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楼上,教案范文.doc_第1页
在酒楼上,教案范文.doc_第2页
在酒楼上,教案范文.doc_第3页
在酒楼上,教案范文.doc_第4页
在酒楼上,教案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酒楼上,教案范文 1924年彷徨收了了鲁迅先生1924到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这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分水岭。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隐退,有的高升,有的前进”,(-自序),。1925年,也就是在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亥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通讯)。鲁迅在亲历了中国前所谓有的巨大变革,清醒的意识到:中国之前所发生的改变,人仍然未能在根本上扭转中国固有的腐朽与落后,中国仍未找到一条理想的最终出路。“彷徨”作为小说集的名称,正好反映了他此时的心境。 三环境设置 文章的名字就很耐人寻味。看到这个名字的人都会想为什么是在酒楼上?而不是在客栈里,或者其他的名字。 我们说小说空间的确立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的。作者之所以构建这个空间环境一定有它的独到的地方。它为我和吕纬甫提供了一个聚会的地方。一石居酒楼作为一个公共空间,就为天南海北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相遇的机会。于是在“深冬雪后,风景凄清”的中午在一石居酒楼相遇了。并且这个空间具有封闭性。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吕纬甫才会打开心扉和我说他自己的故事。在酒楼上只有一餐的功夫,吕纬甫给“我”讲了两个不同的故事:一个是给他的小弟迁坟,以安慰他的老母亲;是送剪绒花给顺姑,可是顺姑受誑,苦病抑郁而死。 另外,作者设计的这个空间环境为吕纬甫的叙述做了一个催化剂。刚开始“我”一个人,就叫了“一斤绍酒”,到吕纬甫来时“又添二斤”,后来“再添二斤酒”。所谓“酒后吐真言”就是这种情况。鲁迅 四小说构思: 一虚拟的人物或情景来表现主旨: 1、在酒楼上 2、赤壁赋 3、进学解 五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以第一人称为视角进行叙述。 人物形象: “我”: (情节)“我”作为一个归乡游子,在阔别多年的故乡终日感到无趣乏味,百无聊赖下,来到离乡前经常光顾的一家小酒楼“一石居”,并偶遇青年时 个原因是主人公的自身经历造成的。“我”从小在S城长大,而后又到了北方闯荡。如今重归故乡,故乡早已不再是回忆中那个故乡。来到曾经熟识的酒楼,却已经物似人非:“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于是,“我”自然而然地“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失去了归属感的人,自然会觉得孤独。然而,这仅仅是“我”感到孤独的原因之一。造成“我”的孤独的,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我”年轻时接受过新思潮的启蒙,也曾从代表着愚昧、落后的故乡出走,去往象征着进步、光明的“北方”。然而,自己当年曾信奉的一切,如今都已幻灭殆尽。在精神上、信仰上,主人公同样“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因此,“我”倍感孤独。鲁迅身为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他了解新型知识分子。通过在酒楼上中的知识分子的自我剖析与审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当时的新型知识分子包括自己持有既批判,又体谅的态度。 吕纬甫: (情节)吕纬甫向“我”讲述了三件他自己经历过的“无聊的事”: 为弟弟迁葬时,找不到弟弟的骨殖,但仍坚持把旧坟里的泥土装进新棺材为船户女儿阿顺买来剪绒花,阿顺却已死于诳言; 自己不再教“ABCD”,转而去教“子曰诗云”。 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现身,是一个很激进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过神像的胡子,还因为激烈地争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但在新旧之争中,不再坚持鲜明的反封建立场,人生态度变得颓唐,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 如今的吕纬甫与年轻时的他相比,判若两人。三组对比: 从前,吕纬甫是个“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进步青年。然而到了中年,他反而“行动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青年吕纬甫和“我”一起当教员时,教授的是“ABCD”,如今的吕纬甫,却是在教“子曰诗云”;中年吕纬甫,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满怀远大抱负,甚至认为自己指挥土工们掘墓的命令是“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 以前的他,是个敢“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无神论者,现在的他,却会将人的死去归咎于“没有这一份好福气”? 总之,他在小说中,是被作为一个悲剧人物来描写的。吕纬甫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的灵魂的悲剧。 小说三要素 考点 人物形象:形象,人物的身份、职业特点、社会地位的形象。 特点,特点、手法、例句。 研读课文,到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地方,概括吕纬甫的性格特点,并指明手法。 在短短一席交谈中,“无聊”一词吕纬甫共说了六次之多。另外吕纬甫的话中还有几个高频词:“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然而,他虽模模糊糊,却并非懵懵懂懂。这样的词语出自他的口,说明了他也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麻木。他甚至还亲口承认“我已经深知道自己之讨厌,连自己也讨厌”。 他之所以将这些事情称之为无聊,是由于他身为一名接受过新思潮的知识分子,面对诸多社会弊病却无力做出任何改变,只好将自己的生命耗费在日常琐事里;琐事也罢,有些事根本连琐事都称不上,比如迁葬和买剪绒花,全是自己一 文中两个主人公:“我”和吕纬甫,都曾脱胎于新思潮,步入中年后却都成了那个时代的“多余人”。 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它动人地展示了主人公吕纬甫的感情世界。它的主要内容与情节是在“我”与吕纬甫的对话中展开的。这样的艺术构思,(作用)便于表现人物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又由于叙事中夹带者抒情意味浓重的议论,(作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就袒露得更为分明。 鲁迅故意采用了“对话体”的形式,把两个有着相似经历的知识分子安排在一起,其实是让第一人称的“我”通过眼前的吕纬甫折射出自己的形象。这样布局,加强了文章的冲突性。例如,在小说里吕纬甫的自述中,多次出现了吕纬甫的辩白。(如“看你的神情,你似乎还有些期望我,我现在自然麻木得多了,但是有些事也还看得出。这使我很感激,然而也使我很不安:怕我终于辜负了至今还对我怀着好意的老朋友。?”)这样的安排等于是鲁迅先生借主人公“我”来对新文化运动退潮后逐渐沉沦的知识分子提出不解和指责,然后又借吕纬甫之口为知识分子提出辩解。鲁迅身为新文化运动的亲历者,他了解新型知识分子。通过在酒楼上中的知识分子的自我剖析与审判,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于当时的新型知识分子持有既批判,又体谅的态度 吕纬甫与“我”一样,都是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形容的“铁屋中的清醒者”。他们都有过“毁坏这铁屋的希望”。然而当希望破灭后,他们的清醒,便成了痛苦之源。 废园意象 在酒楼上有一个隐性的时间线索,以午后“我”前往一石居为始,以黄昏我从一石居返回旅馆为终。贯穿这条线索的,是作者景色描写。而该篇小说全篇的景色描写,虽然非常克制,仍然显得十分压抑、沉闷、凄冷。然而,每每写到酒楼后面的废园时,却一改萧疏的笔触,而变得浓墨重彩: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 这样艳丽的画面,跟“绝无精采”的“铅色”天空、“渍痕斑驳”的“帖着枯死的莓苔”的建筑相提并论,是那样的格格不入,那样令人“惊异”。鲁迅用吕纬甫“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暗示了这片废园实质上是新型知识分子的心境的喻体。吕纬甫之所以“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是因为他的心也许已经是“绝无精采”的“铅色”,然而仍留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园地。这进一步说明了鲁迅先生对新型知识分子的看法:虽然观念上向严酷的现实妥协了,但在他们的心底,仍保留有一份不灭的独立与崇高。 在酒楼上有较多的景物描写。“我”来到“一石居”时,正值严寒季节,然而从窗口看废园,那里“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血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这不正是“我”高洁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 面前,个人奋斗无济于事,而正确的道路还需要继续探寻。彷徨扉页上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题辞,这篇小说的题旨正与这样的题辞相呼应。 在酒楼上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分析吕纬甫的人物变化,探讨吕纬甫悲剧的成因,剖析小说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关于本文及鲁迅的小说 鲁迅的在酒楼上作于1924年2月16日,后收录于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中。它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被誉为?最富鲁迅气氛?,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写照。呐喊 本集出版收小说十五篇,作于1918年至1922年间。 自序、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彷徨 本集出版收小说十一篇。作于1924年至1925年间。 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故事新编 本集初版收小说八篇。作于1922年至1935年间。 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功、起死 二、理清写作思路,明确小说情节 (一)(17节)回乡无聊去酒店 (二)(848 (三)(49节)分手 三、整体感知吕纬甫 身份知识分子,“我”的旧同窗,教员时代的旧同事 以前的吕纬甫和现在的吕纬甫 1、思考:以前的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曾做过怎样的事?吕纬甫曾经是一个敏捷精悍(第8节)、活泼(第25节)的青年,他在求学时和同学们同到城隍庙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还因为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第26节)。由此可见那时的他是一个感情炽烈、斗志昂扬的改革中国的激进者,有理想有抱负的自信者,是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进步的青年。 2、思考: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吕纬甫又有了哪些变化?(整体感知) 敏捷精悍、活泼那脚步声比堂倌的要缓得多;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第8节)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更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第11节)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连后一分?(第47节)迷惘,对前途渺茫,生活中的苟活者敏捷精悍、活泼消沉、颓唐、落荒、迂缓 改革的激进者,自信,积极面对生活,有理想有抱负迷惘,对前途渺茫,对未来没有信心的苟活者 四、深入研究吕纬甫 1、难道现在的吕纬甫仅是如此吗?(就没有好的一面吗?)研究吕纬甫所做的三件事,从中还可以看出吕纬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看迁葬和送花两件事,他都做得很尽心。 迁葬本可以不必再迁。一丝不苟,为母亲,为小兄弟,母子亲情,手足之情 为阿顺送剪绒花送给阿昭。为母亲,为阿顺,心地善良(吃荞麦粉),真诚待人,品质好 教?子曰诗云?之类的书?无乎不可?的态度,不得已,?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他感到悲哀,感到惭愧,心中有着一种无可排遣的苦楚 不错,吕纬甫已在政治上变得颓唐了,但从他做这两件小事的情况来看,他毕竟还是一个具有善良之心、为人诚恳实在的人。他的身上具有浓浓的人情味:迁葬表现了他对母亲和弟弟的深情,送花表现了他对母亲和邻居女孩的安慰。这些都表现了他良知未泯,对生命的敬畏眷恋。 在迁葬的过程中,辛辛苦苦地在雪地里忙碌了大半天,如果仅仅是为了骗骗母亲,他是无需这般一丝不苟的,看来还是出于兄弟之情、母子之情;不这样尽职地完成?迁葬?,他会过意不去,会留下感情的负累。 送剪绒花的事亦复如此:一是为母亲,这是母亲的一个心愿;二是为阿顺,如他自己所言:?为阿顺,我实在还有些愿意出力的意思的?因为往昔邻里之间亲亲热热的温馨的记忆,吕纬甫是不能忘怀的,而且他希望这次送去剪绒花对阿顺少年时代爱美之心受到打击能有所补偿。吕纬甫的心地善良、真诚待人的品质,在处理这两件小事的过程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却在大事上变得浑浑噩噩了,他对于改革社会已失去了信心,也不再追求了。他对于教女儿经这样的事也采取?无乎不可?的态度了。在讲完剪绒花的事之后,吕纬甫说:?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模模糊糊。模模糊糊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去去。?我?批评他之后,他诉说了自己的不得已:?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然而同时也就满脸通红,?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他感到悲哀,感到惭愧,心中有着一种无可排遣的苦楚。正因为他是一个品质很好的青年,他的由激进变为消极、颓唐,放弃了改革社会的高尚目标落荒而去,才更令人感到惋惜。 自我评价无聊(文中多次出现)、敷敷衍衍、模模胡胡、随随便便 2、思考:十年的时间,吕纬甫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同学讨论。 此过程为教学难点,学生讨论后,教师投影明确 由狂热而失望,由激进而消沉,由有理想青年而迷惘中年,由有抱负者而苟活者?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呐喊自序 中国是一个?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的国度。社会环境 1925年,也就是在酒楼上发表后的第二年,鲁迅在一封信中对友人说:虽然辛亥之后已多年,但民众还在关心着?皇帝何在,太妃安否?,在这种情况下,要谈改革?只好从知识阶级 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华盖集通讯)。社会环境 鲁迅在两地书二九中这样说过:?中国青年中,有些很有太急的毛病因此,就难以耐久(因为开首太猛,易将力气用完),也容易碰钉子,吃亏而发脾气,此不佞所再三申说者也。?他因而主张改革者?要缓而韧,不要急而猛。?个人性格因素但自然,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二心集非革命的革命急进论者 五、思考:文章中的“我”的境况和情绪又是怎样呢?和吕纬甫有和不同呢? 我漂泊者,归乡游子 情绪无聊(第2节),哀愁(第6节),孤独(第7节) ?我?是一个?漂泊者?,是一个归乡的游子。 ?我?的心境,除了?无聊?,还有?孤独?。这种孤独,其中一个原因是?我?的自身经历造成的。?我?从小在S城长大,而后又到了北方闯荡。如今重归故乡,故乡早已不再是回忆中的那个故乡。来到曾经熟识的酒楼,却已经物似人非:?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于是,?我?自然而然地?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这里的雪,?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我略带些哀愁?。失去了归属感的人,自然会觉得孤独。 然而,这仅仅是?我?感到孤独的原因之一。造成?我?的孤独的,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我?年轻时接受过新思潮的启蒙,也曾从代表着愚昧、落后的故乡出走,去往象征着进步、光明的?北方?。然而,自己当年曾信奉的一切,如今都已幻灭殆尽。在精神上、信仰上,?我?同样?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因此,?我?倍感孤独。 六、总结吕纬甫和“我” 吕纬甫与?我?一样,都是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形容的?铁屋中的清醒者?。他们都有过?毁坏这铁屋的希望?。然而当希望破灭后,他们的清醒,便成了痛苦之源。 从前,吕纬甫是个?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进步青年。然而到了中年,他反而?行动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青年吕纬甫和?我?一起当教员时,教授的是?ABCD?;如今的吕纬甫,却是在教?子曰诗云?。中年吕纬甫,也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满怀远大抱负,甚至认为自己指挥土工们掘墓的命令是?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的命令?。以前的他,是个敢?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无神论者;现在的他,却会将人的死去归咎于?没有这一份好福气?总之,如今的吕纬甫与年轻时的他相比,判若两人。 在短短一席交谈中,?无聊?一词吕纬甫共说了六次之多。另外吕纬甫的话中还有几个高频词:?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然而,他虽模模糊糊,却并非懵懵懂懂。这样的词语出自他的口,说明了他也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麻木。他甚至还亲口承认?我已经深知道自己之讨厌,连自己也讨厌?。这正是铁屋中的清醒者的悲哀。他讨厌自己,说明了他虽然向世俗妥协,抛弃了理想与激情,却没有抛弃自己信奉的价值判断标准。他虽然成了?退步中年?,却又未完全堕落沉沦。 小说中吕纬甫向?我?讲述了三件他自己经历过的?无聊的事?:为弟弟迁葬时,找不到弟弟的骨殖,但仍坚持把旧坟里的泥土装进新棺材;为船户女儿阿顺买来剪绒花,阿顺却已死于诳言;自己不再教?ABCD?,转而去教?子曰诗云?。他之所以将这些事情称之为无聊,是由于他身为一名接受过新思潮的知识分子,面对诸多社会弊病却无力做出任何改变,只好将自己的生命耗费在日常琐事里。琐事也罢,有些事根本连琐事都称不上,比如迁葬和送剪绒花,全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无用功。?我?漂泊,梦想,清醒者无聊、哀愁、孤独 吕纬甫现实,不再做梦,清醒者无聊、迷惘、消沉 总结:“我”和吕纬甫都曾是“铁屋中的清醒者”,都曾为打破“铁屋子”而努力。但在此过程中,面对“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的社会,吕纬甫“太急”,“难以耐久”,在“碰钉子”之后,就“退伍”,“落荒”,“颓唐”,终于“绕了点小圈子,飞回来了”。而“我”,还在继续飞。小说借此表达了五四运动之后,落潮时期,一部分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情感世界。 七、关于小说的主题 吕纬甫的悲剧,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无路可走的境遇中销蚀了自己的灵魂的悲剧。这自然是令人痛心的。 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等作品,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鲁迅是多么热情地肯定了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而对于他们的妥协、消沉、落荒则深为惋惜、感叹,并作出了严肃的针砭。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回顾了吕纬甫由满腔革命热情到意志消沉的历史过程,以内涵丰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示出:许多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之后并没有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个人奋斗无济于事,而正确的道路还需要继续探寻。彷徨扉页上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题辞,这篇小说的题旨正与这样的题辞相互应。 附板书设计: 【补充资料】(此内容不为教学重点,仅作为参考) 一、环境描写 1、第二段“清痕斑驳的墙壁,枯死的莓苔、白皑皑的绝无精彩的铅色天空和飞舞的微雪。” 解读:描绘了一幅灰调子的旅馆环境铅笔淡彩。这些景致与人物懒散怀旧的心绪、消沉落寞的情怀正相吻合,情与景交融营造了一个略带感伤色彩的抒情氛围。作品中的环境整体有些阴暗压抑。这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社会环境。 2、第四段“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解读:文中的这一句话,足可见鲁迅先生文笔的功力。用这样一种象征性的手法,巧妙地运用 了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梅、山茶花不畏风雪严寒、斗志昂扬、志向坚定的品质。通过景物描写直抒胸臆,暗含“愤世嫉俗”、“曲中求直”、“怒其不争”的复杂心情。 3、第31段“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茶树上滑下去了,树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 解读:在这里,正隐隐地透出了“我”的一种希冀,“我”是多么希望老友重新像这株红山茶那样挺立起来啊!这些生动的景物描写,并非仅仅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存在,这是一些融情入景的画面,含蓄地展示着“我”的感情世界,有助于深化小说的题旨。 “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啾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出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来休息了。” 解读:此处鸟雀归巢的画面,烘托出吕纬甫如今妥协、丧失自我、沉沦的形象。 4、第49段“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解读:?罗网?展现封建文化思想依旧弥漫的社会环境。 二、赏析重点句 “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下,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 他说得很坦诚,很符合实际,却也很痛心。他显然是不满于这样的人生的,但他的人生却确实是一种蜂子或苍蝇飞旋似的悲剧,然而他又不得不像蜂子或苍蝇似的盘旋回来。正是由于他的头脑很清醒,对于自己这种可悲的人生有着深切的认识,这就更加深了他心灵的痛楚。 小说在对吕纬甫的悲剧人生的严峻批判中,晓示当时的知识分子,不可重蹈他的覆辙。可以说,吕纬甫的人生悲剧是当时相当一部分新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的真实写照。鲁迅在非革命的革命急进论者(见二心集)中曾指出过,在革命的进程中发生分化是很自然的事,难免“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在酒楼上所描写的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吕纬甫便是在辛亥革命的风浪过后的一个落荒者。 三、废园意象 在酒楼上有一个隐性的时间线索,以午后“我”前往一石居为始,以黄昏我从一石居返回旅馆为终。贯穿这条线索的,是作者景色描写。而该篇小说全篇的景色描写,虽然非常克制,仍然显得十分压抑、凄冷。然而,每每写到酒楼后面的废园时,却一改萧疏的笔触,而变得浓墨重彩:“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晴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 这样艳丽的画面,跟“绝无精采”的“铅色”天空、“渍痕斑驳”的“帖着枯死的莓苔”的建筑相提并论,是那样的格格不入,那样令人“惊异”。鲁迅用吕纬甫“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暗示了这片废园实质上是新型知识分子的心境的喻体。吕纬甫之所以“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是因为他的心也许已经是“绝无精采”的“铅色”,然而仍留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园地。这进一步说明了鲁迅先生对新型知识分子的看法:虽然观念上向严酷的现实妥协了,但在他们的心底,仍保留有一份不灭的独立与崇高。 说书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师陀,引发深入阅读其作品的兴趣。 2.学习通过整体分析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理解小说散文化的艺术特色。 4.品鉴作者的情感,通过思考获得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 说书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教学时长: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解文题 “说书”是一个曲艺名词。一般指只说不唱的曲艺,如宋的讲史、元的平话,以及现代的苏州评话、北方评书等。从广义上说,它还兼指某些有说有唱的曲艺,如弹词、蒙语说书等。“说书人”就是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人。 二、识作者 师陀(19101988),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中国现代作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谷果园城记(说书人最初收集于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等,长篇小说结婚马兰等。1921年高中毕业后赴北平谋生。1936年秋,从北平到上海。不久抗日战争爆发,遂长期蛰居于日军占领的上海。1941年至1947年,任苏联上海广播电台文学,果园城记的大部分内容写于这个期间。建国以后,他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曾到河南、山东等地访问,写下的作品主要收入于短篇小说集石匠中。1957年后一直是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专业作家。60年代初期,曾专注于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发表了剧本西门豹伐竹记和小说西门豹的遭遇等,颇得好评。 三、知背景 说书人是现代作家师陀194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后收入师陀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果园城记是作者描写20世纪初年至40年代北方农村和小城镇的社会和人的短篇小说集。这是一本较为特殊的短篇小说集,它不是一般的小说汇集,而是根据事先的计划创作的。据作者说,那是1936年7月底,他从北平去上海,绕道一位朋友祖居的小城。小城到处栽满的果树把他迷住了,他当时就起意拿小城写一本书。但是没有能马上兑现,接着抗日战争爆发,作者流落上海洋场,直至1938年才又拾起 来。全书十八篇,后来又补写了一篇。除第一篇“果园城”概括介绍小城的地理历史外,每篇基本上是写 一、二个人物,其中有豪绅地主、地痞流氓、知识分子、邮差先生、说书人、行商、走贩、小渔夫、小学教师,也有革命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可称之为“小城人物大观”。师陀在果园城记的后记中写道:“这小书的主人公是个我想象中的小城,它在我心目中有生命,有性格,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有寿命,像个活的人。我从它的寿命中我顶熟悉的一段:从清末年到民国二十五年,凡我能了解的合乎它的材料,全放进去。 四、归纳人物形象 按作品的叙述信息,说书人给读者的强烈、深刻的印象,是三个关键词:孤苦、善良与被弃。 孤苦,他是一个孤苦的人。说书人的苦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他压根儿没有家”。他没有财富、没有产业,因贫穷而无妻无子、无家可归。作品里没有交代他具体住在哪里,但读者可想而知,或许就住在他说书的城隍庙里。第二,他以说书维持生计。固定在“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制钱”,是明清朝代官方铸造的钱币、中间有方孔的称铜钱,无孔的称铜元或铜板。)第三,他因贫病而死。说书人体质本来就瘦弱,“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一直抱病说书,且无钱治病,以至病情越来越重;去世前八天还坚持说书,否则就没钱买吃的。最后,他是病死和饥死的。 善良,他是一个善良的人。说他善良,主要是指他以说书为生,他说“封神”、说“隋唐”、说“七侠五义”和“精忠传”以及水浒传等等,讲的都是古代人物武松、鲁智深、吴用、孙二娘等等的故事,他们行侠仗义,疾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人民大众心目中的英雄。作者给“说书人”的定义,是“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他讲的故事无疑根据古代话本、拟话本因袭相传而来,都是虚构、杜撰的,即使像水浒传里的英雄,有的历史上有其真实姓名,但他们的故事已经被无限放大、被无限“撒谎”了的人物,是被艺术无限夸张之后、说书人心目中道德家的形象。类似上述的话本与拟话本,思想表现的一个共同的模式,是道德意义的惩恶扬善、因果报应,是从道德理想上引导人们向真、向善、向美,以给现实生活中难以自救的苦人以及前来听书休闲的劳动者获得一种精神安慰。说书人自己被他所讲述的英雄人物所感动,执着于说书,不再追求其它谋生糊口的生路,说书成了他唯一的生存方式与生命形式。惟其如此,他一生的善良,就是以此类善良的故事传播正能量,让无数听众获得感动和休闲。从这个意义上说,师陀笔下的说书人是一位善良高尚、专司口头传播、说教的道德家。他“感动过多少人”,“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的多么远”,他“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这些描述,应该看作是对作者说书人善良“本质”的诠释。 被弃,他又是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说书人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没有人关心他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没有关心其是否娶妻生子等精神生活,没有人在他生病而且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给他送医送药、嘘寒问 暖。他缺少的是社会及其周围人群的关爱与温暖。人们对他唯一的关心,是听他说书取乐而已。所以,他对他人的存在唯一的意义,就是说书人与听众之间最简单的关系,就是用他的劳动换取几个“制钱”的关系,这个最简单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他被遗弃的人生悲剧。作品通过他的“死”,把他这个苦命人被社会遗弃的悲剧,进行了最为形象、最为刻骨铭心的描写。他的“灵柩”被几个好心的人抬去乱坟岗下葬,所谓“灵柩”,就是用芦席包捆,所谓“下葬”,就是挖个坑埋了。他最后告别这个世界、告别人生舞台的情景是极凄凉的:抬他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其中甚至有人嘲弄地说:“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如此结局可谓凄惨至极。 孤苦、善良、被弃三方面的叙写,比较完整地刻画了作为社会底层一个“苦人”的形象。然而,更准确地说,说书人是一位旧时代“多余人”的形象。“多余人”是泊来的概念。它缘起于19世纪20至50年代俄国文学,指的是一批出身贵族的知识分子。他们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虽有高尚的理想,却缺少行动,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从普希金到莱蒙托夫,到果戈理,到冈察洛夫,到屠格涅夫,到托尔斯泰,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契诃夫,都描写了这类“多余人”的形象。如赫尔岑所说:“在俄国受到这种强大的西方潮流影响的人不会成为历史人物,却成了一些古怪的人?他们是种聪明的多余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创造过很多“多余人”的形象,如鲁迅笔下如的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涓生(伤逝)等,巴金笔下的觉新、柔石笔下的肖涧秋、叶圣陶笔下的倪焕之、曹禺笔下的周萍以及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郁翻译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时把“多余人”翻译为“零余者”)等等。而在文学史上现代作家们还创造了与此相似却又与之区别的另一种“多余人”形象,如穷困潦倒于社会生活最底层、早已泯灭了“学而优则仕”等理想的孔乙己(孔乙己)。而师陀笔下的说书人,也是一位读书人,从为之下葬的人所说的“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两句话,可以想象他也是知识分子,拥有过很多书,而且肯定读过;他在大量阅读古典小说、话本、拟话本的基础上,自编自演而成为说书人的。这位“说书人”的形象,无疑是现代文学史第二个十年间又一位“孔乙己”的艺术形象。 从生病到病重到死亡这个动态过程的描写,它固然是为了渲染说书人故事的悲情性,同时死亡过程的强调与完整言说,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对生命价值说书人的文化价值的叩问,是为了不断地反拨社会认识价值与文化意义的价值。换句话说,说书人是一个文化符号,这位有着古典文化与评书艺术文化标识的说书人之死亡,无疑是时代的悲哀、社会的悲哀,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悲哀。 鲁迅先生曾经对孙伏园先生说过:“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也就是说,咸亨酒店之里与之外的所有人顾客、掌柜、小伙计、小孩子等对孔乙己的“凉薄”,都把他当成嘲弄与取乐的对象,竟然毫无同情与怜悯之心。而对他施以同情怜悯的,唯有作者的鲁迅。揣摩说书人作者的态度,毫无疑问是受鲁迅的影响,也是大体上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同情怜悯说书人的,也只有师陀。 五、说书人形象与孔乙己形象的比较。 说书人与孔乙己有很多相似之处。外形相似:孔乙己“青白脸色”,穿又脏又破的“长衫”,说书人“脸很黄很瘦”,“穿一件蓝布长衫”。处境、职业相似:皆因穷困而潦倒,孔乙己以替人“抄书”糊口,说书人以给人“说书”为生。结局相似: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了腿,“用手”走路,形容极惨,“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可以想象,最后他不是饿死就是病死;说书人最后也是死于贫病,抬去下葬时的情状目不忍睹:“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骤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而这些种种相似集中到一点,则是本质上的相似,即都是旧时代旧社会被凉薄、被损害、被遗弃的“多余人”。 七、说书人所反映的社会环境 作者含蓄地展现了一幅混乱的社会画卷:以“说书人”为代表的底层民众困顿不堪、难以为生;赏钱由三个到五个制钱,到后来制钱绝迹,以及对讨赏钱场面的描述,反映了物价飞涨的经济现状。 读者通过说书人悲惨命运的叙事之后,自然会追问他为什么没有结婚生子?为什么满腹故事(历史与文学方面的学问)却贫病交加而死无棺木?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归结于他的贫穷;而在实质上,这些问题追问着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对立,追问着“他人”的存在是“苦命人”的“地狱”。因此,这篇小说是作者对中国20、30年代军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