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过程机械专业论文)焊锡钎料的多轴力学性能与低周疲劳寿命研究.pdf_第1页
(化工过程机械专业论文)焊锡钎料的多轴力学性能与低周疲劳寿命研究.pdf_第2页
(化工过程机械专业论文)焊锡钎料的多轴力学性能与低周疲劳寿命研究.pdf_第3页
(化工过程机械专业论文)焊锡钎料的多轴力学性能与低周疲劳寿命研究.pdf_第4页
(化工过程机械专业论文)焊锡钎料的多轴力学性能与低周疲劳寿命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化工过程机械专业论文)焊锡钎料的多轴力学性能与低周疲劳寿命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1 微型拉扭疲劳试验机精度高、响应快、功耗小、易操作,可以进行材 料的力学性能试验。利用d e l p h i 编程语言编制的试验机程序,可以同时 控制轴向和扭转两个通道,可以实现载荷控制、位移控制,并采集试验数 据。 本文对6 3 s n - 3 7 p b 和s n 一0 7 c u 两种钎料进行了单轴拉伸和纯扭试验、 纯扭疲劳试验以及多轴棘轮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钎料拉伸和纯扭时的应 力应变关系有很强的应变率相关性。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受应变率的影响 很小。钎料的屈服应力、屈服剪应力、拉伸强度和剪切强度也受应变率的 影响。钎料是剪切型破坏材料,并且发生循环软化。多轴棘轮加载时轴向 加载的恒定应力、剪切应变幅对轴向棘轮应变和疲劳寿命有很大的影响。 利用等效应变法和临界面法估算存在棘轮变形的疲劳寿命时,预测结 果偏于非保守。这些方法不能体现棘轮应变累积对疲劳寿命的影响,不能 用来进行多轴棘轮加载下疲劳寿命的预测。考虑棘轮效应影响的c o f f i n 模 型将棘轮效应与循环部分相结合来计算疲劳寿命,预测结果比较好,绝大 部分预测结果分布在2 倍分散带内。 关键词:钎料,疲劳试验机,多轴棘轮,棘轮应变,疲劳寿命预测 i 本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1 0 2 7 2 0 8 0 ) 和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资助 a bs t r a c t 2 w i t h h i g h p r e c i s i o n ,q u i c kr e s p o n s e ,l o wc o n s u m ea n dc o n v e n i e n t o p e r a t i o n ,t h em i c r ot y p et e n s i o n t o r s i o n a lf a t i g u et e s t i n gm a c h i n ec a nb e u s e df o rm e c h a n i c a lp r o p e r t yt e s t so fm e t a la n do t h e rm a t e r i a l s t h et e s t i n g m a c h i n es o f t w a r ew e r ed e v e l o p e dt oc o n t r o lt h ea x i a la n dt o r s i o n a lm o v e m e n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b yd e l p h i t h es o f t w a r ec a nc o n t r o lt h el o a da n dt h ep o s i t i o n o ft h em a c h i n ea n dg a t h e rt h et e s td a t a i nt h i sp a p e r , p u r et e n s i o na n dp u r et o r s i o n a lt e s t ,t o r s i o n a lf a t i g u et e s t a n dm u l t i a x i a lr a t c h e t i n gt e s tw e r ec o n d u c t e do n6 3 s n 一3 7 p ba n ds n 0 7 c u t h er e s u l th a v es h o w nt h a tt h es t r e s s s t r a i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y i e l ds t r e s s ,s h e a r y i e l ds t r e s s ,t e n s i l es t r e n g t h ,s h e a rs t r e n g t ho ft h es o l d e r sh a v es t r o n gs t r a i n r a t e d e p e n d e n c e b u tt h ee l a s t i cm o d u l u sa n ds h e a rm o d u l u sh a v en o t a p p a r e n ts t r a i nr a t e d e p e n d e n c e t h es o l d e r sa r es h e a rf r a c t u r ea n dc y c l i c s o f t e n i n gm a t e r i a l s t h ea x i a ls t r e s sa n ds h e a rs t r a i na m p l i t u d ea f f e c tt h e r a t c h e t i n gs t r a i na n dt h ef a t i g u el i f ei nt h em u l t i a x i a lr a t c h e t i n gt e s tg r e a t l y i tw a ss h o w nt h a te q u i v a l e n ts t r a i na p p r o a c ha n ds o m ec r i t i c a lp l a n e a p p r o a c h e sg a v el i f ep r e d i c t i o no nu n s a f es i d ef o rt h es o l d e rw i t hr a t c h e t i n g s t r a i n w i t h o u t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r a t c h e t i n gs t r a i n ,t h e s ea p p r o a c h e sc a n tb e u s e dt op r e d i c tf a t i g u el i f eo fs o l d e ri nm u l t i a x i a lr a t c h e t i n gt e s t c n n s i d e r i n g t h er a t c h e t i n gs t r a i n ,t h ec o f f i nm o d e lg a v eg o o dp r e d i c t i o n ,a n dm o s to ft h e p r e d i c t e dv a l u e sf c l lw i t h i nas c a t t e rb a n do f2 k e yw o r d s :s o l d e r ,f a t i g u et e s t i n gm a c h i n e ,m u l t i a x i a lr a t c h e t i n g ,r a t c h e t i n g s t r a i n ,f a t i g u el i f ep r e d i c t i o n 2t h e p r o j c o ti ss u p p o r t e db yn a t i o n a l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f o u n d a t i o no fc h i n a ( 10 2 7 2 0 8 0 ) a n dt h e t e a c h i n ga n dr e s e a r c ha w a r dp r o g r a mf o ro u t s t a n d i n gy o u n gt e a c h e r si nh i g h e re d u c a t t o n i n s t i t u t i o n so fm o e ,p r c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鑫鲞盘堂或其他 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 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州年2 月2 z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叁洼盘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特授权:墨壅本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 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楗 相 导师签名: 签字目期:汐。占年2 - 月2 2 日签字日期:朋年汐月p 第一章文献综述 1 1 微电子封装介绍 第一章文献综述 自1 9 4 7 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 a t & t ) 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巴丁、 布赖顿和肖克莱发明第一只晶体管起,就开创了微电子封装的历史1 。 2 0 世纪5 0 年代以三根引线的晶体管外壳( t o ) 型金属玻璃封装外壳 为主,后来又发展为陶瓷、塑料封装外壳。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外壳封 装引线数越来越多,促进了封装形式的发展。6 0 年代发明了双列直插式封 装( d i p ) ,这种结构很好地解决了陶瓷与金属引脚的结合问题,热性能和 电性能俱佳。8 0 年代出现的表面安装技术( s m t ) 是电子组装技术的一场 革命,出现了无引脚陶瓷片式载体( l c c c ) 、塑料有引脚片式载体( p l c c ) 和四边引脚扁平封装( q f p ) 等,并于8 0 年代初达到标准化,形成批量生 产。9 0 年代,随着集成电路发展到超大规模阶段,电子封装引脚由周边型 ( q f p 等) 发展成面阵型,如针栅阵列封装( p ( 3 a ) 。结合q f p 和p g a 的 优点,9 0 年代初研制出球栅阵列封装( b g a ) ,从此芯片封装能够适应芯 片发展的步伐。随后又发明了倒装芯片( f c ) 、芯片尺寸封装( c s p ) 等, c s p 的封装面积和芯片面积之比小于1 2 :1 ,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芯片小而 封装大的根本矛盾。为了充分发挥芯片自身的功能和性能,将多个未加封 装的芯片先安装在多层布线基板上,再整体封装起来,就是多芯片组件 ( m c m ) i lj 。它使电子封装技术达到新的阶段。 未来的微电子封装将向系统级封装( s o p ) 发展,典型的是单级集成 模块( s l i m ) ,即各元器件、布线、介质以及芯片都集成于个封装系统 内。微电子封装一直都是随着集成电路芯片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由硅圆片制作出各类芯片开始,微电子封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 1 , 即用封装外壳将芯片封装成单芯片组件和多芯片组件的一级封装,将一级 封装和其他元器件一同组装到印刷电路板上的二级封装,将二级封装插装 到母板上的三级封装。在集成电路芯片和各级封装之间,通过互连技术将 芯片焊区与各级封装的焊区连接起来称为芯片的零级封装。芯片互连在整 个电子封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贯穿于封装的全过程。 微电子封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芯片开发者曾试图摆脱封装,将集成 电路( i c ) 直接安装到电路基板上,使用不封装的集成电路,由于种种原 第一章文献综述 照,至今仍米能实现。微电子封装避常有五种功能,即毫源分配、信号分 熬、教蒸邋遂、撬壤支撵蟊强凌镶轳u l 。徽电子封装善先瓣缝接逶电深, 使芯片与电路流通电流。其次需要愉当分配不同部位的电源,以减少电源 的不必要损耗。布线时_ 陂尽可能使信号线与芯片的互联路径及通过封装的 l ,0 雩l 爨赘鼹经达到最娥浚减夸电髂母延迟。务差孛擞毫子瓣装豢要考攥器 件、部件长期工作时如何将聚集的热量散出的闷题,以保证系统在使用温 度要求的范围内正常工作。微电子封装可为芯片和其他部件提供牢固可靠 躲橇械支撑,并能适应鑫秘工作环域靼条 牛懿变化。 1 2 微电子封装用烨锡钎料 镦龟予赫装瘸秘弹锡钎辩包括锈镑铮辩昶焉锻钎辩。辫锈钎辩在徽电 予封装中起到电子器件的电,热、机械连接作用,主要用予二级封装1 2 】。 钎料也祢为焊料。其发展可以避溯到公元静4 0 0 0 年。最初使用鲍是 戳金为基誊季豹镑赣。冬金萋镑辩类镁,锯基话瓣、镊薹镑瓣、镄窝黄镌褥 料,耐热钎料及贵金属钎料等因为熔点在4 5 0 c 以上,机械性能较高,太 部分在2 0 0 m p a 以上,习惯上把这贱难熔钎料都称为硬钎料。但是现在遁 零绣说静锊辩缮戆是软锋瓣。软铮辩撵懿是熔杰湿度在4 5 0 戬下、裁缀 强度不到1 0 0 m p a 的钎料,如以锡、铅、锌、诵、铋等金脯为基的合鑫。 1 2 。1 锡锻钎料 在现代电子工业中,锡铅合金钎料是封装电路板及元器件长期广泛使 用的钎料。锡铅共晶合众是6 3 s n 3 7 p b ,其共黼点为18 3 ,具有较低的 缕健湿度,羹对铜基体戆澜漫性磐。导电性、廷震性良好,其翳焊王艺瞧 缝良好,戚形美观。戴岁 锡铬钎料德厢普通的焊剂和廉价添加物,钎辩豹 原料丰富,成本低廉,照一种良好的电子工业材料【3 1 。锡铅钎料中的铹可 以减小表颟张力,有利于澜滠;能臌止锡瘟发生,所谓锡瘢是指在1 3 c 以 下发生由舀锡( s n ) 爨灰锈( a s n ) 戆稳变,导致2 6 豹落积膨张; 假进钎料芹d 被焊件之闭快速形成键合1 4 1 。此外还有接近共晶合金 6 0 s n 4 0 p b 、富铅合金5 s n 9 5 p b 等常用的锡铅会余。 1 ,2 2 无镪钎料 随着电予封装材料和技术的更新换代,人们在追求产晶的高性能的同 2 第一章文献综述 时,更注重宅的无毒、绿色、环境友好等特点。锡锻钎料虽然有很多优点, 穗是其孛静锈为畜毒金壤,黠天髂蠢害。镑是一狰重金霾霓素,一嫒搿采 出来,就不会被降解,所以铅污染客较永久地存在于环境中。今后随着铅 的进一步开采和利用,如不进行预防,人体内锚含量还会不断增加,将极 大遮藏黪入类懿餐康。 随着电子工业的迅猛发展,锄锻钎料的消耗曩也飞速增长。因此锵决 铅污染的问题成为近年来电子封装技术发展的热点【5 1 。欧、美和日本等发 达地区和嚣家部已出台相关的法规秘措施以限铡镪在电予维装产品c p 匏 便霜,一些建有代表瞧豹公司_ 帮组织纷纷提密了电子封装茏镑纯稳关静提 察、指令粜勾开发计划等。 且前国际上公认的凭铅钎料定义是:以s n 为基体,添加了a g 、c u 、 秘、趣其它念金元素,弱轴夔覆爨分数在8 。2 数下豹圭要雳手毫孑缮装 的软钎料台众l 引。 无铅钎料应能满足以下要求p l ; s 髓一帕_ 共螽舞瓣戆熔熹秀l s 3 ,霪兹媲鹰浆组装设餐都是苏1 8 3 为基本参考。因此要求无铅钎料的熔点尽量接近此温度。 无铅钎料的润湿性应该能基本达到s n - p b 钎料的润 ! l i ! 性。良好的 澜瀑性是舒烬传具有德缺路率的重爨操证。 s n 孙锌辑强度低,组绥不稳定,在室溆环境下与蒸体界嚣产臻鑫 属间化合物并长大而导数接头脆化,因而无铅钎科应有较搿的韧性及缎织 稳定性,抗蠕变,抗热循环疲劳及嶷有抗短时机械过载能力。 终必徽毫子器黪连接爱熬戈鳋镑耪,溆其有囊磐鹃导电瞧、等热 性,延伸率,可抑制搂默的过度发热,提高微电子器件的可靠性。 无铅钎料的成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从s n p b 钎料向无铅 钱辩转伲,妊矮怒成零豹罐热控到农最低隈度。 最有可能替代s n p b 钎料的无毒合金是s n 蒸合金1 7 j ,潮为s 豇成举低, 资源丰富,物理性能( 导热、导电性和润湿性) 合遥,易与其它元素合金化。 锻辩以s n 为主,添加a g 、c u 、b i 、z n 和i n 镲金属元素,通过合金他米 茂善舞辩合鑫的往髭,键赢可浑幢。 从相组成和熔点等方面因素考虑,s n a g ,s n z n 和s n - b i 基无铅钎料 被认为是最蒋希望的材料【叭,目前荚国、欧洲和日本等国藏在积极研究、 嚣爱,国蠹穗毒部分学舞对建透露掰究。 s n a g 系无铅钎料,是以9 6 5 s n 3 5 a g 共晶钎料为基础,添加适爨的 c u 、b i 和i n 等金属元索组成的钎料合金。s n a g 系钎料的特点;耐疲劈 第一章文献综述 性明显地优于s n p b 共晶钎料,强度比s n p b 共晶高,蠕变变形速度慢, 延展性有所下降,但不存在长期劣化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熔点偏高。 s n z n 系无铅钎料,是以9 1 s n 9 z n 共晶钎料( 熔点1 9 8 ) 为基础,添 加适量的b i 、i n 和a g 等金属元素组成的钎料合金。s n z n 系钎料的特点: 接近s n - p b 共晶钎料的熔点,延展性大体与s n p b 共晶钎料相同,拉伸强 度和蠕变性比s n - p b 共晶钎料优越,成本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钎料的润 湿性、晶粒腐蚀和焊膏的保存稳定性等。 s 小b i 系钎料主要以s n a g ( c u ) 系钎料合金为基础,添加适量的b i 金 属元素组成的钎料合金。s n _ b i 系钎料的特点:拉伸强度和蠕变性能都优 子s 小p b 共晶钎料,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和保存稳定性,随着合金中b i 金 属元素质量分数的增加,其耐热疲劳性和延展性下降,合金变跪,加工性 差,金属b i 资源有限,润湿性受杂质影响很大,特别是磷的影响。 目前而言,最吸引人的无铅钎料是s n a g c u 系列。其他有潜力的组 合包括s n 一3 5 a g 、s n 一0 7 c u 和s n - a g b i 。s n a g - c u 之间存在三元共晶, 且熔点低于s n a g 共晶,不过该三元共晶的准确成分还存在争议。与 s n a g 、s n c u 相比,该组合的可靠性和可焊性更好。s n a g 力学性能良好, 可焊性良好,热疲劳可靠性良好,共晶熔点为2 2 1 。s n c u 价格便宜, 熔点高,其共晶合金s n 0 7 c u 的共晶点是2 2 7 。s n a g b i 熔点是2 0 0 2 1 0 ,可靠性良好,可焊性好,但是存在润湿角上升缺陷问题。 1 3 微型拉扭疲劳试验机 1 3 1 疲劳试验机概况 多轴疲劳实验设备是按照试件的几何尺寸和载荷容量进行设计的。随 着先进技术的材料实验设备和数字计算机系统的飞速发展,研究者能够采 用大量实验技术来评价材料和构件的力学行为,发展出了多种有效的实验 方法,并且得出了各种不同种类材料的多轴疲劳和变形的重要实验数据。 疲劳实验机是研究多轴疲劳不可或缺的工具。 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名的疲劳试验机公司有美国i n s t r o n 、美国m t s 和日本岛滓等。美国i n s t r o n 公司是全球第一台闭环控制电子万能材料 试验机的发明者。五十多年来始终致力于试验机工业的研发及制造。美国 m t s ( 力学测试与模拟)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力学性能测试与模拟系统供应 商,是该领域的先驱和领导者。i n s t r o n 和m t s 实验机,拥有世界最先 4 第一章文献综述 进的实验机技术。测量和控制精度高,性价比高,其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都十分完善并且拥有良好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占据着国际的主要市 场。国内的实验机技术近几年来突飞猛进地发展,国产实验机技术日趋成 熟,已经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技术监督等各个部门占据重要的地位。 但是,国内的实验机的技术仍然相对比较落后,大量部件需要从国外进口, 精度不够高,无法实现复杂路径加载,性能和售后服务等各方面与进口实 验机都有较大的差距。 1 3 2 微型拉扭疲劳试验机 目前,多轴拉扭疲劳试验机多采用液压系统实现,液压疲劳试验机主 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液压系统的量程较大,无法满足小型试件的精 密试验;动态响应速度慢,无法进行高频疲劳试验;功率大,试验 过程中产生较多热量,试验机进行高周疲劳试验时会有散热问题。因此, 液压试验机无法满足微电子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各种新型材料的力学性能 测试要求。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c a r e ( c o m p u t e ra i d e d r e l i a b i l i t ye n g i n e e r i n gl a b ) 实验室自行设计了微型拉扭疲劳试验机,以电 机作为基本作动单元,具有精度高、响应快、功耗小、易操作等特点,可 以进行小型试件的力学性能试验f 9 l 。 微型拉扭疲劳试验机结构简单,主体结构由框架、横梁、电机、电机 控制器、传感器和夹具组成。框架主体采用丝杆,独特的双自锁结构可有 效防止横梁在试验过程中移动。试验开始前,横梁可在外部交流电机作用 下手动上下调节,运动速度可根据需要自行设定。电机是实现拉压与扭转 动作的主要作动单元。传感器为拉扭复合传感器。本试验机具有两种控制 模式( 载荷、位移) ,可根据需要选择。由于位移控制的精度极高( 最大 分辨率1pm ) ,经标定可以将位移信号用作应变信号。转角可以转化为剪 应变信号。轴向运动与扭转运动由独立的控制器分别控制,两通道可无干 扰的异步工作,也可同步协调工作。控制波形由音圈电机控制器的内部数 字寄存器产生,可生成三角波、正弦波、方波、斜波、梯形波等各种控制 波形。通过设置拉扭方向的控制方式及波形、频率,可实现比例路径和圆 路径、菱形路径、方形路径等各种非比例路径,用于研究金属、非金属材 料在多轴加载条件下的力学响应。电机控制器与上位机相连,可以把试验 过程中的载荷、位移信号在上位机实时显示、控制或存储以备后续处理。 该试验机软件采用d e l p h i 编程语言编制。d e l p h i 是基于w i n d o w s 操 第一章文献综述 作系统的一种可视化开发工具,它共有功能强大、简便易用和代码执行速 发瓷等爨患。镬爰d e l p h i 嚣发应蠲软俘,可疆大大速凌褰镳程效率。 1 4 焊锡钎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现代微电子工业越向高性能和微型化方向发展,电子器件的体积和焊 点的尺寸越来越小,而所需承载的力学、电学和热学负荷却越来越重,对 箕可靠程舱蘩袁基盏提燕f 4 ,。毫子产品兹撰嚣大多是壶予姆接焘匏失效嚣 弓1 起的,并非由于元件本身功能失常所致。电予元件和基檄具有不同的热 膨胀系数,因此在工作过程中焊点处会产生应力和应变。处于工作状态的 烬点将受到剪切、拉 枣、热疲劳循强和蠕变等作爆1 2 l 。焊镌铮料的剪切、 狡停佳能、抗孀交往能、抗疲劳毽巯的研究嚣褥菲常重要。国内井不少学 者用焊锡钎料做了大量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对焊锡钎料的力学性能有了比 较深入的了解。 1 4 1 拉伸和剪切憾能 l a n ge ta l t l 0 1 在不同的应变率秘淀度下研究了s n - 3 5 a g 的拉律性能, 劳与6 3 s n - 3 7 p b 遂行了鞫:较。研究发现s n - 3 s a g 懿流魂应力蘧着瘦交率的 增大和温度的减小而增火。6 3 s n 3 7 p b 也存在类似的情况。s n _ 3 5 a g 的拽 伸强度和屈服强度随着成变率的增大和温度的减小而增大,并且比相同条 转- f6 3 s n - 3 7 p b 豹鞠庭豹蓬丈。s 矬3 ,5 a g 豹延 枣率夔着瘦变搴窝温度豹增 大而增大。6 3 s n 3 7 p b 娥性的率敏感性比s n 3 5 a g 强,并飘延性更好。通 过t e m 观察s n 一3 5 a g 发现a 9 3 s n 沉淀在b s n 中。 z h a oe ta l t “l 在s n 3 a g 0 。5 c u 孛添弱b i 遴镗拉傍往熊测试,发瑗豫 搴 强度随着麴入b i 的量增大丽增大,丽延伸率剡相反。隧餐老化对阐的增 长,s n 3 a g ,0 5 c u 强度的减小和蜒伸率的增长很明显。强度减小鼹由 c u 6 s n 5 和a 9 3 s n 晶粒的糍化弓l 起的。在s n 3 a g - 0 5 c u 中加入b i ,老化时 澜对强度帮延 牵率豹影响不大。试验发现翔入一定量鹣b i 可戳键高 s n a g c u 的力学性能。 s h o h j ie ta l 1 2 1 研究了s n a g 、s n - a g c u ,s n a g - b j 三种合金的拉伸性 戆。磁究发袋这三静含众熬延往戆疲交率秘滠浚戆交耗镶小。逶过交稼应 变率试验发现无铅钎料的应力指数比锡铅钎料的大,并凰随温度变化不 大。 6 第一窜文献综述 s o p e rc ta l ”j 对倒装芯片中使用的6 3 s n 一3 7 p b 和5 s n - - 9 5 p b 进行挝伸 帮骜韬经熬溯试,磷究发瑗在按 枣帮赘弱辩5 s n 一9 5 p b 戆交形魄 6 3 s n 3 7 p b 黉小很多。鹅切疲劳的变形比拉仲疲劳的要大徽多。分析发现 损伤参量和鼹计变形成姬比关系,提出了一个损伤参量与疲劳寿命关系的 模型,模蘩分辑每试验褥至l 熬结论楚致茨。 p a n ge ta l l t 4 研究了热循环时s n - a g c u 的众属间化合物和剪切强发特 性。在回流过程中形成的金属间化含物是a 9 3 s n ,在1 2 5 c 和低剪切鬻时 交褥特鄹辍糙。焊点躲藏切强度有缀强的率相关性和温度棚关性。随麓瀑 度静舞高努仞强度将降低,试验溺褥豹剪韬强澎囱3 5 m p a 变为8 m p a 。在 2 5 并且剪切率高时测得最大的剪切强度,1 2 5 且剪切率最低时得到最 小的剪切强度。热循环时的残余剪切强度比热冲击时要小很多。热冲击时 金震凌让会搦增长率魄热镬坪翡大,著显黎毪簿浚疆嚣辩大。 k i me ta l t ”j 研究了高熔点的6 3 s n 3 7 p b 和低熔点的s n 。9 7 p b 在老化处 理后的剪切强度,并使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金属间化合物。发现在 9 0 0 夺薅老诧之蓐,6 3 s n 3 7 p b 移s n 一9 7 p b 熬簸大剪甥强璇分别减,l 、72 5 和2 0 。缀过老化处理后的断裂路径由钎料内部转变到众属闻亿合物表 丽。在s n p b 合金中金属间化合物对其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l o we ta l t m 】研究了6 3 s n 3 7 p b 的拉伸和剪切性能。发现焊锡钎辩熊橇 式模量帮剪切模萋与巍交率无关,箍律、努讶貔藩藤强度和极限强度岛瘟 变率有关。试验得到的数据符合m i s e s 屈服准则。 。4 。2 疲劳性麓 s h ie ta l 1 7 1 和p a n ge t “1 8 1 研究了温度和频率对6 3 s n 3 7 p b 和s n 0 。7 c u 钎辩低周疲劳性能的影晦。发现焊锡钎料的疲势寿命随整温度舟商蕊减 ,l 、,势置隧麓频率静洚 蕊焉藏,j 、。考虑湿麦翻频率懿影豌瑟穆茏了羲灞疲 劳寿命的c o f f i n m a n s o n 公式,修厩后的公式很好地描述了温度和频率对 疲劳寿命的影响。 p a n ge ta l t 撺1 对s 矬+ 3 s a g ,0 。7 c u 巍s n 0 7 c u 嚣秘无锈褥瓣遘露7 羝霭 疲劳试验。并研究了基于塑性应炎幅的c o f f i n m a n s o n 和基于应交能的 m o r r o w 模烈,考虑了溆度和频率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k a n c h a n o m a ie ta 1 1 2 0 , 2 ,礤究了s n 3 5 a g 在不露觳载菝搴裙温度慰裂绞 萌生帮扩袋的影响。在1 0 , 3 _ i h z 、2 0 - 1 2 0 c 时疲劳延性指数几乎相同,丽 疲劳延性系数受频率的影响,提出的考虑频率的c o f f i n m a n s o n 公式能很 好的描述疲劳特性。多艨表面开裂以沿晶的方式在晶体鲶边界处产生。在 7 第一章文献综述 一定的疲势循环之后,谯试件内部于f 裂会演变为大裂纹。裂纹是以穿晶和 涤螽共存熬形式发震熬。 k a n c h a n o m a ie ta 1 1 2 2 , 2 3 采用非接触式应变控制系统对6 3 s n 3 7 p b 和 s n 一3 5 a g 进行疲劳试验,非接触测黛避免了引伸计与试件接触引起的变形 鞫瘟力集孛,镬鼹拯攒惫镜鼹察试髓表露豹裂绞夔生弱扩袋。在痰蒡零期 瘸察裂晶界滑移和徽裂纹,裂纹是以沿晶方式扩展的。 k a n c h a n o m a ie ta l 2 4j 研究不同威变率控制时6 3 s n 3 7 p b 的低周疲劳特 性。发现其疲劳寿命和虚变率是s 麒关系。低成交率时的童要失效原瞬是 螽赛涛移雩| 起豹开襞,褥离应变率辩则是晶嚣审匏空溺。过渡应交率是 1 0 。一1 0 。6 3 s n 3 7 p b 的失效时删随着应变率的增加而减少。 l ie t a l 2 5 1 研究了6 2 s n 一3 6 p b 2 a g 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低周疲劳性能。分 褥发瑷在毽定应力疆髂瘸下存在臻霞戆溪臻孀嶷孬隽。溽赢失效霆藏势移 蠕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低应力幅时,失效主甏是由疲劳引起的;而商应 力幅时则主要是蠕变引起的。 簧获莲簿1 2 q 骚究了s n 3 8 a g 一0 ,7 c u 在应燮稷控割下豹 氛两疲劳纷秀, 发现总应变幅较高时发生循环软化,丽在总成交幅较低时表现为循环稳 定。在高应变幅下循环软化与a 9 3 s n 的断裂有荧。 p a n ge ta 1 1 2 7 姗究了6 3 s n 3 7 p b 在燕疲劳键环后微栽绫构的变优以及 它对剪韬j 辩疲劳豹影痢。锌辩酌徽裁结鞫醚着酾流和燕锤环丽发生交纯, 在温度循环时发生热疲劳失效。研究发现钎料的微观组织变粗糙了并鼠金 属闻化合物不断生长。焊点的剪切和疲劳强度随着热循环的增长而降低。 s o l o m o n t 2 s l 疆究了在3 5 帮1 5 0 薅9 6 + 5 s n 3 。5 a g 会众魏 蠡竭疲势特 性,发现在凝性应变小于l o 、恒定加载频率时,其流动应力比6 0 s n 。4 0 p b 和9 2 5 - 2 5 a g 一5 。0 s n 都薅小。在不闷失效定义时9 6 。5 s n - 3 s a g 合金的降载 夔线是平移藤。塑性瘦交窿1 - 1 0 范围走辩,其疲劳鸯愈毪6 0 s n 4 0 p b 和9 2 5 2 5 a g - 5 0 s n 太。 5 多辘l 爱趣疲劳寿愈信篝 疲劳的研究始于1 9 世纪中期w 6 h l e r 对车轴的系统研究,之后,材料 窝缝构熬疲劳运题已经越来越g l 起入镪的重援,舞进褥7 广泛的磷究 2 9 , 3 0 , 引j 。在现代工监备个领域中,大约5 0 9 0 以上的缝构强度破坏都是 由于疲劳破坏造成的。 近些第u 朱,对多轴低周疲劳损伤累积和寿俞佑算方法瓣研究取得了摄 第一章文献综述 大进展,建议了许多比较有效的疲劳模型。但由于在疲劳分析中加载历史、 应变幅值、材料的类型、结构的形状以及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尚未形 成一种对材料和载荷普适的理论【3 2 1 。目前对多轴低周疲劳破坏的损伤累积 和寿命估算主要有3 种方法:等效应变法、能量法和临晃面法。 1 5 1 等效应变法 等效应变法的最初模型是用于单轴低周疲劳的c o m n m a n s o n 公式, 通过m a n s o n 和h a l f o r d i 3 ,b o n a u s e 和k a l l u r i l 3 4 1 以及z a m r i ke ta 1 1 3 5 1 等 人的发展和修正,在估算多轴比例加载低周疲劳寿命方面已有许多成功的 实例。 对于单轴拉压低周疲劳,c o f f i n m a n s o n 公式表达为 了a e = 等+ 等;譬( 2 ,) b + e ;( 2 ,) c ( 1 - 1 ),f 、 j ,- 、 , 一7 式中f 、丘和占。分别为总应变、弹性应变和塑性应变变程,e 为弹性 模量,o ;和8 ;分别为疲劳强度系数和疲劳延性系数,b 和c 分别为疲劳强 度指数和疲劳延性指数,是疲劳寿命。将这种单轴拉压低周疲劳模型 推广到多轴低周疲劳,则有 兰导= k ( 2 ,y ( 1 2 ) 式中,k 和d 为材料常数,s 。为等效应变,它可以是最大剪应变、m i s e s 等效应变以及最大总应变等。 以上这类模型的优点是简单使用,易为工程应用接受,但这类方法不 能考虑应力和应变在变形过程中的交互响应,不能反映低周疲劳寿命对应 变路径的依赖性,因此不适合于非比例加载下的低周疲劳问题。 1 5 2 临界面法 临界面的概念首先是由b r o w n 和m i l l e r t 3 6 1 提出来的。这一方法定义材 料的破坏面为临界面,其优点是赋予了疲劳损伤累积一定的物理解释。这 种方法一般分为两步:计算临界面上的应力、应变历史;将临界面 上的应力、应变转化成疲劳损伤参量。不同学者选择了不同的临界面和损 伤参量。 临界面法由于考虑了疲劳裂纹萌生及扩展的方向,具有一定的物理背 景,在处理多轴疲劳时结果比较理想,因此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 广泛的研究。 b r o w n 和m i l l e r 认为低周疲劳裂纹由两个应变参量控制,除了最大剪 9 第一肇文献综述 切应变夕 ,裂纹扩膨也受到最大翦应变所谯顾上的法向废变s 。的影响。 纯襄霜露凳爱绞势为嚣耱壤嚣,盔羧毯缝合载薅孛,主庭变占;窝平纷予 表面,裂纹沿表面扩展称a 型扩碰,对于正的双轴应力,威变晶垂宜于自 由面,裂纹在最大剪应变面上起裂,进而沿纵深扩展称为b 型扩展。该方 法要求童一系列常寿命藏线缝成豹r 平覆寒处理双辘疲劳数据,每一檄寿 命等值线表示为 , ,一=f慨j(1-3) 但这种函数关系不确定,f 随着寿命不同而变化,且与材料的泊松比肖关。 鼹一些嚣瓣瓣试验磅究凌明,对手a 型扩震缮翻 陪 j + ( 铲- ( 1 - 4 ) g 、h 和j 楚奄寿余相关的经验参数,对于延鼗誊孝辩帮脆性材辩j 分裂避戗 为2 煮i 。 对于b 型扩展,可用t r e s c a 判据 筮。c ( 1 5 ) 2 、 k a n d i l ,b r o w n ,m i l l e r 3 7 1 针对a 激起裂裂纹给出的损伤参麓为应变参攫, 模型如下 掣粤+ s 疗d t = c ( 1 , 式中s 为常数,由单轴低周疲劳试验得到,一般取a = 1 ,则 冬+ s o = c ( 1 7 ) f a t e m i 和s o c i e 3 9 1 的研究表明每种材料的断裂类型不随载荷而受,只 取决于材料本身。因此q 比例加载下材料的破坏机制是与比例载荷下的相 同,只是损伤累积率璎翔7 。一般的,将材辩觞破坏视制分力剪切型破坏 和控律型破坏两种类型。 对于披伸型破坏的3 0 4 不锈钢,s o c i e l 3 9 1 修正了s m i t h t 4 0 1 等人提出的 s w t 参量,认为垂煮予最大拉成力方向的裂纹扩展是疲势寿命的主骚阶 段,因魏耱浸大主拉震变疆矗最”鞠最大主鑫燮平瑟上静疆大控应力萨 作为损伤参照,给出如下寿命模型 c r t 一竿叫a ;( 2 ,卜譬( 2 ,) 2 6 ( 1 - 8 ) 对于剪切型破环的i n 7 1 8 合金,s o e i e 考虑了平均应力辩疲劳寿命豹影 响,在k a n d i 的模型中加入一线性应力项,得到 1 0 第一章文献综述 争十+ 詈= 讯2 虬p + 罟( 2 ,) k ( 1 - 9 ) 箕串矗为最大剪痖变变程,为最大剪应变颟的法囱越应交箍,为 最大剪应变伺的平均法向应力。 f a t e m i 秘s o c i e l 4 l 】认为上述模型不足以说明非比伊j 加载下所产生静瞅 秀鬟强纯对寿念戆影确。滋忿建议涛b r o w n 巍m i l l e r 参量串戆延应交。变为 般大剪应变丽上的最大法向应力d ,得到 争阱享】= 罟( 2 n f ) 礤n f ) “ 式中口。是材料的屈服威力,k 是和辫命有关的常数,可由单轴疲劳确定。 此模型由予引入了最大法向应力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比例循环附加 疆纯黯蒸璃疲劳寿会静彩瘸。 w a n g 和b r o w n l 4 2 1 认为正应交仅在最大剪墩变从最大变到t 4 , 的过程 中对裂纹扩展起作用,且最大剪威变改变方向,正应变历史影响不辩存 簌。因此透过修正b r o w n 和m i l l e r 的临爨蔼参爨,得到如下一个与路径无 荚豹损伤翔攒 下a y m 十k 占:= 【1 + v 。十。一心弛1 警( 2 ,) b + 6 + + ( 1 - - u p l ( k ;( 2 ,) c ( 1 - 1 1 ) 獒孛矗隽最大羹应变变程,为最大剪应炎在最大篷鸯最夸毽溺交纯 过程中正成变的最大变化值。对予眈例加载,七述模型等效予b r o w n 和 m i l l e r 的模型。 c h e nc la l 转3 考虑戮骜饶应力耱廑交对控馋型破坏孝葶辩疲劳寿命鳃影 响,对s o c i e 豹拉律型摄伤参数进行修正,仍双缀大主应交蕊作为簸界溺, 给出具有能凝特征的临界面模型 矗s 矗锈+ a y ,a r l = 4 等0 蟛p + 4 8 ;8 ;0 以p 。( i - 1 2 ) 其中矗r 为最大主拉威变变程,嘶、y 。和q 分别为最大主拉应变筒上 的正应力、剪应变以及翦应力变稷。 惑予赘甥型疆嚣毒葶糕,錾最大赘应交嚣箨梵麴奏嚣,瓣霹考虑这令嚣 上剪切项及j 囊伸项对材料损伤积累的贡献,给出如下损伤模型 & c r t + a ,一f = 4 妥( 2 ,p b + 4 t ;( 2 ,p 一“0 - 1 3 ) 式中,却”为最大剪j 激变变程,a z 、a z ,和a c t l 分别为最大剪应变西上豹 剪应力、正廊变以及正威力变程。 第一章文献综述 1 5 。3 考虑棘轮效威的寿命估算 材料猩循环加载时,由于平均廉力的存在,导致塑性_ | 藏变沿平均威力 方向积累,这种应变积累称为棘轮腹变或棘轮效应。棘轮威变的累积可能 导致疲劳寿愈的减少,戏超过变形的限制两傻绥构不能正嚣工作。根撰应 力状态静誉嗣,棘轮效藏可分为单辘棘轮效应鞠多辖棘轮效应 4 4 , 4 5 1 。擎轴 棘轮效应是指在平均应力方向上产激的循环塑性应变累积,应力应变滞环 的不封闭性魑产生单轴棘轮的直接原因;多轴棘轮效应是搬材料在承受多 麓载蔫露溪下产生翡耪轮效应,产受戆轮效鑫熬方囊霹激怒一令方淘,氇 可能是多个方向,这和平均应力、加载的路径商关。 x i a 和k u j a w s k i t 4 6 】认为累积棘轮应变会产缴损伤使疲势寿命缩短,在 应力整裁下诗算疲劳按臻时应该考虑平均应力纛耱轮应交豹影确。辣轮效 应涉及报多潮素并且比较复杂,因此大多数疲势准则考虑平均应力的影响 而没有考虑棘轮应变的影响。针对威力循环的多轴棘轮试骏,提出一个考 虑平均应力的其毒能鬟特征静模型 秘矿+ 卜e 薏j 酞u 吩十c u m 1 4 ) 式中为能蹙参量,a w 一为每循环的塑性能爨,和吼分别为平均威力 霸循环瘦力箍僮,e 、k 。、镬和c 。为单辘疲劳褥到静李季瓣常数,为不 考虑棘轮效应的疲劳寿命。 单独考虑棘轮效应对疲劳寿命的影响,褥列 妒,;仃。垂二,;耘,+ c , ( 1 _ 1 5 ) 式中为能薰参量,或。为循环中的最大应力德,o 平均每圈产生的棘 轮应变,k ,、和e ,为棘轮效应褥到的材料常数,以为仪考虑棘轮效应 的疲劳寿命。 同时考虑平均应力和棘轮效成对疲劳寿命的影响,疲势寿命计算公式 为 土+ 土;三f 1 1 6 ) n n * n 。 b o u s s a a 和d a n g 研究了棘轮皮变对疲势寿命的影响【4 7 4 引。验诞了 c o f f i n 鬟出瀚考虑藏轮斑变对疲劳海禽影酾豹袋式,公式袭达为 生:1 一生1 。( 1 - 1 7 ) n m 8 | 1 第一章文献综述 式中占,为疲劳失效时的棘轮应变,勺为材料的延性,c 为疲劳延性指数, 为存在棘轮效应时的疲劳寿命,n 。为单轴循环的疲劳寿命。 1 6 本文的工作及研究意义 1 6 1 本文工作 在微型拉扭疲劳试验机上,利用d e l p h i 编程语言编制试验机程序,实 现试验机的控制和数据采集功能。 在不同应变率下对6 3 s n - 3 7 p b 和s n 0 7 c u 两种钎料进行单轴拉伸和纯 扭试验,分析应变率对钎料的拉伸和纯扭性能的影响。对两种钎料进行纯 扭疲劳试验,分析钎料的疲劳特性。对s n 0 7 c u 进行多轴棘轮试验,分析 钎料的棘轮效应和疲劳寿命。 利用已有的疲劳寿命估算模型对存在棘轮变形的多轴疲劳进行寿命 预测,分析各种模型的有效性。 1 6 2 研究意义 锡铅钎料具有较低的熔点、良好的润湿性、导电性、延展性,是封装 电路板及元器件长期广泛使用的钎料。但是锡铅钎料中的铅具有毒性,使 用无铅钎料将是电子行业的大趋势。锡铜钎料是一种重要的含铅钎料的替 代材料,以其较好的力学性能和较低的成本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电子产 品的损坏大多是由于焊接点的失效而引起的。电子元件和基板具有不同的 热膨胀系数,因此在工作过程中焊点处会产生应力和应变。处于工作状态 的焊点将受到剪切、拉伸、热疲劳循环和蠕变等作用,研究钎料的力学性 能对焊点的可靠性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微型拉扭疲劳试验机 第二章微型拉扭疲劳试验机 2 1 试验机主体结构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c a r e ( c o m p u t e ra i d e d r e l i a b i l i t ye n g i n e e r i n gl a b ) 实验室自行设计的微型拉扭疲劳试验机,以电 机作为基本作动单元。具有精度高、响应快、功耗小、易操作等特点,可 以进行小型试件的力学性能试验。微型拉扭疲劳试验机如图2 - 1 所示,主 体结构由框架、横梁、电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