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心理发展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1页
婴儿的心理发展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2页
婴儿的心理发展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3页
婴儿的心理发展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4页
婴儿的心理发展心理学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婴儿的心理发展,.,2,学习目标,1.了解婴儿大脑功能和生理发展过程,理解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2.掌握婴儿早期认知和言语能力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理解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3.掌握早期气质、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及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3,第一节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第四节婴儿的气质第五节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4,第一节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生理发展:大脑、结构、功能一、婴儿的生理发展(一)婴儿大脑功能的新认识1.婴儿大脑的形态发展(1)脑重与头围(2)大脑皮质2.婴儿大脑的机能发展(1)脑电图(2)皮质中枢(3)大脑单侧化3.后天环境影响婴儿脑的发展。(1)可塑性(2)修复性,5,(二)婴儿生理发展过程及其正常值1.体重2.身高3.上下部量与胸4.牙齿与骨骼,6,二、婴儿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1.行走动作的发展2.手的动作三、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7,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一)视觉产生于发展1.视觉的发生2.立体知觉3.颜色视觉的发展(三)听觉的发生发展1.听觉的发生2.听敏度的发展3.视听协调能力的发展(四)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发生发展1.味觉2.嗅觉3.触觉(五)空间知觉的发生发展:1.方位知觉2.距离知觉(六)物体知觉的发生发展:1.形状知觉2.大小知觉,8,吉布森的著名视崖实验证明了儿童的深度知觉:,用棋盘式的图案铺在左右两边有高度落差的台子上,上方覆盖玻璃板。将2、3个月大的婴儿放在”视觉悬崖”。边,婴儿的心跳速度会减慢,这说明他们体验深度而好奇;当把6个月大的婴儿放在玻璃板上,让其母亲在另一边招呼婴儿时,婴儿对深度一边有恐惧感且会毫不犹豫地爬过没有深度的一边,但却如何都不愿意爬过有悬崖特点的一边。说明婴儿已经具备了深度知觉,但这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习得,尚无定论。,9,深度知觉,10,二、注意的发展1.新生儿出生后即具有选择性注意或定向反射。13个月的婴儿偏爱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的集中的或负责的刺激物以及轮廓密度大的图形。2.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经验的影响,受到言语或第二信号系统的影响,特别是1岁以后。,11,三、记忆和学习的发生发展(一)记忆的发生1.在胎儿末期,就已发生记忆(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反应。2.新生儿末期具备长时记忆能力,12个月后,婴儿具备了语词逻辑记忆能力和延迟模仿能力。(二)学习的发生和发展1.胎儿末期已经开始发生学习活动。2.新生儿已经具有初步的学习能力。3.3个月的婴儿能顺利进行各种学习活动。4.6个月后婴儿出现怯生,再认能力发展。,12,婴儿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1)习惯化(2)经典或工具性条件反射(3)语言的掌握,13,四、思维的发展(1.具体形象性为主(1)具体性能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容易掌握抽象的概念。(2)形象性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片面性2.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5岁以后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这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的发展上,以及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发展等方面。(二)皮亚杰的研究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的特点包括:1.自我中心:三山实验2.不能实现守恒,思维不具有可逆性,14,15,认知发展的两个核心内容,语言与思维,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16,本节主要内容,一、婴儿言语的发展理论(一)语言和言语的基本过程言语过程:言语感知、言语理解、言语表达。(二)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1.强化说2.转换生成说3.模仿说4.相互作用论5.认知学说,17,1.模仿与强化说,(1)模仿说:传统的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代表人物:allpport,1924;Whitehurst:选择性模仿。(2)强化说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和斯金纳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无论是操作还是经典)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特别强调“强化依随”(既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婴儿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8,2.先天决定论,(1)先天语言能力说代表人物:诺姆.乔姆斯基(noamchomsky)主要观点:由于我们所有的人都能轻松地掌握语言,那么一定存在某种先天潜能或语言获得装置,它能使婴儿具备从所听到的语言中提取语言信息并形成语法假说的预先倾向。他假设所有儿童有一种允许他们去获得语言的结构或者机制,他称之为“语言获得装置”LAD(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简称LAD。(2)自然成熟说代表人物:E.H.Lenneberg:勒纳伯格,19,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交互作用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学习理论学家和先天论者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是正确的;语言发展来源于生理成熟、认知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语言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语言环境受到儿童与同伴之间沟通情况的很大影响。交互作用理论(ractionisttheory):生理因素和环境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语言发展过程。,20,相互作用者语言发展观点概述,大脑发展,影响,认知发展,影响,影响,影响,语言环境(同伴的行动、陈述和对儿童的指导),影响,影响,儿童的行动和语言表达,21,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1认知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Jeappiage主要观点: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在这种交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动作发展和协调才产生了逻辑,由此才导致了语言的产生。2社会相互作用论:主要观点:儿童与成人的语言交流是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强调语言环境和对儿童的语言输入的作用。,22,二、前言语的发展,012个月:从婴儿出生到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产生之前的这一时期为前言语阶段。(一)言语知觉和前言语发展(5个阶段)(二)语音的前言语发展从最初的哭声中逐步分化语音。单音节音双音节音多音节音有意义语音的顺序发展(三)前言语交流的发展:目的性、指代性、约定性。,23,三、言语的发生(1014个月),(一)第一批词的产生及其生态学分析(二)词语的获得与运用1.继续掌握一些场合限制性较强的词。2.已掌握的词开始摆脱场合的限定性,获得初步的概括性意义。3.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功能的词语。,24,四、言语的发展,1015个月:13个新词19个月:50个新词1921个月:“词语爆炸”期。(一)词汇掌握特点:1、词汇数量增加1岁左右20个词;2岁末出现300500个词;3岁末接近1000个词。2、在词的类型增多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按出现的频率是:普通名词、特指名词、行动词、修饰词、个人和社交词、功能词。3、词义逐渐确切和加深表现在表达和理解两方面。1.5岁左右,出现“以词代句”现象;能看图画和听成人讲简单的故事了。(二)句子的掌握:单词句双词句简单句复杂句,25,第四节婴儿气质的发展,婴儿气质类型学说(1)传统的四类型学说(2)托马斯一切斯的三类型说托马斯、切斯等人根据他们确立的气质九维度标准,将65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另外35属于中间型):,26,容易型40婴儿属于这一型。它们生理机能有规律,容易适应新环境接受新事物和陌生人;而情绪上一般积极愉快爱玩,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因此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困难型约占10。它们和”容易型”婴儿截然相反,时常大哭大闹,烦躁易怒,不易安扰。生理机能缺乏规律,接受新环境、新事物慢;情绪不好,游戏中也不愉快,很耐接受成人的扰爱,因此容易亲子关系疏远,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迟缓型(逐渐热情型)约占15。活动水平低,反应弱,情绪消极却很安静;逃避新事物、新环境,适应变化慢,在无压力情况下也能缓慢接受新事物和新环境。此种婴儿气质随时间和成人扰爱水平发生分化。,27,(3)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布雷泽尔顿将婴儿气质划分为: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4)巴斯的活动特型说巴斯和普罗敏根据婴儿在不同活动中的倾向把婴儿气质划分为四种:情绪性、活动性、社交性、冲动性(5)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28,2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气质是指生命早期出现的,在行为方式上以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表现出来的个体心理的动态特征。气质是最稳定的心理特征之一,但是由于婴儿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的高速变化和发展,因此婴儿气质也有一定可变性。社会环境也对婴儿气质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持续影响。,29,第五节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本节主要内容一、最初的情绪反应二、婴儿情绪的社会化三、婴儿的依恋四、早期的同伴交往五、婴儿自我的发展,30,最基本的四种情绪:,喜,怒,哀,惧,31,愉悦欣喜欢乐开心喜悦满意舒心狂喜心旷神怡兴高采烈手舞足蹈欢欣鼓舞满面春风眉开眼笑扬眉吐气,愤怒气恼不满气愤恼羞成怒怒不可遏暴跳如雷七窍生烟怒发冲冠怒目而视咬牙切齿拍案而起愤愤不平,失望哀痛难过遗憾悲伤忧郁凄凉悲哀伤感悲哀心痛悲痛欲绝泪流满面伤心不已,害怕紧张心悸仓惶退避大惊失色手足无措草木皆兵惴惴不安不寒而栗面无人色提心吊胆慌张不安,32,布什总统的表情,33,布什总统的表情,34,布什总统的表情,35,喜:布什总统上班第一天,36,万物本无好坏,皆思想使然(Theresnothingeithergoodorbadbutthinkingmakesitso.).,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37,一、最初的情绪反应,新近的研究表明面部表情可能至少有一部分取决于遗传编码。(来自研究结果的支持:所有文化中的成人都有类似的面部表情。)婴儿在相当早的年龄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表情(Johson等,1982)。参加研究的母亲中,%认为她们的孩子在一个月时就表现了喜悦,报告了发怒,报告了吃惊,报告了害怕,报告了伤心,都认为她们一个月的婴儿表现出了某种兴趣。,38,39,伊扎德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Izard,1982)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脑的发育,情绪也逐渐增长和分化,形成了人类的9种基本情绪:愉快,惊奇,悲伤,愤怒,厌恶,惧怕,兴趣,轻蔑,痛苦。每一种情绪都有相应的面部表情模式。把面部分为三个区域:额一眉,眼一鼻一颊,嘴唇一下巴,并提出了区分面部运动的编码手册。,40,我国学者孟昭兰的婴儿情绪的分化理论,(1)人类婴儿有810种从种族进化中获得的情绪。(2)个体情绪发生有一定的时间和诱因。(3)情绪发展有一定规律。,41,二、婴儿情绪的社会化,(一)社会性微笑格维日茨(Gewirte,1965)将微笑发展分为三个阶段:Phase1:自发微笑(0-5周)这种早期的笑在8个月后逐渐减少。Phase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4个月前的婴儿只会微笑,不会出声笑。4个月以后才笑出咯咯声来。Phase3: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成人笑反应内容比较复杂),42,(二)陌生人焦虑是指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害怕反应。影响因素: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抚养者的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婴儿接受的刺激。,43,44,(三)分离焦虑67个月时产生分离焦虑。,45,焦虑要适度居安思危寂静的森林里,一只野狼在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他说:“天气这么好,来和我们一起休息娱乐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地问:“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功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46,教学活动,你认为采取什么样的活动能减少婴儿陌生人焦虑与婴儿分离焦虑?,47,萨菲尔2000年建议:减少“陌生人焦虑症”与“抗义分离”现象:第一,先把婴儿分开或者引见陌生人的时候,让他所熟悉的人陪伴着婴儿。第二,安排熟悉的物质环境第三,建议“陌生人”保持敏感,不要太唐突,并且也许采取措施使自己看起来具有更少的陌生性(例如,大夫不要穿白大褂。不挂医疗仪器等)第四,选择敏感的替代性保育员。第五,如果他们必须要远离家庭,从家庭中为儿童带一些“提醒物”(纪念品)第六,分离前要有缓冲期。,48,(四)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在不确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表情作出判断。发展水平:第一,无面部知觉(0-2个月):自发表情与成人对他们发出的的表情之间还没有什么联系。第二,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虽已能知觉到成人的面部表情,但不能理解。第三,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已能对成人不同的面部表情作出不同的反应,并具有一致性的理解和情绪反应。第四,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7、8月-10个月):不仅能识别表情,而且能运用这些表情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49,三、婴儿的依恋,依恋的一般概念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持久、强烈的情感联结(emotionalbonding)。发展心理学中特指个体与抚养者间一种强烈、持久、积极、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特点()发生在婴幼儿与其经常接触者之间()感情联结具有强烈性、持久性、密切性、表现()最愿意与依恋目标在一起,感到最大愉悦()更多趋向依恋目标,与之分离会感到极大痛苦、焦虑()依恋对象比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儿童,50,(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Bowlby,1969)提出的依恋发展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更喜欢人。(2)对人有选择反应阶段(3-6个月);(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依恋对象成为婴儿探索的安全基地。(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社交能力增强,开始主动进行各种接触,理解依恋对象的目的、情感和特点,并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51,依恋的研究方法,1、陌生情景测验(Strangesituationstest,Ainsworthetal,1978)2、依恋行为Q分类法(AttachmentQ-setmethodology,Waters&Deane,1985)3、类陌生情景测验(analogueofthestrangesituations,Main&Cassidy,1988)4、成人依恋访谈(AdultAttachmentInterview,George,Kaplan,&Main,1985),52,安斯沃斯等人设计的陌生情境法(strangesituation)是测量婴儿气质的经典方法。它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于婴儿日常生活的典型情境陌生情境,观察婴儿在此情境中的反应,从而判断婴儿依恋的类型。陌生情境由一组7个3分钟的情节组成。,53,确定婴儿依恋反应的情境,54,观察结果将依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55,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原因,1.照料方式假说(caregivinghypothesis,Ainsworth,1979)儿童的依恋类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到的关注,婴儿早期与主要照料者相处的经验会影响他对他人的印象。(1)与依恋相关的母亲照料方式的特点:敏感性(准确);反应性(快速、适当);积极的情绪表达(关爱);反应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Bretherton,1985)。,56,2.各种类型依恋对象(母亲)的特点,安全型依恋(1)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和需要非常敏感并迅速回应(2)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来适应孩子(3)积极的情感表达,充满爱抚(4)积极鼓励孩子探究环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护(5)喜欢与孩子密切的身体接触回避性依恋(1)对孩子的信号和需要不敏感(2)对孩子不感兴趣,不喜欢与孩子的身体接触,甚至躲避孩子的接触(3)对孩子怒气冲冲,常以生气、发火的方式对待反抗型依恋(1)好像对孩子感兴趣,也愿意接触孩子,甚至亲密的身体接触(2)对孩子的信号、需求常常错误理解,或捉摸不透,不能及时、恰当做出反应(3)对待孩子的行为、态度多变,随自己的情绪、心境而定(4)有时不守信用,哄骗孩子以求脱身,57,3.气质假说(temperamenthypothesis,Kagan,1984)儿童所显示的依恋行为可能反映了他的气质类型。反对意见:为什么与其中一方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为什么随照料者的照料方式而改变?关于儿童的气质、社会行为、母亲的照料方式的研究。结论:适合儿童气质类型的照料方式应是最佳方式(goodnessoffitmodel.Thomas&Chess,1977),无法适应婴儿气质品质的有高度压力或没有弹性的照料者,容易发展不安全依恋。,58,4.整合的观点母亲:照料方式、自我效能感、性格、童年创伤等;儿童:气质、生理特征(早产儿、药物麻醉儿、丑陋)、计划外出生等;环境因素:婚姻关系、社会支持(配偶与亲属、朋友等)、经济状况、工作压力、重大压力事件、干预训练、文化传统。,59,60,61,62,依恋形成的理论,1、习性学理论(PerhapsIwasborntolove,也许我天生就惹人爱)2、精神分析理论(Iloveyou,becauseyoufeedme.你喂养我,所以我爱你)3、学习理论(Rewardingnessleadstolove.利益带来爱)4、认知理论(Toloveyou,Imustknowyou.要爱你我必须知道你总在那里)形成依恋的能力依赖于儿童智力的发展。(1)区分环境中的不同人的能力;(2)客体永久性的认知能力。,63,四种理论取向的比较,尽管这四种理论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它们各有所长。显然,对于人类的依恋,喂养行为并不像最初精神分析学派所认为的那么重要。但弗洛伊德首先强调了母子互动对于理解婴儿形成依恋的重要意义。艾里克森和学习理论正是受到弗洛伊德的启发,指出养护者对婴儿情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概婴儿会将那些给他们安慰的人看成是值得信赖的和值得爱的个体。生态学家会对此表示赞同,但还认为在依恋形成过程中婴儿也是积极的参与者,他们本能的行为有利于互动过程中依恋的产生。最后,认知理论者的贡献在于,他们指出了依恋形成的时机和婴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存在关联。因此,我们不能认定哪个理论是正确的并抛弃其他理论,每一种理论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婴儿是如何同最亲密的陪伴者建立起依恋关系的。,64,依恋的长期影响,早期与依恋对象的社会性相互作用确实塑造了儿童后来的行为。在认知发展中,早期“安全型”依恋者在岁时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在同伴关系方面,早期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以后各自发展了很不相同的社会性和情绪性模式。纵向研究发现,至少对于男孩,岁时的不安全依恋是与岁时的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相联系的(等人,)。,65,依恋与以后发展的关系,依恋的本质影响着对自我、他人的期望,也影响着人际关系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安全依恋关系的形成被认为会影响儿童探索环境的能力和应对环境的信心,他们知道“他人”的保护近在身边。经历安全依恋的儿童一般能对紧张进行控制。有节奏、有意义的和预期的经历有助于他们社会能力的形成。因此,他们希望自己有能力与他人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安全依恋的长期益处已得到证明。儿童在婴儿期所形成的安全依恋与他们3-5岁时积极的适应能力有关。进入学前期,安全依恋型婴儿表现出更强的顺应力、自我控制力和好奇心。相反,进入学前期,紊乱型依恋婴儿则会表现出更多的敌意和攻击性(抑制型和放荡不羁型)。,66,从毕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婴儿期形成的依恋质量影响着个体以后人际关系的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他们上学前的几年里,可能会从亲密的同伴友谊中发现更多的乐趣.在对待同伴时,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更积极,焦虑型依恋的儿童则更加谨慎.依恋的结构已被用于帮助解释成人恋爱关系的本质.在很多纬度上,浪漫的恋爱关系和婴儿的依恋有相同之处,如渴望维持与所爱的人身体接触,对所爱的人袒露增加和反应的增多,为所爱的人提供安慰,减轻不安的有效保证及所爱的人有排他性或偏爱反应.对丧失和抛弃的恐惧源于焦虑回避型依恋.,67,多重依恋,1父子依恋:玩伴,安全基地,儿童智力、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者。2母亲就业与儿童依恋3日托中心与儿童依恋:照料者与婴儿的比例,态度,照料者工作的稳定性,游戏,与母亲的交流等。,68,依恋研究的新动向,1依恋研究的发展阶段JohnBowlby的工作:依恋与失落(1969,73,80);MaryAinsworth的陌生情景实验TheJohnD.&CatherineT.MacArthurResearchNetwork:多学科专家,从婴儿到童年早期,转折期的依恋。成人依恋研究2成人依恋研究的基本问题成人依恋研究主要集中在下列领域:成人当前“与依恋有关的心理状态”(Stateofmindwithrespecttoattachment)、这些心理状态之间的联系、早期家庭经验及父母当前的养育行为;成人的恋爱关系;不同依恋类型在临床心理异常中的预测价值;基本问题:成人依恋的类型与儿童的依恋类型是否相同;成人的恋爱关系与母婴依恋的工作模式是否一致;个体从婴儿期到成人阶段的依恋类型是否稳定;心理适应、心理问题与成人依恋之间的联系。,69,情绪和行为障碍(emotionalandbehavioraldisorders),在学校中大约占1%,其教育成就长期受到以下集中情况的严重影响:1、不是由于智力、感觉或健康因素导致的学习无能。2、不能与同伴和老师建立或保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3、在正常情况下表现出不适宜的行为和情感。4、普遍的、弥散性的不愉快或抑郁心境;5、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