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席勒“游戏说”美学探析.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席勒“游戏说”美学探析.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席勒“游戏说”美学探析.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席勒“游戏说”美学探析.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席勒“游戏说”美学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吉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游戏是人类生存中的普遍现象,正如荷兰著名学者赫伊津哈所说, 文化是在游戏中产生并以游戏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因此,游戏成为了许 多思想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而德国美学家席勒就是在前人尤其是康德 “游戏 概念的基础上,围绕艺术本质这一主题,以一种新的理论思维 模式和理性视野开启了游戏理论的新视角,成为了西方美学史上对“游 戏”进行专门研究之第一人。 席勒“游戏说 拥有深厚的哲学基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尤其 是康德的“游戏 概念对席勒影响很大。康德通过“想象力和知性的自 由游戏 来解读美和美的艺术,强调主体性的自由,这成为了席勒“游 戏说”的源头。席勒虽继承康德的“游戏说”,但并不盲从。他克服康德 的主观片面性,使之更加客观化、现实化,并且大加拓展和丰富,从而 使之成为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 席勒认为,自由分“非审美自由和“审美自由”,相应地,游戏也 就分为“自然的游戏和“审美的游戏”,而审美的游戏才是真正的游戏。 他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对立又相联系的因素状态和人格,它们使人 产生了感性本性和理性本性。感性本性需求绝对的现实性,理性本性需 求绝对的形式性,而人为了完成这两项任务,必会受到两种冲动的驱使, 即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而二者无论哪一方都会把人引向“歧途”,只有 二者相结合的产物游戏冲动才会使人成为完整的人,才能实现美。 学术界一种观点认为,席勒“游戏说 是艺术起源论,但从他的论 述中不难发现,他的“游戏说属于艺术本质论。 席勒“游戏说 虽贡献巨大,但不是终点。后世的美学家仍不断探 究这一论题,伽达默尔便是突出的一位。伽达默尔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进一步发展了“游戏理论。席勒认为游戏的主体是游戏者,而伽达默 尔却坚持应是游戏本身。席勒并不重视游戏观赏者的积极作用,而伽达 默尔却把观赏者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 席勒“游戏说 的主要不足,在于强化了“游戏”的社会功能,而 弱化了“游戏”的自主性。 关键词:席勒,游戏说,审美游戏,艺术本质论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p l a yi ss o m e t h i n gn o r m a lf o rh u m a nb e i n g s j u s ta st h ef a m o u sd u t c h s c h o l a rj h u i z i n g ap u ti t ,p l a yi s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fc u l t u r et h a th a sa l w a y sb e e n i ni t h e n c e ,i ti sp l a yt h a th a sb e c o m et h ef o c u so fm a n yt h i n k e r so fw h o m s c h i l l e ri st h ef i r s to n ei nt h ew h o l ew e s t e r na e s t h e t i ch i s t o r yt h a th a s s p e c i a l i z e d i ni t b a s e do nk a n t st h e o r yo fp l a ys c h i l l e rf o c u s e so nt h e e s s e n c eo fa r ta n dt h ep l a yt h e o r yf r o man e wp e r s p e c t i v eb ya d o p t i n gan e w w a yo ft h i n k i n g h e a v i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 t h e o r i e so fm a n yf o r e r u n n e r s ,a sp l a t o , a r i s t o t l ea n de s p e c i a l l y k a n t ,s c h i l l e r sp l a yt h e o r y h a sa p r o f o u n d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b a s i s t h r o u g ht h ef r e ep l a yo fi m a g i n a t i o na n ds e n t i m e n t s , k a n ti n t e r p r e t sb e a u t ya n da e s t h e t i c sa n d l a y ss t r e s so nt h ef r e e d o mo ft h e s u b j e c t t h a ts e r v e sa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 s c h i l l e r st h e o r yo fp l a y h o w e v e r , s c h i l l e ri sn o tj u s ta no b e d i e n td i s c i p l e h ei m p r o v e sk a n t ss u p e r f i c i a l i t yb y m a k i n gi tm o r eo b j e c t i v ea n dm o r er e a l i s t i c a n df u r t h e r m o r es c h i l l e ra l s o e x p a n d sa n d e n r i c h e sk a n t st h e o r yb ym a k i n gi tm o r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 a c c o r d i n gt os c h i l l e r , f r e e d o m f a l l si n t ot w op a r t s :n o n a e s t h e t i c f r e e d o ma n da e s t h e t i co n e t h e r e f o r e ,a c c o r d i n g l yp l a yi sm a d eu po ft w o s e g m e n t s :n a t u r a lp l a ya n da e s t h e t i cp l a y , w h i c hi st h er e a lo n e h eb e l i e v e s t h a tm a ne m b o d y st w o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a n di n t e r d e p e n d e n ta s p e c t s ,t h a ti s ,s t a t e a n dt e m p e r a m e n tt h a tt r i g g e ro u te m o t i o n a ln a t u r ea n dr a t i o n a ln a t u r e e m o t i o n a ln a t u r ei ss o m e t h i n gr e a l i s t i cw h e r e a sr a t i o n a ln a t u r eu n r e a l i s t i c s o h u m a nb e i n g sa r ea l w a y so b s e s s e dw i t ht h et w oi m p u l s e s ,e m o t i o n a lo n e sa n d r a t i o n a lo n e s o n l yi fm a nw e r eg u i d e db yt h et w on o tb yo n eo ft h e m ,p l a y i m p u l s e sc o u l d m a k eh i mb e c o m ei n t e g e r a l ,a n dt h ep l a yc o u l do n l y b e r e a l i z e db yb e a u t y s o m es c h o l a r sh o l dt h a ts c h i l l e r sp l a yt h e o r yb e l o n g st ot h et h e o r yo f a r t so r i g i n b u tf r o mh i ss t a t e m e n tw ec a nc o n c l u d ei tb e l o n g st ot h a to fa r t s 一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一一 e s s e n c e s c h i l l e r sp l a yt h e o r ys e r v e sa sam i l e s t o n eb u tn o tt h et e r m i n a l m a n v a e s t h e t i s t sa r es t i l l w o r k i n go ni t ,a m o n gw h o mg a d a m e rs t a n d so u t h e b r i n g so u tm a n yn e wi d e a s ,a n dg i v e saf u r t h e r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p l a yt h e o r y s c h i l l e rh o l d st h es u b j e c to fa p l a yi st h eo n ew h op l a y si t ,w h e r e a sf o r g a d a m e rt h es u b je c ti st h ep l a yi t s e l f a l s o ,s c h i l l e rd o e sn o t l a ym u c hs t r e s s o nt h ea c t i v er o l eo ft h ea u d i e n c e ,b u tg a d a m e re m p h a s i z e si t s i m p o r t a n t p o s i t i o n j n l ew e a kp o i n to fs c h i l l e r s p l a yt h e o r yi st h a ti te n h a n c e st h es o c i a l f u n c t i o no f p l a yw h e r e a su n d e r m i n e si t ss u b je c t i v i t y k e y w o r d s :s c h i l l e r , t h e o r yo f p l a y , a e s t h e t i cp l a y , t h e o r yo fa r t se s s e n c e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 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 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感谢。 签名: 1 匐塑麴 日期:矽p ,年多月2 e 7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内蒙古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内蒙古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 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 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也遵守此规定。 签名: 圆联识导师签名:者绣矿j 4 日期:刀口r 年多月2 多日 引言 引言 自1 8 世纪末康德提出游戏论的艺术思想以来,艺术游戏论的思潮在西方一直延 绵不断,从2 0 世纪后半期,这股思潮更是日趋热化。而针对任何一种学说,不论其 兴盛也好冷却也罢,解析其“神经中枢 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把矛头指向了席勒,即 对“游戏 进行专门研究的第一人。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稳固席勒美学理论大厦,必 须夯实“游戏说”这根项梁柱。艺术本质这一久远的主题,从古希腊柏拉图丌始,它 便在西方美学史这个大舞台上展现它的翩翩风采,并且一直是那么引人注目,这是因 为它是进行文艺理论研究必须率先解决的最基本问题。而席勒“游戏说 在继承康德 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围绕艺术本质这个主旋律,以一种新的理论思维模式和理性视野 开启了游戏理论的另一个视角。 近年来,在西方文坛的影响下,我国也掀起了一股“席勒热 ,让在文坛上冷却 了4 0 余年的席勒又燃烧起来。针对席勒“游戏说 的研究,有以席勒基本思想为根 基进行剖析解释者,更有通过转换思维方式来拓展视域而深化席勒“游戏说”者,也 不乏对席勒“游戏说”驳斥抗拒者,但多是把它作为论述某论题的一部分,而对席 勒“游戏说进行详尽研究的专论却凤毛麟角,这不得不属一种遗憾。当然,有一些 颇具影响力的研究者的成果不容忽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董虫草艺术与游戏, 该书总体论述了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其中讲述了“游戏说 的产生及其发展脉络,视 角新颖,富有极强的继承性;许共城的艺术与游戏,选择独特的切入点,从“游 戏的不同类型看艺术本质,从而阐明了艺术与游戏的关系。此两部著作虽非专门针 对席勒“游戏说 进行评论,但也是研究席勒“游戏说”必考的资料。另外,一些从 西方文艺学角度论及席勒“游戏说 的美学史著作也值得我们关注,如:汝信论西 方美学与艺术、蔡仪西方美学史概观、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朱立元西 方美学通史、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等。这些著 作运用概述的方法记述了席勒的生平、思想历程、主要作品等内容,虽稍显简略,但 点面俱全且脉络清晰、承接紧密,对了解席勒基本情况,准确把握席勒思想,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席勒“游戏说 为研究对象,试将其还原到具体语境中进行论述,沿着其 发展轨迹,揭示其理论创建之因,溯清其哲思渊源,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入席勒 “游戏说”的核心;并通过与现代极具影响力的理论家伽达默尔“游戏说”进行比较, 力求使其理论内涵更为明晰,尽可能客观、全面地彰显席勒“游戏说 的耀眼之处和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瑕疵之点。由于席勒“游戏理论本身的深奥,加之以其为研究对象进行专论的著作 为数甚少,只限笔者目前学力,对此选题的把握、论述惟恐难以从心,故只为大胆尝 试,以求教于方家。 本论 一、席勒“游戏说”的基础 ( 一) 席勒“游戏说”的理论基础 “游戏”这个让人一看到便在脑海中浮现出轻松的娱乐感的概念,被许多哲学家、 美学家当作阐释自己哲学思想、美学理论的工具,故而衍生了“游戏说。从古希腊 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虽然只是提及并没有作过多的解释,但是已有了游戏理 论的雏形。直到康德注意到它,虽没有对“游戏”做专门的论述,但提升了“游戏” 的地位,把它作为阐释艺术性质的工具。发展到席勒才对“游戏”作了专门研究,形 成了“游戏说 。席勒把“游戏 一词融入其美学思想,用“游戏”来解析艺术,寻 求“救世”之道,独树一帜地把常人眼中非正式、娱乐的活动与抽象、严肃的理论联 系在一起。用具体展示了抽象,用浅显演示了深奥,用熟悉代替了陌生,用通俗解释 了文雅。 1 古希腊美学家的雏形“游戏”理论 “游戏说”虽真正源于康德,可实际上在古希腊时期已有涉及。 柏拉图曾在法律篇中说:“那么以快乐为我们判断的惟一标准只有在下列情 况下才是正确的,一种表演既不能给我们提供有用性,又不是真理,又不具有相同的 性质,当然,它也一定不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坏处,而仅仅是一种完全着眼于其伴随的 魅力而实施的活动当它既无害又无益,不值得加以严肃考虑的时候,我对它也使 用游戏这个名字。【l j 不难看出,柏拉图已经意识到有一种堪为“游戏 的表演。 这种表演没有实际用处,既无害又无益,只能给人“快乐 。这就是说,柏拉图已经 把某种无利益却使人愉悦的表演活动比作了游戏。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谈到“幸福 时提到“游戏。他说:“对每 一个人来说,符合他固有品质的活动是最可选择的,而对高尚的人来说,符合德性的 行为是最可选择的。所以,幸福决不在游戏中。一生勤勤恳恳,含辛茹苦,说什么是 为了游戏,岂不荒唐。正如所说,我们为了他物而选择一切,只有幸福却不是,它本 2 一、席勒“游戏说”的基础 身就是目的。把严肃的工作说成是为了游戏是愚蠢的,未免太幼稚了。阿那哈尔西说 得好,游戏是为了严肃地工作。游戏似乎是种休息,由于人们不能持续不断地工作, 所以休息。休息并不是目的,它为了现实活动而出现。从而,幸福生活可以说就是合 乎德性的生活。幸福生活离不开勤劳,但却不在游戏之中。1 2 1 在这里,亚罩士多德 是要强调幸福不是游戏,但却指出了游戏的两个特征:游戏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一种 休息;游戏本身是无目的的。 同时,亚里士多德讲到:“学习绘画也并非为了在私下的交易中不致出差错;或者 在各种器物的买或卖中不致上当受骗,而毋宁是为了增强对于形体的审美能力。【3 l 他 认为绘画与日常事务毫无关系,它作为艺术的一部分,本身没有实用和求知的作用, 只在于让人审美。这里,亚里士多德看到了艺术与游戏的共性:它们都不是严肃的, 因为它们都没有特殊的目的,不涉及实际利益。它们可以使人放松,给人愉快感。 在古希腊的哲学家那里,“游戏”并没有被过多的解释,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般只是在说明文艺的社会作用与人的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时稍加提及。他们作为讲究 实用的教育家,常常把无用的游戏看作使人懈怠和败坏道德的事,并且试图以一切方 式阻碍儿童参加游戏,认为这种无用而危险的活动只有被置于某种有益的目的之下, 才能找到为其辩护的理由。而这类“目的是很多的:重视身体训练的人,例如军人 和农夫,只愿重视那些强身健体的游戏;想让儿童通过感官和手的训练准备某种实际 职业的人,如技师和手工艺者,则把感官游戏和技能游戏视为是最有价值的;学者认 为棋艺是游戏活动的精华,因为下棋可以训练理智;而政治家和官吏则特别强调在下 棋时,个别必须服从整体,边玩边能学会如何统治或适应社会。总之,他们都想使游 戏服从自己特有的利益。因此,虽然儿童都应当游戏,但除了还不到入学年龄者之外, 都应当尽可能完全不游戏,因为这是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即使儿童游戏,也至少应当 是参加“有益的 游戏,从中能够学到某些东西。于是人们就发明和创造出一些有倾 向性的游戏,这些游戏设想得很美妙,只可惜它们有一个缺点,就是儿童根本不喜欢。 2 康德的“游戏”理论 ( 1 ) 康德“游戏 理论的基本思想 康德实际上并没有专门论述“游戏”,而是在分析艺术和审美活动时引入了“游 戏”概念。康德一生沉思着两个主题:自然与人。面对“人 ,康德最关注的是伦理 道德和心灵机能。康德在批判美学中,先从人的主体能力出发,考察认识能力的各个 方面,从人的情感谈到美感。在他看来,美感是由事物的形式所引起的情感,其媒介 即是外部感官的感觉。这种纯形式的感觉产生的美感,是无利害、无概念、无目的和 3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必然可普遍传达的愉悦。但是,为什么有的形式能引起美感,有的则不能呢? 这又取 决于主观,“涉及到纯粹判断力在审美判断中的先天原则 【4 1 。实际上,美是一种合 乎主观目的性即合乎先天判断原则的愉悦,只有形式符合主观的先天原则, 才能唤起主体的情感,才能产生美的愉悦。 康德把美分成纯粹的美和依附的美,艺术美主要是后者。艺术美是对一个事物的 荚的表现。作为审美的艺术,不是把感官感觉,而是把反思判断作为准绳于在美的艺 术旱,要求有想象力、知性、鉴赏力等。不过,“美的艺术作品里的合目的性,尽管 它是有意的,但却不显得是有意的;就是说,美的艺术必须看起来像是自然,虽然人 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这就意味着它就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康德说:“诗人预告的 只是一种娱乐性的理念游戏,但它却为知性提供出如此多的东西,就好像他本来就只 是有意在促进知性的事务似的。,【6 】诗的艺术用它随意产生的幻想做游戏,促进了“想 象力按照形式而与知性法则相一致的游戏 【7 j 。、 在康德对美感产生的过程的描写中,主体的心意能力对对象的纯粹的形式进行加 工时,引起了想象力在没有概念和理性的任务要求下的自由活动。使得想象力与知性 处于和谐一致的状态。而这种想象力与知性的和谐统一的状态与由主体的诸先验机能 所加工构造出来的对象的表象是相契合的,这就唤醒了主体愉快的情绪,这时这个对 象便成为了美的对象。 康德在“知性与想象力的自由和谐的游戏”这一表述中,用“游戏 来表明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所呈现的自由特征:不受现实条件制约、不考虑实际的利害关系;通过 把“游戏作为具体实际活动来比拟想象力、知性、主体所构建的表象之间的关系。 以“游戏”的特征来形象地描述主体心灵机能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状态,也就是说心 灵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活动就像他们是在做游戏。 因此,知性与想象力的“游戏,不仅有对审美主体的主观心态的刻画,即没有 外在功利目的的束缚和影响,因此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就像游戏者游戏时的心态一样自 由和愉悦;同时,也是用来比喻在审美活动发生过程中,主体心意机能之间以及心意 机能与对象的纯形式之间的活动就像在做游戏( 知性、想象力、对象的形式之间的游 戏) 。所以,在“知性与想象力的自由游戏中,“游戏的概念不但强调审美主体的 主观心态,同时描述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发生时,主体心意机能的活动状态。这里 不仅涉及到游戏主体的状态,也涉及到了游戏活动本身的活动规律和特点。 人们关于“游戏 的最普遍也最可靠的共同经验的观点就是自由感,经验层次的 自由是一种直觉上的自由感,而理论层次的自由则是理论家们对自由的理性解释。康 4 一、席勒“游戏说”的基础 德的自由论的游戏说与人们关于“游戏”的公共经验的观点是相符合的,易被人们所 接受,其合理性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并且用目的的内在性来解释游戏的自由性也合乎 逻辑,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虽然康德本人在讨论美和美感的问题时,对“游戏”本身并没有进行更多的阐释, 但他借用“游戏 概念对美和美感的特征进行描述,以及将不同的艺术活动看作是人 的不同游戏,无疑在美学史上开辟了用“游戏”这一概念阐释问题的先河,启发了后 来的思想家在美学研究中对“游戏”的深入认识与思考,并借用它来阐释问题。在这 一点上,虽然与“游戏”本身的内涵和特征有着必然的联系,但同时也与康德的影响 分不开,席勒的“游戏说”理论就是如此,席勒本人也说,他的观点继承于康德。 康德理论如“哥白尼式的革命 ,因为他把主体性即人的理性作为认识论本体论 的基石,将人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完成了以人为主体的哲学探索,这是哲学、 美学领域中的一次重大飞跃。他的美学如他的整个批判哲学一样,在美学史上具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他以“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 来解释美和美的艺术,突出主体性 的自由,启发后来的美学家从游戏的自由性角度探讨艺术问题,最先受他影响者当属 席勒。 ( 2 ) 康德对席勒的影响和席勒对康德的超越 席勒的主要美学著作给克尔纳论美的信、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和美育 书简,都是紧跟康德判断力批判的步伐而写成的。可以说,它们基本上都是以 康德的美学范畴为出发点的,康德的许多观点深深地影响着席勒。康德既不同意唯物 主义的物质至上,又反对唯心主义的意识第一。他认为物质和人的认识能力一样重要, 其承认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东西、某种自在之物与我们的表象相应存在的同时,也宣称 这个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超验的。康德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希望能够找到一座沟通二者的桥梁,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 系中。康德以先验论为前提,从人的主观条件出发去分析和探讨美的本质,但忽略了 美的客观存在性,这一点决定了主观唯心主义在他的理论中占据了支配的地位。在其 判断力批判中,他写道:“没有对于美的科学,而只有对于美的批判,也没有美 的科学,而只有美的艺术。因为谈到对美的科学,那就应当在其中科学地、也就是通 过证明根据来决定某物是否必须被看作美的;因而关于美的这个判断如果是属于科学 的,它就绝不会是鉴赏判断。 喁慷德认为美是无法被准确定义的,只能是对其进行 评价。而且,对于最为真实的科学来说也不存在美丑之分,只有那带有情感的艺术可 以分出美丑,所以康德不承认科学的美存在,也明确地否认美的科学存在。还有,在 5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康德看来,审美判断不是为了求得知识,也不是为了确立什么道德的标准,而只是一 种感情的判断,这种判断力在教育人的过程中起着某种特殊的作用。他写道:“美的 艺术和科学通过某种可以普遍传达的愉快,通过在社交方面的调教和文雅化,即使没 有使人类有道德上的改进,但却使他们有礼貌。”【9 慷德一方面企图把审美活动与认 识、实用、伦理等活动区别开来,从感性与理性、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揭示审美 判断力的功能和特点;另一方面,却又正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对于审美心理活动状态进 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从而说明这种活动对于培养文明人的特殊意义。正如朱光潜先生 指出的:“康德在哲学上所揭示的自由批判的精神,他的本体与现象,理性与感性等 对立范畴的区分,以缓:他把美联系到人的心理功能的自由活动和人的道德精神这些基 本概念,都成为席勒美学思想的出发点。 1 0 l 朱光潜先生又指出:“但是康德把一些对立概念虽然突出地揭示出来而未能达到 真正的统一,以及他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去解决美学问题,都是席勒深为不满而力求 纠正的。席勒并不是康德的恭顺的追随者,他不但发挥了康德的一些观点,而且在一 定程度上纠正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在德国古典美学发展中,他做了康德与黑格尔 之间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他推进了由主观唯心主义到客观唯心主义的转变。,1 1 1 j 可见, 席勒对康德的继承是有选择的,而并非盲目的,他于1 7 9 3 年2 月1 1 日在给朋友费舍 旱赫的信中曾写道:“我的关于美学的讲稿使我深入到这个复杂的领域。而为了不再 盲目地追随康德,迫使我不得不合理地理解他的理论。我确实趋向建立一种客观的趣 味标准来推翻康德认为这种标准似乎是不可能的观点。 l l2 j 席勒与康德的关系确实非 同一般,在另一个地方席勒又曾写道:“你使我花费y - 十年:领会你十年:摆脱你, 又是一个十年。”【1 3 】所以,席勒在受到康德巨大影响的同时,又克服了康德哲学和美 学的主观片面性,从而超越了康德。他同康德一样,也把人性分成感性和理性两部分, 但康德却把人( 自我) 设定在遥远的彼岸,成为一种理想、一种期待,席勒无疑不满 意康德对“自我”的这种消极和静态的解释,他把人同一定的环境联系起来,从而把 这一观点更具体化、现实化了。 ( 二) 席勒“游戏说”的现实基础 如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一样,任何理论都孕育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席勒“游 戏说”也不例外。 1 席勒“游戏说 提出的社会背景 席勒当时所处的社会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切都烂透了”。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 仍在做垂死挣扎,资本主义发展又严重受阻。用席勒的话说,就是“如今是需要支配 6 一、席勒“游戏说”的基础 一切,沉沦的人类都降服于它那强暴的朝下。有用是这个时代崇拜的大偶像,一切力 量都要侍奉它,一切才智都要尊崇它 f 1 4 】。此时,国家和教会、法律和习俗已经分裂, 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和报酬相互脱节,它们被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 断片上,人也变成了一个断片。技术占领了艺术与哲学的领域,国家统治和社会分工 使人性完全扭曲。下层阶级肆无忌惮的冲动驱使他们满足无度的需求;上层阶级懒散 和蛮横的特质,使得文明没有给人类带来自由,反而发展出愈来愈多的贪婪。害怕失 去的恐惧抑制了上进的热情,逆来顺受式的生活准则成为人们最明智的选择。正是这 一切使席勒看到了时代的精神只是徘徊于乖戾与粗野、不自然与纯自然、迷信与无信 仰之间,这种状态虽然暂时被抑制,但也仅仅是坏事之间的平衡,现代人已经丧失了 人性的和谐。他们在自己身上建立起一个主宰,让一种能力支配自己。要么是过分旺 盛的想象力把知性辛勤开垦的园地变成一片荒芜;要么是抽象的知性毫不留情地扑灭 想象的火焰。在这种情况下,人变成了一个抽象物,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单个的主体, 不是完整的富有个性的人,而只是一个个碎片,社会也只是由这些碎片所组成的阶级。 “我们看到,不仅是单独的主体,就是整个阶级的人也只是发展他们天禀的一部分, 而其余的部分,就像在畸形生物身上看到的那样,连一点模糊的痕迹也看不到【l5 1 , 所以现代人的发展是片面的,他以牺牲多种能力为代价来发展一种能力,以牺牲人性 的完整和谐获得某种技能的片面进步。基于这种社会混乱状态,席勒主张只有摆脱现 实,采取超现实的方式才能恢复人的完整性,才能打碎那个如精密机械化的运转机器 般的社会文明形态。他认为只有通过美与艺术改造的灵魂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达到 游戏冲动的状态,最终恢复人的完整性,建立一个真正的和谐统一的社会。 2 完美人的追求与“游戏说”的提出 相较于席勒对现代人的失望和灰心,他对于古希腊时代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 认为那是个人性和谐的黄金时代。在那个时代“他们既有丰富的形式,同时又有丰富 的内容,既善于哲学思考,又长于形象创造,既温柔,又刚毅,他们把想象的青春和 理性的成年结合在一个完美的人性里 【l 引。在那里,感性和理性没有被严格的区分, 没有任何外力通过划定它们各自的界限使它们相分离。虽然理性同样被重视,但思考 并非是虚无缥缈的;虽然理性也把一切区分得极为精细,但并没有破坏人性的完整。 希腊人不仅内在地体现出了和谐,表现在外在生活上亦如此。在希腊国家里,每个个 体虽然享有独立的生活,但在需要时又能结成整体,个体的独立性绝不会排斥社会整 体的存在,社会整体也不会用它的巨大身影吞噬掉个体,由此构成了古希腊社会的和 谐。古希腊人在昊天旭日之下与干净自由的自然融洽相处,他们的想象方式、感情念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度、风俗习惯亲密地接近纯朴的自然。而现代人看似一切出于自然,却个个孤立,相 互之间毫无关系,好像只是固定在一部周而复始向前运转的机器上的一个个独立的零 件,因此现代人应该而且必须忠于自然并且更加热爱自然。希腊人的这种自然本性正 是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体现,是事物按规律无拘无束成长的状态体现,而非现代人那 死板、机械的生存模式。席勒认为现今如想重拾已遗失的自然只有靠艺术,寻回曾是 我们的而现已遗失但将来必拥有的自然。 综上所述,席勒所说的希腊时的“自然 本质就是自由,而“游戏 的实质也是 自由。所以席勒对古希腊时代自然的向往实际上就是对那游戏式的生存状态的渴望。 他希望通过艺术重拾自由,使人性重回游戏状态,重新实现人的完整性。然而席勒虽 推崇希腊人时代,并非是要使现代人回归希腊时代。因为希腊人的人性尽管完美但却 是一种静止的和谐,不能进一步提高,用席勒的话说就是“只有一定程度的清晰能与 一定程度的丰富和热度共存 【1 7 】,如果他们再向前发展,达到更高程度,必然像现代 人一样放弃他们本质的完整性。故而席勒承认希腊人在个体上的完美,但在整体上现 代人应该更具优势。因此在现代人人性分裂的基础上达到人性的和谐,才是席勒真正 追求的社会进步的目标。 二、席勒“游戏说 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性质 ( 一) 席勒“游戏说 的基本思想 席勒“游戏说”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两种游戏”的理论中。因为在 席勒眼中自由有两种,即“非审美自由一与“审美自由 :相应地,他眼中的游戏也 有两种,即“自然的游戏 与“审美的游戏 。 1 自然的游戏 何谓“自然的游戏呢? 这种游戏应该是一种有自由又非完全自由的生命活动。 那么,这种游戏及其所具有的自由的性质到底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来看看席勒对于这 种游戏的更为具体的论述。他说:“当然,自然赋予无理性动物的也多于它们的最低 需求,并在它们那阴暗的动物生活中撒下一线自由的微光。狮子在不为饥饿所迫、又 没有别的野兽向它挑战的时候,它闲着不用的精力就要给自己创造一个对象;它那雄 壮的吼叫响彻沙漠,在这无目的消耗中,它那旺盛的精力在自我享受。昆虫在太阳光 下飞来飞去,自得其乐;就是我们听到的鸟儿发出的悦耳的啼鸣,也肯定不是欲求的 呼声。无可否认,在这些动作中有自由,但不是摆脱了所有需求的自由,而是摆脱了 8 二、席勒“游戏说”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性质 某种特定的、某种外在的需要的自由。如果动物活动的推动力是缺乏的,它就是在工作; 如果这种推动力是力的丰富,就是说,是剩余的生命刺激它行动,它就是在游戏。”川 在此我们看到,席勒将生命活动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劳动与游戏。其中,劳动是生物 体得不到充足物质材料的供给而进行的谋求这些物质的活动;而游戏则是在生命力满 足了生存的基本需要后有了剩余而引起的生物体对于生命力的自我表现与自我欣赏 活动。席勒此处所谈论的游戏正是“自然的游戏”,而非其他游戏。因为在席勒眼里, 自然非人为所为,人为是指人凭借理性而有意为之,也就是说,自然是与人为相对的, 那么自然也就不是凭借理性而存在的事物。席勒将理性看作是人所特有的,因而人为 也就是有理性且理性起作用时的人及其行为,而此外的一切都属于自然。具体地说, 席勒眼中的“自然 包括:1 ) 不可能有理性的非生物及其行为;2 ) 在席勒看来有理 性的人以外的其他生物及其行为;3 ) 理性未起作用时的人及其行为。 我们看到,上述引文中谈到的活动主体“无理性的生物”正是席勒眼中的一 种自然事物,它们的游戏就应该属于“自然的游戏”。由于席勒将游戏限定在生命活 动的范围内,因此对理性未起作用时的人的游戏也只是给予了字面上不同于“自然的 游戏”的另外的名称而已。于是,他所说的“自然的游戏 实际上就是“无理性的生 物”的游戏。可以看出,席勒看待“自然的游戏”的视野是比较宽广的。因为在他眼 罩,“自然的游戏”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而不是动物才有的,植物也同样有游戏的 行为。如:他认为植物的根、枝、花、叶等过于繁茂的生长现象也是一种游戏,这种 生长现象超出了植物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因此可以看做是植物对于自身过剩生命力 的自我表现现象也即植物的游戏。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席勒的“自然的游戏 不仅仅 是指动物的游戏也包括植物的游戏。所以把席勒关于“自然的游戏”的观点表述为“无 理性生物的游戏”是再准确不过了,这是因生命力过剩而产生的对于生命力的自我表 现活动。 可以说,席勒主要是根据活动是否自由来判断一种活动是否在游戏,并根据自由 的性质来区别游戏的类型。那么,从自由的角度看,“自然的游戏”的性质又如何呢? 由前面引文我们看到,席勒一方面承认这种游戏具有“摆脱一定的外在需求的自由”, 一方面又指出这种游戏还是要受“过剩的压迫”。也就是说,在席勒眼里,这种游戏 在不受物质“需求的压迫 时是自由的,但在需要受生物体内部“过剩的压迫时又 是不自由的。所以这种游戏是既有自由又不完全自由,也就是说,这种游戏的自由还 是有限的或说是相对的。这样,从自由与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席勒关于“自然的游 戏”的观点表述为:“自然的游戏 是“无理性的生物 在不受物质“需求的压迫” 9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但仍要承担内部“过剩的压迫 的情况下具有一定自由性的生命活动。 2 审美的游戏 ( 1 ) 两个因素、两种物理要求、两项任务 席勒认为人身上有两种相互对立而且又相互联系的因素:人格和状态,也就是理 性本性和感性本性的体现。前者是主体,是理性形式,是持久不变的,用席勒的话说, “人格是在永远保持恒定的自我中显示自己的,而且只在这种永远保持恒定的自我中 显示自己,它是不能变的”【1 9 】;后者则是对象,是感性材料。是变化无常的。人 格与状态不存在因果关系,各自有着不同的根据,即“自由 和“时间。正如“我 们存在,并不是因为我们思考、愿望、感觉,也不是因为我们存在,我们才思考、愿 望、感觉。我们存在,是因为我们存在;我们感觉、思考和愿望是因为在我们之外还 有些别的存在【2 0 1 ,人格存在于自我中,且没有开始,没有变化,可以是超时间的; 而时间是时时变化,且必须在人格中开始,因为变化的东西必须有一个不变的基础。 所以人格在状态的变化中保持着不变,状态在人格的不变中时刻变化,二者虽在理想 人性中是同一的,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却是分离的。人的感性本性需求绝对的现实性, 要把一切只是形式的东西转化为物质和材料,以保持状态的变化:理性本性需求绝对 的形式性,要把物质的存在形式化解于自身中,维持人格的不变。所以,为了不仅仅 作为物质而存在,人必须赋予质料以形式,而为了不仅仅作为形式而存在,人就必须 给予他身上的形式以现实性。 ( 2 ) 三种冲动 人为了完成两项任务:使身内的必然规律转化为现实;使身外的现实服从于必然 规律。这两项任务定会受到两种力的驱使,从而在人的身上产生两种冲动:感性冲动 和形式冲动。感性冲动由人的物质存在或说由人的感性本性产生,它要把人放在时间 的限制中使人变成物质,所以感性冲动最大程度地限制着人的自由:形式冲动来自人 的绝对存在,或说来自人的理性本性,它使人得到自由,使人的不同表现得到和谐, 在千变万化的状态下保持人的人格。乍一看,两种冲动是彼此对立、截然相反、互相 矛盾的,人性的统一性完全被它们所破坏,好似根本不会有能够调和二者的第三者。 实际上,这两种冲动虽然矛盾,但它们不在同一对象之中,不会相互碰撞,产生冲突。 感性冲动要求变化但它不要求把变化延伸到人格领域,并且不要求原则的改变;形式 冲动要求保持永恒的稳定统一,但并不要求状态也固定不变,并且不要求同样的感觉。 因此,说它们本质上是对立的,是不对的。要想解除它们自身的误解,就要规范各自 的范围,这样问题才不会出现了。但并不是说规范二者的“行为”,人就只具有其中 1 0 二、席勒“游戏说”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性质 一种因素即可,否则,人将不是作为纯粹的自然人以感觉支配原则,成为“野人”【2 1 】; 就是作为纯粹的理性人用原则来摧毁情感,成为“蛮人”f 2 2 1 。 因此,只有具有完整的性格,才是有教养的人。只有两个冲动结合在一起活动而 形成的一种既意识到自身的自由又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既感觉到自己是物质又认识到 自己是精神、既有变化性又有恒定性的新冲动,人才能够完满实现其本性,席勒把这 种新冲动叫做f 游戏冲动 。之所以如此命名,原因是他认为:“语言的用法完全证明 这个名称是正确的,因为它通常用游戏这个词来表示一切在主观和客观上都非偶 然的、但又既不从内在方面也不从外在方面进行强制的东西。在美的关照中,心情处 在法则与需要之间的一种恰到好处的中间位置,正因为它分身于二者之间,所以它既 脱开了法则的强迫,也脱开了需要的强迫”田】。席勒指出,在人的活动中,会出现感 性与理性互相合作从而使人的感性与理性需要都得到满足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 在客观上还是要受感性与理性需要的双重压迫的,但由于这时出现了感性与理性之间 的“协调”即“和谐 ,人在主观上却会对这种活动感到自由。这是因为和谐会让人 产生一种所涉及的各方相依互补而又互不牵制的心理上的自由感。当人的注意力集中 在因自身内部的和谐而带来的自由感之上时,人就会暂时忘却或感受不到客观上仍然 存在的双方各自的需要所给人的压迫,这样人对感性与理性相和谐的活动就会只感到 自由而不会感到不自由。有必要指出的是,这种因人自身内部的感性与理性的和谐而 产生的自由感正是兼具感性与理性的人所能拥有的唯一自由。由此,人的感性与理性 相和谐并因而让人感到自由的活动正是兼具感性与理性的人的游戏活动。我们看到对 于兼具感性与理性的人来说,他自身内部的和谐就是他的自由之因,而他要求自己成 为一个有序整体的需要又是他的和谐之因。席勒才将这种需要称为“游戏冲动”。 因为“感性冲动要从它的主体中排斥一切自我活动和自由,形式冲动要从它的主 体中排斥一切依附性和受动。排斥自由是物质的必然,排斥受动是精神的必然。因此, 两个冲动都须强制人心,一个通过自然法则,一个通过精神法则。当两个冲动在游戏 冲动中结合在一起活动时,游戏冲动就同时从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强制人心,而且因 为游戏冲动扬弃了一切偶然性,因而也就扬弃了强制,使人在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都 得到自由 1 2 4 1 ,而人此时的感觉正如席勒那个著名的例子所描述的“当我们怀着情欲 去拥抱一个理应被鄙视的人,我们痛苦地感到自然的强制;当我们敌视一个我们不得 不尊敬的人,我们就痛苦地感到理性的强制。但是如果一个人既赢得我们的爱慕,又 博得我们的尊敬,感觉的强迫以及理性的强迫就消失了,我们就开始爱他,也就是说, 同时既与我们的爱慕也与我们的尊敬一起游戏”【2 5 】。所以说,人只有在这种实在与形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偶然与必然、受动与自由都达到统一的游戏冲动的作用下,才享受到了充分的自 由,人也只有在游戏的时候才真正是“完整的人。所以席勒认为“只有当人是完全 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j 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1 2 6 】另外,虽然生物界也 有某种形式的“游戏”,但席勒认为那只是在阴暗的动物生活中撒下的一丝自由微光, 动物只是摆脱了某种特定的、外在的、必需的临时自由,而非彻底全部解脱出来,所 以并没有像人那样拥有真正的自由。这只能被称为物质游戏,也就是前面谈到的“非 理性的游戏,而非“审美的游戏 。所以我们所说的“游戏”即“真正的游戏”,应 是指“审美的游戏而非其他。 将席勒关于“游戏冲动 以及人的“游戏 的观点与他关于“审美自由和“审 美的游戏 的观点相联系,我们可以发现兼具感性与理性的人因自身内部的和谐而具 有的自由正是席勒所说的“审美自由”。因为,在人身上,惟有这种因自身内部的和 谐而产生的自由才是同时存在于人的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的自由,也就是兼具感性与 理性的人同时摆脱了感性与理性需要的双重压迫具有的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