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社会比较与体像烦恼的关系.pdf_第1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社会比较与体像烦恼的关系.pdf_第2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社会比较与体像烦恼的关系.pdf_第3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社会比较与体像烦恼的关系.pdf_第4页
(应用心理学专业论文)中学生社会比较与体像烦恼的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体像烦恼作为一种负性的情绪体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它是由 于个体自我审美观或审美能力偏差导致自我体像失望而引起的心理烦恼。其特征 为:过分关注自己的体像,有强烈的改变自身某方面体像的欲望,同时伴随着一 些消极情绪。中学生中确实有相当部分的个体存在体像烦恼,体像烦恼一旦发生, 对其社交、学习、应对方式等方面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社会比较是个体将自己的 个性品质、观点和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它使个体产生新的自我知觉、自身处境 知觉及生活质量知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和对未 来的期望,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本研究在我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在国内外社会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 献分析、访谈、开放式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初步编制了中学生社会比较问卷, 提出并验证了中学生社会比较的六维度结构模型。本文采用t 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方 法对人口统计学变量在社会比较各维度上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对社会 比较各维度与体像烦恼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探讨了社会比较对各 维度对体像烦恼的预测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编制的中学生社会比较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定中学 生的社会比较特点。因素分析得到中学生社会比较特点的六个维度,分别命名为: 上比倾向、易比性、下比倾向、体验性、参照性和控制感。 第二,性别与年级在中学生社会比较上比倾向、控制感维度上交互作用显著; 从社会比较的年级因素单纯主效应检验和性别因素单纯主效应检验分析可以得出 不同年级或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社会比较不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中学生社会比较与体像烦恼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比较的不同维度对中 学生体像烦恼具有相对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中学生:社会比较;体像烦恼, a b s t r a c t b o d yi m a g ed e p r e s s i o na san e g a t i v ee m o t i o n a le x p e n e n c e ,h a sb e e nm o r ea n d m o r eo fc o n c e m e dt os c h o l a r s i ti sb e c a u s eo fa e s t h e t i c so ra e s t h e t i ci n d i v i d u a la b i l i t y t os e l f - b i a sl e a dt o d i s a p p o i n t m e n ta n ds e l f - b o d yi m a g ec a u s e db y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p r o b l e m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b y :e x c e s s i v ec o n c e ma b o u tt h e i rb o d yi m a g e ,h a sas t r o n g c o n n e c t i o nt oc h a n g et h e i ro w n b o d ya sad e s i r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a c c o m p a n i e db ys o m e n e g a t i v es e n t i m e n t 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t h e r ei s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as i g n i f i c a n tp o r t i o n o ft h ei n d i v i d u a lb o d yi m a g ed e p r e s s i o n , b o d yi m a g ed e p r e s s i o ni ft h a tw e r et oh a p p e n t ot h e i rs o c i a l ,l e a r n i n g ,c o p i n gs t y l e sa n ds oo nw i l lh a v ea n e g a t i v ei m p a c t s o c i a l c o m p a r i s o ni st h ei n d i v i d u a lq u a l i t yo fh i sp e r s o n a l i t y , v i e w sa n db e h a v i o rc o m p a r e d w i t ho t h e r s , w h i c ha l l o w si n d i v i d u a l st og e n e r a t en e ws e l f - p e r c e p t i o n , p e r c e p t i o no f t h e i ro w ns i t u a t i o na n dt h ep e r c e i v e dq u a l i t yo fl i f e ,w h i c ht os o m ee x t e n t ,d e t e r m i n e s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ss e l f - c o n c e p t ,e m o t i o n a ls t a t ea n d h o p ef o rt h ef u t u r ei no r d e rt oh a v ea l l i m p a c to nt h e i rm e n t a lh e a l t h i nt h i ss t u d y , i nc h i n a s u n i q u e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 ,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f s o c i e t y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b a s e do nt h eu s eo fl i t e r a t u r ea n a l y s i s ,i n t e r v i e w s ,o p e n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s u r v e ym e t h o d ss u c ha st h ep r e l i m i n a r yp r e p a r a t i o no fm i d d l es c h o o l s o c i a l c o m p a r i s o n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t h es t u d e n t sm a d ea n d v e r i f yt h a t t h es o c i a l c o m p a r i s o no fs t r u c t u r a lm o d e lo ft h es i xd i m e n s i o n s a n a l y s i so fv a r i a n c ett e s ta n dt h e m e t h o do fc o m p a r i s o ni nt h es o c i a ld e m o g r a p h i cv a r i a b l e so nt h ed i m e n s i o n so f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a r ec o m p a r e da n da n a l y z e d , a n dt h ev a r i o u s d i m e n s i o n so fs o c i a l c o m p a r i s o na n db o d yi m a g ed e p r e s s i o n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 s i s a n d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o ft h ev a r i o u sd i m e n s i o n so f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o nb o d yi m a g e d e p r e s s i o no nt h er o l eo ft h ef o r e c a s t t h em a i nc o n c l u s i o n so ft h i ss t u d ya r ea sf o l l o w s : 1 t h ep r e p a r a t i o no f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h a s u g o o dr e l i a b i l i t ya n dv a l i d i t y , c a l lb eu s e df o rc o m p a r a t i v ea s s e s s m e n to ft h e s o c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f a c t o r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s o c i a l c o m p a r i s o no fs t u d e n t si ns i xd i m e n s i o n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n a m e da sf o l l o w s :t h et e n d e n c y o fu p ,t h e c o m p a r i s o nd i s p o s i t i o n ,t h et e n d e n c y o fd o w n ,e m o t i o n a l p e r c e p t i o n , r e f e r e n c e ,a n dc o n t r o lt r a i t s 2 g e n d e ra n dg r a d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t h a ni n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p r e f e r e n c e d i m e n s i o n s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w e r ec o m p a r a b l et e s tg r a d ei nt h e s o c i a lf a c t o rt e s ts i m p l em a i ne f f e c t sa n dg e n d e ra n a l y s i so fs i m p l em a i ne f f e c t st e s tc a l l b ed r a w nf r o md i f f e r e n tg r a d e so rs e c o n d a r y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o fd i f f e r e n t g e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d i m e n s i o n so f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i n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 s i g n i f i c a n td i f f e r e n c e s 3 t h e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o f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i se x t r e m e l y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 b o d yi m a g ed e p r e s s i o n d i f f e r e n td i m e n s i o no f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h a v er e l a t i v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b o d yi m a g ed e p r e s s i o no f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k e y w o r d s :m i d d l es c h o o ls t u d e n t s ,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 ,b o a yi m a g ed e p r e s s i o n i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中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垂毽萄 2 0p 7 年么月f g 目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奎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垂定揭 2 0 砰年石月f 善曰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乏圣羔 2 d 拜年6 月沾日 1 引言 第一部分绪论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性的发育成熟、自我意识的增强,中 学生更加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更喜欢在异性面前展现自己的风姿,因 而他们比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容貌、形体、姿态、语言,对自 身的生理缺陷和弱点十分敏感,容易对自身的现状感到困惑或不满,产生躯体自 我认知的偏差,表现出体像烦恼问题。 体像烦恼是由于个体自我审美观或审美能力偏差导致自我体像失望而引起的 心理烦恼。中学生中确实有相当部分的个体存在体像烦恼,这部分学生的问题如 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有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体像障碍,对其生理、心理发展 造成极大的危害。从这个角度讲,对中学生的体像烦恼问题进行研究,及时地给 他们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其解除烦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社会比较是个体将自己的个性品质、观点和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它使个体 产生新的自我知觉、自身处境知觉及生活质量知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 的自我概念、情绪状态和对未来的期望,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中学生在 面临来自生理、心理、环境的重大变化时,由于其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认 知容易出现偏差,容易走极端,与其他时期相比,中学生是最倾向于使用社会比 较的人群,更倾向于用社会比较的结果来评价自我。 综观国内外研究发现,社会比较对于个体的心理有重要的影响,而国内针对 中学生社会比较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如何充分利用这种社会比较机制,引导中 学生扩展自己的社会比较范围,灵活地调整进行社会比较的方式,无疑是促进他 们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社会比较应当是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特别是体像烦恼问题的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以期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一定的 参考依据,提高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 2 文献综述 2 1 社会比较的概念 f e s t i n g e r ( 1 9 5 4 )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比较的概念和理论,被称为“经典的社 会比较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存在种评价自己观点和能力的驱力,这种把自 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关于其他人的信息被评价 者以其自身角度加以评价,即为社会比较。 s c h a c h t e r ( 1 9 5 9 ) 对经典社会比较理论进行了拓展,把社会比较的维度扩展 到了情绪领域,他认为当个体处于一种新的或模糊的情绪状态时,无法用生理、 经验的线索来判断自己的情绪状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通过社会比较来对自己的 情绪状态进行评价。 g o e t h a l s 和d a r l e y ( 1 9 7 7 ) 把归因理论引入社会比较中,认为社会比较就是 个体总是试图与和自己相当的人进行比较。以此获得有关自己的最好的行为的标 准。 k r u g l n a s k i 和m y a e l e s s s ( 1 9 9 0 ) 则对社会比较作出较广泛的界定,认为“社 会比较是针对特定内容面向社会刺激所进行的比较性评估。并不强调比较是基于 缺乏客观标准的条件。 g il h e r t ( 1 9 9 5 ) 认为社会比较就是把自已的处境和地位( 包括能力、观点、健 康状况、学业成绩等) 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自动的、自发的,无需 人的主观努力的,同时又是相当普遍的。 w o o d ( 1 9 9 6 ) 对社会比较的定义为:“个体想得到与自我有关的多个他人信 息的过程。社会比较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 1 ) 获得社会信息。源自读到或者 是想到的某个人或某件事;( 2 ) 思考( 比较) 社会信息,包括他人与自己的相同点或 不同点;( 3 ) 对社会比较信息做出反应,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 g i b b o n s 和b u u n k ( 1 9 9 9 ) 提出了社会比较取向的概念来描述致力于社会比较行 为的个体的人格倾向。这类个体总是要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与自己相联系,只 2 要情境相似,就会对与他人的思想和行为有关的信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认 为,具有高社会比较倾向的个体往往对自己有更强烈的不确定感,同时伴随着一 种对他人情况的较强的依赖。 心理学大辞典( 2 0 0 3 ) 对社会比较的定义如下:社会比较是指个体把自己与 具有类似生活情境的人相比较,对自己的能力、行为水平及行为结果作出评价的 过程。 综合以上观点,本研究把社会比较定义为社会个体通过与其他个体的信息相 比较而形成有关自身情况的评价过程。该过程从三个方面体现:比较取向( s o c i a l c o m p a r i s o no r i e n t a t i o n ) 、比较方式( s o c i a lc o m p a r i s o nd i r e c t i o n ) 和比较结果( s o c i a l c o m p a r i s o no u t c o m e ) 。 2 2 社会比较的研究回顾 2 2 1 社会比较的类型研究 2 2 1 1 平行比较; f e s t i n g e r ( 1 9 5 4 ) 认为个体在了解自己的观点和能力时,现实生活中往往没 有直接、客观的标准,这时个体就会倾向于与他人,而且与自己能力和观点相似 的他人进行比较,因为相似的他人可以提供更多其实、有效的信息,即“相似性 假说( s i m i l a r i t yh y p o t h e s i s ) 。 g o e t h a l s 和d a r l e y ( 1 9 7 7 ) 在“相似性假说 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属性假说 ( r e l a t e da t t r i b u t eh y p o t h e s i s ) :认为个体不是与行为表现相似的他人进行 比较,而是与行为表现相关的特定属性( 性别、努力程度、经验等) 相似的他人进 行比较。因为相关属性假说主要运用归因理论来阐述个体对社会比较对象的选择, 所以比相似性假说更清楚、更具有描述性色彩,当个体获得相关属性信息时,社 会比较对自我评价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w h e e l e r 和m a r t i n ( 2 0 0 0 ) 在相关属性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代表比较模型”。 该模型认为个体利用社会比较信息,形成对自己要执行某项新任务的未来行为表 现的预期:该行为对个体来说是不曾经历过的,一旦失败代价很大,因此个体希 3 望能对自己未来的行为表现做出一个正确的预期。这时正好在有人在这种条件下 完成了此项任务,因而这个人可以作为代表,使个体对自己的未来行为表现做出 预期。 综上无论是相似性假说、相关属性假说还是代表比较模型,都支持个体的社 会比较是和与自己相似的他人进行的,即平行比较。 2 2 1 2 上行比较 w h e e l e r ( 1 9 6 6 ) 首先提出了上行比较的观点,认为个体喜欢和比自己等级高 的他人进行比较。 c o l l i n s ( 1 9 9 6 ) 进一步提出上行比较有助于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但不同的是 c o l l i n s 认为个体的预期会对上行比较的效果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预期自己将 来会和上行比较目标不同,就会有一种对比效果( c o n t r a s te f f e c t ) ,个体就会 萌生一种自卑感,产生更为消极的自我评价;如果个体预期自己将来会与上行比 较目标状态相同,就会有一种同化效果( a s s i m i l a t i o ne f f e c t ) ,提升其自我价 值感。所以该理论亦称为“上行同化理论”。 2 2 1 3 下行比较 f i a k m i l l e r ( 1 9 6 6 ) 认为当个体的自我概念受到威胁时,倾向于和比自己差的 人进行比较。w i l l s ( 1 9 8 1 ) 提出了全面、系统的下行比较理论( d o w n w a r d c o m p a r i s o n ) ,简称为d c 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个体遭遇失败、丧失等任何消极的 生活事件时,个体的自尊、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这时个体倾向于和比自己处 境更差的人比较,以此来维持个体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由于下行比较理论在 比较的方向和动机两方面发展了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又被称为“新社会比较理 论”。 2 。2 2 社会比较的动机研究 2 2 2 1 自我评价( s e l f - e v a l u a t i o n ) f e s t i n g e r ( 1 9 5 4 ) 认为个体进行社会比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关于自己能力和 观点的准确的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以及自己的能力水平,并且指 4 出只有与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才能获得准确、稳定的自我评价。t e s s e r ( 1 9 8 8 ) 提出了自我评价维护模型,该模型认为人具有维护积极自我评价的根本需要,个 体进行社会比较是是为了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而不为了减少对能力和观点的不 确定性。s u l s 等人( 2 0 0 0 ) 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和评价是通过与周围参照框架( 如 他人) 相比较而获得的。s t a p e l 等人( 2 0 0 4 ) 认为人类自我评价的效价和强度强 烈地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对身体自我的认识也是以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运用社 会比较机制来展开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比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身体自我的评价, 人们会进行社会比较,把自己的特征与他人的进行比较,并由此得出关于自己特 点的线索。陈珊、钱铭怡( 1 9 9 8 ) 认为自我知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通过社会 比较得来的。社会与个体是相互影响的,个体的自我评价、态度往往通过个体与 特定的群体的相互比较参照而形成的。黎琳( 2 0 0 6 ) 社会比较是自我认识的一个 重要的社会来源,会影响情绪。一 2 2 2 2 自我完善 , 当个体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时,不仅对自己有鼓舞作用,而且可以获得如 何提升自己的有效信息。w h e e l e r 和t h o r n t o n 等( 1 9 6 6 ) 利用等级评定范式发现: 当比较的内容是积极特征时,个体倾向于选择比自己等级高的他人进行比较,为 了与他人寻找差距达到自我的进步。 v a n d e r z e e ( 1 9 9 8 ) 等研究发现,癌症病人会花更多的时间阅读其他病人的 积极内容,而且阅读积极内容越多,病人的积极情绪体验会越多。一般来说,积 极的榜样可以使病人感到鼓舞和安慰,否则会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紧张。l o c k w o o d 和k u n d a ( 1 9 9 9 ) 研究发现上行比较对自我的影响,依赖于个体对自己未来达到他 人成就状态的预期,当个体认为自己可以取得同样的成功时,才会产生积极的鼓 舞作用;反之会使人产生挫折感。 2 2 2 3 自我满足 w 订l s ( 2 0 0 0 ) 认为个体倾向于与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来维护自尊和主观 幸福感,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故下行比较有着很好的适应功能和调整作用。 5 同时,时间性自我评价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贬低时间距离远的自我,赞赏 时间距离近的自我来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也就是说,人们进行下行的时间比较 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精确的自我评价,而是为了使自己现在的自我感觉好一些。下 行社会比较是应对挫折事件、压力事件的一种机制,起着自我满足的作用。 b u u n k 和0 1 d e r s m a ( 2 0 0 1 ) 认为下行比较对于出现关系问题( 特指恋爱关系) 的个体是有效的应对机制,可以使个体降低参照点,改变评价关系的标准,尤其 是对那些过度依赖社会比较信息作为评价自己处境的个体来说,下行比较可以提 高他们对恋爱关系的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 l o c k w o o d ( 2 0 0 2 ) 发现下行比较对自我产生的影响不是单一的:如果个体感 觉自己不会像下行比较目标一样不幸时,下行比较会提高其自我评价;如果个体 感觉自己也会像下行比较目标一样不幸时,这时下行比较会威胁其自我概念,同 时也会提高保护自己免受同样命运的动机和自我管理策略。 社会比较的“自我平价、自我完善、自我满足 的动机只是从比较者个人有 意识的、主动的角度来分析的,而实际上,社会比较有时是会自动发生的,是会 在个体尚未明确意识到比较动机时发生。 2 2 3 社会比较的结构研究 社会比较的结构以g i b b o n s ( 1 9 9 9 ) 的研究为代表:他认为社会比较主要包括 比较方式、比较取向等内容。比较方式分为向上比较和向下比较。比较取向分为 高社会比较取向和低社会比较取向。 图1g i b b o n s 社会比较理论结构图 2 2 4 社会比较功能与效果的研究 6 从比较结果上可以分为两种:自我完善( s e l f - i m p r o v e m e n t ) 和自我贬低 ( s e l f - d e p r e c i a t i o n ) 。t y a l o r 等人( 1 9 9 1 ) 的研究发现,对许多如癌症患者、罪犯 或婚姻不幸者而言,社会比较可以成为这些人应对环境压力的方法,发挥其调适 心情的功能。而b u u n k ( 1 9 9 0 ) 则认为,虽然有些时候比较可以增加正向的情绪,但 某些比较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情绪。 b l a n t o n ( 2 0 0 1 ) 认为对比效应是指个体面对社会比较信息时,其自我评价水 平背离比较目标的现象,即个体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会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或 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会提升其自我评价水平;同化效应是指当个体面对社会比较 信息时,其自我评价水平朝向比较目标的现象,即个体面对上行比较信息时会提 升其自我评价水平,或面对下行比较信息时会降低其自我评价水平。 s t a p e l 等人( 2 0 0 4 ) 认为在比较过程中,究竟起到对比效应还是同化效应, 与以下三方面有关:( 1 ) 关注自我( 即比较者) ,如个体的自尊水平和自我确定; ( 2 ) 关注比较目标,如比较目标的特殊性或可达性;( 3 ) 自我与比较目标之间 的关系,如心理亲近性和团体成员等这些调节变量。 t a y l o r ( 1 9 9 3 ) 等人研究也发现,高自尊者在上行比较中倾向于产生同化效 应,其自我评价得到提井;而低自尊者则在下行比较中会提升其自我评价,产生 对比效应。 l o c k w o o d 和b u u n k ( 1 9 9 7 ) 研究发现比较目标的可达性,即个体对自己未来 成就状态的知觉,调节着上行比较信息对其自我评价的影响:上行比较过程中如 果个体知觉到自己将来同样可以取得比较目标的成功时,个体会产生希望,产生 同化效应:相反,如果个体知觉自己尽最大努力也无法达到比较目标的成就水平 时,会感到挫折感,产生对比效应。 s t a p e l 和k o o m e n ( 2 0 0 5 ) 探讨了自我与比较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还是 合作关系,是否会调节社会比较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影响。结果发现,以竞争为取 向或正处于竞争情境下的个体,倾向于产生对比效应;以合作为取向或是正处于 合作情境下的个体,倾向于产生同化效应。 7 2 2 5 国内社会比较的相关研究 我国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为数不 多( 陈珊,钱铭怡,1 9 9 8 1 张雯,1 9 9 9 ;纪丽君,1 9 9 5 ;孙炯雯,郑全全,2 0 0 4 ; 付宗国,张承芬,2 0 0 4 ) 。付宗国等( 2 0 0 4 ) 研究很有代表性,以大学生为被试作 了两个实验,研究群际情境下向上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阳柳青( 2 0 0 5 ) 探讨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的关系。 邢淑芬和俞国良( 2 0 0 5 ) 较为综合地论述了社会比较的现状与发展脉络,而且 在回顾近几年研究的基础上对社会比较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徐晓飞( 2 0 0 5 ) 探讨了中学生学业社会比较对学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影响;邢 淑芬等( 2 0 0 6 ) 认为社会比较直接影响人类的自我评价,对其产生对比效应和同 化效应两种相反的效应。同年以小学三、四、五年级9 5 名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 法探讨了小学学习不良儿蕈的社会比较特点以及学习不良儿章可能采取的防御性 比较策略,以缓解同伴间的社会比较对其自我概念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黎琳( 2 0 0 6 ) 在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提到了社会比较与自我的关系。 2 0 0 7 年进行了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影响的研究,探讨了在东方背景下社会 比较对自我是否也产生相似的效应,并进一步探讨了在自尊、比较方向因素调节 下,比较类型对我国大学生社交焦虑产生的影响。 朱苏丽( 2 0 0 7 ) 运用社会比较理论,分析了在组织内部影响薪酬不公平感的 社会比较类型与评判内容,属综述性文章。 许海文等( 2 0 0 7 ) 从社会比较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社会比较对教师职业倦怠的 影响;周爱保等( 2 0 0 8 ) 介绍了社会比较中的认知偏差现象:“优于常人 效应和 “差于常入效应。并对其理论依据、测量方法以及研究意义分别进行了介绍。 以上关于社会比较的研究除了关注社会比较自身的性质特点外,也涉及社会 比较特点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为了更为全面地探寻导致中学生各种心理 问题产生的个体自身因素及规律,有必要深入了解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在 社会比较方面是否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特别是这些特征如何与中学生的体像烦恼 8 相互影响。本研究正是从具体分析个体社会比较特点的角度更为细致地探讨中学 生体像烦恼的影响因素。 2 3 体像烦恼的相关研究 2 3 1 中学生体像烦恼 h a s a n ( 2 0 0 0 ) 认为体像是指个体对自身躯体的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容 貌、形体等在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想象,以及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功能的 意象,是个体对自身生理性躯体状态认知的结果。 2 0 世纪8 0 年代中期,西方国家的研究人员开始注意到妇女的饮食紊乱现象, 在探求紊乱的原因时发现并提出( 1 9 9 1 ) 了体像障碍这一概念。 随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围绕着体像障碍的评定、分类、病因及治疗等开展了一 系列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 求不断增强。由于受社会的影响及文化审美观的差异,人们对体像美的期望和现 实差距的加大,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体像不满意。郑同昌( 1 9 9 9 ) 教授研 究发现,一些体重正常甚至较瘦或过瘦的女孩也对自己的体形不满并有强烈的求 瘦欲望。这些人有自我体像不满意感或轻微的类似体像障碍的症状,但并不具备 体像障碍的诊断条件,完全由于个体自我体像认知偏差引起的心理问题。 体像烦恼( 2 0 0 5 ) 是一种由于个体自我审美观或审美能力偏差导致自我体像 失望而引起的心理烦恼。其特征为:过分关注自己的体像,有强烈的改变自身某 方面体像的欲望,同时伴随着些消极情绪。 2 3 2 体像烦恼与身体自我 中学生体像烦恼的本质上反映的是对自我身体的认知、评价和满意度,因此, 我们概括体像烦恼及其发展特点时,很有必要探讨中学生身体自我的发展规律。 j a m e s ( 1 8 9 2 ) 认为自我就是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区分出了 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其中客体的我是指自我知识的总和,是产生自我概念的基 础。把自我作为知觉对象来研究自我被称为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通过自身 经验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自我觉知。 9 s h a v e l s o n ( 1 9 7 6 ) 等人在多维度我概念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一般自我概念 分划为学业和非学业两种,其中非学业自我概念又可分为社会的、情绪的和身体 的自我概念三部分,而每一部分还可再分,比如身体自我概念由身体能力和相貌 组成。 人格心理学( 1 9 9 8 ) 认为:身体自我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个体意识到的 身体性自身存在,包括各种身体特征以及反映这些特征的心理活动。 m a r s h ( 1 9 9 4 ) 将多维度自我概念模型运用到身体自我概念的研究中得出身体 自我概念的九部分分别是健康、力量、胖瘦、相貌、耐力、运动能力、协调性、 活动性、柔韧性。 简言之,身体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它是个体自我意识中 最早萌发的部分,是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部分。身体自我涉及个体对自己 的相貌体格体能等的看法和评价,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显 示出不同的特点。黄希庭( 2 0 0 0 ) 认为身体自我作为自我结构的重要基础,在儿 童期最早发展并贯穿人整个生命全程观念的。人体的物质属性例如相貌、形体、 等都是透过身体自我整合到自我观念中的,而且这种看法还具有评价性,它以社 会为参照,对人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等都会产生持久的影响。 f o r b e 等人( 2 0 0 1 ) 认为对自身身体的看法和评价标准是十分主观和个体化的, 其看法和评价通过作用于青少年的自尊或自我价值感,从而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 健康的重要因素。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差距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曾向、黄希庭 ( 2 0 0 1 ) 身体自我是一个社会的个人对其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是受社会文化的支配 和重要他人评价影响的。 2 3 3 体像烦恼与体像障碍 个体的体像心理状态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正常的体像心理;第二, 体像烦恼;第三,体像障碍。 体像烦恼是一种介于正常体像心理和体像障碍之间的心理状态,它是由于个 体自我审美观或审美能力偏差导致自我体像失望而引起的心理烦恼。它比体像障 1 0 碍更具有普遍性和弥散性,如果不加以引导,则会诱发体像障碍。体像烦恼与体 像障碍一样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时期,但体像烦恼的发生率却要远远高于体像障碍, 这种现象在中学生身上发生更为普遍。 一 体像障碍是精神疾病的一个症状,又被译为体象畸形症,源于1 0 0 多年前 m o r s e l l i 使用的“畸形恐怖 一词。是一种持久的自我意识障碍,属于是个体对 自身躯体形态的歪曲认识,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迸食障碍等。 体像障碍也可以作为一个综合征。d s m 一将这种障碍定为躯体变形障( b o d y d y s m o r p h i cd i s o r d e r ) ,在我国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其 列入强迫性神经症或疑病症( 2 0 0 0 ) 。美国精神病学会给躯体变形障碍下的定义 是:对身体外表的想象缺陷的一种先占观念。b d d 的特征概括为:一个身体外表 正常的人,存在对身体想象的先占观念,或对存在的轻微缺陷,给予过份的关 注( 1 9 9 4 ) 。体像障碍既是一组症状群,伴发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系统器质性疾 病、各类精神疾病等,也可以是一组独立疾病的概称,体像障碍与器质性和精神 性因素都有关系,病因和病理都较复杂。 简言之,体像烦恼与体像障碍都是由于体像自我期望或自我认知偏差而引起 的个体心理问题,体像障碍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其病因和病理较 复杂,与器质性和精神性因素都有关系,而体像烦恼在症状表现的程度上远远不 及体像障碍来得严重,即使有自我体像不满意感或轻微的类似体像障碍的症状, 尚未达到体像障碍的诊断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体像烦恼主要还是一种完全由于个 体自我认知偏差引起的心理问题,一般与其他器质性因素无关。 2 3 4 发生体像失调原因的研究 p h i l l i p s ( 1 9 9 8 ) 从生物学理论来讲体像问题源于源于5 一羟色胺的紊乱以及 神经系统的损害。b i b y ( 1 9 9 8 ) 也认为当个体大脑额叶受损时,个体会产生身体 的膨胀感,因此会感觉到对体像的不满直至认为自己的身体被扭曲。同时b i b y ( 1 9 9 8 ) 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分析认为,体像问题源自个体对压抑的性冲突、情 绪冲突、罪恶感以及不良自我印象的无意识转换。个体认为有缺陷的部位其实是 另一个身体部位的象征。 c o r o r v e ( 2 0 0 1 ) 等人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出发认为体像问题通常始于青少年, 因为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尤为关注自己的身体和社交。b i b y 认为那些自我较 脆弱的青少年会因为轻微的缺陷而出现焦虑。 t h o m p s o n ( 2 0 0 1 ) 认为被个体内化的理想标准是青少年在评价其身体自我时的 重要参照标准,对身体的看法和评价标准是否客观是直接决定着个体体像问题的 发生与否。 b e r g ( 2 0 0 2 ) 研究表明与同伴的社会比较能够导致身体不满和进食障碍。 w i l h e l m ( 2 0 0 2 ) 从认知角度出发,认为有相关体像问题的人群具有特殊的态 度及信念,将自身的吸引力看作其根本价值。与自身吸引力相比,家庭、爱人、 职业、朋友等其他价值都不重要。此外,有体像问题者还存在认知处理偏差,陈 红( 2 0 0 5 ) 也认为大多数有体像问题的青少年并不存在身体上的客观缺陷,但他 们仍为自己的身体苦恼,个体的认知方式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v e a l e ( 2 0 0 2 ) 、p h i l l i p s ( 2 0 0 4 ) 等人认为低自尊、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家 庭的不和谐、外表遭到家人的反复批评等,都可能引发自我体像的失调。 p h i l l i p s 和m e n a r d ( 2 0 0 4 、2 0 0 5 ) 研究表明:体像失调与从事艺术、设计职 业或接受相关教育存在一定关系。 潘晓红等人( 2 0 0 4 ) 讲到引起体像烦恼的原因认为,媒体、广告及同伴间的 竞争是重要的原因。 郑铮、何伦等人( 2 0 0 6 ) 体像问题的产生可能具有一些人格特征,如过分要 求完美、容易自责、敏感、胆怯等有关。 2 3 5 国内外关于体像的其他研究 关于体像的研究国外已有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从最初的生理的研究己转向 对心理因素的研究,国内也有相关的研究。 m a r s h ( 1 9 8 9 ) 认为人们关于体像的认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在身体自 我方面的得分更易于低于男性。c o lt i n s ( 1 9 9 1 ) 报告说分别有4 2 和1 4 的女性 1 2 被试选择的理想形象要更瘦或更胖一些。其中选择更瘦的体态作为自己的理想表 征的情况对于所有体重水平、年龄、种族、学校和社区的女性都适用。o h t a h a r a ( 1 9 9 2 ) 等研究了2 5 5 名闩本青少年对体重的错觉,发现8 0 的女中学生将自己的 实际体重估计过高,1 0 0 将理想体重认定过低,女性体象错觉发生率远高于男性。 o g d e n 和e l d e r ( 1 9 9 8 ) 对1 3 1 5 岁的女孩的研究显示:年级越高的学生对自 己的身体越不满意。r o s e n b l u m 和l e w i s 的研究( 1 9 9 9 ) 表明:整个青春期男孩减 少对他们的身体的不满意,女孩增加对身体的不满意。m a r s h 对澳大利亚青少年的 研究( 1 9 9 8 ) 发现整个青年期体像没有年龄变化。h u l y a ( 2 0 0 2 ) 使用多维身体自 我量表研究认为,青年期以前,随年龄呈下降趋势,但在青少年后期和成人早期, 身体自我概念有所增加。早在b r e t t s c h n e i d e r ( 1 9 9 7 ) 等对1 2 2 1 的德国青少年 的研究也发现,在1 3 - 1 5 岁之间年龄有影响。但在青年后期没有年龄影响。m i n g 和k u b o ( 2 0 0 2 ) 发现,女大学生大多想减肥,而男大学生更多的想增加体重。 t h o m p s o n ( 2 0 0 3 ) 曾指出,男性的身体意象存在两极结构,一定程度的胖和瘦都 能导致他们的身体不满意。c a s h ( 2 0 0 2 ) 以大学生为被试,对形成体像的认知过 程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一些中性的事件能激起被试对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