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及其完善.pdf_第1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及其完善.pdf_第2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及其完善.pdf_第3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及其完善.pdf_第4页
(经济法学专业论文)论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及其完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wuhan 430074, p. r. china may, 2004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规模展开 由环境污染或破坏造成的环境侵权将成为今后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环境侵权具 有不平等性社会性价值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这决定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特 殊性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实行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与违法行为不是其构 成要件只要具备损害事实和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两个条件环境 侵权民事责任就可成立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赔偿损失与排除侵害为了及时妥善救 济受害人所受损害又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立主要包括环境责任保 险和环境损害赔偿基金的环境损害赔偿的社会化制度排除侵害往往危及企业的 经济活动在适用排除侵害这一形式时要进行利益衡量 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总体上是比较完善的但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 主要有法律关于环境侵权构成规定有矛盾因果关系推定规则精神赔偿部 分排除侵害代替性赔偿等过渡性质的责任方式立法上没有规定损害赔偿 责任的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受害人救济的途径和保障存在明显不足等等这就需 要我们认真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一些先进做法针对这些问题文章采取了相应的 对策来加以健全与完善 文章的论述只是从立法层面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作了探讨为更好实现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目的和功能必须把它放到整个法制系统和社会大系统中去考 虑 关键词: 环境侵权 民事责任 无过错责任 因果关系 制度完善 iv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large-scale spread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tort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r destroying will be a major social problem. environmental torts has the traits of inequality, sociality, values and complexity, which results in particularity of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torts .the doctrine of liability fixation is nofault liability in field of environmental civil liability. the constitution of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torts is made up of damaging fact and causality between action and damaging fact, not including fault and illegality. the liability manners of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torts consist of compensating for damage and eliminating trespass. the system of socialization about damages of environmental torts including environment liability insurance and fund of environmental damages mostly need to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relieve victims timely and properly at the same time not to influenc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eliminating trespass sometimes endangers economic activities, so principle of interest balancing should be applied when relieving victims by the manner of eliminating trespass. although the system of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torts is comparatively perfect as a whole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quite a few problems and defects on conflict between legal provisions about liability constitution , sphere of damages without spiritual damages, absence of intergradations about liability manners such as partial injunction and fungible damages, lack of system of socialization about damages of environmental tortsdeficiency of means and measure of reliefwhich requires us to adapt some effective and advanced methods to make the system sound and perfect. this paper only gives a research on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torts in legislation.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torts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whole legal system and social system to design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aim and function well.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torts civil responsibility n-fault liability causality system perfection. 1 引 言 20 世纪人类在享受产业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辉煌成果的同时也体验到了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巨大创伤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土 地沙漠化濒危的物种激增放射性污染和核灾难等正如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在 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尖锐指出的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 胜利对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1 环境问题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自然生态平衡所造成的污染或破坏 问题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它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 不断发展变化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 新的污染源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或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环境 污染或破坏而侵害他人权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环境立法相对 较晚,而传统的部门法又是在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观念的情形下发展起来的当 环境问题或环境危机出现的时候这些法律在危机面前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缺陷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弥补这些缺陷是传统法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保护环境 不得侵犯他人的环境权利是民事主体的法定义务违反了这种义务就构成了环 境侵权的民事责任无救济即无权利环境侵权责任就是对侵害他人环境权益行 为进行救济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相比一般的侵权行为有其特殊性研究环境侵权 的民事责任的特殊性提出构建我国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新思路对改进立法及 司法实践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是首先概述环境侵权及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内涵 与特点其次从因果关系与损害事实两个方面论述了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其 三分析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最后对我国环境民事责任的现状进 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2 1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概说 1.1 环境侵权的内涵与特点 1环境侵权的内涵 20 世纪 6070 年代为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对付日益 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强化国家对环境的管理现代意义的环境法应运而生但是 直到目前各国法学理论和立法对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侵害损害他人权益 乃至危害人类生存这一现象的称谓一直各不相同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对本文中的 环境侵权加以界定 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侵害损害他人权益乃至危害人类生存这一现象 英美文献中一般称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或污染(pollution)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也采该用法经济学者称之为外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y)社会学者则称之为环境破裂(environmental disruption)上述差 异显然是各学科因观察问题侧重点不同而造成的结果在我国日本和我国台湾 理论和立法上都称之为 公害如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均有公害纠纷处理 法而单从私法的角度看德国法上称干扰侵害法国法上称近邻妨害 英美法上称妨害行为 2在我国立法同时采用 污染环境污染环境污 染危害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等多种形式不同含义相近的表达方式 3民法 通则第 124 条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应当 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从整个的民法体例来看立法上是将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行 为确立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而学者们在将其讨论问题的着眼点置于受害人的 保护时一般都将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侵害损害他人权益乃至危害人类生存 这一现象称为环境侵权因为环境侵权的内涵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既包括环境污 染又包括环境破坏既包括环境侵害状态又包括环境损害后果而且便于 与 传统的侵权行为衔接因此采用环境侵权的表述为好 3 对环境侵权的具体内涵我国学者多从追究加害人的民事责任的角度加以探 讨有关的表述和理解界定都不尽相同本文将环境侵权内涵表述为环境侵 权是指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并因此给他人的财 产权人身权环境权益等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之虞的事实 2环境侵权的特点 环境侵权与一般侵权行为的不同之处是环境侵权民事法律责任的内在根基 因此很有必要加以探究对环境侵权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归纳 4 综合各家观点本文认为与传统的侵权行为相比较环境侵权具有如下特点 1不平等性平等是民事主体的基本特性就传统侵权行为而言主要发 生在农民普通市民与手工业者小业主小作坊主等之间基本上属于个人 损害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和工商业的发达企业在规模上大型化甚至 巨型化在工艺技术上高科技化因而危险性大大增强并造成许多事故致使 现代社会权益侵害现象之重心业已由传统个人间之主观侵害转移到危险活 动之损害事实 5在环境侵权这一新型的现代社会权益侵害现象中 加害人多为 具有相当经济技术实力的工商企业或企业集团而受害人则多为欠缺规避能力和 抵抗能力的普通农民和市民因此环境侵权的主体加害人和受害人在事实上 往往具有不平等性从而使近代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如所有权绝对私 法自治自己责任和过失责任等 6在环境侵权法律救济制度中丧失了其存在的基 础 2社会性在传统侵权行为中通常是特定的加害人对特定的受害人的个 别权益如生命身体财产之某一种的单一侵害为典型的私害而环境是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场所为人类所共有环境侵权作为危害大众多种权益的法律 事实其危害危及相当地区影响多数居民历时长久举凡法律所保护的权利 或生活权益如生命身体健康财产等都可能成为其侵害的对象公害一语 即由此而来20 世纪以来局部地区的严重污染导致公害病和重大公害事件 的出现 如1952年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 四天内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 人1930 年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一周内死亡 60 人据英国核能安全局统 4 计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全世界平均每年发生 200 多起严重的污染事故这些污 染事故带有突发性且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受害者不仅有污染源所在国居民 甚至影响到不少邻近国家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就使欧亚两大陆近半 个地球均遭受放射性尘埃的危害环境侵权行为的社会性日益显著 7 3价值性传统侵权行为的原因事实如伤害他人身体撞坏他人房屋等 本身即是一种无价值的违反生活常规的行为在道德和法律的价值判断上均 应严格禁止并加以制裁不存在疑义和障碍而环境侵权的原因事实如排放煤烟 倾倒废物排放污水等本身往往是各种创造社会财富增进公共福利活动中的 衍生行为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保障人们基本生存权的必然产物在价值 判断上属于符合社会生活常规有价值有意义的合法行为换言之在某种程 度上可将其视为一种有价值的侵害属于可容许的危害因此对环境侵 权的原因行为既不能完全禁止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而应权衡经济社会 环境等各种利益确定在发展经济保护人民健康和环境资源等方面均能接受的 平衡点并据以对环境侵权的原因行为加以一定程度的调控限制对国民生 命健康财产和生活环境等加以一定程度的保护 4复杂性传统侵权行为的加害主体加害行为与损害的事实损害程度 和损害过程一般都比较明确受害者对证据的把握不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证明 致害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也相对容易但环境侵权往往是由众多的排污行为或环境 开发行为共同造成的多因一果一因多果的情况时常发生且并不表现为直接的 联系性有时其侵害后果要经过长期累积达到自然作用能力的极限或人体极限时 才爆发出来因此受害者在很多时候既无法证明加害者的主观心理状态也无 法证明加害者所排放的污染物质更无法证明其因果关系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对 主体都无法确认如日本第一次水俣病诉讼发生时根本无人知道造成这种神经 性中毒疾病的原因直到十几年后才通过实验室证明水俣病是甲基汞中毒而 造成中毒的原因是由于河川上游的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元素汞经过藻类的生物作用 甲基化然后经藻类虾类鱼类人体的生物富集作用而形成 8故其在加害主 体行为构成行为心理因果关系成立等诸多方面都与传统的侵权行为有很大 5 区别显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况 1.2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内涵与特点 1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内涵 民事责任就一般意义说是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 果它以民事义务为前提没有义务也就没有责任但并不是有民事义务就一 定产生民事责任只有当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时才产生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 目的不仅在于对于违反民事义务的制裁而主要是为了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和补偿被害人的损失它主要从两个方面保护当事人民事权利一方面以制裁相 威胁督促义务人认真履行民事义务使权利主体的权利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是 使侵害他人权利的人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以恢复被侵害的权利 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就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其对环境的污染或破 坏而导致对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或者其他环境权益造成侵害时依照环境保护法 或其他法律规定所应承担民事法律后果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 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因污染环境而侵犯他人财产权人身权所应负的民 事责任二是因破坏自然资源侵犯他人财产权应负的民事责任三是因其他侵犯 他人环境权益应负的民事责任 2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 环境民事责任是以传统民事责任理论为基础发展而形成的 是民事责任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民事责任与传统民事责 任相比较环境民事责任具有以下特征 9 1权利依据不同传统民事责任一般以财产权和人身权为依据而环境民 事责任除以财产权和人身权为依据外还以环境权益作为追究民事责任的依据 2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归责原则不考虑加害人是否具有过错只要其造 成污染损害就得承担民事责任它已经不具备一般法律责任的本来含义只具 有“恢复权利的性质” 因为传统意义上的法律责任都是以过错为基础 从而体现出 6 法律责任本身应有的对不法行为的制裁和教育作用 3因果关系是决定责任的基本要件传统民事责任以过错为归责原则过 错不仅是构成责任的要件而且是决定责任的最终要件但是面对环境污染损 害行为人有无责任不取决于他是否有过错而取决于损害结果与其行为是否有 因果联系 4利益衡量被广泛运用由于环境污染原因行为的社会有用性价值性 在确定加害人之责任及其所承担的责任形式时利益衡量机制被广泛运用将受 害人所受损害的利益与加害人行为的社会效益相比较从而决定加害人的责任及 其责任形式 7 2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分析 2.1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概说 依据传统的民事责任理论构成民事责任必须具备主客观四个方面的要件即 违法行为损害事实损害事实与违法行为之间有因果联系主观上有过错如 果缺少上述任何一方面的要件民事责任不成立上述民事责任理论及制度就一 般侵权行为来说无疑是合适的然而用这种理论和制度来解决环境侵权纠纷 在司法实践中会产生许多缺陷甚至完全难以发挥其对损害的救济功能环境侵 权的特点决定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具有特殊性实有弄清的必要 然而在我国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在立法上存在矛盾在学界特 别是在民法学界存在很大的分歧在立法方面1986 年的民法通则第 124 条 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 承担民事责任从中可以看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以违法为要件 1989 年的环境保护法第 41 条第 1 款则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 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从中又可看出环境侵 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不以违法为要件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 等的有关规定与环境保护法第 41 条第 1 款的规定相同或相似理论界民法 学者对此问题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有两要件说三要件说四要件说梁慧星教 授早在 80 年代就指出特殊侵权损害只要存在损害事实以及行为与损害事实之 间有因果关系两个条件就可以确立其赔偿责任 10王利明教授认为 环境污染 侵权责任的要件是环境污染造成损害的事实以及污染行为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 系 11以上就是持两要件说 学者张新宝主张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构成要件应当 包括污染环境的行为损害 以及污染环境的行为与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12学者 杨立新主张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构成要件应当包括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害事实污 染环境的违法行为以及污染环境与违法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13以上就是持三要 8 件说但其中还有区别学者前者的三要件说不包括违法要件后者的三要件说 包括违法要件佟柔教授以及王家福教授均认为环境污染致损的民事责任以被告 污染环境 被告违法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原告受到损害被告违 法行为与原告所受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为其构成要件即持四要件说 14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对过错不成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基本上 取得了共识分歧之处在于违法行为是否成为环境侵权民事的构成要件本文 认为主观过错与违法行为不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构成要件环境侵权民事责任 的构成要件为损害事实和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两个条件以下分述之 2.2 主观过错与违法行为研究 1无过错责任及其在环境侵权领域的应用 1无过错责任的产生 无过错是相对过错而言的所谓过错就是指违法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及其后 果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分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行为的不 良后果而希望或放任其发生的心理状态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发生 的不良后果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但轻信不会发生的心理状态由于故意和过 失对于确定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并无不同民法一般对故意和过失统称之为过错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由于人类智力和判断力低下实行结果责任原则即无 论加害人有无故意或过失均必须对损害结果负责其最典型的表现是野蛮的同 态复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演进过错成为侵权行为法的基本归责原则 即只有当加害人有过错时才对其进行处罚耶林曾宣称使人负损害赔偿的 不是因为损害而是因为有过失其道理如同化学上之原则使蜡烛燃烧的不是 光而是氧一般浅显明白耶林的观点深刻揭示了过错归责原则的本质特征过错 归责原则表明过错不仅是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而且是最终要件同时也是确 定行为人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过错归责原则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其深 深植根于自然法的理性哲学其中尤以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影响最大建立于这 9 种理论上的过错概念依附于意思自由强调人的意思及主观心理状态的可非难性 过错归责原则不仅是人类理性主义的产物同时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若使 每个人都对其在任何情况下所致的损害负责就必然使人动辄得咎行为自由受 到限制从而妨碍自由竞争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按过错原则一个人只有在有 过错的情况下才对其造成的损害负责如若个人已尽其注意即使造成对他人的 损害也可以免除责任这样个人自由并未受到束缚而人人尽其注意则大多数损 害也可避免社会安全可以得到保障因此作为人类理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 物过失责任原则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进步性世界各国民法均将其作为民事责 任的一般原则例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 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承担民事责任但自从19 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危险工业异军突起这一方面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给人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这一 时期工业事故成了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无过失责任就是19世纪末由于工业事故 的损害赔偿问题所引起的这是因为危险工业本身具有社会有用性和价值正当性 其所有者或管理者一般不具有过错即使有过错工人也难以举证另外工业 事故造成的损害不再局限于个人性质而往往带有群体性和社会性这种客观现 实使人们认识到如果继续拘守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不仅个人的财产损害和人 身伤害无法得到及时充分的补偿而且势必因社会生产环节的中断不能及时恢 复而使高度社会化的生产秩序遭受破坏甚至会放纵现代科学技术给社会生产力 的健康发展和人类生存带来某些危害因素美国社会法学的创始人罗科斯庞德 认为19世纪的法律着重保护个人利益将个人权利看作是“自然”的和绝对的而 在20世纪社会利益应高于个人利益由此他认为民事归责的哲学基础将不在 于意志自由哲学而在于一般社会上之安全利益 15为了限制和克服科学技术给 人类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某些危险活动领域加害人虽无过错也要承担民事 责任的无过错归责原则便应运而生如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等先进工业国家 在坚持过错原则的基础上在他们各自关心的危险领域都无例外地承认无过错责 任无过错责任又称无过失责任德国法称为危险责任普通法国家称之严格 10 责任是指无论行为人有无过错只要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即应 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2无过错责任在环境侵权领域的应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害事故频繁发生使得无过错 责任很快被引入环境损害领域现今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已成为世界各国环境 民事责任立法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各国法律传统及其政治经济等原因环境 民事责任主观要件的立法存在两种方式第一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 并存以德国日本为例在德国法律将污染损害分为经许可的营业活动之环 境污染损害和一般活动之环境污染损害前者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后者之赔偿 责任适用过错原则在日本日本公害对策基本法规定的七大典型公害中仅 有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造成的危害适用无过失责任原则并且其对象仅及于人身 伤害而不包括财产损害以上国家尽管采用两种立法例但在适用过错责任原 则时均将注意义务严格化作为判断过失的前提企业从选址到规避措施的设置 均属于考虑其是否存在过失的范围第二单一的无过错责任原则以中国和法 国为例法国的无过失责任原则是通过判决对法国民法典1384条后半段对 其所保管的物所产生的损害亦负赔偿责任赋予新的涵义而确立的161384条后 半段被赋予新的涵义后尤其适用于处理与技术发展有关的危险造成环境污染 的工矿企业设施和有毒有害物质具有高度危险性一旦这些设施和物质引起环境 污染损害理所当然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在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方面除法院 判例继续坚持该原则外法国劳工赔偿法以及关于核污染损害事故的特别法 都明文规定了无过错责任在我国对于环境污染损害民法通则及有关环境 法均已明文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 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 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的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我国先后制定的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 污染防治法等法规在规定民事责任时都没有考虑行为人的主观状态而只规 定实施污染环境的行为并造成他人损害的有责任排除损害并赔偿受害人损失 11 无过错责任之所以能很快被引入环境侵权领域是因为 第一排污单位大多数是现代企业它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本身具有高度危 险性即使企业采取种种最安全的专门措施也不能完全消除使他人遭受损失的 意外风险也就是说企业即使没有过错也会给他人造成财产和人身损害如 果坚持过错责任原则显然无法对无辜的受害人进行救济这对于维护公众的生 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十分不利 第二环境污染案件十分复杂要证明加害人有过错十分困难在环境纠纷 案件中往往涉及到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也就是说要证明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 必须有相当的科学技术水平而且在一般情况下排污者对其所采用的工艺 技术都以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因此如果坚持过错责任原则就必然使受害人陷 入不利的境地难以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并放纵环境污染行为 第三环境污染事故是企业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产生的而获得利润就应对 形成的风险负责而不仅仅是对过错的责任即利之所生损之所归而且加 害人通常比受害人在经济上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它能够通过价格保险等方式 让社会分担其赔偿责任 第四实行无过错责任可促使排污者改变工艺技术采用先进的技术 设备来防止污染的发生对全社会的环境保护大有益处 3无过错责任的免责事由 无过错责任在理论上可分为相对无过错责任和绝对无过错责任相 对无过错责任是指损害如完全是由于加害人意志或能力之外的原因造成的则 行为人不承担赔偿责任绝对无过错责任则是指不论损害由何原因造成即使 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引起的行为人也应承担赔偿责任后者无限制地扩大了 行为人的责任对行为人来说有失公平对社会来讲也是不利的因此在规定 无过错责任的同时设定这样或那样的免责事由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无过失 责任制度的通例如在法国只要行为人提出证据证明损害的发生确实是由于不 可抗力事件或最终是由受害人的过失或第三方的过失造成就可免除责任英 美和德国都毫不例外地将不可抗力作为法定免责条件日本也在一定程度上 12 承认不可抗力的抗辩效力仅有少数国家如加拿大规定了绝对无过失 责任不允许行为人提出任何抗辩事由但对其适用范围作了严格限制我国环 境法规定的是相对无过错责任 17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 因下列原因造成的损 害加害人将不承担责任 第一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独立于人的行为之外且不以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情况它包括某些自然现象如地震台风洪水和某些社会现 象如战争行为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3款大气污染防治法第37条水 污染防治法第42条均作了如下类似规定即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 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予承担责任因此以不 可抗力为抗辩事由主张免责时行为人必须证明损害由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引 起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了合理的救治措施 第二受害人的故意和重大过失过错一般可分为故意重大过失轻微过 失如果环境污染损害完全是由受害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引起则应由受害人自 己负责污染行为人将不承担责任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第40条规定水污染 损失由受害者自身的责任所引起的排污单位不承担责任所谓自身的责任 指的是故意或重大过失如果污染损害是由受害者的轻微过失引起则只能酌情 减轻污染行为人的责任如果仅仅因为受害者的轻微过失就免除加害人的责任 不仅有失公平而且也违背了无过错责任制度所追求的目的 第三第三人的过错第三人过错是指除原告和被告以外的第三人对于原告 的损害发生具有过错被告应免于承担民事责任第三人过错在环境法上的规定 是第三人的行为是造成环境损害的唯一原因同时损害纯粹是第三人的过错所 致被告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完全无关因此应使被告免责但是如果被告 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损害完全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或第三人难以确定时 则仍应承担责任 2行为的违法性问题 对于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是否应该包括行为的违法性学者间的争论很大王 利明教授认为我国民法通则第 106 条并没有将违法作为侵权行为的构成要 13 件而且民法中的过错概念不仅包括了行为人主观状态的应受非难性而且 也包括了客观行为的违法性过错本身意味着法律对某人的行为作出了否定性评 价 18因而在实行无过错原则的环境侵权中 当然就不必以违法性作为要件应 以环境损害事实以及损害和污染环境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作为责任构成要件行 为的违法性不应作为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这是因为 首先 以违法性作为要件有悖于有损害就有救济的这一法的精神企业 的排污是其正常生产的必然结果只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和限度内这种行为就 具有其合法性很难认为排放煤烟倾倒废物排放废水是无价值或无意义的行 为只要人类社会不退回原始社会此类行为就不会停止因此各国法律都允 许企业将一定浓度和数量的污染物排入环境而排污者只要依排污标准排放就 具有合法性然而并非所有依法排污行为都不造成损害因为国家在制定各种 技术要求和标准时不能不考虑科学技术水平经济承受力以及经济发展的要求 这些标准和要求只是许可行为的界限在这一界限内行为人不受行政处罚但合 法的排污行为可能会给公众带来损害的民事责任并不能免除有些单个排污行为 是合法的但多个排污行为的污染物经过重合蓄积和反复持续的作用后通常 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如果坚持行为的违法性作为责任的构成要件势必使救济 受害人成为不可能因而没有必要再提行为的违法性要件为此我国环境法 第 41 条并未强调排污行为的违法性 其次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民法通则第 124 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 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依据这一 规定似乎可以认为行为的违法性构成环境侵权民事责任要件但环境保护法 第 41 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失的单 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该条并没有要求行为违法性作为承担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 要件民法通则是民事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而环境保护法是环境保护领 域的基本法依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理环境保护法在环保领域应有优先 于民法通则的地位因此就法规之间的协调来说环境侵权责任不应以行 为的违法性构成要件 14 第三不提行为的违法性要件可以避免因违法性的争议而减损无过错原则 的价值更方便于司法实务的界定和操作从而更有利于公民环境权益的保护 2.3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1损害事实 在民法上损害作为一种事实状态是指因一定的行为或事件使某人受侵权 法保护的权利和利益遭受某种不利益的影响任何侵权行为都必须以损害作为其 构成要件已是不争之论环境侵权作为一种特殊侵权行为当然也不例外损害事 实作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之一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一是权利被侵害二是权 利被侵害而造成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客观结果或可能依据环境侵权损害的对象不 同一般可将环境侵权损害分为三种 1财产损害指环境污染造成的他人财物的减少或毁损 2人身伤害指与人的人格身份密切联系的合法权益所受的损害环境 污染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公民的健康权和生命权受到侵 害而造成的身体伤害和死亡另一方面则是精神损害指公民的精神心理受到 侵害而产生的恐惧悲伤怨愤绝望羞辱等精神痛苦 3环境损害传统的侵权民事责任的前提是受害人有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的事实存在如果一行为没有造成他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那么行为人并不负 任何民事责任但是在环境民事责任中损害事实不仅包括一般财产损失和人身 伤害还包括对环境的损害环境损害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生活环境的损害人们只有在一定的环境质量限度内才能正常舒 适地生活如果超过这一限度则意味着生活环境受到损害人们难以安适地生 活例如噪声使人心情烦闷无法正常工作学习生活在现代城市生活中 生活环境损害最为典型而又具体的是采光和通风受到阻碍并最终导致了阳光权 通风权这种具体的环境权的出现日本最高法院在1972年的一个判例中确认日 照通风是为法律所保护的生活权益其在判决中写道“众所周知住宅日照 15 通风是舒适健康生活所需要的生活利益即使是他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方造成的 也不能成为法律保护的对象因为这是由于加害者滥用权利的行为而妨害了被 害者的日照通风在美国1982年的普拉赫诉马里蒂案 (prahv.marretti)是美国 法院承认阳光权的第一个案例该案的事实是被告在其土地上修建房屋房屋 将挡住射向原告屋顶上的太阳能取暖器的阳光于是原告要求被告停止修建房屋 初审法院作出了有利于被告的判决否定了原告的请求但是二审法院撤销了 这一判决并裁决不合理地阻挡阳光的获取构成普通法上的妨害行为同年 美国威斯康星州议会和其他几个州议会相继通过了必须确保阳光和通风不受干扰 地流动的立法 19 第二生态环境损害阳光水森林等环境要素相互联系作用制约组 成各种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多种多样其中表现为财产被人们确认的 很少如森林系统的生态功能有吸收co2放出o2涵养水分调节气候防止 水土流失防风固沙阻挡噪音提供各种木材产品等等而被确认为有价值的 木材产品只是其中的一种功能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中任何一部分受到 损害都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生态平衡失调后果极其严重仍以森林为例 森林破坏的损失是多方面的尽管这种损失的严重程度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后在 宏观的范围内同其他因素的作用一起表现出来但这种损失是实际存在的并不 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这种损害表现在水土流失森林更新困难木材产量减少 气候更加干旱洪水危害加重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被破坏珍贵野生动物 生存繁殖条件恶化等等据科学研究一棵50年的大树其木材价值只占全 部价值的九分之一可见生态环境损害并不仅仅是某种环境要素本身的损害 还可能造成其他多种损害 2因果关系 1侵权行为因果关系内涵 因果关系源于哲学是指客观事物现象的前因后果的关联性它旨在强调 事物的普遍联系掌握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从而加以把握而法律上的因果关 系则强调某一联系的特定性与具体性即将因果关系链中某一部分特定化从而 16 在特定的场合讨论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当人们运用哲学上的因果关系原理来指导 侵权法上的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关系时就形成了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它指的是 行为作为原因损害事实作为结果在它们之间存在的前者引起后者后者被前 者引起的客观联系 20所谓环境侵权因果关系 是指造成环境污染或被破坏的行 为和特定被害者所蒙受的损害之间具有个别的事实上的无此就无彼的联系 21 因果关系之所以在环境侵权责任的认定中被认为是不可缺少的要件是为了给具 体的污染受害者寻求帮助以使污染者的行为与受害者的结果发生联系从而给 受害者的赔偿找到正当化的理由在处理环境侵权案件时一般习惯于这样的一 种思维过程谁是污染受害者谁的行为造成了污染污染带来了何种损害造 成损害的原因甲原因乙原因丙等等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寻求环境侵权因果 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因果关系的范围从一般到具体从模糊到清晰 22 2因果关系推定学说 由于环境侵权行为的复杂性渐进性和多因性以及损害的潜伏性和广泛性 其牵涉的高深科技知识非一般常人所能了解其原因关系的证明较之普通侵权行 为案件更为复杂要很多年才能查明事实真相20 世纪 50 年代发生的日本熊本水 俣病的致病原因就是经历了十年之久其真相才大白于天下的由此可知证明 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难度之大如果固守传统因果关系理论势必因证明的困难 而否定被害人请求损害赔偿的权利为此因果关系推定学说便应运而生 在环境侵权法中因果关系推定原则已成为各国环境法上的通制在对受害 者的保护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主要理论有优势证据说事实推定说疫学 因果说间接反证说等 优势证据说优势证据preponderance of evidence,原是英美法上的一种 证明规则后被日本学者引入日本环境侵权法领域这一规则认为法律上的证 明程度可因事而异在民事诉讼中证明其心证程度不必像刑事诉讼中那么严格 只要一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有超过 50%以上的盖然性程度即可做出结论 23也就是说 在民事案件中只要加害人与受害人任何一方的证据优于对方即可 据此日本学者认为在环境侵权诉讼中不必要求以严密的科学方法来证明因 17 果关系 24只需举证人提出的证据已达到比他方所提出的证据更为优越的程度即 可这一理论对于减轻原告的举证责任大有帮助但这种证明方法易生弊端其 缺陷在于对原告来说要么得到过度的赔偿要么根本得不到赔偿因此优势 证据说并未被广泛采用 事实推定说这一理论主张在环境诉讼中因果关系存在与否的举证无须 严密的科学方法只要达到概然性程度即可所谓概然性程度是指在侵害行为 和损害结果之间只要有如果无该行为就不会发生此结果的一定程度的概然 性即可以认定有因果关系存在 25该说加重了被告的举证责任 减轻了被害人 的举证负担但这种概然性推定容易为法官在判决中滥用权利留下缺口 疫学因果说又称为社会流行病学的证明方法是指用疫学即流行病学或 病因学的方法来证明侵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它从集体现象出发 就有关某种疾病发生的原因用统计的方法调查各因素同疾病之间的关系并选 出关联性较大的因素进行判断判断疫学因果关系存在的标准有四个a该因 子在发病前发生作用;(b)该因子作用程度越显著则该种疾病的患病率越高此即 为量与效果的关系c该因子作用的程度减弱或被消除则患病率明显降低或 患者病情减弱d该因子作为致病原因而起作用的机制与生物学上的说明并 不矛盾 26在满足以上四个条件时 利用疫学因果关系来解释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是有效的疫学因果关系判断方法运用在环境侵权案件中的意义在于降低了原告 的证明标准在探究致病原因时即使无法经过严密精深的试验只要预断该疾 病可能由于某种污染物引起并且此预断结果不与现有的医学结论相矛盾即可判 断该污染物是引发该疾病的原因这样就保证了原告能及时得到救济此种证明 方法已被许多西方国家的侵权行为法或司法实践所接受它主要适用于污染环境 致人损害的案件 间接反证说有人借鉴德国民事证据法上的间接反证说来解决环境诉 讼中的因果关系判定问题间接反证说的本意是指当主要事实是否存在尚未明 确时由不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负反证其事实不存在的证明责任因此与直接反 证不同而称之为间接反证27 主张这一理论的人认为由于环境损害的因果关 18 联因素较多如果原告能够证明其中的部分关联事实其余部分的事实则被推定 为存在而由被告反证其不存在的责任这样才更符合法的公平正义精神间接 反证说首先运用于环境诉讼中的是日本熊本水俣病诉讼 上述理论对解决环境污染损害因果关系的判定难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 而被各国立法及司法实践所广泛采用我国环境法没有规定因果关系的推定但 在司法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原则如青岛市中院审理的王娟中毒案 中都以病理学的结论作为旁证实行因果关系的推定 28 19 3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也即是对环境侵权行为的制裁措施民事责任的 形式如何是由民事责任负担的功能和权利被损害的情况决定的纵观各国环境 法制追究环境民事责任的方式无不以赔偿损害和排除侵害为主要支柱我国也 不例外追究环境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形式主要也是赔偿损害和排除侵害两种 赔偿损失在于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害即救济已然排除侵害在于预防将来可能发 生的侵害防患于未然因此两者相结合以对环境侵害实现圆满救济 3.1 赔偿损失 1损害赔偿的范围 纵观各国环境法环境侵权的赔偿损失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财产损害的赔偿财产损害是指由于侵权行为侵害了受害人的财产权或 人身权而致其经济利益之损失依据我国法律财产损害采取全部赔偿的原则 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部分直接损失指环境侵权行为导致的受害 人现有财产的减少或丧失间接损失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受害人可得到的但因环 境侵权而丧失的那部分利益对这种财产的赔偿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折价赔偿 二是实物赔偿对于直接损失既可实物赔偿亦可折价赔偿但对于间接损失 只能采取折价赔偿方式 2人身损害赔偿人身损害指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的人身权健康权等的侵 害并致受害人伤残或死亡对人身损害赔偿我国一般依人身损害的程度确立赔 偿范围人身损害程度越重赔偿就越多而人身损害较轻赔偿则相对减少 具体赔偿范围包括必要的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后的生活补助费等等 在日本关于环境侵权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较为发达如日本的公害健康受害补 偿法规定只要在公害多发区居住一定期间以上而患指定疾病者其原因关系 不作个别追究受害人即可申请判定公害健康补偿金而且对一些在受害时并没 20 有显露出来而长期潜伏在人体中的因环境侵权所致疾病也给予赔偿 3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是指侵权行为侵害了受害人的人身权或财产权 而致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前者如原告因住宅附近有噪声污染而致神经衰 弱后者如侵权行为毁损受害人之物质财产而使其感到悲痛烦扰在国外各 种精神损害都可以要求赔偿而且数额往往较大环境侵权有很大一部分表现为 对人的精神状况健康状况生活条件的影响如恶臭烟尘噪声等污染它 们使人体功能减退早衰甚至还会通过遗传因素危及后代健康因此环境侵 权所造成的精神损害并不比侵害人格尊严所受的精神损害轻精神损害赔偿的范 围应扩及至环境侵权的精神损害我国过去在侵权法理论上一般不承认精神损 害的赔偿而视之为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的产物1986 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第 120 条首次规定了精神损害可以要求经济赔偿但只限于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 少数人格权利的侵害最高人民法院于 2001 年 3 月 10 日正式做出了关于确定 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就有关精神损 害赔偿问题做出详细规定解释应该适用于环境侵权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4环境损害(environmental damage)的赔偿环境损害是与财产损害人身 损害类似但又有所不同的一种环境侵权赔偿范围如后者具有私权损害之性 质而前者主要指环境被污染或破产影响环境质量损害了人们对优美舒适 安宁的环境追求的权利一般而言环境损害是对身体和财产的损害若仅仅使 环境质量下降而没有导致人身体或财产损失就不会产生环境损害赔偿问题则 只是排除侵害和恢复原状的问题此外现代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这种稀缺 性会改变环境的供求关系和有关商品的生产成本求大于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