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用典是引用修辞方式的一种指的是运用典故来表情达意由于其所引语 料的特殊性使得它在引用之外又形成了自我鲜明的特色极具研究价值因此 该篇文章在借鉴古代文献有关用典现象的论述及近年来相关论文的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针对研究现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就此一课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首先对用事用典与引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辨别澄清了用典修辞 研究过程中在基本概念的运用上存在的一些指称混乱的现象明确了典故及用典 的内涵其次沿着用典产生运作及接受效果的一般发展轨迹结合有关的修 辞理论阐述了用典运作的思维机制基本规律与功能意义对用典的方法要 求与禁忌等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尝试为古代汉语用典修辞理论建立起一个 较为体系化的构架 文章结合用典实践在具体探讨过程中探其根源理其脉络究其功用 力图为用典修辞勾勒出一个大致的概貌从而在古代汉语修辞学史上给予它应有 的地位 关键词古代汉语引用用事用典典故 abstract ii abstract citing allusion is a kind of rhetoric quomodo of adduction, which means expressing ones sentiment and sense by citing allusion. due to the particularity of its lingual materials, it is provided with vivid traits and has tarnal more researchful value. so the article refers to the dissertation concerned in archaic literatures and production of some theses in recent years, makes a more systemic discuss on this subject aiming at the limitation. first, analyze the relation among yongshiciting allusion and adduction, defecate the confusion in appellation of basic conceptions and define the meaning of allusion and citing allusion. secondly, following the common track of its emergenceaction and effect, we set forth its thinking mechanismprincipal disciplinarian and function using involved rhetoric theories and sum up the methods and tactic in the course of citing allusion. by this try to set up a more systematism frame for the theory of citing allusion in archaic chinese. the article digs its source coordinates its venation and explores its effect combining the practice of citing allusion, strive for outlining general picture, thereby give it a proper station in the history of archaic chinese rhetoric. key words: archaic chinese; adduction; yongshi; citing allusion; allusion 引 言 - 1 - 引 言 一研究现状 用典是引用的一种指的是借用典故来表情达意典故的含义有二一是 指典制和掌故一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本文所要讨 论的典故是就第二义而言的即汉语言文学典故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写作技巧用典是与创作实践紧密相连的纵观其发展 历程从秦代以前屈原作品的最早用典历经汉代的风气之盛和南北朝的极端化 倾向直至唐宋时代诗人作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的自觉运用引用典故作为 深化思想内涵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段和语言修辞方法逐渐臻于圆熟与此相关古 代诗话文论中的用典理论也开始有了一些建树此后在金元散曲元明杂剧 以及明清小说当中用典之花竞相开放在理论上各家也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 解对用典的方法经验等进行了总结其中不乏精辟之论可资借鉴之处颇多 时至今日历史已离我们相当久远典故所关涉的古事古语无疑会影响到我 们对于作品内容的理解典故字典的问世基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随着专家学 者对古典文献著述的广泛涉猎和深入研究用典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客观事 实其重要性日益凸现但除典故字典这一成果以外一直以来的修辞学著作在 论及辞格或修辞方式时都多列引用格而少谈用典五卷本的中国修辞学通史 可说是修辞学研究领域内的一部最新的力著但它的着重点是在对历代修辞思想 及修辞方式的史的描述上其对用典修辞的论述也不外乎此总览最近二十 年来的研究概况研究者多是从某个侧面或者是某个小角度入手因而研究成果 以论文形式为主近几年所出论文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无论是在用典实例的归类 整理上还是在用典理论的分析论述上都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这是值得肯定 的一面但对用典作为一种修辞方式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仍有待于深入而且在 研究方法上也还存在着不足尚需改进 就此研究现状而言缺憾是有的但其积极意义也是不可抹煞的虽然它是 不系统的但它为系统的科学的用典理论构架的最终建立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也 正是因为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才使得这项课题在研究领域内的继续开拓成为 可能并进而成为后人进行研究写作的指导性的因素之一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鉴于上述研究现状此次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典故与用典的 内涵作出明确的界定二是沿着用典产生运作及典故注释的一般发展轨迹结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合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对用典运作的机制方法策略功能意义以及具体运 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作一阐述尝试建立一个较为体系化的框架从而在古代汉 语修辞学史上给予它应有的地位 汉语言文学典故是凝聚了古典文学 古代史学和古汉语发展成就的一种特殊的 语词它脱胎于我国古代典籍和诗文并被嵌入后世历代文人的创作之中如璀 璨的珠玑异彩纷呈表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但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 体作品中所引的典故对创作者或之后的一些熟知者来说也许就是另一个时空 间的知音但对于与传统文化典籍距离日益遥远的今天的读者而言它在流传过 程中所积累的复杂的意义却不啻于一道屏障阻碍着我们情感的通达所以熟悉 用典修辞方式运作的过程了解典故的特征与具体使用时意义的传递对于指导 阅读提高鉴赏水平加深传统文化文学知识的积淀以及进行如词汇训诂一些 相关方面的专题研究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章 释 义 用典是历代文人极其喜好且广为使用的文学创作技巧之一它从最初产生 直至发展壮大其间虽屡遭贬抑多有沉浮但用典的实践却始终是绵延不断 历久而不衰其原因便在于用典辞格具有包容丰富含蕴的特质它不仅仅是作为 一种表达技巧而存在在本质层面上它更是不同时空间情感交流的中介起着 传递意义和感受的作用并且最终这种作用的产生又是在古今心灵交感的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的复杂机制来完成的这是用典辞格的独特性所在也是用典研究的 价值之所在因而对这一复杂机制的体系化的描述便成为一项极具研究意义的工 作欲究其体例必先明其义所以我们首先有必要对用典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 作一表述以便于文章材料的选择与具体内容的论述 第一节 典故的含义与特征 一典故的含义 什么是典故这一问题对于广大读者而言似乎并不陌生一般辞书中对典 故一词也均有说明以目前几本权威性辞书的释义为例 辞源修订本 1 常例典制和掌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 来历出处的词语 辞海 2 典制和掌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合修辞学研究的新成果对用典运作的机制方法策略功能意义以及具体运 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作一阐述尝试建立一个较为体系化的框架从而在古代汉 语修辞学史上给予它应有的地位 汉语言文学典故是凝聚了古典文学 古代史学和古汉语发展成就的一种特殊的 语词它脱胎于我国古代典籍和诗文并被嵌入后世历代文人的创作之中如璀 璨的珠玑异彩纷呈表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但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 体作品中所引的典故对创作者或之后的一些熟知者来说也许就是另一个时空 间的知音但对于与传统文化典籍距离日益遥远的今天的读者而言它在流传过 程中所积累的复杂的意义却不啻于一道屏障阻碍着我们情感的通达所以熟悉 用典修辞方式运作的过程了解典故的特征与具体使用时意义的传递对于指导 阅读提高鉴赏水平加深传统文化文学知识的积淀以及进行如词汇训诂一些 相关方面的专题研究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章 释 义 用典是历代文人极其喜好且广为使用的文学创作技巧之一它从最初产生 直至发展壮大其间虽屡遭贬抑多有沉浮但用典的实践却始终是绵延不断 历久而不衰其原因便在于用典辞格具有包容丰富含蕴的特质它不仅仅是作为 一种表达技巧而存在在本质层面上它更是不同时空间情感交流的中介起着 传递意义和感受的作用并且最终这种作用的产生又是在古今心灵交感的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的复杂机制来完成的这是用典辞格的独特性所在也是用典研究的 价值之所在因而对这一复杂机制的体系化的描述便成为一项极具研究意义的工 作欲究其体例必先明其义所以我们首先有必要对用典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 作一表述以便于文章材料的选择与具体内容的论述 第一节 典故的含义与特征 一典故的含义 什么是典故这一问题对于广大读者而言似乎并不陌生一般辞书中对典 故一词也均有说明以目前几本权威性辞书的释义为例 辞源修订本 1 常例典制和掌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 来历出处的词语 辞海 2 典制和掌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第一章 释 义 - 3 - 汉语大词典 3 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 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古今汉语词典 4 典制和掌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 的词语 由上可知目前所公认的典故含义有二典制和掌故诗文中引用的古 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在这里我们所要讨论的典故不是指一般的常例 典制和掌故而是就第二义而言的即汉语言文学典故这类典故由于长期被介 入文学创作中加以引用 转述 因而形成了自我独具的特色 具有鲜明的特点中 国典故大辞典序对此做出了如下解释 中国汉语言文学典故是脱胎于古代典籍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使用 原则上区别于一般成语和一般古词语的古代故事和古代特殊语词 5 二典故的分类 从其来源看汉语言文学典故可分为事典和语典两类事典指的 是其中包含了一个有出处来历的故事它的内容意义较为复杂不是其字面义的 组合或引申而是携带有源出语言环境义的词语语典是指有出处来历的区别 于一般词语的古代词汇包括少量句子 从具体使用情况看典故还可分为熟典和僻典两类熟典是指习见的常用典 故僻典指的是冷僻的罕用典故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的对某些人来讲是僻典 的对另一些人来讲可能会是熟典反之亦然在典故理论及实践的研究课题中 相比之下前一种分类要有价值得多 表面上看典故的这一界说似无疑义可言但即便对于相同或相似的定义 理解和操作起来却也不尽相同典故的现状正是如此也就是说在实践中典与 非典的问题还不能说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这就要求我们从典故运用的实际出发 挖掘出严格意义上的典故所必备之特征 三典故的特征 一有出处 所谓出处即典源是指典故最早所脱胎的典籍和所记载保存的故事词 句有出处即指所引用的事或语有其最初的明确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唯一的 文字载体因而典故一经所出便负载着源出典籍或记载的最原始的信息内容其 中所包含的故事意义或古代词句在所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即是这一典故的本义 典故从典源中的孕育脱胎往往是单一性的而它的使用则是反复的多向性的典 故的使用过程同时也就是一个典故意义发展和最后定型的过程这便涉及到了典 故的第二个特征即有来历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二有来历 所谓来历指典故信息自身的来龙去脉也就是典故脱胎之后在后人创造 性的运用中其意义逐渐确立的过程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可能不断酝酿产生典故 但它一般需要经过很长的历史时期的陶冶才能形成与语典相比事典这方面的 特征尤其突出再者如上述定义所言它们是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的 最后形成的典故也须具有概括性的凝练的典名形式特点和含蓄的意义表达加 之典故出自于特定的时代和典籍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特定 性这是典故的第三个特征 三有特定的内容和意义 古人在注释时着力强调每一字一词出处的行为和他们对诗文无一字无来历的 探寻无形中扩大了典故所能涵盖的范围导致了人们对典故理解的偏差从而 精确意义上的典故内涵也逐渐被消解一旦从严格的修辞学标准来衡量我们就 会发现并非所有注明了出处来历的语句都可以称得上是典故这其中有的仅仅是 一般的引用修辞手法而有些只是连引用也算不上的一些继承性语词典故之所 以能够与它们相区分 关键便在于它所用的事或语是特指的它们有特定的内容 含义这特定的内容含义一般出自古籍或其他作品 6 这说的是典故最初脱胎 时所凝聚的源出语境的意义也就是与使用意义相对的典故本身的含义典故在 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多方面的意义都是它这一本义的延伸 以上三方面主要是就典故形成的本质特征而言的另外从典名形式上来看 典故还具有 一典多形的特点这是由于使用者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从不同的角 度对典故加以概括的缘故一般的事典及较长的语典都明显地具有这一特点此 外由于典故常常处于一个动态的运作过程中为适应创作者思想感情表达的需 要它的含义就必定不会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会不断 地生发出新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典故都会产生派生义主要表现是典 故的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例如 引申义李商隐令狐八拾遗绹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嗟余久抱临邛渴 便欲因君问钓矶令狐八拾遗绹指令狐绹李商隐当时丧偶无官故求婚求 仕心切临邛渴用司马相如典司马相如有消渴病一般情况下渴指此而 言在这里渴又引申为渴望得到配偶或官职 比喻义如王孙春草出于文选卷三三汉刘安骚招隐士王 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东汉王逸云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小 山之徒闵伤屈原身虽沉没名德显闻 王孙春草之句原是 感慨隐士弃家室 离旧土 避世不归之辞 后代文人遂常以喻惜别 怀友 如唐 王 第一章 释 义 - 5 - 维送别诗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借代义如流霞典出汉王充论衡道虚项曼都好道学仙 委家亡去三年而返家问其状曼都曰口饥欲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一 杯每饮一杯数月不饥后以此典借指美酒仙酒如唐孟浩然宴 梅道士山房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以上是我们对典故几点特征的提炼概括确然任何概念内涵的明晰化和精 确化都是随概念指称的内容的变化直至这种内容基本定型这样一个过程而不断 修正和完善的结果 7 典故内涵的确立更是如此文明进程中的一切丰富的资料 被人从古籍中拿出来经由历代作家引入文学创作之中千锤百炼最终方凝成 典故它们构成的具有共同的基本要素和意义内核的群体在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发 挥了自己独特的功能作为语言的一种极富创造潜能的构件它们为一些以其为 语料基础的修辞方式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而用典便是这些修辞方式之 一种 第二节 用典的所谓同格异称现象解析 笔者在查阅用典课题的相关资料时在 1 9 9 6 年第 3 期的修辞学习上看到 了这样一篇文章关于同格异称的一点看法该篇文章主要是对载于 1 9 9 5 年第 2 期修辞学习中的同格异称现象一例一文的观点表示质疑否定 了文中组字仿词仿拟反连新拈连为同一辞格的说法在文章的结尾 作者又谈到 那么一种辞格五个名称有没有呢有如夸张夸饰增语扬厉铺张就 是还有一格六称的如引用引语援引用事用典用类具体的例子不再赘 述 首先应肯定的是六种称法之中有的所指确为同一辞格只是名称不同如 引用与引语即是修辞学词典 8 有明确释义 引用辞格之一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生动而简练地说明问题可以引 用别人的话语或成语谚语格言等 引语即引用 至于援引它的定义与引用十分接近修辞学词典的修辞方式中 未列援引词条但列有援 古文辩论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援引前例或对方所说的话语作为类比推理的 前提使论证更加充足有力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参见引用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辞源 9 对二者均有释义 援引据类推墨子小取援引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 注援引也谓引彼以例此 援引引证汉何休公羊传序援引它经失其句读 由辞源释义可知援先于援引出现援引之名当是由援 而来二者在时间上先后有别但概念意义相同与引用相比援引的目的性比 较明显是一种侧重于技巧性和操作性的修辞手法这是就理论方面而言具体 到语言实践上无论是从语料范围实际用法还是从最后所起的作用来看它 与引用都是相当一致的我们也可以将它们看作是同一辞格 上面六种称法中关系最复杂最难以定论的要数引用用事与用典 之间的同异之说近年来所出的研究论文对此多不加区分虽然也有一些著作 文章对用事用典进行了专门论述提出了各自颇有见地的看法但仍是分歧较 多难以取得一致意见鉴于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在此过程中 形成的属性特征加之用事等三个概念的产生形成又不在同一历史层面上所 以若是从其最基本的源流演变事实出发或许可以寻得一个较妥贴的解决方案 三者之中以用事一词出现为最早欲究用事之始末必先从事 类讲起事类一词出现较早袁康越绝书越绝篇叙外传记王充论 衡别通篇魏文帝答卞兰教挚虞文章流别论范晔后汉书陈宠传 等文献皆有涉及至刘勰文心雕龙始列专篇详述其用法用例及得失这是 对事类进行系统论述的一篇最早最重要的文章尽管辞源释用事 时所举书例为颜氏家训文章篇但实际上用事一词在文心雕龙中就 已出现而且刘勰文中的事类讲的是写作中的引事引言问题也与后来人们 常说的用事所指相同因此我们便可以从文章中事类的定义和实例两 方面入手来对用事等三者之间的异同点加以分析辨别 第一从定义来看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它给出用事所用之材料及其欲达之目的并对材料作了时间上的限定文章之 外此处的文章不同于今之所谓文章乃是用其最初含义即指文采词 藻而言所以曰外据事类义事指旧有的事实其作用在于能够比类 推理所以用事所引之材料当是具有引据类推功能的事实不限于典故此其 一其二受传统尊古崇圣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刘勰也强调历史事例和前代 典籍中的圣哲之言对于引证的重要性因提出援古证今将用事所引的材料限 于古事古语同是引用但又比现代修辞学里的引用范围要小 第二以用典和引用间的区别为依据来确定刘勰文中所举实例的意义归属 第一章 释 义 - 7 - 用典所引语料必得是典故与一般的古事古语相比典故有明确的特征即除了 要有出处有来历外还必须有特定的内容和意义这特定的内容和意义或是来 自于典源语境或是古事古语在被人辗转引用的过程中由后继语境意义叠加融 合而成所以如果诗文中仅仅采用了某些古人常用的词句而含义并不特指 就不能算是用典 1 0 而今之引用的范围则比较宽泛或引言或引事或引文 凡名言成语谚语典故人物事件等均在所引之列 1 1 经过分析可以 发现文中只文王 远引高宗之伐 一例的典故特征不甚显著其余皆可归于用典 刘勰所论之事应是最初形态的用典用典辞格便是在此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 成熟的 以上对用典和引用的定位完全是从现代修辞学的角度着眼而任何 概念都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的据考引用一词最先在高绮的文章一贯中 被提出但该条之下所论为用事之法 1 2 用典一词的首次出现虽因资料有限 无从可考但从古代的诗话文论及文学作品的具体用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用典 所指称的语言事实在用事被提出的同时业已出现由此大致可以推导得出最初 用事这一概念中已经包含了今天所说的用典和引用两个概念的内容 但在实践发展过程中这一语言现实却因其中日益明显的两种特征的区分而向着两 种趋向延伸最后成为具有独立性的两种确定的体系人们予其以新的更符合语 言现实的名称这样历史上的用事便更名为现今的用典和引用 所以以今观古古代用事的含义倾向于今之用典且兼具引用方面的意义 今之用典和引用当是由用事发展而来但是否可以就此将三者看作是同一种辞格 的三种不同的名称呢笔者以为不宜用事这一在古代诗话词话文论中频 频出现的指称在如今的修辞学著作中已不再被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列出若非是涉 及到与引用有关的论题探讨时它也绝少露面只是仅仅作为一个历史上曾经存 在过的极具影响力的概念被一些语文辞典及与古汉语知识有关的辞书所收录当 概念意义的发展日益趋向精确化和明晰化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眼光对 它重新加以审视在分析笺注古代的用事理论及行为时由于古人谈论用事的 当时用典和引用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考虑到用典与用事的联系要相对紧 密一些因而就历史上这种特定的语言运用的现象来说可以将用事当作用典来 处置但亦应根据现今典故所具之特征严格地加以区别对待特别是在引用 一词出现之后更应具体现象具体分析如今用事的概念意义及其所指的语言事 实均已为用典和引用这两个特征明确的分类所替换用事也不适合作为一种从具 体修辞行为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通用性的概念体系所以它是无法在现代汉语 修辞学体系中与后二者并列的这大概也就是人们称它为古代的引用的缘由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吧再者就用典和引用而论将二者等同者也并非独此一家之所以 产生这种情况乃是因用事的参与所致而在现代修辞学的修辞方式中虽 用典系由引用所出为引用之一种但它却是有着独特的功能和意义二者是断 然不能等同的修辞学词典也是将它们作为两种辞格分别给予不同解释的 此外在上述六种称谓中还有用类一词大部分的书目文献都不曾涉 及从构词形式看它与用事相类当是与用事一起由事类变化而 来具体的概念意义可视作与二者相同但因它出现频率太低若是列为辞格之 一种则未免有些牵强 终归语言事实总在不停的发展之中概念意义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同格 异称现象的形成多与辞格的历史演变进程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一定时 期的发展之后对这诸种称谓及其之间的关系做出科学的定位予其以精确的内涵 界定如此方有助于健全辞格体系并获方便运用之实效且亦是我们面对语言事 实发展所应持之态度 第二章 用典产生的基础与根源 第一节 用典产生的客观基础 自古及今我国典故的发展源远流长用典的历史亦是传承不绝其间虽屡 遭讥评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却是愈益壮大直至舒枝吐蕊表现出旺盛的生命 力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和存在都有促使其产生并维持其存在的原因和条件用 典也不例外它之所以能够产生并持续发展下去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它有着 最为坚实的客观基础即积淀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整个文学创作历史自身的绵 延与因袭 用典产生的前提是典故的存在典故来源于古代文献资料最初是一些经书 典籍之后随着用典使事之风的兴起加之学者著述日益增多典故来源的范围 便逐渐扩大所以古籍资料的丰厚也就成为用典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 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与广博的传统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 所产生的斑斓浩瀚的文学艺术作品便成为孕育典故的土壤 早在久远的史前时代在初民中间就流传着许多反映早期人类认识的神话故 事它们不仅包容了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而且经过历史记载的加工改造之后 也具有了极为浓厚的文学价值它与阶级社会初期产生的历史传说一道为文学创 作所摄取成为题材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文字产生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吧再者就用典和引用而论将二者等同者也并非独此一家之所以 产生这种情况乃是因用事的参与所致而在现代修辞学的修辞方式中虽 用典系由引用所出为引用之一种但它却是有着独特的功能和意义二者是断 然不能等同的修辞学词典也是将它们作为两种辞格分别给予不同解释的 此外在上述六种称谓中还有用类一词大部分的书目文献都不曾涉 及从构词形式看它与用事相类当是与用事一起由事类变化而 来具体的概念意义可视作与二者相同但因它出现频率太低若是列为辞格之 一种则未免有些牵强 终归语言事实总在不停的发展之中概念意义也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同格 异称现象的形成多与辞格的历史演变进程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一定时 期的发展之后对这诸种称谓及其之间的关系做出科学的定位予其以精确的内涵 界定如此方有助于健全辞格体系并获方便运用之实效且亦是我们面对语言事 实发展所应持之态度 第二章 用典产生的基础与根源 第一节 用典产生的客观基础 自古及今我国典故的发展源远流长用典的历史亦是传承不绝其间虽屡 遭讥评但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却是愈益壮大直至舒枝吐蕊表现出旺盛的生命 力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和存在都有促使其产生并维持其存在的原因和条件用 典也不例外它之所以能够产生并持续发展下去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它有着 最为坚实的客观基础即积淀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整个文学创作历史自身的绵 延与因袭 用典产生的前提是典故的存在典故来源于古代文献资料最初是一些经书 典籍之后随着用典使事之风的兴起加之学者著述日益增多典故来源的范围 便逐渐扩大所以古籍资料的丰厚也就成为用典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 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悠久历史与广博的传统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 所产生的斑斓浩瀚的文学艺术作品便成为孕育典故的土壤 早在久远的史前时代在初民中间就流传着许多反映早期人类认识的神话故 事它们不仅包容了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而且经过历史记载的加工改造之后 也具有了极为浓厚的文学价值它与阶级社会初期产生的历史传说一道为文学创 作所摄取成为题材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文字产生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 第二章 用典产生的基础与根源 - 9 - 书面文学有了较大发展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阶段我们既有以春秋左传 等为发轫的叙事文学更有以诗经楚辞等为滥觞的辉煌诗篇其中所保存 的一些上古神话历史故事与众多的名篇佳句因所出作品的经典性及它们本身所 富于的思想内涵或美感品质而极易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所采撷并被反复使用广 为流传历史愈前进文化愈厚重文学愈繁荣来自于早先文学作品中的神话 故事词句不断地涌入后世文学创作中它们附带着的所出时期的文化特征及文 本意义同时又不断地经历着新的加工过程不断加载着新的信息内容或是因现 实语境语意的赋予而产生新的派生意义或是因历代相似意义的积累而获得相对 稳定的内涵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发展它们都逐渐地凝聚成为一个个具有意 义生成功能的内核成为一个个可以独立运行的符号单位就这样在旧的符号 不断使用的过程中新的符号又在不断地生成这一过程所得以进行的广阔背景正 是积淀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而其直接条件正是文学史自身的绵延与因袭它们 为用典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前提在材料上保证了其持续存在 第二节 用典产生的主观根源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 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用典的产生和发展固然有客观物质材 料上的支持但更根本的原因却是在于主观方面的实践只有当这些物质材料经 过创作者有意识的加工与提炼并得到许多后继者在实践中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可 与传承时用典的持续发展才能够成为可能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那么用典缘 何会被创作者所喜爱并使之长期乐此不疲呢这首先要追溯到一个更深层的民族 心理原因即民族心理中对传统的强烈尊崇意识 语言交际首先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其文化心理必然影响到对语 言价值的判断和对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 1 3 在中国尊古崇圣的思想意识作为一 种思维定势由来已久它是在长期受到儒家理想熏染的特定文化背景之下所产生 的一种特有的情结适应宗法制家族关系的需要在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基础之 上确立的儒家思想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这对整个民族的心理模式产生了潜移默化 的影响它所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制等级关系成为社会人 伦的基本准则圣人贤者成为儒家理想观照之下的人的最高标准和范式人的 毕生追求便是塑造一个为儒家理想所严格规范的个体所有这一切都形成一种巨 大的向心力使人的意识不可避免地向此倾斜形成一种对先贤智慧的普遍的敬 仰和尊崇当这种意识渗入诗文创作中时便表现出一种弥漫的怀古情愫用典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修辞对古事古语的介引便是缘于这样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思维但若只是单纯地堆 砌古事成辞用典仍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它只能是一个创造性过程须使得故 实化为作家情思和作品内容的一部分达到畅想古今摇荡性灵的艺术境界而 这一境界也便是开始讲求形式美重视性情抒发的文学自觉观念的体现用典最 初产生至魏晋六朝时出现第一次极端化的倾向显然与这时期在人的自觉基础上 形成的文的自觉是密切相关的这是用典的地位能够确立的一个重要原因 魏晋六朝时期强调人的个性解放于文方面则是专注于其审美特质这是 文学认识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但是在传统文化浸润下所形成的创作思维却 始终是无法摆脱民族心理中根深蒂固的尊古崇圣的观念的同时它也是不可能摆 脱传统文化的广泛且深入的影响而去独立发展的这样文学创作便成了一种奇妙 的矛盾结合行为即原本创作者是要冲破儒家文学观念的束缚着力体现文学自 身的特征但它们在创作实践中却是以真正艺术化的方法认同了传统文化抚 今追昔的思维模式 通过把主体消融在天地万物和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来展示 自 我的存在方式 1 4 因而用典这一修辞方式不但体现了传统文化厚重的积淀 而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它还通过个体对历史故实的各种情感的注入及其创造性 的运用真正地达到了以故为新袭故而弥新的境地从而用典也便获得了永久 的生命 综论之用典修辞方式体现的是主体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的创造性行为需 要主客观条件的有机结合即它的使用者必须是积累了一定民族文化的主体这 一特定主体的产生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古时的传统教育及 时人对典籍的熟练诵读与博览亦是用典的基础之一 第三章 用典运作的一般过程及其基本规律 第一节 用典运作的一般过程 一联想用典运作的思维机制 刘若愚曾指出历史意识的一种自然延伸便是文学传统的意识在对传统性 的依赖方面没有哪一种语言比汉语言表现得更为突出了中国文人在创作时常 有意无意地沉溺于一种对历史的迷恋与模仿之中于历史的纵深处去寻觅那种最 适合于自我情感表达的方式如荣格所言任何一个重要的观念或见解都有其历 史上的先驱这一论说为创作中的沿袭与模仿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也说明了引 古入今的用典修辞中隐含着深刻的心理文化原因而要神骛八极思越古今又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修辞对古事古语的介引便是缘于这样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思维但若只是单纯地堆 砌古事成辞用典仍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它只能是一个创造性过程须使得故 实化为作家情思和作品内容的一部分达到畅想古今摇荡性灵的艺术境界而 这一境界也便是开始讲求形式美重视性情抒发的文学自觉观念的体现用典最 初产生至魏晋六朝时出现第一次极端化的倾向显然与这时期在人的自觉基础上 形成的文的自觉是密切相关的这是用典的地位能够确立的一个重要原因 魏晋六朝时期强调人的个性解放于文方面则是专注于其审美特质这是 文学认识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但是在传统文化浸润下所形成的创作思维却 始终是无法摆脱民族心理中根深蒂固的尊古崇圣的观念的同时它也是不可能摆 脱传统文化的广泛且深入的影响而去独立发展的这样文学创作便成了一种奇妙 的矛盾结合行为即原本创作者是要冲破儒家文学观念的束缚着力体现文学自 身的特征但它们在创作实践中却是以真正艺术化的方法认同了传统文化抚 今追昔的思维模式 通过把主体消融在天地万物和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来展示 自 我的存在方式 1 4 因而用典这一修辞方式不但体现了传统文化厚重的积淀 而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它还通过个体对历史故实的各种情感的注入及其创造性 的运用真正地达到了以故为新袭故而弥新的境地从而用典也便获得了永久 的生命 综论之用典修辞方式体现的是主体对语言材料进行加工的创造性行为需 要主客观条件的有机结合即它的使用者必须是积累了一定民族文化的主体这 一特定主体的产生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古时的传统教育及 时人对典籍的熟练诵读与博览亦是用典的基础之一 第三章 用典运作的一般过程及其基本规律 第一节 用典运作的一般过程 一联想用典运作的思维机制 刘若愚曾指出历史意识的一种自然延伸便是文学传统的意识在对传统性 的依赖方面没有哪一种语言比汉语言表现得更为突出了中国文人在创作时常 有意无意地沉溺于一种对历史的迷恋与模仿之中于历史的纵深处去寻觅那种最 适合于自我情感表达的方式如荣格所言任何一个重要的观念或见解都有其历 史上的先驱这一论说为创作中的沿袭与模仿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也说明了引 古入今的用典修辞中隐含着深刻的心理文化原因而要神骛八极思越古今又 第三章 用典运作的一般过程及其基本规律 - 11 - 必然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一思维过程最主要的表现便是穿越时空实 现古今交汇的联想过程 这一联想过程首先体现为一种时空联想因为所有的典故运用都直接连接了 历史和现实两个时空在这里古与今历史与现实是相对而言的用典用的 当时是现实典故就是与现实相对应的历史的积淀在它之前的诸多用例中所出 现的意象意义和情感已积淀其中典故成为一种特定的符号和代码人们从历 史古籍中寻找典故实际上便是在寻找着一种情感的原型寻找着不同时空间的 两种或几种情感之间的系联点具体说来这种时空联想主要可分为相似联想和 对比联想两类 一件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对和它在性质上接近或相似的事物的回忆称为 相似联想作为用典运作的思维基础的相似联想指的是从现实的情感基点出发 出入于历史时空中众多的声音意象之间因遭遇的类似而与某种历史情感产生 心灵上的共鸣交感进而消除时空隔阂古今情感融为一体或是翻阅古籍时 有感于古事古人的命运遭际联想到自身自然地便引典入文感慨着如古人一 般的悲欢情愁由于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心理流程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性回应大 致相类所以相似联想就成为人的思维活动的一种最为常见的现象如王维渭 川田家诗中有云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其中式微为用典典出诗 经邶风中的式微一诗诗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诗篇表达的乃 是归家之意王维亦有归隐田园之意回顾历史联想到此篇因其语意正与他 心中所思相符他此时的意念亦与古人相类所以引用此典古今情感的系联便 是通过相似联想完成的 相似联想的基点在于古今情感意义的相类之处以今会古以古衬今可起 到一种强调作用加强表达效果经对比联想所引入的典故表现的则是由于历史 时空不同心境处境有别而引发的区别于典故最初蕴涵的即时情感和意义或是 从某一典事与语句中翻出与其本义相对的新意来自有一番不同于前贤的见解 也未为不可这种思维方式又可谓别出机杼其作用在于烘云托月通过古今对 比来更明显地展示出作者此刻的所思所想如杜牧题乌江亭诗有云江东子 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卷土重来一语大有气魄表现了一种壮志成 城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至今仍为人所称道但在此之后的王安石却道百战 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亭 诗这又是一个站在一定高度的政治家对历史的深深的沉思与感叹他一反前人 诗意而另见胆识这种引用典故却不用其原义的思维活动方式便是以对比联想 为基础的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2 - 人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运用联想形成容纳古今人事的心理时空 之时与这些人事有关的各类感受也纷至沓来联想者自身的情感与古事古语所 附带的其出处原有的情感意义及以后诸用例附加于它的内涵相互激荡在初起 阶段相似与对比的联想方式总是纵横交错的在最后的典故表述所体现出来的 某种联想方式的运用只是在大脑的诸种活动之后的选择的定型但无论如何用典 无论用典时有多么复杂的思维活动联想都是用典的整个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最 基本的思维活动阶段也正因为在这丰富的联想之中包容了众多信息的传递与交 流用典才有了更多的内容和意义它才不仅仅作为一种形式表达技巧而存在 二古今语境的碰撞与交融 一用典修辞的语境及其特征 语境简言之即是指运用语言的环境它是修辞行为所赖以发生的一个不 可或缺的语言空间不仅不同修辞方式的选择要适用于特定语境的需要语体 风格色彩等的把握同样也离不开语境可以说修辞活动从开端直至最后效果 的体现这整个过程都是在语境所限定的范围内完成的因而语境便成为修辞研 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关涉对象我们谈论用典自然不能脱离它运行于其中的 语言环境而且加之用典所用语料的独特性使得语境在它对于修辞的意义上又 给予了新的阐释 根据语境学理论语境可以分为语言内环境和语言外环境语言内 环境包括上下文小语境和修辞所用语言本身的属性特征语言外环境包括言语交 际的目的方式文化背景心理世界的特点及其它与交际有关的因素具体从 用典修辞来看这种语境特征也还是很明显的 1 . 语言内环境 在上下文语境方面用典与其它修辞方式无甚大差别主要是在修辞所用 语言本身的属性特征这一语境层面上用典修辞的特征最为突出它所用的语 言材料为典故外在形式上虽然也表现为词短语句子但在这种形式之中却 是包含了特定的内容和意义或是历史传说故事的浓缩或是引自古籍特定上 下文中的词句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文本由于源出语境意义的支撑而有着 不依赖于新语境的相对独立的意义表达当然这种修辞所用语言的属性特征的 区分也不就是绝对清晰界限分明的其中也不排除一些修辞方式所使用的语言 材料中有些成语古语词的意义与典故的意义是完全等同的如仿拟比喻借 代等但这些成语古语词只是所用语料的一部分它不具有类型化的特征而 用典所用的语料原则上则全部为典故典故的属性特征同上下文语境一样是用 典运作时所处于其中的一个小语境也就是语言内环境 第三章 用典运作的一般过程及其基本规律 - 13 - 2 . 语言外环境 语言外环境是在文本之外对修辞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的因素大到社会文化 时代背景民族心理特征小到表达习惯修辞对象等它们是修辞活动进行时 所必然要处于的大的语言环境作为一种背景因素或隐或显地支配着修辞行为 我们在分析用典产生的基础与根源时对这种语言环境已有论述丰厚久远的传统 文化积淀与尊古崇圣的民族心理特征是用典产生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我国古汉语 中用典修辞产生并持续发展的宏观语境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断为用 典提供着新的规范和暗示进而丰富了用典的方法这些灵活多样的使用方法使 得它在适应各种时代特点和文化语境的同时也具有了情感和意义传递的最大可能 性可见这种宏观语境不但提供了用典产生的基本条件而且对于用典实践的 发展同样有着重大的意义此外修辞活动往往还要牵涉到言语交际的对象场 合方式等这些与修辞活动关系密切的客观因素也属于语言外环境这里由于 我们的研究仅限于书面创作中所以也就排除了口头交际时可能涉及到的一些语 境因素因其接收对象不是即时即地的人而是文本完成之后在流传过程中所可 能遇到的接受者因而它是较少考虑接受对象的特点交际场合的氛围及一些与 肢体有关的辅助性交际行为的这使得它即使是在它的潜在接受者即具有较高 文化素养的文人群体中间也时时因意义的无法通达而导致接受的障碍成为历 来对用典持反对意见的理论研究者据以立论的缘由但典故丰富的含蕴在更多情 况下仍不失为一种含蓄的表达这既符合了东方民族文化的审美习惯也因这种 意义的模糊的隐性的表达而具有了与不同个体感受相契合的多种解读方式这 是用典语境特征的意义所在 上述语言内环境和语言外环境共同构成了用典运作的语境系统它们在不同 的层面上对用典行为起着引导作用用典的最初产生有赖于它的语境基础在具 体运行时又因其所用语料的特征而使得语境在参与修辞活动的过程中释放出了更 多的能量这便是用典所用语料即典故本身所携带的源出典籍的语境与用典的当 时即现实语境相遇彼此碰撞交融而产生的意义含蕴这是用典获取表达效果的 一个最主要的环节无论是从当时的创作者还是从以后的接受者来看这一过程 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语境含蕴 任何修辞活动对于言语行为的意义的追寻都是在具体语境的基础上进行的 甚至可以说语境便是特定意义的赋予者用典尤是如此这是其语境的独特性使 然确切地说也就是在语言符号所建构的文本语境中因不同历史时空不同层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 14 - 面的语境意义的介入而产生的丰富的含蕴成为用典所要传达的意义的最充分的体 现用典时典故所携有的典源语境与典故所在文本的现实语境二者之间相互作用 的过程即是意义的生成过程 那么二者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自然无论何种意义的生成都不可能脱 离主体的参与语境作用的过程说到底仍是接受者对特定语境中语言符号的负载 信息语面的或隐含的所进行的推导过程由于信息推导实际上是受话人对语 境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搜索或寻找过程假如我们认定任何话语都是相关的话对 语言所载信息的超载部分的推导实际上应是一种受话者的语境搜索过程 1 5 因而 在用典这种间接表意的修辞方式之中语境的作用也就显得重要且突出了其表 现之一便是典故语境与文本现实语境在主体观照之下有意或无意地形成某种同构 关系导致产生语境蕴含根据这种同构关系形成的不同角度语境蕴含的产生 主要来自于以下三方面 1 . 语境内容的可系联性 现实语境与典故语境同构引用典故来表达现实的情状或传递隐含的意义 南宋辛弃疾满江红倦客新丰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一句 之中用了两个典故倦客新丰用唐代马周典旧唐书马周传有记载西 游长安宿于新平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周遂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 酌主人深异之唐人马周早年穷困不得志曾困居新丰客舍后经大将军常 何引荐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任为监察御史此典因用于比喻怀才不遇 士不得其志或以喻得遇名君而获重用此处用前一意貂裘敝用苏秦游说 秦王未果黑貂裘敝的故事出自于战国策秦策一同为不得意之叹 辛词满江红中所要表达的正是词人满腔抱负却又报国无门的愤慨之情典故 中凝聚的源出语境这方面的意义在经过词人大脑的过滤选择之后进入词作的情感 领域因其表意的相仿而自然地加强了词作中壮志难酬的基调由此历史故实的 契入便拓展了词作的容量予以它的语篇表达更为丰富的内蕴这即是典故语境 意义与现实语境意义同构叠加所致 2 . 字面形式的可系联性 将典故引入现实语境之中利用二者间的某种可系联性传情达意接受者调 动联想推理机制解读典故意义与用典者意图的过程充分体现出语篇中所隐藏的 丰富的含蕴 南朝梁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有云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 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凤兮凤兮 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尝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第三章 用典运作的一般过程及其基本规律 - 15 - 接舆口唱凤兮是把孔子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财务培训课件
- 亲爱的祖国课件
- 研发工程部门工作总结
- 《诗经·蒹葭》课件
- 公司组织安全生产月培训课件
- 手机银行技术方案V3.1(商行)
- 2025年《健康素养66条》知识竞赛全部题目及答案
- 《论教养》课件教学课件
- 亮化安全事故培训课件
- 事物普遍性课件
- 赖特-罗比住宅详细分析
- 资产评估机构采购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疗专家共识(2024)》解读
- 食品执行标准对照表
- 维修人员考核管理办法
- 销售商务礼仪培训课程
- 三七销售培训课件
- 2025-2030中国H发泡剂行业应用态势与需求规模预测报告
- 租金费用收取管理制度
- 2025年山东省高考地理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新高考2卷(新课标Ⅱ)数学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