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英植物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英植物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英植物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英植物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英植物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汉英植物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又是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一方面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源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它又高度浓缩了该民族的世界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审美心理特征等诸因素。本文立足于汉英两种语言系统中词汇文化语义的对比研究,试图揭示汉英植物词语语义差异的规律及产生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并希望对汉语词汇教学、跨文化交际及翻译给予实践指导。本文先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导入,探讨了词义的类型、词汇的文化语义以及汉英词汇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的现状与分析。其次,进行了汉英植物词语文化语义的讨论,在这一部分笔者还对汉英植物词语的定义和分类做出了论述。文章以植物词语为例探索了汉英词语文化语义的照应模式,即相同的植物词语,相同的文化语义;相同的植物词语不同的文化语义;只在汉语中有文化语义的植物词语:只在英语中有文化语义的植物词语。根据以上对比,本文以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植物文化词语为例,探寻词语文化语义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比汉英两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自然环境;宗教背景;社会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审美心理;语言系统,对词语文化语义差异形成的深层原因做出了具体的分析。除此以外,本文最后从汉英植物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与汉语词汇教学、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汉英植物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的意义。关键词植物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a b s t r a c t皇曼曼皇曼量曼舅皇量皇墨舅量鼍舅鼍皇皇皇置量皇詈曼暑i一一l l l l li 鲁皇曼曼曼皇寰曼暑曼皇曼曼量曼量曼曼舅量皇鼍舅舅寡篁a b s t r a c tl a n g u a g ea n dc u l t u r eh a v e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w i t he a c ho t h e r l a n g u a g ei st h ec a r r i e ro fc u l t u r e ,a n dv o c a b u l a r yi st h em o s ta c t i v ee l e m e n to ft h el a n g u a g es y s t e m t h ev o c a b u l a r ys y s t e mo fo n e sn a t i o nh a si t sr o o td e e pi ni t sc u l t u r a la c c u m u l a t i o n ;0 1 1t h eo t h e rh a n d ,i ta l s oh i g h l yc o n d e n s e st h e f a c t o r so fw o r l d v i e w , 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h i s t o r ya n dc u l t u r e ,c u s t o m sa h dh a b i t sa n da e s t h e t i cm e n t a l i t yo ft h en a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b a s e si t s e l fu p o nt h ec o n t r a s t i v es t u d yo fc u l t u r a ll e x i c a lm e a n i n g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a n de n g l i s ha n dm a k e sa na t t e m p ta tr e v e a l i n gt h er u l e so f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o ft h ec u l t u r a ll e x i c a lm e a n i n go np l a n tt e r m s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a n de n g l i s ha n dt h eu n d e r l y i n gc a u s e si no r d e rt og i v eg u i d a n c et ot h ec h i n e s ev o c a b u l a r yt e a c h i n g ,t h ec r o s s - c u l t u r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t h et r a n s l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 s t h i st h e s i ss t a r t s 晰t l lt h ed i s c u s s i o n0 1 1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l a n g u a g ea n dc u l t u r e t h e n ,i tf o c u s e s0 1 1t h et y p eo fl e x i c a lm e a n i n ga n de s p e c i a l l yt h ec u l t u r a ll e x i c a lm e a n i n g t h ec u r r e n tr e s e a r c h e so nt h ec o n t r a s t i v es t u d y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a n de n g l i s ha r ea l s om e n t i o n e d a l lt h i sl e a d st ot h ed i s c u s s i o n0 1 1t h ec o n t r a s t i v es t u d yo ft h ec u l t u r a ll e x i c a lm e a n i n go np l a n tt e r m s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a n de n g l i s h t h i sp a p e ra l s oo f f e r sa na n a l y s i so ft h ef o u r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m o d e so fc u l t u r a ll e x i c a lm e a n i n go nc h i n e s ea n de n g l i s hp l a n tt e r m s f o u rp a t t e r n sa r eo f f e r e d ,i n c l u d i n gs a m ep l a n tt e r m s ,s a l t l ec u l t u r a ll e x i c a lm e a n i n g s ;s a m ep l a n tt e r m s ,d i f f e r e n tc u l t u r a ll e x i c a lm e a n i n g s ;c u l t u r a ll e x i c a lm e a n i n g so n l ye x i s ti nc h i n e s ea n dc u l t u r a ll e x i c a lm e a n i n g so n l ye x i s ti ne n g l i s h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a b o v e ,e i g h tm a i nr e a s o n sw h i c hl e a dt o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o fc u l t u r a ll e x i c a lm e a n i n go np l a n tt e r m s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a n de n g l i s ha r ee x a m i n e d :t h ew o d d v i e w ;e c o l o g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s ;r e l i g i o u sb a c k g r o u n d ;s o c i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b a c k g r o u n d ;c u s t o m sa n dh a b i t s ;a e s t h e t i cm e n t a l i t ya n dl i n g u i s t i ca n dw r i t i n gs y s t e m e x c e p tt h eo v e r a l lr e s e a r c h ,i ts h o w st h er e s e a r c hp u r p o s e so nt h i sp a p e rl a s t l y t h i sp a r tm a i n l yf o c u s e s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c o n t r a s t i v ec u l t u r a ls e m a n t i cs t u d yo np l a n tt e r m sw i t hc h i n e s ev o c a b u l a r yt e a c h i n g ,c r o s s c u l t u r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t r a n s l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 s k e yw o r d sp l a n tt e r m sc u l t u r a ll e x i c a lm e a n i n gc o n t r a s 吐v es t u d y河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作者签名:乏垒耸一日期:埤年月一五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l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2 、不保密口。(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超! z 年月茎日日期:山! :年j 月笸一日前言 上- 一刖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对语言又有着很大的影响。语言的系统中受到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词汇,而文化对词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义上。可以说词汇的文化语义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审美心理特征等等。汉英两种语言中表示植物的词语颇多,其中具有文化涵义的词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由于汉英两种民族文化的不同造成了两种语言的植物词语的文化语义的差异。进行汉英两种语言词语文化语义的对比研究,从理论上来讲,可以进一步增进人们对汉英植物词语文化语义差异的全面的掌握,拓宽和加深人们对文化语义的研究;其次,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它可以大大提高汉语词汇教学效果,减少留学生在运用植物词汇时由于文化语义偏差引起的错误,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正确使用汉语植物词语;还可以使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准确、更得体;此外,汉英植物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的实践意义还体现在汉英翻译的层面上。总之,探求汉英植物词语的文化语义之间的关系以及深藏在关系背后的文化原因,不仅能揭示出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更能为汉语词汇教学、跨文化交际以及翻译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 章绪论1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掘汉英植物词语的文化语义,实现本文的研究目的。1 1 1 关于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会不会说话、能不能掌握语言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说话时所使用的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密切的联系。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人类的语言是一个丰富、复杂的符号系统。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子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都包括许多不同特点的单位,单位和单位之间的关系又错综复杂。例如,从语音系统划分出来的单位是音素、音位和音节;从语法系统划分出来的单位是语素、词、短语和句子。就每个具体的语言单位来说,它的语音形式是依据语音系统的规律而构成的,它的意义与词汇系统中的许多方面发生联系,它的功能受语法规律的支配。语言单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虽然语音单位的声音可谓千差万别,但是构成不同语音的音位是有限的。可以说,不同的语音都是有限的音位按一定的结构规则而生成的。句子是无限的,词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词按照一定规则生成句子,这也是语言符号系统性的表现。1 1 2 关于文化有人说“文化是什么? 这是一道当代学界的斯芬克斯之谜。1 1 1 p 1 3 0 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文化概念的复杂性。文化的定义很难确定下来,就笔者看来有以下几种原因:其一,文化定义本身包含的内容非常宽广。其二,抛开文化本身不谈,观察者都有自己观察事物的角度,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理解也就自然不同。最后,定义都有时代性,随着人类认识不断的进步而深入发展、不断演进,那么自然定义就很多。“文化在中国最早是指古代帝王文治和教化的意思,它跟“武功”相对而存在。在西汉时刘向之说苑- 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2第1 章绪论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 是指文治为法,以礼乐典章制度为依据而教化臣民。这已经与当今“文化 的所指十分接近了,这也是当今学术界所掌握的“文化 一词的最早出处。而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是从日文中借过来的:日文译自拉丁文的c u l t u r a ,现在英文的文化一词是c u l t u r e 。1 9 2 0 年以前,关于文化只有六种定义,到了1 9 5 2 年就已经增加到一百六十多个。【2 1 p 1到目前为止,文化的定义一定更多。在反复芜杂的定义当中,1 8 7 1 年英国的人类学家爱德华在原始文化中曾经给文化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捧t 3 1 w 4 1 这个定义强调了精神方面的文化。我国出版的辞海对“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并且进而指出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历史连续性。这个定义所强调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并且把制度文化放在了适当的位置上。广义的文化可以看作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物,以及基子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是多层面的,一般情况下,文化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层面,表层( 物质器物文化) 、中层( 制度文化) 和深层( 心理观念文化) 。所谓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诸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武器、日用器具、服饰、居住、饮食和其他人类行为。物质文化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相对来说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是一种不可见的隐性文化或日潜在文化。制度文化系指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例如建筑工艺、饮食习惯等生活制度;婚姻形式、家庭关系等家庭制度;教育、法律、政治等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心理文化包括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等,比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处于更深的层次上。文化语言学讲的文化,主要指的是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即研究语言在人际交往中与各种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的关系;研究语言结构与心理素质、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审美情趣的关系;研究语言与社会生活、传统观念的关系。3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i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文化的争论由来已久,想要得到一个大家都赞同的定义在短期内很难实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研究文化,因为不研究它,公认的定义就没有出现的可能。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把这个过程缩短。虽然我们还没有得到公认的定义,但是已经有了比较普遍的认识。研究者们还从自己不同的角度和研究目的出发,将文化分成了不同的类别。比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深层文化和表层文化;大文化和小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等。有了这些不同的分类,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认识和研究文化。1 1 3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往往也有很大的分歧,就像语言和文化的定义一样复杂。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 1 3 1 语言和文化不是平行的概念,而是上下位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制度文化层面,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是高一层次的文化现象。为什么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呢? 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其一,从广义的文化来看,指人类的一切创造物( 包括物质和精神的) ,语言也是人类的创造物。其二,语言和文化一样都不是受控于基因的遗传,而是后天习得的。其三,语言和文化一样具有共享性,语言不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而是社会成员的共有的财富。其四,凡是制度文化都具有符号性质和一定的象征意义。而语言也是一种象征符号,且是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象征符号。最后,制度是由社会约定的,具有权威性,违背制度就要受到惩罚。语言也是如此,不遵从语言的表达习惯,就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1 1 3 2 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不仅反映语言本身,其重要的职能是记录其他的文化。语言系统中凝聚着所有的文化成果,保存着一切文化的信息。人们把认识世界的成果用语言记录下来,并通过语言传播下去。我们可以通过语言了解、分析各种文化现象,进而探知文化史上的未知4第1 苹绪论状况。即使是历史上消失了的文化现象,语言中还可能保存着,哪怕是语言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加以重建、恢复历史和文化的本来面目。1 1 3 3 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和制约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双向制约的关系。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诞生一方面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诞生,另一方面又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现象的诞生和发展。而语言的变化发展又往往离不开文化的变化发展。语言对文化有影响和制约。语言是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是文化的基础,语言决定文化。语言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语言对人类思维的制约,语言使人类周围无数事物关系范畴化。在学习一种语言的过程中,人们又同时在无意识和潜意识中埋下了该语言中所蕴积和规定的文化模式,包括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等。语言符号化思维方式比较成熟以后,人们能够把共同认识到的属性抽象出来,以约定俗成的方式把它凝固起来,记载下来,形成文化的观念系统和价值系统:并通过语言对现实现象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更好地创造文化、发展文化。人正是通过拥有语言,才得以创造文化、传播文化。文化对语言也有影响和制约。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变化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1 2 关于词语文化语义的讨论语义学是研究意义的科学,其中包括词汇语义学和句子语义学,本节把研究视角放在对语义学的讨论上,特别是词汇语义学的讨论,通过以上的讨论引出词语文化语义的界定问题。j o h nl y o n s ( 1 9 9 5 ) 给语义学下的定义为 f o rm e ,s e m a n t i c si sb yd e f i n i t i o nt h es t u d yo fm e a n i n g ;a n dl i n g u i s t i cs e m a n t i c si st h es t u d yo fm e a n i n gi ns of a ri t i s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e n c o d e di nt h ev o c a b u l a r ya n dg r a m m a ro f ( s oc a l l e d ) n a t u r a ll a n g u a g e s 【4 】跏我认为从定义来看,语义学是研究意义的科学;语言学范畴的语义学是研究系统编入( 所谓) 自然语言的词汇和语法中的意义的科学。可见语言学内部的语义学,以词汇语义学和句子语义学为核心。所谓词汇语义学就是研究词汇意义的科学。本文的研究属于词汇语义学的范畴。5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1 2 1 词语文化语义的界定及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掘植物词语的文化语义,我们有必要将词语文化语义的界定问题以及词语文化语义的特点提出来进行讨论。1 2 1 1 词义的定义及类型词包含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词的意义方面即词义。词义是词的内容。词是一种符号,它所代表的是各种各样的事物或者现象,不管是客观存在的或者是在人们头脑中想象的,只要社会交际中需要的都可以用词来表示,这内容也就是词义。上面我们已经讨论了,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科学。其中包括词汇语义学和句子语义学。词义在语义学中占有中心地位。关于词汇意义的类型,目前还没有一种定论。在不同的语义学和词汇学著作中,有不同的分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利奇在语义学中提出的词汇意义的七种类型,包括概念意义( c o n c e p t u a lm e a n i n g ) 、内涵意义( c o n n o t a t i v em e a n i n g ) 、社会意义( s o c i a lm e a n i n g ) 、情感意义( a f f e c t i v em e a n i n g ) 、反映意义( r e f l e c t e dm e a n i n g ) 、搭配意义( c o l l o c a t i v em e a n i n g ) 、主题意义( t h e m a t i cm e a n i n g ) 。 5 1 p 9 利奇将词义的研究放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他把词义的概念意义称之为理性意义,其余的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 ( a s s o c i a t i v em e a n i n g )如果说词汇的概念意义是语言表达某一个客观事物、某一个思想概念时所获得的意义,那么联想意义则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联想到的现实社会中的经验,在使用语言时情感的反映,并显示出特定民族的社会文化特征,因此联想意义又被称为社会文化意义。词语的这种社会文化意义实际上就是词语所承担的民族文化语义。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语言学界所提出的词语的“内涵意义 不同于利奇提出的意义的第二类“内涵意义”。中国语境之下的“内涵意义”相当于利奇的“联想意义 。可见,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一般的语义学研究者都认为,词义分表层概念意义、语用内涵意义即民族文化语义。“概念意义是在语言交际( 包括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中所表达出来的词语的基本意义,这种意义被收录在词典里,不和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可以分为若干个语义成分,对概念意义的理解不会因人而异。概念意义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概括,因此,客观事物变化发展了,概念意义也会跟着改变。内涵意义不是单独存在的意义,而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之上的意义,它可以因人而异,因不同的年龄而异,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词的内涵意义常常和客观事物的本性和特点有联系,因此,用6第1 章绪论来反映或概括客观事物的、属于不同语言的词可以带有相同的内涵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某些词的内涵意义可以是相同的。 圈p 1 3 1 1 3 61 2 1 2 词语与文化词语的文化语义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与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上文所述。而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词汇,文化对词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义上。而词义中的内涵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风格意义即词汇的民族文化语义受文化的影响最大。汉英文化的不同造成两种语言间词语的文化语义的差异,而其差异也反映出两种文化的不同。所谓文化语义,就是词语的概念意义所包含或附着的反映该语言使用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自然生活条件、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审美心理、风俗习惯等民族文化因素的那部分内容,文化语义的差异性实际上就是语言民族性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和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和心理,大多数词语文化语义是词语经过反复运用而附着在词汇概念意义上的,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文化语义由于文化的不同,导致各民族语言中拥有很多展示本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民族性就是各民族语言中文化语义的基本属性。1 ,2 1 3 词语文化语义的特点词语的文化语义具有历史性,是指文化语义是词语经过反复运用而附着在其概念意义之上的,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积淀。词语文化语义还具有社会民族性,是指文化语义因使用词语的人所属的民族和社会集团的不同而不同。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词语的文化语义可以是词语经过反复运用而已经凝结、固定在词语当中的文化语义,也可以是一种因为语境而产生的临时文化语义。本文发掘的文化语义多属于第一种。另外,文化语义可以是单义的也可以是多义的。1 2 2 汉英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的研究现状与分析汉英对比研究在8 0 年代以微观研究为主,主要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9 0 年代的对比研究已经扩大到句群、语篇、修辞、文体和语用等层次。本文大的方面属于汉英对比的词汇层面。近二十年的汉英词汇对比基本上基于以下三个方面,即语法功能层面上的对比研究;语义层面上的对比研究;语用层面上的对比研究。本文旨在研究第二个层面上即语义层面上的对比。8 0 年代汉英词汇语义对比研究集中在语言本身意义的研究上,试图找出汉英词汇语义的不同。刘宓庆的试论英汉词义的差异( 1 9 8 0 ) 分析了英汉词义的差别,他认为7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英语词义比较灵活,词的涵义范围比较宽,比较丰富多变,词义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大,独立性比较小。汉语词义比较严谨,词的涵义范围比较精确固定,词义的伸缩性和对上下文的依赖性比较小,独立性比较大。这种说法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道理的,但是英汉词汇语义差异并不存在像刘先生说的那样是一边倒的倾向。谭载喜的翻译中的语义对比试析( 1 9 8 2 ) 提出了英汉词语差异有四大特征:词汇偶合;词汇并行;词汇空缺;词汇冲突。造成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的原因有:生活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对客观世界认识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谭先生的这篇文章为以后的文化语义研究作了很好的铺垫,以后的很多文章都从英汉词语的这四大特征进行对比,还有些文章从造成词汇空缺和词汇冲突的原因角度进行对比。邱述德的英汉词语意义的非完全对应关系( 1 9 8 9 ) 分别从以下七个方面阐述了造成英汉词语意义非完全对应的原因:( 1 ) 英汉词语对于事的概括不一致;( 2 ) 英汉词语结构方式不同;( 3 ) 词语的搭配和使用意义不同;( 4 ) 词语意义转换不同;( 5 ) 英汉词语反映的文化不同;( 6 ) 语域的不对应;( 7 ) 词语的语用意义不同。到了9 0 年代,文化语义的研究成为了热点,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方面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一批专著,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把文化与语言学的语义学结合起来,便产生了一门新的语言学分支,语言国情学。这一学科是前苏联两位学者维利夏今和科斯托马罗夫在1 9 7 1 年提出来的。我国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认为将“语言国情学”称作“国俗语义学”能更好的表达这一学科的文化内涵。后来“国俗语义学 一直沿用至今。对于词语文化意义研究的范围大致有:基本颜色词、动物词、植物词、季节词、人体器官词、数量词、食物词、味觉词、服饰词、自然气象词、成语、谚语、俚语、敬语、委婉语、问候语等等。1 9 8 9 年邓炎昌、刘润清的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可以称作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开端。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详细论述在使用英语时所涉及的重要文化因素,以大量的实例说明,必须掌握与这些因素有关的英语使用规则,才能措词得当,言语得体。全书共分为十四章。在这里介绍一下第二和第三章,这两章分别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英语词和汉语词的语义差别,即第一,在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里没有对应词;第二,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第三,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r第1 章绪论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即在另一种语言里,这种事物或概念有更细微的差别;第四,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经过仔细阅读,不难发现,第一个方面谈论的就是国俗词语当中的文化空缺词,这是因为一种语言的国家里特有的东西和现象在另外一个国家里没有而造成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方面即从概念意义着手进行比较。第四个方面从色彩意义,即词汇的褒贬不对应造成的语义差异。吴友富的国俗语义研究( 1 9 9 8 ) 是吴友富主编的一本论文集。论文集包含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国俗语义的理论探讨和研究;后半部分是国俗语义的应用研究,主要是将国俗语义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翻译实践和作为外语的英语和汉语的实践。王逢鑫的英汉比较语义学( 2 0 0 3 ) 将语言的语义、语音和句法进行综合考察,扩大了语言普遍现象的研究范围,对英汉语言共有的象声词、情感词、情感隐喻、感叹词、委婉词、量词、缩略词和语篇标识词进行了语义比较研究。张安德、杨元刚的英汉词语文化对比( 2 0 0 3 ) 全文共有十章分别从英汉的习语、色彩词、植物词、人际称谓词、标题的翻译、空间词、数字词语、委婉语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英汉词语文化的对比。潘红的英汉国俗词语例话( 2 0 0 5 ) 等等。本书引用了大量的英美主流读物和中国古诗词作为例证,比较了英汉“哺乳动物”、“爬行及两栖动物 、“鸟类、“鱼虫类 、“植物类”、“颜色类”、“食物类”、“亲缘关系类”等8 大类共1 7 8 组词语的英汉文化含义。本文之所以选定植物词语这个语义场,是因为虽然许多学者的著作中有所涉及,但是分类不严密,例证不够充实,而且最主要的是他们多从英语教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本文从汉语的角度出发,对含有文化语义的植物词语进行进一步的深度挖掘,并力求能够对汉语词汇教学、跨文化交际和翻译实践给予指导。1 3 汉英植物词语的文化语义及植物词语的定义和分类在这一节中,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汉英植物词语的文化语义以及植物词语的定义和分类上。1 3 。1 语义场理论及研究意义语义场( s e m a n t i cf i e l d ) 即具有某些共同语义特征的一群词类聚而成的场。语言中的9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词汇,它们在语义上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网络。其中的某些词在一个共同概念的支配下,构成了一个语义场。由于语义场的存在,我们只有通过分析和比较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才能恰当确定一个词的真正的意义。李福印( 2 0 0 6 ) :“既然词汇可以构成语义场,我们就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词的意义变化。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语言中的语义场,我们可以发现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1 7 1 p 1 0 61 3 2 汉英植物词语的文化语义不同国家的语言当中都含有很多的植物词语,尤其是汉英两种语言当中含有的可谓举不胜举。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人们通过植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使得植物词语在本身的概念意义之外又附加了一层隐含的意义。植物词语的文化语义也属于词汇文化语义的一类。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民族风俗、心理特征、地理环境等因素使得这些植物词语具有了不同的文化语义。脱离了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语义将不复存在。所以,对于汉语学习者和从事翻译实践的人来说,不仅要掌握植物词语的概念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它们的文化语义,不然就会在汉语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及翻译实践中产生失误。1 3 3 汉英植物词语的定义及分类汉语大词典对植物下的定义:“百谷草木等的总称。为生物的一大类。这类生物的细胞多具有细胞壁。一般有叶绿素,多以无机物为养料,没有神经,没有感觉。 s l m o s 2根据现代汉语分类词典汉语植物词语共4 7 8 个,十六大类:粮食、谷物;豆类;蔬菜;水果;油料作物;纤维植物;香料植物;药用植物;经济作物;花卉、观赏植物;草类;树木;竹、芦苇;棕榈类;蕨类、苔藓;菌类、地衣、藻类。根据当代英汉分类详解词典英语植物词语共有2 3 5 个,十一大类:水果;蔬菜;谷物;坚果;浆果;常见的落叶树;针叶树;小树和灌木;花卉;草类;蕨类植物、石楠属植物与别种特殊植物。由于本文是从汉语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且同一般从生物学角度研究植物词语的方法和角度不同,因此笔者还结合同义词词林,从一般语言学的角度,将植物词语分为以下几类:花卉、观赏植物;树木、竹子;水果;蔬菜;粮食、谷物;草类:其它。1 0第2 章汉英植物词语文化语义照应模式( 上)第2 章汉英植物词语文化语义照应模式( 上)2 1 相同的植物词语,相同的文化语义由于不同民族的世界观、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不同,对应的植物词语往往会呈现出差异性,但是由于事物本身的属性是一致的,汉英两个民族对于事物的认识能力也大同小异。因此,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植物词语的文化语义具有趋同性。2 1 1 汉英植物词语的概念意义相同,文化语义也大致相同2 1 。1 1 树木、竹子( 1 ) 橄榄树与o l i v e“橄榄树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象征“和平 。汉语里的“橄榄枝 受到西方的影响具有“和平”的文化语义。英语里,在圣经创世纪第八章里:h ew a i t e da n o t h e rs e v g l ld a y s ,a n da g a i nh es e n to u tt h ed o v e f r o mt h ea r k ;a n dt h ed o v ec a m eb a c kt oh i mi nt h ee v e n i n g ,a n dt h e r ei ni t sb e a kw a saf r e s h l yp l u c k e do l i v el e a f ;( 他( 诺亚) 又等了七天,再把鸽子从方舟放出去。到了晚上,鸽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着一片新扭下来的橄榄叶子,)由此,习语h o l do u tt h eo l i v eb r a n c h 意为“伸出橄榄枝;要求和解”。另外在英语中o l i v e 还有其它的文化语义。o l i v eb r a n c h e s 意为“小孩,儿童( 来自圣经诗篇) 。它还是“黄金与爱情 、“万能的人 、“纯洁 、“多产的象征 。( 2 ) 橡树与o a k“橡树 在汉语和英语里都含有“刚毅 、“坚韧”的文化语义。在汉语中我们可以通过著名的诗人舒婷的这首致橡树来发掘,诗人用“橡树的“威仪 、“铜枝铁干 、“伟岸的身躯 来形容男人的“刚毅”、“坚强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英语中也有习语al l e 抓o fo a k 意为“勇敢、刚毅,值得信赖的人”。橡树是英国人特别崇尚的树木,有许多有名的千年橡树,如q u e e n so a k ( 女王橡树) 、t h ep a r l i a m e n t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o a k ( 议会橡树) 。英语里橡树还表示“政治上的成功和荣誉”。2 1 1 2 水果在汉语和英语里“樱桃”都可以用来表示美人小而红润的嘴唇,就像樱桃一样。例如,唐白居易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说的就是樊素和小蛮两位美女的容貌和身段。英语里也如此,如莎士比亚的“t h yl i p s ,t h o s ek i s s i n gc h e r r i e s ,t e m p t i n gg r o w ! ”( “你的嘴唇,就像那吻人的樱桃,瞧上去多么诱人! )此外,在英语的文化里“樱桃树 传统上常与“杜鹃鸟联系在一起。据说,“杜鹃鸟”在死亡以前要吃足三餐樱桃。英语中用ad o u b l ec h e r r y ( 并蒂樱桃) 来象征夫妻亲密无间、恩爱有佳,相当于汉语中的“并蒂莲 。2 1 2 汉英植物词语概念意义相同,文化语义部分相同2 1 2 1 花卉、观赏植物( 1 ) 玫瑰与f o s o“玫瑰 在东西方文化中都代表“爱情。汉语中“玫瑰 代表“爱情 是受到西方的影响。在情人节,恋人们以“红玫瑰”相赠,表示真爱,象征献出爱情,献出真爱。英语中苏格兰的著名诗人彭斯有一朵红红的玫瑰:m yl u v e sl i k ear e d ,r e dr o s e ,t h a t sn e w l ys p r u n gi nj u n e ;m yl u v e sl i k et h em e l o d i e ,t h a t ss w e e t l yp l a y e di nt u n e j ( “啊,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六月里迎风初开;啊,我的爱人像一曲甜蜜的歌,唱的合拍又柔和。 )然而除了代表爱情,在汉语中它还含有其它的文化语义。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人物贾探春在贾府人送绰号“镇山太岁 ,又有“玫瑰花儿 的别称。第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仆人兴儿在小花枝巷向尤家姐妹介绍贾府人物,是这样说探春的:“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 “玫瑰 本身鲜艳动人,可是却美中带刺,所以在汉语中“玫瑰”用来形容面容娇艳动人,可是性格带“刺 ,不容易亲近的女人。而在英语中却没有此意,只是来单纯地形容女人美丽的容貌,如习语r o s e si nh e rc h e e k s1 2第2 章汉英植物词语文化语义照应模式( 上)意为“白里透红的面颊”。都是用来代指“美貌 ,但是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语义却略有不同。在英语中玫瑰除了代表爱情以外,自古以来,都被西方人看作是高贵的象征,它不仅被当作“欢乐 、“安逸”、“荣耀 、“幸福 的象征,还被誉为“尽善尽美”的典型。习语ab e do fr o s e s 意为“安逸的生活;称心如意的境遇”便来源于此。“玫瑰 还喻指“一切美好的事物 。b er o s e sa l lt h ew a y 意为“一帆风顺;万事如意 :c o m eu pr o s e s意为“( 事情) 显得很完满( 或很顺利) 。g a t h e rl i f e sr o s e s 意为“享受人生的乐趣;寻欢作乐;追求欢乐 。代表爱情、美貌和一切美好的事物的同时,英语中的r o s e 还有着另外的涵义。习语u n d e rt h er o s e s 意为“秘密地;暗中地;私下地;誓守秘密 。这个习语出自罗马神话中的一段艳情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性情浪漫,喜爱恋爱。一日,正当她沉醉于风流之际,被沉默神哈波克雷特偶然遇见。恰逢维纳斯的儿子爱神丘比特这时到来。惟恐哈波克雷特把他所看到的一切告诉丘比特,维纳斯便捧出一支美丽的玫瑰花,作为礼物赠送给他,要求其保密。哈波克雷特接受了这贵重的礼物,并发誓“严守秘密。玫瑰花就成为了“严守秘密墨的象征。“玫瑰代表“一切美好的事物”以及“保守秘密”的文化语义在汉语中并不存在。( 2 ) 兰花与o r c h i d在汉语和英语里“兰花 都被当作“美好事物 的象征。在汉语中兰花具有超然脱俗的清丽气质,成为“精神纯净完美刀的象征。陶渊明诗云:“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借幽兰表现自己的情怀。另外“兰摧玉折”被誉为好人去世。古人把好文章好的书法作品称为“兰章,好友深交为“兰交 、“兰谊 。英语中的兰花含有“美丽”的文化涵义。文学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 p e r h a p sy o uk n o wt h a tl a d y ,g a t s b yi n d i c a t e dag o r g e o u s ,s c a r c e l yh u m a no r c h i do faw o m a nw h os a ti ns t a t eu n d e raw h i t e - p l u mt r e e ( “也许你认识那位小姐 ,盖茨比指了指端坐在白梅树下,如花似玉的女士。)但是在汉语中“兰花 有着不同于o r c h i d 的文化语义。屈原楚辞屡屡引用“纫秋兰以为佩 ,遂后世视“兰花 为君子的化身,是“高洁品格”的象征。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孔子将兰花与君子联系起来,主张君子立身处世,应该向兰花一样,生长于幽谷之中,1 3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却能抱芳守节,独立不倚,不求闻达,无求于它物。道德修养上修炼出淡泊明志的高风亮节。另外在汉语中的“兰 自尊自爱,不随流俗,不媚世态,正是这样“兰”还成为了爱国者表达民族不屈不挠,坚贞不二气节的象征和喻体。明清之际僧人石涛,擅写兰竹怪石,在一幅露兰风竹图,他将亡国的隐痛诉之于画笔,以清风比作大清,画兰、竹,虽然遭到“清”风摧残,却仍然芳心不改,表现出“兰”的坚贞不渝,孤高自守的气节,同时也隐晦地吐露了他不可以轻易改变的心志。( 3 ) 牡丹与p e o n y汉语和英语中“牡丹 都象征“美貌。在汉语中牡丹有“国色天香 的美誉。开元中,皇宫内沉香亭前牡丹盛开,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趁夜游赏,命李白赋诗助兴,李白即以牡丹喻贵妃。遂有:李白的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红艳露香凝 、“名花倾国两相欢 。英语中的p e o n y 也喻指“美貌。t ob l u s hl i k eap e o n y 意为“双颊绯红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一段人物描写:s h ew a saf i n ea n dh a n d s o m eg i l l 【一n o tb _ a n d s o m e rt h a ns o m eo t h e r sp o s s i b l y 二h l th e rm o b i l ep e o n ym o u t ha n dl a r g ei n n o c e n te y e sa d d e de l o q u e n c et oc o l o ra n ds h a p e ( 那是一个俊美可爱的姑娘也许未必比某些女伴更俊美但她那灵动的牡丹一样的嘴唇和天真的大眼睛却给她的颜色和形象增添了魅力。)除了“美貌”的文化语义之外,汉语中的牡丹颜色鲜艳,姿态优美,“富丽堂皇、“雍容华贵 ,千百年来,它不仅是“美丽 的代言人,也历来是古代人民心中“吉祥”、“幸福 、“繁荣昌盛 的象征。自古便有赏牡丹、植牡丹、吟咏牡丹的习俗。柳浑在牡丹中写到:“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白居易在买花中更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众人赋。 买一丛艳丽的牡丹,竟要花掉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可见当时唐朝,人们爱牡丹如狂,虽然“花开时节动京城”,“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但是牡丹决不是平民百姓可以赏玩的,因此牡丹又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