫主义作家。在1 8 世纪末1 9 世纪 初,机械论自然观受到浪漫主义运动代表们的质疑和反驳。在他们关注的视域中,“对 自然的体验替代了关于自然的知识,情感替代了思想,身体替代了头脑。”一渐渐地 “自然”的概念被解读成“荒野”、“原始”、“乡土”等等。“自然”被视为一种未被 污染的、未被人类之手接触过的远离都市的东西。对自然的这种理解是与由城市化进 程所带来的人们对都市生活的厌倦以及渴望回归想象中的乡间田园生活的情感联系 在一起的。同样,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作为一生热爱自然,与自然为 伴且对自然有着深刻研究的自然博物学家,梭罗对自然的理解和看法与其他浪漫派作 家既有相同之处,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首先,与浪漫派的看法一致的是,梭罗眼中的自然是一个活的有机整体。梭罗没 有爱默生那样系统的哲学论述,他的自然思想体现在他众多的文学作品和笔记中。他 关于自然的基本思想是超验主义的,即认为自然之中渗透着一种宇宙精神,亦即爱默 生所谓的“超灵”( o v e rs o u l ) 。但梭罗的自然观念还受到印度教思想和印第安人的 思想的影响。梭罗在爱默生家居住期间接触了印度教以及其他东方宗教的典籍,在瓦 岁宾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 9 9 0 年,第6 页。 杰罩米里夫金,特德霍华德;熵:种新的世界观,墨明、哀舟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7 年 第】8 贞。 詹姆斯奥康纳 自然的理由,唐正东等译,南京:南京大学版社,2 0 0 3 年,第3 5 负。 尔登湖等著作中多次提及印度教的人物和思想。印度教认为万物都是梵天的一部分, 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不可分的,人类只要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就可以和这个精 神世界沟通。印第安入的世界观是万物有灵论的,他们认为自然中处处都存在神灵, 因而对自然充满敬畏。梭罗一生对印第安思想颇为着迷,曾多次考察康科德地区的印 第安人的历史,三次缅因森林之游也是请印第安人作向导,对印第安人和自然的关系 很尊敬。所以梭罗笔下的自然图景,无论是天上的日出月落、风起云涌、雨雪雷电, 还是地上的树木花草,走曾虫鱼等,无一不充满活力,富有生机。而且在梭罗的作品 中,自然是有生命的,也是有人格的。鸟兽是他的邻居,蚂蚁的厮斗是两个帝国的交 战,潜水鸟的“狂笑”透着足智多谋,枭的号叫是瓦尔登的方言,狐狸会唱小夜曲, 梭罗问道:“难道禽兽不会跟人一样,发展出一种文明吗? ”就连瓦尔登湖上的冰裂, 也是冰块的咳嗽声。而且,自然和人类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是相通的,人在与自然的交 融中可以得到身心的健康,他说:“甚至一个可怜的愤世嫉俗的人,一个最忧郁的人 也能在自然界的事物里面找到最甜蜜温柔、最纯洁最鼓舞人的朋友。对于一个生活在 大自然里面而且还有感觉的人来说,不可能有太过暗淡的忧郁。”。和爱默生一样,梭 罗相信自然还能增进人的道德,因为自然的简朴、纯洁和美是衡量我们的道德本质的 参照点,他曾经写道:“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 睛;观看着它的人同时也可以衡量着他自身天性的深度。”。最重要的是,在梭罗的思 想里,人和自然的亲近乃是人类的必需,因为人接近自然,就是靠近“我们生命永驻 之源”。因此梭罗在1 8 5 1 年的日记中写道:“我心目中的地球不是一种麻木的惰性的 物质,它是一个实体,它有精神,是有机的和在其精神的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并且, 在我身上无论如何都存在着那种精神的微粒。”9 由上可以看出,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表达的自然思想无疑是超验主义,因 为他和爱默生一样,认为自然是宇宙精神的创造,自然和人的精神是相通的,他们都 强调自然的精神意义的一面,强调自然能给人美的享受和道德的陶冶。这里的自然丰 饶、繁复、美丽、生机勃勃,人与自然的关系友好、和谐,自然不仅是宇宙万物所有 细节的展现,也是人展示自己一t 5 灵中最美好的东西的场所。但这也许不是梭罗的自然 思想中最突出的特点,就像作者所说的;“比起我们的诗人已吟诵的大自然,自然界 还有别的更野蛮、更原始的面貌。”在梭罗的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缅因森 林和科德角中的自然。在这两部作品中,梭罗向我们展示了最“纯粹的自然”, 罗伯特塞尔编 同,第4 8 2 页。 j _ j ,第5 3 3 页。 同,篇4 8 4 页。 庸纳德沃斯特 同,第4 7 页。 梭罗集,陈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 9 9 6 年,第6 1 1 页。 自然的经济体系,候文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 9 9 年,第1 0 6 页。 它不仅丰饶、繁复、美丽,生机勃勃,而且也有冷酷、纷乱和充满暴力的一面。 梭罗先后三次走进缅因森林,这三次的游记后来合成为缅因森林一书。在缅 因森林里,梭罗描述了他在1 8 4 6 年第一次登上卡塔山的情景:站在光秃秃的山顶 上,梭罗没有看到他想象中壮丽、碧绿的山谷和平原,而仅仅是从“冷冰冰、光秃秃 的石头上生成”的云雾,而卡塔山这时也没有像在平原上那样,对到这罩来的人微笑, 她似乎严厉地对梭罗说:“你为什么提早来这里? 这个地方不是为你准备的。我在峡 谷里微笑还不够吗? 我从未把这块土地作为你的立脚之地,没有把这里的空气供你呼 吸,让这些石头作为你的邻居,我不能在这里怜悯你,也不能爱抚你,但我永远会无 情地把你从这罩赶到我能宽容的地方。”。在这里梭罗见到了真正的荒野,深为原始林 区雄浑荒芜的气势所震撼,尽管这里的自然很美,但“却是未开化而令人生畏的。这 里决不是人类的花园,而是未被丌发的地球,在这里人类甚至没有在其表面留卜伤 痕。”一缅因森林最大的特点就是浓密遮天的森林连绵不断,比人们所预料到的还要阴 森荒凉,是一个“潮湿的错综复杂的荒野”。在这片荒野中,不断有一些不和谐的因 素对梭罗和他的同伴的旅行造成各种困扰。如那些挥之不去、如影相随的蚊蝇就令他 们很难受却又无可奈何。梭罗一再地提到这些蚊子,也许就是为了说明它们才是纯粹 的自然的更好的代表。因为它们既不崇高,也不让人感到敬畏,人们也很难发现它们 对自己有何用处,更不用说美丽了。关于这些蚊子,梭罗是这样描写的:“一照明, 我马上就能透过面纱看见帐篷里在我们的头上黑压压的有无数蚊子它们的声音 合起来几乎跟它们的叮咬一样难受由于这种声音,我一个晚上都睡不着。”。这些 无所不在的蚊子不仅打扰了梭罗的睡眠,而且妨碍了他记录自然的工作,因为“要想 在森林里做案头工作是很困难的,晚上,凭着火光,透过面纱你看不见多少,而且戴 着手套或者涂油的手指也无法很好地掌握铅笔和纸”。梭罗描述这样的自然,是为了 让人们意识到,自然并不像大多数浪漫主义作家想象的那样总是美丽,和谐、柔顺的, 也不像大多数世人所认为的那样总能为我所用。自然还有另外一副严峻的面孔,它也 并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自然并不桶于人类,她只为她自身而存在着,一如光秃秃的 卡塔山顶和缅冈森林里的蚊子。即使是这样,梭罗也对这样的自然充满赞叹之情,他 充满激情的写道:“谁会去描述严酷的森林里无法表达的温柔和不朽的生命? 在这旱 虽是仲冬,大自然却永远是春天。这里长满苔藓的腐烂的树并不老,却似y - 享有永久 的青春,极乐无忧,纯真无辜的大自然就像一个婴儿这是多么好的生息葬身之地 岁伯特塞尔编梭罗集,陈规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 9 9 6 年,第7 1 5 负。 同,第7 2 0 页。 同,第8 9 6 贞。 同,第8 9 0 页。 呀! ”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森林旱,生活着比文明世界多得多的生物,每当发现一个新 物种,梭罗就无比兴奋,在这里,生物的多样性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从1 8 4 9 年至1 8 5 7 年,梭罗先后四次游历科德海峡,并写成了科德角一书。 在科德角里,自然又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科德角的开篇作者就写道:“人们 都说海洋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以h ,可是一个生活在内陆几英罩地方的人,也许只 见过陆地,连海的影子也没见过,更别说另外一个世界了。”。梭罗把自己到科德角的 旅行看作是从城市和家庭到荒野的又一次体验。“在梭罗早期的日记旱,他把大海看 成是崇高、无边、丰富多产的可怕的自然。”一他想通过这样的旅行,就像他去缅囚森 林的旅行一样,让自己从人类文明的狭小空间摆脱出来,去见证人类的渺小和自然的 伟大。 科德角第一章取名为“海难”,它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残酷相遇的情景。 一艘来自爱尔兰的双桅帆船在海上遇难,船上1 4 5 人丧生,海滩上“许多大理石一样 乱蓬蓬的头”从裹尸布中露出来。这是梭罗第一次在他的作品中用专章和较长的篇幅 来介绍和描写大自然的残酷以及人类的惨状。这里的自然与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 上一周以及瓦尔登湖中的自然完全不同,甚至比起缅因森林来,它也更广博、 更可怕、更加难以预测。“这里一片荒凉,恶臭难闻。到处是螃蟹、鲎龟、竹蛏和海 水冲上来的各种各样的东西,简直是一块广阔的陈尸场。饿狗成群,遍地皆是,乌鸦 每天来这里捡潮水留给它们的施舍,人类的尸体和动物的尸体共存于沙洲上,颇为壮 观。这就是赤裸裸的大自然。它残酷无情,毫不掩饰,从不关心人类”。在 这里,人们很少能发现人类与自然的一致性。梭罗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像是生命 与滋养生命的源泉的关系一样。尽管这罩的自然与人类完全不协调,但它仍是一个伟 大的生物居住所,它比“孟加拉丛林更原始,更加充满奇形怪状的动植物”。一在这里, 所有的生物不仅相互依赖,而且有其自身独特的身体组织结构,能够在海洋里生活, 而人却不能。“海洋乃万物之源”,“所以即使海洋对人类的活动构成巨大的威胁,它 也并非无用,因为它是“研究大陆的实验室”。一 梭罗甚至认为人类的灾难对这里的生命也做出了贡献。当他发现海滩上长着的茂 盛的甜菜时,他猜测大概是遇难的船只弗兰克林号上的甜菜种子冲到了那里,因此他 罗伯特塞尔编:梭罗集,陈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 9 9 6 年,第7 2 8 7 2 9 页。 同,第9 4 9 页。 j a m e sm c i n t o s h ,“t h es h i p w r e c k :as h a p e dh a p p e n i n g ”,i nh a r o l db l o o me d ,m o d e r nc r i t i c a 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1309T 330-2025 旱碱麦宽幅沟播抗逆丰产技术规程
- 2025年智能财税模拟试题及答案
- 3D打印药物缓释系统治疗睑缘炎-洞察与解读
- 电子游戏版权侵权责任界定-洞察与解读
- 2025年工程项目管理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广告销售专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纪录片制作人岗位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 光催化氧化反应-第1篇-洞察与解读
- 2025年幼教高考绘画真题及答案
- 2025年企业文化发展专员岗位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基层卫生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湖南岳麓山实验室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文旅行业新媒体营销趋势报告
- (一模)2025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市2026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英语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4年下半年全国事业单位联考C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真题
- 220KV输电线路运维策划方案
- 印刷任务应急预案(3篇)
- 信访维稳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4.《电子政务工程造价指导书》第4章和第5章
- 上颌骨囊肿课件
- 2025年加拿大人工智能:AI研发与应用法律指南报告(英文版)-奥斯勒律师事务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