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pdf_第1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pdf_第2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pdf_第3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pdf_第4页
(教育技术学专业论文)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各 式各类学校的教学中,提供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正改变着 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模式。时代的发展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i e l 的教学模式难以完全适应新的时代,必须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师范院校作为培 养教师的“摇篮”,应当突破传统教学的框架,注重借鉴和创新相结合,把现代 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 出各门学科的教学特点。 本研究从高师院校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 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提出 了把活动教学思想引入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活动教学在多媒体课件 制作课程中的应用,建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 4 个章节) 、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分析了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活动教学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一章综述 了国内外活动教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活动教学对高师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第二章探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第三章对多媒体课件 制作活动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实践。第四章对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效果进 行了调查分析,证明了该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科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深化了高师教学改革。结语部分总结了该研究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提出研究存在 的问题和深化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高等师范教育;活动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教学模式 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a b s t r a c t m o d e me d u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h a sb e e nb r o a d l yu s e di nv a r i o u sk i n d so fs c h o o s t e a c h i n gf o l l o w i n gt h eq u i c k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m p u t e rs c i e n c ea n dn e t w o r kt e c h n i q u e , w h i c hi sc h a n g i n gb o t hs t u d ys t y l ea n dt e a c h i n gm o d e lb ya l ln e w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a n da b u n d a n tl e a m i n ge n v i r o n m e n t d e v e l o p i n gs o c i e t 9h a sp r o m o t e d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f o rn o r m a le d u c a t i o n 。w h i c hm a k e so l dt e a c h i n gs t y l eh a r dt of i tn e w e n v i r o n m e n t an e wt e a c h i n gm o d e li sn e e d e du r g e n t l y n o r m a lc o l l e g e ,ac r a d l ef o r 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 ,s h o u l db r e a k t h r o u g h 订a d i t i o n a lt e a c h i n gf r a m e w o r k 。p a ym o r e a t t e n t i o nt oc o m b i n i n gu s ef o rr e f e r e n c ew j t hi n n o v a t i o n ,i n t e g r a t en e wt h i n k i n g ,m e a n s a n dt e c h n i q u ef r o mm o d e me d u c a t i o ni n t oc l a s s r o o ml e s s o n s ,a n dc o n s t r u c tn e w e d u c a t i o ns t y l et os h o wt y p i c 纠t e a c h i n gc h a r a c t e d s t j co fe v e wd i s c i p l i n e r e s e a r c hi nt h i sr e p o r ts t a l - 随f r o ma c t u a lp r o b l e m sf a c e db yc o l l e g ee d u c a t i o na n d b a s e so nf o r m e rr e s e a r c h l i t e r a t u r er e s e a r c h ,d i a g n o s e s 。i n s p e c t i o n 。c a s es t u d ym e t h o d a n da c t i o r lr e s e a r c ha r eu s e dt ot h i sp a p e r a na c u v i t yt e a c h i n gm e t h o dh a sb e e n i n t r o d u c e dt oc l a s s r o o mt h r o u g hm o d e me d u c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k c u v i t yt e a c h i n gi st h e m e d i at op r o s p e c t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m u 惭- m e d i ac o u m e w a r ed e s i g n w h i c hw i l lh e l pt o c o n s t r u c tn e wd a s s m o r nt e a c h i n gm o d e lf o rc o m i n g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i sp a p e ri sc o m p o s e db y3p a r 喀i n c l u d i n gp r e f a c e 。m a i nt e x to ff o u rc h a p t e r sa n d c o n d u s i o n p r e f a c eh a sa n a l y s i s e db a c k g r o u n d ,g o a ta n dv a l u ef o ra c t i v i t yt e a c h i n g r e s e a r c ht h r o u g hm u l t i m e d i ac o u r s e w a r ed e s i g n c h a p t e r1h a ss h o w nt h er e s u l to f d o m e s t i ca n do v e r s e aa c t i v i t yt e a c h i n ga n da n a l y s i s e di n s p i r a t i o nf r o ma c t i v i t yt e a c h i n gi n n o r m a le d u c a b o na n dp r a c t i c e c h a p t e r2h a sd i s c u s s e dh o wt oc o n s t r u c tt h em o d e io f a c t i v i t yf e a c h i n gb ym u l t i m e d i ac o u r s e w a r ed e s i g n a c 蝣v i t yt e a c h i n gm o d e lh a sb e e n a n a l y s i s e di nc h a p t e r3 a n dc h a p t e r4h a ss h o w nt h ea n a l y s i sf o rt e a c h i n ge f f e c t o f m u l t i - m e d i ac o u r s e w a r ed e s i g n ,w h i c hp r o v e st h i sm o d e lc a np r o m o t ed i s c i p l i n e e d u c a t i o nt om a k eu pd e f i c i e n c yo f 仃a d i t i o n a le d u c a t i o na n dd e e p e nr e f o r mi nc o l l e g e e d u c a t i o n c o n c l u s i o nh a ss u m m a r i z e dt h ee d u c a t i o nr e s u l ta n d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a n dt h e d i r e c t i o no ff u r t h e rr e s e a r c h k e yw o r d s :h i g h e rn o r m a le d u c a t i o n ; m u l t i m e d i ac o u r s e w a r ed e s i g n ;t e a c h in g a c t i v i t yt e a c h i n g :t h ec o u t s eo f m o d e l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 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抛。2 叠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可么迎殇导师签名:名t 事乳 日期:迦! 盅,0日期:豳:12 7 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各式 各类学校的教学中,提供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现代教育技 术环境正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为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了 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的支持。现代教育正向着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 信息化方向发展。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高师教育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是培 养思维方式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 环节,也是其它教学环节的基础。然而,我国高师课堂教学仍然沿用以教师为中 心、传授和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大量研 究调查表明,我国高师课堂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逃课现象非常严重,课堂教 学状况令人堪优。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中, 教师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知识不是教师与学生共 同分享的财富,而成了教师恩赐于学生的礼物。这样做的结果是:师范生虽然接 受了多年的教育,但在毕业以后仍缺乏教学实践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 近2 0 年来,教师教育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各国都把它作为提高本国教 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我国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 的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师的职前教育,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教育质量的 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教师教育研 究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提出,我国师范教育正面临着种种挑战。顾明 远教授指出。:第一、当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向师范教育提出的挑战。随着科 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明显加快,新学科不断涌现。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的应 用到课堂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远程教育等新的教学 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向师范教育提出的挑战。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都需要依 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第三、基 础教育改革向师范教育提出的挑战。基础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需 要高素质的教师,师范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教师的艰巨任务。第四、年轻代 价值观的变化向师范教育提出的挑战。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接 触多元文化,从而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给教育增加了难度。因此, 转引自顾明远著j 教育:传统与变葶知人民教育版杜,2 0 0 3 年,第7 8 ,7 9 页 高师t 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善于优化教学,开启学生的智 慧;具有较强的判断是非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善于设计教学;建立 平等、民主、信赖的师生关系的能力以及娴熟的教育艺术,才能引导年轻一代向 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基于这些背景的思考,本研究认为:要使高师教育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适合 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关键在于改革。首先是改革教育内容,特别是 课堂教学内容。其次是改革教育方法,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利用大量的知识迫使 学生死记硬背,没有时间思考,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 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特殊才能的培养。 二、问题提出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前的教育,但是教育并没有 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依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中,1 5 的应试教育。如何改变目前传统课 堂存在的教学弊端呢? 很多学者提出活动教育的思想。但武刚博士对活动教育进 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国:“把活动教育的思想仅仅运用于 活动课程和学校德育活动的领域上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用活动教育的思想来全面 改造学科课程的教学。倘若代表现代教育主流思潮的活动教育思想不能有效地指 导学科课程的改革,那么这种思想的价值就十分有限。而学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 疡疾依然会严重地制约我国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旖和高层 次人才的培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不断深入,“活动教学”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 的一个热点。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 2 0 世纪末活动课程被纳入课程计划,本世纪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规定为小学 到高中的必修课程,改变了多年来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模式。伴随着活动课程 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一种新的学科教学思想,新的学科教学方式获得了快速发 展,这就是“活动教学”,它坚持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在“活动 中体验”和“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 养,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中小学活动课程的确立和完善,推动了活动教 学的发展,活动教学成为实施活动课程的重要手段。同时学科课程教学开始吸 收、借鉴活动教学思想和方法,活动教学也成为了学科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手 段。 近二三十年来,“回归生活世界“课程整合”等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 受。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改革部非常重视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如德国 在传统的“合科教学”和“合科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实科学习”或 f h 武刚:培养现实活动主体活动教育论,博士学位论文。牛中师范大学,2 0 0 3 年 2 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涉及诸学科的教学”的课程思想,主张通过多种多样的主题学习方式,有意 识地开展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学习。美国则倡导“整合化的课程” ( i n t e g r a t i v ec u r r i c u l u m ) 和“整合课程”( i n t e g r a t e dc u r r i c u l u m ) ,“目 的在于寻求个体的身体、情感、知性、价值、实践朝向自然的、社会的、文化 的、伦理的诸学科、诸学问领域全体性的发展”。国英国在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 革中,强调“学科交叉课程”( c r o s s - - - c u r r i c u l u m ) 的实施,它是一种超越了 传统的学科领域的界限而具有横断的柔韧性特点的学习活动,是寻求广域的、 复合的、交叉的课程组织形式,是采取横断的方法编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计划。 日本在传统的合科教学基础上,设置。综合学习时间”等等。由此可见,世界 各国的学科教学、课堂学习越来越多地与活动学习融合在一起,学科课程的活 动化已成为共同趋势。 基础教育与师范教育一脉相承,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小 学教师的质量和基础教育的质量。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明 确提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着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 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 构,改革教学方法。”但是我国目前的状况是,教育改革的推进主体发生了明 显的错位,即由基础教育推动师范教育进行被动的变革。师范院校不是主动地 参与、推进改革,而是被动地适应,这严重阻碍了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主要 表现为教育观念滞后;师范院校的教育专业性意识不强;综合性差,师范教育 和基础教育严重脱节等方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实践表明,活动教学的 开展是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基于以上认识,经过反复思考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必须 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 大的发展潜能的活的生命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 神生活,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 活泼、健康地发展。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在现代教育技 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现行的高师教育,改变教学观念,将 活动教学引入高师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 地位。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向师范生展示我们自己是怎样使用创新方法的,使师 范生在接受了这些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使用新 的教学方法去教他们的学生,并能运用所学的的方法解决他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 问题。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f h 今谷顺莺苫:综台性学习的新视点 黎明书房,1 9 9 8 年第2 l 页 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谍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高师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首先 要有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活动教学的实施能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的 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笔者试图依据活动 教学理论,将“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引入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的课堂教 学中,实施以实践活动为中介,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活动。根据 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特征,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 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依据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 过整合与创造,寻找活动教学、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点,构建现代教 育技术支持环境下新的学科教学模式,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拓展现代教育技术 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优化教学结构与教学环境,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总之, 希望为中小学培养具有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为高师学科课程的 教学改革开辟视野做出贡献。本研究采用的方法包括: 1 文献资料法 对期刊、网络、书籍等文献进行调研。根据搜集的文献,探索“活动教学” 的理论基础及教育内涵,探讨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2 调查法 为了确保研究目的的实现,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了研究和分 析。 3 观察法 通过深入课堂观察,了解师范生真实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以及活动教学 实施的过程。 4 案例研究法 以教育技术专业的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开展案例研究,以此来构建高师多 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活动教学模式。 5 行动研究法 对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活动教学模式展开实践探索,验证实际效果, 分析行动结果,提出改进的意见。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以活动教学理论为依据,依据主体性教育的特征,对高师多媒体课 件制作课程的活动教学模式的建构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我国高师院校课堂教 学的改革开辟视野。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 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本身是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中涉及到的两个不 可分割的要素,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多 媒体课件制作活动教学通过建构以活动为中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现 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 利用信息,处理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 学习,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 学习环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活动教学实施中,大家可以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和教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沟通,比如说聊天方式, 电子邮件方式等。总之,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制作活动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 培养。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积极思考,在教 师引导下,善于从学习中发现问题,进而积极地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多媒体课件制作活动教学模式,以活动教学理论为基础,提倡以教师为 指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着重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 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师范生通过参与不同的活动教学模式的学习, 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积极思考教学存在的问题,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使 用新的教学方法去教他们的学生,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5 有利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组织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与发现的学习环境,提供具有 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组织教学,通过激发 鼓励学生,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独立探究和整合知识,形成自己的 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识别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有利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结合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设计出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四种不同的活动教学 模式,促使活动教学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使“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 体”完美结合,以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章活动教学理论概述 活动教学思想由来已久,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卢梭的活动观思想建立 在自然哲学的基础上;杜威的活动理论以其实用主义、经验论、本能论为基础; 皮亚杰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活动对人发展的影响,这使得活动教学的理论有了 坚实的心理学基础;苏联学者关于活动理论和发展教学的研究,开创了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的活动教学的历史,赋予了活动教学新的时代内涵。 第一节活动教学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一、国外活动教学理论简介 1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活动教学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梭,他的自然教育观是活动教学最早的萌 芽。他从自然教育理论出发,反对教师给学生讲知识,也反对从书本中学习。主 张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身体锻炼、劳动、观察事物等行动,获得经验,吸取 教训。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尔一书中强调要把儿童当儿童看;要培养儿童的兴 趣;要使感官成为理性的向导,通过观察、体验来学习等。卢梭指出,“问题不 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纷纷增长 起来的时候,教他有爱好学问的方法他还说:“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种 类的口头教训,应该使他们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o “我们只主张我们的学生从 实践中去学习”。毋卢梭的这些主张还只是心理学上的直觉和一种社会学观念,可 以说是新教育方法的一种天才的预见。卢梭提出的教育思想,他本人并没付诸实 施。受卢梭的影响,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进行了活动教学 的初步实践探索。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创办了“贫儿之家”、布格多小学等教 育机构,让儿童在劳动和生活实际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福 禄贝尔进一步综合并发展了卢梭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强调自然教育、生活 教育和活动教育,为了实现这一思想,他于1 9 3 7 年为3 至6 岁儿童创办了所 “儿童活动学校”,在儿童活动学校里,福禄贝尔赋予游戏、绘画、手工、社会 交往等活动手段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对欧美各国的学校教育有着普遍的影响。 2 杜威的活动教育思想 杜威的活动教育理论批判的继承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教育思 想。杜威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弊端提出来的。他对活 【法】卢梭善车f 沤译:爱弥尔) ,北京:商务印书馆t1 9 7 8 年,第2 2 贞 f 法j 卢梭著;爱弥尔一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7 年,第8 7 页。第1 0 3 页 6 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动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指出当时课程的最大弊端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 通,其主要原因是为儿童传授“儿童经验以外的东西”而不是经验本身。这些东 西远离了儿童的生活,脱离了儿童的实际经验。他坚持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反 对儿童与课程相互对立。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课程应与儿童生活密切联系。他 在“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等一系列原则指导 下,主张活动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活动获得个人经验。为此,他还提出 了活动教学的五个步骤,即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杜威的学生克伯屈 倡导设计教学法,把活动教学进一步具体化了,由儿童决定活动目的,制订活动 计划,执行活动,评价活动效果。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学改革为后来的活 动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当时和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小学教育都有着深 刻的影响。 3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活动教学的真正开端,是i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欧洲兴起的新教育运动以及 美国兴起的进步教育运动,而真正给活动教学以科学信念的是当时的动力心理学 和发生心理学2 0 世纪5 0 年代,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研究成果使活动教学有 了新的发展。皮亚杰论证了认识起因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活动则是 主体与客体之问的惟一联结点;智力不仅是认知的机能,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活动; 认识是智力活动的结果,而知识又是认识活动的结果。这样,学生认识一种事物 或者获得一项书本知识,都必须经过由活动发展而来的智力的加工、变形、重新 组合或再创造,其现实形态就是学生的主动的学习活动。皮亚杰的这些观点是马 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心理学中的体现,马克思曾经充分地强调行动( 或实践) 的作 用,他曾十分正确的把知觉本身当作感觉器官的一种。活动”。皮亚杰的卓越研 究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教学改革,1 9 5 9 年国际公共教育会向各国倡导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迅速向全球发展。 4 苏联学者的活动理论 以维果茨基、列昂捷夫和达维多夫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将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概念引入到教学理论中,把人的发展基础确定在主体对 客体的主动实践活动上,认为人是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历史、 文化经验促进心理发展的。苏联学者关于活动理论和发展教学的研究,开创了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活动教学的历史,赋予了活动教学新的时代内涵。 二、国内活动教学理论简介 我国古代在知行关系上就有过较深入的探讨,如宋、明理学家重知轻行,朱 熹主张“知行合一”,明未清初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则主张“行先知后”,认为“行 7 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王夫之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摆正了知和行的关系, 但“他们在知行统一的进程上静止在知行的内部,没有动态地把握由知到行、由 行到知,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辩证发展关系”。真正比较系统进行活动教学研究 可追溯到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实验,他提出了“教学 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主张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认为“教育不 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把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 当时也曾给我国的教育带来勃勃生机,但是仍然没有改变得了死读书、读死书的 传统教学。 2 0 世纪5 0 年代前活动教学在我国曾是主流改革活动。教育世界( 1 9 0 1 ) 、 教育杂志( 1 9 0 4 ) 分别介绍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的教育理论,1 9 1 4 年俞子夷从欧美考察回国开展“设计教学”实验,1 9 2 3 年张九如在江苏第四师 范附小做的“协动教学法”实验等。2 0 世纪8 0 年代后,受皮亚杰和前苏联心理 学理论的启发,我国少数人开始研究活动教学问题,如冯仲良的“活动一定向” 教学和赵鹤龄的“活动一训练”教学。 2 0 世纪9 0 年代初国家新义务教育课程计划颁布,因为计划中有“活动课” 这一新提法,引发了许多研究。本世纪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被规定为中小学必 修课程,随后,活动课程研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许多地区开始了关 于活动课的实验。但由于我国课程设置长期以来是学科课程的“一统天下”,课 程理论与课程改革实践严重缺失,“活动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分量极小,很难 达到原国家教委所规定的基础课时数,更有甚者对国家课程文件精神无动于衷, 将活动课作学科补课之用”,固就是那些开设活动课程的学校,也存在着种种误区, 很多教师认为活动课程就是强调学生动手做,可以撇开课本只要让学生亲自去 做,去体验生活的现实,以期获得直接经验就行了。在活动课程实践中,由于否 定了与传统教学方式的联系,忽视了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导致实施起来步履蹒跚, 流于形式,并无多大实质性进展,学科课程仍以知识为本追求大容量的灌输。 我国目前的活动课程的研究多数是讨论学生课外、校外活动为什么和怎样开 展等问题,但是,其中不乏一些学校和研究者开始考虑本义的活动教学问题,以 活动教学的观点重新审视现行的教学体系,将活动教学引入到学校教育的主战场 课堂教学中,并提出了以活动促发展,将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 础上,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发展,拓展学生的活动时空,减少教学的强制 性、封闭性,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实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建 立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实施以促进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多样 化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新的教学主张,在活动教学领域开始了新的探索,有了一些 李臣之著:活动课程的再认识;问题、实赝与目标,谍程教材教法) 1 9 9 9 年第1 1 期 8 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全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 会副主任赵鹤龄教授,他是我国活动教学研究的先驱者。赵教授不仅在理论上对 活动教学和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而且亲自深入中学主持 了“活动训练”教学实验课题。该课题致力于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活动教学,制定 了完备的教学策略体系: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各科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教学原则等。所有这策略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例如“教师备课问题表”列出 多达4 7 个问题,内容包括大纲、教材体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安 排、学生活动安排、课堂练习安排、教学信息反馈、了解学生课堂学习习惯、教 具、板书、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详尽而具体。 从国内外活动教学的发展来看,活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应有的 重视,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验逐渐形成高潮。这一切,为逐步在学校教育的主战 场课堂教学中渗透活动教学思想,开展活动教学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背 景。 第二节活动教学的定位 一、“活动教学”概念界定 要明确“活动教学”( a c t i v i t yt e a c h i n g ) 的意义,首先就要弄清什么是活 动,“活动”是活动教学的核心概念。“活动”( a c t i v i t y ) 一词,源于拉丁文“a c t ”, 意思是“d o i n g ”,即“做”。根据心理学的。活动理论”来看,“活动”一词在 心理学上是指主体能动地与客体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客体和主体的过程。心理学 研究表明,人的活动是由自觉的目的所调节的人的内都和外部的积极性。其中人 的外部活动是受内部的活动决定和调节的;同时,所有内部的活动受外部的活动 指引和控制。“活动教学”中的活动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外显的活动,如学生 的操作活动,言语交流活动等:二是内隐的活动,如学生的思维探索活动等。这 两个层面是个双向过程,不能过分的强调某一面,而忽视二者的统一性。传统教 学的弊端就是忽视了教学的实践活动在学生认识发展中的作用。 从活动教学意义来看,活动教学的活动既具有人类一般活动的特征,更具有 自己丰富的内涵和规定性。它既不同于传统教学那种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学生 被动参与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相分离的不完整的活动,也有别于那种“自 我活动”“自发活动”,或者是为了活动而组织的活动。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遍 及教学全过程,它强调的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 统一的,内部和外部并重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 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 二、活动教学的内涵及本质 9 高师多媒体谋件制作) 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活动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强调活动 在学生认识、情感和个性行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活动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即“在活动中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它要求教 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活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深刻理解各种活动及感 性经验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 “活动教学”是一种在活动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形式。它只是众多形式中 的一种,必须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活动教学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的教学。侧重以问题性、策略性、 情感性、技能性等程序性知识为基本学习内容的教学。 活动教学是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的教学。 活动教学并不是活动越多越好,也不是任何活动都是有效的、主动的,活动 也可以是被动的、受动的。活动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设计的。 活动既有外显的活动也有内隐的活动,衡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是否有积极的 思维参与。 三、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 一般来说,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属于不同的范畴,前者属于课程范畴,后者 属于教学范畴。“所谓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课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 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 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 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活动课程从根本上 说是一种课程形态,它与活动教学有着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又存在一种关系, 活动课程要真正实施起来,必须以活动教学为基本的教学形式,活动课程内含一 定的背景知识、理论基础、原理法则,这些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系统讲授。而有 的活动课程如新知识讲授则主要采用传递教学。但活动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 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活动课程,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也可采用活动教学。学科课程 所蕴涵的一些基本知识类型如技能性知识、情感性知识等也同样需要以活动的方 式帮助学生加以掌握。总之,活动教学即包括活动课程的教学,也包含了学科课 程的教学,活动教学同样是学科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四、活动教学与传递教学 我国传统的课章学科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传递教学,我们提倡在学科课程中 实施活动敏学,强调高师课程的活动教学是种更需要理智和探究的的活动,并不 是反对传递教学,而是更加强调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结合。因为传递教学在 田慧生,李臣之,潘洪建编眚:活动教育引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8 6 页 1 0 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传授知识的系统性、知识学习的效率性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而活动教学 可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便于理论联系实际,弥补课堂教学的不 足,它在提高人的主体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形成积极态度的情感等方面具 有传递教学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认为,活动教学是在传递教学基础上产 生和发展起来的,但又有传递教学无可替代的优势。活动教学与传递教学在总体 上是一种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密切配合的关系。活动教学与传递教学的基本关 系表现在o :活动教学与传递教学常常以传递教学所授予的系统的理论形态的知 识为背景和前提,并能有效地巩固、深化系统知识的掌握,同时,活动教学也内 在地包含着教师的指导和传授。另一方面,系统理论知识中部分内容可以问题化、 活动化,通过学生的活动来实施。总之,活动教学与传递教学相互作用,相互渗 透,有机统一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这种关系具体还表现在: 1 有利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 在认识内容上,使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识完整 系统。 2 有利于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结合 在教学组织上,使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 生主体性的发挥。 3 有利于过程学习和结果学习的结合 活动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传递教学强调学习的结果,两者的结合有利于学 生的主体参与。 4 有利于学生的学和教师教的结合 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又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促使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 完美结合。 5 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结合 注重知识,技能,情感的有机结合,便于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由此可知,课程实施中活动教学与传递教学的结合,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 彰。 第三节活动教学对高师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活动课程在现代的确立、完善,推动了活动教学的发展,活动教学成为实施 活动课程的重要手段,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相互激励,促进了活动教学在现代的 迅速发展。同时学科课程教学丌始吸收、借鉴活动教学思想与方法,活动教学也 是学科课程实施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转引t j 旺j 慧生,李臣之,潘洪建编著:活动教育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1 0 9 页 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纵观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活动教学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学习方 式,该类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体验,强调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 学习方式,否认了传统的接受学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小学阶段,不可 能任何知识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究。此外,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国儿童与西方儿童相比,学习中自主意识,自主行为都比西方儿童低。因此, 我国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达到,学习方式的转变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许多学者也认为,根据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学 习方式的改变应该增强学生接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机械接受学习为有意 义接受学习,再迸一步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在学科教学中倡导发现学习,最终引 导学生综合各科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型学习。高师教育与中小学 教育一脉相承,要使活动教学在中小学顺利实施并发展,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 而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更应该明白,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 要求高师教育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开展活动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传递新的教 学思想,促进学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高师教育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问,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最终要落实到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在高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科知识融入开 放的活动之中,从课本中和学生的生活中发掘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 究研讨活动,扎扎实实地学习知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这种学生方 式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探究闯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兴趣显 著增强,并引起了学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 综上所述,活动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并不仅仅局限于活动课程,活动 教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该渗入到学科课程而不再仅为活动课程所独享,是学科 教学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活动教学的意义非常重要。本研究以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在高师的学科教学中,探索一种将 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融合起来的课程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科知识为主干,以活动 经验为途径的课程设计和编制思想,强调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确 立传递教学与活动教学并重的学生发展观,发展师范生主动积极个性和理论思 维、创造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实际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学会科学方法,在科学探索 的活动中发展能力,实现目标和途径的结合,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把科学世界和 人文世界有机统一起来,实现学生个体全面,和谐,自主,充分和创造性发展。 高师多媒体课件制作 课程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第二章多媒体课件制作活动教学构建基础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 只以教师的讲授来完成教学任务,很难达到教学要求的水平。本章从多媒体课 件制作课程特征、师范生自身的特点和基础教育改革等不同方面分析了开展活 动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活动教学的目标、特 点、组织形式和主题设计。 第一节 活动教学的必要性 1 师范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从高师的培养目标和师范生自身发展来看,有必要实施活动教学,实施活动 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需要。我国以往的师范教育根本任务就是为基础教育培 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一百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